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花卉出口貿易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花卉出口貿易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花卉出口貿易論文

篇1

浙江省歷來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是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農業的發展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其中2012年,全省農副產品出口額約97.2億美元,蠶絲、茶葉、兔毛、蜂產品、羽絨制品、鮮香菇出口更是排到全國首位。

(一)農副產品出口額占浙江省出口總額的比重

從農產品出口額來看,根據表1中數據顯示,浙江農副產品出口額基本是逐年增加,但是從農副產品出口額占浙江出口額的比重來看,其增速在緩慢遞減。自2001年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以后,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持續增長,并且連續幾年在全國位列前茅。但是從2009年金融危機以后,浙江農副產品出口額在浙江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從5.07%下降到4.60%,連續幾年下降,打破了農產品出口多年來連續增長的趨勢。

(二)特色農產品出口種類

從農產品出口的產品結構來看,浙江省出口的農產品高達十幾種。根據圖1的統計,以2011年數據為例,其中主要出口特色產品有水產品、畜產品、茶葉、蔬菜等,是以農副加工產品出口為主。2011年浙江省出口的特色農產品中水海產品出口額為177399萬美元,畜產品出口額為51809萬美元,茶葉出口額為48616萬美元,蔬菜出口額為37666萬美元,蠶絲出口額為7504萬美元,中藥材出口額為4656萬美元,花卉出口額為4335萬美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1.3%、 39.73%、 23.43%、 10.37%、 14.51%、 5.27%、 8.77%。特色農產品出口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大部分實現了以土產品為主向以畜產品為主的轉變,從以傳統農產品為主向以高新技術產品為主的轉變,從以初級農產品向有高附加值產品發展。

由此可見,浙江特色農產品的出口中,水海產品、畜產品、茶葉和蔬菜的出口比重較高,蠶絲、中藥材、花卉等特色農產品的出口額相對偏小,但是其增長速度較快,尤其水海產品以91.3%的增長速度,顯現出浙江特色農產品優良的出口狀態。

(三)主要出口市場結構

從特色農產品出口的市場結構來看,尤其以日本、歐盟、美國及韓國等市場為主,對這幾個市場出口額基本占到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二。以2011年出口額為例,根據圖2所示,浙江省對歐盟的出口額達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到215639萬美元,對美國的出口額達到168858萬美元,對日本的出口額達到159642萬美元,對韓國的出口額達到56298萬美元;分別占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2.30%、17.50%、16.5%和5.8%。

由此可見,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出口市場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及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就農產品出口額而言,對歐盟市場出口最多。這種相對集中的出口市場分布現狀具有一定的風險,這些特色農產品出口會過于依賴這些國家,并且這些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對外實施環境規制嚴格,農產品環境標準較高,而目前浙江省出口的特色農產品的環境標準都普遍不高,經常遭到其他國家的各種環境壁壘,對農產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響。

三、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出口應對環境規制的對策

(一)制定綠色農產品生產戰略

綠色產品的開發有利于當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檔次,使得浙江省特色農產品樹立起一個嶄新形象。在開發綠色產品的同時,也要支持綠色包裝產業的發展,讓浙江省農產品出口改變傳統的觀念,努力建立起環保的農產品綠色包裝體系,使環保包裝意識能夠得到強化。制定綠色農產品生產戰略,為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的出口奠定一個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能夠更好的應對國外環境規制的不良影響。

(二)搜集國外環境規制信息,完善市場出口預警機制

企業和政府必須搜集國外名目繁多的農產品相關的環境壁壘信息,主動協調降低不合理或苛刻的環境規制對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造成的影響。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企業要密切關注目標市場的環境規制標準的變化,及時跟進,根據了解到的具體環境規制特點和技術標準,有針對性地提高和改進浙江省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和檢驗檢疫水平。浙江省政府應該完善農產品市場出口預警機制,對于不合理的環境壁壘,政府應該積極主動地介入,對外談判、協調,以改善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國際環境,維護農產品出口企業的權益。

(三)降低農產品出口的市場集中度,拓展多元化國際市場

在當前農產品出口態勢嚴峻的情況下,應該積極地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在繼續穩定和擴大原有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更要積極開拓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國家市場,盡量改變農產品出口過度依賴歐美日國家的格局,促進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通過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和產品結構的多元化戰略,降低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的風險,逐步實現農產品出口的低碳化,有效突破國外環境壁壘的限制。

(四)發揮行業組織作用,積極應對環境規制

近年來,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屢屢遭到歐美日等主要貿易伙伴國環境規制的影響,這些目標市場國對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的檢測要求苛刻,對此,應該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維護企業的出口利益,加強農產品行業間 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的協作與自律。浙江特色農產品出口應該充分利用當前現有機制與WTO規則,聯合政府、企業與行業組織三方一起,對帶有歧視性或違反WTO規制的農產品環境規制進行強有力的申訴,從而達到消除進口國不合理的環境規制的限制。

(五)提高特色農產品生產技術,專注產品創新

浙江省特色農產品出口都是以農副產品加工品為主導,但是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很難與國際市場上的其他高品質農產品相競爭。因此,從政府的角度來說,增加農業科技的資金投入,對于政府、高校等研究部門有關重大農業科技研究項目給予基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農產品出口企業引進高新技術設備和工藝,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加強制度建設,做好政府的職責,為農產品企業的出口提供更好的平臺。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應該加大農產品生產技術的升級,提高生產技術,將先進的生產技術融入公司的經營體系中。

參考文獻:

[1]趙敏.環境規制的經濟學理論根源探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04).

[2]陳瑩.國際環境規制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與對策[J].對外經貿實務,2012(05).

[3]譚晶榮.浙江省特色農產品貿易現狀、結構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3(03).

篇2

稅收優惠是我國主要的稅收支出形式,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在法定基準納稅義務的基礎上,對一部分負有納稅義務的組織和個人免除或減少一部分稅收。而一般認為,稅式支出(TaxExpenditure)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通過對基準稅制的背離,給予納稅人的某種優惠安排。稅式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有:稅收豁免、稅額減免、納稅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稅收遞延、盈虧相抵、優惠退稅、稅收饒讓、加速折舊等。從嚴格定義來講,稅收優惠的范圍廣于稅式支出,但從實踐來看,應使稅收優惠盡量多的納人稅式支出體系,以便于對范圍和數量進行分析,從而增加對稅收優惠的管理和控制,優化稅收政策。

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末即年代初逐步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稅收優惠不統一、內容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一、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的內容

所謂稅收優惠,實際就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政府實施稅收優惠并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中規定的對某些活動,某些資產,某些組織形式以及某些融資方式給予優惠政策待遇的條款,其實質就是減免其優惠對象的稅負,但方式多種多樣,如對制造業的投資給予免稅期和稅收抵免,給予特定資產以加速折舊,對小企業按低稅率征稅,對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的稅收待遇不同,對住房所有權的估算所得不征稅,對無形投資的投資區分研究和開發支出等。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細則對現行的稅收優惠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優惠幣點轉向“產業優惠為主、地區優惠為輔”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原有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重點轉向“以產業優惠為王、區域優惠為輔”,對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所得稅上的優惠對待,發揮了稅收優惠在體現稅法政策性上應有的積極作用,有效配合了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明晰了國家產業扶持的重點。

2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三免三減半”

新稅法將基礎設施項目優惠政策適用范圍由部分地區擴大到全國,適用對象由外資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聽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3非營利公益組織收入免征所得稅

新稅法中新設了此項優惠,對各類非營利公益組織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所得稅優惠。同時,嚴格規定非營利公益組織享受稅收優惠的條件,防止偷漏稅現象發生。

4農、林、牧、漁業項目繼續實行免征優惠

新稅法繼續實行稅收優惠向農業產業傾斜的政策,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所得免稅政策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農、林、枚、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以及海水養殖、內陸養殖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5從事環保節能項目的所得實行“三免三減半”

企業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6賦予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力

在以產業優惠為重點的同時,新稅法仍然保持了對區域優惠的關注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力。

二、稅收優惠的積極作用

1吸引了大量外資,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實行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各種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來,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來我國進行投資。吸引了一批外資來華投資建場,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的改善。

2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積極引導投資方向

我國稅收政策通過采取各種優惠措施,積極鼓勵企業投資于國家急需的行業和地區,對我國產業政策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社會需求總量由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構成,稅收是消費和投資的一個變量因素,對個收入和支出增稅將影響個人的消費支出;對企業收入和支出征稅,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支出。稅收對需求總量的調節作用,主要是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制訂相機抉擇的稅收政策來實現經濟穩定。在總需求過度而引起經濟膨脹時,選擇增稅的緊縮性稅收政策,以控制需求總量;在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經濟萎縮時,選擇減稅和實行稅稅收優惠的擴張性稅收政策,以刺激需求總量。3扶持補貼的迅速及時,增強政策效果

稅收優惠形式的稅式支出,是稅收收入過程和補貼過程同時實現的,減少了稅收收入的征收、入庫等過程,直接形成了財政的補貼,因此,較直接財政支出更為及時,減少了政策的時滯,增加了政策的時效性。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和投資三個基本要素。土地要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的增長,但不會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已為世界各國的經濟建設實踐所證明。勞動要素由于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存在無限供給和發達國家的高失業率,也不會構成經濟增長的首要約束條件。因此,投資形成的快慢,將構成經濟增長的首要約束條件。

4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我國出口貿易

需求、投資和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通過對出口商品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國家進出口貿易的飛速發展,提高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并增加國家外匯儲備。在總需求和總供給關系中,如果出現總供給過大或過小的經濟失衡,既可以通過控制需求來取得經濟平衡,也可以通過控制供給來實現經濟平衡。因總供給不足引起的經濟失衡,通常是由于供給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某些部門,如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通訊等部門發展滯后;而其它一些部門,如紡織、機械、建材、鋼鐵等出現了供給過過大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就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來調節供給,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

三、稅收優惠的政策控制途徑

篇3

近年來,江、浙等省在松樹上發生了一種毀滅性的國際檢疫對象,該松樹危險性病害致病力強,寄主死亡速度快,傳播擴散迅速。轄區內松林均為該危險性病害的感病寄主。其傳播媒介昆蟲——松褐天牛分布廣泛,氣候條件又屬于該病害發生的適生區,為其自然傳播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周邊鄰省也已發生危險性病蟲害。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同國內各城市商品交流日益頻繁,危險性病蟲害隨松材及其制品、包裝材料等人為傳入我區機會與日俱增,該松樹危險性病害已成為威脅我區林業和生態建設的心腹大患,防范工作形勢十分嚴峻。若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予以防范,數百萬畝松林必將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全市乃至全省的松林也將面臨毀滅性的危險,對林業和生態建設以及對外出口貿易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把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列入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為了把危險性病蟲害的侵入所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應采取以下除治與預防措施:

1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

1.1以系統工程和可持續控制為指導,以保護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為目標,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堅持防治與營林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依法防治,強化政府行為,倡導群防群治,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資金投入,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達到有效遏制其擴散蔓延的目的。

1.2具體措施:①堅持除治與預防并重的基本方針,認真扎實抓好預防監測工作。②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基本方針,以預防的總體戰略出發,根據有關因素對全區除治與預防工作進行科學區劃、實行分類指導,分區施策,對不同類型區的目標任務和對策都要有所區別,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③堅持政府組織,全社會參與、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各級政府是危險性病蟲害防范的責任主體,負有首要責任。預防工作政策性強,涉及社會各個方面,是一項集政府行為、社會行為和部門行為于一體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求各個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走群防群治的道路。④堅持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手段相結合的基本方針。在危險性病蟲害防范過程中,認真貫徹《植物檢疫條例》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以法律為武器,堅持依法除治,依法預防,防止人為傳播。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行業管理。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機結合起來,建立有效的病蟲害控災機制,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除治與預防水平的基本方針。除治與預防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要求高,在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不斷研究出先進除治預防手段,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除治預防水平,提高除治預防成效。

2認真開展危險性病蟲害疫情監測調查

為了切實加強危險性病蟲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時組織實施疫情監測調查,對松林進行全面、認真普查,對旅游景點進行常年定點監測,及時了解掌握危險性病蟲害的疫情動態,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發現極個別松樹枯死,立即取樣送上級林業科技部門檢驗,發現重大的危險性病害后,要立即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國家林業局、省林業廳組織的調查培訓,并立即對全區松林進行危險性病蟲害普查。根據松樹危險性病害除治與預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強危險性病蟲的監測普查工作,實行定點監測,定期巡查與全面普查相結合,做到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徹底除治。

3及時對森林蟲害進行化學藥物除治與預防處理

3.1積極籌集資金、加大投入。積極爭取各級財政的資金投入,為徹底除治危險性病蟲害奠定基礎。

3.2營林措施。要盡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所有枯死木、瀕死木清理工作,對林地剩余的其他風折木、砍伐后遺留下來的剩余松樹枝椏也一并清除,按有關技術方案要求,全面進行藥物除害處理,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到100%;完成工程治理范圍內的所有枯死側枝清除和除害處理工作,要求松褐天牛除治死亡率達100%;完成因郁閉度大、需要進行衛生伐的全部作業。將所有松木枝椏和松木藥物處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點燒毀。

3.3化學藥物處理。開始掛設天牛成蟲誘捕器:完成林內噴灑16%蟲線清乳油,名木古樹每木注射16%蟲線清乳油等化學防治松褐天牛。

4加強檢疫檢查執法力度

4.1對本轄區范圍內所有的松林進行嚴格封鎖,不準調運。

篇4

稅收優惠是我國主要的稅收支出形式,他是政府為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在法定基準納稅義務的基礎上,對一部分負有納稅義務的組織和個人免除或減少一部分稅收。而一般認為,稅式支出(taxexpenditure)是指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社會經濟目標,通過對基準稅制的背離,給予納稅人的某種優惠安排。稅式支出的主要形式主要有:稅收豁免、稅額減免、納稅扣除、稅收抵免、優惠稅率、稅收遞延、盈虧相抵、優惠退稅、稅收饒讓、加速折舊等。從嚴格定義來講,稅收優惠的范圍廣于稅式支出,但從實踐來看,應使稅收優惠盡量多的納人稅式支出體系,以便于對范圍和數量進行分析,從而增加對稅收優惠的管理和控制,優化稅收政策。

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是20世紀70年代末即年代初逐步確立和發展起來的,隨著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稅收優惠不統一、內容不合理等諸多問題。

 

一、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的內容

 

所謂稅收優惠,實際就是指政府利用稅收制度,按預定目的,以減輕某些納稅人應履行的納稅義務來補貼納稅人的某些活動或相應的納稅人。政府實施稅收優惠并不是一種隨意行為,而是政策的需要,以期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中規定的對某些活動,某些資產,某些組織形式以及某些融資方式給予優惠政策待遇的條款,其實質就是減免其優惠對象的稅負,但方式多種多樣,如對制造業的投資給予免稅期和稅收抵免,給予特定資產以加速折舊,對小企業按低稅率征稅,對債務融資和股票融資的稅收待遇不同,對住房所有權的估算所得不征稅,對無形投資的投資區分研究和開發支出等。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細則對現行的稅收優惠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稅收優惠幣點轉向“產業優惠為主、地區優惠為輔” 

新企業所得稅法對原有優惠政策進行了整合,重點轉向“以產業優惠為王、區域優惠為輔”,對國家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給予所得稅上的優惠對待,發揮了稅收優惠在體現稅法政策性上應有的積極作用,有效配合了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明晰了國家產業扶持的重點。 

2 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三免三減半” 

新稅法將基礎設施項目優惠政策適用范圍由部分地區擴大到全國,適用對象由外資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公路、電力、水利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聽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3 非營利公益組織收入免征所得稅 

新稅法中新設了此項優惠,對各類非營利公益組織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所得稅優惠。同時,嚴格規定非營利公益組織享受稅收優惠的條件,防止偷漏稅現象發生。 

 

4 農、林、牧、漁業項目繼續實行免征優惠 

新稅法繼續實行稅收優惠向農業產業傾斜的政策,統一了內外資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的所得免稅政策并實行統一的優惠方式。企業從事農、林、枚、漁業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以及海水養殖、內陸養殖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5 從事環保節能項目的所得實行“三免三減半” 

企業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實行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三免三減半”的優惠政策。 

 

6 賦予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主權力 

在以產業優惠為重點的同時,新稅法仍然保持了對區域優惠的關注賦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在稅收優惠上的一定自主權力。 

 

二、稅收優惠的積極作用 

 

1 吸引了大量外資,引進了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 

我國實行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的各種不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來,為外資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商來我國進行投資。吸引了一批外資來華投資建場,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的改善。 

 

2 配合國家的產業政策,積極引導投資方向 

我國稅收政策通過采取各種優惠措施,積極鼓勵企業投資于國家急需的行業和地區,對我國產業政策的調整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社會需求總量由消費,投資和政府支出構成,稅收是消費和投資的一個變量因素,對個收入和支出增稅將影響個人的消費支出;對企業收入和支出征稅,將影響企業的投資支出。稅收對需求總量的調節作用,主要是根據經濟情況的變化,制訂相機抉擇的稅收政策來實現經濟穩定。在總需求過度而引起經濟膨脹時,選擇增稅的緊縮性稅收政策,以控制需求總量;在總需求不足而引起經濟萎縮時,選擇減稅和實行稅稅收優惠的擴張性稅收政策,以刺激需求總量。 

3 扶持補貼的迅速及時,增強政策效果 

稅收優惠形式的稅式支出,是稅收收入過程和補貼過程同時實現的,減少了稅收收入的征收、入庫等過程,直接形成了財政的補貼,因此,較直接財政支出更為及時,減少了政策的時滯,增加了政策的時效性。在 現代 市場 經濟 條件下,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投入的增長,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和投資三個基本要素。土地要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的增長,但不會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已為世界各國的經濟建設實踐所證明。勞動要素由于在廣大 發展

4 實施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我國出口貿易 

需求、投資和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通過對出口商品實行出口退稅政策,推動了國家進出口貿易的飛速發展,提高了 企業 的國際競爭力,并增加國家外匯儲備。在總需求和總供給關系中,如果出現總供給過大或過小的經濟失衡,既可以通過控制需求來取得經濟平衡,也可以通過控制供給來實現經濟平衡。因總供給不足引起的經濟失衡,通常是由于供給結構不合理造成的,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某些部門,如高新技術產業、能源、 交通 、通訊等部門發展滯后;而其它一些部門,如紡織、機械、建材、鋼鐵等出現了供給過過大的情況。在這些情況下,就要通過調整供給結構來調節供給,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 

 

三、稅收優惠的政策控制途徑 

 

篇5

德化白瓷是最先被歐亞各國作為本國學習標本試燒成功的先師;

在自宋代以來的千年時空中,德化瓷以其難以想象的巨大體量和完整的先進生產工藝,提升和改善了世界各國的社會生產和物質生活,推進了世界物質文化的進步;

以明清德化白瓷為代表的中國瓷藝產品,成為幾百年來世界性的傳統文化藝術珍品而廣為傳承和笈藏。

最早和持續歷史最久的中國外銷瓷窯系之一

最早開始外銷瓷的專門生產和國際運銷

德化窯系不僅最早參與了外銷瓷貿易,而且是重要角色。始于北宋的成規模的中國外銷瓷貿易,其生產地以東南沿海的青瓷、青白瓷和白瓷各窯系為主。散布在亞非等外銷瓷貿易接受國的中國瓷器遺存中,都有德化窯實物,有的地方還占有很大的比重,且與中國的德化窯址出土器直接對應。至南宋時期,泉州港的地位提升,更使得德化窯系產品的出口量大增,元朝政府更加鼓勵對外貿易,至元十四年在泉州設市舶司,更使身處泉州當地的德化窯系成為了對外貿易的主力。有學者考證,“宋代以來外銷瓷的一大部分,是從泉州登舟發舶的。到了元代,泉州便扶搖直上,升為世界貿易大港,陶瓷由此外運,數額更大”。那么,位于泉州境內的德化窯及漳州、晉江等窯就承擔了泉州的刺桐港的外銷瓷貿易的主要生產任務。被歐洲人稱為中世紀四大游歷家之一的摩洛哥人伊賓·拔都他(亦譯伊本·白圖泰)于元至正七年游歷中國,約在當年的夏季到達泉州(依張星瑯先生說)。拔都他的《游歷中國記》中說:“中國瓷器,僅產于剌桐(即泉州)、興克蘭(即廣州)二城,乃得諸地山上之土,燔燒而成者。……中國人將瓷器轉運出口,至印度諸國,以達吾故鄉摩洛哥。此種陶器,真世界最佳者也。”此說雖有偏頗,但顯示了德化為代表的泉州諸窯在元代外銷瓷中的影響是何等的巨大。他還說道,他在印度港口所見,中印之間的貿易船只都掌握在中國人手里。中國的大船可載一千水手和隨船士兵,每船皆有四層,公私房間極多,以備商客之用,廁所秘房,無不設備周到。而所有中國的船舶,皆造于刺桐及興克蘭二埠。以此進而推之,元時期的外銷瓷貿易,很大份額也在泉州地方經營。

以東南亞為例,菲律賓專家莊良有先生說,“在菲律賓所發現自北宋至明的福建瓷,數量可觀,其中以德化白瓷為最”。他發現,菲律賓發掘出土的北宋青白瓷,和德化碗坪侖遺址下層遺存一致;南宋遺存則大致與碗坪侖上層遺存有對應關系。元時期的遺存大致和德化屈斗宮遺址的遺存相對應。頗有意義的是,菲律賓出土的元時期白釉花卉紋四系瓜棱形罐(元一類罐)和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教堂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完全一致(莊文《德化陶瓷研究論文集》2002),這類資料也見于J.M.ADDIS《菲律賓出土的中國瓷器》(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ll Society 37卷)。雖然這類器形在德化屈斗宮地層中還沒有見到,但據徐本章、蘇光耀、葉文程先生證實,在碗坪侖窯址采集到相似的瓜棱形“罐形壺”標本兩件,肩部和腹部印蓮瓣紋和卷草紋,與菲律賓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考古》1979年第2期)。以上三個地點的信息證實了意大利這件被史稱為由馬可·波羅從泉州帶回去并被歐洲所尊崇的珍品,的確是元代德化白瓷。歐洲大陸的歷史傳說,穿越千年時空,竟然和東南亞和中國的現代考古發現相擁抱,訴說著他們來自同一個的故鄉——中國德化的故事!

最早輸出窯爐技術

制坯和窯爐技術在世界的傳播,也是德化瓷的一大歷史貢獻。就目前所知,除德化窯以外,還沒有發現中國各大窯系的這類資料。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予以觀照。

德化白瓷外銷的同時,瓷器制作技術工藝也傳播至東西方世界,促成了各國制瓷業的興起和發展,促進了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和世界陶瓷文化的交流。宋代德化窯盛行的傘形支燒窯具,使用高12厘米、直徑8厘米左右的黏土柱,支撐一個直徑40厘米左右的圓盤,圓盤中心又立一柱,柱上再置圓盤,形如多級傘狀,如此層疊直至窯頂,高度可達2米左右,每層圓盤的四周放置粉盒、碗、碟之類的小件器物。這種窯具后來傳人日本,提高了產品的裝燒產量。明代德化由一個個像饅頭的窯室單獨砌就而又相互串聯的階級窯,也在明末清初傳人日本,成為日本“串窯”的始祖,使當地瓷器的燒制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17世紀左右,歐洲瓷業處于萌芽時期,工藝技術直接師從德化白瓷,并于18世紀初首先試制成功。首先是由德國麥森的匠師柏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1682-1719年)根據神圣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1670-1733年)的指令完成的。柏特格1715年左右仿制德化白瓷,成功制作了兩件,一件是圓柱形燭臺,上飾浮雕圖案,絲毫未雜入以往流行的繁瑣的巴洛克藝術風格;另一件是五英寸的小型笑彌勒坐像。在柏特格的仿制成功以后,歐洲各國掀起了模仿德化白瓷的熱潮,德國的制瓷工匠被各國聘請去,傳授德國消化的德化瓷胎釉和窯爐技術。英國的“弓”瓷器工廠和切爾西工廠根據英女王的指令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后仿制德化白瓷,上飾葡萄、李子等浮雕圖案。法國的科得和錢蒂雷工廠、丹麥的哥本哈根皇家瓷器工廠,都吸收了德化窯的工藝技術燒出白瓷產品(朱培初《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

站在這種角度看,是明清德化白瓷引導和照亮了十七八世紀歐洲瓷業的誕生和發展之路。德化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化平凡之土為高貴圣潔,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經濟貿易、友好往來的偉大橋梁。

規模巨大的出口量

德化瓷既是出口貿易歷史最長的,又是在出口瓷中占到很大分量的,加之我們在世界各地看到的大量德化瓷實物,因此德化瓷的出口規模是巨大的。目前還沒有研究成果顯示我國歷史上外銷瓷貿易的總數,但我們可以舉出一些單體案例,感受到德化瓷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巨大貢獻。

世界各地海域古代沉船的發掘中,幾乎都有德化瓷現身:

1974年在泉州灣后渚港發掘宋代沉船,出水大量宋代德化窯產品;

1975年在韓國新安發掘南宋商船,出水1萬多件宋代瓷器,其中一部分是德化窯產品;

1984年荷蘭商人米歇爾·哈徹在南中國海海域發掘“哥德馬爾森”號沉船(屬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752年沉沒),出水瓷器14萬件,內有大量德化白瓷和青花瓷;

1986年開始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的發掘,持續了十年。這條船隸屬于瑞典東印度公司,它于1745年1月11日從廣州滿載中國貨物啟程回國,同年9月12日沉沒于哥德堡港區。據唐納利(P.J.DONNELLY)說,船上載有福建德化瓷商品;

1999年荷蘭商人米歇爾·哈徹在印尼一側的中國海海域發掘中國清代“泰興號”沉船一艘,除去殘損的65萬件,獲德化瓷器35萬件,由斯圖加特納高拍賣公司悉數拍賣;

200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掘的“南海一號”南宋商船沉船,出土大量外銷瓷器,其中德化瓷占大宗,

2005年福建平潭海域“碗礁一號”沉船的發掘,出水清早期德化窯系的青花和五彩瓷器1.6萬件;

2009年南澳海域“南澳一號”明代商船的發掘,出水大量德化窯產品。

根據有關資料推斷,德化瓷的外銷量也是巨大的:

歐洲對華貿易中最早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是與德化瓷生產關系十分密切的貿易公司。根據該公司來往信函統計,估計在1602至1682年的八十年中,有1010萬件中國瓷器被運往歐洲等地銷售。這其中很大部分應是德化產品;

根據英國資料,172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哈雷孫號(Harrmon)從廈門港運載了十余萬件瓷器回國。其中肯定是以德化窯產品為主。

最深層次交流的世界文化融合

德化瓷與世界陶瓷藝術的對話和交融,是很少見到的文化現象,理應引起文物學界和美術學界的探究。在長達千年的歷史中,德化瓷不間斷地巨量地被輸送到歐亞和世界各地,必然會對接受國的文化產生深層次的影響、感染和共鳴。同時,作為生產地的德化,也必然會被接受國的固有文化影響、感染進而去吸收它。

首先,是大家經常講的,中國生活用瓷器輸往外國,大大提升了接受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程度,改善了生活質量云云。這點自不多言。單就德化瓷所帶來的雙方的文化共鳴和吸收,我們深究一下。

世界各地對德化瓷的深愛,原因何在?簡而言之,一是德化瓷的潤白細膩的胎釉效果,使得愛好潔白的歐洲等地人民在文化傳統習慣上產生了心理共鳴;二是德化瓷的突出的圓雕、貼塑和模印藝術,使得愛好個體形象展示和雕塑藝術的歐美等地人民在藝術追求和審美習慣上產生了精神共鳴;三是德化瓷雕塑藝術中的來源自然、本自善良、追求美好的藝術特質,使得熱愛自然、崇尚美好、追求自由的歐美等地人民產生了思想情感共鳴。

比如,德化白瓷的統計數字顯示,在人物造型中神佛造像作品采集數據854件中,觀音像就占到552件,占造像的64.6%。相比其他造型,觀音像的類別也是最多的,藝術成就也是最高的。其原因,一方面是明中期以來中國南方漢傳佛教中觀音崇拜的流行(這和觀世音道場普陀山鄰近閩南有關);在歐美方面,則是喚起了天主教的流行中對圣母形象的感受和膜拜,這是德化觀音雕塑在歐洲流行的宗教共鳴和審美需要。不言而喻,觀世音和圣母的造型和情感感染效果,都有很近的相似之處。德化的生產者肯定接受到了歐洲的信息,他們或是迎合這一需要,或是歐洲商人帶來了圣母的形象資料,在明末清初,觀音像中的送子觀音和觀音童子這兩種形象出現并逐步成為主流。及至康熙時期,干脆就來樣加工,產品脫觀音形象而完全成為圣母形象。德化觀音的這三段演化,過程完整自然,歷時兩百年上下。中國的瓷藝家,是何等的偉大!可惜留下姓名的只有十幾人。

再如,大約明晚期的德化雕塑作品中,有一部分的主題來自于世俗生活,例如“窺春”,表現的是明代一對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屏風后面一位胡須長者掩身窺看的情景,令觀者忍俊不禁。這是何等的自然天生,何等的市井真實!這類雕塑作品,被荷蘭東印度公司看中,成為長期的訂貨。因為,這種開放自然、人性流露的雕塑,受到歐洲人的喜愛,作為家中的藝術擺設而進入他們的生活。而且,這種產品在進入他們的生活之后不久,就慢慢地生出了變異——三位明代服飾的男女主人公,竟然變成了荷蘭人模樣。這樣的產品,當然還是我們那些德化的瓷藝家生產的。

以上這樣的現象,在德化瓷產品中還有不少。在這里,瓷藝作品和相關產品的使用中,顯示出與生活用瓷不同的現象,即:后者作用的是貿易接受國的生活質量和習慣,當然不免也附帶一點審美效果;而前者則是直接而正面地以其藝術身份介入貿易接受國人民的心理層面、精神層面和思想情感之中。其深度的融合之后,又有力地返回到生產國和生產者,影響和感染他們的心理、精神和情感。這樣的結果,絕不是任何外銷產品都可以做到的。德化瓷的千年成功外銷以及藝術成就的世界公認,成為中國罕有的被世界公舉的文化財富,皆肇始于德化瓷至深的本性和她真正做到了和世界的共鳴、交融。

細細想來,前述三點,恰好是德化白瓷能夠千年屹立于世界藝術之林的精髓所在!而且是具體的實在的存在。只可惜國人從未深思。這樣的共鳴,難道不是文藝復興以來人類上下追索而生成的普世價值的物化和體現嗎?美之為美,一定是千百萬人不大自覺的社會活動所自然匯聚成的大潮,而言之為普世共識,因此這既是人為產生的,又是不可以以局部個體的意愿而扭轉的。

最廣泛為世界接受和笈藏的藝術財富

德化瓷以其超高級的文化藝術成就和超越國別和民族區分的藝術共識,在各國人民中產生心靈共鳴,獨立命名予以尊崇,成為各國精神文化的財富。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為包括景德鎮等各窯系的外銷瓷中所僅有。從中我們可以體悟到,真正高尚的文化藝術產品,絕不會包含侵略性,也不會帶有任何形式的局限,而是在潺潺流水和斗轉星移的自然時空之間,被世界人民發心認同和喜愛,進而永恒傳世的。

德化瓷在世界的傳布,始自她被外銷之時起,就被視為藝術品。隨著時間推移,偏于實用的那些產品被慢慢消耗,積淀下來的則是藝術價值相對高的藝術作品,或者是最能體現德化胎釉和窯爐技術特征的實用品和觀賞品這兩種。自三百年前,她們就相繼被各類收藏機構笈藏,甚至每一座世界最高層次的藝術殿堂里都有她,包括國內眾多博物館。

世界各地收藏至今的德化瓷,種類繁多。

按色釉區分,主要脈絡是:宋代為青白釉和白釉,無紋飾或采用模印花紋裝飾;元代至清代為白釉,無紋飾或采用模印花紋和貼塑裝飾;明晚期至清代為五彩、青花、粉彩和描金裝飾,偶見紫金釉、黑釉。

按器物用途分,主要是雕塑和裝飾藝術品、生活用品兩大類。生活用品的外銷數額占最大份額,延續年代貫穿宋至清;雕塑和藝術品則主要是明中期以后至清,明早期以前少見,對我們當下了解和收藏德化瓷更有實際作用。

雕塑作品是德化瓷中最具藝術成就的類別,也是價值最高的一類。主要類別有佛教造像、道教和地方神祗、中外民間生活等。

佛教造像中,佛造像分坐像和立像,有漢傳和藏傳兩種風格,坐像以藏傳風格為主,立像大多是漢傳風格。以阿彌陀佛(接引佛)為多見。

傳世數量最多的是觀音菩薩造像,也分坐像和立像,包括休閑作觀音、持經觀音、如意觀音、魚籃觀音、白衣觀音、善財觀音、不二觀音、漁女觀音、坐巖觀音、立巖觀音、立云觀音、持蓮觀音、渡海觀音、立龍觀音、坐蓮觀音、立蓮觀音、送子觀音、觀音與善財童子、凈敏觀音、騎獅普賢菩薩等。此外藏傳佛教風格的有十二臂觀音(準提觀音)坐像等。坐像和立像之外,還有山形設計的普陀山觀音及童子的群像造型。在明末清初,由送子觀音造型演化出圣母、圣母與圣子及圣母抱基督遺體造型,亦偶有所見。

佛教題材的造像中最具雕塑氣勢的是達摩和羅漢造像,精品甚眾。達摩作渡海立像,和觀音一樣,有一些出自何朝宗和他的后人之手,屬于德化雕塑的頂級杰作。還有彌勒佛、布袋和尚等。也是有坐像、立像和山形背景的十八羅漢群像。清中后期出現四大天王立像作品。達摩立像在清早期演化出基督的圣心立像。

各種獅子圓雕作品和獅形香插、孫悟空(小乘佛教的一位神祗)造型生動,大多具有明代風格。

道教和地方神祗范疇造像中,最早和最優秀的是文昌帝君和文武財神坐像作品,其中有的是明代何朝宗等大師所制。其后作品題材涉及真武大帝、玄武大帝、西王母、姜太公、老子、朱熹、魁星、李白、劉海、八仙人物、和合二仙、關帝騎赤兔馬、鶴鹿同春以及閩南地方神祗福德正神等。

民間生活雕塑則更是五花八門,妙趣橫生,有戲劇人物、樂舞人物、仕女、家庭生活、山中棋奕、泛舟、蓮藕、南瓜、梅樹、煙斗以及猴、狗、豬、雞、鸚鵡、馬、牛、貓、大象和太平有象等動物圓雕。

從17世紀末期開始,出現完全歐化的人物造型,大都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定制商品。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雕塑,從各種角度展示出歐洲文化和物質生活的樣式,且極具幽默情趣和生活氣息。德化瓷的這類藝術創作,是激發歐洲持續幾百年的瓷藝人物雕塑的肇始者,所以被他們代代心手相傳珍藏至今。

德化瓷的生活用品在國外的留存數量也很多。遍及各國的海撈青花瓷器是最普通的。被他們珍藏的德化瓷生活用品,還是集中在明清生產的白瓷上。

宋元時期的各類青白瓷、白瓷,器形有軍持、印花卉粉盒、罐、花口瓶、馬可·波羅式四系罐、爐等,存世量不多,極為珍罕,大多藏在博物館和私人手里,很少見到流通。

入明以來,數量和類別激增。擇其要者列下。

明代以來至清早期的各式香爐,是生活用品中價值最高的。一方面爐是文化生活的必備文物,類似禮儀之器,大多繼承了《宣德彝器圖譜》的最典型器形,所以藝術成就最高;其次,德化瓷藝家把德化瓷的優點在爐體上施放到極致,跟清雅神交于一體。所以這類作品超越了生活用品范疇,而介入了人們審美意境的精神層面,值得我們特別關注。記得幾年前一家國際大拍賣公司的一件簋式爐估價幾百萬元人民幣。

源自明代器形的,生產于明晚期至清中期的各種瓶類立件,也是德化精品。例如雕螭龍的盤口瓶、杯口瓶、蒜頭瓶、活環瓶、琮式瓶、雙聯瓶、象耳筒式瓶、鋪首瓶、合巹瓶等,還有仿商周青銅觚的作品,從明中期連綿至清晚期,深受各國藏家喜愛。

壺和杯、爵,其樣式堪稱一絕,流傳數量較多,應是出口數量大的原因。據說因德化的茶具和福建的茶葉,引發了東南亞、西亞、中亞和歐洲的飲茶風尚。故這類器具在清早期之前,就是完全中國化的樣式。這一時期的茶壺和茶杯上,盡情地展現著德化瓷藝家的嬌柔細膩婉約瑩潤的質地和線條之美,因而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分。其中還有一些器身上有瓷藝家信手刻畫的詩句、簽名,更加可貴。

文房用具有筆筒、硯臺、印盒、印章、水丞、筆洗、筆山等。其中筆筒和印章頗受各國青睞,愛爾蘭還有人專門為德化瓷印章撰文著說,在許多博物館都有收藏。德化瓷笛和瓷簫很罕見,僅在中國、日本和法國等地博物館存有幾支而已。據說瓷笛笛聲凄婉動人,勝過竹笛。

結語

在總體評價德化窯系對外銷瓷的貢獻和地位的基礎上,我對中國外銷瓷的定義及研究路徑提出以下粗線條的思路:

——誠如美國學者甘雪麗(SHIRLEY GANSE)所說,中國外銷瓷,作為一個經濟領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國內和國際,其內涵都處于模糊狀態,有待厘清(甘雪麗《中國外銷瓷》2011)。

——中國外銷瓷的概念,不應局限在克拉克瓷、歐洲皇室來樣訂燒的純外國樣式等類的出口瓷這樣狹小的范圍內。這是不科學的,人為切割了一個宏大而又漫長的歷史事件,會給開展深入研究制造諸多障礙。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是以先進的制瓷技術和高級的物質文化產品作為物質載體,為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社會進步提供巨量的動力的歷史,所以,這個載體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國式樣的。把這部分排除在外銷瓷概念之外,顯然是不可以的。

——中國外銷瓷的歷史,又是遵循中外優秀文化相互融合、從陌生到共鳴、從相異到趨同的歷史法則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復雜交錯的,是雙方因素互相影響的過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樣明了可斷。

篇6

中國象牙雕刻經過數幾千年的發展,清代中期陸續形成了若干個相對集中的中心生產地,主要以蘇州、廣州、北京為代表,各自形成了地方牙雕的色彩。蘇州牙雕典雅醇厚、文化氣息濃厚;北京牙雕古樸典雅、帶官宦氣質;而廣州牙雕精細工整、玲瓏剔透、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廣州就有象牙雕工藝了。在《淮南子》卷18《人間訓》中說:“秦始皇統一嶺南,其目的之一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1983年,在廣州市象崗山西漢南越王趙昧墓西耳室,就出土了5支原支象牙,但已全部朽裂,同時出土了其它牙雕器物,如象牙厄、象牙泡釘、象牙算籌,殘牙雕器等,這是廣州最早的漢代象牙雕刻品的歷史實物見證。晉代,廣州出現了象牙編織的精湛工藝,據王隱的《晉書》記載:“車永為廣州刺史,永子溢多,使工作象牙細簟”。足證當時廣州工匠已掌握了牙雕塑技藝。在南越王宮遺址唐代地層里出土了象牙圓雅人頭像及一些象牙加工碎料,這說明廣州的牙雕工藝一直在持續發展。但是,清初前,廣州牙雕并未形成自己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蘇州樣,廣東匠”說明廣州牙雕盡管工藝水平高,但還處于對蘇州牙雕的模仿狀態而已。到了清代,由于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繁榮的對外貿易,促使廣州牙雕迅速發展成為在中國牙雕史上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南派牙雕。

一、廣州牙雕地位的確立

1644年,清世祖統一中國,各行各業都有待重整旗鼓,百業待興。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東南亞、非洲等地的象牙大量輸入廣州,為廣州牙雕工藝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這種得天獨厚的地位,使廣州文化、經濟得以繁榮發展;中西文化的交匯,帶動了廣州牙雕工藝水平的提高,廣州牙雕在這個大前提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一)廣州象牙雕刻和牙絲編制的工藝精細巧美,深得宮廷顯貴喜愛

廣州象牙大多來自東南亞,廣州象牙雕刻與牙絲編制工藝憑借進口象牙的方便條件得到發展。精美的象牙制品被清代廣東官員作為土貢進貢朝廷。據《宮中?進單》所記可以窺見一斑:雍正九年五月初一日廣東巡撫鄂彌進象牙面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象牙扇4柄;雍正十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巡撫鄂彌達進牙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廣東總督郝玉麟進牙扇4柄;雍正十一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葵扇50柄、鶴頂牙扇5柄;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廣東總督鄂彌達進牙扇5柄,牙牌掌扇50柄,牙香囊100枚;雍正十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牙扇5柄、牙席2副、牙枕4個、牙座褥4副;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廣東海關監督毛克明進象牙席2床;雍正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廣東巡撫楊永斌進象牙扇5柄;同年閏四月十九日廣東巡撫楊永斌又進象牙扇5柄。上述雍正時期廣東官員貢進內廷有象牙雕刻和牙絲編綴兩種。牙絲編綴在清代廣州象牙工藝中堪稱一絕。它首先將碩大而堅硬的象牙劈成篾子,再編綴成席、枕、座褥等涼爽宜人的夏季用品,以及編綴大小龜背紋或線紋等牙絲工藝品。由于用料貴、耗料大、工程復雜、勞民傷財,激起民憤。雍正二十年降旨嚴禁廣州編制牙席,乾隆朝繼之,牙席編制遂絕;然而,牙絲編綴工藝仍代代相習,根據宮廷裝飾陳設需要,設計制作用料較少的工藝品,如牙絲編織扇、牙絲編織燈籠、花籃、香薰等,象牙工匠師精心構思、精工細做,將編織與浮雕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獨具特色的新型裝飾風格。廣東官員向內廷進貢牙絲宮扇即為明證。乾隆五十九年四月十八日兩廣總督長麟仍進牙絲宮扇5柄;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廣東巡撫郭世勛也進牙絲宮扇5柄。據《宮中進單》所記,從雍正至乾隆年間,每年歲貢中,廣東官員均以牙絲編織執扇五柄或十柄按數向朝廷交納。這些進貢用來陳設用的象編織扇,有的交到圓明園,有的直接交到宮內敬事房,也有的被送往熱河等行宮。可見,廣州牙絲編綴因其工藝精巧細密、雍容華貴,迎合了宮廷顯貴的需求,并深得其喜愛。

(二)廣州牙匠當差宮廷造辦處,影響了整個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

廣州象牙工藝精湛,技藝高超,作品美侖美奐,得到雍正乾隆等歷朝皇帝的欣賞。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記載,自雍正至咸豐年間(1723年-1861年),留有名字的廣州牙雕藝人就有十五名之多,他們為宮廷牙雕的繁榮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雍正七年(1729年)由廣東巡撫祖秉圭薦舉,陳祖章入清宮造辦處牙作當差。當時,施天章等人在造辦處牙作已效力多年(施天章,嘉定人,封錫祿入室弟子),善工竹雕,雍正時期在造辦處極為活躍,擔任“序班”。陳祖章進入牙作之后,施展技藝,在蘇州南匠控制的牙作內顯露鋒芒。因失勢,施天章辭職回鄉。乾隆五年由陳祖章領著一班廣東牙匠顧彭年、蕭漢振、陳觀泉(祖章之子)以及常存,按畫院處員外郎陳枚的畫稿用了一百多天時間完成象牙雕極品“月漫清游”冊12頁,此冊頁刻畫宮中仕女從正月到十二月的節令生活,均以象牙雕刻為主,分嵌各種彩石、青白碧玉、紅藍寶石及瑪瑙、玳瑁等,布置成各種景物。它是一種風俗性的牙雕杰作,“月漫清游”冊運用廣州牙雕特有的“鑲嵌”技法,集中了能工巧匠于一堂,反映了十八世紀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的發展水平。它標志廣東牙匠開始壟斷宮廷牙雕的創作,地位越來越顯赫。乾隆時期被召進宮廷造辦處當差的廣州牙匠有李裔唐、蕭漢振、黃振效、楊維占、司徒勝、黃兆、李爵祿等人。他們都是出類拔萃、技藝高超的牙雕藝匠。其中,黃兆從乾隆十四年進內行走起至乾隆六十二年,在造辦處牙作效力達四十八年之久。可以說,乾隆時代造辦處牙作是以廣東牙匠為主體的,內廷的象牙雕刻藝術基本上由廣東牙雕藝術變化而來的。

在《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活計清檔》和廣東地方志等都記載了廣州牙匠在宮廷造辦處當差的相關活動資料。

陳祖章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在清宮造辦處當差共十四年,為清宮制作了許多象牙雕刻品,以“月漫清游”冊最為突出,最后以“年邁眼遲,不能行走”為由,“懇祈回籍”。

蕭振漢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乾隆三年(1738年)入清宮造辦處當差,乾隆六年(1741年)參與牙雕“月漫清游”冊頁的創作生產活動。

黃振效清代著名廣州象牙雕刻家,是擅長高浮雕的高手。因雕刻象牙“漁家樂筆筒”進獻清宮而受到乾隆賞識,于乾隆三年(1738年)奉召入清宮造處牙作供職。他制作的象牙雕刻品有筆筒、臂擱、火鐮套和花囊等。因技藝高超,故有些作品被乾隆帝恩準刻上其名款。乾隆九年因患重病而回鄉。

黃兆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他從乾隆十四年(1749年)進入清宮造辦處,至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為止,在清宮當差效力達四十八年之久,曾雕刻過“五百羅漢朝圣”等作品。

李爵祿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刻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進入清宮造辦處牙作,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為止,他在造辦處二十余年,專做象牙活計,以“仙工”出名。制作了“象牙雕玲瓏套盒”、“象牙仙二塔”、“象牙佛”、“象牙觀音”、“象牙花籃”等作品。

楊有慶清代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廣東海關監督德魁薦入清宮造辦處牙作當差,接替當時患病已欲告退的象牙雕藝人李爵祿之職。楊有慶入值造辦處牙作提交的第一件“試做”成果是一件精巧的小象牙盒和一份他設計的圖樣,乾隆帝過目后,對其手藝表示滿意,遂獲準正式進造辦處牙作供職,專做象牙小盒活計。

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廣州著名象牙雕藝人入值清宮造辦處當差的還有楊維占、陳觀泉,司徒勝等人,他們在清宮中用他們靈巧的手藝,高超的技藝,創作了許多藝術精品。

從《清檔》記載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乾隆時期廣州牙雕在造辦處南匠中的地位漸高,而作用與日俱增。由雍正時期附庸于蘇匠的地位,經過乾隆初年與蘇匠的反復較量,終于取得優勢。從另一側面,反映了作為地方特色的廣州牙雕正在影響宮廷牙雕。二、行業組織的成立

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廣州象牙雕刻品作為西方人的旅游紀念禮品和外銷品出口到西方。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在廣州現在的解放中路和惠福路交界附近出現了專營象牙制品的店鋪。清嘉道年間,廣州牙雕業迅速發展,居全國前列。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出現了牙雕業行會,以規范行業的運作。清末,又成立了大牙行,且在廣州小新街設有象牙會館。這標志著廣州象牙雕刻行業能有序地持續發展。

(一)象牙會館

咸豐三年(1853年),中國民間的牙雕藝人在廣州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象牙手工業行會組織―――象牙會館。象牙會館下設兩個堂口:“慎玉堂”和“懷仁堂”。“慎玉堂”又稱貢行,是以經營藝術性較高的商品,并兼做牙雕貢品為主,如:人物(以歷史故事題材為主)、象牙球、象牙塔、梳妝用品等精致高檔的象牙雕刻。經營方式是由商號承包,產品制成后,先由地方官員或粵海關有關的官員過目認可,貢給朝廷珍藏,其余由商號自行處理,或零售或出口外銷。當時貢行行址在今廣州海珠路三府前41-43號。著名的貢行商號有聯盛號、同盛號、同興號、順記、伍晉記等。貢行的所有商店負責人,均是學徒出身的手工業作坊業,他們實行“師傅帶學徒”的方式傳承,嚴禁婦女從事象開雕刻工作。貢行的產品獨精,均由聞名的工藝牙匠設計制作,工藝品的風格化和多樣化是貢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支撐點,是區別洋行的主要原因。

“懷遠堂”又稱洋行,是以制作光身的民間生活用品為主,大多是內銷。產品有筷子、煙嘴、圖章等。雖有制作出口人物象牙球類,但藝術價值較低,主要以統一規格,批量出售。從業人員不少。

(二)大牙行

清末民初出現了大牙行,由于嚴格的行規,使得一些不屬于貢行或洋行出身的自學成材的象牙手工業作坊主不能自立門戶,于是成立大牙行。他們以別具風格的作品示眾,得到歡迎。大牙行比貢行的陳規陋習簡便,以帶徒為主;在組織原料的進口上,對貢行有所威脅,于是貢行商號開始轉向大牙行,大牙行成為民國初年貢行的替身。

三、廣州牙雕三大工藝特點

(一)精雕細刻、玲瓏剔透

精雕細刻、玲瓏剔透是廣州牙雕的工藝特點,也是廣東雕刻工藝的特點。廣州樂雕吸收了木雕,竹雕的技巧,并有所創新。廣州氣候溫暖濕潤,象牙不易脆裂,故刀工技法多種多樣,尤善于綜合起突、隱起、陰刻、鏤雕、鉆雕于器物一身。鏤雕一般要綜合運用拔鏤、透雕技法才能實現。至清晚期,這一特點更加發展并走上極端。如最具代表性的“鏤雕多層象牙球”、為祝賀慈禧太后40壽辰而制作的貢品“象牙船”,就是明顯例子。與鏤雕相近的技藝有通雕,把鏤雕、通雕結合運用是廣州牙雕的一大特點,其代表作如“畫舫”。

象牙圓雕一般采用整段象牙材料,雕刻成具有三維空間的立體造型。一般桌案擺件和人物類雕像多采用這種表現手法。廣州市文物總店藏有一件清代“大國大封相”的人物象牙座件,它運用了鏤雕,通雕,圓雕等多種技法完成,人物形態各異,雕工精細,充分體現牙雕工匠鬼曲神工的超群技藝。

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表現立體層次的雕刻方式,在造型上有明顯的前后層次關系和半立體效果,是一種應用范圍較廣的造型形式。象牙浮雕可分為“高浮雕”、“淺浮雕”、“薄意雕”、“線雕”等,廣州象牙雕刻往往根據器物形狀巧妙地進行各種浮雕,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出立體感很強的層次效果。廣東省博物館藏有一件清代象牙雕花卉圓粉盒,此盒作于19世紀中葉,是廣州象牙作坊牙匠根據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特意為清宮的嬪妃精心設計制作的。作者采用深浮雕技法,在立體圓形的象牙粉盒蓋頂端,圍蓋鈕刻著兩條戲珠行龍,行龍威猛且盤繞。盒壁通體深刻牡丹、、月季、葫蘆等果實花卉圖案,寓意“富貴平安、福壽綿長”。盒蓋內壁嵌有一面小圓鏡,靈巧方便,配上規矩工細,構圖考究的盒壁,使作品顯得雍容華貴,充分體現出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風格。

(二)講究牙料漂白,善用“茜色”,富有裝飾性

廣州牙雕講究牙料漂白。廣州牙雕在雕刻之前,首先對材料進行特殊的漂白處理,使牙雕作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能保持象牙質白瑩潤的效果。這是廣州牙雕與蘇州牙雕最明顯的區別。蘇州牙雕一般不做漂白處理,接觸空氣和塵土后,牙雕表面泛黃,時間愈長,黃色愈重。

廣州牙雕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鑲嵌”和“茜色”的特殊工藝,突出象牙雕刻制品在視覺上的華美和新奇。牙雕中的鑲嵌,是指象牙雕件與其他多種材料(如:柴檀木、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組合鑲嵌于同一件器物上,使圖案的層次鮮明,立體感強,同時這種鑲嵌榫接,突破了以前整塊牙料雕鏤不能做大作品的局限。在象牙制品上“茜色”為清代廣州牙雕的一大特色。“茜色”即染色,是用茜草等各種植物的色料,涂染在象牙雕作品的表面。廣州牙雕的茜色,色彩斑爛,更富裝飾性。清代“牙雕廣東十三行圖插屏”,工藝精湛,茜色淡雅,是廣州牙雕巧妙運用茜色的代表作。

廣州牙雕中的鑲嵌、茜色,強調的是工藝作品的整體裝飾性和立體感,與蘇州牙雕中維持或突現象牙質地的美感,透出典雅厚重的文化內容截然不同,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毋庸置疑,廣州牙雕的這種追求,與它的進出口貿易地位和所受的外來文化藝術的影響是息息相關的。

(三)題材豐富、造型百態

清代廣州以其天時地利的特殊條件―――唯一貿易港口,促進了其牙雕工藝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牙雕作品除了進貢朝廷和內銷外,還成為主要的外銷工藝品。廣州牙雕在充分發揮雕刻、鑲嵌、編繪的技巧上,注意品種創新,并以其豐富的題材,千姿百態的造型,贏得人們的喜愛,如:顯示其鏤雕技藝的象牙球、香熏、宮燈、花籃,火鐮套,方盒、鏡奩和瓶類;顯示其編織技巧的象牙席、開扇、燈罩;顯示其“茜色”和“鑲嵌”工藝的立屏、掛屏、筆筒、鳥籠等。

為了適應外銷的需要,牙雕作品上的裝飾除了傳統的題材,還吸收了外國一些圖案。如大卷葉西蕃蓮紋、寫實花卉等,整體布局繁而密,不見留空。同時吸收了西方美術中的明暗對比法,使作品更有層次,更富有立體感。

四、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

在廣州牙雕的豐富品種中,以象牙扇、象牙球、象牙燈、象牙龍船為清代廣州象牙雕刻的典型特色。它們集中反映了廣州牙雕精雕細刻、玲瓏剔透、紛繁奇麗、裝飾性強的特點。

(一)象牙扇

牙扇是用象牙劈絲、磨光、編織等技法制成的。清代廣州象牙扇奇麗精巧、雅逸華貴,充分展現了牙雕匠師高超的審美情趣和編織技藝,創造了工藝品的典型。廣東省博物館藏的清代象牙鏤空嵌畫折扇,制作于十八世紀,做工奇麗精巧。該扇由二十八檔象牙片組成,兩條邊上是粗檔,中間的牙片厚薄均勻,上下一致。每檔扇骨以極細密的鏤空金線紋為地,扇骨的上部頂端,修刻成半圓狀,鏤空雕出瓣紋,扇中央有三個開光區,左右分別雕飾鏤空斜方格網狀紋和瓣紋。中央的開光區嵌繪一幅小的山水人物畫,畫中描繪一對男女在園林中漫步的情景,此畫設色艷麗清雅,線條明暗分明,顯露畫工吸收了西洋繪畫的技法。

(二)象牙球

象牙球在明代又稱“鬼功”,是最富特色的廣州象牙雕品種。其獨到之處是用一塊完整的象牙料巧妙地鏤空成層層相套的球體,球體精巧剔透,各層鏤空雕花,轉動靈活。清代嘉慶年間,廣州牙雕藝人翁玉章在繼承前人技藝的基礎上,能夠鏤雕多層可以轉動的牙球,成為廣州近代象牙球鏤雕工藝的創始人。象牙球制作要經過選料、裁料、銑車成球、鉆孔眼、鏤脫分層、球面浮雕,內層戳花,打磨成品等多道工藝。其中鏤脫分層技術性強、難度大,制作者無法看到刀具在球內的游刃,全憑感覺和技藝控刀,堪稱鬼斧神工。

(三)象牙燈

象牙燈早期多為頂立式,和瓷器中的薄胎皮燈造型相似,比較簡單,后來,牙雕藝人注意品種的改良創新,通過把人物故事與雕刻技藝相結合,創作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刻“寶蓮燈”。寶蓮燈是一盞玲瓏通透,子母結合的大型走馬燈。它外面刻有幾組蓮花形狀的浮雕圖案,內層的轉桶雕有“初會”和“劈山救母”兩幅代表故事的圖畫。一只展翅飛翔的云鶴銜吊著走馬燈,在它的下邊是一群載歌載舞的仙女和底座上三圣母與劉彥昌成親的歡樂喜慶的情景相映。整體華麗堂皇,觀賞性強。

(四)象牙龍船

象牙龍船為廣州牙雕出類拔萃的又一代表作品。它是先按牙料大小設計并雕刻船身造型,再從船身自下而上逐層進行立體設計,雕刻每層所需的構件,然后把雕好的各個構件以多種拼接方法鑲嵌成多層的大型牙船。這些牙船如微縮的古代豪華游船,船中亭臺樓閣、雕梁畫棟,門窗開合自如,人物眾多,神態各異,配上精致的燈飾、飄揚的彩旗,氣勢雄偉壯觀。廣州博物館藏有清代象牙雕龍船,此船長93厘米,寬17.5厘米,最高點53厘米,是當時為慈禧太后40歲誕辰而制作的貢品。船體用多塊象牙拼裝而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個部分。船艙分三層,船底層有28人,其中船首5人,艙內6人,左右船舷漿手各8人,船尾舵手1人,中層13人,頂層刻2鳥,各層布局合理,構思巧妙。船體保持象牙質地天然白色,人物、花草、旌旗等多施彩繪,相映之下更色彩鮮明,另外在人物的刻劃布置上則寄寓萬壽吉祥之意。該象牙龍船采用通雕工藝,使作品整體玲瓏剔透,精巧富麗。它充分地反映了清末廣州牙雕工藝的高超水平。此船于1963年5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移交廣州博物館收藏。

清代廣州牙雕是嶺南最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在全國牙雕藝壇上獨占鰲頭一百多年。它顯現了東方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合的多樣性,并以其技藝精湛、形式多樣、題材豐富等多方面藝術成就令世人嘆為觀止。它給后人留下繁花似錦、爭妍斗麗的藝術財富是不可言喻的。

參考文獻:

[1]王子今.西漢南越的犀象―――以廣州南越王墓出土資料為中心(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中山大學歷史系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編著《南越國史跡研討會論文選集》P131―13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赫崇政,成昭平,蔡國聲.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4.

[3]林明體.嶺南民間百藝[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219-221.

[4]朱家,曹者祉主編.中國古代工藝珍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11.

[5]楊伯達.從清宮舊藏十八世紀廣東貢品管窺廣東工藝的特點與地位(見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6]楊伯達.元明清工藝美術總敘(見于故宮博物院學術文庫《中國古代藝術文物論叢》)[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明县| 鲁山县| 莱阳市| 新化县| 邵东县| 资中县| 于都县| 大田县| 嵊泗县| 军事| 宾川县| 淳安县| 马尔康县| 双辽市| 临安市| 开封市| 姜堰市| 长汀县| 长春市| 大悟县| 疏附县| 娄烦县| 车险| 察隅县| 天全县| 崇左市| 通道| 安阳县| 香港| 宣化县| 鞍山市| 白河县| 珠海市| 崇仁县| 宜兰县| 延边| 恭城| 客服| 云林县| 东乡|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