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學護理的基礎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基礎護理學;護士執業資格考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礎護理學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人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中,基礎護理學占據一定比率,縱觀護理學基礎知識全書,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護理學相關理論,一部分是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這兩部分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護理技能相關知識的復習應注重結合臨床實際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記憶,就顯得輕而易舉;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則要掌握記憶技巧。下面是我對這門課程教學記憶方法的總結。
1 護理技能的相關知識的記憶方法
1.1 動作技能正遷移:
遷移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象,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1]。在實際教學中,恰當地應用遷移規律,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已經掌握的技能對學習新技能的積極影響叫做正遷移,其發生的條件是:不同技能間存在著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間包含著共同的原理。復習操作時,可以充分發揮技能正遷移,例如復習無菌技術可以與導尿術、注射術、輸液術、吸痰術相結合,這樣與無菌技術基本操作有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可相對形成一個整體,產生積極的影響。
1.2 直觀形象記憶:
圖示、流程、視頻、動手操作等都給人以直觀感受,增強人的記憶。學生在全面復習時,可以先看各項操作的圖示、流程、操作視頻,然后再練習。如復習靜脈輸液可按這樣的順序:看圖示、操作流程觀看視頻病房見習和實習。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該順序復習,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將參加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學生都已經經過了8個月的臨床實習,考生要提前準備,在實習期間多動手、多動腦、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對知識的再認和回憶。
1.3 總結記憶:記憶是較復雜的心理過程,絕不僅是單純儲存的記錄,而是一個創造性的積極過程。在護理學基礎技能復習過程中,用總結的方法來提高記憶能力。如穿脫隔離衣操作流程可以總結為[2]:護士準備用物準備環境準備 持衣領穿袖系領口系袖帶對衣邊系腰帶護理解腰帶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領口拉袖掛衣鉤。這種先學習后總結的方法,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保持和鞏固。
2 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的記憶方法
2.1 重復記憶:
記憶的消失叫遺忘,在一定條件下“記”和“忘”可相互轉化,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3]認為: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的進程總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遺忘速度快,以后逐漸緩慢。第一天的記憶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記憶的保持量僅為25%左右。根據艾賓浩斯的觀點,組織有效的復習是加強記憶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識記后及早復習,最好在遺忘尚未開始時就進行復習,間隔時間一般不超過2天。巴甫洛夫學說認為,記憶是大腦皮層形成暫時神經聯系的過程,建立起來的神經通路如果不暢通,則原來大腦中保留的痕跡就會逐漸消失,而復習就是對大腦中的痕跡進行再刺激,及時復習就是在第一次痕跡未完全消失時,緊接著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復刺激,重復刺激次數越多,痕跡越深;重復越及時,費時越少,費力越小,記憶效果越好。
2.2 分組記憶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4]認為:決定記憶廣度的主要因素是記憶材料的數量,而不是材料的意義。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記憶廣度為7±2項內容,多于7項內容則記憶效果不佳。我們在記憶時可利用這一特點,把需要記憶的內容分配在7組之內,而這7組中的每一組的容量可適當加大。這樣每一組相當于一個集成塊,加大了集成塊的含量,記憶效率應會大大提高。如: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可分為:環境準備,工作人員準備,物品管理,明確無菌區與非無菌區,一人一物一次五項。護理程序分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五個部份。
2.3 口訣記憶:
語言是思維表達的形式,口訣記憶法可以縮小記憶材料的絕對數量,把材料分成組塊來記憶,加大信息濃度,增強趣味性,可使人讀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在頭腦中獲得一種相似、重復的信息,有助于記憶。如青霉素皮試液配制步驟較多,在配制時多配、少配都會使濃度不準確,影響對結果的判斷,所以在配制時牢記“抽三推二留一”就不會出錯。又如壓瘡的預防可以總結為應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
2.4 歸納記憶: 在理論知識的復習中合理的運用歸納總結記憶法,學生應注意總結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識點,巧記速記多拿考分。如數字歸納總結法:知識點中的多個“6”:日光照射消毒時需在太陽下暴曬6小時,洗胃在6小時內進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臥6~8小時,搶救時未來得及書寫的病歷應在搶救結束6小時內據實補記;又如不同濃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腫氧氣濕化,30%用于濕潤、松解頭發打結,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膚按摩,75%用于皮內注射及臍部消毒,95%用于燃燒法消毒和靜脈炎濕敷。
總之,復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合適自己的才是重要的。基礎護理學是護理的主干學科,其相關知識貫穿護理工作的整個生涯,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主要學科。考生在考前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前準備,積累操作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全面復習,將有利于提高基礎護理學復習的質量和效率,提高過級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文靜.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2004,20(2):26-29.
篇2
授課中,筆者努力做到教態和藹可親、語言風趣幽默、比喻形象生動、板書規范藝術,用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良好的第一印象吸引學生,讓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享受,上課是一種樂趣。
授課的基本原則是把難的內容講淺,把易的內容講精。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第一堂課把基本理論講得通俗易懂,讓學生知道學習這門課程的收獲在哪里。比如在微生物緒論部分,告訴學生:我們平時吃的饅頭、面包、醬油以及喝的酒,都是微生物賜予的,沒有微生物我們將食不甘味。同樣,如果我們經常不洗手,吃不潔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通宵上網,生活不規律,容易感冒;食物保管不好會腐爛。如此種種,都是微生物在“搗鬼”,微生物無處不在。
護理人員學習致病微生物的特點、致病性,對臨床護理操作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在免疫學緒論部分,告訴學生: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會受各方面的不良刺激和干擾,在生長過程中也會不斷產生大量的“垃圾”——有害有毒物質;人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要保持健康狀態,必須依賴人體的自身免疫功能。
第一堂課用身邊的事講專業的理,通俗易懂,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自然形成。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相應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中職生對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的理解能力差,對物質結構的空間想象力差,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這些是造成學習興趣低的主要原因。
在授課中,筆者精心設計選擇能突出微生物及免疫學重要基礎理論的臨床問題,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講解厭氧菌一節——破傷風梭菌時,從大家常見的現象入手,提問學生如何處理被釘子或玻璃扎破的傷口,激發學生思考,引出破傷風的發病條件、發病過程以及預防原則,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本課程的學習內容關系到人的生命,不可兒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
三、按照培養目標取舍教學內容
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實用型人才,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護理工作的對象是人,容不得半點馬虎。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按照護理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本課程的重點講授內容。
例如在細菌的分布與消毒滅菌實驗課上,讓學生學會不同部位細菌的檢查方法,掌握常用消毒滅菌法,并通過實驗掌握操作技術,驗證細菌在空氣、頭發、皮膚以及呼吸道均有分布,告訴學生在臨床中穿戴隔離衣、隔離帽和無菌手套,不僅保護病人不被感染,也保護自身。
再如,進行器官移植時為什么會發生排斥導致手術失敗?血型不符的人為什么不可以輸血?注射青霉素時為什么要做皮試?結合臨床,系統地講授,讓學生有深層次的理解,增強了趣味性和實用性,調動了學習積極性,激發了求知欲。
四、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
好的教學方法能夠降低教學難度,融洽課堂氣氛,使教學過程流暢,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會事半功倍。在教學中,筆者采用的教學法有以下幾種。
1.講授法
因免疫學基礎教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教師可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講授,并及時歸納總結讓學生前后照應。
2.引導式教學法
教師注重設置問題,啟發學生認識、理解臨床實際問題,比如怎樣避免或減少超敏反應的發生?器官移植為什么要做組織配型?SARA的危害大嗎?如何預防艾滋病?把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臨床課掛鉤,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
3.小組合作學習法
對學生進行學習分組,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進行組內討論,一人發言,大家補充,通過組內討論和組間比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系統更全面。
4.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合理搭配,能將抽象的變為直觀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繁雜的變為簡單的,能充分調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觀察思考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利用狂犬病的現狀、天花疫苗的發現、補體的經典激活途徑、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燙傷樣皮膚綜合征和艾滋病人臨床表現等視頻資料,讓學生開闊了視野,激發了興趣。還有情境教學、討論式教學、模擬式教學等也經常用到。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不斷學習,總結對比,找出適合每一個章節的授課方法。
五、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授人以魚,一食之需,授人以漁,終身受用”,讓學生“會學”比“學會”更重要。由于免疫學需要理解、記憶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概念多,因此,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必需的。
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的體會是: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是主戰場,講授是主渠道;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兩個積極性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根本,方法是關鍵,聽懂是前提,重點要筆記,復習要及時,總結有條理。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應用圖示、提綱、列表、對比等方法,歸納整理,強化記憶。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我校2012級中職護理班中隨機抽取兩個班共126人為研究對象,以班為單位隨機分配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62人,觀察組64人,均為女生。兩組學生在年齡、性別、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內容與方法
1.2.1教學內容 選擇生命體征測量作為實訓教學內容。兩組學生在任課教師、實訓教師、實訓學時安排、實訓條件等方面均相同。
1.2.2教學方法
1.2.2.1實驗組教學方法 采用同伴輔導教學方法進行組織教學。具體的實施過程為:①挑選同伴輔導者。把觀察組學生分成8個練習小組,然后每個小組自薦、同學推薦與老師選拔相結合挑選出2名同伴輔導者。同伴輔導者需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②同伴輔導者培訓。要求同伴輔導者在掌握生命體征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先參考教學錄像進行操作內容的自學,然后由教師對16名同伴輔導者進行集中培訓,培訓內容包括該項操作技能及技巧、講解及溝通的方法,在該項操作中可能會遇到的操作的難點等。安排實驗室進行練習,老師逐一進行指導;③同伴輔導者考核。在正式進行同伴輔導課之前,對每一位同伴輔導者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操作技能及相關理論知識。考核合格后,要求同伴輔導者在上課時及課后對該組成員進行操作技能的指導;④同伴輔導者輔導過程。在生命體征測量的實驗課上先由老師進行示教,然后在分組練習的過程中,由小組成員當中的2名同伴輔導者負責對該組的其他同學的練習負責指導。整個過程中,教師參與對同學練習的巡視,隨時對練習情況給予監督以及指導。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安排同伴輔導者負責帶領其他同學共同練習。
1.2.2.2對照組教學方法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授課教師在上課時統一示教后,學生分組練習,授課教師與實訓教師巡回指導。下課前授課教師進行總結,布置作業。課余時間開放實訓室,學生自行練習。
1.3評價方法
1.3.1操作技能考試 兩組學生考核方式、考核標準完全相同。實訓課結束后由教師組織統一考試,學生的操作成績滿分均為100分,教師嚴格遵守考核標準進行考核。
1.3.2問卷調查 在查閱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自行設計了"同伴輔導教學效果問卷"。考核結束后,用該問卷對觀察組學生進行統一問卷調查。要求匿名填寫,當場收回。發放問卷64份,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錄入分析,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操作技能考試成績比較 見表1。
2.2觀察組同伴輔導者與非同伴輔導者操作技能成績比較 見表2。
2.3觀察組對同伴輔導教學的教學效果的評價 見表3。
3 討論
3.1同伴輔導教學的優點 同伴輔導教學作為合作性學習方法的一種,對學生成績無論是輔導者和被輔導者的學習成績的提高都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在同伴輔導教學當中,這些輔導者在年齡和學習經歷上都與非輔導者相仿,輔導者使用他們這個年齡特有的語言來進行學習的交流,對共同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大膽、直接地表達出來,當輔導者的觀點與自己不同時,被輔導者也敢毫不猶豫地進行辯解,而不會有太多的顧忌。布魯納認為:"教是一種最好不過的學習方式[2]。20世紀80年代以來,同伴輔導制在西方國家學校中的地位得到急劇地提升,同伴輔導對輔導者的積極作用引起眾多學者的關注[3]。這一時期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輔導不僅有助于被輔導者的學業提高與社會化發展,其對于輔導者自身在學業、人格與品德方面的提升同樣存在巨大的幫助[4]。
3.2同伴輔導教學的要求 ①同伴輔導教學是一種經過培訓的合作學習,需要受教群體和專業教師的積極配合,同伴輔導者需要能夠取得被輔導者的積極信任,輔導者需要善于語言溝通交流、操作示范準確,相關操作理論扎實。②同時在實施同伴輔導教學法的過程中,并非是由專業教師完全放手由學生自己組織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尤其是分組的練習過程中,學生已經成為練習指導的主體,但是專業老師不能放棄練習指導的主導地位,專業教師要及時掌握同伴輔導教學的狀況并加以評估、檢查。對同伴輔導者在指導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必須及時糾正和改進以保證同伴輔導教學的質量。③同伴輔導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會增加專業教師的工作量,也要求專業教師對于同伴輔導教學需要良好的教學設計,這對于專業教師的要求是一種提高。
3.3關于同伴輔導教學的進一步探討 ①同伴輔導教學本質上是一種小組合作教學,小組的成員分組最好能是以寢室為單元的,寢室成員既是班級成員同時也是朝夕相處的室友,成員之間更為熟悉這有利于溝通交流;②同伴輔導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極大提升輔導者的自信心、提升學習的積極性,教比學的學習效果更好,但必須清楚并非所有的小組成員都適合成為同伴輔導者,這需要指導教師更有針對性地培訓;③同伴輔導教學這種方式不僅適合于課內同時也適合于課外實驗室的開放練習中,但是課外的練習完全是由學生自主進行的,如何進行過程管理和質量管控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肖F蟬.同伴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0(23):72-74.
篇4
基礎護理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其培養目標不但是要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能。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2]而傳統的考核所采用的期末閉卷考試評價模式僅僅是作為一種衡量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而忽略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考核。為此,我校在建設全國示范校的過程中,勇于創新,結合我校現有的客觀條件,在基礎護理學考核中采用了“3+3+4”評價模式即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30%,平時課堂及課外表現占總成績的30%,實訓操作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40%。以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提高教學效果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擇我校2010級中專護理191班60人為對照組,2010級中專護理192班60人為實驗組,兩組學生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無明差異(P>0.05)。
1.2 方法。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針對基礎護理學內容展開教學,對照組、實驗組課時數一致。均由相同教師負責該課程的教學。
1.2.1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學期末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結業考試,統一判卷,并以百分制給出結業成績。
1.2.2 研究組采用“3+3+4”評價模式進行評價。在學期初發給學生、教師及實驗指導教師每人1份由我校自行設計的基礎護理學考核評分表,集中學習該評分表的評分內容。期末成績為學期末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考試該成績占基礎護理學總成績的30%;平時課堂及課外表現成績由授課教師及實驗教師按學生課堂紀律,遲到早退及曠課情況,上課時參與討論回答問題的次數,道德修養表現打出分數,該分數占基礎護理學總成績的30%;實訓操作成績為學期末由實訓中心組織學生參加技能操作考核,該成績占基礎護理學總成績的40%。將總成績錄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2.3 課程結束后,對實驗組學生發放自制問卷,調查學生對“3+3+4”評價模式的評價。統一發放問卷60份,當場收回有效問卷60份,回收率100%。
2 結果
2.1 成績(見表1、表2)。
表1 實驗組
成績人數百分比(%)優秀(80分以上)3558.3良好(70分~80分)1728.3及格(60分~70分)813.3不及格(60分以下)00.0總計60100.0表2 對照組
成績人數百分比(%)優秀(80分以上)2033.3良好(70分~80分)1321.7及格(60分~70分)1830.0不及格(60分以下)915.0總計60100.02.2 分析。從上表可看出,優秀率實驗組為58.3%,對照組為33.3%;良好率實驗組為28.3%,對照組為21.7%。實驗組優良率為86.7%,對照組優良率為55.0%。從以上對兩組理論成績的分析看出實驗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2.3 實驗組學生對“3+3+4”評價模式的評價(見表3)。
表3 實驗組學生對“3+3+4”評價模式
的評價(n=60)人(%)
評價結果效果顯著效果一般效果差激發了學習興趣55(91.7)3(5.0)2(3.3)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54(90.0)4(6.7)2(3.3)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合作56(93.3)3(5.0)1(1.7)改善了課堂紀律57(95.0)1(1.7)2(3.3)提高了動手積極性52(86.7)3(5.0)5(8.3)3 討論
3.1 提高了教學效果及綜合素質。統計結果顯示實驗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3+3+4”評價模式使學生明白了綜合成績跟平時成績及實訓操作成績息息相關,這樣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實訓課能積極動手,改變了以往的課堂氣氛沉悶的局面。使基礎護理學的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2 “3+3+4”教學評價模式受到師生一致好評。中職護生自覺性差,動手積極性不強,同時綜合素質差[3]。采用傳統的單一的期末考核方式進行教學評價不能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對實驗組的問卷調查顯示,采用“3+3+4”教學評價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師生間的交流合作,改善了課堂紀律,提高了實訓課的動手積極性。實踐證明這種評價模式是適合中職護生的基礎護理學教學評價模式,受到師生的一致好評。
4 不足之處
(1)抽樣僅限于我校的2個班級,樣本較小,難以反映中專護生的整體水平。
(2)試行時間短,開展“3+3+4”教學評價模式僅一個學年,其長期效果未知。
(3)該模式的應用還不夠成熟。
總之,在中職護理基礎護理教學中,通過應用“3+3+4”教學評價模式,明顯改善了教學的效果,提高了護生的綜合素質,也促進了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專業發展,值得進一步去完善、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篇5
1強化自身素質做好實訓準備
在實訓課教學中,要求教師理論扎實,技術熟練,對于各項操作能夠融會貫通并進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傳授,能夠很好地為學生正確答疑解惑,使學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項操作的要點。在授課中,由授課教師與實驗員共同完成。課前,教師與實訓準備人員進行良好的溝通,就實訓內容、實訓器材等應該注意的事項要詳盡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才能確保實訓教學高質量的完成。
2改進實訓教學提高學習能力
2.1開設綜合實訓
在以前一次理論一次實踐的基礎形式上,變成了幾次理論后階段性幾次綜合實訓課學習。如在學習“患者的清潔護理”這一章時,過去一次課學習一個操作,如口腔護理、床上洗頭、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對護理操作進行單項學習。這樣,內容比較單調、分散,學生學習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項操作自行聯系運用于患者的生活護理。調整后,把前面階段性學習的操作集成幾次綜合實訓課,把各項操作整合在同一個案例,進行連貫整體地學習。這樣能使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患者生活護理的各項內容,樹立更好的整體護理概念,更好地應用于臨床實踐。
2.2課程間相互融合隨著社會對護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對培養護理人才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僅僅護理學基礎課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是無法滿足培養社會護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護理實訓教學過程中,融合了護士禮儀、人際溝通、法律法規、解剖學基礎、生理學基礎等多門課程的內容,從而讓學生能夠更直觀有效地學習專業技術,更重要的是養成好習慣,培養護理人文關懷的精神。
2.3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護理各項操作非常重要。多年來采用的實訓方法教師直接示范,學生模擬練習。學生只看教師的示范,很少學生會獨立思考,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時間長了感覺單調枯燥,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實驗室條件,我們做了一些改進嘗試。增加了情景模擬教學法,這種創設一些臨床模擬情景,先由學生討論分析問題,然后由教師總結示范,再由學生自己操作練習鞏固的教學方法。學生表現積極,興趣濃厚,課堂氣氛活躍,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發揮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參與到課程,使實訓教學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2.4聯系實際提高對護理實訓課的重視程度
目前,有些學生認為護理操作都是在醫院用于患者,離我們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針對此情況,在授課中聯系生活實際,把一些護理技術融入生活,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所學并非只能用于護理工作,而是對自己對家人都有實實在在的好處,如高熱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溫技術、扭傷腳后的冷療方法等就是非常實用的生活經驗。這些生動的事例使學生們認識到護理操作技術貼近生活,能夠學以致用。
3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
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網絡教學手段,通過與本學科相關的網站,從中獲取大量相關的最新資料,使教學能夠不拘泥于教材,學生也能獲取最新的知識。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則大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大量的彩色圖片、動圖、視頻應用于護理實訓操作的教學。整個護理操作的動態過程,多媒體模擬動畫、教學視頻可給予充分的展示,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由于近年來學科調整,教學損耗與補充困難,加之學生人數的增加,教學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顯現出來,而現代化的網絡資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實訓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圍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的目標,把握實訓教學緊扣實際與臨床,逐步提高教學質量。一方面,教師一定不要忽視教學基本功的培養,加強最基本的實際能力鍛煉與提高,認識到教師的素質的提高是實訓教學質量提高的基礎。另一方面,雖然多媒體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學生動手練習。教師的示范與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練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與條件,提高護理實訓教學質量,以適應醫學教育的發展,更好地為社會培養合格的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6
1.1 加強護理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1.1.1 愛崗敬業、積極進取 教師應不斷地“精師藝、立師德、鑄師魂、做師表”,實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努力實踐“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觀念,日常生活中展現出護理教師的師德師風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1.1.2 加強學習,不斷提高專業素質 我院是在原衛校和師范兩個中專學校基礎上建立的,教師學歷相對較低,教師應不斷學習專業知識和文化知識,以提高專業技能和文憑。我院護理系通過集體備課和護理操作演練等方面的業務學習或訓練,全面提高護理實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和實驗指導方法,努力學習和掌握臨床護理新技術、新方法,以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來保障教學質量的提高。
1.2 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 護理實驗課是對學生實踐技能及臨床綜合能力的培養,護理實驗教師只有不斷地進行學習與實踐,才能保證知識與能力與臨床實際的一致性。所以要不斷加強和激勵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 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
2.1 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在基礎護理實驗教學中除了增強護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外,不定期邀請護理專家講授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護士工作情況;開展學習討論會;增加對護理專業的認識,使護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平凡和偉大,啟發她們熱愛護理專業,獻身護理事業。
2.2 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的教育 護士的工作對象是人,在護理基礎實驗教學中注重教書育人,尤其要加強護生人文關懷的教育。
2.2.1 在護理基礎實驗教學練習中重視護理禮儀的培養 為了培養護生護理禮儀,組織護生觀看有關護士禮儀的教學錄像,并要求護生在上《護理學基礎》實驗課時穿護士服、戴護士帽、穿軟底鞋[1]。在技術操作練習中要求護生保持良好的姿態,把坐、立、行等正確姿勢貫穿到護理實驗教學的全過程中去,培養護生端莊穩重的儀表,和藹可親的態度及高雅大方、訓練有素的舉止。
2.2.2 實驗操作中,注重培養護生溝通技巧 語言是溝通護患之間感情的“橋梁”,而溝通能力的培養正是護理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所以我系在護理學基礎實驗教學中,著重訓練護士與病人交談的基本技巧,主要從操作前對病人的稱呼、解釋,操作中的語言配合以及操作完畢時對病人的交待等方面進行訓練[1]。
3 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3.1 護理實驗課的授課方式要傳統和現代教學方法相結合 護理實驗課不僅采用了有教師講授、演示的傳統法,也有新型的模擬情景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從而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1.1 利用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先進的輔助教學手段。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使實踐教學更顯生動、直觀,提高學習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3.1.2 運用情景和角色扮演,開展師生互動式教學 在實踐操作中設置情景,結合個案病例,讓護生利用角色扮演進行操作練習,以提高教學質量。
3.1.2.1 以個案病例為基礎進行操作練習 通過訓練使學生體會到為病人解決健康問題不只是簡單的操作,還需要與病人溝通,評估和研究病人病情,取得病人的配合,解決病人的問題[2]。
3.1.2.2 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換位思考 在實驗操作護生通過角色扮演,提高了護理技能和對護理的“感悟”。如在口腔護理等一些技術操作實踐中,由學生相互扮演病人和護士角色,使學生既能體驗到護士的責任,又能體驗到病人的感覺,真正關心體貼患者[3]。
3.1.2.3 “互動式”教學強調教師和學生都是學習的共同體 這種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升了學生組織能力和人際交往的溝通能力,也使學生體驗病人與醫護人員的角色,感受并鍛煉學生膽量,培養了學生應變等職業能力。
3.2 實驗操作競賽教學法 我系每年“5.12國際護士節”都舉行大規模技能操作競賽,這既規范了技能操作,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以賽促學,達到增強記憶,激發上進心,熟練掌握技能操作的目的,而且增強了競爭的意識,提高了心理素質及集體榮譽感。
3.3 新技術、新儀器的應用
3.3.1 仿真模型的應用 2005年,我院購置了一批仿真模型,它的應用不但使學生在護理技術操作訓練中有真實感,還減少學生在相互操作中的緊張與恐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如靜脈注射等,學生先在仿真模型上練習操作步驟,待操作熟練以后,讓學生互為“病人”和“護士”,再在真人身上操作,不僅提高了學生靜脈穿刺的成功率,還增加了學生自信心。
3.3.2 新型一次性器械的應用 我院不僅購置了新儀器如開放式觸摸屏、人工呼吸機、洗胃機、全自動洗頭車、心電監護儀等,對學生進行訓練,還通過各途徑收集臨床上新型一次性器械用品,讓學生認識并教會使用,增強學生對新儀器的熟悉程度,盡量彌補學校教學落后于臨床的狀況。
3.4 加強考核力度 為了讓學生能夠準確、熟練地掌握護理操作,在每學期期末均選擇臨床常用護理操作項目作為必考內容。我系2008年實施實驗實訓操作考核評分標準,讓學生隨機抽題選擇考試項目,考核標準包括:護生儀表、患者評估、用物準備、操作熟練程度、評價等。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要靈活的掌握教學方法和恰當的應用教學手段,因人施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培養更多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實用型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篇7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教學對象為本院12級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在12級高職護理專業新生中隨機挑選2個班作為普通對照班,另外2個班作為實驗班。我院同級所有學生均經招生統一考試入學,隨機分班。其年齡、性別分布和入學成績經統計學分析并無顯著差異。
1.2教學方法
普通對照班將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實驗班將采用新的理論教學模式,尤其在理論教學中密切結合護考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結合歷年考點進行串講,教學中每一章節每個內容都密切結合護考大綱所規定的內容和歷年考點串講,實驗教學和考核中密切結合臨床實際。1.3評價指標實驗結束后通過實驗班和普通對照班班級學生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和用人單位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反饋調查對比等作為課題研究的主要評價指標。
2結果
2.1兩種教學模式執業考試通過率成績比較
3討論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發現,我國目前研究針對高職院校與護士執業考試對接的基礎醫學課程改革的方向極少。本課題重點解決高職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與護士執業考試及臨床實際脫軌的問題。鑒于目前我國絕大多數衛生職業院校沒有統一的與護士執業考試對接的、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及考核模式,通過對現有的與護士執業考試對接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現狀的調查分析,我們認為在護士執業考試和新世紀對護理人才培養的要求下,傳統的基礎醫學課程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而實行與護士執業考試對接的新型教學模式是可行的。此課題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護考大綱及歷年護考情況、相關病案融入常規教學及考核中,同時緊密結合臨床實際改革教學模式及考核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護考通過率和就業能力,滿足學生個人發展需要和就業崗位對高職護理人才標準的需求。本課題研究主要是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之與學生“取證”的內容和要求相對接,推廣采用教學做一體化、項目教學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全面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通過實驗班和普通對照班班級學生護士執業考試通過率和用人單位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反饋調查,在護士執考通過率上兩班雖沒有明顯差異,但用人用人單位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反饋調查對比顯示,用人單位對實驗班學生的滿意度明顯高于普通對照班。
本課題是針對當前全國各類衛生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基礎醫學課程教學與執業考試、臨床實際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可實施性,若能廣泛推廣,對于提高本校應屆畢業生護考通過率和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價值。
作者:許燕 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凌玉.我國護士執業考試的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7,(6).
[2]汪存友,于嘉元.于驚濤;美國注冊護士執業考試合格線設定概況[J].護士進修雜志,2008,(16).
[3]潘曉鋒.從護士執業考試談改進護理專業教學方法[J].廣西教育,2008,(9).
篇8
護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其成熟與發展和其它學科一樣,必須從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為基礎,我國的護理本科臨床課程的教學大多數仍是按照傳統醫療模式進行。廣西中醫學院珠海教學點在職護士專升本“基礎護理”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衛生部規劃教材,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專門提供本科護理學類專業使用,本教材雖然從2004年9月開始對原有教材內容進行了修訂,體現了“三基五性”的原則,力求做到“四個適應”[1],但隨著我國醫學各專科領域的迅猛發展,本教材某些內容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臨床護理學科發展的需求,“基礎護理”完全依賴教材教學已不能滿足在職學員的知識結構與工作需求,教學內容改革勢在必行。
1對象
選擇廣西中醫學院珠海教學點在職護士專升本3年制2009級2班學員為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班43人,對照班54人,學員均為參加全國成人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正式錄取的在職護士,工作時間3~5年,分布在珠海2級以上綜合醫院。
2教學內容設計
根椐全國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新編護理學基礎》第1版教材及教學大綱,結合廣西中醫學院成人高等教育2009級3年制護理學專業專升本教學內容要求,對照班按傳統面授授課;試驗班將與《新編護理學基礎》教材相關的循證護理的最新理念融入教材教學當中。
3增加的教學內容
將我國臨床近年通過循證護理獲得的最新理念融入“基礎護理”教學當中。將其中《新編護理學基礎》教材已改動的內容特別列出,重點講解,反復強化,難點突出,力求以最新最有力的科學研究為依據,將最佳診斷方法,最有效治療方案,最精確的預定估計應用于患者,結合護理專業技能和多年的臨床經驗,以最佳證據為基礎開展護理工作。遵循“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崗位”的基本原則。
4結果
授課完成后,兩個班均進行理論考核[2],內容為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及基本技能,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未例入考試范圍。根據統計結果,實驗班學員縮短8學時教材授課時間用于新增教學內容教學,但對教學大綱要求掌握內容與對照班比較(見表1),P>0.05為差異無顯著意義,未影響《新編護理學基礎》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效果。
表1兩班學員《新編護理學基礎》結業考試成績對照
5討論
5.1 《新編護理學基礎》是一門研究維護、增進、恢復人類身心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術及其發展規律的應用學科,是治療疾病、護理病人、促進和增進健康的重要領域。可是,隨著臨床各學科領域的快速發展,我國護理高等教育教學用書尚不能及時更新,書中內容不能滿足臨床醫學發展需求,作為護士專升本在職教育,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教育契機,將書本中過時內容進行刪減,把臨床最新成果融入《新編護理學基礎》教學當中,使學員在專升本教學中,更貼近臨床,更利于最新醫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并更好地服務于臨床。
5.2成人教育中,將教材相關的循證護理最新理念融入到書本教學內容當中,對教學質量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還能激發學員臨床思維意向,培養護士創新思維,習慣不受致于教材常規思維定式,而是獨劈蹊徑。在有限時間完成本科教育同時,接受醫學先進觀念,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問題,解決臨床問題的新思路,將最新進展與現實工作更加緊密結合,不斷解決問題中,激發在職學員的臨床思維新意向,并可促進臨床護理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5.3基礎護理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的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在護理教育中,注重讓學生研究過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熟悉循證護理,可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樹立安全、出色的護理照護,建立研究和分析以往經驗之后做出決定的理念,在全面提升護理隊伍整體素質方面起著不容匆視的作用,所以,“基礎護理”教學內容的改革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篇9
2.對學習環境、學習方式轉變不適應
由在高中依賴老師家長督促學習轉變到大學靠自主學習,學生對學習方式轉變不適應,而且學習醫學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不夠,學習方法不恰當,導致了理論知識學習效果不佳。
3.學習科目多,課程安排緊
由于課程安排的要求,學生學習科目多,課程安排緊湊,自習課相對較少。課堂學習結束后,缺少充足的時間對知識進行消化吸收,也導致本門課程學習效果不佳。
二 提高學生知識吸收率的對策
1.巧設課前提問
所謂溫故而知新,教師針對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現狀,可以適當地給學生以壓力。如通過課前提問的方式,對上次課內容進行知識回顧,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化壓力為動力,增強學習積極性,又可以鞏固所學,提高知識的吸收率。
2.以思考題導入新課
授課前的導入過程,可以用思考題的形式導入。如在講授生命體征中體溫的內容時,可以先給出一名高熱病人的病例及問題,將熱型、發熱程度及高熱病人的護理措施等內容涉及其中,講授前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又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知識吸收率。
3.精練講授內容
即講重點。基于教學大綱的要求,某些章節內容多,課時少,對學生一看就懂的,或只要求了解的,或已經在基礎課中學過的內容,可以作為學生自學內容,不必再占用課堂時間。如清潔消毒滅菌的內容中,可以重點講授基本概念及物理消毒滅菌法,而化學消毒滅菌法,課本上已經總結得條理清晰,可以作為學生自學內容。這樣既可以節省課堂時間,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及知識吸收率。
4.講授過程反復提問
在本門課程中,某些重點知識會反復出現。對于這些內容,教師可通過反復提問法來幫助學生反復記憶,加深印象。如“健康”的定義在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中初次學習過,在健康與疾病以及環境這兩部分內容中,再次提到“健康”時,就可以提問的方式來回顧,起到督促學生記憶的作用。
5.講授時適時進行階段性小結
在本課程的講授過程中,對一些知識點多、層次多、且整體性較強的內容及一些重點、難點及考點,可以階段性地進行知識的整理與回顧。如護理程序這一部分內容,護理程序共五個步驟,每個步驟中又有很多重點、難點及考點,內容多、耗時多。往往同學們學習到下一個步驟時就忘了上一個步驟,對護理程序不能進行整體的把握。教師在講授時,可以每講授完一個步驟,進行一次小結,五個步驟全部講解完后再進行一次總結,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6.善于總結口訣
簡單而押韻的口訣是教學的好幫手,既可以使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又可以減輕學生記憶知識的負擔,提高記憶效率。所以在本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可在課前對知識反復琢磨,仔細研究,用通俗易懂、簡練準確的語言編成口訣或順口溜。如注射的原則共十條,經過仔細思考后,將其歸納總結為“三嚴格,三合適,防意外,要無痛”。只要記住這短短十二個字,就可以將繁冗的注射原則輕松記憶下來。所以,在教授過程中,教師多思考、多總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知識吸收率。
7.做好課堂小結
課堂知識講授結束后,以思考題或練習題作為小結內容,既可以將本節課的重點、考點進行回顧及復習,同時可以作為學生聽課效果的評價,并最終提高學生本節課知識的吸收率。
8.布置課后作業
本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對實踐的指導性強,且涉及到護士資格證考試。在每講授完一章內容后,教師可以從相關書籍上查找相應練習題作為課后作業,學生通過練習、以及老師批改且答疑,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9.充分利用實訓課練習時間
本課程實訓課較多。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練習時間來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記憶。如在測量生命體征的實訓課上,讓等待操作的學生在某位學生測血壓的同時,記憶引起血壓測量不準確的誤差有哪些等。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問來督促學生記憶,將可能浪費的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同樣可以起到提高知識吸收率的作用。
10.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
直觀性是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優勢,借助圖片、文字、聲音、動畫等媒體,能有效地將各種信息直接傳達給學生。如在各種注射法教學中,注射部位的選擇、進針手法是重點內容。教師將注射部位的神經、血管與肌肉的解剖圖掃描入計算機,制成動畫,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清晰地展示了注射部位與解剖之間的關系,并將進針的操作錄像導入計算機,分解動作講解,尤其是突出演示局部進針的動作,使課堂上難以表達的重點內容真實、直觀地再現出來。多媒體教學既能提高學生興趣,又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從而提高知識的吸收率。
三 結束語
根據本院護理專業學生的特點及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作為教師,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采取有效對策,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知識的吸收率,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汪美華.淺談臨床見習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作用[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9(1):18~19
篇10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取90例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我院就診的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急性腦出血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干預組。常規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47至91歲,平均68.4歲;干預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6至89歲,平均68.1歲。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在治療方案實施期間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組患者在治療方案實施期間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飲食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癥狀的急性腦出血患者宜進食一些低糖、低鹽、低脂、高蛋白且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保證少食一些膽固醇含量相對較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的內臟等,可適量地食用一些植物油和橄欖油。盡量保證多食一些維生素和纖維素含量較高的的食物,比如粗糧、蔬菜、水果等食物,可以有效防止在治療期間出現便秘癥狀,以免患者由于排便時過于用力而導致病情程度進一步加重。含碘食物要適當進行補充,可適量食用一些紫菜、蘑菇等食物。每日飲食的總量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分配,通常情況下早、午飯的量應該相對多一些,而晚飯的量應該少一些,這樣可使已經被機體吸收的脂肪,通過日間較多的活動而盡可能多的消耗,避免膽固醇在患者的血管壁上發生沉積,而使動脈硬化的病情程度加劇。對于采用鼻飼途徑進食的患者應適當給予一些高蛋白、富含維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質飲食[2]。臨床比較常用的鼻飼飲食主要包括3種類型:①普通食物:主要包括粥沫、牛奶、蛋白粉等食物,輔以溫開水進行充分的調和處理;②瓶裝的腸內營養混懸液可以進行直接輸入:主要包括瑞素、能全力等;③復方營養混懸劑稀釋液。鼻飼的過程中應該本著液量應從少量、清淡開始逐漸增加的原則,以患者能夠充分適應為宜,初始的進食量應該控制在為每天250-500ml,一個星期后可以逐漸增加進而達到全量[3]。兩組患者出現嗆咳和便秘癥狀等人數、住院接受治療時間進行對比。
1.3 數據處理 研究過程中所得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系統進行處理,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χ±s)表示計量資料,對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對組間對比結果進行X2檢驗,當P
2 結 果
2.1 嗆咳和便秘癥狀發生率 常規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出現嗆咳和便秘癥狀的人數分別為10例和11例,癥狀發生率分別為22.2%和24.4%;干預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出現嗆咳和便秘癥狀的人數分別為2例和2例,癥狀發生率分別為4.4%和4.4%。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上述兩種癥狀發生率比較差異顯著(P
2.2 住院治療時間 常規組患者住院接受治療的實際時間為(12.75±2.52)d,干預組患者住院接受治療的實際時間為(18.03±2.18)d。兩組患者住院接受治療的實際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
3 體 會
食物特別是胃內容物一旦進入到患者的肺部將會對肺部黏膜造成極大刺激,特別是對于一些已經出現肺部感染癥狀的急性腦出血患者,其產生的危害更為嚴重。因此,對于腦合并患有肺部感染的腦出血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飲食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保證營養攝入的同時有效防止誤吸。此外便秘不僅會使患者排便變得更加困難,使其痛苦感增強,還會使腹內壓水平明顯增加,使顱內壓隨之增高,使腦出血本身病變程度進一步加重。所以,通過飲食管理可以對患者的胃腸功能起到積極的保護和調整作用,使患者的大便處于通暢狀態[4]。
參考文獻
[1] 李付云,王鳳娟.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的分階段飲食護理與康復[J].中國保健,2008,16(23):1201-1202.
篇11
護理是一門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學科[1]。 “以人為本,關愛生命”是醫院實施人文醫療護理的服務理念,將關愛理念融入護理工作之中,也是現代護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2]。近年來,我國護理研究者也開始關注護士和護生的關懷行為和關懷能力, 研究發現, 我國大多數護士缺乏關懷理論方面的培訓, 關懷知識和關懷能力比較欠缺。因此, 對護生加強人文關懷教育已是我國護理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3,4]。《基礎護理學》作為護理專業學習的起始課程和主干課程,對激發護生對護理專業的積極情感,培養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就了解高職護生人文關懷的影響因素,以及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采取有效途徑培養護生建立人文關懷意識和行為作一綜述。
1 影響高職護生關愛的相關因素
1.1 護理專業態度 護生專業態度是影響護理關愛行為的一個因素[5]。心理學家研究了態度與行為的聯系,認為在一定的條件下,態度是導致行為的原因。國外學者凱爾曼[6]有關態度與行動的研究強調:態度與行動之間是密切的、動態的相互關系,隨著行動的過程,態度也不斷地形成發展與改變,他認為,態度既是應變量,也是自變量。國內學者李紅等[7]認為在護理專業領域,專業滿意度高、自信心高的護生對臨床學習的積極性也高,能較快地掌握臨床技能,表現出較高的主人翁精神和能力。高職護生年齡普遍偏小,專業態度不穩定,尤其對于勉強聽從家人意愿就讀的學生,專業認同感低,關愛意識比較低。因此,對護生專業態度進行正確及時的引導,是培養護生關愛理念及行為養成的重要條件。
1.2 課堂教學環境 馬芳等[8]研究發現,護生關愛能力的影響因素可能為學習環境的氛圍、帶教老師的示范作用、臨床實習的經歷等方面。護生的關愛意識和對關愛行為的學習尚處于簡單的模仿階段,還沒有形成職業的理念和情感,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1.3 自身、家庭及社會因素影響 影響護生關愛行為的因素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環境與教育的相互作用下,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與社會實踐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關愛行為的習得既受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約,又受到后天經驗環境的影響[9]。所以,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社會環境、人際關系、就業壓力對關愛行為均有影響作用等[10]。
2 在基礎護理中融入關懷教育的措施
2.1 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護理教育觀念需重視護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增強專業思想教育和職業道德觀念的教育;在教學和實踐中更加注重護生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更好地體現了護士是融知識、技能和人文為一體的高素質專業工作者的角色。
2.2發揮帶教老師的榜樣作用 諾丁斯[11]認為從關愛倫理角度出發,榜樣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很重要,對于關愛教育則是關鍵因素。教師的榜樣作用則是以教師本人的關愛行為去感染、熏陶學生,創造與學生的關愛關系,讓學生體驗關愛,并在教育生活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實踐關愛,鼓勵學生學習關愛,最終成為有關愛能力的人。
2.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傳統的高職高專教學方法單一,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建立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利于高職護生能夠理解人文關懷的內涵,培養人文關懷能力以及在提高在實訓中運用人文關懷的意識。
2.3.1 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 張永春等[12]研究表明采取角色體驗型教學模式,讓護生親身體驗作為“病人或者家屬”的心理感受,從而將人文關懷意識潛入自己的腦海中,內化為人文關懷能力。通過體驗,護生學會換位思考、能體會病人的心理感受、能理解“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促使關愛能力的形成。
2.3.2 采用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需要, 選定有代表性的案例,導學生有針對性的剖析、討論,讓學生在具體問題的情景中積極思考、 主動探索,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歷的案例說明病人在接受實施了人文關懷的技術操作后的感受,使護生深刻認識到在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懂得該從哪方面呵護病人,如何關愛病人等等。
2.3.3 加大真人操作實訓項目 劉航等[13]研究認為護理學基礎真人操作實驗能夠營造人文關懷環境,將護生的人文關懷理念引向實踐,培養了護生人文關懷的能力。真人操作實驗時,護生互為操作對象,同時體會“護士”和“患者”兩種角色。切實的感受到患者在接受護理時的真實感覺,不管是操作前的評估和解釋,還是詢問患者操作時的感受,或是了解患者操作后的反應、進行健康教育,都必須與患者交流,提高護生的溝通能力與實施心理護理的能力。通過真人實驗操作,護生深刻地認識到護理操作的嚴肅性,加強自身責任感,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
2.4 改革技能考核方法 一般常規護理技術都有統一操作程序和要求,對護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有很大作用,同時使護生的創造性思維受到一定限制[14] 。“重技能、輕人文”的操作過程訓練和評價亦忽視了護生人文關懷方面的培養。考核標準應側重于對病人的人性化護理,適當增加溝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分值,并且把 “以人為本” 的護理理念貫穿到操作中,以適應臨床的需要,以此來督促護生樹立人文關懷的意識和培養人文關懷的能力。
3 小結
只有將人文關懷滲透到基礎護理學的教學和試驗中,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理念和能力。只有將人文關懷滲透到護理技能操作的各個環節中,才能培養出最富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護理工作者,才能全面減少護患糾紛,提升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雪霞,力.本科護生關愛行為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9,24(3):84-87.
[2] 娟,義蘭.關愛護理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07,21(9):2271-2273
[3] 李俊玲.護士人文素質培養泰勒斯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19):31-32.
[4] 龐華瓊.人文關懷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6):16-17.
[5] 王雪霞,王力,常爽. 實習護生護理關愛行為及影響岡素分析[J] 護理學報,2009,16(7A):8-11.
[6] 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王小明,胡誼,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8一107.
[7] 李紅,沈寧,李崢.護理本科畢業生專業行為表現與專業態度相關性研究[J]. 中華護理教育,2006,3(3):99-101.
[8] 馬芳,朱丹.護理本科生關愛能力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22(3):706-709.
[9] 董大敏.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的當代社會德育意義[J].理論界,2007,4:90-91.
[10] 馬芳,朱丹.護理中的人文關愛[J].護理學雜志,2006,21(6):78-80
[11] 內爾?諾丁斯.學會關心一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5-88.
[12] 張永春,江智霞,袁曉麗. 角色體驗型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學》
篇12
The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 of hypertensive epistaxis with epistaxis balloon compression
WANG Jia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 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 of hypertensive epistaxis with balloon compression. Met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4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general nursing,psychological nursing,maintain blood volume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lloon compression hemostasis,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conventional gauze packing hemostasis,then the bleeding time and perio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amount of bleeding was less tha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Balloon compression;Hypertension;Nose bleeding;Nursing
對高血壓患者合并鼻出血應提高警惕,除每日早晚測量血壓外,必須重視患者的主訴,此類患者出血前多有頭部灼熱、發脹或其他不適的預兆,及時監測血壓并向醫生報告,以免出血時措手不及[1]。一旦發生鼻出血因與高血壓相互作用,患者容易出現精神的極度緊張,所而且常規鼻腔紗條填塞止血,效果往往不理想,本研究主要探討氣球壓迫出血的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壓合并鼻出血的患者80例,分為兩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6~88歲,平均(66.9±2.8)歲,高血壓病程15~40年,平均(25.9±3.8)年;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55~88歲,平均(65.7±2.6)歲,高血壓病程16~40年,平均(25.8±3.9)年,兩組性別、年齡及高血壓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一般護理 首先在的選擇上建議采用半坐臥位,并將頭偏一側,尤其是對于精神緊張甚至昏迷的患者應該避免誤吸的發生,對于清醒患者應囑咐患者將口咽腔內鼻后滴流的分泌物及血液及時吐出避免誤吸甚至窒息,同時,還可以防止血液進入胃內而影響出血量的判斷,出血時間較長的患者,應定期做好口腔護理,飲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給予流質半流質的清淡飲食,并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必要時使用緩瀉劑等對癥處理,在進行鼻腔填塞的患者,做好保持鼻腔填塞物牢固的保護,告知患者盡量避免打噴嚏、咳嗽以及用力擤鼻涕及屏氣動作,欲打噴嚏時,指導患者用食指及拇指探往鼻孔翦端,以便氣流經口腔流出[2]。
1.2.2 補充血容量的護理 鼻出血的患者如果短時間內出血量超過500 mL,則可能出現失血性休克表現,而老年患者一般合并有心肺等功能障礙,所以其代償能力相對降低,對于出血時間長,出血量大以及出血兇猛的患者應馬上建立靜脈通道,必要時行深靜脈穿刺置管,遵醫囑進行血容量補充,首先以平衡液和膠體液為主,一旦出血量超過總血容量15%時應補充血液制品,在建立靜脈通過后即刻抽取靜脈血送檢,做好交叉配血等輸血前準備,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心率、血壓、呼吸,留置尿管,準確觀察并記錄患者尿量的變化,同時嚴密觀察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癥狀,如患者的神志變化,臨床表現如頭暈、心悸、脈搏細速并結合肢端循環如甲床顏色、肢端溫度等,判斷出血量。
1.2.3 心理護理 高血壓患者合并的鼻出血,因血壓升高而誘發同時因鼻出血而加重患者應激反應,兩者出現正反饋形式,且本病發病突然,出血量大,不能自止,易造成患者及家屬的緊張、恐慌和煩燥的心理[3]。護理上應該建議患者保持平淡心理,積極配合醫務人員進行積極處理,有條不紊地實施各種治療及檢查,同時通過言語及肢體行動向患者透露出護士對治療的把握性,提高患者依從性減少患者焦慮,必要時使用鎮靜劑,并注意嚴密觀察患者神志,避免鎮靜劑劑量過大而出現的呼吸抑制而引起反流誤吸。
1.2.4 氣球壓迫止血的護理 對于常見的高血壓出血一般均是其適應證,而且通過氣球壓迫止血其操作簡單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它是一個薄而細長的橡膠囊,長約6~7 cm止血時,應使開口處為橡皮膠塞,使用前用2%的戊二醛消毒即可,使用氣囊止血應仔細準確地查出出血部位,根據其部位決定氣囊進入的深度,然后用注射器通過橡膠囊向氣囊內注入2~4 mL空氣,撒氣囊時只要將注射器扎入橡皮囊內將氣囊抽出即可[4]。護理上主要是為患者講解實施氣球壓迫止血的優缺點,并介紹以往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同時解答患者對于氣球壓迫止血的疑問,告知在進行治療期間切忌自行將氣球強行拔出以免加重出血,同時做好治療期間的固定。
1.3 研究方法
本組研究觀察組在本組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實施氣球壓迫止血法,對照組則實施常規的紗條填塞止血法[5],比較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有效止血時間,并統計治療期間發生的并發癥。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使用t檢驗,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出血量及有效止血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P
2.2 兩組治療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發生再出血以及精神極度緊張的比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高血壓導致的鼻出血來勢較兇猛,除全身用藥外,局部止血主要采用鼻腔填塞,由此帶來呼吸不暢、精神緊張等一系列問題[5],如何有效及時的進行止血,緩解患者心理及生理壓力,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是治療的關鍵。本研究觀察組在進行一般護理,注重心理護理并注意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的前提下,使用氣球壓迫止血,其中我們認識到護理上如何配合醫師進行降壓藥物使用和氣球壓迫止血治療是關鍵,護士應該每10分鐘觀察1次患者鼻出血的情況,記錄出血量及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以便更好的為醫師治療提供依據,特別是使用降壓藥時,應避免出現一過性低血壓的出現,針對患者出血量大且存在有煩躁不安、口干、面色蒼白、胸悶、脈速、血壓下降等情況時,應立即告知醫師進行抗休克處理[6]。
本研究觀察組進行的氣球壓迫止血,其止血時間快于常規紗條填塞法,且再出血及發生患者精神極度緊張的比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究其原因可能是氣球表面光滑,且通過低壓強大面積充氣后其局部壓迫效果更佳,同時在拔出時避免了紗條與組織之間的牽拉,有效減少了再出血率,提高了治療效果,同時本組實施的一般護理、心理護理及補充血容量的護理有效的提高了患者治療效果,通過本研究我們認為在進行常規護理基礎上通過使用氣球壓迫止血治療高血壓鼻出血效果更為確切,且有效降低了再出血率。
[參考文獻]
[1] 程海冬.老年高血壓伴重癥鼻出血患者的急救及護理[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8,6(3):61-62.
[2] 曹淑華,陳艷,張明.高血壓鼻出血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1):168-169.
[3] 郁旭蘭.高血壓鼻出血的臨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2):173.
[4] 徐玉華,秦迎春,姚雅芬.高血壓并發鼻出血的中西醫聯合護理[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0,33(3):100.
篇13
(一)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概念。互動式案例教學,就是指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結合老師制定的相關案例進行知識的講解學習。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以一種開放的模式來更好的提升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互動式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將互動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完美融合的新興教學方式,其主旨就在于通過貼切的案例達到一個師生間的良好交流互動,從而提升教學的實際效果。
互動式教學最重要的就是“互動”二字,而案例教學也同時是通過案例來推動和鼓勵學生與教師進行探討和交流最終到達一個良好的交互性,基于以上這種師生互動的根本屬性,將兩種教學方法完美的結合起來,以互動為教學期望,通過一系列詳盡的案例來推動學生的探討和交流來更好的達成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從而在交流之間加深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最終完美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互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意義。互動式案例教學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模式已經不僅僅限于老師負責教授而學生只能聽從和學習的模式,該教學方法將開放性和互動性放在了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如何達到開放的互動才是重點所在。因為在高職教育中,所面對的學生已經不是牙牙學語的幼童,更多的是有思想經受過一定學習教育的祖國棟梁,即便是面對他們從未學過的知識,互動性的教學和探討交流也未必不會讓老師也能有所收獲。而互動式案例教學最大的意義就是將教與學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教中有學,師生之間更重視的是探討和交流以更為深入的對當前講解的知識有一個透徹的理解。而這一切的紐帶就是詳盡而完善的案例。
二、周密的案例有助于提升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
(一)公共基礎課教授的知識在今后運用很廣泛也很重要。公共基礎課程所教授的知識都是比較基礎但卻在今后生活工作中運用廣泛的實用性知識。除了基礎知識,公共基礎課培養的還是一種基本能力,比方說馬克思、毛概,都認為是一種理論性的枯燥知識,但實際上這些理論卻恰恰培養的是一種與當前社會主流所相符合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校最終的目的是教育出能夠適應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那么在良好的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后,也許在生活工作中并不會有任何直接作用,但主流而積極向上的思想會更好的推動他的行為從而使之被社會大眾所認可和接受而不至于被摒棄。
(二)周密的案例準備才更有利于將相關知識全面的講解。案例本身就是為了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相應知識的了解,通過實際案例的具象化體現讓學生能夠更為深入透徹的學習好書本知識。所以使用案例教學本身就是為了以案例的實際性幫助減少書本理論知識的抽象陌生性。但是將案例教學僅停留在表面是完全不可取的。草草選擇一個案例進行講解,自己本身就沒有達成一個透徹的分析,更不要說案例是否真的能夠很好貼合當前教授的實際知識內容,那么最終只會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陌生而對相應的知識更加難以理解和掌握。
三、良好的互動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一)互動性是貫穿整個互動式案例教學的重點體現。互動性指的是師生之間關于當前教學內容的良好互動,是一種對知識探討交流的態度,而它也是整個互動式案例教學的重點所在。互動是不同于傳統教學中那些較為單一甚至是死板的教學方式,它是以交流和溝通為基石來讓學生和老師都能夠得到學習和提升。讓課堂便得互動,讓學生們學習的方式變得互動,同時還能讓整個學習過程都充滿生趣,讓課堂“活”起來,這樣自然就能更好的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們更有學習的主動性。
(二)良好的師生互動是能幫助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而互動性對學生來說除了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幫助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簡單通俗點的,學生學習過后就一定會考試,那么課堂上互動性的教學自然能夠讓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點記得更加牢固,考試起來也就更加輕松。
比方說對于馬克思中關于“矛盾統一性與斗爭性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點的學習,良好的在課堂中與學生們進行互動,通過討論生活中的實際矛盾產生,引用一些實際的矛盾案例來深刻講解這些可以出現在實際生活中的統一性和斗爭性的具體體現。學生們也自然愿意通過自身的實際生活經歷和想法來與老師交流關于能否在實際生活中以一種辯證哲學的方式來看待矛盾。實踐性的討論能很好的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融洽師生關系。
四、通過案例教學以加強學生的興趣和實踐能力
(一)通過案例教學來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案例其實就是一種對書本抽象知識的具象化體現,通過一些可以出現在生活中的例子來幫助進行學習。僅僅是對著書本的內容照本宣科很難不讓學生不產生厭煩情緒,那么當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沒有了甚至是產生一定的厭惡情緒,那么接下來的教學工作又怎么能夠順利開展呢?所以唯有良好的將學生的學習興起提升才能更有助于其主動性的學習。
(二)案例能幫助提高學生們的實踐能力。提升興趣能幫助學生主動性的學習,而案例教學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還能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是在其今后才能工作時能夠更好的幫助進行社會的建設和發展,適應社會的真正需求,所以實踐能力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實踐能力能幫助學生更快的融入和適應社會。
結束語:學生即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和希望,所以一旦關乎到對學生的教育就一定不能有任何的馬虎。而公共基礎課程雖然難度較低但作為基礎并且在今后學生進入到社會中能夠廣泛在生活工作中進行實際運用的相關知識一定要進行重點教育。越是基礎的東西就越要扎實的掌握,就如同建造樓房一樣,只有將基礎打牢才有不斷向上發展的可能。而運用互動式案例教學法進行深入的教學指導完全能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在其今后的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學校教育學生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服務社會建設,達到社會與市場的需求,通過互動的方式將知識活學活用才能在今后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時更好的適應當前需求,成為一個真正能夠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做出實質性貢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