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護理診斷描述方式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護理診斷描述方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護理診斷描述方式

篇1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WANG JinjinZHANG LinlinGUO YiCHEN Zuk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In the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ethods By restructuring teaching content, PBL teaching, case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to build a varie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Results cultiv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TCM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Conclusion TCM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is the key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Clinical Nur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Training;Clinical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臨床護理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其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中醫臨床常見病的概念、辨證分型、護理措施,更應培養學生的中醫護理臨床思維能力。中醫臨床護理學是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本科護理專業開設的必修課程、特色課程。筆者在教學中,采用重組課程教學內容、PBL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構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會學生規范辨證,培養學生形成一定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現將近幾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突出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中醫臨床護理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整體觀念的理念、辨證施護的方法和傳統的護理技術,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的一門學科。中醫理論體系具有抽象、難理解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但有關中醫臨床護理學的課程設置,存在著教學內容豐富,學時少的情況,我院此課程為54學時。為了更好的講解本課程及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并學會本課程必須要掌握的內容,在教學方式上不能采用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時處于被動消極的狀態。應構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突出培養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否則我們培養的學生很難理解中醫護理的實質和精髓,很難將中醫理論運用于護理臨床。

中醫臨床思維是指醫者在臨床診療過程中,應用自己掌握的中醫理論和自身的實踐經驗,在判斷和分析疾病本質、發病規律,制訂治療、預防疾病的原則及處方用藥過程中所表現的思維活動[1]。正確的臨床思維對于醫學理論的實踐應用能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中醫臨床護理思維的特點是整體觀和辨證施護。整體觀是其認識論的基礎,辨證施護則是其臨床實踐的方法論。整體觀念使我們在臨床護理時從整體上進行綜合考慮,以此來把握疾病本質和規律。在護理過程中,將患者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不但考慮到疾病本身,同時還要考慮到患者的體質、年齡、情志變化、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因素,以及自然、社會諸方面因素。辨證施護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綜合、歸納和總結,辨清疾病的性質、病因、部位及邪正關系,并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在此基礎上確立相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并及時把握證候的變化,隨證修訂護理計劃及措施。因此,護理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中醫臨床護理思維特點,才能正確地對疾病進行診斷、護理,提高臨床綜合應用能力。

2構建中醫臨床思維教學方法

筆者教授中醫臨床護理多年,在教學中采用重組課程教學內容、PBL 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構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1重組課程教學內容我院采用的中醫臨床護理學教材,以常見病證為經,以證型為緯,運用護理程序“施護”,教學內容較多,但本課程的學時數有限,因此,重組課程教學內容對該課程極其重要。

首先是對整本教材進行重組,依照臨床分科,教學重點在內科部分。其次是對每一疾病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將內科疾病歸為七個系統,即肺系疾病、心系疾病、脾胃疾病、肝膽疾病、腎系疾病、氣血津液疾病、肢體關節經絡疾病。以系統為單元進行講授,每一系統先作概述,簡要回顧該系統疾病的生理病理、主要證候及常見證型,簡述護理要點。每一系統選擇2~3個臨床常見疾病進行詳細講解,其余疾病學生按教學思路進行自學。每一疾病按概述(包括概念、歷史沿革、討論范圍)、病因病機、診斷及鑒別診斷、辨證施護、健康教育等板塊進行闡述。將辨證施護作為一獨立內容,由辨證要點、一般護理、分型護治構成,保證辨證施護的完整性,強調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突出實用性和中醫特色。

通過實踐證明,該重組課程教學內容的方式對《中醫臨床護理學》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它理清了教學思路,讓學生對所學課程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對所學課程內容也了然于心,而且還能掌握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學習該課程,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學生中醫臨床思維的培養上。

22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PBL 教學法能夠給學生對問題探討的充分機會,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培養學生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等,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學會理論聯系臨床實際,培養中醫臨床思維。在實施過程中,以一個系y疾病為單位,講授完該系統2~3個重點疾病后,布置課后開放性思考題,一般以該系統未作課堂講授的疾病病例設計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該系統疾病的特點及中醫護理的規律和特點,針對病例問題進行相關資料查詢、思考。然后以宿舍為單位進行討論,形成相對統一的意見,可有不同看法。下次課時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充分展開組間討論;教師進行啟發和引導,控制討論節奏;做出初步判斷,擬出臨時診斷。教師再提供相關的體檢及實驗室資料,學生再分組進行分析討論,做出診斷及護理措施。教師再進行展示、總結。該教學方法的實施過程,從教師準備資料開始,教師就要結合提綱、病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設計出相關作業;而同學也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積極與同學交流溝通,同心協力得出最佳結論。這樣的學習,花在前期準備工作上的時間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課堂學習,因此不但培養了學生們主動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獲得扎實的理論知識,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學會正確的中醫臨床思維方法。同時,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的提高亦有重要意義。

23案例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培養其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對所學內容有較深印象。在教學中,筆者在進行每個疾病的講解前,均會先導入一個該疾病的典型病案,并提出一些相關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該疾病的學習。講授該疾病后,再重新回顧導入的典型病案,請學生回答該病案的診斷、護治原則,護理措施,并對答案進行評價,指出存在的問題、指導正確的中醫臨床思維。選擇的病案要符合教學目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結合,具有典型癥狀及體征,便于學生直觀、形象地學習相關知識。案例式教學法剛應用時,因學生不熟悉、不適應,在病案的描述上要按照主訴、現病史、體征、輔助檢查的格式來排列。隨著教學的進展,病案的描述方式則應貼近臨床實際,按患者的敘述方式來描述病案,以可以培養學生學會自己采集病例資料及綜合分析的能力。

24討論式教學法病例討論是醫療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通過不同病例的探討,學生加深對疾病發生、發展及治療護理的認識,從更深層次掌握疾病的正確診治過程,訓練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2]。討論式教學法通常在教學進行到一個階段時進行,根據教學大綱及教學進程的安排,整個教學過程中會安排4次討論課,一般情況下以兩個系統疾病為一個單元,每講解完兩個系統疾病后,會結合案例式教學方式,給出4~6個關于該兩個系統的典型病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首先將學生以8~10人為一組進行分組,請學生在1個小時內就4~6個典型病案進行小組內討論,大家各抒己見,集中眾人的智慧,對病案作出診斷(包括西醫診斷、中醫診斷及證型)、護治原則,護理措施。然后隨機請各小組1~2名同學進行回答,最后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及評價。該教學方式同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在討論中集思廣益,學到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增強學生學習《中醫臨床護理學》的興趣,培養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同時,討論式教學法還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心理素質、溝通能力的提高。

25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以制作出圖文并茂的幻燈片或播放相關影碟,可以使教學內容更直觀、形象化,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可避免由于教師長時間單純的理論講授造成學生的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比如在講解疾病各證型時,不同的證型有不同的癥狀、體征,單純的文字描述會顯得很空洞,學生難以想象出該證的癥狀、體征,而且不同的學生對同一癥狀、體征的描述會產生不同的想象。利用多媒體可以插入癥狀、體征的典型圖片,形象、生動,貼近臨床,有助于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如一張鼓脹病人的圖片,可使學生深刻地認識“腹脹如鼓,膚色蒼黃,腹皮青筋暴露”的表現,有利于學生對鼓脹病的理解和掌握。

3不斷創新中醫臨床護理學教學方法

在護理學專業學生中加強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在中醫臨床護理學教學中要不斷創新、改進教學方法,突出培養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及良好的思維習慣。而且,還應積極協助各中醫臨床教學醫院進行中醫護理臨床實踐基地的建設,提高臨床帶教能力,規范臨床實踐教學,積極引導學生到中醫院參加臨床見實習 [3],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中醫臨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中醫臨床護理工作能力。

中醫護理學作為中醫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已逐漸成熟與發展,中醫護理學的整體護理觀、辨證施護觀和在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方面的優勢越來越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逐漸為國內和國際醫學界所理解、重視、研究并采用[4]。中醫護理教育者必須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著力中醫護理教學方法的研究,加強對護理專業學生中醫臨床思維能力、中醫護理操作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護理隊伍的知識層次和人員素質,為我國護理事業及中醫護理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參考文獻

[1]顏乾麟.關于中醫臨床思維的思考[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31(5):1-2.

篇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象為住院并被臨床確診的癌癥患者,共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26~72歲;平均(51.37±7.83)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7年;Ⅰ~Ⅱ期患者21例,Ⅲ~Ⅳ期患者46例。

1.2 方法 采用“焦慮情緒評定”[1]及“醫學應對問卷”(MCMQ)[2]兩種方式調查。

2 結果

2.1 “焦慮情緒評定”結果 按照國內標準,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標準分≥50%視為異常,67例癌癥患者焦慮的發生率為61.19%(41/67)。其中Ⅲ~Ⅳ期患者31例,為75.61%。

2.2 “醫學應對問卷”結果 該問卷分為面對、回避、屈服三種應對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各期癌癥患者的應對方式有所不同。Ⅰ~Ⅱ期患者多采取回避或面對的應對方式,而Ⅲ~Ⅳ期患者多以屈服或回避應對。

3 討論

癌癥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其心理狀態各不相同,其心理變化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3]。20世紀80年代已提出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的概念,主張從心理學、社會學和腫瘤學相結合的多學科角度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對腫瘤患者的社會心理問題、心理因素在腫瘤形成中的作用機制等問題的研究,在腫瘤患者心理問題干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癌癥患者的一般心理特征體現為依賴性較大,自尊心較強,較突出的心理問題表現為恐懼、焦慮和絕望,甚至伴發精神障礙[4]。 Fawzy等[5]從疾病診斷治療的過程上描述了癌癥患者在不同階段時的心理特點及應對方式:(1)診斷前階段:患者對真實癥狀感到害怕和恐懼,對身體變化過于警覺;(2)診斷階段:患者否認癌癥的診斷,回避談論自己的病情,此時的心理表現為焦慮、悲傷、郁悶和受傷害感;(3)治療階段:此時患者接受手術或化療等治療,可能出現回避、術后反應性抑郁,化療引起期待焦慮、惡心甚至幻覺、妄想等精神癥狀;(4)復發階段:此階段患者的心理反應類似診斷前階段,容易對治療失去信心,而尋找非醫學的治療方法;(5)終極階段:此時患者的反應為恐懼、絕望和屈服。

針對不同階段癌癥患者的心理狀態及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心理干預及心理護理,有利于減輕心理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恢復:(1)健康教育:知識的增加可以幫助患者更多地認識自我,并在社會環境中有更強的適應能力,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從性[6]。(2)行為治療:①漸進性放松訓練:訓練患者隨意放松全身肌肉,以消除緊張與焦慮,建立心情輕松狀態。②催眠:選擇安靜的環境,舒適的,誘導患者進入催眠狀態,此時患者最容易接受暗示。 ③臆想治療:通過讓患者想象自己完全健康了,功能完全恢復了,可以增強患者對良好預后的信念。(3)支持性心理治療:醫護人員應用婉轉的語言,精湛的技藝來解答患者的疑問,家屬及親友應以樂觀的態度去感染患者,關懷和照料患者,喚起患者與疾病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4)集體心理治療:通過集中講課,讓恢復良好,預后較好的患者談談自己的體會,增強患者的信心。

「參考文獻

1 吳文源。焦慮自評量表。見: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出版社,1998,39-42。

2 姜乾金,沈曉紅。醫學應對問卷。見: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24-127。

3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75-80。

4 Derogatis LR,Morrow GR,Fetting J. et al.The prevalen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mong cancer patients.JAMA,1983,249(4):751。

篇3

一、加強基本技能訓練

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完善的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病情觀察及如何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等技能是一個護士的基本素質,也是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雖然護理本科生已經經過了診斷學及成人護理學的學習,但因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問診的技巧及體格檢查正規性還較欠缺,造成采集病史簡單粗略,陽性體征掌握不全,對疾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可能出現的相關并發癥、護理觀察重點等不能詳細、正確地進行描述。因此在病例討論過程中,我們十分強調臨床基本技能的訓練,包括采集病史、體格檢查及其手法的規范化和系統化、陽性體征的正確描述等,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不足嚴格地加以糾正。

呼吸科臨床病例討論選擇的內容以呼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如COPD、肺炎、自發性氣胸等。由于呼吸系統疾病存在臨床癥狀特異性差、代償能力強等特點,要求學生除掌握問病史的一般方法外,還要注意學習呼吸系統疾病在臨床表現方面的差異性。例如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大多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如果僅知道三大臨床表現,而不知道不同的呼吸系統疾病相關臨床表現的具體差異,則不利于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弄清了咳嗽時間的長短,咳嗽的性質是干咳還是有痰,咳嗽的規律是陣發性還是持續性,與氣候及季節的關系;痰液的性質特點是白色泡沫痰,還是黃膿痰、鐵銹色痰;呼吸困難是吸入性的、呼出性的、還是混合性的等具體問題,就會發現盡管許多疾病都存在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三大臨床表現,但各種疾病的三大臨床表現各有其具體特點,發現和認識這些差別,將會使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臨床思維是臨床護士利用基礎醫學和護理學知識,對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從而找出主要問題所在并進行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建立疾病的護理診斷并實施有效護理措施的一種邏輯方法。當學生進入臨床見習時,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一是診斷時往往只考慮一兩個癥狀即用所學的護理診斷往病人身上套,未進行詳細分析,這時教師要加以引導,拓展思路,把科學的思維方式作為教學工作的指導,在給學生解惑的同時,使學生受到一次科學方法上的訓練。二是雖然思路廣了,想得多了,提了很多的護理措施,但缺乏針對性,不夠深入、具體。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增強學生的信心。結合病例,針對學生的每一分析步驟,提出問題,進行層層剖析,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引導,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如討論COPD時,討論的重點是臨床表現、相關誘因、主要治療、相關并發癥、護理診斷及具體護理措施,我們要引導學生按下列思路進行思考:病人的發病過程如何病人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該病人有哪些臨床表現采取了哪些治療措施要保證各項治療措施取得預期效果,護理上應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這位病人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如何通過護理觀察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怎樣做好該病人的相關疾病宣教?從而起到以點帶面,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的作用。同時也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病例討論的教學過程,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理論、具體的問診方法,更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每次病例討論前,教師都要求學生認真準備,準備的內容包括與病例相關的醫學基礎及臨床護理知識,近年出版的有關書籍,上網查詢相關護理論文等,歸納總結出關于具體疾病的認識,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全面查詢相關知識的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資料檢索、邏輯分析的能力,培養她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減少她們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培養她們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整理、歸納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病例討論時,我們更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她們先去想、先去討論,然后教師再給予分析、補充、總結。只有這樣,學生對教師的糾正和講解才更能領會,才能掌握好重點內容,印象也會尤其深刻。學生由此學到的不只是一招一式,而是學會了舉一反三。經過積累,學生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臨床護理學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只有通過臨床實踐和理論的結合,以學生臨床思維培養為重點,開闊學生的視野,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從這個意義上講,臨床典型病例討論教學法訓練了學生的基本功,培養了其正確的思維方法及對病情的觀察和實際處理能力,不失為一種將醫學基礎和臨床初步實踐有機結合起來的有效途徑。

篇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on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Methods

Eighty four cases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3 to May 201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taken antihypertensive drugs conventionally. Forty tow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ccepted routine care, and 42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ed in routine care on the basis of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The compliance, blood pressure controlling and lifestyle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at discharge and at the end of follow-up. Results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study group with low-salt diet, quit alcohol limit, regular exercise and medication adherence aspec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lood pressure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did not show differences at discharge (p>0.05), but at the end of follow-up blood pressu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it should be promote and applied.

【Key words】 Essential hypertension, Health education,Compliance behavior

【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 Luzhou, Sichuan province, 64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2.059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特點,是冠心病、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改變生活方式及堅持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能使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正常水平,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1]。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對于控制高血壓病情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本課題通過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 2013年4~5月本院心內科收治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84例。納入標準:符合2003年世界高血壓聯盟“臨床醫師高血壓實用指南診斷標準規定”的診斷標準: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血壓測量在患者休息5 min后,坐位右臂肱動脈為準;確診病程在1年以上;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8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均常規服用降壓藥物。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身體一般情況等方面經統計學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42例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42例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社區健康教育,比較兩組患者的遵醫行為血壓控制情況。社區健康教育方式:①成立高血壓健康教育小組,小組人員為心血管內科護理人員,經過專業培訓,熟練的掌握高血壓相關知識及健康教育方法,通過考核符合要求。②建立健康檔案,記錄患者身高、體重、血壓、有無吸煙、飲食習慣、服藥情況,體育鍛煉情況,定期隨訪并跟蹤記錄。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根據現狀采取相應的健康教育。③舉辦講座:每月舉辦1次高血壓健康教育講座,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高血壓的診斷及治療、高血壓的危害、不良生活方式對高血壓的影響、堅持服藥和治療的重要性等。④制作和發放健康教育資料:定期給患者發放高血壓知識小卡片、小冊子等資料,內容簡單明了,便于閱讀。⑤定期測量血壓:根據不同的血壓實行三級監測管理:1級:SBP>180 mmHg 2次/d;2級: SBP>160 mmHg 1次/d;SBP>140 mmHg每周3次,并記入個人健康檔案。比較兩組患者出院一年后兩組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壓水平控制情況,觀察社區健康教育效果。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7.0統計軟件,以百分比描述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情況,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兩組患者的血壓水平,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出院一年后兩組患者生活方式的比較

一年后觀察組低鹽飲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及堅持服藥等遵醫行為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出院一年后血壓水平控制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在出院時比較沒有差異(p>0.05),一年后復查觀察組患者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據2002年衛生部組織的全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2],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8.8%,全國有高血壓患者約1.6億,與1991年比較,患病率上升31%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與1991年比較有所升高,但仍處于較差水平。而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人群中79.7%的腦卒中事件和36.6%的冠心病事件均歸因于血壓的增高。因而控制高血壓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有報道指出[3],改變生活方式及長期堅持規律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能90%的高血壓患者血壓降至正常水平,從而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徐麗等[4]研究發現,在臨床應用和開展針對缺血性腦卒中病人臨床護理路徑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效的整體護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新型模式,具有很重要的臨床護理意義。劉甜等[5]研究發現家庭功能是影響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重要因素,通過多種途徑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進而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表1顯示,出院一年后觀察組低鹽飲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及堅持服藥等遵醫行為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顯示,從出院一年后血壓水平控制情況來看,兩組患者血壓水平在出院時比較沒有差異(p>0.05),而一年后復查觀察組患者血壓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社區健康教育后,觀察組患者生活方式有較好的改善,能堅持服藥,因而血壓水平較為理想。有研究發現[6],一些服藥依從性不佳的患者認為“吃藥就是為了調節血壓至正常范圍,血壓正常了也就沒必要再服藥了,同時認為,長期服藥對健康不利”,這與本次調查結果一致;有的患者認為,“一旦吃上藥了就一輩子都要吃藥”而不明白是疾病需要終身服藥。可見,患者對改善生活方式、堅持服藥的意義了解不夠,其遵醫行為也不高。醫護人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指導患者科學用藥,向患者強調規范用藥的重要性及改善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從而有效控制血壓,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目前對于高血壓病還沒有徹底根治的方法,只有通過藥物以及廣泛的健康教育和患者良好的自我保健,提高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以及控制率[7]。而醫護人員對患者及時有效的健康指導是影響高血壓患者遵醫行為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劉佳,李然,李軍.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程度與服藥依從性的相關性研究[J].天津護理,2009,17(1):7-9.

[2]趙冬,吳兆蘇,王微,等.我國11省隊列人群基線血壓和7年累積心血管病發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1,29(10):612-617.

[3]杜文民,王銘,陳斌艷,等.社區高血壓人群的血壓控制率、藥物不良反應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臨床藥理雜志,2001,17(6):434.

[4]徐麗.臨床護理路徑在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現代醫院,2012(4):156-157.

篇5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間診治的100例小兒肺炎患者,所有患兒均符合小兒肺炎診斷標準[2],患兒入院時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咳嗽、流鼻涕、打噴嚏、發熱等癥狀。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5名,觀察組中有31名為男孩,19名為女孩,最大年齡為10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4.74±3.26)歲;對照組中有29名為男孩,21名為女孩,最大年齡為9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4.87±3.29)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等各項基本資料基本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容包括:首先是制定臨床路徑護理方案,主要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再結合美國臨床護理路徑的相關內容以及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本次護理路徑的實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詳細記錄,主要包括患者的發病時間、發病原因、病情發展情況等信息;(2)積極會診,主要是配合兒科等科室的醫師對患者進行迅速及時的會診;(3)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制定醫療護理目標,維持患者的血壓及循環改善;(4)做好患者的病情評估,主要通過祛痰化驗尿便標本、血氣分析等相關化驗和檢查,對患者的病情程度做好評估;

1.3 效果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治愈率、并發癥發生率及平均康復時間進行分析對比。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試驗所得數據均錄入SPSS19.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X2檢驗描述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并采用均數±標準差對計量資料進行描述,P

2 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治愈率為100.0%,有2名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0%;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100.0%,有10名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小兒肺炎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則會對患兒的預后以及未來的成長發育都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導致患兒死亡。加上小兒群體的特殊性,在治療過程中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科學的、滿足現代化醫療需求的護理方式,這種方式從人的整體出發,全面從疾病、社會、心理等眾多方面入手開展護理診斷和計劃,從而提高醫療護理質量,促進患者康復,降低了醫療成本和患者的經濟負擔。本文主要采用分組對照的形式,對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間診治的100例小兒肺炎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給予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治愈率為100.0%,有2名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4.0%;對照組患者的治愈率為100.0%,有10名患者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0.0%,兩組患者的治愈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但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臨床路徑在小兒肺炎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參考文獻

篇6

2內容選擇

由于本校大多數教師都是臨床醫學專業畢業,不是學習護理的,所以在講課內容上常常是不自覺地把重點放在疾病概要上,尤其是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而護理的相關內容是一帶而過,對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基本不講,在課堂上對護理措施強調很重要,但并未濃墨重彩地描述。一般來說,課程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涉及事實、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一類是涉及經驗及策略方面的“過程性知識”。“事實與概念”解答“是什么”的問題,“理解與原理”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而“經驗”指的是“怎么做”的問題,“策略”強調的則“是怎樣做更好”的問題。姜大源[2]認為在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選擇上,應該以過程性知識為主,以陳述性的知識為輔。培養職業型人才主要是解決“怎么做”(經驗)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問題。

篇7

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09年8月,6個病區的、住院時間超過7 d的一級護理現運行病歷60份。檢查內容包括體溫單、醫囑單、一般患者護理記錄ⅰ、ⅱ和危重患者護理記錄單。檢查由一名護理部質控人員采取現場檢查、對存在的問題現場記錄并即時與病區護士長(或責任護士)溝通的方式進行。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

2 存在問題

2.1 體溫單 體溫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護理人員工作不認真造成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體溫>37.5℃的患者和危重患者遺漏繪制每日4次體溫;(2)相臨體溫之間漏連線;(3)發熱患者物理降溫后未在體溫單上標示;(4)測量后的血壓未及時填寫在體溫單上;(5)手術后日數應連續寫至術后10 d,但續頁碼時忘記繼續填寫;(6)灌腸后排便次數未寫在體溫單上;(7)過敏藥物未標示在體溫單上;(8)記錄尿量的醫囑執行后未將24 h總尿量記錄在體溫單上;(9)體溫單續頁時出現頁碼連接錯誤。

2.2 醫囑單 醫囑單出現的缺陷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識淡漠造成的。問題表現為:(1)醫生下醫囑未簽名但護士已執行;(2)少數臨時即刻醫囑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執行;(3)個別科室醫囑單上護士簽名欄目出現同一姓名多人手跡的現象;(4)部分非執業護士或實習護生簽名上無指導老師簽名;(5)非搶救狀態下執行口頭醫囑。例如:發熱患者的護理記錄中記錄了物理降溫的措施,但臨時醫囑單上無物理降溫的醫囑;(6)臨時醫囑單續頁時漏填頁碼。

2.3 護理記錄單 護理記錄單(包括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ⅰ、ⅱ和危重患者記錄單)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由于法律意識淡漠、書寫護理記錄的基本功較差、科室病歷環節質量控制不到位所致。

2.3.1 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ⅰ中存在評估漏項現象。

2.3.2 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ⅱ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表現在:①臨時醫囑單中已下擇期手術的醫囑,部分醫囑護士已執行,但護理記錄中未記錄;②護理記錄單中記錄患者有嘔吐,但醫生的病程記錄中描述患者無惡心、嘔吐,出現醫護記錄不一致現象;③吸氧患者無吸入氧氣流量的描述;④綜合心電監護的患者缺乏監護內容及監護結果的描述;⑤病情記錄描述不全面且缺乏連續性,例如:有一復合外傷患者,右肩、右手、左踝均有損傷,在首次護理記錄中描述詳細,但在以后的記錄中,不是只描述右肩傷口情況就是只描述右手或左踝情況,沒有一次全面描述患者右肩、右手、左踝損傷后的恢復情況;⑥氣管切開患者未描述切口情況;⑦產科待產孕婦不描述胎兒心率情況;⑧護理記錄中出現略語。例如:“待術”、“無應激日一次”等;⑨首次護理記錄中無患者的診斷、入院方式、入院時間記錄;⑩個別護士出現提前書寫護理記錄現象;一般患者護理記錄ⅰ和ⅱ出現自相矛盾的現象。例如:護理記錄ⅰ中評估患者“走路不穩”,但同一患者護理記錄ⅱ中描述“運動能力正常”;輔助檢查中與疾病密切相關的主要陽性結果在護理記錄中未體現;危重患者未做到每4小時記錄生命體征一次;個別科室的危重患者護理記錄中發現數項護理操作記錄均由一名護士簽同一執行時間;護理記錄中描述技術操作多,描述觀察病情方面的內容少,缺乏實質性內容;護理記錄中出現涂改、刀刮現象。

3 管理對策

3.1 進行全員普法教育,規范護理行為。護理管理者必須從法律的角度去審視護理工作的嚴謹性、繁瑣性,去審視護理質量和護士素質教育的必要性[4],為此,我們利用一個季度的時間在全院醫務人員中開展了“規范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的專項治理活動,組織全院醫務人員重新學習規章制度、操作規程,進行履行崗位職責教育,將醫療文件的書寫和檢查作為活動的重點內容進行整改。聘請醫療法律顧問講解臨床醫療糾紛、醫療差錯及醫療事故的發生原因、防范措施及醫療賠償的教訓,提醒全體醫護人員在工作中認真學法、懂法、用法,規范自己的行為,維護自己和患者的權益。

3.2 加強業務技能訓練,提高書寫護理文書記錄的基本功。護理部印制“護理文書書寫規范”下發到每個科室,要求各科護士長在指定的時間內組織全科護士認真學習。對于“護理文書書寫規范”中的疑問及實踐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到護理部,護理部將各科在護理文書書寫中反饋的問題進行匯總后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在全院護士學術會議上進行講座,使護士們知道新入院患者、手術后患者、一般患者及危重患者的護理記錄應如何去寫、寫哪些內容,護理部質控組將檢查發現的護理記錄問題匯總后,在全院護士專項治理大會上進行護理記錄的實例點評,對問題多的科室點名批評。

3.3 加強責任心教育,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讓護理人員明白患者的權利、護士的職責、義務及質量標準,給患者服務時確保護理質量[5]。

3.4 層層負責,人人把關,實施環節質控和終末質控相結合。要求記錄者自查、責任護士再查、護士長(或科室質控護師)審查,把好記錄的環節質量關,防止不合格的護理記錄出科歸檔。護理部質控組定期到病案室抽查出院病歷進行終末質量檢查并與經濟考核掛鉤。

總之,護理記錄要達到客觀、真實、準確、及時、完整[6]、規范和完美的目標,護士及護理管理者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同時有賴于醫院各級領導的重視和護士群體防范意識的增強和全程、全員的參與質控[7]。

【參考文獻】

   1 周祖華,宋清,韓蕾,等.淺議護理質量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進措施.中國護理管理,2005,5:2829.

2 楊亞娟,周立,蔣少華.護理安全信息通報在安全質量管理中的作用.解放軍護理雜志,2005,22:8788.

3 甘香,歐秋霞.危重患者護理記錄缺陷分析及對策.中國護理管理,2005,5:2224.

4 張曉明.護理記錄行為與依法維權意識的調查分析.實用醫藥雜志,2002,19:140141.

篇8

關鍵詞 腦外傷;功能障礙;康復;護理

顱腦損傷是各種創傷中最嚴重一種,一旦發生患者的死亡率高達45%~65%。有學者指出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患者預后,減少住院期間的死亡風險,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自理能力[1]。因此本次研究擬收集我院2014 年4 月~2015 年1 月我院診斷為腦外傷的患者,探討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

1 臨床資料及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4 年4 月~2015 年1 月我院診斷為腦外傷的患者,受傷方式:高空墜落、交通事故、暴力傷。分為2 組:40例研究組和40 例對照組。兩組患者入院后接受相同護理,研究組加用早期康復護理。研究組平均年齡(45.6±15.7)歲,男性25 人,女性15 人。對照組平均年齡(44.8±14.9)歲,男性28 人,女性12 人。2 組人員性別,年齡,受傷方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對照組護理方法

護士積極進行術前準備,完善各項檢查,術后檢測患者血壓、脈搏、心率等生命體征,定期換藥,遵醫囑進行護理。

1.3 研究組早期康復護理方法

1.3.1 吞咽康復

訓練時,患者半臥位或坐位,床頭抬高,選取粘性食物,放于患者舌尖,誘導吞咽反射。對于伸舌困難的患者,可采用冰刺激,即將小冰塊放于患者舌體中央,刺激軟腭,增加對大腦的刺激。對于需鼻飼的患者,護理人員定期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鼻飼知識培訓。

1.3.2 失語康復

護士采取表情、觸摸、眼神與患者交流,增強患者護理依從性。運動性失語者,我們選用語音訓練,護士首先進行發音,然后指導患者更讀。感覺性失語者,護士選用情節簡單的故事與患者講訴,讓患者回憶情節。

1.3.3 肢體康復

(1)對患者的肢體進行正確的擺放,防止痙攣姿勢。(2)每日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關節活動。(3)按摩上下肢肌肉,力度由輕到重,方向由近心端向遠心端,

1.3.4 膀胱訓練

(1)護士指導患者尋找引起排尿反射的扳機點,叩擊以誘發排尿[2]。(2)手掌觸摸脹大膀胱, 由底部向體部進行環形按摩, 慢慢向恥骨后下方擠壓膀胱。

1.3.5 心理護理

患者在損傷后,會面臨尿失禁、排尿困難等問題,會加劇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耐心與患者交流,指導他們逐步適應術后的生活方式, 通過轉移生活重心來減輕對膀胱功能障礙的過度注意力。

1.4 評價方法

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參考文獻[3],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由凝視、言語、面癱、肌力、步行能力5 項組成,總分20 分,分值越高,恢復越差。

1.5 統計分析方法

將資料錄入 Econometrics Views6.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描述,使用Student&acute;s t 檢驗。當P<0.05,判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別為(23.4±5.3 天、12.6±3.2 分)、(29.7±6.5 天、8.4±4.5 分),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顱腦外傷后患者會遺留嚴重的后遺癥,原因與腦組織缺血缺氧、手術應激、創傷等均有關系。目前有學者指出早期的康復護理能夠明顯促進患者的康復,避免形成難以恢復的終生殘疾[4]。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住院時間、出院時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我們分析通過優質的早期康復護理,有效的避免關節的攣縮,防止肌肉廢用性萎縮。

在護理中護士指導患者早期進行排尿訓練。

讓患者隨時能得到全方位的訓練,迅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5]。

因此,本次研究認為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明顯縮短腦外傷患者住院時間,對提高肢體功能的恢復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太秀. 顱腦損傷患者躁動的觀察及預見性護理[J]. 華夏醫學,2014,1(4):37.

[2] 陳汝純. 顱腦損傷昏迷病人留置尿管的護理[J]. 護理學雜志,2014,14(4):211.

篇9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及療效屬于

A.獨立性護理功能

B.合作性護理功能

C.指導性護理功能

D.依賴性護理功能

2.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會因素

3.艾瑞克森提出用于解釋人的生命發展歷程的理論是

A.性心理發展學說

B.心理社會發展學說

C.道德發展理論

D.智力發展學說

4.尸僵開始出現的時間為人死后的

A.1~3小時

B.3~6小時

C.12~16小時

D.24~36小時

5.溝通的層次是

A.禮節性溝通

B.陳述性溝通

C.共鳴性溝通

D.情感性溝通

6.一護士對已確診為癌癥的病人講:“不要擔心,現在的醫學很發達,你的病是可以治好的。”此溝通過程中護士存在的問題是

A.突然改變話題

B.主觀說教

C.言行不一

D.虛假保證

7.病人對護士說:“我傷口疼,是不是感染了?”屬于

A.禮節性溝通

B.陳述性溝通

C.分享性溝通

D.情感性溝通

8.萊寧格“日出模式”第二層的主要含義是

A.顯示不同文化背景和環境下的文化關懷形態

B.描述了文化關懷、世界觀與文化社會結構

C.闡述了個體、家庭、群體、社區或機構的不同健康系統

D.解釋了護理關懷的決策和行為

9.王先生初到美國,在住房和交通問題上遭遇挫折,萌生了回國的念頭,屬于文化休克發展過程中的

A.興奮期

B.意識期

C.轉變期

D.接受期

10.護理人員在護理專業信念指導下,以維護服務對象利益為基礎進行專業決策,并為此承擔相應責任,屬于評判性思維的

A.基礎層次

B.復雜層次

C.盡職層次

D.認知層次

11.從個別或特殊的知識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識的思維方法是

A.觀察

B.歸納

C.演繹

D.綜合

12.下列關于護理目標的陳述,正確的是

A.一個預期目標可針對多個護理診斷

B.目標的主語應該是護理人員

C.目標應陳述清楚所進行的護理活動

D.目標是期望護理對象能夠達到的健康狀態

13.下列屬于昏迷病人首優護理問題的是

A.有感染的危險

B.清理呼吸道無效

C.皮膚完整性受損

D.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14.護理人員與護理對象、其他醫務人員密切合作,以全面滿足護理對象的需求,體現了護理程序的

A.互動性

B.系統性

C.科學性

D.普遍性

15.根據護理理論著重點不同,羅依(Roy)的適應理論屬于

A.以需要及問題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B.以護患關系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C.以系統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D.以能量源為中心的護理理論

16.奧瑞姆(Orem)自理理論中護理系統的數量為

A.2個

B.3個

C.4個

D.5個

17.專題講座法是一種傳統的健康教育方法,其優點是

A.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B.幫助學習者表達內心世界及行為

C.能在有間內將知識傳授給許多人

D.適用于教授某種技術或技巧

18.悲哀在情感方面的反應,可表現為

A.痛苦、憤怒、焦慮

B.頭疼、失眠

C.心不在焉、健忘

D.睹物思情、行為怪異

19.臨終病人抱怨“為什么是我,這不公平”,屬于臨終病人心理活動發展階段的

A.否認期

B.憤怒期

C.磋商期

D.沮喪期

20.搶救病歷必須據實補記的時限是搶救結束后

A.6小時之內

B.12小時之內

C.24小時之內

D.36小時之內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社會認知的特征包括

A.社會認知的準確性

B.認知過程的互動性

C.認知形成的一致性

D.社會認知的評估性

E.知覺信息的選擇性

22.下列屬于文化休克表現的有

A.坐立不安、失眠、疲乏

B.缺乏自信、憂慮

C.思維不能集中

D.逃避、注意力和控制力缺陷

E.胃腸功能減退

23.評判性思維的情感態度因素包括

A.自信負責

B.誠實公正

C.好奇執著

D.獨立思考

E.謙虛謹慎

24.在護理評估中,生活狀態及自理程度的評估內容包括

A.飲食型態

B.健康感知與健康管理型態

C.活動與運動型態

D.自我感知與自我概念型態

E.應對與應激耐受型態

25.關于需要各層次之間的關系,下列描述正確的有

A.各種需要層次滿足的順序是固定的

B.有些需要必須立即并持續地予以滿足

C.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是高層次需要產生的基礎

D.當較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后,高層次的需要便會出現

E.層次越高的需要,其滿足方式差異越大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初級衛生保健是衡量一個國家衛生體制是否健全及__________優劣的重要指標。

27.人際溝通中的距離分為親密距離、人際距離、__________和公眾距離四個層次。

28.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自我和__________。

29.文化現象包括人們活動的__________、精神產品以及活動方式本身。

30.評判性思維的組成包括__________、認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態度因素。

31.護理程序由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計劃、護理實施、__________五步驟組成。

32.紐曼認為機體的防御功能包括基本結構、__________、正常防御線和應變防御線。

3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時,確定優先項目應遵循的原則包括重要性原則和__________。

34.奧瑞姆將護理系統分為完全補償系統、__________和支持教育系統。

35.醫療事故的解決方式包括__________、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和法院訴訟。

四、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疾病狀態

37.文化關懷保存

38.護理診斷

39.自理

40.失望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41.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有哪些?

42.在循證護理實踐中,應如何評價證據?

43.簡述制定護理計劃的目的及意義。

44.簡述臨終關懷的意義。

45.簡述成長發展的規律及原則。

六、論述題(10分)

46.試述護患沖突的常見原因及解決方法。

篇10

1以心理學理論、技術為指導

臨床心理護理的實施是否具有科學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實施者能否較好地掌握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能,即建立于清晰概念的臨床心理護理的新理論、新技術。大量臨床實踐表明,只有較系統地掌握心理護理的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的護士,才能較準確地把握患者心理反應的一般規律;才能較深入地分析患者心理失衡的個體原因;才能準確評估患者心理問題的主要性質、反應強度及其危害程度;才能正確的選擇心理護理對策等。臨床心理護理的新理論、新技術為臨床護士普遍掌握和應用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來指導實踐,才能充分展現心理護理的最大價值。

2正確評估患者心理問題,選擇合適的護理對策

提及"患者的心理問題",大多數臨床護士會迅速的反應出"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描述負性情緒反應的詞匯。其實,負性情緒反應只是"患者心理問題"的表征,而不是"患者心理問題"的全部。就如同"發熱"是疾病的表象,只能反應疾病的一個側面。

"患者的心理問題",指其心理狀況不佳,輕者有心理偏差,重者有心理失衡或危機。"焦慮、抑郁、恐懼、憤怒"等,為所有存在心理問題的患者共有;就如同"發熱、腹痛、惡心、嘔吐"等為各科疾病所共有一樣。患者負性情緒狀態的表述,類似患者陽性體征的報告,但負性情緒不能作為疾病的診斷,同時心里問題也不能作為心里的診斷,兩者只能作為疾病與心里診斷的判斷依據。

在疾病面前,多數的患者都會出現一些負性情緒,那么作為護理人員許亞萍給以心里護理指導,緩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具體的什么時間或者癥狀下我們需要什么護理方式。通過臨床經驗來分析,一些患者"發熱"癥狀并不是全是病理的原因,更不需要不需要進行物理降溫。如進行手術的患者,在術后的3d內,體溫會比正常人體溫高0.5℃時,屬于正常的術后反映,患者由于機體創傷會吸熱所導致的發熱現象。如果體溫持續增高時,可以不強制性的降溫措施,當體溫大于39℃時,需要采用物理降溫或者藥物降溫或其他強制性降溫措施,特別注意冰袋降溫的選擇,感染性患者所引起的發熱不宜采用。所以,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對于并熱的發熱處理不能盲目的進行,要綜合患者的病情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進一步實現科學的疾病診治方法。由此在疾病診治過程中,要有清晰的思路,對于病患者的癥狀進行合理的判斷,根據科學規律的診治標準采取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顯而易見"焦慮"的癥狀,在臨床上也是有性質差異的,護理人員應該考慮病患的周圍環境、機體內環境、心里健康等因素所造成的,這并不是患者的"心理問題",所以要綜合分析患者焦慮的原因,從而進一步選擇合理的、科學的干預措施。

由此對于并熱的心里問題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①正確的確定患者的心里反映性質、反映強度。②心理反應的表現是負性的主要原因,排除疾病、環境等因素的影響。③最后綜合評估心理反應的具體表現原因,從而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3]。

護理人員仔細的觀察病兒的心里問題,有助于護士清晰的掌握不良情緒的整體性,避免由于描述不清引起的遺漏心理現象。合理的、科學的分析患者的不良心理的原因,要通過多方免得綜合評估,從患者自身、環境、疾病因素、護理人員自身等方面著手分析,從而實施心里護理對策,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個性化的護理對策。同時可以針對個體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調劑日護理方法,充分的利用患者的內在潛力,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有效認知水平。

3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心理護理的實施能否獲得明顯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能否給與主動積極的配合,使其對護士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那么,護士就要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角色功能:

3.1照顧者 護士的工作目的,就是給予患者全面的高質量的服務,幫助患者康復以及一些有益于健康的作用,從多方面協助患者度過一段時間。

3.2教育者 護理人員要充分的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臨床護理經驗,樹立來年更好的護士形象,在護理工作中,通過多途徑加強患者和家屬的健康教育,促進個體在恢復過程中學會自我護理、保護的技能,加快患者康復的時間。并且通過有效的教育,對于今后類似的疾病有較強的預后意義。

3.3協調者 護理人員給予患者的醫療護理照顧是一個整體性的,需要多方面的人員互相配合才能夠完成。在這個合作性的團隊中,需要聯系并協調與之有關人員及機構的相互關系,以保證患者的診療、護理工作能有序、高效地進行,贏得患者和家屬的放心、滿意。

4具有健康向上的職業心態

護士在職業中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扮演著,因此一名合格的護士不僅需要在專業的護理知識,同時也需要有一個積極向上的職業心態和工作態度。護士的工作情緒,直接影響患者的心里狀態,在醫學模式的快速發展下,我們在護理工作中要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全面的、高質量的服務。要尊重患者的隱私,不以患者的身份和地位來評判一個患者的護理需要和給予,早護理工作中,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21世紀,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民群眾對健康的認識和期望不斷提高,對護理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要系統地學習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實施技巧,使心理護理的對策有針對性,持之以恒地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實現科學、藝術和愛心的結合。

篇11

外科手術患者多,危重患者多,護理記錄內容多,時間長, 歷經各班護士之手,客觀上造成護理記錄單質量不統一,因此,保證護理記錄單書寫質量尤為重要,是減少醫療糾紛的重要環節。現將外科護士在書寫護理記錄中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綜述如下。

1護理記錄中存在的問題

1.1護理評估不確切:缺乏對患者全身情況的深入了解及全面掌握,以致入院評估不準確,甚至錯誤。只注重外科情況,沒有記錄同時存在的內科疾患(如未記述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等),因而不能正確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病情。對于新入院患者院外帶入的褥瘡,接診護士未如實填寫部位、大小、深度并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不正確的評估,既與病情或治療要求不相符,也使我們在制定護理措施時忽略本來存在的一些護理問題,失去針對性。

1.2基礎護理內容少:護士主要記錄的是醫囑的執行情況, 而對于基礎護理的記錄很少。例如昏迷患者,長期臥床患者無皮膚情況的記錄,留置導尿的患者無更換尿管的記錄等。普遍存在著只重視記錄患者的病情和治療,跟著醫療活動在記流水賬,沒有反映出護理活動的行為。如為患者更換引流袋、擠壓引流管、做健康宣教、指導功能鍛煉、協助患者翻身等,在書寫護理記錄時沒有詳細、及時記錄這些護理行為,從記錄中不能體現出護士付出的勞動及價值。

1.3護理記錄缺乏連貫性:包括對急診的患者未記錄入院原因,入院后的病情。對患者病情的變化、診療情況、護理效果、活動情況缺乏及時、連續、動態的追蹤記錄。

1.4護理記錄缺乏客觀性: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主觀性的描述,在記錄中使用諸如“病情尚平穩”、“呼吸困難較前減輕” 等等無法衡量和模棱兩可的語言。再如描述:患者行胃大部切除術,術中順利,出血不多,安返病房。護士所描述的就不是客觀資料,因為病房護士未參與手術過程,未見到術中情況。應該按要求記錄麻醉方式、手術名稱、術中出血量、輸血輸液量、麻醉清醒時間、返回病房時間、臥位、傷口引流情況、生命體征及注意事項。

1.5護理記錄缺乏及時性:當患者發生病情變化時未及時記錄,待病情進一步惡化時再進行回憶性描述。常見臨下班時回顧性的將各時間段的病情及落實的護理措施進行補記, 記錄不及時,出現關鍵的內容漏記,由此導致記錄與實際的出入。

1.6護理記錄缺乏完整性:往往對重點細節缺乏有效記載: 如患者出現病情變化時通知醫生的時間及處理措施;患者私自外出時發現的時間及通知醫生的時間;患者拒絕做某種治療、檢查時未記載或有記載但未引用患者的原話等等。同時, 護理告知缺乏體現:如患者術前注意事項、禁食時間、留置尿管、胃管的意義等,均應給患者詳細說明,同時做好記錄。否則,術晨患者因進食影響手術而責怪護士未交代清楚,必然引起糾紛。

1.7護理記錄與醫療記錄不相符:由于資料收集的渠道不同,判斷能力的差異,部分患者與家屬提供資料的不準確性, 導致醫護記錄矛盾。在住院、主訴、甚至診斷等各方面不一致,外科患者的手術方式,以及行何種手術等記錄不一致,手術時間、病情變化等有出入。危重患者記錄單執行處置的時間與臨時醫囑不一致,病情描述有分岐,例如患者意識的描述,護士形容的是譫妄,而醫生記錄的是淺昏迷。醫護記錄相沖突,這些都會在醫療糾紛中引起評議。

2對策

2.1強化外科護士法律觀念與防范意識:加大護理病歷法律地位的宣傳力度,增加護士的法律風險意識、證據意識及自我防范意識,使其認識到一旦出現護患糾紛,護士要面對患者訴訟,書寫護理記錄不單純是記錄病情為患者建檔,還是訴訟時的法律依據。要從法律的角度規范護理記錄的書寫,遵照科學性、及時性、真實性、完全性的原則,要求護士做到3個隨時、3個重點、3個不能有。即有病情變化隨時記,發現護理問題隨時記,特殊檢查,治療用藥及手術前后隨時記;重點記錄客觀事實,重點記錄護理行為,重點記錄確實做過的事;主觀描

、判斷、結論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記錄不能有,含糊其詞記錄不能有。使護士從觀念上轉變,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落實,樹立醫療糾紛重在防范的意識。

篇12

在我國,糖尿病、風濕病、慢性腎病及過敏性疾病是兒童和青少年人群中主要的慢性疾病[1],2001年――2008年進行的慢性病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兒童慢性病患病率呈上升趨勢[2],其發病因素及生活治療歸結為社會變遷、圍產因素、飲食及環境因素等幾個方面[3]。本文以作者實踐工作經驗為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文獻結果,就兒科慢性病患者心理衛生及家庭管理的研究現狀與進展做一描述,以期為綜合開展對慢性病患兒的整體護理干預措施提供依據,為提高慢性病患兒的心理衛生水平做出貢獻。

1慢性病兒童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影響因素

慢性病給患兒帶來的危害遠大于成人,可以說慢性病會改變一名兒童的成長軌跡。慢性病會延緩兒童發育,使其在早期就感到自卑,甚至造成患兒人格方面發育的缺陷[4]。同時,由于慢性病需要經常面對一些諸如注射等治療手段,產生的操作性疼痛給兒童早期的情感體驗留下陰影。有研究顯示,患兒的焦慮程度與住院時間和頻率有關[5],約有60%的慢性病患兒有焦慮情況出現,另有40%的患有有抑郁情緒,有超過25%的慢性病患兒有攻擊性表現。慢性病對兒童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在于其對患者的影響是終身性的[6]。研究顯示,患有哮喘和糖尿病的兒童在長大后,更容易酗酒和吸煙,而有肢體活動受限情況的慢性病患兒在長大后通常表現出暴躁的脾氣,很難以融入社會[7]。目前,國內外對于慢性病患兒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問卷量表法,主要工具為少兒艾森克個性問卷[8]和Achenbach兒童行為篩查量表[9],此兩量表皆經過本土化,較為適合我國兒童的心理癥狀和個測量,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2對慢性病患兒家庭管理模式的研究

在描述性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重點在于描述慢性病患兒的家庭生活,即家庭作為一個單元對疾病的適應過程,主要探討了疾病護理的經歷,以及家庭成員是如何將疾病管理與日常的生活融入到一起的,使得家庭生活可以最小幅度變化的這一系列階段。Knafl對此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提出了家庭疾病管理的5種模式,即TAESF理論,(Thriving樂觀、Accommodating適應、Enduring忍耐、Struggling矛盾及Floundering悲觀),并且提出這種家庭管理模式是隨著時間推移,及家庭成員疾病進程而改變的,其變化的目的是使疾病對家庭生活的影響降低到最大程度。Robinson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一種重要的現象―家庭生活正常化觀念,即家庭是如何有獲得疾病診斷后,以及在以疾病為中心問題進行的家庭生活中向正常轉變的過程。

探索性研究旨在解釋家庭對疾病的反應已經影響患兒的家庭因素,此類研究往往限定一種疾病,主要探討家庭反應的相關因素已經影響個體對疾病的變量[10]。有一些研究者還在進行研究的家庭中嘗試引入了護理干預項目,并試圖探尋可以提高家庭管理能力的方法。此類研究與之前提到的描述性研究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僅僅討論了家庭反應,還涉及到了家庭反應對患病者及患病者家屬的影響[11],采用的理論框架也十分豐富,主要有家庭系統理論、壓力理論、雙ABCX理論及兒童適應模式等,并常常與其他類型兒童發育問題相結合。

3慢性病患兒家庭管理模式探討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在我國對慢性病患兒進行家庭管理的主要實施者為患兒的父母,其職責大概可分為四個方面,即管理疾病;識別、評價和綜合利用相關資源;保持家庭的整體功能;自身協調。

疾病管理所面對的是慢性病患兒疾病的直接需求,當兒童被診斷為患有某種慢性疾病,父母應該立刻從震驚和悲傷中走出來,獲取與疾病有關的醫學護理知識,并制定出相應的管理計劃,提高患兒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護理日志模式能起到較好的作用,患兒家屬通過記錄護理日志,一方面可以幫助醫護人員了解到患兒日常的狀況,另一方面,對患兒家屬也是一種排遣壓力的方式。

識別、評價和綜合利用相關資源是父母在對患兒進行疾病管理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周邊環境中有利于患兒病情的資源,這種資源可能包括醫護人員、親戚朋友、相關書籍或對患兒康復有利的環境,一旦這種資源關系被確立,患兒父母應將這點加入到對患兒疾病的整個家庭管理計劃中,這對患兒的治療與康復十分有益。

保持家庭的整體功能是父母在家庭中起到穩定家庭結構,并盡力將家庭功能趨向于正常化的過程。患兒被診斷出患有慢性病,這對整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強烈的應激事件,維護家庭的整體功能穩定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顯示,慢性病患兒的父親常常比母親有更嚴重的焦慮情況,其主要擔心無法平衡工作與照顧孩子之間的矛盾,并對家庭經濟收入的變化十分敏感。

自身協調也是在對患兒進行家庭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項目,當患兒被診斷患有慢性病時,尤其是這種慢性病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時,雖然經過一定周期后,大部分家長都接受了現實,并無可奈何地履行著照顧患兒的責任,但這種患兒家屬情緒的低落會周期性的出現,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僅影響對患兒的照顧,還會影響到患兒家屬的身心狀況。

綜上所述,慢性病患兒、患兒家屬及家庭各因素是相互影響的,父母和家庭采用何種方式來管理慢性病患兒的病情,使用何種方法來調節自身因素在患兒疾病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一項具有十分重大現實意義的問題。對慢性病患兒進行有效的家庭管理,其意義不僅在提高慢性病患兒的生活質量,增強其治療疾病的信心等,還在于可以有效減輕醫療負擔,降低慢性病給其家庭和社會造成的危害和影響。

參考文獻

[1]孔靈芝.我國兒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現狀與預防[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5):428-428,432.

[2]黃彩,謝震華,葉承剛,等.深圳市6-12歲兒童高血壓及肥胖現況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8,16(3):301-303.

[3]蘇瑾,李竹,姜智海,等.環境與兒童支氣管哮喘關系的研究進展[J].環境與職業醫學,2005,22(6):546-548.

[4]李鳳芹,王琳琳,侯育新,等.慢性病兒童心理特征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29):36-39.

[5]王惠梅,李慶鱗,王曉暉,等.白血病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及其對父母情緒的影響[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22(11):847-849.

[6]王惠梅,李慶鱗,賀淑珍,等.慢性病兒童心理行為特征及影響因素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1):13-16.

[7]高文靜,李立明,曹衛華,等.共同撫養和分開撫養的雙生子血壓、肥胖及吸煙、飲酒行為比較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43(3):329-332.

[8]Abdel-Khalek AM.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Arabic scale of mental health,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and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Psychol Rep,2012 Aug,111(1):75-82.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某地區患有糖尿病的空巢老人112例,其中男57例,女55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0.05±5.83)歲。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年齡60-80歲。②獨居或與老伴同住的空巢老人。③患者均知情,自愿簽署研究知情書。④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其他嚴重性疾病患者。②言辭表達不清、不能有效溝通者。④不愿配合護理者。

1.3護理方法

①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詳細記錄老人的病情、家庭情況、生活習慣、正常用藥、血糖、血壓、運動、心理、情緒等情況,將詳細資料錄入電腦備份,對患者的生活狀況有一個動態、直觀的了解,對健康狀況的改變能夠及時發現。②科普健康知識。通過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等方式,讓人們意識到糖尿病的危害,知道患病期間該注意什么,多吃對病情有益的食物,適當進行鍛煉緩解病情。③不良生活方式干預。在患者飲食中,遇到老年人挑食,飲食偏咸或者偏甜、多酸多辣,暴飲暴食,吸煙飲酒等不良行為進行干預,耐心講解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為患者制定有營養、助消化的飲食套餐。在患者日常生活中,鼓勵患者適當鍛煉,養成規律的作休時間。④心理行為干預。老人的親人不在身邊,大多都比較孤獨,再加上疾病纏身,心理不免難受,易產生煩悶、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緒。在護理過程中,要注重老人的情緒表達,掌握老人心理變化,對有不良情緒的老人進行心理疏導。可以引導老人在閑暇時聽喜歡的戲曲,練習書法來修身養性。

1.4觀察指標

觀察老人護理前后生活狀態各指標的變化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1.5統計學分析

研究結束后,將數據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及分析,護理前后生活狀態各指標調查結果、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為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描述, 檢驗。若P

2 結果

2.1 調查結果及護理前后生活狀況各指標比較

護理后,患者正常用藥、堅持良好飲食習慣、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堅持適當運動、血糖血壓控制良好、生活節奏規律等方面均優于治療前(P

2.2 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在使用一切護理措施護理后,對所有患者進行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其中很滿意52例,較滿意41例,不滿意13例,其滿意度為83.04%。

3 討論

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影響正常代謝,并發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等,是患者終身的疾病,只能靠良好控制代謝,來延遲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制定合理飲食,科學營養搭配,增加飲食中纖維素的攝入量,可以有效改善高血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人們熱衷于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空巢老人”在老年群體中空前增多,據報道,在某些發展城市中,老年家庭近乎1/3是空巢老人,現如今,家庭多為獨身子女,在父母步入老年化之時空巢老人將成為主流形式,所占比例會大幅度上升[3]。在眾多空巢老人中,有很多患有糖尿病,治療后他們遠離了醫院,沒有醫護人員指導,在術后護理中,沒有子女幫助,因而養成不良生活習慣,在護理中存在錯誤的認知,忽視一些必要的保健措施,不能自覺遵守醫護人員的囑托[4]。 金山衛鎮患糖尿病的1973人,老年人70歲以上的難得265人,女的410人

本研究通過實施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為老人科普健康知識、進行不良生活方式干預及心理行為干預等措施展開護理,能夠動態、直觀的了解老人的病情和生理狀況變化,方便及時進行防控或治療,而且健康知識的普及能夠提高老人對健康的認識,自覺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改變不良生活方式,規范日常行為。同時有效的心理督導能夠為老人解答疑惑,解開心結,緩解不良情緒,讓老人時刻綻放笑容,放松心情。調查結果顯示護理后空巢糖尿病老人正常用藥、

堅持良好飲食習慣、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堅持適當運動、血糖血壓控制良好、生活節奏規律等生活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高。

綜上所述,有效的護理措施有利于老人病情的控制,增強老人自我保健意識,提高老人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且滿意度高,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嵇加佳,劉林,樓青青,等.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控制現狀的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9(05):617-620.

[2]于冬妮,郭立新.糖尿病診斷標準變遷及對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思考[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8(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苏尼特右旗| 贵德县| 长沙县| 通河县| 凤翔县| 丰原市| 普定县| 嵊州市| 龙江县| 柘荣县| 龙川县| 沅陵县| 石家庄市| 舒城县| 凤阳县| 静宁县| 宜都市| 永济市| 修文县| 河曲县| 资兴市| 怀化市| 高平市| 定结县| 五大连池市| 东乌珠穆沁旗| 湛江市| 金溪县| 长子县| 武鸣县| 南靖县| 贵港市| 湖口县| 双桥区| 韩城市| 通道| 日土县| 滕州市| 施甸县| 龙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