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利基市場的定義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利基市場的定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利基市場的定義

篇1

2003年中,M經理任國內某大型果汁飲料龍頭企業H公司河南與山西兩省區域經理。

在M經理到任前的一年半時間內,H公司銷售架構歷經三次變革,各級管理人員幾經調整,全國市場問題重重。作為全公司的特等級重災區市場,河南與山西市場在公司的三次變革中幾經易主,在前任承包市場的銷售經理將所承包的專營公司“連鍋端”甩袖走人后,留給后任的是理不清的遺留問題!遺留問題的焦點集中在專營公司對各經銷商的應付款。這些欠款包括專營公司收取經銷商的貨款、應兌現的市場支持費、市場保證金、年返及終端耐用促銷品(冰箱)押金等多個方面,總數逾180萬元!由于欠款得不到償還,各經銷商怨聲載道,業務員人心不穩,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惶恐景象,市場面臨癱瘓狀態!

就是在這時,M經理以集團分管營銷副總裁“鐵桿心腹”的神秘角色被派往豫、晉兩省市場,承擔起了處理遺留問題和激活市場的重任。

[事件回放]

事情原委須從頭說起。2002年初,H公司老板在公司內部發起了第一次規模浩大的體制變革運動。公司要求旗下的近70家銷售公司全部私有化。私有化的條件為承包人必須償還清各銷售公司對公司總部的應付貨款。當時,M經理在公司營銷總部任分管營銷的副總裁助理,目睹了國內快消品行業內這一少見的驚人一幕!

在公司總部“不換腦袋就換人”的強大推力下,所有的變革工作于年底前一個月落下了帷幕。然而,對于長長嘆了一口氣的H公司人員來說,其實真正的混亂還沒有到來!

所有的銷售公司在私有化為專營公司后,其從本質上已經蛻變成了徹底的經銷商,只不過在當時只經營著H公司一個品牌的產品。大部分專營公司投入運營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削減成本。對于商貿公司來說,裁減人員、降低薪資、卡扣下線客戶費用等是降低成本最直接的辦法;盡管提升管理、精耕市場等方式也能拉低成本,但那都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

最為嚴重的是,當時的所有專營公司都是獨立的法人機構,其轄區市場所有經銷商的貨款都從專營公司的賬面劃轉,這就進一步為后期的遺留問題埋下了伏筆!

經過各專營公司一輪輪的降低成本,一線市場銷售出現了迅速的滑坡,各專營公司與內部員工和下線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日益白熱化!眼看著多年經營的市場網絡頻臨崩潰,H公司老板不得已而為之,于2003年6月又出臺了“進一步”的第二次變革方案,以鼓勵各區域經銷商開專賣店的名義,將網絡進一步細化,承包到各區域經銷商手中,市場承包的條件是交納一定金額的專賣店加盟費。

由于在第一次變革中,各專營公司都付出了一定的代價,雖經過近一年的經營大部分都收回成本并有了贏利,但幾乎沒有人愿意放棄轄區市場這塊已經到手的肥肉!于是,各專營公司紛紛開始盡最大化的透支市場資源!有的專營公司在總部的二次變革政策還未下達時就預先得到消息,盡然提前將轄區市場的經營權擅自變賣!河南和山西市場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專營公司經理將部分市場的經營權變賣后,順帶連下線經銷商的貨款、保證金、已核銷的市場費用、冰箱抵押金等全部提現走人!

M經理于該專營公司經理離開后,專賣店仍在開辦的過程中到市場接任。

由于H公司的大品牌和產品在同行業中的高毛利等顯著特點,在交加盟費開辦專賣店的過程中,聞到了血惺味的經銷商仍表現踴躍,當時河南和山西兩省的專賣店數量達到近150家。

與此同時,在得知前任經理已人去樓空后,經銷商們坐不住了!紛紛停滯了“兩節”前的緊張備貨工作,急匆匆趕到M經理設在鄭州的辦公室要求處理遺留問題,生怕放走了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尋找突破口]

當時正值中秋前夕的備貨和終端備戰階段,如果要是因為這些問題影響了“兩節”的銷售,不但在公司這邊交代不過去,更要在客戶這邊引起很大的不滿,合作的積極性將大大的挫傷,更不利于問題的順利解決。面對各地此起彼伏、險象環生的復雜形勢,M經理一邊鼓勵經銷商將遺留問題暫且擱置,不影響銷售工作,一邊迅速開會調動各地區經理的積極性,組織人員在最短的時間內摸清各市場的問題緣由,并通過多種途徑聯系到了前任專營公司經理。但由于前任經理與各經銷商之間存在著太多的債務往來,雖經M經理軟硬兼施加以感化,其只愿意通過電話來溝通具體的情況,又為遺留問題的處理增加了難度!

由于H公司的產品每年“兩節”的銷售勢頭都很旺,故經M經理與團隊人員仔細分析,認為若能想辦法鼓勵客戶充分備戰“兩節”,那么經過“兩節”賺到錢的經銷商肯定積極性會提高,會有助于促進問題的解決。   [峰回路轉]

經反復溝通,也是借助M經理在H集團總部從事營銷副總助理時的人緣,河南與山西的問題得到公司總部的支持,公司最高層站在市場長遠發展的角度,給了M經理包括產品、促銷品和現金等多種形式在內的共計約80萬元費用的承諾。當然同時相關部門也明確表態,“費用雖不算多,但已經夠不錯了,剩下的問題就靠你們自己來解決了!”仔細想想也沒辦法,企業也要發展啊!剩下的就看M經理和他這幫兄弟們的了!

有了總部的承諾后,再經過對所有問題逐一統計摸排,M經理組織團隊迅速明確了遺留問題處理思路。首先,我們本著與客戶長遠合作的原則,對合作積極性高,且問題證據確鑿的客戶給予優先處理;對貨款、保證金項目的欠款優先處理,對待核銷市場費用、冰箱押金等款項打折處理;對問題證據不充分的給予打折或不予處理;其次,我們區域辦事處又草擬了一份遺留問題處理協議,要求接受處理意見的客戶都與我們區域辦事處草簽該協議,標明至接受處理意見、且處理款項或物資到達之日起所有遺留問題均一筆勾銷。

接下來的近一個月,是一遍遍幾經周折的尋找當事人、往來賬目核對、與經銷商軟硬兼施的談判、遺留問題處理協議簽訂等瑣碎工作,其中的難度無法形容。時至2003年10月份,總算以協議的形式用80萬元費用基本打好了約有180萬元漏洞的補丁,鄭州、平頂山、商丘、焦作、信陽、新鄉、安陽、運城、太原、大同、臨汾、晉中、陽泉…,…,一個個問題市場都得到了梳理。由于我們和經銷商在協議中約定,只要承認我們的處理辦法,將在協議簽署后兩個月內給予兌現欠款,因此基本使市場的“兩節”備貨得到了順利進展,保住了旺季的銷售業績。

[橫生枝節]

在大部分區域都即將理順的時候,山西南部的長治市場出現了意外。長治市場老經銷商Y商貿公司由于經營思路老化、管理渙散、沖貨嚴重、坐店銷售、配合度低等多方原因,未被公司批準開辦專賣店,而將專賣店的開辦權交給了市場操作能力強、經營思路靈活的長治J酒業公司。在J公司取得了專賣店的開辦權后,按照公司當時的政策,Y公司成為了J公司的下線經銷商,J公司扮演著類似于廠家駐地分公司性質的角色。

長治Y商貿公司是長治市場從事副食品經營的老戶,其資金實力遠比J公司雄厚。這就為Y公司“倒J”埋下了伏筆。

后期的實踐果然如此。

Y公司的任老板50歲出頭的年紀,是長治市黑白通吃的大姐大。M經理接手豫晉市場不久,J公司的專賣店宣布開業。此時Y公司以前任專營公司欠其年底返利、市場支持等多項欠款為由,到M經理辦公地要挾迅速還清款項,否則,其揚言將以放棄經營權為代價,就公司未允許其開辦專賣店一事加以報復,讓公司產品從此在長治市場由混亂走向消失…,甚至到后期發展至對M經理進行人身威脅的地步。

但對于所謂的遺留問題,Y公司能拿出的證據卻均是一些所謂的L經理的口頭承諾,沒有任何書面材料;同時其在市場上為所欲為、到處砸價,21元/箱進價的500ml Pet飲料,不惜以10元/箱的價格在大超市門前廣場“特價促銷”;產品流向置公司劃定的市場范圍于不顧,四處沖貨,擾得四鄰不安……。

而此時的J公司因交了10萬元加盟費開辦專賣店,急于收回成本,由于Y公司的行為,引起了J公司的連鎖反應。J公司的趙老板思維敏捷、談判時排山倒海的氣勢,屬M經理十年營銷生涯所見經銷商中為數不多之人,其看到長治市場久治難平的狀況后,產生了退縮的念頭,要求M經理給予退還10萬元加盟費。而M經理公司總部就此事給予的回復是,“你轄區市場收來的加盟費大都又交給你處理遺留問題了,哪還來得費用退還?”又是一個自行解決!

同時,兩家經銷商均對M經理在市場滾動中解決問題的思路提出了嚴重的置疑。

這時候,所有公司總部劃撥的費用都已被分配完畢,對于長治市場,M經理能做到的,就是盡力去樹立趙老板的信心,迅速將任老板的不規范行為加以控制。而趙老板經反復溝通,其開出的條件很簡單,“我花錢取得了市場的專賣權,你公司應有義務維護好市場秩序,以保證我的持續經營,讓我繼續做可以,前提條件是必須馬上將Y公司的經銷權取消,并控制其一切破壞市場的行動!”Y公司后期也意識到搗亂肯定不是長遠之計,還不如乘撂牌的時候撈一把,因此經過M經理派出的助理和一名城市經理近兩天的談判后,Y公司也開了價,“我們可以馬上與你們公司停止合作,并停止損害市場的行為,但前提條件是,欠我的費用共逾13萬元,其中至少10萬元必須馬上兌現!”除急于要錢外,對所謂的遺留欠款仍然拿不出任何憑據!同時,其揚言若問題仍得不到解決,將在原沖貨、砸價的基礎上進一步變本加厲!長治市場誰也別想做!   [痛下殺手]

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式和蠻不講理的客戶,擺在M經理面前的選擇只有“痛下殺手”了。首先經進一步調查得知,Y公司并不想放棄對經銷權,其到處挑起是非只是出于對未取得專賣店開辦權一事的報復,并急于想得到對所謂遺留費用的兌現(擔心時間拖長,問題的真實性越來越清楚,“遺留問題”得不到處理,有很大的投機心理)。J公司對公司產品在長治市場的發展報有很高的期望值,其想成為公司在該市場的長久合作伙伴,提出退縮的原由只是出于對市場問題處理結果的擔心。

摸底工作完成后,第二步即安排長治市場城市經理和業務人員與Y公司和J公司一起,共同制定了一個市場分割的游戲規則。前任專營公司對Y公司的部分應付款項,經進一步落實確鑿后將在最長兩個月的時間內想辦法兌現(當時M經理實際并無多余經費來處理該問題,這樣做只在于拉長戰線,尋找時機),同時在欠款未清前仍鼓勵Y公司繼續經銷公司產品,并將長治區域基礎最好、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區和周邊三縣劃歸Y公司操作,但對其的要求是必須按公司要求在二十天之內將所轄市場的終端鋪市率和生動化作好,若做不到,任由公司分割市場,同時不允許竄貨或砸價,否則按公司處理沖貨及砸價的相關規定加重處罰;長治地區剩余的郊縣市場,由開辦了專賣店的J公司操作,其只按照公司的政策規定,對Y公司的銷售量享有專賣店返利的權利,同時也對J公司提了對應的操作要求,且重點申明,當Y公司有沖貨行為時,J公司不能有報復性行為,具體市場秩序由M經理的團隊來一手調控,否則也將按規定加重處罰。J公司雖極度不情愿,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其不得已也接受了上述安排,因為畢竟如果真能按上述安排落到實處,也基本能達到J公司開辦專賣店的初衷。在所有方案內容得到各當事方的認可后,由M經理主導,與Y和J公司一起簽訂了一份三方協議。這樣就為下一步處理市場問題的徹底處理埋下了伏筆。只要有哪一家再惡意搗亂,那肯定將成為重點打擊的對象(如果兩方均相安無事,等于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

上述兩步工作完成后,M經理接著安排相關人員加大了對長治市場的關注力度,在任務考核、終端鋪貨率、生動化、終端促銷等各個方面給予施加壓力。又經過近一個月后, Y公司終于因自身市場操作方面的弱勢,承受不了強大的任務和關鍵指標考核壓力,又重操舊業,開始了其偷偷摸摸的沖貨、砸價之旅。M經理馬上安排業務人員搜集其各種違規操作市場的證據,可惜的是,J公司看到Y公司先發制人,也耐不住性子破壞了與公司的約定,開始指使其二批商向Y公司的轄區市場部分的沖貨。

經仔細準備,確信各方均擾亂市場的證據確鑿后,M經理痛下殺手锏,徹底割掉了Y公司這顆毒瘤,處理決定的主要內容如下:

1. 按照經銷合同及先前與兩位客戶達成的三方協議,Y公司主動沖貨、砸價,情節嚴重,處以罰款8萬元。J公司也有沖貨行為,按約定,處以罰款2萬元(M經理從業的H公司經銷合同中有明確的打擊沖貨政策,M經理的處理也算 “量刑” 適當);

2. Y公司已經不具備繼續經營H公司產品的條件,且其幾次沖貨、砸價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應加重處罰,自罰文下發之日起取消其經銷權,市場全權交由J公司操作;

3. 由長治城市經理監督,雙方在三個工作日內將市場問題及庫存交接清楚,Y公司庫存全部由J公司在扣除各項市場支持后接收;

4. 凍結Y公司在H集團各工廠賬戶上的貨款共6萬元,待市場交接完畢三個月,且走上正規后再給予退還;

5. 對Y公司反映的前任專營公司應付的10萬元欠款,雖無任何證據,但念Y公司為老客戶,合作多年,將從對其的罰款中沖抵8萬元,另2萬元用J公司的2萬元罰款抵付,在庫存盤清時由J公司給予兌現;

6. 長治城市經理由于多日來一直對該市場的問題處理不善,給予500元的現金罰款。

上述處罰決定作出前,M經理和他的團隊充分分析了手中的既有資源、面對的形勢、各經銷商的心理狀態等綜合因素。同時為了平衡各經銷商心態,便于該地區城市經理下階段工作的開展,也安排了對城市經理的處罰。決定作出后,Y公司老板暴跳如雷,一會兒準備上法庭,一會兒計劃動用黑社會,對于這些反應,M經理都作好了充分的應對準備,均使其在萌芽狀態得以化解;J公司被罰2萬元后,也心有不甘,但由于其急于得到市場的心理,故在大發牢騷后也就勉強接受了。整個市場的調理基本實現了M經理的預期,并且又通過與公司總部客戶部聯系,以客戶部發慰問信等形式對J公司加以了安撫,使其重新樹立了信心,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其拉到了完全合作的軌道上。對于較難應付的Y公司,M經理在等待了兩天一直不見其就庫存盤點一事作出反應的情況下,于第三天的早上,又將早已準備好的一份“催辦函件”發到了任老板的辦公室,并且找了從事法律顧問工作的朋友幫忙。在強大的壓力和部分既得利益面前,Y公司的任老板最終暴露出了其貪圖眼前既得利益的小生意人本性,低頭認輸,交出了市場和庫存。

[大結局]

至此,整個長治市場近四個月來的動亂局面得到了完全的控制,也為整個河南、山西區域市場的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M經理面對桌前擺放的一大疊準備材料、處理協議、…,長長地吁了一口氣。

分析:

本案例中M經理從業的H公司是一家國內知名的果汁飲料龍頭企業,現為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2002年是H公司創業10周年,正如眾多的中國民企一樣,10歲的H公司遇到了成長中的又一個瓶頸。連續的3次變革是H公司老板為擺脫瓶頸所做出的大膽之舉,其實也是無奈之舉。

我們相信,無論是世界500強企業,還是中國土生土長、但已“長大成材”的大型企業、還有大量正處在蓬勃發展中的新興企業,發展中的變革都是不可避免的。企業變革能否成功,其實中流砥柱(中層管理人員)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作為負責一方市場管理的地方大員,面對企業由于變革所產生的大量問題,該如何化解、處理,并隨著企業一起邁上變革后的更高臺階,是我們在這里要著重分析的主題。

首先,從思想層面,區域負責人要對企業各階段的政策調整有深刻的認識,要在思想上與企業最高層保持高度的一致。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困難時以積極的正面思維去尋找解決的辦法,并對團隊和客戶產生積極的正面引導,消除消極情緒,為問題的解決創造健康的環境。

我們也常見到一些銷售人員,面對企業的政策調整時消極對待,與客戶一起與企業對抗,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而且最終將客戶引導到與企業決裂的地步,自己也呆不下去走人。造成典型的“三輸”局面。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在M經理的積極引導下,大部分客戶都抓住了“兩節”的旺銷,公司總部為穩定局勢,彌補變革對客戶造成的損失,也于節前推出了一系列促銷政策,結果是大部分積極銷售的客戶都取了遠超過往年的利潤預期。

篇2

關鍵詞 : 電子汽車衡;檢定;故障分析;維修

中圖分類號:TH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124-02

作者簡介:陳妙建(1986-),男,福建寧德人,計量檢定員,研究方向為計量檢定及校準檢測。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宗貨物運輸貿易的頻繁,電子汽車衡作為大宗貨物計量的主要稱重設備的使用越來越多。然而無論是新安裝或者使用多年的電子汽車衡,都會出現一些故障,影響到其準確性。本文結合筆者對電子汽車衡檢定過程中的工作實踐和經驗作出一些檢定過程的注意事項及現場問題的處理總結。

1 首次檢定前或更換重要配件后檢定必須用重車對電子汽車衡進行反復壓實

電子汽車衡安裝完畢后,應先用盡可能接近滿量程的重車在秤臺上來回開動,并急剎車,反復2~6次,讓汽車衡各個部分之間盡量磨合和傳感器垂直受力。壓完后確認設備在空秤時是否可靠回零,否則需檢查秤臺和傳感器是否存在安裝不到位,基礎是否存在不實,秤臺是否懸空等問題。問題解決后再重壓秤臺2~3次,查看秤回零情況。如果首次檢定前未使用重車反復壓實,即使本次檢定合格,但使用后不久,該設備的計量準確度也會出現大的偏差。另外,如為更換傳感器或配套鋼球等維修后檢定,也應在檢定前進行此程序。

2 在檢定前必須對承載器與基礎部分進行檢查

電子汽車衡多使用于工礦企業,現場使用環境惡劣。因此檢定前應進行如下檢查:①檢測承載器(以下稱秤體)下部和四周進行檢查,確認秤體下面和側面是否有雜物泥土堆積;②檢測秤體側面是否與基礎有剮蹭;③檢測秤體限位擋板和限位螺絲之間的間隙是否在5~10mm之間;④檢查秤體各臺面是否都在一個水平面上。如出現以上問題,應先處理完成后再進行檢定,以避免因以上問題造成小秤量準確,而大秤量時秤體壓在干擾物上,而減小秤臺作用于傳感器上的重量減小的問題。但因部分電子汽車衡采取地中式安裝(即電子汽車衡嵌入基坑中安裝),造成秤體下部情況很難判斷,則需在后面檢定中對問題進行排除。

3 檢定過程中出現偏載問題及處理

故障現象:根據JJG539-1997《數字指示秤》檢定規程5.2.6款,同一載荷在不同測試區域示值不同或不顯示。

原因分析:

①基礎制作不夠水平,安裝過程未用鋼板墊平,造成各點傳感器受力不均;

②基礎制作不牢靠,造成各傳感器的基礎沉降;

③接線盒內傳感器線路松動或接觸不良造成的信號的變化;

④傳感器使用時間過長,造成傳感器內彈性體老化而不能正常產生彈性形變,使電阻應變片的電阻變化不均或不變化;

⑤秤臺下長期積水或雜物泥土堆積包裹傳感器產生的傳感器損壞;

⑥傳感器更換后,單個傳感器線路接反造成其中一個傳感器其總量為負值。

如確認不是①②③的原因造成的,則往往是傳感器自身損壞,可用萬能表測試地磅傳感器的阻值跟其他正常的傳感器阻值對比,來確定是否是傳感器損傷。傳感器如只有小范圍的阻值變化,可在接線盒內調試可調電阻來調節腳差。如阻值變化太大需更換傳感器。如遇⑥問題,及時更換傳感器接線后進行確認即可。

4 其他會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

①檢定時,進行標定,且標定后稱量測試數值準確。但使用數日后,各點偏載數值之間無大偏差,但稱量測試出現數值較大變化。出現以上問題,大多為稱重顯示器出現故障,不能將標定數據穩定保存造成的,應更換稱重顯示器處理。

②檢定時出現數值偏移、負載、跳變等現象。以上問題主要是接線盒進水或受潮,這類故障主要出現在接線盒存放位置太低易在雨后泡水或濕氣進去或地線未接好,由于靜電存在,沒有可靠接地時,不能及時將靜電釋放出去,形成干擾源,造成儀表漂移。接線盒進水或受潮現場可是嘗試用電風吹吹干或更線路板進行解決。接地問題可對地線進行良好接地進行解決。

③檢定過程中小噸位檢測重復性很好,而大噸位檢測,其重復性相差多大數百公斤。以上問題主要是:限位器卡死,臺板與底座間有異物,秤臺與護邊卡住,秤體變形,秤臺使用損耗變薄,部分傳感器線性不佳等原因造成。針對以上問題問題建議進行排查法確認后進行處理。

5 故障實例分析

①故障現象:某臺100噸電子汽車衡在前后位置(位置圖如下1)出現偏載。同一車輛載重30噸車輛停與前中后三個位置稱的數值相差100~150kg,且多次稱量,相差數值基本一致。

故障分析:檢查外部環境,四周及秤臺下部是否有雜物。發現秤臺在車輛進出位置下部有很多泥土及雜物堆積,堵塞秤臺下部。

故障處理:清理秤臺四周及下部的泥土及雜物,故障排除。

②故障現象:某臺100噸電子汽車衡儀表顯示不穩定,顯示值在跳動,且同一載重車輛多次稱重,稱重結果相差幾十到幾百公斤。

故障分析:檢查外部環境,四周及秤臺下部是否有雜物,限位是否過小。在以上問題都正常的情況下。打開接線盒,發現因排水不佳,造成接線盒進水。

故障處理:更換接線盒,故障排除。

③故障現象:某臺80噸電子汽車衡,一臺30噸的車輛稱重數字只有25噸。

故障分析:檢查外部環境,四周及秤臺下部是否有雜物,限位是否過小,基礎是否下陷,在以上問題都正常的情況下。在空秤狀態下,將顯示器置零,人體重量約70kg,依次站在各稱重傳感器位置上,發現在某一點上,顯示重量僅為10kg,測量該傳感器阻值,發現與其他傳感器阻止相差較大。判斷因該傳感器損壞造成。

故障處理:更換傳感器后,故障排除。

④故障現象:某臺60噸電子汽車衡零點不穩,跳變 30~40kg,且對6個位置進行偏載測試中(位置分布如圖2,其中圖中標注兩個2、5號位置為同號位置)。

偏載測得示值如表1。

其中4號位置偏差80kg,3、5號位置重量偏輕10kg。

故障分析:在傳感器、接線盒等未損壞情況下,故障分析為機械部分故障,經檢查,限位正常,用手可以轉動傳感器支撐鋼球。確定因基礎下沉,秤體沒有落實造成。

故障處理:根據基礎下沉情況,用鋼板重新墊平秤體,故障排除。

6 總結

電子汽車衡的故障大多是日常使用或保養不當造成的,因此在日常的使用過程中應多注重保養維護、基礎的排水、雷雨前將電源插頭拔掉等,即可避免許多問題的出現。因筆者處在南方地區,南方地區多降雨、多雷雨,因此在廠家在設計施工時,應注意防雷及排水措施。海邊或化工廠的使用者因經常用于高鹽等腐蝕性液體的稱重,因此應根據使用情況對秤體進行除銹與油漆維護。

參考文獻:

篇3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是對檔案管理宏觀的法律規定。而對于醫鑒檔案,檔案行政管理主管部門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中華醫學會至今沒有出臺明確的具體規定和規范要求。只有衛生部2002年出臺的《醫療事故技術暫行辦法》第43條作了十分簡單的規定:“醫學會應當將專家鑒定組成員簽名的鑒定結論、由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文稿和復印件或者復制的有關病歷資料等存檔,保管期限20年?!币虼?在醫鑒檔案的管理方面,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無論在內容上還是順序方面我們都無法可依、無規定可依。山東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以下稱醫鑒辦)及各地市醫學會醫鑒辦都是各自摸索著操作,沒有統一的標準。

2、我省醫鑒檔案管理的現狀

2.1 醫鑒檔案管理人員檔案知識缺乏,不能實現專人管理,且醫鑒檔案存儲條件差

由于省、市醫學會的醫鑒辦有的工作人員至今沒有解決編制問題,且人員較少,從事醫鑒工作的人員難以實現穩定化,人員流動也比較大。因此,醫鑒檔案的管理不能實現專人負責,基本上是由醫鑒辦的工作人員兼管。另外我們省、市醫學會醫鑒辦的醫鑒檔案兼職管理人員基本上沒有接受過檔案專業知識的系統培訓和學習,所以很難做到規范整理和積極主動地歸檔。且有的地市醫鑒辦存放的醫鑒檔案的地方僅有一個櫥柜,且零亂不堪,沒有專門的存放醫鑒檔案的檔案櫥,更沒有專門的檔案室存放醫鑒檔案。

2.2 醫鑒檔案內容各異,順序不一

由于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的醫鑒檔案管理規章制度,因此在省、市醫學會醫鑒辦保存的醫鑒檔案中,不僅保存的檔案內容存在嚴重差異,而且文檔順序不統一。如:有的地市醫鑒辦僅依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暫行辦法》第43條之規定保存了專家鑒定組簽名的鑒定結論及專家鑒定組組長簽發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文稿和醫患雙方提交的住院病歷或門診病歷復印件。其他的材料如:委托方的委托書、醫鑒辦的受理函、患方的陳述材料、醫方的答辯材料、抽簽材料、鑒定會筆錄、影像資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復印件、當事醫師的醫師證、資格證復印件等都未予存檔。由于保存的內容嚴重不統一,檔案保存的順序更無從談起。

3、在醫鑒檔案管理方面的探索與嘗試

國務院于2002年頒布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已經八年多了,與醫鑒檔案管理相關的規定至今沒有出臺,山東省醫學會醫鑒辦在檔案管理方面吸取各地市醫鑒辦在檔案管理中好的經驗和做法,并積極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起草了在山東省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行業《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利于在全省范圍內在醫鑒檔案管理方面有據可依,更好的管理好醫鑒檔案,也利于更好地進行檔案的開發與利用。

山東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檔案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檔案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行業標準《歸檔文件整理規則》(DA/T22-2000),衛生部、國家檔案局《衛生檔案管理暫行規定》(衛辦發【2008】24號)、參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結合山東省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山東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及各地市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辦公室(以下簡稱醫鑒辦)。

第三條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檔案(以下簡稱醫鑒檔案)是指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醫學會醫鑒辦在開展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與人身損害后果及責任程度鑒定工作中產生的具有保存價值不同形式與載體的文件材料。

第四條 做好醫鑒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是醫鑒辦應盡的職責。醫鑒辦檔案工作依法接受衛生行政部門和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監督和檢查。

第五條 醫鑒辦應當配備專職或兼職醫鑒檔案管理人員,負責醫鑒檔案的統一管理。

第六條 檔案管理人員應當忠于職守、遵守紀律、保守秘密,具備檔案管理專業知識。

第七條 檔案管理人員的職責是:

(一)執行國家檔案管理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

(二)指導、監督醫鑒辦工作人員的立卷、整理工作;

(三)負責醫鑒檔案的接收、歸檔、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四)完成檔案管理其他工作。

第八條 醫鑒辦檔案保管期限為20年。

第二章 整理、排列、著錄、編號、裝訂、排架、檢索、銷毀

第九條 醫鑒辦檔案的立卷整理工作,實行責任到人的原則,誰組織案例鑒定誰立卷整理,由多人參加的鑒定,由醫鑒辦主任指定其中一人負責整理、歸檔。任何人不得將醫鑒檔案相關材料據為己有或拒絕歸檔。組織鑒定負責人應在案例鑒定完結后30日內完成立卷歸檔工作。

第十條 醫鑒檔案整理應做到分類科學、排列有序、著錄準確、編號合理、裝訂整齊、排架循序、編目有效,保持材料完整和準確,便于保管和利用。

篇4

三、將第十二條修改為:“區、縣所屬單位開辦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生產要素市場的,由區、縣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初審意見,并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核發《市場登記證》。

市屬及中央、外地單位在津開辦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生產要素市場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并核發《市場登記證》?!?/p>

四、將第十九條刪除。

五、將第二十條第(一)項修改為:“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未辦理市場登記注冊的,限期補辦;逾期仍不辦理的,對開辦單位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其中無違法所得的,處1萬元以下罰款,同時對開辦單位負責人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第(三)項修改為:“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不辦理變更、注銷登記的,限期辦理;逾期仍不辦理的,處以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

六、將第二十四條刪除。

有關條款序號作相應調整。

本決定自之日起施行。

《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場登記管理暫行辦法》根據本決定作相應的修正,重新。

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場登記管理辦法

(1993年10月18日市人民政府1998年1月22日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修改〈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場登記管理暫行辦法〉的決定》修訂)

第一條  為加快培育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促進我市經濟發展,維護正常的流通秩序,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于在本市轄區內開辦的有固定交易場所和設施,有若干經營者入場,實行集中、公開交易的生活資料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以下簡稱市場)。

第三條  開辦市場應從當地資源狀況、經濟結構、城鎮建設規劃和交通條件等實際情況出發,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多家興辦、統一管理”的原則,由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統一組織。

第四條  市場登記的管理機關是市和區、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負責對各類市場的登記注冊和監督管理。

第五條  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或其授權的部門批準,可以開辦或參與開辦市場。

第六條  開辦市場應向市場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辦理市場登記注冊。單獨開辦市場的,由開辦單位申請登記注冊;聯合開辦市場的,由聯辦各方委托其中一方申請登記注冊。

第七條  開辦市場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開辦單位符合本辦法第五條的規定。

(二)具備相應的場地、設施。

(三)上市交易的商品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四)有相應的管理機構及專職管理人員。

(五)國家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八條  申請辦理市場登記注冊時須提交下列文件、證件:

(一)申請報告;

(二)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或授權部門批準文件;

(三)土地、房屋等權屬、使用證明或占用道路的審批文件;

(四)市場可行性論證報告;

(五)聯辦市場的,還須提交聯辦各方共同簽署的協議書;

(六)其他有關文件、證件。

第九條  市場登記注冊事項包括:市場名稱、市場地址、市場面積、商品種類、開辦單位及負責人。

第十條  開辦市場只準登記使用一個名稱,申請登記的市場名稱在本市范圍內享有專用權。

第十一條  市場開辦單位的主要職責:

(一)認真貫徹黨的方針、政策,自覺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二)建立健全內部管理組織和制度,承擔市場的日常管理和交易安全責任,確保市場安全穩定;

(三)維護場內秩序,保證公平、公正、公開交易;

(四)建立市場統計制度,定期進行統計,并按規定要求及時上報;

(五)積極協助市場登記管理機關對入場經營者主體資格及經營行為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二條  區、縣所屬單位開辦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生產要素市場的,由區、縣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初審意見,并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核發《市場登記證》。

市屬及中央、外地單位在津開辦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生產要素市場的,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注冊,并核發《市場登記證》。

第十三條  開辦單位申請登記注冊,自市場登記管理機關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做出準予登記注冊或不予登記注冊的決定。準予登記的,頒發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印制的《市場登記證》。

第十四條  市場因故改變主要登記事項或撤銷的,開辦單位應提前到原市場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變更、注銷登記。

第十五條  經市場登記管理機關核準開辦、變更、注銷登記的市場,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統一公告。

第十六條  開辦單位如在市場內設置經營服務機構,本著經營與管理分開的原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另行申請該經營服務機構的登記注冊。

企業法人單位單獨或聯合開辦市場的,除辦理市場登記注冊外,還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變更登記。

第十七條  市和區、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可在市場內設立管理機構或派駐管理人員,依法對市場內的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審查入場經營者的主體資格;

(二)對市場內的經營行為、上市商品進行監督管理;

(三)查處違法違章行為,維護市場秩序,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四)監督市場開辦單位依法履行職責;

(五)行使國家規定的其他管理職責。

第十八條  各級市場登記管理機關應建立市場統計制度,對市場數量、上市商品種類、商品價格、商品成交量、成交額等,定期進行統計并逐級上報,同時還應建立市場登記檔案管理制度。

第十九條  市場開辦單位違反下列規定的,由市場登記管理機關給予處罰:

(一)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未辦理市場登記注冊的,限期補辦;逾期仍不辦理的,對開辦單位處以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其中無違法所得的,處1萬元以下罰款,同時對開辦單位負責人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不履行職責的,予以警告,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以1000元至5000元的罰款。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不辦理變更、注銷登記的,限期辦理;逾期仍不辦理的,處以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條  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決定處罰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或不起訴又不執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的機關可依法強制執行或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篇5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根據WHO關于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在2006至2008年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干部病房以冠心病心律失常為主要疾病住院的患者中,排除功能性竇性心動過速、過緩及偶發早搏,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有精神障礙個人史及家族史患者,選擇359例為觀察對象。男311例,女48例,年齡 60~89〔平均(74.51±3.74)〕歲。

上述患者中無心臟頻率及節律異常的Ⅰ度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除外完全性三束支阻滯)確定為心律失常組57例;其余為對照組302例。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先給予內科治療,包括對冠心病進行基本治療,對心律失常進行糾正、控制復發、防治合并癥等一系列治療,從而基本達到心律失常的治療目的后,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進行心理評定〔4〕,HAMA (14項) 評分>14分,確定患者具有焦慮癥狀;HAMD(17項) 評分>17分確定患者具有抑郁癥狀。同時具有焦慮及抑郁癥狀者以相對嚴重癥狀為準。將有焦慮及抑郁癥狀患者確定為心理治療組,進行心理治療。治療1 w后再次用HAMA和HAMD對患者進行心理評定。以心理治療后HAMA、HAMD的減分率為指標,將療效分為臨床痊愈(減分率>75%)、進步(75%≥減分率>25%)、無效(減分率≤25%)3級。減分率=(治療前HAMA或HAMD 分數-治療后分數)/治療前分數×100%。

1.3 心理治療方法

1.3.1 認知療法

多次與病人交談,細致觀察,向病人講解疾病知識,糾正患者一些錯誤認識(如多數患者都認為出現心律不齊就會有生命危險,基于此向患者解釋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有高危險性,既使危險性高的心律失常經過有效治療,可明顯降低危險性,并且焦慮、緊張可加重及誘發疾病發作及使病情加重)。使患者樹立積極的人生觀,能夠達觀地對待疾病。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老年人集體活動,把注意力從自身疾病上轉移到各種有益的文體活動上。

1.3.2 松靜療法

主要做法為患者坐或躺在床上,休息10 min,播放松靜語言音樂誘導磁帶,每次30 min,每日1次,連續7 d為1個療程。使患者出現松弛反應,做到肌肉放松,內臟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1.4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1.5 結果

對照組302例老年患者中,有焦慮癥狀者104例,有抑郁癥狀者95例,二者總發病率為66%。心律失常組57例老年患者中,有焦慮癥狀者7例,抑郁癥狀者4例,二者總發病率為19%。兩組焦慮及抑郁癥狀發病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對心理治療組210例病人進行治療后,59例痊愈,100例進步,51例無效,總有效率76%。

2 討 論

在對照組病人中焦慮及抑郁癥狀的總發病率為66%,說明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颊咧薪箲]或抑郁癥狀較普遍。其原因考慮為對照組患者中,存在由心律失常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心悸等自覺癥狀。盡管癥狀本身危害不大或已得到控制,但因由于病因及病理改變存在,臨床上難以徹底治愈或完全控制不復發,病程呈慢性,有時反復,導致患者產生恐懼和擔憂進而出現焦慮和抑郁癥狀。但在無心臟頻率及節律異常的心律失常組中,焦慮或抑郁癥狀的發病率為19%,明顯低于對照組。其原因考慮為心律失常組患者因無心臟頻率及節律異常,亦無明顯自覺癥狀及體征,自我感覺病情輕微,心理負擔輕,因而焦慮或抑郁癥狀發病率亦低。心理障礙往往造成軀體疾病的反復或加重〔5,6〕,因此對心律失常合并焦慮或抑郁癥狀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是極其重要的。因操作較為復雜,本研究未對心理評定后有焦慮或抑郁癥狀患者進行病因診斷。故這些患者中可能包括輕重程度不等的各種心理障礙如焦慮癥、抑郁癥、疑病癥等,也可能存在初次發作心律失常導致的反應性心理障礙。但無論何種病因引起的焦慮或抑郁癥狀,對其進行積極的心理干預無疑是有益的,可以縮短反應性心理障礙患者不正常心理狀態持續時間,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轉化,對原有心理障礙患者也能起到初步的基礎治療作用。本研究有針對性地對心理治療組患者進行了心理治療。針對患者對自身疾病有過分擔心,進行認知治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行為療法,實施放松訓練,該組患者經1 w心理治療后,心理障礙患者明顯好轉,總有效率達到76%。說明經過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能夠促使患者身心的全面恢復,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健康程度和生活質量。對于心理治療效果欠佳的患者可請心理??漆t生進一步診斷和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

參考文獻

1 Friedman M.Type A behavior:a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and rarely treated medical disorder〔J〕.Am Heart J,1988;115(4):9306.

2 Pennin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7.

3 Appels A,Mulder P.Type A behavior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A 9.5year followup of a small cohort〔J〕.Int J Cardiol,1985;8(4):46573.

篇6

斯蒂格利茨在與羅斯柴爾德合作的論文《遞增風險:定義》(1970)中,首先對風險的傳統定義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新的定義方法。他們認為,人們通常用四種定義來說明一個隨機變量(Y)較另一個隨機變量(X)具有更大的風險(假定二者均值相同),即:(1)隨機變量Y等于隨機變量X加干擾項Z(均值為零的噪音);(2)每一個風險規避者更偏好X,即對一個凹效用函數而言,EU(X)≥EU(Y);(3)與隨機變量X相比,隨機變量Y的概率密度函數在其尾部具有更大的權數;(4)隨機變量Y的方差大于X。通過對隨機變量的偏序進行檢驗,他們指出前三種定義是等價的,而第四種定義則與之不同。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風險的含義,他們還對“更高的風險”給出了一個正規的定義,即如果一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是另一個隨機變量的密度函數加上一個“保持均值不變的差”(Mean Preserving Spreads),則該隨機變量具有更高的風險。其中,“保持均值不變的差”是一個均值為零的分段函數。斯蒂格利茨與羅斯柴爾德的這一定義,成為大多數論述風險問題文獻的分析基礎。

斯蒂格利茨在與羅斯柴爾德合作的《遞增風險:經濟影響》(1971)論文中,進一步對遞增風險的經濟影響及其具體應用進行了論述,分別就不確定性對儲蓄收益率的影響、資產組合選擇問題、廠商的生產問題和廠商多期計劃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其主要結論包括:(1)均方差分析方法一般會導致錯誤的結論、相關函數的凹行或凸性條件可以用阿羅-普拉特的相對和絕對風險規避概念進行表述;(2)廠商在不確定條件下的產出總是低于確定性條件下的產出,廠商對遞增風險的最優反應是削減產量而非價格(這是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基石之一)。

這些發表于70年代早期的論文,奠定了斯蒂格利茨的學術地位、并部分地奠定他的研究方向和風格。有人曾經形象地指出:斯蒂格利茨的學術生涯,就是他關于風險和不完全信息的基本思想在整個經濟學領域不斷傳播的過程。

二、委托-和道德風險、信息甄別、不完全競爭等理論

斯蒂格利茨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研究,直接導致了他對委托-及道德風險、信息甄別、不完全競爭等問題的研究。這些研究既是它對前述分析工具和基本思想的理論應用,又構成了他對各種具體經濟問題進行分析的立足點。

1.委托-和道德風險。斯蒂格利茨利用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對委托-及道德風險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反映在其與阿諾特合著的《對道德風險的基本分析》(1998)、《道德風險與非市場制度》(1991)等論文之中。

斯蒂格利茨等認為,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的存在會引起委托-和道德風險問題。由于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和行為動機可能不一致、且存在非對稱信息,因此,人的行為可能不符合委托人的利益。他們指出,即使發生這種情況(對委托人而言,人的行動并非最優秀的),委托人可能仍然偏好人參與其中的結果、而非沒人參與時的情形。例如在刑事審訊中,殺人嫌疑犯可能更偏愛雇用一個人(律師)所產生的結果(定罪為過失殺人)、而不是沒有人時的結果(判處死刑)。當然,最符合委托人利益的結果(無罪釋放)可能通過人的其它行動(例如向法官行賄、做偽證等)取得。由于委托人不能根據可觀測到的信息完全推斷人的真實行為,因而他對人的能力、人根據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動的程度等無法獲得準確的了解。因此,斯蒂格利茨等將委托-關系的特征描述為:委托人由于部分非對稱信息的存在而具有的風險的情形。

將努力函數引入分析模型,使得雙方簽訂的合約對雙方的偏好集和機會集產生了間接的影響、并使得市場活動更趨復雜。據此,阿諾特和斯蒂格利茨(1988)針對意外保險指出:“即使預期效用函數、努力程度與發生意外事故的概率的關系等基本函數是相當良好的,無差異曲線和可行集卻也未必:無差異曲線不必是凸的、可行集必定不是凸的;價格-消費線和收入-消費線可能是不連續的;努力程度一般不是保險政策或商品價格等參數的單調函數或連續函數”。顯然,不連續性將削弱人們對市場機制的自信。此外,他們認為非市場因素會使得道德風險問題進一步加劇。為此,阿諾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所得出的結論是:“當發生明顯的市場失靈時,非市場因素至少部分具有克服市場缺陷的強烈動機”。

2.信息甄別模型。阿克洛夫的“舊車市場模型”和斯彭斯-的“勞動力市場模型”,分別對逆向選擇的機理和信號傳遞的作用進行了分析;斯蒂格利茨則提出了信息甄別模型和保險市場模型,大大拓展了經濟學界對逆向選擇和信號理論的研究。

斯蒂格利茨在其所發表的《“信息甄別”理論、教育與收入分配》(1975)論文中,以“受教育水平”作為市場信號,對信息甄別的內在機制進行了研究。而在《質量依賴于價格的原因和后果》(1987)論文中,則考察了價格水平充當市場信號、并具有信息甄別作用的情形,尤其是對信息甄別問題給出了更一般的分析。斯蒂格利茨認為,價格水平除了傳統經濟理論通常所描述的作用外、還具有充當市場信號的功能-它傳遞信息并影響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在存在非對稱信息的情況下,價格的變化具有兩方面的效應:在信息不變的條件下沿著需求曲線的移動以及信息的變化引起的需求曲線本身的移動。例如,在保險市場上,愿意支付較高價格的投保者,往往具有更大的發生意外的可能性;保險公司可根據他們愿意支付的價格,將投保人甄別開來、并使不同類型的投保人選擇不同的保險合同。

斯蒂格利茨的這類模型,具有四個突出的特點:(1)許多結論依賴于規模收益遞增的假定;(2)所有模型均包含某種信息不對稱;(3)當存在信息甄別時,某一市場價格上的供給和需求可能不會相等;(4)即使對于完全相同的商品,也會出現多種市場價格,即市場價格是一個分布、而非單一值。在信息甄別模型中,不完全信息和非對稱信息可能使得市場失靈,使得市場均衡偏離最優水平。它們在勞動市場、信貸市場和保險市場上的應用,則為新凱恩斯主義對自由放任的質疑態度提供了微觀基礎。

3.不完全競爭。對不完全競爭的分析是斯蒂格利茨的另一項重要學術貢獻。他在一系列相關論文中均將廠商模型化為面對風險(產出依賴于隨機變量)、市場結構(行業中的廠商數量)內生地決定及采用博弈論思想(進入戰略和退出戰略等)的生產單位。

斯蒂格利茨在其與迪克西特合著的《壟斷競爭與最優產品多樣性》(1977)論文中指出,外部效應、規模經濟和分配公正,是導致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的主要原因。為此,他們提出了一個針對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模型,對不同假設條件下的市場均衡與社會最優的關系進行了對比。他們首先將規模經濟問題巧妙地轉換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的關系問題。他們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通過減少產品種類、增加每種產品的產出數量,能夠降低企業成本、節省社會經濟資源;與此同時,產品種類的減少將使得消費者產品消費種類的減少,從而引起社會福利損失(消費者更偏愛消費的多樣性)。由此,他們將規模經濟問題變為產品種類和產品數量問題,且其社會福利性質依賴于消費者效用函數的形式(因為效用函數反映了消費者對產品種類多樣化的偏好狀況)。

為了反映產品種類的多樣化在消費者效用函數中的作用,并體現產品替代對消費者效用、從而對社會福利的影響,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構造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效用函數”(后被人們引申為D-S生產函數,在現代內生增長理論、尤其是品種增加型或質量改進型的經濟增長模型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分別對固定替代彈性、可變替代彈性和非對稱情形下的效用函數及其市場均衡同社會最優的對比進行了討論。他們的研究表明:在固定替代彈性的情形下,壟斷競爭市場的市場均衡和約束最優完全一致,即具有相同的企業數目、同樣多的產品種類和產量;無約束最優擁有比市場均衡和約束最優更多的企業和更多的產品種類,但仍沒有企業達到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因此,社會最優并不是將產出擴大到窮盡全部規模經濟的情形。此外,他們還在固定替代彈性情形下,第一次嚴密地推導出了人們熟悉的張伯倫dd曲線和DD曲線。

篇7

關于生產要素的定義有許多種,薩伊認為生產要素只包括三種:土地、資本和勞動;Marshall(1890)從勞動市場共享、中間產品投入和技術外溢三個要素做出解釋;我國學者徐斌,徐壽波(2006)提出了狹義和廣義兩種生產要素概念,基于廣義生產要素新概念提出了生產要素層次理論,即由基本生產要素、單元生產要素、行業生產要素和部門生產要素四個層次構成廣義生產要素體系。本文將生產要素定義為:參與生產的并為生產成果做出貢獻的要素。生產要素的分類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分類,研究生產要素市場化,將市場要素分為經營權與所有權可分離的生產要素和經營權與所有權不可分離的生產要素。前者范疇包括土地、科學技術、資本,后者范疇包括勞動力。如此分類有以下優點:(1)即能將所有已明確提出的生產要素與未來可能因影響巨大而被提出的新生產要素加以分類,又能對市場要素的交易主體進行保護。(2)這樣進行分類對于科學技術的知識的所有權與經營使用權相分離,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是有益的。(3)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體制要求土地歸全體勞動者所有,所以土地要素市場化的對象只能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前提

(1)趨近于完全競爭的競爭環境。在西方經濟學中,完全競爭假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黃金環境,其高度的信息對稱,操作透明性都保證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以最大程度發揮。但在現實生活中假設難以實現。信息的不對稱與操作的不透明都使得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非常限度,甚至具有消極作用,產生負面的外部影響,滋生尋租行為與浪費。因此,生產要素要進行市場化的前提條件只能是趨于完全競爭的競爭環境。在這一環境中,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政府進行一定程度的宏觀調控,但其調控職能也是有限的,必須讓市場有足夠的自我調控空間。在趨近于完全競爭的競爭環境中,市場與政府調控都能找到最優權能限制點。

如圖所示,在市場發展進程中市場調節功能的曲線是凸的,在Q點達到配置最優水平A。然而完全競爭點Q是很難達到的,因此在現實中,市場競爭水平只能達到P點。在這一點上,若想仍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效率A,必須由政府介入調控,即N段作用,而市場調控作用則為M段。如果政府管制過度,使N增大為N’,則與市場調節狀況不相適應,并不會出現提高效率的情況,而是會使得彈性較大的市場調節曲線改變,成為L2,在競爭水平P上市場調節達到M'這樣市場調節即使達到最優也只能達到效率A'。所以,政府調節的力度必須有市場調控的局限性控制,而不能由自己決定。

(2)不同要素市場化的具體法律規定。根據科斯定理,權利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基本前提,在市場交易費用為正的情況下,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運行的效率產生影響,所以在明確分類后須將不同要素市場化特點進行法律說明與約束。針對經營權與所有權是否可分離,生產要素市場化必須有分類明確的詳細法律作為約束。對經營權與所有權可分離的生產要素,如土地,科學技術,資本。法律必須強調所有權包括:確定所有者與非所有者相應于物時的行為規范,以及在與其他人交往過程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或者承擔的不遵守的成本。對經營權與所有權不可分離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法律不能只單一的保護勞工作為擁有所有權的人的權利,如生存權,健康權,還要保護勞工選擇工作的權利,指“可以工作” “可以不工作” “可以在這工作” “可以不在這工作”的權利。這為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確實能解決現實中的不公平問題,幫助解決大學生等弱勢群體(由于某種限制條件而成為弱勢群體)就業問題。

本文試從所有權與經營權是否可分的角度將生產要素分為兩類,并尋找出市場與政府的最優權能限制點以作為生產要素市場化的趨于完全競爭的市場競爭環境。另外,生產要素的市場化必須有相應的,詳細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法律規定相約束,相規范,才能保證生產要素為經濟發展發揮最大效用。

參 考 文 獻

篇8

1、金融消費者的定義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是指為個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的自然人。這僅僅指普通消費者,而與之相比,金融消費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消費形態。我國尚未對金融消費者作出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可以比照消費者的定義并結合金融消費的含義,對金融消費者做出如下釋義:金融消費者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購買其提供的相關產品,接受這些機構提供的相關服務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1]筆者將某些法人或組織納入金融消費者范圍之中,其原因在于實踐中存在一些法人或組織將資本投入金融市場,購買金融產品或金融服務,這些主體不具有相關的金融專業知識并在交易過程中也處于弱勢地位。將這些主體排除在金融消費者范圍之外,對這些主體權利的保護是不利的,同時也有悖于經濟法對弱勢群體傾斜保護的法學理念。所以筆者建議適當修改《消法》,將金融消費者的內容包含在內。這樣實踐中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研究不再拘泥于下定義的層面,而更多地進行實體制度研究,這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大有裨益。

2、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定義

學理一般認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又稱為獲取信息權、了解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接受服務時獲取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信息資料、了解商品和服務的有關知識和內容的權利,它是消費者實現自身利益的前提與基礎,是消費者權利體系中的基礎性權利。隨著社會的發展,金融消費由傳統的存取款、消費貸款向著更為復雜多變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模式發展。形態各異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走進尋常百姓。金融消費逐漸成為滿足社會消費需要的一個重要途徑。[2]在金融市場中,消費者更需要獲得真實、客觀、全面的信息,我們把這種消費者在金融機構購買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時,基于自身的消費行為而享有的要求金融機構提供相關的真實、客觀、全面信息的權利稱之為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

二、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必要性

金融產品的復雜性和專業性,加之消費者對金融知識的缺失,使得消費者在金融信息的獲取層面處于劣勢地位。更為重要的是,金融機構在和擁有信息過程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地位,出于對利益的趨從,難以真實、客觀、全面地提供金融信息,這進一步拉大了金融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正是因為金融消費者的有限理性和金融機構行為的機會主義,促成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最終導致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頻繁受到侵害。下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保護金融消費者知情權的必要性。

首先,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要求。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個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障人民各項合法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構建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同時經濟法理念追求的是實質的公平,也正因為如此,經濟法在功能上彌補了私法保護的形式公平,通過賦予弱者特殊權利以及強加給優勢地位者一定義務,實現經濟法所追求的實質正義。[3]經濟法對作為弱勢群體的金融消費者予以傾斜保護,符合經濟法追求實質正義的法理念。

其次,放任信息不對稱,忽略對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容易引發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4]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產品的信息僅被金融機構所擁有,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無法掌握足夠數量的信息與金融機構發生制衡關系,信息的缺失讓整個金融市場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會發生上述現象的本質原因就在于利益熏心,使金融機構濫用其對信息的占有和支配地位,故意隱瞞某些不利信息,甚至做出背信棄義,損人利己的行為,損害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了降低金融交易的信用風險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必須保持消費者與金融機構雙方的信息對等,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最后,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是維護金融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需要。信息的均勻分配能夠增強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就達成購買合同之前相互協商的機會,使消費者能夠基于更具科學的理性做出是否購買金融產品的決定。這樣能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勝劣汰作用。反之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誘使金融機構逆向選擇,即劣質金融產品隱藏其瑕疵,消費者難以在眾多金融產品中分辨出優質和劣質產品,高價優質產品將不被選擇,優質產品被迫退出市場,從而降低了市場上產品的平均質量,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對金融產品消費的減緩,阻礙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我國金融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困境

篇9

一、引言

對市場進入條件的理解是研究市場競爭機制的關鍵所在。所謂完全競爭理論只是市場進入條件的一種極端情況和一種理想狀態。在完全可競爭市場上,進入和退出市場都是無摩擦的,不存在進入和退出的障礙,市場價格必然等于邊際成本。由于在現實中很難滿足這種要求,雖然完全競爭理論被視為經濟理論的基本范式,但是完全可競爭市場只能作為研究現實經濟效率的參照系。在完全競爭理論中,對競爭的理解通常只限于產業中在位企業之間的直接競爭,而完全忽略了潛在進入者對于市場競爭的影響。因而,完全競爭理論對市場競爭機制的分析必然是片面的。

貝恩指出,進入壁壘是市場的重要結構特征,開創了從市場進入條件角度審視市場競爭機制的先河。[1]3在經濟理論中存在著對于市場進入條件的多種不同觀點。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觀點是貝恩和施蒂格勒。貝恩認為,潛在競爭的有效性取決于市場的結構因素,如規模經濟、絕對成本優勢等,進入壁壘的存在有其結構基礎。[1]11施蒂格勒則認為,市場結構不能表明進入壁壘的高低,而是對在位企業之間效率差異的反映,絕大多數進入壁壘都是由政府對市場的限制引起的。[2]69此外,處于這兩種極端情況之間的研究還有弗格森、費雪、魏茨賽克、吉爾伯特、卡爾頓和佩羅夫、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等,他們的研究不僅建立在貝恩和施蒂格勒的基礎上,而且對進入壁壘本身的含義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對進入壁壘的不當理解會直接影響競爭機制的效率,造成社會福利損失。一方面,如果對進入壁壘界定過寬,將正常的企業行為界定為進入壁壘,則會直接干預和不當限制企業的正常經營;另一方面,如果對進入壁壘的界定過窄,對限制市場競爭的因素視而不見,又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在中國市場經濟日臻成熟的今天,清楚理解進入壁壘的含義對于制定適合中國經濟實際的產業政策并指導經濟實踐、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的目的是厘清這些不同定義的含義和區別,同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規模經濟和絕對成本優勢能否作為進入壁壘。

二、關于進入壁壘的七種定義

貝恩認為,進入壁壘是產業中在位廠商對于潛在進入者的優勢,這種優勢反映了在位廠商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維持其價格高于競爭性水平而不會引起新的企業進入該產業。因而,貝恩定義以在位廠商獲取超額利潤的能力作為判別進入壁壘的標準。由此,貝恩提出了幾類進入壁壘:規模經濟、資本要求、產品差異化和絕對成本優勢。[1]4而且,貝恩的實證研究表明,這幾類進入壁壘似乎與高利潤水平正相關。貝恩定義的隱含邏輯是,進入壁壘和超額利潤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施蒂格勒認為,進入壁壘是尋求進入一個產業的企業必須承擔而產業中的在位企業(在某一或每一產出水平上)現在不用承擔的生產成本。[2]69因而,施蒂格勒定義將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的成本差異作為進入壁壘的判別標準。施蒂格勒的定義比貝恩的定義要窄,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不一定是施蒂格勒意義上的進入壁壘,但施蒂格勒意義上的進入壁壘都是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根據施蒂格勒的定義,只要進入者和在位廠商能夠得到同樣的技術,規模經濟就不是進入壁壘;而且,在規模經濟的極端形式——自然壟斷的情況下,很難說進入壁壘是規模經濟還是需求不足。同樣,資本要求也不是進入壁壘,除非在位企業不需要為此支付成本。產品差異化和絕對成本優勢能否成為進入壁壘需要進行具體分析。

弗格森追隨貝恩,將進入壁壘定義為使進入無利可圖但又允許在位企業超過邊際成本定價并持續獲得壟斷收益的因素。[3]7與貝恩相比,弗格森的定義增加了一個要求,即在位廠商持續得到壟斷利潤。也就是說,在位廠商要持續獲得超過一般水平的利潤,單純定價超出邊際成本的條件是不充分的。原因在于,在位廠商的邊際成本很可能低于其平均成本。這時,即便像貝恩所說的那樣在位廠商的價格超過邊際成本,也并不能保證其得到壟斷收益,只有在價格超過平均成本時才能得到超額利潤。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10月第28卷 第5期 劉廣生,等:進入壁壘的七種基本定義及其意蘊比較費雪認為,進入壁壘是當進入對社會有益時阻止進入的任何因素。具體而言,當市場上存在不必要的高額利潤,而且如果這些利潤通過競爭消失,社會福利就會得到改善,但是企業卻不能進入競爭時,就會存在進入壁壘。此時,潛在進入企業的成本—收益計算并不能正確地反映社會對成本—收益的計算。[4]8在從利潤角度定義進入壁壘的意義上,費雪的定義是追隨貝恩和弗格森的。但是,與貝恩和弗格森定義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于,費雪的定義更強調社會福利和進入壁壘的規范意義,這導致很多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都不再構成進入壁壘。

魏茨賽克認為,進入壁壘是一種尋求進入一個產業的企業必須承擔而已經處于該產業的企業不必承擔的生產成本;從社會的角度看,這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5]10顯然,魏茨賽克的定義是對施蒂格勒定義的一種修正,認為只有在進入者和在位者之間的成本差異減少社會福利時才構成進入壁壘,因而突出強調進入壁壘的社會福利含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魏茨賽克對施蒂格勒定義的修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經濟學家通常隱含地假定進入壁壘會阻礙市場對資源的有效配置并意味著無效率,而魏茨賽克的分析表明,某些進入壁壘的存在對資源配置是有益的。根據魏茨賽克的定義,不僅需要重新審視貝恩意義上的進入壁壘,而且施蒂格勒對進入壁壘的定義也存在問題。比如,考慮某個存在正外部性的產業,即便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不存在任何成本差異,從社會的角度看,對于該產業的進入也是不充分的。這時正的外部性就是進入壁壘,而施蒂格勒對進入壁壘的定義顯然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吉爾伯特認為,進入壁壘是由于已經在位而得到的租金。①這種定義集中關注在位廠商的優勢而不是進入者的劣勢。由此,進入壁壘是在位企業僅僅由于已經處于某一產業而得到的額外利潤。這種定義的令人費解之處在于,在一般的意義上,利潤的存在是潛在進入者進入某一產業的動力而不是障礙,因而利潤本身并不是一種壁壘,而是壁壘存在的一種結果。從利潤的角度定義進入壁壘,可以將吉爾伯特的定義視為是對貝恩定義的發展。

卡爾頓和佩羅夫認為,進入壁壘是任何阻止企業家隨時在市場上創造一個新企業的因素,長期的進入壁壘是新進入者必須發生而在位企業不必(或曾經不必)承擔的成本。②這種定義追隨施蒂格勒,同時對施蒂格勒定義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和修正??栴D和佩羅夫第一次明確從時間的角度提出了關于進入壁壘的定義,因而他們的定義可以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定義。實際上,他們從短期角度對進入壁壘進行的定義并不具備實用性,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任何資本要求都是進入壁壘,而且意味著任何需要進入時間的產業都存在進入壁壘③。同時,他們的定義澄清了施蒂格勒定義中在時間上存在的問題。施蒂格勒定義使用的是現在時態,這意味著只要進入者現在需要承擔而在位廠商現在不需要承擔的成本就是進入壁壘,哪怕這種成本是在位廠商在過去進入市場時也是必須承擔的。卡爾頓和佩羅夫的定義顯然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不再將這種成本視為進入壁壘。

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提出了一種劃分進入壁壘的不同方法。④他們將新進入者必須發生而在位企業不必(或曾經不必)承擔的成本——經卡爾頓和佩羅夫修正后的施蒂格勒定義——稱為進入的經濟壁壘;將延遲進入并因此降低了與不存在成本差異的立即進入相比的社會福利的成本——經魏茨賽克修正后的施蒂格勒定義——稱為進入的反托拉斯壁壘。反托拉斯壁壘比經濟壁壘的范圍更廣,所有的經濟壁壘都是反托拉斯壁壘,但是反托拉斯壁壘不一定是經濟壁壘。此外,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還可以將進入壁壘分為基本的進入壁壘和輔助的進入壁壘?;镜倪M入壁壘指的是本身能夠構成進入壁壘的成本;輔助的進入壁壘指的是,盡管某種成本本身不能構成進入壁壘,但是,如果這種成本存在會加強其他的進入壁壘。④

三、規模經濟、資本要求與進入壁壘

如上所述,貝恩認為規模經濟是一種重要的進入壁壘。規模經濟有兩個重要來源:專業化經濟和貨幣經濟。前者指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允許要素在更大程度上進行專業化而帶來的分工經濟;后者指的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可以以更低的貨幣價格獲得其所購買或使用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這種經濟不是來源于實際成本的下降,而是源于進行大規模的采購而使得企業擁有更強的討價還價能力。這樣,貝恩認為規模經濟對進入條件存在兩種影響:一是規模經濟的百分比效應,即最小最有規模產出占據產業總產出的百分比越大,對該產業的進入越難;二是絕對資本要求效應,即企業規模小于最小最有規模時,單位成本上升越快,對該產業的進入越難。

為什么規模經濟的存在會阻止進入呢?貝恩認為,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足夠小的規模進入,以至于這種進入對于在位廠商的價格和產出不會產生任何能感覺到的影響,這時,不會引起在位企業的報復。但是,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的規模不是最優的,同時成本也比最優規模的成本更高。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以至于影響到了產業的價格或者產量,假定在位企業決定降低價格而不是減少產量,直到進入者能夠在新的價格下獲得一個市場分額,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實際上降低了產業價格,使得進入后的在位者和進入者的價格都比進入之前要低。同樣,如果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假定在位企業不是以降低價格而是限制產出的方式以使得進入者獲得一定的市場分額,在這種情況下,結果只能是進入者和在位者共同處于次優規模,并使得它們的成本高于可達到的最小成本。同樣,假定進入者以一個較大的規模(以最優或接近最優的規模)進入,在位者可通過降低價格進行報復以阻止其進入。總之,進入存在明顯規模經濟的產業,或者會導致較高的成本,或者會導致較低的價格,或者兩者同時出現。這樣,在位企業一般可以使價格高于可達到的最小平均成本而不引起進入。[1]55根據貝恩的定義,這就意味著存在進入壁壘。

弗格森認為,規模經濟是進入壁壘,而如果資本要求不是規模經濟的一個來源的話,就不是進入壁壘。[3]10費雪認為,規模經濟本身不能構成進入壁壘,但是,卻可能為進入壁壘的存在提供條件。[4]14如果有效生產的最小規模比整個需求更大時,在位企業就可能得到壟斷利潤。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會根據進入后而不是進入前的情況計算利潤,并發現市場上存在一個以上的最小規模企業對產出的增加導致價格下降到無利可圖的程度。但是,即便如此,如果在最小規模之前成本曲線急劇下降,并且當所有的企業都處于最小規模時市場不能再容納另外一個企業,社會的成本收益計算與私人的成本收益計算是相同的,此時規模經濟就不是進入壁壘。不過,當成本在達到最小規模之前的下降比較平緩時,決定進入者是否進入的是進入者關于進入對在位廠商產量影響的預期。這時,就會存在進入對社會有利而進入者因為不相信有足夠的市場空間而不進入的情況。此時,與規模經濟相關的進入者預期不正確就構成了進入壁壘。

費雪認為,在進入需要進行大量投資的情況下,在位企業可能獲得超過一般水平的利潤,而且通過進入可以使這種利潤消失,這似乎意味著存在進入壁壘。但是,經過適當的分析可以表明,這里實際上并不必然存在社會不希望的高利潤。原因在于,在一個只有企業付出大量資本費用才能進入的產業中,如果從長期看企業的預期利潤不能充分彌補最初的資本投資,企業就不會進入。這時,企業選擇進入的結果是得到比其他地方更低的回報。如果不能保證資本的回報率超過在其他地方的回報率,從社會的角度看,所產生的資本費用就是浪費性的。由此可見,潛在進入者所進行的計算與社會希望它所進行的計算是完全一樣的,選擇不進入正是社會希望潛在進入者所得到的計算結果。因而,資本要求不是一種進入壁壘。[4]26

需要指出的是,費雪的分析忽略了消費者剩余,而消費者剩余只會進入社會計算而不會進入潛在進入者的計算。也就是說,不能排除兩者的計算不一致的可能性。這樣,在某些情況下,盡管從進入者的角度看,進入是不值得的,但是,從社會的角度看,只要消費者從進入中得到的好處大于進入企業的損失,進入就是值得的。這時,根據費雪的定義,就會存在進入壁壘。

根據維茨塞克的定義,資本要求和規模經濟并不能在一般意義上構成進入壁壘。[5]10為了證明這一點,魏茨塞克模型化了一個具有規模經濟的產業,并表明在古諾均衡下,自由進入時均衡的企業數量超過了社會最優時的企業數量,同時,總產量小于社會最優時的產量。[5]25也就是說,自由進入時的均衡企業數量過多,每一個企業的產量又過小,這時,由企業規模經濟所節約的成本比由于企業減少而帶來的損失更大。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壁壘”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福利。

貝恩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且在位企業已經達到有效規模時,如果進入者在有效規模水平上進入后的產出超出了產業需求,價格就可能會低于進入者的單位成本,這樣,進入就會無利可圖。這實際上是假定進入者預期,即便進入之后在位廠商也會維持進入之前的產出水平,但是,一旦進入者進入,在位廠商就會希望通過減少自己的產出阻止利潤的消失。在這種情況下,進入者的利潤也不會完全消失,進入者就會預期進入且是有利可圖的。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只有一部分消費者由在位廠商轉移到進入者的情況下,在位廠商產出的減少才會阻止進入者利潤的消失。但是,由于連續購買比嘗試新產品的風險更低,消費者會忠誠于已經存在的品牌。這樣,只有在消費者對在位廠商的品牌足夠忠誠的情況下,規模經濟才會阻止進入。因此,規模經濟不是基本的進入壁壘,而是可以增強基本壁壘(如品牌忠誠度)的輔助壁壘。④

在規模經濟存在的情況下,貝恩認為,由于產業的剩余容量只能夠容納有效規模產能的一部分,進入就會被阻止。但是,考慮到現存工廠的被更替,以及那些處于增長期的產業,產業容量對進入的限制一般只是一種相當短期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規模經濟是進入的反托拉斯壁壘,但不是進入的經濟壁壘。④

根據吉爾伯特的定義,資本要求是進入壁壘,特別是,當其中的大部分是沉沒成本時。①沉沒成本本身是退出壁壘而不是進入壁壘。退出壁壘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影響進入決策。一方面,退出壁壘可以通過影響在位廠商的激勵對進入產生間接影響,如果在位廠商不能在不遭受很大損失的情況下退出,那么,他們在進入之后采取攻擊行動的威脅就是可置信的,這會阻止進入的發生。這樣,在位廠商的退出壁壘產生了進入壁壘。另一方面,退出壁壘還可以對進入產生直接影響。在進入失敗的情況下,沉沒成本會增加進入者的損失,這使得進入后在位廠商的攻擊行為更為可怕。因此,進入者的退出壁壘也造成了進入壁壘。根據吉爾伯特的定義,沉沒成本就是進入壁壘。

施蒂格勒顯然并不將規模經濟和資本要求看成是一種進入壁壘。類似地,卡爾頓和佩羅夫認為,如果進入者和在位廠商能夠同樣地得到規模經濟的好處,在位廠商就不能得到過高的利潤。他們還認為,進入者難以籌集大額資本的觀點也是不正確的。②原因在于,只要資本市場運轉良好,一個同樣有利可圖的大項目就不會比小項目更難以籌集資金。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依據并不是項目的大小,而是項目的好壞。同樣地,根據施蒂格勒式的定義,沉沒成本不是壁壘,因為所有的進入者都同樣要承擔這些沉沒成本。從長期看來,并不存在沉沒成本,卡爾頓和佩羅夫并不將沉沒成本看成是進入壁壘。

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并不能使資本要求成為基本的進入壁壘,④即便資本市場存在無效率。但是,由于對產業前景信息不對稱,大規模的項目比小規模的項目融資不一定難度更大。當然,資本市場的不完全對財富更多和更有經驗的企業比對沒有這種記錄的企業家更有利,但是,前者并不必然是在位廠商。實際上,很多進入某一新領域的企業都是多樣化的大型企業。微軟進入網景瀏覽器業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既然資金的籌集成本和難度一般與企業的大小而不是其某一具體業務的大小相關[4]29,那么,在那些主要的潛在進入者都是大型多樣化企業的產業中,大量的資本成本就不是進入壁壘。

盡管如此,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認為,資本成本可以間接地阻止進入。④原因在于,資本成本經常能夠以放大風險的方式增強其他的進入壁壘。如果進入需要支出大量的沉沒成本,這種情況下,進入一旦失敗就會給進入者帶來巨大的損失。此時,在位廠商的攻擊行為可以阻止進入。潛在的損失越大,攻擊行為的威脅就越有威懾力。資本要求就是一種輔助的進入壁壘,特別是當其中的大部分是沉沒成本時。

在位廠商過去必須承擔進入者現在必須承擔的資本成本。根據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的定義,資本成本不是進入的經濟壁壘。④當資本成本中的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時,這部分成本在進入前是可以進行選擇的。但是,一旦進入就不能再進行選擇。當市場條件存在不確定性的時候,這種選擇權是有價值的。這樣,在市場條件是動態變化的時候,這些成本會延遲進入。根據邁克夫、麥阿龍和威廉姆斯的定義,資本成本可以是反托拉斯進入壁壘。④

四、絕對成本優勢與進入壁壘

貝恩認為,如果潛在進入者的預期單位生產成本在任何規模水平上都比在位廠商的高,換句話說,潛在進入者的長期平均成本或者規模曲線(表示企業的生產規模和大部為成本關系的曲線)處于一種比在位廠商更高的水平,在位廠商就會存在絕對成本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在位企業和進入者都處于自己的最優規模或者最小成本規模,進入者的單位成本仍然比在位廠商的高。如果在位廠商擁有絕對成本優勢,它們就可以在其最小平均成本水平之上定價,同時并不會導致進入者的進入。也就是說,絕對成本優勢構成了進入壁壘。

貝恩指出了絕對成本優勢的四種來源:(1)在位企業控制更好的生產技術,如專利和商業秘密,并能夠拒絕進入者使用或者通過收取使用費來提高進入者的成本。(2)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使得在位企業能夠以比潛在進入者更低的價格獲得生產要素。(3)戰略要素供應,特別是自然資源,為在位企業所有或者控制。這樣,由于得不到這些資源,導致進入者使用較差的資源因而成本更高,或者以一個較高的價格從在位企業那里購買優質資源。(4)投資基金市場或許會對進入者要求比在位企業更高的實際利率。這里,以對自然資源的壟斷權、專利、更優的效率為例進行說明。[1]148

費雪認為,當某種稀缺資源被在位企業全部擁有時,就會存在進入壁壘。原因在于,在位企業可能不會在最大程度上需要使用這種資源,而是儲存這種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進入能夠發生并擴大產出就會改善社會福利。[3]11吉爾伯特認為,貝恩的分析中忽略了機會成本的作用。①對稀缺生產要素的使用必然存在機會成本,企業是自己使用這種資源還是將其轉讓給競爭者使用,必須考慮使用該資源的機會成本。如果恰當地計算這種機會成本,則由此帶來的表面上的絕對成本優勢將不復存在。

假如不同的企業具有不同的效率水平,在位企業之間的回報水平就會不一樣:邊際在位廠商只能得到一般的投資回報率,而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則得到更高的投資回報率。類似地,如果在位企業比進入者的效率高,在位企業就會得到比進入者更高的回報率。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得到更高的收入可以解釋為一種效率租金或企業家要素收入。在位企業是那些企業家密集型企業(擁有更多稀缺投入要素——企業家能力的企業),因此,這些企業需要更少的勞動和其他投入,正如資本密集型的企業對勞動的投入更少一樣,因而表現出會計利潤與企業家密集度的正相關關系。更優的效率是進入壁壘嗎?由于更有效率的企業在位并不意味著資源配置的扭曲,從社會福利的角度考察,更有效率的在位企業不會導致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出現不一致,魏茨賽克認為更優的效率不是進入壁壘。

專利是進入壁壘嗎?要與擁有專利的在位廠商競爭,潛在競爭者或者繞過這個專利進行發明,或者得到在位廠商的許可。如果支付專利使用費,這種成本是在位企業不必承擔而潛在進入者必須承擔的。如果潛在進入者選擇自己發明,即便潛在進入者能夠以同樣的成本得到的同樣的研發結果,由于該發明已被申請專利,潛在進入者也必須付出比在位企業更大的成本才能使用得到的同樣的研究成果。根據卡爾頓和佩羅夫的定義,專利就是一種長期進入壁壘。②

由于創新屬于公共產品,對其使用的任何限制似乎都是無效率的。在一項創新產生之后,從短期來看,如果其他企業能夠立即得到這項創新并通過模仿進行生產,社會的福利會得到改善。那種認為專利妨礙了社會從中受益因而構成進入壁壘的觀點是十分短視的。創新者通過專利得到的利潤代表了其對創新進行投資的一種回報,而對創新進行投資是社會所希望的。假定在創新產生后立即進行模仿,創新者的利潤就會消失。但是,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后果是導致對創新進行投資變得無利可圖,因而使得創新不再有吸引力。所以,關鍵問題不是對創新的使用是否存在進入壁壘,而是進行創新本身是否存在進入壁壘。如果取消專利,在消除對創新使用的進入壁壘的同時,卻為創新本身設置了進入壁壘,如果專利保護對創新是一種必要的前提,讓人們免費使用這種創新對社會實際上是不利的。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專利不構成進入壁壘。[4]31,[5]5如果沒有專利保護創新也會發生創新,那么,專利保護就構成進入壁壘。[5]5

五、結論

在貝恩的開創性研究之后,人們已經認識到進入條件是決定市場競爭程度的一個重要決定維度,進入壁壘已經成為研究市場定義和市場勢力的核心概念。但是,上面的分析表明,經濟學家對進入壁壘的定義還沒有達成廣泛的一致。這種分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從利潤還是成本的角度定義進入壁壘?以貝恩為代表的研究將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利潤的不對稱性作為識別進入壁壘的條件,而以施蒂格勒為代表的觀點則強調在位廠商和進入者之間成本的不對稱性。首先,通過資本利潤率作為利潤指標通常會導致對利潤的高估。一方面,產生利潤的生產要素并不僅僅是資本一種生產要素。另一方面,就資本本身而言,也存在沒有被資本化的資產,如與廣告、研發和聲譽相關的資產。其次,高利潤往往與高效率相聯系:由于效率更高而得到更高的利潤并不等于進入壁壘的存在。最后,排斥競爭的進入壁壘往往并不會導致高的利潤,而是會導致無效率和低生產率。在這些情況下,進入壁壘和高利潤水平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嚴格的因果關系。因而,即便進入壁壘和超額利潤存在統計上的正相關關系,也不能因此推斷每一種存在超額利潤的情形都意味著進入壁壘的存在,貝恩的定義必然會擴大進入壁壘的范圍。

第二,正如費雪和魏茨賽克所指出的那樣,對進入壁壘的定義并沒有認真考慮進入壁壘的福利含義。經濟學家在提到進入壁壘時,通常隱含假定進入壁壘會引起資源配置的扭曲,因而,降低進入壁壘就成為競爭政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事實上,經濟學家并不能證明一般意義上的(不管是貝恩還是施蒂格勒所定義的)進入壁壘在所有的情況下都會導致無效率。這樣,單純降低進入壁壘的政策就是不恰當的。人們在得出進入壁壘會限制競爭的結論時,必須仔細考察具體的經濟環境。這樣,在大量的反壟斷訴訟中,是否存在進入壁壘往往成為辯論的中心問題。

注釋:

① 見Gilbert,1989, Mobility Barriers and the Value of Incumbency, in Schmalensee and Willig(eds), Handbook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North Holland, New York。

② 見Carlton and Perlof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 AddisonWesley,1994。

③ 實際上,在經濟學中,短期本身就意味著不存在任何新的進入。

④ 見MaAfee, Mialon and Williams,2004,What is a Barrier to Entr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4,P461465。

[參考文獻]

[1] BAIN. Barriers to New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2] 施蒂格勒. 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 潘振民,譯. 上海三聯書店,1996.

篇10

《國際評估準則》(IVS)在“資產評估準則”部分對不動產進行規范。IVS中不動產評估包括準則、注釋和附件三個部分,其中準則包括工作范圍、執行、報告以及有效期四個方面;注釋包括不動產權益的類型、權益的等級、租賃、評估方法、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七個方面;附件是歷史性不動產。

美國《專業評估執業統一準則》(USPAP)對于不動產評估的規范包括不動產評估和不動產評估報告兩個方面。不動產評估準則規定,在一般情況下需要關注的相關評估項目的程序,并可用于評估師和評估服務使用者對評估工作質量進行的對照檢驗。不動產評估報告準則規定的是傳達不動產評估結果中所要求的信息內容和信息量,但并不指定不動產評估報告的形式、格式和文體,由報告的預定使用者和評估師的需求決定。

從中外不動產評估準則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的不動產評估準則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內容較全面詳實,但是還缺乏對于具體不動產評估實務操作的詳盡指導。國際評估準則雖然單列一章內容規范不動產評估,但是內容不夠全面,僅強調了不動產評估的方法,其他方面大多沒有涉及,比如信息的披露。美國評估準則突出強調了信息的披露,有專門的不動產評估報告準則,但是對于披露的具體內容沒有相應的規定。

二、不動產評估準則定義比較

我國不動產評估準則在總則中就明確了有關不動產和不動產評估的基本定義。該準則所稱不動產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其他附著于土地上的定著物,包括物質實體及其相關權益。本準則所稱不動產評估是指對不動產的價值進行分析、估算并發表專業意見的行為和過程,包括單獨的不動產評估和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不動產評估。

國際評估準則在“定義”部分就界定了關于不動產的定義。不動產是指與房地產所有權相關的所有權利、權益和利益。同時,在國際評估準則的資產準則——不動產權益(IVS230)的注釋部分又進一步明確了不動產權益是指對土地和建筑物擁有、控制、使用或占用的權利。不動產權益包括三種基本類型,即“優先權益”、“次級權益”和使用權益。

美國評估準則也在“定義”部分界定了不動產的定義。不動產指的是屬于不動產所有權的固有利益、利得和權利。因為在西方的不動產價值評估理論中,都特別強調不動產價值的評估是評估不動產權利和利益的價值。美國評估準則的標準1——不動產評估中則沒有不動產的界定。

從中外不動產評估準則界定的不動產定義的對比可以看出,我國的不動產評估準則不但明確了不動產的定義而且指出了不動產評估的定義,還具體區分了單獨的不動產評估和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不動產評估。國際評估準則界定了不動產的含義,并著重強調不動產的權益。美國評估準則也強調不動產的權益,但是解釋的并不具體??傊?,不動產評估評估的是不動產權益的價值,而并非不動產的實物本身的價值。

三、不動產評估準則評估方法比較

我國不動產評估準則把評估方法作為準則的重點內容,對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基本方法以及假設開發法、基準地價修正法等衍生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要求。注冊資產評估師采用市場法評估不動產時,應當收集足夠的交易實例;并進行修正。運用收益法評估不動產時,應當了解不動產應當具有的經濟收益或者潛在經濟收益;并合理確定收益期限與折現率。運用成本法評估不動產應合理估算重置成本、經濟壽命年限以及可能引起不動產貶值的主要因素。運用假設開發法評估不動產時,應當合理估算開發完成后的不動產價值和后續開發建設的必要支出和應得利潤。運用基準地價修正法評估土地使用權價值時,應當根據評估對象的價值內涵與基準地價內涵的差異,合理進行修正。

國際評估準則規定,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主要評估方法均適用于不動產權益的評估。市場法是不動產權益評估普遍采用的方法,應注意考慮能夠提供價格依據的權益,以及被評估的權益等。在收益法分類下有各種不同的具體操作技術方式,可以使用各種形式的折現現金流模型。成本法常常被應用于不動產權益的評估,需要計算重置成本,并將現時等效不動產的重置成本進行貶值調整。

美國評估準則規定,當銷售比較途徑對于可靠的評估結果是必需的情況下,評估師必須對用于評估價值推斷的銷售比較數據進行分析。當成本途徑對于可靠的評估結果是必需的情況下,評估師必須:使用恰當的方法和技術對宗地價值進行評定;對新開發成本估算時可參照的成本數據進行分析。當收益途徑對于可靠的評估結果是必需的情形下,評估師必須:分析那些計算不動產全部潛在收入時可獲取的參照租金收入數據和(或)不動產的潛在獲利能力。

從中外不動產評估準則對評估方法的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市場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種基本評估方法都可以應用于不動產評估,只不過美國評估準則是分別從銷售途徑、收益途徑和成本途徑規定的,但實質內容是一致的。中國不動產評估準則不但介紹了三種方法,還對實踐中經常用到的假設開發法和基準地價修正法做了具體規定。此外,中國不動產評估準則的規定是最詳細和最具可操作性的,國際評估準則和美國評估準則都是原則性的指導,尤其是美國評估準則。也就是說,國外的評估準則沒有特別強調評估方法的應用。

參考文獻

篇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0594(2011)9-0079-06 收稿日期:2011-03-16

國際投資自由化對東道國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一分為二的(蔣紅蓮,2008)。一方面,外國投資帶來的資金和技術可以提高東道國的污染防治能力。另一方面,外國投資加速了東道國的資源消耗與環境破壞,使東道國面臨的環境壓力更為嚴峻。對于國際投資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氣候變化法律制度是國際環境法的一個非?;钴S的分支,氣候變化對國際投資法帶來了新的挑戰,一些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實施了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碳排放權也被稱作溫室氣體排放權,是指企業和各種營業性組織在營業活動中,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根據其所獲得的排放許可,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韓良,2009)。碳排放權是一種特殊的用益物權,具有可轉讓性。外國投資企業可能會通過初始分配或排放權交易持有碳排放權,甚至會有外國投資者直接投資于東道國的碳金融市場。如果東道國的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發生重大變動,則可能影響外國投資者的利益。投資于碳排放權的外國投資者能否得到國際投資法的保護就成為國際投資法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國外已經出現了專門研究氣候變化與國際投資法之間關系的文獻,但國內還缺乏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本文將從碳排放權是否構成國際投資法中的“投資”入手,分析碳排放權對國際投資法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碳排放權是否構成國際投資法中的“投資”

當一項投資爭端提交國際投資仲裁機構時,首先要處理的問題是其受理的事項是否構成投資。有關“投資”的定義一般規定在投資者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雙邊投資協定或區域協定中。在某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如UNCITRAL機制)下,上述協定中的內容是判斷是否構成投資的唯一標準。然而,在ICSID仲裁機制下,投資還必須符合《華盛頓公約》第25條對管轄權客觀要件的規定,即“直接因投資而產生的法律爭端”。該條款要求提交仲裁的事項還必須構成“投資”(Lisa Bennett,2010)。由于ICSID是最主要的國際投資仲裁機構,因此本部分將根據《華盛頓公約》第25條以及具體投資協定中的投資定義對碳排放權是否構成投資進行分析。

(一)《華盛頓公約》第25條

《華盛頓公約》并沒有對投資進行定義,但ICSID仲裁庭在解釋第25條時指出,仲裁庭行使管轄權的事項必須符合管轄權客觀要件巾的投資定義,并在實踐中形成了投資的判斷標準。在Joy v.Egypt案中,ICSID仲裁庭指出,各國有可能在條約定義中將明顯不屬于投資的事項列為投資,因此《華盛頓公約》第25條為投資定義增加了額外構成要件。爭端當事方不能通過合同或條約將不符合《華盛頓公約》第25條的事項定義為投資而使ICSlD具有管轄權,否則第25條就成了無意義的條款,即使該條款沒有對投資進行具體的定義。在MHS v.Malaysia案中,ICSID仲裁庭指出,投資的客觀要件包括五個因素:(1)持續性,或至少保持長期關系的預期;(2)定期的利潤或回報,即使最終沒有獲得利潤,也應有回報預期;(3)風險承擔,風險部分來自于持續期間和回報預期;(4)實質性投入;(5)對東道國發展的重要性。國際投資法專家Christoph Schreuer(2001)也認為投資是由這五項因素構成的。下面將根據這五項因素來判斷碳排放權是否構成《華盛頓公約》第25條中的投資。

1 持續性。在判斷碳排放權是否符合持續性這一要求上,需要從碳排放權是否屬于證券投資以及碳排放權的持續時間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碳排放權是否屬于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碳排放權交易的場所。在歐盟排放交易機制下,碳排放權的交易可在三大市場上進行,即場外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場外市場的交易沒有經紀人,直接在企業之間進行,其價格是保密的?,F貨交易為用現金即期交換碳排放權,期貨交易為在一定期限后以固定的價格買人或賣出碳排放權的期權(Onno Kuik,Frans Oosterhuis,2008)。在場外市場與現貨市場上交易的碳排放權被視為商品,而在期貨市場上交易的碳排放權被視為金融工具。因此,在不同場所交易的碳排放權可能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在現貨市場交易的碳排放權可獲得比在更具投機性的期貨市場交易的碳排放權更有力的投資保護。然而,區分證券投資與直接投資并不是關鍵的,因為《華盛頓公約》第25條是否包括證券投資并不明確。Giorgio Sacerdoti(1997)指出,《華盛頓公約》并沒有一般性地將證券投資排除在外。ICSID仲裁庭在實踐中很少以“短期資本”為理由而將其排除在“投資”定義之外。

第二,歐盟排放交易機制下的碳排放權持續時間為5年。盡管持續性并沒有時間門檻,但“持續性”這一用語旨在將可在瞬間買入并賣出的股票等排除在外。因此,碳排放權的5年持續性應該能滿足持續性要求。《華盛頓公約》的最初草案對投資進行了定義,即“投資是指任何金錢或其他具有經濟價值的財產投入,這種投入是無期限的,或如果界定期限,最短為五年”(Georges R.Delaume,1986)。雖然《華盛頓公約》最終沒有納入這一條款,但這一定義為持續性的判斷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并能為歐盟排放交易機制下的碳排放權符合持續性要求提供支持。

2 回報預期。碳排放權的所有人當然具有回報預期,因為碳排放權可在市場上出售而獲得現金。因此,碳排放權符合回報預期的要求。

3 風險承擔。碳排放權的所有人承擔著碳排放權市場價格下跌甚至喪失價值的風險。例如,根據歐洲氣候交易所的數據,碳排放權的市場價格從2008年6月開始直線下滑(鄭勇,2010)??梢?,碳排放權的價格在實踐中會經常上下波動。因此,碳排放權符合風險承擔的要求,這一點也不存在爭議。

4 實質性投人。這一問題要分情況進行分析,因為投入的程度取決于投資者持有的碳排放權是通過購買還是免費分配獲得的。如果投資者取得的碳排放權是通過免費分配獲得的,則不存在實質性投人。只有支付了費用的碳排放權所有人才能視為符合實質性投人這一要求的投資者。

5 對東道國發展的重要性。ICSID仲裁庭可能會認為,排放交易機制是東道國可持續發展政策的一部分,外國資本的進入可使碳排放交易機制更具活

力,因此對東道國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毫無疑問,碳排放權肯定符合這一要求。

總之,根據上述五個因素,ICSID仲裁庭很可能將碳排放權視為《華盛頓公約》第25條中的投資。要求投資必須符合這五個因素的理論被稱為客觀主義解釋理論,是對投資進行限制性解釋的理論。然而,ICSID仲裁實踐中還存在著主觀主義解釋理論,該理論認為,當投資爭端當事人合意將爭端提交ICSID仲裁時,其對投資的定義便在主觀上確定了。換言之,在當事人就特定案件提交國際仲裁達成合意時,就意味著他們都承認其爭端已經滿足了《華盛頓公約》第25條中投資的法律要件(季燁,2008)。按照客觀主義解釋理論,將碳排放權視為投資已基本不存在障礙,何況ICSID仲裁實踐中主觀主義解釋傾向已日趨強勢。然而,ICSID仲裁庭除了要判斷碳排放權是否符合《華盛頓公約》第25條之外,還必須判斷碳排放權是否符合具體投資協定中的投資定義。

(二)投資協定中的“投資”定義

所有處理投資爭端的仲裁庭都必須審查提交其審理的事項是否構成投資者母國與東道國之間的雙邊投資協定或區域協定中的“投資”。在UNCITRAL仲裁中,只需分析這一個問題,而在ICSID仲裁中,這是符合《華盛頓公約》第25條之外后需要分析的第二個問題。雖然每個投資協定都不一樣,但美國式BIT對投資類別的規定具有代表性。與大多數投資協定類似,美國式BIT對“投資”的定義非常寬泛,即“具有投資特征的任何資產”,并列出了具體的投資類型。下面將分別對將碳排放權歸人許可證、財產、股票或債券的情形進行分析。

1 許可證、執照或類似權利。

最有可能包括碳排放權的投資類型是美國BIT范本第1條g款所列的“許可證、執照或類似權利”。實際上,有關采礦許可與石油開采權的爭端占ICSID案件的15%以上(Thomas Pollan,2006)。我國學者一般認為,排放權是對環境資源容量利用的一種行政許可(鄒鵬,2011)。行政許可是指在法律的一般禁止的情況下,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通過頒發許可證或執照等形式,依法賦予特定的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或實施某種行為的權利或資格的行政行為(應松年,2005)。然而,碳排放權是否可納入這一類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美國BIT范本第1條g款中的許可證通常指的是“基于許可取得的在東道國從事某項活動的行政法上的權利”(M.Sornarajah,1994),但大多數排放交易機制對碳排放權的定義中都沒有授予任何公法下的權利或資格。比如,《歐盟排放交易指令》第3條a款強調,碳排放權只在滿足指令要求的目的上有效?!恶R拉喀什協定》也指出,“《京都議定書》并不為附件一國家創設或授予任何排放權利或資格”(UNFCCC,2001)。換句話說,企業并不擁有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雖然一些學者指出,碳排放權的所有人擁有將其在市場上交易而獲得價值的權利,因而在私法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M.J.Mace,2005),但公法權利的缺失可能減損碳排放權“許可證或執照”的性質。事實上,美國BIT范本在附加說明中指出,判斷具體的許可證或執照是否構成投資的一個考慮因素是“許可證所有人根據東道國法律擁有的權利的性質”。如果東道國法律沒有創設任何權利,則該許可證或執照可能不構成投資。然而,只要根據東道國法律存在某些權利,這一附加說明對于判斷碳排放權是否構成投資就不是決定性的(Lisa Bennett,2010)。如上所述,即使沒有授予碳排放權公法上的“排污權”,碳排放權由于其市場價值仍然存在著權利屬性。此外,上述附加說明并不存在于所有的BITs,只有少數對美國生效的BITs包括這一附加說明。而且,如果東道國與其他國家的BIT沒有包括這一說明,則其母國與東道國的BIT中包括這一說明的碳排放權投資者可通過最惠國待遇原則獲得投資保護。

2 無形財產。

美國BIT范本第1條h款規定,投資包括“有形或無形財產、動產或不動產”,這為碳排放權構成投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的類型。雖然將碳排放權歸入財產沒有歸入許可證或執照那樣直接,但財產性質對于將碳排放權視為NAFTA下的投資非常重要,因為NAFTA所列的投資類型中并不包括許可證或執照。財產權是“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而碳排放權可以使用、交易或放棄,因而符合財產的這三個屬性(Elias Leake Quinn,2009)。也有學者列出了財產的六個共同性質,并指出歐盟排放交易機制下的碳排放權也具有這六個性質:(1)明確界定。每一碳排放權代表一公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2)有明確的法律框架調整。歐盟排放交易機制就是一個法律框架;(3)明確的所有人。國家登記系統可以查詢到碳排放權的所有人;(4)所有權的不可撤銷性,除非規定的情形出現。碳排放權通常在五年期限內是不可撤銷的;(5)自由轉讓?!稓W盟排放指令》允許碳排放權在歐盟全境轉讓;(6)承認第三方權利。登記系統允許第三方控制碳排放權賬戶(M.J.Mace,2005)。因此,碳排放權構成無形財產。

3 股票或債券。

有學者認為,碳排放權具有股份的性質(朱家賢,2009)。本文在上述分析中也指出,碳排放權具有金融工具的特征。而美國式BIT范本所列的投資類型包括“股份、股票以及對公司其他形式的股權參與”,NAFTA也有類似的條款,這是可納入碳排放權的第三種投資類型。這一投資類型通常被理解為包括證券投資。因此,即使仲裁庭認為碳排放權更類似于股票和債券而不是財產,仲裁庭仍然可將碳排放權作為這些具體協定下的投資進行保護。一般而言,這種證券投資已被納入投資協定的范圍。一些仲裁裁決也認為,證券、貸款和股份是這些協定所保護的投資。例如,在阿根廷債務危機中,這些類型的金融工具就引起了大量的投資仲裁。由于投資協定對投資的定義已擴張至證券投資,因此即使在期貨市場上購買的碳排放權也可以構成投資。

大多數BITs所列的投資類型是描述性的而不是窮盡的,在中國與外國簽訂的BITs中,“投資”定義均采用了廣義的以資產為基礎的開放式的定義方式(陳安,2007)。即使BITs中沒有與碳排放權完全匹配的投資類型,碳排放權也因其具有投資特征而符合廣義的投資定義。而且,ICSID仲裁庭在實踐中對投資的解釋趨于更寬泛,試圖覆蓋所有的直接或間接“投資”(石慧,2006),很少基于所提交的事項不構成投資而拒絕管轄。因此,不管根據《華盛頓公約》第25條還是具體投資協定,碳排放權都可以構成投資。

二、將碳排放權視為投資的影響

如果碳排放權構成投資,則東道國有關碳排放權的某些措施可能引發國際投資仲裁。近年來,已有很多投資者對東道國的環境措施提起投資仲裁。如果東道國采取了使碳排放權貶值的行動,或者在

分配碳排放權時對國內企業提供了更優惠的待遇,或者采取了其他違反投資保護的行動,則投資者可能對東道國提起投資仲裁。下面具體分析碳排放權可能引起的投資爭端。

仲裁庭最有可能認定為征收的是東道國采取的使碳排放權貶值的管制措施。例如,東道國可能認為碳排放權的價格太高而通過向市場投放更多的碳排放權來壓低其價格。更為極端的例子是東道國放棄排放交易機制而實施其他減排制度。要符合征收的構成條件,管制措施必須達到使碳排放權幾乎完全貶值的程度,僅僅價格下降還不足以構成征收。然而,放棄排放交易機制將使碳排放權完全失去價值,因此符合征收的標準。

歐盟排放交易機制本來有一項政策,不允許成員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調整排放配額的分配數量,但在德國對這一政策提起的訴訟中,歐盟初審法院了這一政策,允許德國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調整碳排放權的分配數量。由于歐盟成員國現在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自由調整排放配額的數量,這就增加了出現征收的可能性。假定德國最開始分配給了德國境內的一家阿根廷企業1000單位的排放配額,該企業采取減排措施后,只需使用400單位排放配額,而計劃將節余的600單位排放配額在市場上出售。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政府將該企業節余的600單位排放配額撤銷,則構成對碳排放權的征收。

東道國的減排政策還可能違反國際投資法中的國民待遇原則。例如,德國采取措施使外國投資者的排放配額貶值或失效,而沒有對德國投資者采取同樣的政策,則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在排放配額的分配階段,如果德國對本國企業免費分配排放配額,而要求外國投資者通過拍賣的方式購買排放配額,也可能違反國民待遇原則。當然,大多數國際投資協定并沒有對投資的準人提供國民待遇,而只要求對設立后的投資提供國民待遇。因此,國際投資仲裁庭可將配額的分配視為準入前的階段而不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保護。

最后,如果碳排放權被視為投資,還可能使東道國的政策因違反國際投資法中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公平與公正原則而陷入投資仲裁。

三、國際投資法如何應對碳排放權的挑戰

一方面,對碳排放權提供投資保護可以促進企業對碳排放權的投資,這是國際投資法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對碳排放權提供投資保護會影響各國調整排放交易制度的靈活性,而各國在嘗試建立排放交易制度時恰恰需要政策調整的靈活性,靈活性的喪失可能使各國暫緩建立排放交易制度。由于哥本哈根會議與坎昆會議都沒有達成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因此,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的自主減排行動尤為重要。在這一背景下,減少對各國建立排放交易制度的阻礙所帶來的利益就大于加強投資保護帶來的利益。為了使東道國在實施排放交易制度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國際投資法可采取以下方式應對碳排放權的挑戰(Lisa Benett2010)。

(一)將碳排放權排除在投資定義之外

為了給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提供最大的調整空間,最極端的做法是將碳排放權完全排除在國際投資協定的保護之外。美國BIT范本的附加說明能夠為這種排除提供參考,但該附加說明還不足以為東道國提供足夠的調整空間。該附加說明要求根據東道國國內法對碳排放權是否構成投資進行審查,而這種審查需要仲裁庭對其并不熟悉的東道國國內法進行解釋。因此,有必要將碳排放權明確排除在投資協定中的投資定義之外,而且應在東道國的所有BITs中有系統地進行,以避免最惠國待遇原則的棘輪效應。

然而,在這種極端方式下,外國投資者的碳排放權不受投資保護,因此東道國可以不受約束地歧視外國投資者。當然,這一問題并不嚴重,因為碳排放權的投資地位與碳排放權所有人不受歧視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例如,《歐盟排放交易指令》就規定了非歧視的內部保障機制,即使碳排放權不構成投資,其所有人也不會受的歧視待遇。

(二)仲裁庭對碳排放權提供較低的投資保護

一種既能保護投資者又能為東道國的管制提供足夠靈活性的方式是由仲裁庭對碳排放權投資提供較低的保護。這需要仲裁庭在判定管制性征收時給予公共利益更多考慮,只對設業后的行動適用非歧視原則,并降低公平與公正待遇的標準。仲裁庭應認識到氣候變化問題的嚴重性,并提供更多的管制靈活性,使東道國在實施排放交易制度時能夠反復試驗。

然而,這一方式并不能消除投資者提起仲裁的可能性。由于國際投資仲裁沒有先例制度和上訴機構,即使一兩個仲裁庭做出了有利于東道國的裁決,之后的仲裁庭仍可能做出相反的裁決。事實上,即使東道國有勝訴的把握,高昂的應訴成本也會使東道國約束其管制活動(Daniel C.Esty,DamienGeradin,1998)。不管仲裁庭是在管轄權階段還是在實質審理階段做出有利于東道國的裁決,東道國都要支出相應的應訴成本。當然,如果仲裁庭認為碳排放權根本不構成投資,則東道國只需承擔管轄權階段的應訴成本,如果仲裁庭將碳排放權視為投資而在實質審理階段做出有利于東道國的裁決,東道國承擔的應訴成本則更高。

篇12

Definition of Gains and Loss Basedon Market Price Transaction View

HUANG Shen

(School of Account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Gains and loss in China’s accounting principle are not independent factors, whose reason lies in the vague of the concept essence attribute recognition and the defect of accounting factor definition mod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tems of gains and loss and their difference from revenue and expense, there ar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factor concepts, however, current factor definitions mode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ir definition defects. From accounting report objective, accounting factor definition mode can be set up based on market transaction view, furthermore, factor definitions can be obtained, gains are certainty implementation when economic power increases or economic liability decreases as accounting subject has no consideration, however, loss is certainty implementation when economic liability increases or economic power decreases as accounting subject has no consideration.

Key words: gains; loss; market transaction view; accounting factor definition mode; accounting subject; no consideration; economic power; economic liability

利得與損失是2006會計準則體系中新增的會計要素,但卻分屬于所有者權益和利潤表項目;其“一仆二主”的現象體現了該組會計要素的定義缺陷,更說明了會計概念界定模式之不足。針對該缺陷,筆者提出了“市價交易觀”的會計要素界定模式,并在對比其收入費用概念的根本性差異后,提出利得和損失的新定義。

一、問題及其完善思路

目前,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引領著會計理論發展方向,有關利得損失的定義也不例外。FASB于1985年在“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6輯中給出了十大會計要素定義,其中,利得(gains)“是指某一個體除來自營業收入或業主投資以外,來自邊緣性或偶發易以及來自一切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項與情況的權益(凈資產)之增加”;損失(loss)“是指某一個體除出自費用或派現業主以外,出自邊緣性或偶發易以及出于一切其他交易和其他事項與情況的權益(凈資產)之減少”。該組定義采用了排除加兜底的界定方式,排除了與其相似的收入、業主投資或費用、派現業主,用一切其他交易和情況進行了兜底,并最終將其本質屬性歸結為權益的增加或減少?;趯W習與借鑒的思路,我國2006年首次提出的利得損失概念與FASB的表述很是相似。其中,“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顒铀纬傻?、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顒铀纬傻?、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6)。

黃 申:基于市價交易觀的利得損失定義

與FASB有所不同的是,我國的利得和損失并非獨立的會計要素,而是被分別計入所有者權益或計入當期利潤;但如何判斷計入的方向,《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尚無明確的判斷標準。此為缺陷之一,屬于確認標準之缺陷。在FASB概念公告中,利得損失是與收入費用利潤同樣重要的利潤表要素,也是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凈資產)之資產負債表要素同樣重要的會計要素,這六大要素在邏輯上無從屬關系。我國的會計準則中無業主投資、派現業主這兩個要素,故為了在形式上與利得損失進行區分,我國的要素概念采用了內涵更多的排除式表述方法,雖然因此提高了操作性,但卻使利得損失概念從屬于所有者權益,導致同一層次概念之間的從屬關系。此為缺陷之二,屬于邏輯層次之缺陷。

對于利得損失定義的完善,筆者將從法學視角進行探討。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其一,企業是一種法律虛構,是一系列契約(合同)的結合(Jensen et al,1976)。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不論是企業之設立、經營,還是企業之清算或破產,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合同、合約、契約、協議之簽訂與執行。其二,整個會計理論與實務體系都是建立在“權責發生制”基礎之上,建立在權利、責任(義務)法學概念基礎之上。因此,對于利得損失概念的完善離不開法學(主要是合同法)理論,也只有“法眼看會計”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其本質屬性。為此,筆者將通過對構成利得損失具體項目屬性差異的分析,挖出其獨立且不從屬于其他同級概念的本質特征;而為了使其獨立于資產負債表要素,還需對會計要素界定模式進行梳理與創新,以便更徹底地解決前述的定義缺陷。

二、利得損失差異性特征

現有利得損失定義之所以采用排除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利得損失與收入費用概念的難以區分。雖然利得損失形式上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中,但其與收入費用概念一樣,本質上均屬于利潤表要素。由于差異反映了矛盾的特殊性而更能揭示出本質,因此更需關注和探討:

1.頻度不同

利得損失都不常性發生,屬于偶發性、邊緣性的非日常經營事項。而收入費用則是會計主體日常性、經營性、多發性的行為。

2.起因不同

雖然利得會導致所有者權益之增加、損失會導致所有者權益之減少,但與收入費用的產生原因不同:收入與費用配比之后的是利潤,“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而經營在語義上有“籌劃并管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5)的含義。因此,收入費用都是主體事前籌劃的經營成果,并在營業收入、營業成本項目下列報。而利得損失則不然,利得獲取與損失承擔通常來自于外部的、被迫接受的、非營業性結果,因而在營業外收支項目下反映。

3.結果的差異

收入費用雖是會計主體主動作為,但不一定會有確定性結果,如賒銷后的全額壞賬并未導致所有者權益的增加。利得損失雖不是會計主體主動作為,但卻有所有者權益增減之結果。

4.實現程度不同

收入費用雖然實際結果具有不確定性,但都基于“實現原則”來確認,屬于已實現的利潤表項目。利得、損失對所有者權益的變化雖然在性質上已經確定,但是否實現卻不確定,且對列報何張會計報表亦是不確定的。

根據現行概念,我們較易發現上述差異,但收入費用都計入到利潤表,而利得損失則會被分拆到資產負債表或利潤表中。這使得我國的利得損失概念存在著數量上的不確定性與列報上的可選性。然而,正是這兩個不確定性導致了收入費用與利得損失本質屬性區分的困難,導致“基本準則”中價值判斷標準(其具體表述是“應當”)的出現。

這兩個不確定性,使得利潤表要素還可按確定性(是否已實現)標準來區分,而判斷確定性的標準又有兩個:若從會計確認考慮,只要經濟利益有變化就將該增加謂之利得、減少謂之損失,而不論后續結果,該實現屬廣義觀點。若從現實結果考慮,唯不可逆轉的經濟利益增加謂之利得、減少謂之損失,該實現為狹義觀點。狹義觀點的判斷標準為實際交易或新合同簽訂等法律行為,基于法律背后的國家強制力而使其結果不可逆轉。此時,未實現利益變化僅存于資產升值減值、股份投資的盈虧之中,屬于持產性損益;而已實現利益變化,則屬于交易性損益。進一步將其具體到不同項目中,結果如表1所示。

表1中所列示的項目均屬于“基本準則”所認可的,但如何將其分解到利潤表或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卻未給出明確的標準。如果按照是否實現的法學標準,倒不失為一種思路,可以較好地處理廣義與狹義利得損失概念。但基于概念之間的相似性,利得損失概念的最終界定,還需兼顧到其與收入費用概念的區分,否則問題只解決了一半。

從法學視角看,利得損失與收入費用兩組概念的區別在于是否有對價(consideration)。在法學理論中,“對價是指對另一方的要約或行為對等地給付、完成一定行為或暫不行使權利”(沃克,2003),相當于我國民法中的“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英美表述在世界范圍內,法律體系主要被分為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價理論屬于英美法系之特有概念,而我國法律傳統更接近于大陸法系,因此僅有與其相似而無一致的概念。 ?!皩r的本質――討價還價的交換”(費里爾 等,2009),使得收入費用體現為合同權利行使、義務履行的會計記錄。收入與費用兩者之間存在著事先公平、等價、有償的討價還價,因而產生了具有對價特征的交換。但利得與損失則不然,產生利得與損失的事項并不是當事人之間事先討價還價所決定的,而是外部環境變化所致,因而不存在事先約定的對價。比如,物價變化導致了資產升值與減值,并非會計主體與那只“看不見的手”事先約定的結果;稅收減免雖然會計主體可選擇,但并無權利進行事先談判;接受捐贈方是被動的,捐贈方的確可以主動為之,但單務合同單務合同是指一方當事人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另一方當事人只負有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合同。典型的單務合同包括贈與合同、無償的借用合同和無償的保管合同。 之“單務”二字恰好說明其沒有對價的特征。較難以理解的是債務(債權)重組,似乎含有對價因素,因為所要重組之債務(債權)是合同履行之結果,但該對價僅是舊合同之對價,而不是新舊合同差異(重組部分)之對價。因此,舊合同中債權人所減免的、債務人所獲利的重組部分,確無對價可言。上述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表2的對比結果,收入費用、利得損失根據法律屬性與實際結果,可以劃分為三類:收入費用因有對價而為一類,交易性利得損失為一類,持有性利得損失為一類。其中,后兩類屬于“基本準則”中的利得損失,屬于廣義的利得損失。是將三組類型分別定義,還是將其中兩組合并定義?此時,就需要借助于會計要素界定模式了。

三、會計要素界定新模式

對于要素界定模式,會計理論界曾有“收入費用觀”(Revenue-expense view)與“資產負債觀” (Asset-liability view)兩模式。其中,收入費用觀堅持“交易法”(transaction approach),以實際發生的交易為收益確認原則,對于資產負債的市價變動不作為收益之構成,此時的利潤具有可靠性。資產負債觀采用“作業法”(activity approach),以作業而非交易發生為確認原則,只要產生收益的活動已經發生,不論是否交易都在利潤表中確認,此時的利潤具有完整性。此為兩觀點之優點。但是,前者因遞延項目而導致對財務狀況反映的不真實,后者也有未實現損益被放大、未實現利得難以利潤分配等不足。

目前,被我國2006年“基本準則”所采納的正是FASB所倡導的資產負債觀,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計入利潤表列報就是典型例證。不過,“公允價值變動計入利潤表”所導致的缺陷,會計學者早已注意到:“會計師不愿意把市場漲價入賬,基本上出于這兩個根源:一是漲價的易變性及其短暫性,二是漲價并產生那些能用于股利支付的流動性資財。……就收益的確認來講,相對的確定性和可驗證的計量是更恰當的標準”(亨德里克森,1987)。由于股票價格的急劇變動,若將未實現損益計入利潤表,會使得:

1.不符合實現原則而出現反復

現實中的股票價格雖是市場真實交易的結果,但會計主體自身并沒有通過實際交易而實現該持有利得,當該持有利得隨著股票價格下降而縮小,甚至變利得為損失時,會導致利潤表數據的反復而影響外部使用者的決策。

2.利潤波動影響的延伸與被放大

如果會計主體將未實現損益計入利潤表實際上就調整了自己的利潤表數據,其股東則會根據該數據采用權益法來調整自己的投資收益。如此連續的調整,就會導致未實現損益波動的延伸與放大,影響所有后續會計報表數據的確定性與該信息使用者的投資決策。

那么,對于公允價值計量后的未實現利得與損失所產生的波動效應如何解決?這實際上要牽扯到兩個問題:其一,未實現損益是否應當確認?基于財務會計反映職能而言,由于市場價格發生變化產生的持有性資產利得與損失均屬于財務狀況之構成,因此一定要反映,否則就不真實了。于是,關鍵就是其二,用資產負債表確認還是利潤表確認?對此,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認為未實現損益既然已經確認,就應該屬于當期收益;將來即使實現了,也仍然是以前期間的收益;而IASB(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和FASB則認為未實現損益與已實現損益的性質不同,分開列報可增加收益信息的預測價值與反饋值(李勇,2006)。那么,究竟應當在哪一張會計報表中列報?這又牽扯到資產負債表與利潤表各自不同的報表目標,往上追溯就是財務會計目標。

一般認為,資產負債表是反映會計主體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利潤表是反映會計主體在一定期間的經營成果的會計報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06)。從會計反映真實的職能出發,資產負債表應當反映客觀真實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其計量屬性應當是該特定日期的市場價格(market price),基于市場價格波動而產生的未實現利得損失應當在資產負債表中反映,如此的財務狀況才是客觀真實的。因為,該波動所影響的項目因符合要素定義而必須在資產負債表中確認,只不過在調整資產、負債金額的同時,其差額屬于所有者權益之構成。同時,利潤表之目標是反映特定期間會計主體實際的經營成果,其內容應當是收入費用,其時間區間應當是表頭所表明的確定期間,其計量屬性應當是主體實際交易的價格。因為未實現利得或損失顯然不是會計主體籌劃并管理的對象,是不符合利潤定義的,既然不符合利潤定義若利潤概念中包括利得與損失,則其概念也是有缺陷的。有關利潤概念的完善,參見拙作《利潤概念之法學完善》(《當代經濟管理》2009年第11期第93-96頁)。 ,就不能成為利潤表項目之構成。

根據兩張會計報表不同的報表目標,其反映內容與計量屬性也有所不同。其中,利潤表確認應當堅持“交易法”原則,從而客觀反映出管理層努力的結果,以助于“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資產負債表應當秉持“作業法”原則,對市場價格變化予以充分反映,以便客觀反映出特定環境下會計主體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從而提供有助于決策的會計信息。因資產負債表采用“市價原則”計量、利潤表采用“交易原則”確認,故該觀點可以被稱為“市價交易觀”(market price- transaction view)筆者在探討利潤概念時,曾稱其為“真實交易觀”。但因真實是對會計目標的表述,層次遠高于利潤表的“交易原則”,故將真實與交易并列是不恰當的,更為確切的表述是“市價交易觀”。 。

按照市價交易觀,因公允價值變動等未實現損益不計入當期損益,則企業間相互持股所導致的價格波動效應就僅存于資產負債表,對此進行充分披露是唯一對策。市場價格變動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象,反映客觀狀況是會計之目標;即使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會計信息使用者并未質疑公允價值計量,而是質疑其所采用的“非活躍、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價格(證券交易委員會,2009),實際是在置疑會計信息的不透明。因此要解決對未實現損益確認的質疑,對策便是充分、完整、及時地披露,以便讓會計報表使用者檢驗會計數據,同時可根據自己需求對其重述,以滿足其具體決策需求??梢?,“市價交易觀+透明化披露”不僅可合理解決未實現損益的確認問題,而且可實現利潤表反映真實之利潤、資產負債表反映客觀財務狀況的報表目標,實現反映真實財務狀況的會計目標,因而是一種可合理解決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缺陷的會計要素界定的新模式。

四、利得損失新定義

采用市價交易觀的模式后,利得損失僅為已經實現的、交易性利得損失,并在利潤表中列報;尚未實現的部分則屬于持產性損益,屬于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項目的再計量。按照這樣的思路,三組概念則有以下差異性特征:

一是結果的確定性差異。利得(損失)是經濟利益增加(減少),屬于具有確定性的不變結果;持產性損益則是市場價格波動的效果,會因為市場價格的逆轉而逆轉;收入費用則會因為已確認債權、債務履行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而導致結果的不確定性。

二是起因的對價性差異。利得損失雖通過權利行使、義務履行而實現,但卻無事前對價的存在;持產性損益僅屬于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再計量,亦無對價;收入、費用雖然也表現為權利行使、義務履行,但卻有事先對價。

三是共同的法學基礎。權責發生制的會計確認基礎使得所有會計要素本質屬性及其差異均在于其法律屬性,會計理論界對于負債要素“現時義務”的共識就是一個例證同一會計要素定義有著不同觀點,但國際上唯一獲得共識的是:一致認為負債本質屬性為“現時義務”,這是我國會計研究機構在2001年的結論。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1》,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頁。實際上,這是“權責發生制”確認基礎的必然結果。 ?;诖_認基礎的統一,使得不論是收入費用概念還是利得損失定義,甚至持產損益(實際上是資產負債表要素)的確認,其共同基礎均在于權責發生制所包含的法律屬性。因為財務會計反映的是會計主體的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歸屬與變化的界定標準是法律規定。本文所涉及的利得損失、收入費用之結果由會計主體享有承擔,均在于其法律屬性。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完善后的要素定義:利得是指會計主體無對價的經濟權利增加或經濟責任減少的確定性實現;損失是指會計主體無對價的經濟責任增加或者經濟權利減少的確定性實現。上述定義中,法律對價的限定使得新定義能夠與收入費用概念進行有效的區分,而不必采用排除式的表述;而確定性的修飾,又使其與持產性損益得以區分;其經濟利益“實現”的表述,揭示了其所堅持的交易原則,并與利潤表的動態特征相一致,與資產負債表的現時權利義務的靜態特征相區分。最后,新定義將利得損失上升為獨立的、第一層次的會計要素,并具有其他要素所具有相同的權利、義務的法學概念基礎。

參考文獻:

埃爾登 S 亨德里克森.1987.會計理論[M].王澹如,陳今池.譯.上海:立信會計圖書用品社:148.

戴維 M. 沃克.2003.牛津法律辭典[K].李雙元,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48.

杰弗里•費里爾,邁克爾•納文.2009.美國合同法精解[M].第4版.陳彥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

李勇.2006.資產負債觀與收入費用觀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92.

證券交易委員會.2009.市值會計研究[M].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2005.現代漢語字典[K].北京:商務印書館:719.

篇13

    根據科斯的定義,“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他把企業和市場視為“兩種可相互替代的協調生產的手段?!薄霸谄髽I之外,價格運動調節著生產,對生產的協調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實現的。在企業內部,這些市場交易不存在了,與這些交易相聯系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讓位于調節生產的企業家一協調者。”②顯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業理解成為一種與市場協調機制具有相同職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協調機制。

    關于企業的另一種定義是詹森和麥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們把企業定義為一種組織。這種組織和大多數其它組織一樣,是一種法律虛構,其職能是為個人之間的一組契約關系充當連接點;就企業而言,這“一組契約關系”就是勞動所有者、物質投入和資本投入的提供者、產出品的消費者相互之間的契約關系。③這里的契約關系既包括我們通常理解的明確的書面或口頭契約,也包括不明確的契約,即所謂“默契”。

    如果我們以個人為基本分析單位,企業所包含的內容就必然被分解為若干契約關系,參與這種契約關系的無非是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和產出品的消費者。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契約關系,再來看企業的話,那么,企業就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了。

    顯然,如果詹森和麥克林的觀點正確,那么,意味著對科斯的觀點之否定。詹森和麥克林強調的是“契約關系”的確立過程,但是,他們忽略了“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而科斯卻相反,他強調的是“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而忽略了“契約關系”的確立過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業內部的協調與外部的市場協調的內在聯系。企業不同于市場的根本之處在于它具有生產的功能。就契約關系的確立而言,企業確實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點,但是,作為一個與市場不同的、具有“生產功能”的企業,在契約確立之后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貫徹這些契約。這時,企業就成為一個層級組織。一系列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就是在這樣的層級組織中進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業的性質,應該是把表面上似乎對立的這兩種企業定義結合起來,企業既是個人之間一組契約關系的連接點,又是一個層級組織,這兩者是不矛盾的??梢?企業具有雙重性質。企業同時具有這兩方面的性質正表明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作為層級組織,企業是市場的對立面,它是一種性質不同的協調手段;然而,作為層級組織的企業恰好又是市場本身的產物。除非整個國民經濟變成一個“巨型企業”,否則,離開了市場,企業便不能產生。在確立了企業具有雙重性質之后,后面的行文將根據需要而強調其中某一重性質。

    盡管今天企業的組織形式存在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三種形式,但是,我認為現代企業理論最適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公司制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相輔相承、共同發展的同時,推動了現代會計學的發展和完善,而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又反過來促進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和繁榮。這就是現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場與會計學具有共生互動性。因此,以現代公司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理論構成現代會計學的理論基石。現代會計學的許多基礎問題如會計主體概念等都建立在現代企業理論基礎上。離開現代企業理論就沒有現代會計學可言。

    二、現代企業制度:現代會計主體概念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之進行探討,有助于會計學界從更高層次理解和把握會計基本理論問題。

    會計主體(Accounting Entity)概念是一個古老的會計學概念。

    13世紀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會計活動中廣泛采用的復式簿記(復式記帳)就已經有了“會計主體”的萌牙,但是,它發展到今天成為現代會計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卻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密切相關。

    雖然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大概到19世紀下半葉才在現代管理理論上得到正式承認,但是早在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出現之時,獨立會計已經孕育著這樣的基本思想:企業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于其所有者的經濟實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會計主體基本假定促進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當然,會計主體概念的真正確立必須以企業經營獨立性為前提。在獨資或合伙企業階段,會計主體概念雖然產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認識和應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階段,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明顯地分離了,會計主體概念才具有明確的實際意義。

    企業作為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上,從而,在經濟上要相對獨立,必須成為獨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法人。但是,事物的發展并非如此簡單。在早期,會計主體棗企業的所有者并沒有放棄自己對企業的所有權。在相當長的歷史對期內,指導會計主體的基本理論是所有權觀念(Proprietary Concept),所有權觀念主宰著財務會計。雖然這個理論也承認企業在會計上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甚至也承認企業所占用的資產應當與業主或所有者分離,但是,它又突出地強調,企業的全部資產歸所有者所有,企業全部的負債也由所有者承擔,構成所有者的義務。所有權觀念只是要求會計主體概念服從于業主嚴格管理和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認作為會計主體的企業在經營上的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

    以后,隨著金融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后來居上。這時,財務會計的基本觀念發生相應的變革,從原來的所有權觀念轉變為主體觀念(Entity Concept)。西方會計學者對主體觀念的表述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與股東的關系如同與外界長期債權人的關系;②股東不擁有公司的經營利潤(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圍的份額才屬于股東);③股東僅僅是公司的投資者,不干預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④財產視為公司占有與支配,而不屬于股東;⑤財務報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當局在內的全部利益集團,并非僅僅為股東編制。根據主體觀念,公司被認為是一個與其所有者相獨立的主體。這個主體本身是獨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而股東則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企業擁有的資產是企業的資產,企業擁有的負債是企業的負債。目前我國的公司法體現了這點。

    會計主體概念要求主體與主體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體嚴格區分開來,會計總是計量某一個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是現代會計學的會計主體概念。然而,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卻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獨資或合伙企業在會計上視為會計主體,但是,它們卻不具有法人資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門注冊登記、具有獨立財產、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實體,它強調的是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法律關系。這點正與我們前面強調的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點相吻合。這也正是我認為現代企業理論最適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業要成為真正的會計主體,必須在法律上被賦予獨立的財產權。而現代公司制度滿足了這一點?,F代公司制度可以從不同側面來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完整的法人財產權制度至少包括三項內容:①法人財產的形成制度或會計學上所說資本金制度。在投資者依法將其資金投入公司之后,這部分資金就與投資者的其它財產相區別,投資者不再直接支配這部分資金,也不能隨意從公司抽回。所有投資者注入公司的資金加上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債所形成的資產,構成公司的法人財產。②法人對其財產的權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對法人財產行使各項權利如財產的支配權、使用權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③投資者對公司法人財產及其權利的制約機制:董事會和監事會。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這是因為:①如果公司沒有必要的財產,公司就不具備法人條件;②如果公司對其法人財產不具有獨立支配的權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不可能成為民法關系的主體;③如果公司沒有法人財產權利,公司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在這里,會計主體實際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的同義語,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在現代公司制度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比如县| 汝州市| 台南县| 政和县| 龙岩市| 怀宁县| 从化市| 保山市| 焉耆| 长岭县| 宿迁市| 湘乡市| 巧家县| 运城市| 新昌县| 天长市| 景洪市| 青河县| 奉贤区| 桂东县| 乌拉特前旗| 九江县| 庆云县| 恩平市| 高陵县| 桑日县| 佛教| 清河县| 海原县| 顺平县| 施甸县| 宣化县| 昌宁县| 长泰县| 兖州市| 蓝田县| 鸡泽县| 枣庄市| 京山县| 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