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淋巴性瘤主要治療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種免疫缺陷性疾病,其中有近四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是惰性淋巴瘤,這種淋巴瘤生長較為緩慢,使機體有相對較長的生存期,但是這種淋巴瘤往往應用傳統的放療和化療方法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對于這種淋巴瘤的治療方法,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的目光開始轉移到免疫治療方法上來,并且這種治療方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現就免疫治療的一些方法對惰性淋巴瘤的治療作用做相關的闡述。
1 單克隆抗體治療方法
1.1單克隆抗體治療原理與機制
單克隆抗體的開發和臨床應用是近年來惰性淋巴瘤治療中一個重大進展。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的結合細胞上的靶抗原,并利用其內在的細胞毒性作用,補體介導的細胞溶解作用,或抗體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殺傷腫瘤細胞。單克隆抗體從試驗到應用于臨床經歷了很長的過程,在惰性淋巴瘤的治療上取得了可喜的療效。還有的單克隆抗體被用于與化療進行聯合治療,CD20抗原具有調節細胞膜鈣通道活性的作用,導致細胞成熟停止和凋亡,因而被用來與化療聯合治療,此種治療源于淋巴細胞在暴露于美羅華之后對細胞毒性藥物的敏感性增強。惰性淋巴瘤以B細胞為主,它表達的B細胞抗原為單克隆抗體提供了靶分子。隨著對靶抗原等高親和抗體的出現,單克隆抗體作為免疫治療的主要方法為惰性淋巴瘤的治療找到了出路。
1.2單克隆抗體治療應用
單克隆抗體的開發和臨床應用是近年來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進展。單克隆抗體單藥應用或與化療聯合應用顯著提高了惰性淋巴瘤治療的總體治療效果。目前,大量的臨床試驗對大劑量美羅華治療或維持治療的療效進行了評估。瑞士臨床腫瘤研究協作組報道了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在疾病達到臨床緩解后,應用美羅華作為維持治療對長期生存的影響。結果顯示,美羅華維持治療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持續時間延長和疾病無進展生存率提高,但與對照組相比,在總體生存率方面,兩組差異無顯著性。Texas大學Anderson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美羅華治療晚期淋巴瘤有效改善并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甚至有治愈的可能性。
2 放射免疫治療方法
2.1放射免疫治療原理與機制
放射免疫結合物是指單克隆抗體與具有細胞毒性的放射性核素通過化學方法形成的螯合物, 其中單克隆抗體能將對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無選擇性殺傷作用的放射性核素運載到腫瘤部位, 達到相對特異性的殺傷腫瘤的目的。為了增強抗體的治療作用,研究者將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與抗體結合,通過抗體的靶向效應以進行針對性的治療。由于放射免疫治療的靶向作用,可發揮其針對淋巴瘤的強烈的放射活性。放射免疫結合物主要通過釋放放射效應的殺傷腫瘤細胞,由于發射的射線的細胞毒作用范圍可超過多個細胞直徑,保證了抗體陽性的細胞對周圍抗體陰性細胞的殺傷作用。這種射線治療方法相對價廉,容易被接受,因此應用最為廣泛。
2.2放射免疫治療應用
應用抗體的放射免疫治療臨床治療細胞淋巴瘤應用最多的標記抗體是抗CD20抗體。其對低度惡性或轉化的低度惡性淋巴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非血液學毒性輕微,包括低熱、寒戰、乏力、惡心以及甲狀腺刺激激素升高,但其與放射免疫治療的關系尚不清楚。到目前為止,同位素標記抗體對延長無病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的作用尚不明確。此外,慢淋和Q細胞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療也在研究中。
3 非清髓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方法
3.1非清髓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原理與機制
通常認為惰性淋巴瘤采用傳統的化療方法是不可治愈的。自體干細胞移植可以改善無病生存,但現有的研究并沒有準確的說明它可以改善生存。高劑量的化療和異基因干細胞移植作為治療低度惡性淋巴瘤的手段已被研究。異基因干細胞移植的主要好處在于免疫介導的移植物具有抗腫瘤的效果,因此,用這種方法不能完全殺滅腫瘤, 但可以促成免疫介導的移植物有抗淋巴瘤作用以此作為治療原理。
3.2非清髓異基因骨髓移植治療應用
這種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對之前的常規化療有反應的復發性惰性淋巴瘤。所有患者均有HLA配型相合的供者, 且自愿并可以作為供者。在移植過后多數患者都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有完全治愈的先例。
4 疫苗接種治療方法
4.1疫苗接種治療原理與機制
治療性的疫苗接種是誘導主動免疫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此方法更適用于處于緩解期或經標準治療殘余病灶很小的患者。淋巴瘤所有的腫瘤細胞均表達相同類型的免疫球蛋白,這一點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方向。取自淋巴結活檢的腫瘤細胞和骨髓瘤細胞株混合形成雜交瘤以產生大量的單一蛋白,然后提純該蛋白乳化成免疫佐劑。另外,應用樹突狀細胞是提高疫苗作用的一種途徑。這些細胞可以自外周血分離,也可來自于體外與抗原共同培養的單核細胞或造血前體細胞。
4.2疫苗接種治療應用
目前應用此法所獲疫苗已首先試用于臨床治療低度惡性、濾泡型裂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化學治療后第一次緩解期的病人,部分可檢測到免疫效應,證明了這種治療手段的有效性。目前的研究已經肯定了疫苗接種的臨床效果,但如何使之更廣泛地應用,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5 結語
綜上所述,單克隆抗體、放射性物質、非清髓異基因骨髓移植以及疫苗接種的治療方法在惰性淋巴瘤中的應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為惰性淋巴瘤的治療找到了新的方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惰性淋巴瘤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治療的方法也會進一步改善,使之真正的能夠做到大范圍的治愈。目前來看,免疫治療的方法還需要在今后的時間里不斷的研究。
參考文獻
篇2
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是結外型淋巴瘤的一種,屬于較為少見的惡性腫瘤,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關醫學研究表明,在原發性乳腺惡性腫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約為0.04%~0.53%。而在結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乳腺淋巴瘤所占比例約為1.7%~2.2%[1]。本次研究通過分析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病理特征及與預后之間的關系,以期探討出更好的治療模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29~44歲13例(46.43%),45~59歲12例(42.86%),60~82歲3例(10.71%)。病理類型:彌漫大B型20例(71.43%),淋巴漿細胞型2例(7.14%),B小淋巴細胞型2例(7.14%),B細胞未分型1例(3.57%),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3例(10.71%)。腫瘤大小:≤5 cm 20例(71.43%),>5 cm 8例(28.57%)。腫瘤原發部位:左乳10例(35.71%),右乳13例(46.43%),雙乳5例(17.86%)。臨床分期:ⅠE期13例(46.43%),ⅡE期10例(35.71%),ⅢE期與ⅣE期5例(17.86%)。
1.2 病例篩選標準
(1)臨床病理資料、隨訪資料等完整的病例;(2)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3)滿足原發乳腺淋巴瘤診斷標準的病例(診斷標準:病理學檢查結果證實屬于惡性淋巴瘤、無淋巴瘤病史、首發部位為乳腺、同期全身未見疾病散播證據)。完成病例選擇后,以Ann Ar-bor標準作為分期依據,對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進行分期,同時對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如乳腺鉬靶攝片檢查、骨髓穿刺檢查、腹部B超檢查、胸片檢查、體格檢查等。
1.3 病理檢查
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通過相關檢查(術后病理標本、針刺活檢、腫塊切除活檢),并由病理科進行免疫組化,證實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本組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以WHO在2001年制定的淋巴瘤病例分類系統作為依據,進行分類。
1.4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包括單純手術治療、全身化療、單純化療、局部放射治療等,28例患者中采用單純手術治療1例(3.57%),行根治(改良根治)手術8例(28.57%),行象限切除手術7例(25.00%),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4例(14.29%),局部行放射治療+全身化療5例(17.86%),行單純化療3例(10.71%)。
1.5 療效評價標準
以惡性淋巴瘤評價標準(Cheson)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將療效分為五個級別,分別為Relapsed(疾病復發)、PD(疾病進展)、SD(疾病穩定)、PR(部分緩解)、CR(完全緩解)。另外,確診后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隨訪時)的時間為OS(總生存期)[2]。
1.6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本組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治療效果
本組28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與5年生存率分別為78.57%(22/28)、35.71%(10/28),中位生存時間53個月。(1)綜合治療方案的療效:應用手術結合化療治療方案的1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疾病進展1例,完全緩解14例,其中1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40.00%(6/15)。應用放療結合化療治療方案的5例患者經過治療后,部分緩解1例,4例完全緩解,其中5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40.00%(2/5)。兩種治療方案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單純手術治療或化療的療效:8例患者經過單純化療或是單純手術治療后,完全緩解2例,病情穩定2例,病情進展4例,其中8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5.00%(2/8),與綜合治療方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本組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預后因素分析
腫瘤≤5 cm的患者生存時間為(59.01±5.12)個月,而腫瘤>5 cm的患者生存時間僅有(37.33±6.10)個月,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出現無痛性腫塊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首發臨床癥狀,腫瘤發生部位多為單側,雙側腫瘤的情況較為少見。本次研究中的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均是由于出現無痛性腫塊而到院就診,個別患者同時還伴有全身低熱的癥狀[3]。通過觀察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難以區分確診乳腺癌與其他良性乳腺腫瘤。相關醫學研究通過對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14例)展開研究,發現原發性乳腺淋巴瘤X線表現和病理切片結果并無關聯,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病理學檢查來確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4]。另外,本次研究中28例原發性乳腺淋巴瘤均屬于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當中又以彌漫性大B細胞型淋巴瘤居多。
現階段,在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治療中,大部分學者均建議應用綜合治療方案,而局部治療+全身化療屬于如今最為常用的治療方式。然而,由于手術根治方案、放射治療根治方案均缺少大宗病例比較研究作為支持,若兩種治療方案在療效上無顯著性差異,放射治療方案以其保留完整性的優勢,將會逐漸取代手術治療。本次研究中,應用手術治療的患者相對較多,這可能是因為初診確診難度大。相關醫學研究認為,手術方式、手術范圍、生存率等之間無顯著的關聯,為此,臨床上不提倡應用大范圍根治術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應用手術+化療綜合治療方案的患者共15例,其5年生存率為40.00%。應用放療+化療綜合治療方案的患者共5例,其5年生存率為40.00%。兩種聯合治療方案的療效無顯著性差異,然而應用放療+化療綜合治療方案,需首先明確患者的組織學診斷。相關醫學研究表明,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侵犯等與患者的預后情況之間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5]。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預后主要影響因素為臨床分期結果,該研究中臨床分期為Ⅰ期的5年生存率為83.0%,而臨床分期為Ⅱ期的5年生存率為20.0%[6]。該研究結果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由此可得出,臨床分期情況屬于原發性乳腺淋巴瘤患者預后情況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在原發性乳腺淋巴瘤的臨床治療中,及早發現與及早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情況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斌豪,任予,何建軍.原發性乳腺淋巴瘤[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6):1191.
[2]杜尊國,包蕓,唐峰,等.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免疫學亞型與預后的關系[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9,36(3):281-287.
[3]王曉卿,張樂星,畢成峰,等.原發乳腺淋巴瘤的臨床病理、免疫表型及預后分析[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0,39(5):302-307.
[4]劉曉麗,馬禮鴻.乳腺惡性淋巴瘤3例臨床病理分析[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33(6):565-567.
篇3
關鍵詞 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氟達拉濱;表柔比星
非霍奇金淋巴瘤為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多發生于胸腺、脾臟以及淋巴等器官處。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化療,但病情容易反復發作,因此臨床治療重點防止疾病的反復發作。本次研究中,研究氟達拉濱聯合表柔比星治療復方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效果,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醫院從2012 年2 月到2013 年2月收治的75 例復方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入院后經檢查均符合淋巴瘤分類的診斷標準,男40 例,女35 例,年齡為25-71 歲,平均年齡為48±1.2 歲,病理分類:彌漫小B 細胞8 例,彌漫大B 細胞9 例,濾泡性大細胞為主型10 例,濾泡性小裂細胞為主型6 例,淋巴母細胞型11 例,外周T 淋巴細胞12 例,彌漫性小裂細胞為主型11 例,血管免疫母細胞型8 例。隨機性劃為兩組,對照組40 例,研究組35 例,兩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治療方法:氟達拉濱用藥劑量為25mg/m2, 一天靜滴0.5h, 連續用藥5d,每28d 重復一次給藥。并在第1-5d 同時增加采用保肝、保護胃黏膜的藥物,并注意對患者的呼吸以及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動態監測。研究組治療方法: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基礎上,增加采用表柔比星40mg/m2,并在第1d 靜脈滴注。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4 個療程治療,4 個療程結束后,依據患者的身體情況進行移植以及放療治療。
1.3 療效評價
對患者進行為期1-2 年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分期以及療效,依據WHO制定的標準評價臨床治療效果。完全緩解:治療后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陽性體征消失;部分緩解:經治療可見腫塊縮小大于50%,且持續時間大于1 個月,并未出現新腫塊;無緩解:新病灶或腫塊增加多于25%。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以及部分緩解率之和。并統計患者1、2 年患者的生存率。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數據資料均采用spss17.5 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采用X2 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 表示,并采用t 檢驗,以P<0.05 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對照組40 例,第一個療程,完全緩解3 例,部分緩解12 例,無緩解25 例,緩解率為37.5%,第四個療程,完全緩解20例,部分緩解13 例,無緩解7 例,緩解率為82.5%,研究組35 例,第一個療程,完全緩解3 例,部分緩解11 例,無緩解21 例,緩解率為40.0%,第四個療程,完全緩解22 例,部分緩解12 例,無緩解1 例,緩解率為97.1%,研究表明,兩組患者第四個療程的緩解率顯著優于第一療程,且第四個療程的緩解率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有顯著差異,P<0.05 有統計學意義。
2.2 無病生存率
經隨訪觀察可見,對照組1 年生存率為60.0%(24/40),2 年生存率為50.0%(20/40), 研究組1 年生存率為71.4%(25/35),2 年生存率為60.0%(21/35),研究組患者的1 年生存率、2 年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非霍奇金淋巴瘤在臨床腫瘤疾病比較常見,其臨床特點具有共性,同時在不同的受侵犯的范圍以及部位、病理類型有很大的差異。當前臨床并未明確其病因,分析是因多種因素而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發生主要是因化學藥物使用后不良反應以及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針對疾病的復發以及難治特點,臨床認為應改變藥物使用方法、化療方案,或增減藥物使用劑量。明確一種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滿足患者的需要,是當前臨床治療的重點。氟達拉濱為一種嘌呤類抗癌新藥,其對惡性腫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主要是通過DNA 聚合酶以及核苷酸還原酶,抑制DNA 合成,抑制腫瘤細胞產生。表柔比星為新一代蒽環類抗腫瘤藥物,可用于治療多種血液以及實體腫瘤疾病,可直接嵌入DNA 核酸,干擾轉錄過程,抑制mRNA 形成,而發揮其抗腫瘤作用,有效作用于細胞周期各階段。觀察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1 年、2 年生存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有統計學意義。并進行隨訪觀察,兩組患者治療第4個療程有效率均優于第1 個療程,且研究組第4 個療程有效率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氟達拉濱聯合表柔比星用于治療復發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提高臨床療效以及患者的生存率,應用效果顯著,前景廣闊。
篇4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是一類僅發生于腦與脊髓的腫瘤性疾病, 該病多發生于老年患者[1]。在本次調查中, 本院重點分析大劑量甲氨蝶呤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臨床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50例, 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25例。觀察組男18例、女7例, 年齡50~69歲, 平均年齡(60.5±3.5)歲;對照組男17例、女8例, 年齡51~70歲, 平均年齡(61.5±3.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觀察組患者治療方法:利妥昔單抗, 每周期劑量為375 mg/m2;甲氨蝶呤, 每周期劑量為3 g/m2;患者用藥前后均充分水化并堿化尿液。治療后12 h以亞葉酸鈣對患者進行解毒。4周為1個治療周期。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法:全腦放療聯合大劑量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治療時間為4個周期。每次治療后要求患者3個月進行1次返院復查, 并追蹤隨訪2年。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本次療效判定指標如下:完全緩解:病灶消失維持>4周;部分緩解:垂直徑乘積縮小50%, 并維持>4周;穩定:不滿足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進展:垂直徑乘積增加25%。治療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
1. 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治療效果比較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觀察比較觀察組中完全緩解14例、部分緩解7例、穩定2例、進展2例, 其治療有效率為84%;對照組中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11例、穩定5例、進展3例, 其治療有效率為68%, 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生存時間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進行跟蹤隨訪觀察組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時間為28個月;對照組患者為11個月, 組間差異具有統計意義(P
3 討論
臨床上常通過環磷酰胺、阿霉素、長春新堿及潑尼松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進行治療, 并以該種治療方法作為經典治療方法[2]。相關資料指出, 該治療方法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患者5年疾病無進展生存率可高達77%。但近年來發現, 環磷酰胺、阿霉素與長春新堿透過血腦屏障的效果不理想。相關臨床資料顯示, 放療前3周期使用上述方案進行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約在9.5個月。但化療后期, 腫瘤會有再次放大趨勢。作者認為這主要因為腫瘤大是其使得血腦屏障不完整, 進而藥物容易透過血腦屏障, 達到治療效果, 在一段時間后, 腫瘤縮小, 使得血腦屏障逐漸修復, 藥物則無法透過血腦屏障, 使得整體治療效果下降, 腫瘤再次增大[3]。
近年來, 大劑量甲氨喋呤作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重要治療方案, 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相關資料顯示, 年齡
利妥昔單抗在臨床上獲得了較為廣泛的運用, 其本質為人-鼠嵌合的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主要作用機制為誘導B細胞凋亡, 并可增加腫瘤細胞對于化療的敏感程度。多項資料闡明, 通過鞘內注射利妥昔單抗, 可促進患者病癥完全緩解, 或提高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同時, Santisteban等[4]進行調查, 利妥昔單抗與替莫唑胺聯合使用后, 提高了1例大劑量甲氨蝶呤治療失敗患者, 使得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由此可見, 利妥昔單抗在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調查中, 本院則重點分析了大劑量甲氨蝶呤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臨床效果, 并將其與傳統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由結果可知, 觀察組患者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顯著長于對照組, 且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本次調查結果與相關報道相符。但出于本次調查對象平均年齡較小, 觀察組未對其進行全腦放療。
大劑量甲氨喋呤化療聯合全腦放療對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具有治療的效果, 但其具有較高的神經毒性作用。而大劑量甲氨蝶呤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可達到與傳統治療相接近的臨床效果, 而其毒副作用則顯著降低, 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十分適用。
綜上所述, 大劑量甲氨蝶呤聯合利妥昔單抗可作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
參考文獻
[1] 劉輝, 楊學軍, 鐘躍, 等.大劑量甲氨蝶呤結合放療治療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天津醫藥, 2010, 38(6):467-469.
[2] 江錦紅, 方炳木, 徐葉惠, 等.大劑量甲氨蝶呤加造血干細胞移植輔以利妥昔單抗鞘內注射治療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二例附文獻復習.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3, 34(2):162-163.
篇5
何教授說,淋巴瘤是一組起源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淋巴結。由于淋巴組織遍布全身各處,而且同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因此,淋巴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頸部淋巴結的腫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續高熱,也可間歇低熱,少數有周期熱。多數患者有體重減輕的表現,在6個月內減少原體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無力、消瘦、食欲不振、盜汗、貧血等。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何教授推薦了一個簡單的“捫診”方法――自摸。因為多數淋巴瘤患者先在淺表淋巴結發病,如頸部、腹股溝和腋下淋巴結,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當病原體侵入人體發生感染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炎癥消失后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淋巴結出現無痛性、進行性腫大且可以排除明顯誘發淋巴結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癥),就應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現淋巴結腫大,經過治療無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療非常關鍵
何教授說,對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療成功與否,決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說第一次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目前國內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療時未充分重視,治不好了才找名醫名院,結果反而易引發耐藥性。如果患者一開始就能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就有可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是當今治療惡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術主要參與最初的淋巴結活檢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診斷部分,以及原發于胃腸道、泌尿系、腸系膜及肝脾的惡性淋巴瘤。治療效果的好壞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病理類型,病期早、晚,腫瘤對治療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醫生接受足夠的治療,爭取得到控制,千萬不要自己亂治以致延誤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開河。
羅京之死――過度化療可能是原因之一
對于這類腫瘤的治療,何教授強調:一是要重視科學、合理、綜合治療。不是“十八般武藝”都用疾病就會好,有時過度治療會適得其反;二是要重視中醫藥,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療階段,中醫藥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義;三是必須充分意識到惡性淋巴瘤的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一定要講究保存患者的體力,不可“濫殺無辜”,一味蠻攻,否則只能有害無益。何教授還用羅京和霍英東存活時間的巨大差異,來比較兩種治療的不同結果。
羅京所患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該病發病率的30%。盡管預后較差,但據有關統計顯示,只要治療及時、得當,仍有70%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遺憾的是,根據網上公布的信息,羅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國家治療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劑量化療后,進行骨髓移植。這種療法對于體質強壯的西方人,對于化療敏感的病理類型確實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但這種治療模式有一種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毀了患者的免疫系統,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恢復重建,殘存的淋巴瘤細胞肆無忌憚地增殖,進一步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繼發感染,導致臟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羅京最終就是因心衰搶救無效而去世。
霍英東抗癌成功――中西醫結合治療
與羅京相比,霍英東的抗癌經歷更值得借鑒。1983年,霍英東與好友何賢幾乎同時患上淋巴瘤,后來何賢赴美做手術,但不久后去世;霍英東則到國內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又多年堅持鍛煉,從而保證了腫瘤20多年沒復發。
霍英東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與他本身的身體基礎和心境有關。他長期堅持鍛煉,注重日常的飲食調理,加上對病情想得開,不當自己是一個患者。雖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種角色,生活繁忙,霍英東卻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憑借科學的治療方法和個人長期的堅持不懈,迫使癌魔卻步。
篇6
一線治療:CHOP(CTX,ADM,VCR,PDN)+/-利妥昔單抗;R-Hyper CVAD (rituximab,CTX,VCR,ADM,DXM);Rituximab + EPOCH (VP-16,PDN,VCR,CTX,ADM);改良的HyperCVAD后利妥昔單抗維持治療用于年齡>65歲患者。一線支持治療: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
二線治療:①硼替佐米;②克拉屈濱;③FCMR(FDR,CTX,MXT,rituximab)+/-利妥昔單抗維持;④FMR(FDR,MXT,rituximab);⑤FC(FDR,CTX)+/-利妥昔單抗;⑥PCR(PRA,CTX,rituximab);⑦沙利度胺+利妥昔單抗。二線支持治療: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支持下的大劑量化療。CTX環磷酰胺,ADM阿霉素,VCR長春新堿,PDN潑尼松,DXM地塞米松,VP-16依托泊苷,FDR氟達拉濱,MXT米托蒽醌,PRA噴司他丁。
造血干細胞移植
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ASCT)有望成為改善MCL預后的治療方法。歐洲MCL協作組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研究,把122例經CHOP或R-CHOP方案治療后獲得緩解的病例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接受ASCT(62例)與干擾素-(60例)治療。ASCT組與干擾素-組的中位無進展生存率(PFS)分別為39個月與17個月,3年總體生存率(OS)分別為83%與77%。
生物靶向治療
目前套細胞淋巴瘤治療中主要包括單克隆抗體、放射免疫治療、特異性酶抑制劑等靶向治療方法。
抗CD20單克隆抗體(mAb):利妥昔單抗是一種抗CD20的單克隆抗體。大劑量清髓性放、化療后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應作為年輕的套細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種標準治療,但移植后復發是主要問題。
放射免疫治療(RIT):放射免疫治療(RIT)是將放射性核素與單克隆抗體進行耦連,將放射性核素導向腫瘤部位,而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照射量很少;MCL對放射線高度敏感,故RIT在MCL治療中能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為碘131和釔90。
蛋白酶抑制劑:數據表明,硼替佐米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淋巴瘤治療藥物,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用藥劑量的選擇和如何合理的聯合用藥,從而最終使淋巴瘤病人受益。
mTOR抑制劑:為哺乳動物雷帕霉素受體抑制劑,既往稱之為CCI-779,它可調控cyclin D1基因轉錄而發揮抗腫瘤效應。Temsirolimus作用機制為選擇性作用于細胞信號通路而有別于細胞毒藥物,在MCL治療中獲得較高療效,為MCL治療提供新的途徑。
血管生成抑制劑――沙利度胺(反應停):以沙利度胺為主的治療方案:通過影響細胞因子起到抗血管生長、抗感染等作用。利妥昔單抗+沙利度胺治療MCL的PFS期長于化療。
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劑(HDACIs):是一類新型的分子靶點藥物,具有恢復抑癌基因、細胞周期調節基因表達的作用,可誘導腫瘤細胞生長阻滯、細胞分化和細胞凋亡的過程,從而阻斷腫瘤細胞的增殖。
抗bel-2反義寡核苷酸:Bcl-2屬于抗凋亡分子,在許多套細胞淋巴瘤標本中呈高表達。反義寡核苷酸可在轉錄水平和翻譯水平抑制特定基因表達。目前應用于臨床的該類藥物為G3139。
細胞周期素依賴激酶(CDK)抑制劑-flavopiridol:正常細胞周期調控過程中,cyclin D1與CDK結合形成復合物,驅動細胞周期從G1進入S期,加速細胞進程。當flavopiridol抑制CDK活性,影響cyclin D1/CDK復合物功能,從而延緩或阻滯細胞周期進程,抑制腫瘤細胞增殖。
小 結
套細胞淋巴瘤是一種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和獨特自然病史的B細胞淋巴瘤,既具有中/高度惡性淋巴瘤的侵襲性自然史,又有低度惡性淋巴瘤對化療的抗拒性。高劑量化療聯合造血干細胞移植也未改善其總生存,但對初治緩解的患者可能改善其無病生存。美國標準菌庫(ATCC)已建立了一個MCL細胞庫,收集世界各地的各型MCL細胞株,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更全面的研究以獲得更基本的治療。對MCL尚無標準治療,應鼓勵患者進入臨床試驗研究。
篇7
資料與方法
2007-2010年收治婦科惡性腫瘤患者53例,中位年齡53歲。均經病理學診斷為婦科惡性腫瘤。研究分為兩組,其中單純化療組26例,CIK治療組27例。根據FIGO分期分為:Ⅰ~Ⅱ期7例;Ⅲ~Ⅳ期46例。其中宮頸癌10例,卵巢癌35例,子宮內膜癌8例。
CIK細胞的制備方法:供者為患者的健康子女,其乙肝、丙肝、梅毒、HIV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用淋巴細胞采集程序在血細胞分離機上,僅僅只采集供者的成分血,然后用淋巴細胞分離液密度梯度離心法,將單個核細胞分離出來,將分離出的核細胞用生理鹽水洗滌2遍,用RPMI 1640液對細胞密度進行調節,然后加入IFN-r,放入CO2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培養后加入IL-2及CD3mAb,以后的每2~3天加入含IL-2的新鮮培養基,連續培養12~14天。
治療方法:化療方案采用:艾素70~75mg/m2×d1,順鉑50~75mg/m2×d2。CIK治療組:上述化療后間隔2~4周采用CIK靜脈回輸,每天回輸1次,每周期10次,每個月1個療程,預計完成3個療程。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斷:觀察指標有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質量及不良反應。主要通過患者的主訴以觀察生存質量、不良反應。同時對每例患者的復發時間和死亡時間進行隨訪。單純接受化療的患者定義為化療組;既接受化療同時又接受CIK治療的患者定義為CIK治療組。從患者術后接受第1次化療日期開始,患者死亡為終點,假如研究對象仍存活,以2012年10月31日為截止日期。
結 果
臨床特征指標分析:兩組在年齡、腫瘤大小、組織學類型、淋巴結轉移、復發、病理分期方面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生活質量變化:按KPS評分標準,對照組26例患者中改善10例,穩定12例,下降4例;而研究組27例患者中改善14例,穩定8例,下降5例。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顯著改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兩組預后比較:CIK治療組的中位生存年齡明顯高于化療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畏寒、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粒細胞減少等。單純化療組共14人出現,CIK治療組8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討 論
CIK細胞是一種新型的免疫活性細胞,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其增殖能力強,細胞毒性作用強,對腫瘤細胞具有很強的識別能力,對多種腫瘤細胞有殺傷的作用,故具有較強的抗瘤殺瘤的活性。其發揮殺瘤溶瘤作用的三種途徑:①體內外某種淋巴因子可以作用于CIK細胞,可引起大量的細胞毒性的胞漿顆粒釋放,這些顆粒分泌到胞外,可以直接對腫瘤細胞起到破壞的作用;②進入體內的CIK細胞,如活化后可分泌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2等多種細胞因子,可以直接抑制腫瘤細胞,而且還能通過調節免疫系統反應性對腫瘤細胞起到間接的殺傷作用;③CIK細胞表達的FasL可以對腫瘤細胞凋亡起到誘導的作用,由于CIK細胞表達抗凋亡基因,所以在體內能抵抗FasL陽性腫瘤細胞對CIK的反作用,因此CIK細胞能發揮持久的溶瘤作用[2]。
過繼免疫治療對于促進患者免疫系統重建、消除殘留病變及骨髓凈化均有良好效果。國內外研究表明CIK細胞多種婦科腫瘤細胞具有較強的抗腫瘤細胞毒作用,在殺滅殘存的腫瘤細胞方面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前景,可作為手術、放化療的輔助治療,且在殺傷多種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正常造血干細胞如粒-單集落形成單位(CFU-GM)的抑制不到25%。對自體及異體CML腫瘤細胞均有較好的殺傷作用。放療、化療后間隔2~4周,治療前半月停用激素類藥物,防止紅細胞溶血影響白細胞的分離和收集,此時機體免疫力有所恢復,輸入CIK細胞,可提高腫瘤患者的緩解率,且在清除微小殘留病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婦科腫瘤患者化療后聯合CIK細胞免疫治療,患者生存期顯著提高,生存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且不增加不良反應,有效提高了腫瘤患者的愈后。
本研究顯示,經過正規手術、放化療治療后,回輸CIK細胞,瘤體有不同程度的縮小。臨床癥狀如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等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與單純化療組相比中位生存時間顯著提高,且不良反應小。以上說明CIK細胞在婦科腫瘤治療方面效果顯著,對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明顯,是一種很好的放化療后輔助治療。特別是晚期腫瘤患者,CIK治療為其提供了一種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的新方法。
篇8
1病歷摘要
患者,女,54歲,因“發現右側頸部腫物5天”,由門診以“右側甲狀腺腫物性質待查”收入我科。患者為無意間觸及右頸部有一腫物,無局部疼痛,不伴明顯呼吸不暢及其他不適。入院查體:體溫36.2℃,心率80次/min,血壓100/60mmHg。右側甲狀腺可觸及一包塊,大小約3cm×4cm,質硬,表面光滑,可隨吞咽活動上下移動,無觸痛,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明顯粘連,未聞及血管震顫音。左側甲狀腺未及明顯異常。頸部淋巴結未觸及明顯腫大。氣管略左偏。輔助檢查:甲狀腺超聲:右側甲狀腺實性占位性病變;甲狀腺腺瘤?甲狀腺核素掃描結果提示:甲狀腺右葉大“冷”結節。術前診斷考慮右側甲狀腺癌可能性大。完善術前檢查及術前準備后于2008年1月31日頸叢+局麻下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中見右側甲狀腺腫物約4cm×4cm大小,質地硬,表面欠光滑,與周圍組織粘連,略壓迫氣管使其左移位,未觸及腫大淋巴結;左側甲狀腺未觸及結節,質軟,大小正常,表面較光滑,未觸及腫大淋巴結。術中診斷:右側甲狀腺癌可能較大。遂常規處理右甲狀腺上動靜脈、中靜脈、下動靜脈,分離粘連,充分暴露右側喉返神經并加以保護,行右側甲狀腺全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右側甲狀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黏膜相關淋巴瘤。免疫組化結果:LCA(+++)、bcl-2(+)、CD20(+)、CD30(-)、CD45RO(+)、CD79a(+)、CD3(±)、AE1/AE3(+)、CD38(+)、CD34(-)、TG(+)、Vit(+)。患者明確診斷后轉入我院腫瘤科病房繼續行化學治療。
2討論
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是一種以甲狀腺包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淋巴瘤,為少見疾病,約占甲狀腺惡性腫瘤的0.6%~5.0%[1,2]。該病多見于中老年人,女性患者發病多于男性患者。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生長較快的頸前包塊,可伴有呼吸不暢。咽部哽咽及聲嘶等氣管、神經壓迫癥狀,也可伴頸部局部不適癥狀。本例患者發現頸部包塊5天,無明顯上述氣管、神經壓迫表現。甲狀腺淋巴瘤的影像學檢查如頸部B超聲、CT、MRI等多無特異表現,術前不易根據以上檢查明確診斷。但是超聲提示在甲狀腺炎癥基礎上的單發的低回聲結節應該高度考慮到該病的可能,因為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常合并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3,4]。另外,MRI在明確甲狀腺周圍組織是否受到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優于超聲及CT,故可通過MRI檢查確定甲狀腺淋巴瘤的侵犯范圍及臨床分期。甲狀腺核素掃描檢查常提示為冷結節,對該病的診斷有一定的提示。術前細針穿刺活檢對診斷有一定的作用,有文獻報道其陽性率可高達93%[5]。術后病理切片檢查是明確該病診斷的金標準,而HE染色聯合免疫組化則是避免誤診的關鍵。甲狀腺淋巴瘤絕大多數為非霍奇金淋巴瘤,B細胞來源[6,7]。其病理表現常常為彌漫性,也可為結節性,小細胞到中等大小,并可見漿細胞樣分化。在甲狀腺淋巴瘤的治療方面,外科手術切除并不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腫瘤的徹底切除及擴大手術切除并不能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及減少復發率[8,9]。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為獲取甲狀腺組織學病理診斷,所以手術應以切取活檢為主。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對放療和化療敏感,所以全身化療及局部放療是明確診斷的甲狀腺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方法,能較好地減少術后復發[10]。
在臨床上,當中老年患者尤其女性患者,短期內出現迅速增大的甲狀腺包塊,超聲檢查提示甲狀腺彌漫或局限性低回聲病變,核素掃描提示為冷結節時應考慮原發性甲狀腺淋巴瘤的可能。對于橋本甲狀腺炎合并甲狀腺結節或甲狀腺腫大的患者,應積極給予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篇9
淋巴瘤分布廣,危害大
何教授說,淋巴瘤是一組起源于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發生在淋巴結。由于淋巴組織遍布全身各處,而且同血液系統和免疫系統密切相關,因此,淋巴瘤可以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如心、肝、脾、肺等。
淋巴瘤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淋巴結腫大,尤其是頸部淋巴結的腫大。此外,部分淋巴瘤患者可呈持續高熱,也可間歇低熱,少數有周期熱。多數患者有體重減輕的表現,在6個月內減少原體重的10%以上。有的患者還會出現全身無力、消瘦、食欲不振、盜汗、貧血等。
用自摸做首次排查
由于所有的淋巴瘤均以無痛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何教授推薦一個簡單的“捫診”方法――自摸。因為多數淋巴瘤患者先在淺表淋巴結發病,如頸部、腹股溝和腋下淋巴結,這些部位都很容易摸到。
通常,當病原體侵入人體發生感染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炎癥消失后淋巴腫塊也會自然縮小。所以如果發現自己淋巴結出現無痛性、進行性腫大且可以排除明顯誘發淋巴結增大的原因(比如炎癥)外,就應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以排除淋巴瘤的可能性。另外,患者如果出現淋巴結腫大,經過治療無效,也要警惕是不是有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首次治療非常關鍵
何教授說,對于淋巴瘤而言,首次治療成功與否,決定疾病能否得到控制,也就是說第一次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目前國內不少淋巴瘤患者首次治療時未予充分重視,治不好了才找名醫名院、用貴藥治療,結果反而引發耐藥性。如果患者一開始就能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合理治療,就有可能取得較好治療效果,患者可以存活20年以上。
據介紹,聯合化療和放射治療是當今治療惡性淋巴瘤的主要手段,外科手術主要參與最初的淋巴結活檢和可能的剖腹探查診斷部分,以及原發于胃腸道、泌尿系、腸系膜及肝脾的惡性淋巴瘤。何教授說,治療效果的好壞受諸多因素影響,包括病理類型,病期早、晚,腫瘤對治療敏感性、耐受性等。因此患病后一定要配合醫生接受足夠的治療,爭取得到控制,千萬不要自己亂治以致延誤病情,更不要相信江湖郎中的信口開河。
治療要科學合理,不可蠻攻
對于這類腫瘤的治療,何教授強調:一是要重視科學、合理、綜合治療,不是十八般武藝都用疾病就會好,有時過度治療會適得其反;二是要重視中醫藥,特別是零毒抑瘤方法的充分利用,在淋巴瘤的不同治療階段,中醫藥的方法自有其不同的意義;三是必須充分意識到惡性淋巴瘤的治療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一定要講究保存患者的體力,不可“濫殺無辜”,一味蠻攻,否則只會無益而有害。
何教授還用羅京和霍英東存活時間的巨大差異,來比較兩種治療的不同結果。
羅京之死――過度化療可能是原因之一
羅京所患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是最常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約占該病發病率的30%。盡管預后較差,但據有關統計顯示,只要治療及時、得當,仍有70%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
遺憾的是,根據網上公布的信息,羅京主要采取的是西方國家治療淋巴瘤的模式,也就是大劑量化療后,進行骨髓移植。這種療法對于體質強壯的西方人,對于化療敏感的病理類型確實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但這種治療模式有一種弊端,就是很大程度上摧毀患者的免疫系統,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恢復重建,殘存的淋巴瘤細胞肆無忌憚地增殖,進一步削弱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繼發感染,導致臟器功能的急性衰竭等而死亡。羅京最終因心衰搶救無效而去世。
霍英東抗癌成功――中西醫結合治療
與羅京相比,霍英東的抗癌經歷更值得借鑒。1983年,霍英東與好友何賢幾乎同時患上淋巴瘤,后來何賢赴美做手術,但不久后去世;霍英東則到國內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后又多年堅持鍛煉,保證腫瘤20多年沒復發。
有人說,霍英東之所以患癌后能存活23年,與他本身的身體基礎和心境有關。他長期堅持鍛煉,注重日常的飲食調理,加上對病情想得開,不當自己是一個患者。雖然身兼商人、政治家等多種角色,生活繁忙,霍英東卻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憑借科學的治療方法和個人長期的堅持不懈,迫使癌魔退步。
中西醫結合效果顯著
從霍英東的抗癌經歷可以看出,淋巴瘤盡管兇險,但并非絕癥。除少數惡性程度很高的類型外,本病的治療效果現已大大提高。隨著治療方法的進步,特別是中西醫結合,合理配合運用零毒抑瘤和辨證論治,很多惡性淋巴瘤患者可以長期生存且沒有任何病痛。
何教授與他所領導的專家小組運用中藥零毒抑瘤法系統治療并觀察了7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涉及各種類型和部位,以頸淋巴、縱膈為多。78例中,除1例死亡,1例失訪,1例死于放療后并發肺部嚴重感染外,75例依然健在。其中,32例已完全康復,進入康復期調整,14例已恢復工作。22例仍在中西醫治療中。余下20余例正在接受中醫藥鞏固治療。
篇10
作者單位:457000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
中國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感染率約8.0%~20.0%[1],它也是引起肝癌的重要病因之一。B細胞性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是一組異質性較強的惡性腫瘤,多數起源于B 淋巴細胞,95 %以上的B細胞NHL 表達CD20 抗原。利妥昔單抗(美羅華)是一種人/鼠嵌合的單克隆抗體,能特異性地與B 淋巴細胞表面CD20 抗原結合,殺傷腫瘤細胞,明顯提高了CD20高表達的B細胞性NHL的緩解率和生存率。現對我院近10年來收治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患者治療體會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進行診治的8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年齡32~69歲。所有患者均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表面抗體(HBsAb) 、e 抗原(HBeAg) 、e 抗體(HBeAb) 、核心抗體(HBcAb) 檢查。所有病例均經淋巴結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免疫組化標志CD20陽性。常規體檢,胸腹部和盆腔CT 檢查及骨髓檢查按AnnArbor 進行準確的臨床分期,其中Ⅰ期1例、Ⅱ期4 例、Ⅲ期2例、Ⅳ期1例。
1.2 治療方法 RCHOP治療方案:利妥昔單抗375 mg/m2,靜脈滴注,先慢后快,最快不超過400 mg/h;環磷酰胺750 mg/ m2,靜脈滴注;表阿霉素60 mg/ m2,靜脈滴注;長春新堿1.4 mg/ m2,靜脈滴注。21 d為1個周期,治療2個周期后進行評價療效。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病例治療前后均常規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查,及進行心電圖、胸部和腹部CT及骨髓涂片。
1.4 療效判斷標準 按照非霍奇金淋巴瘤國際療效判斷標準[3]:完全緩解(CR):無可觸及的淋巴結或活檢或細針穿刺陰性,CT 掃描可見的淋巴結直徑≤1 cm,骨髓形態學或組織學檢查正常,至少穩定28 d;部分緩解(PR):全部可測的病灶較原先縮小50%以上;穩定(SD):病灶的增大不超過25%以上或縮小不超過50%以上;進展(PD):全部可測病灶較原先增大25%以上,或出現新的病灶。
1.5 方法 對我院8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進行RCHOP治療方案治療,并對其療效及臨床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總結。
1.6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采用χ2檢驗對資料進行分析,P
2 結果
2.1 對我院診治的8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按AnnArbor臨床分期并運用RCHOP治療方案治療后,療效分析如下:表1。
總結,8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運用RCHOP治療方案治療后:完全緩解3例占37.5%、部分緩解3例占37.5%、穩定1例占12.5%、進展1例占12.5%。
2.2 不良反應 所有患者使用RCHOP方案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寒戰、心悸、胸悶、支氣管痙攣、低血壓等反應。5例患者治療后出現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發熱、貧血、惡心、嘔吐、脫發等不良反應,經予以治療后均好轉,不影響治療。由于化療藥物的作用,很容易造成肝組織的損傷,肝功能檢查結果常常乙肝表面抗原陽性。
3 討論
非霍奇金淋巴瘤絕大多數來源于B細胞,發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目前CHOP方案是治療侵襲性NHL的標準方案,但長期緩解率不到50%,容易復發和耐藥。95%以上的B 細胞NHL 有CD20 抗原的表達,CD20抗原有克隆特異性,是一種非免疫球蛋白產物,參與細胞激活,是B 細胞的特異性標志,僅表達于所有前B 淋巴細胞、未成熟和成熟B細胞,而不表達于造血干細胞、漿細胞和其他造血細胞系,其與抗體結合后,不會發生修飾、脫落或中和,且在血漿中極少有游離抗原,不會與抗體產生競爭結合,因此CD20是非結合性單抗療法的一個理想靶子。感染HBV 的惡性淋巴瘤患者在化療期間和化療后HBV 會產生一定的危害。細胞毒藥物可使病毒復制增加,導致肝細胞破壞,因此有HBV 感染的腫瘤患者肝臟已有慢性損害,其代償能力較差,加之細胞毒藥物本身可致肝損害,這些因素均可導致HBV 陽性的淋巴瘤患者化療后肝損害較HBV 陰性的淋巴瘤患者明顯增高。攜帶HBV 的淋巴瘤患者在化療期間可出現HBV再度活躍,糖皮質激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HBV2DNA中含有糖皮質激素的應答成分,皮質激素會作用于HBV2DNA,激活HBV 基因表達,使HBV 再度活躍。細胞毒T 細胞是乙型肝炎的主要免疫效應細胞。皮質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停藥后局部免疫功能恢復,又可出現去抑制反跳現象,細胞毒T 細胞異常亢進,造成大量肝細胞破壞,發生急性肝炎,甚至暴發性肝壞死,導致肝功能衰竭。利妥昔單抗是第一個被美國FDA 批準用于治療腫瘤的單克隆抗體,它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難治性CD20 陽性B 細胞性NHL,利妥昔單抗除了可以通過補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CDC) 、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2CC) 和凋亡機制清除惡性B 細胞外,還可通過使耐藥淋巴瘤細胞重新對化療藥物敏感而被細胞毒藥物殺死。利妥昔單抗聯合化療治療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國外治療B細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用方案之一。
我們運用利妥昔單抗作為B 細胞NHL 的靶向治療藥,與CHOP方案聯用能提高療效,且不增加藥物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好,值得臨床應用。
參 考 文 獻
篇11
一、病理
在胚胎期靜脈叢中的中胚層裂隙融合形成大的原始淋巴囊,引流進入中心靜脈系統,以后淋巴囊逐漸退化或發展成與靜脈平行的淋巴管系統。若原始淋巴囊未與靜脈系統相連通,就產生囊狀淋巴管瘤。如與淋巴管系統主干不相通,可發生海綿狀淋巴管瘤,如少量淋巴囊在淋巴管系統形成時被分隔,則形成單純性淋巴管瘤。因頸靜脈囊淋巴形成最早。體積最大,所致頸部發生囊狀淋巴管瘤最常見。淋巴管瘤是由增生、擴張、結構紊亂的淋巴管所組成,可向周圍呈浸潤性生長。
二、臨床表現
頸部巨大囊狀水瘤的存在,可造成胎兒的娩出困難。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在頸側部見到軟質的囊性腫物,有明顯波動感,透光試驗陽性。其界限常不清楚,不易被壓縮,亦無疼痛。腫瘤與皮膚無粘連,生長緩慢,大小無明顯變化。但易并發感染,且較難控制。
還可發生囊內出血,此時瘤體驟然增大,張力增高,呈青紫色,壓迫周圍器官可產生相應的癥狀。有的可廣泛侵及口底、咽喉或縱隔,壓迫氣管、食管引起呼吸窘迫和咽下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有部分淋巴管瘤在發展過程中,會自行栓塞退化,或在感染后,由于囊壁內皮細胞被破壞,在感染被控制后自行消退。
三、診斷
1、頸后三角區囊性腫塊。具有向四方(鎖骨上下、口底、氣管食管旁及縱隔)蔓延生長的特點,界限常不清楚,多見于嬰幼兒,出生時即呈巨大,亦可逐漸長大。
2、囊瘤柔軟,一般無壓縮性,能透光。表面皮膚正常,不粘連。
3、內容物淡黃透明或乳糜狀,偶帶血性。鏡下可見大量含有膽固醇結晶的淋巴細胞。
4、囊瘤較在累及口底、舌或咽部時,可有語言、呼吸或吞咽障礙。囊瘤位于鎖骨上時,可有臂叢受壓出現運動障礙或肌肉萎縮。有時氣管受壓移位。
四、治療
1、期待自愈
對于較小局限的淋巴管瘤,不影響功能又無礙美觀者,可不予治療。因為部分淋巴管瘤有自然消退的趨勢。對于病變雖較廣泛,但無呼吸、吞咽困難征象和其他嚴重并發癥者,可暫不作處理,觀察隨訪1~2年,若未見消退或反而增大者,再予治療。
2、注射療法
局部注射硬化劑治療淋巴管瘤,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由于注射療法較為簡便,對組織破壞少,可避免因手術而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況且手術往往亦難以完全切除,所以可作為囊狀淋巴管瘤的首選療法。
(1)應用抗腫瘤藥物博來霉素(bleomycin)作局部注射療法
完全消退和顯著縮小者可達70%。可能是通過抑制淋巴管內皮細胞的生長和化學刺激物使間質纖維化的雙重作用而達到治療目的。從組織學來看,對間質較多的類型如單純性和海綿狀淋巴管瘤的作用較差,而對間質較少的類型如囊狀水瘤的作用較好。博來霉素有水劑和乳劑兩種,使用水劑量先配成1mg/mL的濃度,以每次劑量0.2~0.3mg/kg注入淋巴管瘤內,每周1次。3~10次為1療程。使用乳劑時每次0.6mg/kg,4~6周后重復,總劑量不宜超過5mg/kg,據認為乳劑比水劑效果更好,不良反應較少。注射后l~2周內局部有一過性腫脹,然后逐漸縮小、硬結,但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當天或次日有發熱38℃左右,偶有腹瀉、嘔吐。最嚴重的并發癥是肺纖維化。
篇12
CIK細胞;臨床試驗;免疫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治療取得重大進展,然而遠期療效不盡人意,大部分患者因放化療的不良反應而痛苦不堪,特別是最易罹患血液惡性腫瘤的老年患者。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導致化療藥物減量甚至停藥,導致病情加重惡化[1]。因此,必須尋求其他有效的、不良反應少的治療方法。近年來,獲得性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新的方式,在腫瘤治療中顯示出突出作用,成為一種輔助治療甚至是替代性治療方式。通過激活機體自身免疫系統觸發機體抗瘤反應,調動機體自身機制更好地識別并殺傷腫瘤細胞。在眾多的生物免疫治療方法中,獲得性細胞免疫治療利用CIK細胞重建機體免疫機制,療效可靠。在首批體外及動物試驗中,CIK細胞對轉染的造血細胞顯示出很高的細胞毒效應[2,3]。最新的臨床試驗文章顯示,CIK免疫治療對不同類型腫瘤,尤其是實體瘤患者具有明確的抗瘤效應并顯著提高無進展生存及總生存率,無明顯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好,可重建晚期腫瘤患者的免疫系統,提高生活質量[4~8]。CIK細胞較其他免疫細胞擴增迅速,具有更強的抗瘤活性[3,9],可通過分離人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在體外與IFN-γ、抗CD3抗體及重組人白介素-12共培養獲得。通過體外培養,CD56-和CD56+兩種主要的CD3+T細胞被分離,兩者具體比例依賴于培養過程的具體操作。其中CD3+CD56+細胞表型被認為具有超強的抗瘤能力。這類細胞同時具有T淋巴細胞的強大抗瘤活性和NK細胞的非MHC限制性殺瘤的優點,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而這些CD3+CD56+細胞并不是來源于NK細胞,而是來源于雖通過HLA限制性但仍然被殘存的同種異體反應所排斥的CD3+CD56-細胞[3,11,12]。
1作用機制
CIK細胞的抗瘤活性是穿孔素介導的,依賴于細胞間直接接觸,通過NKG2D細胞表面受體發揮作用,用NKG2D抗體或siRNA阻斷NKG2D后,CIK細胞喪失了不依賴TCR的抗腫瘤細胞毒性作用。大多數CIK表達NKG2D,它的活性與一個10kDa的銜接分子DNAX活性蛋白相關,在高濃度IL-2的作用下,CIK細胞中DNAX蛋白表達上調,而與CD3+CD5+細胞比例無關。所有實體瘤及血液系統腫瘤高表達DNAX配體,典型的有MHCⅠ類鏈相關分子(MIC)A/B以及UL16結合蛋白家族成員[14~16]。CIK細胞同樣表達其他一些活化的NK細胞受體,例如DNAM-1、NKp30、NKp44和NKp46,這些受體被認為與腫瘤細胞識別有關,但在CIK細胞抗瘤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最終分化的CIK細胞同時表達CD45RA+、CCr7-、CD11a+、CD62-/+、CD27+、CD28-,分化后期的CD3+CD56+細胞較早期的CD3+CD56-細胞擁有更多的效應特征[11,17]。CD56在CIK的細胞毒效應中發揮重要作用,抗CD56的單克隆抗體GPR165可以顯著減少CIK對三種CD56+造血系統腫瘤細胞(AML-NS8、NB4和KCL22)的裂解作用。而對CD56-的腫瘤細胞(K562、REH和MOLT-4)無影響。通過siRNA敲除CD56的CIK細胞對CD56+的腫瘤細胞效應降低,而用慢病毒的短發卡RNA轉染腫瘤細胞的CD56,可以顯著降低腫瘤細胞對CIK的敏感性[18]。研究發現臍血來源和外周血來源的CIK細胞通過不同的通路對B細胞性ALL具有細胞毒性效應,如NKG2D通路和TRAIL通路,而不同的作用機理不僅取決于不同來源的CIK細胞,同時也取決于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19]。多種過繼免疫治療使用不同的殺傷細胞,例如,標準的淋巴細胞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AK)、腫瘤細胞浸潤的淋巴細胞(TILs),這兩類因為低擴增效率和抗瘤活性,臨床試驗中療效有限[20]。研究發現,盡管LAK細胞與CIK細胞制備方法相似,都具有非MHC限制性殺瘤活性,但相比而言,CIK具有更高的擴增倍率以及更特異的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9]。因此,根據一系列實驗數據,CIK細胞因其本身超強的細胞毒性特點,必定在未來的免疫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大量針對CIK抗瘤作用的臨床研究如火如荼。本文將介紹和回顧CIK細胞在血液系統腫瘤中的研究成果。
2體外培養擴增方法的改進
1991年,Schmidt-Wolf等[2]創建了一套標準的CIK細胞分離培養程序并被沿用至今。根據這套程序,CIK細胞能夠用PBMCs在體外加入IL-2培養而成。然而,時至今日,CIK細胞的分離培養方法仍在不斷地被改進,研究者們試圖通過各種方法提高細胞的增殖數量和腫瘤特異性細胞毒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了除IL-2以外的其他細胞因子,另一研究熱點在于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如何抑制調節性T細胞(Tregs)活性,Tregs被認為可反向抑制T細胞殺傷活性,抑制Tregs活性認為可以增強T細胞毒性[21]。Lin等[22]發現每2~3天加入IL-16能夠增加CIK細胞的增殖率及增強細胞毒活性。CD3+CD56+效應細胞數量同步增加,提高體內細胞毒性殺傷效能。研究發現,Tregs細胞顯著減少,因此認為IL-6能夠抑制Tregs的免疫抑制作用。在Heninger等[23]的近期研究中報道了類似的結果:加入IL-7較單獨IL-2同樣可以增加CIK細胞的增殖活性及細胞毒性。有趣的是,同樣觀察到Tregs細胞的被抑制現象。IL-7轉染的CIK細胞具有相同特性[24]。而對于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而言,IL-15取代了IL-2的位置,用IL-15刺激增生的CIK細胞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細胞、急性髓性白血病及特異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顯示出較IL-2更強的細胞毒活性[25]。另一項研究中,用IL-15刺激培養的CIKCD3+CD56+細胞數量大幅增多同時伴有Tregs的功能抑制并發現IL-35的減少[26]。在一項針對清除血液系統殘留腫瘤細胞的研究中,Deng等[27]發現抗CD20單克隆抗體可通過STAT通路促進CIK細胞的增殖,并通過MAPK/ERK信號通路增強CIK細胞的抗凋亡能力。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與IL-21共培養可增加IL-21受體、穿孔素、端粒酶B、FasLigand、γ-IFN以及TNF-α的表達,CD3+CD56+細胞比例增多,但平均增殖率無顯著變化[28]。說明IL-21也可作為CIK細胞的共培養因子。更多的證據顯示,與DC細胞共培養能夠增加抗腫瘤細胞毒性,減少Tregs細胞數量,并且DC-CIK能夠增加CD3+CD56+細胞的數量和比例,增加IL-12的分泌[26~30]。
3同種異體免疫反應
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中,CIK細胞的同種異體活性非常重要。因為對于很多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患者而言,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是唯一的治愈希望。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中,起主要效應的是供體淋巴細胞移植后產生的移植物抗腫瘤效應(graftversustumor,GVT)。GVT效應也可用于供體淋巴細胞輸注(donorlymphocyteinfusion,DLI)后疾病復發的治療。而另一方面,供體淋巴細胞同樣可以引起嚴重的移植物抗宿主反應(graftversushostdiseases,GVHD)。CIK細胞在出現GVHD時可以通過免疫屏障發揮重要作用。在一個鼠模型中,CIK細胞通過MHC屏障成功移植并進入荷瘤小鼠體內后,顯示出良好的GVT效應以及零GVHD反應[34]。這個研究小組在另一個小鼠模型中發現CIK細胞分泌高水平IFN-γ,能夠降低GVH活性,而從IFN-γ敲除動物模型中擴增的CIK細胞會加劇GVHD[35]。有趣的是,CIK的不同細胞亞群發揮不同作用,或者具有抗瘤活性,或者導致異體免疫反應。具有抗瘤活性的主要為CD3+CD56+細胞,而CD3+CD56-細胞則主要與異原性免疫反應,即排斥反應有關。這說明消除CD3+CD56-細胞能夠減少GVHD而不影響腫瘤殺傷效能。這為我們應用CIK細胞通過HLA屏障治療腫瘤提供了新的思路[12]。
4自體CIK的臨床Ⅰ期研究
最早的關于CIK細胞治療惡性腫瘤的臨床研究來自于Schmidt-Wolf等人[10],在這項研究中,一例54歲的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在2個周期內接受了1.84×109的自體CIK細胞,沒有任何不良反應,骨髓增生完全緩解(CR),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血漿IFN-γ及TGF-β增多。Leemhuis等[36]連續報道了自體干細胞移植(HSCT)后復發的淋巴瘤患者的一期臨床治療。9例淋巴瘤患者,年齡23~67歲,7例為進展期霍奇金病(HD),2例B淋巴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患者共進行了21次輸注,單次治療量1.0×109~1.0×1010細胞數,無不良反應發生,3例HD患者和1例NHL患者治療有效,2例HD獲得PR,2例SD,其中1例SD維持18個月。除6例晚期轉移實體瘤患者外,在一項Ⅰ期臨床試驗中,Olioso等[37]納入6例進展期淋巴瘤患者,每例患者平均CIK細胞輸注量為7×109(2.2×109~21×109),3周為一個周期,每周3次,1例中心母細胞—中心細胞性(CB-CC)淋巴瘤患者獲得CR,并維持44周,其余患者對CIK細胞治療無臨床反應。個別患者僅出現低熱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效應,如IFN-γ和TNF-α的顯著升高,僅在治療有效的患者中被觀察到,而臨床無效的患者無明顯改變。楊波等[38]研究發現,9例老年B細胞性惡性淋巴瘤患者輸注2×109~3×109CIK細胞后,靜脈注射IL-2單次劑量1×104單位/天,連續10天,每4周重復,7例患者完成8周期治療,2例患者完成4周期治療,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淋巴瘤相關癥狀得到緩解,生活質量明顯提高,CD3+、CD3+CD8+和CD3+CD56+T細胞比例升高,非特異性腫瘤標志物,例如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脫氫酶(LDH)水平下降。總體來講,9例中8例患者獲得CR,試驗結果令人興奮。劉洋等[39]采取了同樣的治療方式治療6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老年患者,CIK細胞治療后CD3+、CD3+CD8+、CD3+CD56+細胞比例明顯升高,所有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CIK細胞治療有效地減少了MDS患者感染的發生,縮短了高熱時間。在疾病穩定期,CIK細胞輸注可減少紅細胞的輸注量,穩定血紅蛋白水平,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但不能改變MDS向高危亞型轉化的自然病程。此實驗中患者未接受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下一步Ⅰ期試驗[40],20例患者,年齡57~93歲,平均83歲,9例淋巴瘤,7例MDS,2例多發性骨髓瘤(MM),3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同樣,輸注2×109~3×109CIK細胞后,靜脈注射IL-2單次劑量1×104單位/天,連續10天。6例患者完成4個周期治療,14例患者完成8個周期循環。以CD3+、CD3+CD8+和CD3+CD56+T細胞的增加為免疫治療陽性。同時β2-微球蛋白和乳酸脫氫酶(LDH)顯著降低。3例患者治療中出現不適及低熱,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治療結束后,11例患者獲得CR,7例PR,2例SD,其中,9例淋巴瘤患者中有5例臨床狀態得到改善,甚至有3例從PD到CR,4例患者維持CIK治療前狀態,其余11例臨床癥狀獲得改善,其中9例達到CR或PR。KPS評分從平均57分提高至83分。研究小組進行的另一項研究中,9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的老年患者(65~90歲)在接受了4個周期R-CHOP方案化療后,7例達到PR,2例CR,9例患者均接受了8周期上述CIK加IL-2的治療,單次輸注5.0×109~1.0×1010CIK細胞,2例出現乏力低熱。截止研究終點,9例患者全部達到CR,在23~35個月的生存期內,淋巴瘤相關癥狀顯著改善。同樣觀察到CD3+、CD3+CD8+和CD3+CD56+T細胞顯著增高[41]。采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小組評估了CIK細胞對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的療效。這一次不同的是,用于治療免疫缺陷性疾病的胸腺肽α1用于試驗,胸腺肽α11.6mg/d,皮下注射,隔日1次;每次回輸CIK細胞數為4×109~6×109,回輸后應用IL-21mU/d,皮下注射,第1~10天。28d為1個療程。結果表明,胸腺肽α1增強免疫治療后體外誘導CIK細胞在擴增數量、效應細胞擴增倍數、比例及體外殺瘤活性4個方面均明顯高于胸腺肽α1治療前。5例患者共接受46個療程的CIK細胞聯合IL-2治療,未觀察到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后5例患者一般情況得到不同程度改善,CD3+、CD3+CD8+、CD3+CD56+細胞比例明顯升高,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顯著下降,感染頻次減少,程度減輕,3例由部分緩解(PR)達到完全緩解,1例由疾病穩定(SD)達到PR,1例由疾病進展達到SD[42]。Yang等[43]報道了1例68歲男性患者,患進展性難治性多發孤立漿細胞瘤伴多處骨質損害,CIK細胞每月輸注一次2×109~8×109,共21個周期,所有骨損達到緩解,患者獲得CR,直到隨訪結束。臨床一期自體CIK細胞治療中少有報道抗腫瘤治療無效的。5例老年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共接受46個周期的CIK細胞輸注治療,回輸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CD3+、CD3+CD8+、CD3+CD56+細胞比例顯著增高,感染發生率以及高熱持續時間明顯降低,值得一提的是,CIK細胞治療能夠大大減少患者所需輸血次數。研究認為CIK細胞輸注雖不能改變病程的轉歸,但在患者疾病進展期以及終末期,采用化療聯合CIK治療可使患者病情一度平穩,延長生存時間[44]。
5同種異體CIK臨床Ⅰ期研究
2007年,Introna等[45]首次報道CIK在同種異體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患者中的肯定療效。11例患者平均年齡53歲(24~62歲),4例AML,3例HD,1例pre-BALL,1例CMML,2例MDS。6例接受有血緣關系造血干細胞移植,5例接受無關供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除2例外,其余9例患者接受低強度預處理,平均移植315天后,給予1~7次CIK回輸,每3~4周1次,平均回輸量12.4×106(7.2×106~87.4×106),盡管回輸被視為安全無副作用,在最后一次回輸后30天內4例患者發生了急性GVHD,其中2例發展為廣泛性慢性GVHD(Ⅱ級),然而,這些GVHD僅發生于CIK細胞回輸前接受非血緣供體移植的患者,因此不能結論為GVHD由異體CIK細胞引起。實驗結果6例未從CIK細胞中獲益,最終死亡。1例獲得SD,1例PR,3例獲得CR。2012年,Laport等[46]報道了另一種CIK治療方法。18例接受可配型的直系親屬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平均年齡53歲,其中NHL5例,AML3例,MM3例,CLL2例,ALL2例,MDS2例,HD1例。12例接受低強度移植,6例接受清髓性移植,16例在接受CIK免疫治療前行減瘤治療,包括化療、激素治療以及手術、供體淋巴細胞輸注。平均輸注時間在復發后4個月(1~34個月),給以一次性注射不同劑量,1×107(4例)、5×107(6例)、1×108(8例)細胞數/Kg,發生GVHD2例,自限性慢性GVHD1例。平均總OS28個月,平均無事件生存時間4個月,8例隨訪期間內1~69個月因復發死亡(平均20個月)。實驗顯示CIK治療后,腫瘤緩解期與異基因移植平均時間有所延長。在另一項研究中,臍帶血來源的HLA匹配的CIK細胞被用于復發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臍帶血移植后,無急慢性副作用發生。1例出現Ⅲ級GVHD的部分伴隨癥狀[47]。Linn等[48]報道了對各種個體化化療方案和供體淋巴細胞輸注不敏感的患者,行CIK細胞治療后的喜人成果。8例AML,3例ALL,3例HD,1例CML,1例NHL。16例患者共接收55次CD3+細胞輸注,劑量范圍從1×107~2×108/kg不等,3例出現急性GVHD,經過治療好轉,6例患者未從治療中獲益,5例患者因為同時應用了其他治療手段,臨床療效未評估。最終,2例ALL,2例HD,1例AML患者被認為CIK治療獲益。
6Ⅱ期自體CIK細胞臨床試驗
江浩等[49]對41例化療前急性白血病患者CIK治療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19例患者化療前接受CIK治療,22例患者單純化療作為對照組。兩組化療方案基本相同。免疫化療組中,8例患者接受4個周期,2例患者接受3個周期、5例患者接受2個周期、4例患者僅1個周期CIK細胞治療。平均細胞輸注量(14.2±8.5)×109/L,化療后評估,所有患者獲得CR并持續超過6個月,1年后隨訪,CIK組73.4%患者持續CR,對照組27.3%。因此,化療前接受CIK細胞治療的患者獲得CR比例顯著高于單純化療組,并且,3個周期及以上CIK治療療效較少于3個周期者有統計學差異。聯合治療組所有患者隨訪期結束前保持CR,然而,9例中有4例CIK治療少于3個周期的患者在隨訪期結束后復發。另一項研究中,13例通過自體干細胞移植獲得臨床緩解的AML患者和11例殘留病灶PCR檢測后伊馬替尼治療的CML患者接受了CIK治療,其中11例AML、10例CML成功取得自體CIK,接受了每3周一次的CIK輸注治療。AML中,3例1次、1例2次、5例3次、2例4次CIK細胞輸注。平均輸注時間為HSCT后16天(13~37天),也就是血細胞減少恢復后的時間。CML組,所有患者接受4次輸注。AML組單次平均回輸細胞數為2.72×109(1.3×109~78.6×109),CML組為25.72×109(13.76×109~54.94×109)。發熱是唯一的副作用,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研究結果顯示,無復發存活期較歷史對照組無統計學差異,兩組患者均未從CIK治療中獲益[50]。鐘國成等[51]研究了CIK聯合DC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療效。1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單純化療,另一組化療聯合DC-CIK治療,PBMC體外經GM-CSF和IL-4培養后加入多發性骨髓瘤細胞裂解物獲得DC,CIK和DC以單次2.5×109~5×109的細胞數輸注,免疫治療后,CD3+/CD8+和CD56+細胞數顯著上升,同時,HSP70和TH1/TH2比例增高,而炎癥因子TGF-β、β2微球蛋白和CD4+CD25+調節T細胞減少。研究結果,兩組OS分別為42.9個月和33.6個月,有統計學差異,聯合治療組的QOL評分以及臨床指標均優于單獨化療組。Wang等[52]用超低劑量吉西他濱(10mg,d1~5)聯合CIK細胞(每次2×109~8×109,共3次),治療2例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轉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取得良好療效,骨髓增生改善。
7總體療效和毒副作用
匯總以上數據,208例患者年齡從18~93歲,平均53歲,參加了18項臨床試驗,最少的接受1次輸注治療,最多的接受21次CIK輸注治療,平均5.5次,中位數3.5次,單次細胞數1×108~2.8×1010,平均5×109,自體CIK治療107例,有效率55%(CR+PR+SD),50例接受異體CIK治療,有效率20%,另外51例患者行CIK聯合常規化療,73.4%達到CR。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免疫力增強、感染次數減少、高熱時間縮短,必須輸血次數減少。CIK輸注后唯一的副作用為低熱(37.5~40℃),發生率為26.37%,但癥狀不超過24小時并且易于處理,GVHD發生率為14%,但均發生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和供體淋巴細胞輸注患者,因此不能結論為GVHD由異體CIK細胞引起。在一項研究中,2例患者出現一過性的心律失常,但沒用直接證據表明是由于CIK輸注引起。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4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發育良好,年齡30~55歲。其中左側22例、右側18例,所有患者都位于邊緣區,外上象限24例(60%),外下象限4例(10%),內上象限8例(20%),內下象限4例(10%)。術前腫瘤直徑均≤3cm。對于腫瘤較大并且保乳意愿強烈的患者,術前行輔助化療。
1.2手術方法:病變位于上象限者采用弧形切口,下象限者采用放射狀切口,同時加腋窩處順皮紋方向切口。如術前已有明確病理診斷者,遵循無瘤操作原則先行腋窩解剖,然后再行腫瘤擴大切除術,其中單純行腫瘤擴大切除術18例,腫瘤擴大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清掃5例,腫瘤擴大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清掃5例,腫瘤擴大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12例。肉眼切緣距腫瘤2cm以上,四周及基底切緣送冰凍病理至無癌組織殘留為止。前哨淋巴結活檢方法為核素法或聯合法,腋窩清掃范圍包括胸大小肌間隙及berg分級I、II級水平腋窩淋巴結,即背闊肌前緣至胸小肌內側緣范圍內的全部淋巴結。
1.3輔助治療:術后8例先放療后化療,6例化療3周期后放療,放療結束后再化療3周期(夾心式),26例6周期化療結束后再放療。化療方案:CMF32例、CAF 8例(CerbB―2 陽性),共6周期。輔助放療采取全乳腺切線野X線照射50Gy,共5周;后縮野對瘤床以電子線追加照射10~16Gy,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者酌情考慮加照患側腋窩引流區、鎖骨上、下區及內乳區。對于雌、孕激素受體陽性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未絕經的患者予三苯氧胺或法樂通5年,絕經后患者予芳香化酶抑制劑5年。
1.4療效評價:按國家“十五”攻關課題“早期乳腺癌規范化保乳綜合治療的臨床研究”采用的美容評定標準[1]進行判定。
2 結果
隨訪6~48個月,全部患者無瘤生存(無局部復發、無遠處轉移)。經療效判定,優良33例,優良率達82.5%。
3 討論
近年來,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并正在逐漸推廣。一般認為,保乳手術的適應證是腫塊≤3cm,腫塊邊緣距最小距離≥2cm,必須有足夠的大小,術前鉬靶攝片排除多中心病灶及多處細小鈣化點。對病理類型及腋窩淋巴結狀況無特殊限制,但對腫瘤含廣泛導管內成分(EIC)的患者則應慎重[2],也有人認為EIC應為保乳手術的禁忌。本組患者均符合上述要求。關于腫塊的切除范圍,我們的體會是:發育良好,切除范圍稍大只要外形變化不大,還是切除腫塊周圍2cm的正常乳腺組織較為安全,特別是對初期開展保乳手術的醫生。無論切除范圍如何,必須快速冰凍病理報告切緣陰性。腋窩淋巴結清掃的切口選擇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既要充分暴露方便手術又要兼顧美容效果。對外上象限的腫塊,在局部切除后向外上沿腋窩前壁延長切口即可很方便的作腋清掃,對內側腫塊可另選切口,我們多選擇沿外側輪廓線向上延至腋窩前壁,腋窩暴露十分清楚,術后美容效果理想。保乳術后的輔助治療主要包括化療、放療和內分泌治療等。本組40例患者中行單純腫瘤擴大切除術18例,腫瘤擴大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清掃5例,腫瘤擴大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清掃+腋窩淋巴結清掃5例,腫瘤擴大切除術+腋窩淋巴結清掃術12例。術后按CMF(CerbB-2 陽性則用CAF)方案進行化療并加放療,對于雌、孕激素受體陽性患者進行內分泌治療。結果表明,治療后經6~48個月隨訪,本組全部無瘤生存(無局部復發、無遠處轉移),其中優良33例,優良率達82.5%。因此,我們認為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保乳手術療效確切,是有效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