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定性分析研究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當前,紡織品的開發中,使用最多的紡織纖維是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和合成纖維。其中,合成纖維主要原料是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石油資源的日趨緊張,加上生產中的高消耗、高污染等問題,合成纖維面臨很大的壓力,因此各國都在研究開發利用其他纖維來代替合成纖維的課題,而目前能夠代替合成纖維的最理想纖維是生物可降解纖維。生物可降解纖維是對環境友好的材料,它提供了人類減少環境負擔,在現代文明和自然界之間達到平衡的一種辦法,因此將成為21世紀的主要纖維之一。而海藻纖維正是一種生物可降解纖維,是人類繼種植棉花大麻、種桑養蠶等向土地要纖維和開采石油從地下找纖維之后,又多了一個新的纖維開發領域――向海洋要纖維[1-2]。
海藻纖維是用從天然海藻中提取的物質紡絲加工而成的一種纖維,是一種重要的天然功能纖維新材料,棕藻、紅藻是海藻纖維的最佳來源。這種纖維能夠被加工成任意長度和纖度的短纖或長絲,也可以與其他纖維混紡,最終可以用于制造衣服、家紡、床墊等。
海藻纖維具有許多傳統纖維沒有的新特性,如吸濕性、抗菌性、阻燃性、防輻射、保溫性等特性。
作為海藻纖維研發地(青島)的國家級專業紡織產品檢驗機構,有責任和義務為推動地方產業發展作出一份貢獻,于是我所科研團隊從專業角度,在海藻纖維制品還未大量走入市場之前,研究海藻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紡比的測定方法,為該新型紡織材料順利進入市場,走入百姓生活奠定基礎。
1 海藻纖維的定性分析[3-5]
1.1 外觀
純海藻纖維呈白色,表面光滑、光澤柔和、手感柔軟,具有良好的懸垂性。
1.2 燃燒試驗法
1.2.1 試驗儀器及工具
天平、打火機或酒精燈、鑷子、放大鏡、培養皿、剪刀。
1.2.2 試劑
乙醇。
1.2.3 試驗方法
將約10 mg試樣扯成細束,用鑷子夾住,徐徐靠近火焰,觀察試樣對熱的反應(熔融、收縮情況)。再將試樣束移入火焰中,觀察試樣在火焰中的燃燒情況。然后離開火焰,注意觀察試樣燃燒狀態和嗅聞火焰剛熄滅時的氣味。待試樣冷卻后再觀察殘留物灰分狀態。記錄燃燒過程中詳細情況,見表1。
1.3 顯微鏡觀察法
1.3.1 試驗儀器及工具
哈式切片器、刀片、小旋鉆、鑷子、挑針、剪刀、載玻片、蓋玻片、生物顯微鏡等。
1.3.2 試劑
液體石蠟、火棉膠。
1.3.3 試驗方法
1.3.3.1 縱截面觀察
將試樣扯成細束后排齊,取適當長度的試樣均勻平鋪于載玻片上,加上少量液體石蠟(注意不要帶入氣泡),蓋上蓋玻片,放在100倍~500倍生物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觀察其形態,并記錄試樣縱截面特征(見圖1)。
1.3.3.2 橫截面觀察
將用哈式切片器制備好的試樣橫截面,置于載玻片上,加上少量液體石蠟,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帶入氣泡),放在100倍~500倍生物顯微鏡的載物臺上觀察其形態,并記錄試樣橫截面特征(見圖2)。
1.4 化學溶解法
1.4.1 試驗儀器及工具
恒溫烘箱、電熱恒溫水浴鍋、分析天平、玻璃抽濾瓶、燒杯、試管、木夾、鑷子、玻棒、坩堝鉗等。
1.4.2 試劑
見表2。
1.4.3 試驗方法
將約100mg試樣置于試管中,注入10mL溶劑(試樣和試劑的浴比為1:100)。在常溫下,用玻棒攪動5min,觀察溶劑對試樣的溶解情況。常溫下難以溶解的試樣,需做煮沸試驗,并用玻棒攪動3min,視其溶解程度。記錄試樣在各種溶劑和條件下的溶解情況,見表2。
注:試驗應在通風櫥里進行,因為很多溶劑揮發性強,并且有毒,加熱時不得使用明火,注意防火安全,因為很多試劑是可燃的。
2 海藻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紡的定量分析[6-9]
通過以上對海藻纖維的一系列定性分析,我們不難發現:1)采用75%硫酸溶液溶解法可確定海藻纖維與其他(如聚酯纖維、丙綸、芳綸等)在75%硫酸溶液中不溶解纖維的混紡比。2)采用30%氫氧化鈉溶液煮沸法可確定海藻纖維與其他(如棉、粘纖、萊賽爾、莫代爾等)在30%氫氧化鈉溶液中不溶解纖維的混紡比。3)利用海藻纖維在鹽酸(常溫)中不溶解的特性確定其與錦綸的混紡比。4)利用海藻纖維在二甲基甲酰胺中不溶解的特性確定其分別與腈綸、氨綸的混紡比。筆者利用以上溶解規則做了大量試驗,現將部分典型試驗結果列于表3。
3 總結分析
通過對海藻纖維的燃燒特性、顯微鏡下縱橫截面的特征以及化學溶解特性的一系列試驗發現:1)海藻纖維的燃燒特性在常見的紡織纖維中只與芳綸有些相似,但其化學溶解特性又與芳綸截然不同,其獨特的燃燒特性使其極易與其他纖維相區分。2)海藻纖維雖然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化學再生纖維,但其縱橫截面與其他纖維(參見FZ/T 01057.3―2007)仍有明顯區別。3)如果說以上兩點為海藻纖維定性提供了依據,那么海藻纖維既具有植物纖維的溶解特性又具有動物纖維溶解特性的溶解特點(類似于蠶絲纖維),這種兩面性的溶解特性為其定量分析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1]趙雪,何瑾馨,朱平,等.海藻纖維的性能與最新研究進展[J].國際紡織導報,2008(11):24-30.
[2]張傳杰,朱平.高強度海藻纖維的性能研究[J].印染助劑,2009,26(1):15-18.
[3]FZ/T 01057.2―2007 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 第2部分:燃燒法[S].
[4]FZ/T 01057.3―200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 第3部分:顯微鏡法[S].
[5]FZ/T 01057.3―2007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 第4部分:溶解法[S].
[6]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S].
[7]GB/T 2910.7―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7部分:聚酰胺纖維與某些其他纖維混合物(甲酸法)[S].
篇2
一、引言
電力系統的穩定,對于我們如今的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出現了問題,意思是指在電力系統正常運行的時候,受到外界的干擾,會出現運行數值的變化。
在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出現的問題當中,我們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靜態穩定與暫態穩定。靜態穩定是指電力系統由于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不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而自動恢復到原來的電力系統狀態。而另一種暫態穩定就是在電力系統在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而以一種新的運行狀態來繼續運行。所以我們要從不同的分析方法來分析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二、電力系統靜態穩定分析
上面我們也說過,靜態系統穩定是指在電力系統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本身的運行周期不會發生變化,而在干擾之后會自行的恢復的原來的運行狀態,這樣的電力系統就是靜態穩定。靜態穩定是基本上不需要我們來進行研究的,因為這樣的電力系統,它會自動調節回來,不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暫態穩定在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不但會出現本身運行周期的變化,在震蕩之后,并不會回到原來的運行狀態,而是以一種新的狀態來運行。接下來我們將分別分析兩中電力系統的穩定。
首先我們要講述的是靜態穩定的電力系統,這種靜態的電力系統可以由以下這樣的方法來分析,比如說全特征值分析法以及部分特征值分析法等。
首先我們可以用全特征值分析法來分析,在整個電力系統形成了雅可比矩陣A后,我們可以應用QR算法來完成整個矩陣的全部特征值,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判斷整個電力系統是不是靜態穩定,這種方法具有的特點是占用的內存太大,同時整個預算的過程又太慢了,同時要是在計算大規模的電力系統的時候,就有可能出現誤差,所以這種計算分析方法只能夠應用于一些中小規模的電力系統,對于大規模的電力系統的實用性并不大[1]。
還有一種是部分特征值計算法,對于這種分析方法來說,主要就是為了關注整個矩陣中與需要分析目標相關的那一部分特征值,對于出現了震蕩的不穩現象時,也是主要關注其中較大的特征值。采用這樣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針對在整個電力系統的低頻震蕩的分析,在整個矩陣中采取其中的主導特征值,這種從矩陣的部分特征值來分析的方法中,有點是將矩陣進行降階后在進行分析,而有的分析方法卻是直接在用矩陣來進行的分析計算的。以上的都是利用矩陣的特征值來進行的分析,其實在除了利用特征值來分析電力系統的穩定外,還可以用到的另一種就是頻域分析法。
三、電力系統暫態穩定分析
這中電力系統是在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不會恢復的到原來狀態的一種電力穩定系統。這是在電力系統受到外界大的擾動而引發的一種電磁的暫態過程,這種過程還會牽扯出機械運動的暫態過程一種相對要復雜的一種過程。在整個過程中,由于這種過程太過復雜,所以在分析這中電力系統的穩定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第一是不要考慮發動機對暫態過程的影響,應該電力系統中交流系統的變化。不考慮在頻率變化時對整個電力系統中對系統的參數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于暫態穩定我們可以用以下這兩中方法來進行分析,分別是數值解法以及直接解法這兩種。
(一)數值解法
這種方法是在了解完暫態系統的微分方程以及它的代數方程之后,來計算求解的。主要應用的是各種的數值積分法來進行的求解來進行的計算分析。在這種利用各種方程來進行的計算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拓展出交替求解法以及聯力求解法來。
首先我們要先分析的是交替求解法,這種方法可以在積分方程與代數方程兩種方程中來選擇。數值解法還應該要考慮的是對各種方程特性的適應性。在這中數值解法中主要應用到的方程可以有以下的一些方程,比如說穩定歐拉法、高斯-塞德爾迭代法、抗矩陣迭代法等。在這么多的計算方法中[2],有一種梯形隱試積分法在計算電力暫態穩定當中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在如今的計算暫態穩定的方法中,都認為梯形積分法是最理想的一種方法了。
(二)直接解法
這種解法的中心思想是,在整個電力系統遭受到外界的干擾之后,不管是什么情況下,都會恢復到穩定的狀態。所以直接法就是在整個狀態的空間中找到一個穩定的平衡點,在以這個點為中心,將周邊的范圍作為一個穩定的區域,再使用李雅普諾夫函數來計算分析。要是出現的擾動不在穩定域內,也不可以說整個系統就是不穩定的,這也是在直接解法所占有的保守性特性。在直接的解法當中,還有一些實用的方法主要有不穩定平衡點法,勢能界面法,單機能量函數法等。這些方法都可以應用到各種復雜的電力系統中去。
在整個暫態穩定的分析方法中,除了上述的幾種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是概率分析方法,這種應用各個方面的因素來得出某些概率的方法也可以用來檢測電力系統的穩定性
四、結束語
電力系統的穩定在整個中國電網中,是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它直接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所以本文通過分析電力系統的各種穩定性的方法,來提取出對于電力系統有幫助的穩定性分析方法,希望對于我國的電力系統有幫助。
參考文獻:
篇3
引用格式:胡應添,李偉丹,郝秀娟. 新型室分系統定位方法研究[J]. 移動通信, 2016,40(14): 56-59.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accuracy of th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based on proximity relations in the new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scenario, 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w system, and proposed a new positioning method: BBU would analyze the received SRS signal strength of each RRU, then recognized the RRU location with the maximum power of the SRS as the terminal. The method of RRU labeling, distinguishing overlying SRS signals, is easy to realize, and improves positioning accuracy.
[Key words]new indoor distribution system BBU RRU SRS
1 引言
目前,移動通信網絡中終端的定位技術發展迅速,基于定位技術的應用蓬勃發展,滲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導航服務、位置推送、關聯搜索以及大數據行為等。現有的定位技術有基于臨近關系的定位技術,該技術是終端通過接收參考源的信號,把接收信號功率最強的參考源所在的位置當成是移動終端的所在位置,從而實現定位。由于這種定位技術實現方法簡單,因此被廣泛地應用。
基于臨近關系的定位技術在新型室內分布系統這種應用場景下仍存在定位不精確的問題,原因是:對于新型室內分布系統,一個小區由多個射頻拉遠單元協同覆蓋以提升小區覆蓋面積,且多個射頻拉遠單元間的信號通過疊加后回傳給基帶單元解調,這樣就會因信號疊加導致信號源頭無法識別,所以無法定位到具體的射頻拉遠單元的位置。
2 新型室分系統定位方法
2.1 新型室分系統
新型室分系統定位示意圖如圖1所示:
其中,一個BBU(Building Base band Unit,基帶處理單元)包含m個擴展單元,每個擴展單元又包含n個RRU(Radio Remote Unit,射頻拉遠單元),這樣BBU下一共包含m×n個RRU,該m×n個RRU的信號通過疊加后發送給基帶單元。
2.2 定位方法
通過終端發送的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信道探測參考信號)信號對其進行定位,具體定位方法是:BBU分析各個RRU接收到的SRS信號的強度,然后將接收到SRS信號功率最大的RRU的位置作為該終端的位置。
(1)RRU信號區分方法
由新型室分系統的特點可知,RRU發送的SRS符號具有時間對齊的特點,造成SRS符號在同一時刻被發出來,因此也就會發生信號接收時疊加在一起的問題。而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是:通過RRU標識將同一時刻接收的SRS符號區分,并進行排隊生成序列,當然序列的個數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
如圖2所示,當前有2個RRU,每個RRU生成2個SRS符號,假設這2個RRU分別是RRU1和RRU2,其中RRU1生成的2個SRS符號中會有RRU1的標識信息;同理,RRU2生成的2個SRS符號中會有RRU2的標識信息。BBU同一時刻接收RRU1生成的2個SRS符號和RRU2生成的2個SRS符號,根據RRU1和RRU2的標識信息恢復出所接收的4個SRS符號各自對應的RRU源頭。這樣做的效果是:接收到RRU1和RRU2的SRS信號可以被很好地分開,從而有效解決新型室分系統數據源頭混淆的問題。
(2)接收SRS信號時長設定方法
由于SRS信號周期的影響,為了接收完整的SRS信號進行定位,需要設定BBU接收SRS信號的時間,即設定時長。
根據在一個采集周期內的RRU個數和一個SRS周期內的SRS符號個數,確定設定時長。其中,設定時長小于一個采集周期。
采集周期是指基帶單元在每次定位之前對信息進行采集所用的時間長度,它的設置是為了在設定時間段內采集終端生成的SRS符號。由于用戶終端很可能處于移動的狀態,因此通過設置采集周期,當完成一個采集周期的信息采集后就可以進行定位。采集周期的時間長短應根據實際需要設定,也可以約定在固定時刻或者固定時間段進行定位。
設定時長是指在采集周期中選擇的時間片段。為了能夠讓BBU獲得SRS符號,所以從采集周期中單獨選擇出特定的時長用來傳送SRS符號,達到解析SRS符號,準確定位的目的。
具體地,將一個采集周期內的RRU個數和一個SRS周期內的SRS符號個數相乘,根據乘積結果確定設定時長。例如,因為標準已知1 ms傳送14個SRS符號,假設RRU的個數和一個SRS周期內的SRS符號個數相乘的結果為m,那么根據m與14的比值就可以確定出設定時長,當然設定時長的取值最短不能小于m與14的比值,但也不能超出采集周期。
下面通過舉例來說明時長設定方法:
如圖3所示,小區0由1個BBU和8個RRU組成,每個RRU服務該區域內的50個用戶終端,每個RRU在每個SRS周期內產生2個SRS符號(2個SRS符號被50個用戶終端復用),那么8個RRU就產生了16個SRS符號,基于1 ms只能傳輸14個SRS符號,因此可以從第一采集周期1000 ms中選擇2 ms用來傳輸16個SRS符號,也可以從第二采集周期1000 ms中間選取兩個時長用來傳輸16個SRS符號(如圖4所示),當然兩個時長的總和一定大于16個SRS符號占用的時長。
由此可見,設定時長的具體取值取決于一個采集周期內的RRU個數和一個SRS周期內的SRS符號個數的乘積結果。設定時長可以為連續時長,也可以是多個短時長的總和,當然設定時長不能大于采集周期。通過設定時長可以單獨對SRS符號進行傳送,方便后續基帶單元對SRS符號的解析,從而實現新型室分系統SRS符號數據源頭的識別。
(3)定位流程
下面將分別說明擴展單元和BBU的定位流程。
擴展單元的定位流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1:接收同一時刻由多個RRU發送的攜帶RRU標識的SRS符號;
步驟2:根據SRS符號對應RRU標識,將SRS符號排列成至少一個序列;
步驟3:將排列好的序列發送至基帶單元BBU。
基帶單元BBU的定位流程主要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1:BBU接收在設定時長內傳送的信息,該信息是按照RRU標識排列好的SRS符號;
步驟2:從接收的信息中確定每個RRU的SRS符號;
步驟3:BBU分析每個RRU中SRS符號的信號強度,并將SRS信號功率最大的RRU的位置作為終端的位置。
如果一個小區中不包含擴展單元,則以上擴展單元的流程在基帶單元BBU中執行。
3 結論
本文給出了一種新型室分系統的定位方法:BBU分析各個RRU接收到的SRS信號的強度,然后將接收到SRS信號功率最大的RRU的位置作為該終端的位置。其中采用RRU標識的方法,使得疊加在一起的SRS信號被區分開,并給出了確定設定時長(BBU接收SRS信號的時間)的方法,根據一個采集周期內的RRU個數和一個SRS周期內的SRS符號個數來確定設定時長。該定位方法可以提高新型室分系統的定位精度。
參考文獻:
[1] 王敬昌,羅夕青. 一種基于Cell-ID定位技術的地圖匹配方法[Z]. 2013.
[2] 杜翠風,陸鑫. Cell-ID定位方法和裝置[Z]. 2014.
[3] Fujiwapa Masanori. Position determining metho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Z]. 2014.
[4] 張明華. 基于WLAN的室內定位技術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2009.
[5] 談飛,盧翔,涂時亮. 基于TOA的指紋定位系統[J]. 計算機系統應用, 2010,19(3): 137-141.
篇4
在對農村地區房屋進行調查時,分層抽樣法為重要的調查方法。采用該種方法,首先需要在抽取省級調查樣本的基礎上,對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農村居民數量、調研組織難以、地理氣候條件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完成單級整群抽樣。針對縣級調查樣本,同樣需要考慮這些因素,然后進行分層等距抽樣調查,抽取3個縣為樣本單位。針對行政村調查樣本,需要進行等距抽樣,結合農村人均純收入水平選取3個村樣本[1]。在行政村調查的過程中,需要實現全覆蓋入戶調查,安排各縣調研組進入行政村對各村民小組農民住房結構安全狀況進行逐房、逐戶現場調查,完成農戶調查問卷和村級調查問卷的填寫。
(二)調查內容
在農村地區房屋調查內容中,需要按照《農村危險房屋鑒定技術導則(試行)》在現場完成快速評估,拍攝危房的圖片。按照要求,需要對房屋建筑面積、材料、結構、建造工藝及費用、房屋抗震性等進行調查記錄。結合調查內容,需要完成相應問卷設計。在問卷得到住建部村鎮司審核后,向農戶下發,同時在現場結合調查內容進行信息采集和核實,保證調查結果準確、真實。
(三)調查分析
從農村地區房屋調查情況來看,農村房屋普遍由當地工匠按照當地傳統習慣進行建造,會結合房主要求和經濟條件進行結構設計。由于同一地區環境條件相似,所以房屋特點大致相同,結構形式基本一致。為節省成本,大多在當地取材。中國地域廣袤,環境復雜,所以不同地區農村房屋建造形式存在較大差異,材料多樣,大致可以劃分為木結構、砌體結構、生土結構、石結構四類,難以得到統一劃分標準。從總體上來看,以傳統土木磚石類為主,結構上主要利用墻體承重。而傳統農村房屋大多無抗震構造措施,在建造過程中缺乏對結構抗震問題的認識,所以房屋結構整體性、安全性等指標較差,在自然災害中容易出現較大程度的房屋結構破壞。
二、農村房屋的危險性鑒定方法
(一)危險性等級劃分
在農村房屋危險性鑒定方面,按照現行《農村住房危險性鑒定標準》,需要采用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定理?與層次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實現對房屋危險性的綜合評定。具體來講,就是將房屋劃分為多個危險性等級,對其危險性進行定性和定量鑒定。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從構件、房屋組成、房屋三個層次進行劃分,將房屋各構件劃分為危險和非危險兩類,并將房屋各部分劃分為無危險點、有危險點、局部危險、整體危險四個級別,最終將房屋評定為無危險(A級)、有危險點(B級)、局部危險(C級)和整棟危險(D級)四個等級。在房屋地基鑒定中,還要確定房屋建設場地是否安全[2]。如果處于危險場地,可以直接評定整棟房屋屬于整體危險等級。從場地劃分上來看,土質堅硬、地勢平坦、基巖穩定等地質條件都屬于有利場所,而存在明顯下陷趨勢的采空區、有泥石流等潛在威脅或存在暗埋溝渠等場地都屬于危險場地。針對房屋組成,在實際鑒定中需要劃分為地基、上部承重和維護三部分,針對上部承重結構劃分為柱、屋架、主梁、次梁和板等部分,結合各部分的重要程度進行權重分配。
篇5
Simple and Rapid Qualitative Detection Method for Diethylstilbestrol//Luo Banxin1, Chen Changyun2
Abstract To study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of diethylstilbestrol qualitative color reaction. Because diethylstilbestrol molecule contains double-bond and it can react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we discuss the optimum reaction conditions of diethylstilbestrol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s color reaction from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cid and alkaline three aspects. The optimal condition of diethylstilbestrol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s color reaction is neutral condition, temperature above 40 ℃, and the lowest detectable limit of diethylstilbestrol is 0.1 ppm.
Key words diethylstilbestrol; rapid detection; color-fading reaction
Author’s address
1 No.13 High Middle School of Nanjing, Nanjing, China 210008
2 School of Biochemic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1171
食品安全是一個國家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經濟利益和國際貿易、國家形象甚至國際外交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十分嚴重,頻頻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同時也極大地損害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聲譽和貿易,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是二苯乙烯類人工合成雌激素,能促進蛋白質的合成代謝,在養殖業中被用來提高動物日增重和飼料效率,促進禽畜生長。毒理研究表明,這是一類具有很強作用的雌激素,長期食用將會對人體產生染色體畸變,誘發腫瘤;并且能擾亂激素平衡,損害肝臟和腎臟,導致性早熟、胎兒畸形等嚴重毒害后果,被世界許多國家禁用[1-5]。我國農業部在2002年頒發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農業部第193號公告]中將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列為食品動物中禁用的獸藥;同年我國質檢總局、外經貿部聯合的《中國動物及動物源食品中殘留物監控計劃》將己烯雌酚等二苯乙烯類雌激素列為禁用獸藥之首。
但受利益驅動,非法使用現象仍然嚴重,造成的食物中毒和貿易摩擦時有發生,因此對這類獸藥的殘留檢測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重視。目前這類獸藥的檢測主要是依賴于專門檢測機構的大型儀器,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譜法、氣質聯用法和液質聯用法等。但是這些方法還存在明顯的不足:色譜法儀器昂貴、檢測成本高,不適用于基層檢驗檢疫工作;操作復雜、檢測時間長,不利于大批量樣品的快速測定;等等[6-7]。因此,現場快速的初篩技術是當前急需。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材料
己烯雌酚,標準品,Sigma-Aldrich公司,以乙醇為溶劑配成濃度為1 g/L的溶液備用;高錳酸鉀,分析純,上海成捷化學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實驗用水均為3次蒸餾水。
1.2 溶劑的影響
由于己烯雌酚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所以己烯雌酚的標準液用乙醇來做溶劑配制。向2支試管中分別加入高錳酸鉀(1×10-4 mol/L)0.25 ml,然后分別加入無水乙醇、蒸餾水0.75 ml,加熱一段時間,觀察研究用水和乙醇稀釋己烯雌酚的標準液對高錳酸鉀褪色反應的影響[8-10]。
1.3 溫度的影響
依次測定常溫至100 ℃下各濃度己烯雌酚使高錳酸鉀褪色的時間,進而判斷該反應的最適溫度。向5支試管中都加入高錳酸鉀(1×10-4 mol/L)0.25 ml,然后分別加入0.1 g/L、0.01 g/L、1 mg/L、0.1 mg/L的己烯雌酚和蒸餾水0.75 ml(空白試驗),依次在100 ℃至常溫條件下測定變色時間,選擇最佳溫度。
1.4 酸堿性的影響
分別對酸性、堿性和未加酸堿條件下反應現象和反應時間進行對比,尋找出可以最快、最明顯觀察出現象的條件。在50 ℃下,向5支試管中都加入高錳酸鉀(1×10-4 mol/L)0.25 ml,然后分別加入0.1 g/L、0.01 g/L、1 mg/L、0.1mg/L的己烯雌酚和蒸餾水0.75 ml(空白試驗),最后向上述5支試管中加入2滴1 mol/L的氫氧化鈉,搖勻觀察。另在50 ℃下,向5支試管中都加入高錳酸鉀(1×10-4 mol/L)0.25 ml,然后分別加入0.1 g/L、0.01 g/L、1 mg/L、0.1 mg/L的己烯雌酚和蒸餾水0.75 ml(空白試驗),最后向上述5支試管中加入2滴0.4 mol/L的硫酸溶液,搖勻觀察。
2 結果與討論
表1列出不同濃度的己烯雌酚在中性環境下不同溫度時使高錳酸鉀褪色的反應時間。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不同己烯雌酚的濃度對該褪色反應有很大差別,濃度大于0.10 g/L時,在整個實驗溫度區間內立即變色。對于濃度0.01 g/L的己烯雌酚樣品,變色速度從30秒到2分半鐘不等,也能很快褪色;當濃度降低到1.00 mg/L時,40 ℃以上都能很快變色,并且隨著溫度的升高變色速度加快,但是在常溫下10分鐘之內不會變色,褪色速度明顯減慢。己烯雌酚濃度進一步降低到0.10 mg/L時,90 ℃以上才能保證褪色反應的快速進行。
從表2可以看出,不同濃度的己烯雌酚在堿性環境下,都會從淺紫紅色立即變為淡綠色,這是由于在堿性條件下,高錳酸鉀被還原成錳酸鉀的原因,并且空白與含有己烯雌酚的標準品沒有差別,干擾強烈,不適合于己烯雌酚的檢測;而在酸性環境下,變色明顯,但是變化規律不是隨著濃度的變化而單調變化,與中性條件相比,規律性不好。
3 小結
從濃度、溫度、酸堿條件三方面依次討論己烯雌酚使高錳酸鉀褪色最適條件的選擇。綜上所述,中性條件是己烯雌酚使高錳酸鉀褪色的最佳條件,溫度在40 ℃以上,己烯雌酚的最低檢測限為0.1 ppm。這是一種簡單快速的檢測方法。
參考文獻
[1]謝靜.肉類食品中激素殘留檢測技術的研究[J].肉類研究,2009(11):59-61.
[2]余穎.免疫法和色譜法在動物源食品己烯雌酚殘留檢測中的應用[J].福建水產,2009(3):70-74.
[3]徐紅,陳新,茍勁,等.激素類化合物對納米金-酸性高錳酸鉀體系化學發光影響[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32(1):102-107.
[4]竇大營,吳鐵一,苗金玲,等.環境雌激素己烯雌酚的流動池脈沖輻解瞬態譜[J].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2003,21(4): 232-236.
[5]金蔚蔚,吳文彥,張倩,等.2-溴-4-[1-(E)-亞乙基-2-對甲氧基苯基-丁基]-1-甲氧基苯脫甲基雙鍵轉位反應的研究[J]. 有機化學,2008,28(9):1566-1571.
[6]Fischer T, Schomacker K, Schicha H. Diethylstilbestrol(DES) labeled with Auger emitters: Potential radiopharmaceutical for therapy of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tumors and their metasta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BIOLOGY,2008,84(12):1112-1122.
[7]Hajek RA, King DW, Hernandez-Valero MA, et al. Detection of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 cervicovaginal biopsies from women exposed to diethylstilbestrol in uter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2006,16(1):318-324.
篇6
為了能更好地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是非常必要的一項工作,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工作的開展,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和職業學校的改革創新,也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人才的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一方面可以引導學校建立適合本校發展的辦學思路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讓學校能自覺意識到存在的不足然后再加以改進,從而更好地培養出適合服務于社會和工作崗位的人才或畢業生;另一方面可以激勵學校培養更多更精的人才,學校朝著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進行自我改革,從而推動學校更好的發展和教育的創新。
目前對人才培養質量研究,也大多是從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人才培養質量影響因素、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法幾個方面進行。方法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馬萬民認為通過建立以知識、能力、素質為影響因素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模型,研究知識、能力、素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人才培養質量的作用。李忠華認為采用專家評估法從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及條件,人才培養活動及人才培養效果三個方面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李健寧認為注重人才培養的過程性,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覆蓋人才培養輸入、人才培養執行和人才培養輸出三個方面,在建立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后,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進行綜合評價。
2 數據挖掘技術的研究現狀
數據挖掘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融合了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模式識別、機器學習、統計學、數據可視化技術等多個領域的交叉性學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硬件的快速發展,大量數據采集設備和存儲介質的擴容,使數據量呈現爆炸性的增長。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人們從大數據中提取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數據挖掘技術也成為研究的熱點,在電子商務、醫療、保險、制造業、互聯網等多個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
目前對數據挖掘的研究主要可分為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理論研究主要關注于一般數據挖掘方法的研究,研究如何提高數據挖掘的效果,如何縮短大量數據挖掘中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應用研究主要是將現有的數據挖掘方法應用到各個領域所產生的數據中,發現其中隱含的規律,從而為人們制定更好的策略提供依據。
3 數據挖掘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普及,職業院校中的信息化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各方面的數據也相對全面。另一方面,數據挖掘技術也在迅速發展,隨著各種算法的不斷完善,以及數據挖掘在各個領域廣泛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使得數據挖掘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成為一種大的趨勢。該文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按兩大方面四個分項28個指標來評定,第一方面是自我評定,主要有兩個分項,分別來源于學校內部的評定8個指標和畢業生自身評定8個指標;第二方面是外部評定,兩個分項分別來自用人單位的評定8個指標和畢業生家長或者社會評定4個指標。將這幾個方面的評價綜合起來,構成人才培養質量指標,包括教學有效性指數、就業質量指數以及基本工作能力指數、社會效益指數等四個方面,則能比較客觀準確地反映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現狀。
1)學校評定指標可以從學校硬件設施、師資隊伍、課程及教學、科研工作等幾個方面進行。主要指標有教學基本設施、校內實訓條件、校外實訓基地數量、教學名師比例、優秀教學團隊個數、精品課程門數、數量、技能競賽獲獎數量等8個指標。以上每個指標可以使用優秀、良好、一般、較低、很差5個等級表示,各等級對應得分m乘以各指標之間的權重n即是教學有效性指數,以此指數衡量學校評定指標,使用公式:A(mn)=m1n1+m2n2+…+m8n8。n1、n2、…、n8權重之和為1。
2)畢業生自身評定指標主要有畢業生初次就業比率、專業對口比率、工作地點是否符合期待、工資水平、跳槽次數及原因、溝通理解能力、管理協調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8個指標。指標p乘以權重q即為就業質量指數,可以使用公式:B(pq)=p1q1+p2q2+…+p8q8。q1、q2、…、q8權重之和為1。
3)用人單位的評定指標主要有職業道德素養、敬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工作效率、工作業績等8個指標。指標s乘以權重t即為基本工作能力指數,可以使用公式:C(st)=s1t1+s2t2+…+s8t8。t1、t2、…、t8權重之和為1。
4)畢業生家長或者社會相關人員的評定指標主要有:進取精神、合作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誠信度等4個指標。指標乘以權重即為社會效益指數,可以使用公式:D (xy)=x1y1+x2y2+…+x4y4。y1、y2、…、y4權重之和為1。
如果能綜合學校評定、畢業生評定指標,用人單位評定以及社會評定,發掘其間的聯系,應能得出較為客觀和準確的人才培養質量結果。
Q= A(mn)*λ1 + B(pq) *λ2 + C(st) *λ2 + D (xy) *λ4
λ分別表示學校評定、畢業生評定指標,用人單位評定以及社會評定的權值,令Q為百分制,則λ1、λ2、λ3、λ4之和應為l。λ取值可以根據不同的學校、同一學校在不同的時期進行調節,如認為其中某一方面較為重要,或較為薄弱,可適當加大相應的權值,使之在質量評價體系中占有較重的權重。在本公式中,學校評定、畢業生評定指標,用人單位評定以及社會評定取值可分別為0. 3,0.2,0.3,0.2。
本課題從實際應用出發,結合數據挖掘技術,對江蘇省內部分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和畢業生用人單位主管人員進行調查問卷,對數據進行篩選比較研究,對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定量分析。該數據包含了28個指標的調查,包括了學生的基本信息,就業調查。對學校的滿意度調查,技能的水平及重要度調查等信息,這些信息是對已畢業半年的學生和用人單位進行調查所得到的,是學生工作之后對在學校中學習到的技能的一個反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價也可以反應出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對該數據建立合理的數據挖掘模型,教學有效性、就業質量以及基本工作能力、社會效益等四個方面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學校在課程設置、就業指導、學生能力培養、社會認可度等方面提供參考,幫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決策。
本方法重點從畢業生的調查反饋數據中進行數據挖掘,在實際的數據集上建立數據挖掘模型進行分析,是有意義的。職業院校根據從這些反饋中挖掘得到的知識,調整教育教學方案,使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具備的素質更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找到與自己專業、興趣相關的工作,能夠契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實現學校、學生、用人單位、家長及社會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李健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研究[D].蘇州大學,2007.
[2] 李忠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評估體系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
[3] 倪麗娟,陳輝.制約大學人才培養質量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教育,2007.
篇7
目前市場上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與粘纖混紡的產品不斷增加,因此尋求一種針對此類產品準確、快捷、安全的測試方法非常有必要。現有方法FZ/T 01103—2009[1]中采用次氯酸鈉/硫氰酸鈉法進行檢測, 即對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與粘纖混紡的產品, 先用1 mol/L 的次氯酸鈉溶液把其中的牛奶蛋白部分溶解去除,再在濕態下用65%的硫氰酸鈉溶液把其中的聚丙烯腈部分溶解去除,最后剩下粘纖。本文則嘗試采用一步濃鹽酸法把粘纖溶解,剩余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
1 試驗方法
1.1 試驗原理
濃鹽酸溶液可以把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與粘纖混紡產品中的粘纖溶解去除,而對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不產生溶解作用。將剩余物洗滌干凈,烘干稱重,然后經修正后計算各組分的百分比含量。
1.2 試劑和儀器
1.2.1 試劑
37%鹽酸溶液;稀氨水溶液[取氨水20mL(密度為0.880g/mL)用蒸餾水稀釋到1L];所用的試劑為分析純, 試驗用水為蒸餾水。
1.2.2 儀器
電子分析天平(精度為0.0002g);電熱鼓風烘箱[可保持溫度為(105±3 )℃];真空抽氣泵;容量250mL的具塞三角燒瓶;恒溫振蕩水浴鍋;玻璃砂芯坩堝; 裝有變色硅膠的干燥器;稱量瓶、量筒、燒杯、溫度計等。
1.3 試驗步驟
(1)將盛有試樣的稱量瓶放入(105±3)℃的通風烘箱中烘干至恒重,蓋好瓶蓋,置于干燥器內冷卻至室溫,稱重并記錄。
(2)將試樣放入帶塞三角燒瓶中,按每克試樣100mL的比例加入已預熱至試驗溫度的濃鹽酸溶液,用力攪拌,使試樣浸透,將燒瓶置于(25±2)℃恒溫水浴中,連續振蕩20min,使粘纖充分溶解,再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漏斗過濾,把不溶纖維也移入玻璃砂芯坩堝,用少量鹽酸試液洗滌燒瓶。真空抽吸排液,再用鹽酸試液倒滿玻璃砂芯坩堝,靠重力排液,或放置1min 用真空抽吸排液,再用冷水連續洗數次,用稀氨水洗2次,然后用冷水充分洗滌,每次洗液先重力排液,再真空抽吸排液。最后把玻璃砂芯坩堝及不溶纖維烘干,冷卻,稱重。
(3)將存有剩余纖維的漏斗放入烘箱中,按步驟(1)的要求將剩余纖維烘至恒重,并稱量做好記錄。
2 試驗結果與計算
2.1 結果的計算
試驗結果按下列計算公式計算出混紡比:
(1)
(2)
式中:P1——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的混紡比,%;
P2——粘纖的混紡比,%;
m0—— 預處理后試樣干重,g;
m1—— 溶解后剩余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的干重,g;
d——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質量修正系數。
2.2 本方法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的修正系數
不溶纖維的修正系數計算公式為:
(3)
其中:d ——不溶纖維在試劑中的質量修正系數;
m 0——溶解前試樣干重,g;
m 1——溶解后試樣干重,g。
取10個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試樣,分別按照1.3的步驟進行處理,修正系數d 值由公式(3)計算。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的質量修正系數結果見表1,試驗結果見表2。
由表1可知濃鹽酸溶解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時的質量修正系數d值為1.05;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濃鹽酸法在(25±2)℃/20min 的試驗條件下,平行樣之間誤差范圍為0.01%~0.98%,試驗數據有很好的準確性、重現性和穩定性,說明該試驗方法用于檢測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粘纖混紡產品是可行的。
3 結論
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與粘纖混紡產品,按照FZ/T 01103—2009使用次氯酸鈉/硫氰酸鈉法,需要兩步才能把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全部溶解,且粘纖的質量修正系數為1.07;而濃鹽酸在常溫條件下溶解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纖維與粘纖混紡產品,僅一步就可全部溶解粘纖,達到分離兩種纖維的目的,且修正系數為1.05,因此此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結果準確、毒副作用小、節約能源的優點,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提供試驗結果,提高工作效率,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
篇8
摘要:針對結構參數不確定性引起顫振特性波動的現象,進行了空氣舵顫振特性的不確定性及全局靈敏度分析。當進行不確定性分析時,計算效率會隨著變量維數的增加而大大降低。為了解決該問題,將稀疏網格技術應用到不確定性及全局靈敏度分析中,該方法對于高維問題能夠高效地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及全局靈敏度分析,并通過數值算例驗證了該方法。在全動舵算例中,考慮了結構的彈性約束及材料屬性的不確定性,并通過調用顫振分析模型進行了空氣舵顫振特性的不確定性及靈敏度分析。該工作能為工程上確定顫振邊界提供定量的參考,并能夠找出對顫振特性的影響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具有較高的工程實用價值。
關鍵詞:顫振;全動舵;不確定性分析;全局靈敏度分析;稀疏網格技術
引言
氣動彈性分析是現代飛行器設計中的重要環節,而顫振是飛行器常出現的一種典型的氣動彈性問題,它能使結構振動在較短的時問發散而導致結構解體。近年來,隨著設計性能指標的提高,中國的型號工程不得不擺脫原來的測繪、仿制、設計生產的模式,逐步走上獨立自主研發的道路。所有的型號設計在試飛之前都經過氣動彈性理論計算校核甚至風洞試驗驗證,均滿足氣動彈性的穩定性要求,但在試飛過程中還是出現了許多空氣舵顫振事故。實際上這與空氣舵的固有結構/機構的不確定特性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開展有關空氣舵的顫振不確定性分析來研究在確定結構滿足氣動彈性穩定性要求條件下發生空氣舵顫振事故的原因,為降低將來飛行器顫振的風險提供有益的指導或參考。結構參數由于制造水平、加工工藝、測量技術等的限制會帶來參數的不確定性,然而現有的飛行器空氣舵顫振分析主要針對的是確定性的有限元模型,僅有少部分研究對典型結構的顫振特性進行了初步的不確定性分析研究。Marques針對氣動彈性的有限元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區間分析以及擾度/攝動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固有頻率的攝動對跨聲速氣動彈性穩定性的影響。在他的研究中,首先對單個固有頻率的擾動進行分析,而多個頻率的攝動對氣動彈性穩定性的總影響是直接線性疊加得出的,這樣分析得出的總影響量是偏大的。吳志剛等對氣動彈性進行魯棒穩定性分析及優化設計,其主要工作是針對閉環控制系統中,結構不確定性變量的偏差(攝動)對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并得到系統保持穩定所允許偏差的最大值。宋述芳等考慮結構的固有頻率以及質量等的隨機特性,對帶有空氣舵的二元三自由度氣動彈性問題的顫振臨界速度進行了可靠性及可靠性靈敏度分析,研究的結構模型相對簡單。由于顫振輸出特性與所考慮的輸入不確定性參量之問的關系復雜且無解析表達式,為此可以采用兩類不確定性分析方法:一是直接數字模擬法,它的優點是可以根據輸入參量的不確定特性直接對顫振分析進行數字模擬,這基本不會引人額外的近似誤差,但它的計算工作量巨大,有時不為工程所接受;二是以響應面法等為代表的函數替代法,它利用有限個試驗樣本點得到近似替代未知的輸出特性與輸入不確定性參量的關系的顯式函數,而后采用近似解析法λ近似的顯式函數進行不確定性分析,它的優點是計算工作量小,只需要幾個試驗樣本點近似未知函數后就可以拋開顫振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但近似函數的引入可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誤差。針對不確定性分析中計算效率和計算精度之間的矛盾,有必要發展先進的不確定性分析方法,以適用于顫振輸出特性與所考慮的輸入不確定性參量之問的關系復雜且無解析的表達式的顫振不確定性問題。為了有效解決不確定性分析研究中的效率和精度問題,近年來以smolyak準則為基礎的稀疏網格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它可以緩解樣本點數目對維度的指數依賴關系,降低高維問題的計算量,如對于一個d維問題,每一維度的采樣點數為N,為達到某一精度,全網格理論需要的采樣點數目為O(Nd),而稀疏網格只需要O(N(IgN)d-1)且能保證相同精度。xiong等提出了一種基于稀疏網格積分(SGNI)的不確定性分析方法,能夠高效且直接求出方差和均值。Li將稀疏網格積分用于基于方差的全局靈敏度分析中,提高了全局靈敏度分析效率。本文采用稀疏網格方法進行空氣舵顫振特性的不確定性及全局靈敏度分析,通過研究彈性約束及材料屬性的隨機不確定性對顫振特性的影響,分析顫振特性波動的原因,并通過全局靈敏度分析找出顫振性能波動的主要因素。
篇9
一、定性分析的定義及特點
定性分析是認識事物的質、尋找事物的本質聯系,是對事物或事件的性質和特點的分析。所謂質,即指事物成為其自身并使之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部規定性。世間萬物之所以能呈現出多樣性,是其自身與他物相區別,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質。只有正確地認識了事物的質,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區別開來。而只有清楚地認識事物本身并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才能在實踐中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事物的現象、性質來確定概念,判斷其未來的發展程度,對事物進行非數量化的分析。如對方針、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價格調整引起的生產和市場形勢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對市場形勢的影響,國際化貿易帶動下購買力投向的變化等,這些都難以準確地用數量來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計和判斷。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經驗和邏輯思維的基礎上的,主要依靠個人主觀經驗和直觀材料來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未來事件和趨勢的發展性質、發展程度。它對長期遠規劃、重大問題的發展前景、市場形勢的估計和判斷,以及制定工作計劃和企業經營活動,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過運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抽象方法,將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現象的本質上,歸納影響經濟運行機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過對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綜合,演繹出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各主要因素間的抽象關系,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比較適合個案在不同層面進行深入的和多側面的分析研究。如專家調查法、主觀概率法、意見集合法、相互關系分析法、歷史經驗分析法等等,都是屬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體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點是簡便易行,在缺乏資料的情況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處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夠具體,有一定的主觀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斷者的情緒和形勢氣氛的影響。
二、定量分析的定義和特點
定量分析是指對事物進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規模、發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數量表示的規定性。它是用數量指標來分析研究事物的實踐結果和發展趨勢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數學、統計學、計量學、概率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運籌學和電子學等學科的基礎上,運用數字、方程、摸型、圖表和計算機等進行分析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數理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兩方面。它可以應用于經濟活動中的市場預測、經營決策、經營動態分析、商品調運分析、庫存分析、成本核算、費用效益、經濟效果、勞動效率、市場動態分析等各個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學研究中數理與計量分析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其作用將越來越大。因素量、時間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屬于定量分析的范疇。定量分析的特點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確性和客觀性。定量分析相對于定性分析的主觀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經驗事實,可以通過數學或計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邏輯結構的嚴謹性,對事物的發展變化及狀態趨勢給予客觀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應的判斷。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經濟現象都能夠以數量或數值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
綜上所述,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引入數學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邊際革命”時期,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瓦爾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運用了數學方法對經濟理論和經濟現象進行研究分析。李嘉圖在其代表作《經濟學與賦稅原理》中,對等級地租、工資、資本周轉和比較成本等問題的論述,就多次運用了數學圖表分析。20世紀初,計量經濟學鼻祖費里希·丁伯根也將經濟理論、統計學和計量數學結合起來,運用數學模型研究經濟周期,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數學的抽象性可以使復雜的經濟關系變得清晰。數學的精確性可使經濟范疇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到精確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經濟范疇得到精確的定義。數學的嚴密的邏輯性可使經濟學理論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論中的錯誤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數學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數學方法畢竟只是一種工具,它的好壞全在于人對它的使用。同時作為進行量的分析手段,數學分析的運用必須以質的分析為前提。再者,在現實的經濟領域中,有不少經濟現象很難簡單的運用數學模型加以解釋和說明。強性使用數學模型將一些因素量化反會導致與經濟想象的偏離、失真或者脫離研究的現實意義的狀況。凱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將經濟分析體系形式化了的符號偽數學方法”,認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卻無所助益的符號迷宮里,作者會喪失對于真實世界中的復雜性與相互依賴的洞察力。”
然而,當今的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中對于量的認識和處理出現了不少的偏差。國內外許多學者由于在經濟學研究上很難迅速出成果,就紛紛在數學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經濟現象或事物的本質,缺乏對經濟現象的直觀判斷和價值的認識,只注重數學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復雜性。更有甚者,為了使論文和研究滿足數學邏輯一致性,編造經濟數據,并拼湊參數范圍,從而得到“理想”的實證結果,最終不是使經濟研究的內容脫離現實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義。定量分析雖具有一定的優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對大量樣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確研究,所以只能對經濟現象的比較表層的、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但無法對其深層的原因和具體的細節進行深刻剖析。經濟研究的正確取向應建立在對經濟學本身的內容和研究對象的本質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哲學認為,“任何事物都具有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兩個方面,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質是具有一定量的質,量是在一定質的基礎上的量。不同質的事物擁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圍。一方面,質決定著一定的量,規定著量的活動范圍。另一方面,質必須以一定的量作為必要條件,它決定于數量的界限。量變超過了數量的界限,事物的質就會改變。所以,質和量是互相結合、互相規定的,并形成事物質與量的統一體,即度”。同樣的,在經濟研究中,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質上是同一認識過程的兩個方面。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礎,是認識的起點。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認識的精確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過理解和解釋,來把握教育現象的整體意義和價值關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現象中的價值性、歷史性和社會性。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提出、理論建構、假設驗證、結果評價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展開的。定量研究中的邏輯命題、數學模型和統計分析都自然應當建立在對基本問題或理論假設的理解和解釋基礎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變過程,并通過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限度和范圍,來把握事物相對穩定的本質特征。因此,經濟學研究中,不應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應把它們統一起來,通過對經濟學現象本身的量變以及數量關系的分析,來達到對于經濟現象本質規律的認識。
四、結論
總之,經濟學實質上是一門研究在既定資源約束下人類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科學。人的行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會性和主觀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邏輯來進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釋的。同時人類社會又是一個多變量、多因素和多層次的復雜的動態系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單一,而應該容多角度的不同側面進行求證分析,經濟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論加以深化。因此,決定了經濟學必須兼容其他自然學科與社會學科,作到定性與定量分析想結合。
參考文獻
[1][美]唐·埃思里奇.朱綱譯.應用經濟學研究方法論[ml.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經濟學方法論[m].上海:上海社會利學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經濟學方法論[ml.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篇10
實踐和科學都證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矛盾著的事物是普遍存在的,況且同一事物或過程的矛盾有其共性。而對于每個事物或過程的矛盾也各有其個性。因此說,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或普遍與個別的關系,它們是辨證統一的關系。統計學中存在著各種矛盾,每一矛盾具有不同特點。在統計認識中,個體的差異性中蘊含著總體的同一性。統計方法就是運用科學的手段抽象掉各個個體的差異性,探求總體的同一性,并用差異性去標志同一性的內在質量。差異性是統計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沒有差異性就沒有統計;而同一性則是統計的目的,為了求得同一性才需要進行統計。因此,統計研究要運用大量觀察法與個別觀察法相結合使用的統計方法。
統計研究中運用大量觀察法,實現從個別到一般,從個性到共性的認識過程。同時,根據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的對立統一規律,統計研究在大量觀察的基礎上,運用個別觀察所搜集的資料來說明總體的基本狀況和發展趨勢,使認識更深刻、更具體。
矛盾的共性與個性的對立統一規律指導統計研究必須是將統計中的平均數與分組法結合,用組平均數補充說明總平均數,用反映現象的離散趨勢的變異指標與反映現象集中趨勢的平均數結合使用,以使研究更全面,更完善。
3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統計學的研究著眼于總體,著手于樣本,立足于個體;同時從總體出發,分解剖析,認識局域(類、層、組)甚至個體,并對其進行調查研究,觀察計量,搜集資料。接著對個體的調查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計算分析,或歸納演繹,用樣本來推斷總體,達到對總體的系統性認識。即為“統而計之”和“計而統之”的總和,以實現以統定計,以計達統的目的。所以,統計學的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要求一切認識對象不僅它本身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而且它還要作為某個更大系統的要素來認識。這種對系統客體的“主體”認識,是一種對研究對象進行整體性度量的系統思維方式。
因而,統計認識充分體現了整體和局部的有機統一,這是統計研究的一大優點,也是統計認識比較接近客觀、真實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它認識方法往往是就某一要素而研究某一要素,就某一系統而認識某一系統,忽略或沒有充分重視各要素的整合作用和系統環境對系統的制約作用。
4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統一
從統計認識過程而言,充分體現著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對立統一的關系。定量分析研究是統計研究的特色所在,但統計的定量分析不是純粹數量意義的,即不是就數量論數量,而是基于所研究事物本身的特點,并且從所研究事物的有關聯系或現實背景中,緊緊扣住認識所研究事物內在本質這一主題來展開的,他注重的是定量分析背后的具體含義和意義,這也正是統計學與數學的區別所在。那么統計研究怎樣才能通過數量來體現其具體含義與現實意義?這就必須結合定性分析,即以定性分析為起點,并以定性分析為終點。具體來說,統計研究總是按照“初步(感性)的定性認識——客觀科學的定量認識——高級(理性)的定性認識”這一過程來進行的,即從定性開始,確定認識事物有關方面的指標,經過定量過程,搜集,整理,進而對其分析研究,上升到更高的認識,深入認識事物的質,完成定性認識。統計認識活動遵循質與量對立統一規律,從初始的定性入手,依設計的科學的方案一整套統計指標體系,按要求搜集有關數據資料,經過整理和分析對比,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也就是說統計的定量分析是人類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實現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這個飛躍的重要途徑,是避免產生認識主觀偏差的重要手段。
因此,統計研究最終是為人類定性認識服務的,是為了定性認識才進行定量分析研究的,前面所講的統計的方法性、應用性也正體現在這里。實際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統計研究的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統一,才是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探求質與量變化的規律和界限,研究質的規定性與量的規定性的關系,將質與量同一與度中,即量的規定性定性于度中,質的規定性定量于度中,以實現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真正統一。
5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篇11
1引言
近年來,在各大城市用地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建筑業趨向地面與地下共同發展,樓房越建越高,地下車庫越建越深,而基礎對應的越埋越深。由于受周圍客觀環境的影響,深基坑開挖不可能按自然休止角放坡,只能根據場地的地質條件及其場地周邊附加荷載情況,在安全、經濟、施工方便的條件下,選取最佳支護方式及最優支護設計參數。顯然,不同的地層條件下,深基坑邊坡支護計算模式的選擇,成為深基坑支護設計安全經濟、成功與否的關鍵。
數值分析和模型試驗法能較真實地模擬邊坡在地震作用過程中的動力特性和破壞機制,是邊坡地震反應分析的兩種主流方法。目前,常用于邊坡地震穩定性分析的數值方法主要為有限單元法和有限差分法。它們在模擬含眾多不連續結構面的巖體問題中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離散單元法在求解巖體這類不連續介質的問題中彌補了有限單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某些不足。
2邊坡處治基本理論及穩定性分析
2.1邊坡穩定性概念
邊坡一般是指具有傾斜坡面的土體或巖體。在坡體本身重力及其他外荷載作用下,整個坡體有從高勢能處向低勢能處滑動的趨勢,同時,由于坡體自身具有一定的強度和人為的工程措施,它會產生阻止坡體下滑的抵抗力。一般來說,如果邊坡土(巖)體內部某一個面上的下滑力在接近或超過了土(巖)體抗滑力,邊坡將產生滑動,即失去穩定;反之,如果滑動力小于抗滑力,則認為邊坡是穩定的。
在工程設計中,判斷邊坡穩定性的大小習慣上采用邊坡穩定安全系數來衡量。l955年,畢肖普(A. W. Bishop) 明確了土坡穩定安全系數的定義:
式中:τf-沿整個滑裂面上的平均抗剪強度;τ-沿整個滑裂面上的平均剪應力;Fs-邊坡穩定安全系數。
按照上述邊坡穩定性概念,顯然,Fs >1,土坡穩定;Fs
Bishop的邊坡穩定安全系數公式物理意義明確,概念清楚,表達簡潔,應用范圍廣泛,在邊坡工程處治中也廣泛應用。該公式應用的關鍵難點是如何尋求滑裂面,如何尋求滑裂面上的平均抗剪強度τf和平均剪應力τ。
在工程建設中,常見的邊坡滑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天然邊坡由于原來的地質條件改變而產生的滑動,如暴雨后的邊坡因蓄水過多而導致的土質變軟產生滑動,通常用地質條件對比法來衡量其穩定的程度;另一種是由于工程建設而人為開挖或填筑形成的人工邊坡,由于建筑空間有限而使的設計坡度較陡,或由于工作條件的變化改變了邊坡體內部的應力狀態,使局部的剪切破壞發展成一條連貫的剪切破壞面,邊坡的穩定平衡狀態遭到破壞而產生滑坡。本文所要討論的主要針對第二種滑坡,或第二種邊坡穩定問題。
2.2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
邊坡的穩定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邊坡體物理力學性質;
(2)邊坡的形狀和尺寸;
(3)邊坡的開挖及支護方式;
(4)邊坡的所受荷載的條件;
(5)邊坡的補水情況;
3、基于ADINA的某邊坡在地震作用下穩定性分析
本例為一個兩層的邊坡,土的參數如表1所示,在ADINA中,該模型被劃分為831個節點和250個四邊形單元。邊界條件為底部是固定的,兩側土體的水平位移是固定的,邊坡用錨桿進行加固。分析中對該模型施加重力荷載和地震波。地震波形分別采用如圖1所示。
表1土的參數表
圖1地震波形圖
模型網格劃分如圖2所示。
3.1地震荷載作用時邊坡主應力分析
對地震荷作用前后邊坡主應力進行分析,進行豎向位移分析,得出地震前、后邊坡的主應力和剪應力云圖。圖3為地震作用引起的邊坡主應力分布云圖,圖4為地震作用引起的邊坡剪應力分布云圖。
圖2網格劃分圖
(a) 地震前主應力
(b) 地震后主應力
圖3 地震前后邊坡主應力云圖
通過分析兩種應力云圖可以發現,基坑邊坡面附近的應力跡線均明顯偏轉,表現為最大主應力與邊坡面近于平行,并向坡體內部逐漸恢復成初始應力狀態。由于邊坡的應力重分布,在坡面附近產生應力集中帶。不同部位其應力狀態是不同的,在坡腳附行坡面的切向應力顯著升高,而垂直坡面的徑向應力顯著降低,由于應力差大,
于是就形成了最大剪應力增高帶,容易發生剪切
(b)地震前剪應力
(b)地震后剪應力
圖4地震前后邊坡剪應力云圖
破壞。在坡肩最大剪應力增高帶,容易發生剪切破壞。在坡肩附近,在一定條件下坡面徑向應力和坡頂切向應力向拉應力轉化,形成拉應力帶。因此,坡肩附近最易形成拉裂破壞。此次模擬邊坡一次開挖成型,開挖過程中,基坑邊坡并沒有發生損傷。
3.2地震荷載作用時位移分析
(a) 地震前邊坡土體豎向位移
(b) 地震后邊坡土體豎向位移
圖5地震作用前、后邊坡土體豎向位移云圖
對比圖5中(a)和(b)兩幅圖,可知地震作用改變了邊坡土體豎向位移場的分布。地震荷載作用使得邊坡坡面處產生不均勻位移,自坡頂至坡腳處位移逐漸減小。
4結論
(1)從邊坡穩定性概念入手,介紹了邊坡穩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論,分析了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提出了邊坡穩定性的處理措施;
(2)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軟件ADINA,對地震荷載作用下某深基坑邊坡穩定性分析進行數值模擬。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地震荷載作用后基坑邊坡面附近的主應力跡線均明顯偏轉,易形成剪應力增高帶,從而使邊坡產生剪切破壞。地震荷載也引起了邊坡的位移重新分布,在邊坡穩定性分析中,地震荷載引起的邊坡失穩不容忽略。
參考文獻
[1] 劉紅帥,薄景山,劉德東.巖土邊坡地震穩定性分析研究評述[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5,25(1):164-171.
[2] 薄景山,徐國棟,景立平.土邊坡地震反應及其動力穩定性分析[J].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2001,21(2):16-120.
[3] 陳玲玲,陳敏中,錢勝國.巖質陡高邊坡地震動力穩定分析[J].長江科學院院報,2004,21(1):33-35.
[4] 劉春玲,祁生文,童立強,等.利用FLAC3D分析某邊坡地震穩定性[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23(16):2730–2733.
篇12
露天礦排土場邊坡因為地形地貌和地質結構的原因,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容易發生危險性較大的地質災害。隨著對礦產資源的開發,露頭開采的不斷進行,使露天礦排土場的邊坡日漸高陡,對于邊坡穩定性的重視度逐漸提高,邊坡穩定性的分析研究成為了巖土工程和土木工程學科方面專家普遍關心的重要課題。對于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分析,國內外已經有多種方法,在實際應用中被廣泛的使用和推廣。排土場的邊坡同巖質邊坡比較起來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同其它的自然坡體也有很大的差異,符合自身條件特點的穩定性分析方法還有待于開發和發展。排土場邊坡出現滑坡等災害情況受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所以傳統的穩定性分析方法結果的準確度也不夠理想。目前對露天礦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分析方法都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之上,其分析結果有明顯的誤差存在。本文針對這個問題,以實際工程為分析基礎,將多種分析方法結合,整理出關于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的更加適合的方法,以便于在實際的工作中加以應用。
1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影響因素及滑坡的主要模式
1.1 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
露天礦排土場邊坡的穩定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歸納起來可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大類型。外在影響因素主要包括水、工程以及外部振動等因素的影響作用;內在因素主要包括邊坡的土質、結構以及地應力等影響作用。外在因素的變化要比內在因素快很多,但是外在因素對邊坡穩定性的破壞要通過內在因素來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只用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面相結合發揮綜合作用,才導致排土場邊坡發生變形乃至破壞。
1.2 排土場邊坡滑坡的主要模式
排土場邊坡滑坡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邊坡內部滑坡。對于排土場邊坡內部滑坡而言,主要跟廢棄物料的力學性質有關。隨著排土場陡高的增加,在內部出現不平衡的壓力和集中性的應力,加上雨水的作用,使邊坡內部狀態發生變化而產生滑坡;
2)基底滑坡。如果邊坡地基在較陡的傾角的情況下,排土場散體巖石與基底間的摩擦力低于邊坡內部的剪應力時,在雨水或者地下水的作用影響下,基底原始坡面就會產生滑坡的現象;
3)下部基巖滑坡。邊坡的基巖底層較為軟弱直接導致地基承載力的降低,受到坡體石料的負荷加上雨水的作用,會發生地基滑動或者起鼓的現象,導致下部基巖滑坡。
2 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與評價
本文以大陽溝排土場最大的堆高剖面為例,通過進行現場勘查實測,分析此排土場的滑坡模式存在內部滑坡的可能性較大。因此,以大陽溝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以主要內部滑坡模式為例。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的分析,采用極限平衡法和有限單元法相結合的方法,對各種工況下排土場邊坡的穩定進行分析和評價。
2.1 正常工況下的邊坡穩定性分析
2.2 降水入滲工況下邊坡穩定性分析
在降水的工況下對邊坡穩定性進行分析,首先要對邊坡雨水滲流參數進行確定。這是進行降水工況下邊坡穩定性分析的先決條件。再根據地區多年的降水量進行綜合的分析,以此為依據進行排土場邊坡雨水入滲強度指標的計算和確定。根據本文實例大陽溝排土場多年的降水量和入滲量分析,確定此邊坡入滲強度為100mm/d。
對于此種工況,可采用有限單元法進行穩定性分析,首先得出網格剖分的計算模型,其計算模型和入滲水頭見圖1所示。在以此模型為基礎,對降雨入滲的壓力水頭情況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仍然采用極限平衡法對邊坡降水工況下的穩定性進行分析計算見圖3所示:
3 結論
綜上所述,排土場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因素較多,坡度和涂料及濕度的影響都會對其產生破壞,建議在坡面進行植被護坡的方法進行保護。及時疏散堆積物和修整排水溝,減小雨水入滲帶來的破壞性作用。另外,可對坡度進行削減,保證整體的穩定性,同時還要注意對坡體的日常管理,尤其在汛期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篇13
作為分析評價的基礎,資料收集要盡可能完備,且與所要開發的新產品項目有相關性。對于農業機械行業來說,收集的資料包括行業結構特征、經濟、技術和生產4個方面,來源于農機行業和各個農機企業。行業結構特征包括競爭對手和供應商的情況、用戶和市場的情況等;經濟方面的資料包括產品制造成本,按項目、按零部件分解的成本資料和使用成本資料、經濟效益資料等。技術資料包括農機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結構參數,通用件和標準件的使用比例,產品的設計規律、使用范圍等;生產方面的資料包括企業的硬件基礎設施、研發能力、產品產能、專業化協作水平、工藝裝備程度、銷售和供應采購情況、售后服務能力等。在資料收集完備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方法對原始數據和資料進行分類、統計、匯總和整理,使之系統化、條理化,較為清晰地反映所開發農機新產品的特征和全貌。
3列出備選方案
在全面掌握信息資料,正確衡量企業進行農機新產品開發所具備的資源優劣勢的基礎上,根據既定目標擬定多項備選方案,列出實現目標的具體措施。一般而言,擬定的備選方案越多,被選中的最優方案的相對滿意度就越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進行分析評價前,應根據掌握的信息資料先策劃和編制若干可行方案,進行初步篩選,留下若干備選方案供進一步評價擇優。
4分析評價備選方案
備選方案的分析與評價主要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分析;定量分析指分析一個被研究對象所包含成分的數量關系或所具備性質間的數量關系。也可以對幾個對象的某些性質、特征、相互關系從數量上進行分析比較,研究的結果也用“數量”加以描述。備選方案進行定性與定量分析后,采用綜合分析評價方法進行進一步分析和排序。
4.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采用比較、歸納、總結、演繹分析等方法對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從而認識其本質規律。定量分析客觀、準確,應用愈益廣泛,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性分析,特別是在農機新產品開發中,許多因素,如學術效果和社會效果等難以定量,只能采用定性分析。在定性分析時,要重點關注競爭對手的情況,如他們的經營戰略和方式、技術和經濟實力等。充分了解競爭對手的優劣勢,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與長處,彌補缺漏,確保開發出的農機新產品在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4.2定量分析
對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的經濟合理性進行定量分析評價是技術經濟分析論證的重要內容。定量分析就是利用統計學上數據分析和檢驗的方法對調查資料、數據等進行數量上的分析研究,通過各種技術經濟指標的比較,計算出各個備選方案的技術經濟指標,從而反映出各個方案的實施效果。技術經濟指標是一組指標,如反映項目盈利效果的指標,主要包括投資利潤率、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凈現值、內部收益率和投資利用率等,能從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備選方案的實施效果。
4.3綜合分析評價
綜合分析評價是對定性與定量分析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列出企業進行該項農機新產品開發工作所具備的優勢和劣勢,并從利、害兩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還要結合技術經濟指標、利弊等多方面對備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最后對多個備選方案進行排序。在綜合分析時還需進行不確定性分析。不確定性分析是分析技術方案中某些不確定因素對項目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的綜合分析。在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技術經濟評價中,技術方案包含的不確定因素有多個,例如:產品產銷量、產品價格、投資規模、生產成本要素等,各因素的變化對方案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不同。技術經濟分析的對象和具體內容是對各個備用技術方案進行分析和比較,評價其經濟效益,進行方案選優,為正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由于對技術方案的分析評價所采用的經濟數據大都來自預測和估算,而實際情況在不斷發生變化,方案實施后的實際效果可能與實施前的評估結果不符,影響了技術經濟評價的可靠性。為使技術經濟分析更科學,評價結論偏差減小,對某些主要技術經濟因素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進行分析,評估其變化對技術方案經濟效益的影響程度,提出相應對策尤為必要。
5選擇最優方案
方案擇優是整個農機新產品開發項目技術經濟分析評價工作的最終目的。經過多次反復比較,對比綜合評價結果與方案要實現的目標,選擇最優的可行方案。如果沒有最優可行方案,應重新確定目標或進一步修改完善備選方案。
6提供決策
把所選擇的最優可行方案推薦給農機企業的最高管理部門,由其進行最終決策。至此,一個農機新產品開發策劃階段的技術經濟分析工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