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后金融危機時代定義

篇1

Legal Defini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inPostcrisis Era and Its Legislation Suggestion

LI Jinr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Law,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postcrisis era, developed countries through modifying existing laws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financial consumers and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all countries, however, the concept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has been in dispute in legal field in China, the laws of China do not obviously define the concept, which result in in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 financial consumer by laws when his or her rights are violated in reality. Under the big background of mixed financial operation, the syntheses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 make the securities investors, the identity of the depositor or the insured persons have a common nature and the depositors, insurers and securities investors are divided based on the simple division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s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by different legislations has lost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us, the legal definition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learned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legal concept of the “financial consumer” should be determined based on China’s reality, and Financial Consumer Right Protection Law should be issued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financial consumers. 

篇2

2008年爆發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次貸危機,給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公允價值會計再一次成為一個具有很大爭議的問題,顯然,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并不是公允價值,但是公允價值與金融危機的發生確實脫不了干系,現階段中,會計領域實行的公允價值計算方式著實存在著些許不足,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應該采取一定的策略進行改進。

一、什么是公允價值

對于公允價值這個概念,經濟學領域有多種版本的定義,一般得到最廣泛認可的FASB定義,源于美國,體現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指的是在市場井然有序的情況下,參與市場活動的相關人員,在資產出售或者負債的轉移過程中付出的價格。這個定義值得注意的有幾個關鍵點,首先是要明確前提條件,必須是在一個經濟活動井然有序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的交易;經濟學原理中,對于在有秩序的市場環境下進行經濟類的交易活動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即交易活動應該在市場正常活躍的情境下進行,參與交易的雙方是自愿的,并且對交易情況和市場情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保證知情;遵循的市場原則自然是等價原則,追求公平公正,而且是對外公開的,不是保密的;滿足這樣的條件,才能保證形成的價格真正體現了價值;所以說,公允價值重在公平和實事求是,實現公允價值必須滿足不同條件,根據市場的確切信息進行評價,使價值和價格相一致;只有那些實事求是的市場價格才可以成為衡量公允價值的標準。

現階段,根據經驗方法來看,公允價值從三個層次進行相應的估算,首先,在正常的市場交易環境下,如果證明交易活動遵循了雙方自愿和公平公正的原則,那么就可以用交易的價格代替公允價值,也就是說兩者處于等價的狀態;其次,市場交易并不是都能處于一個正常活躍的環境下,如果市場環境不符合條件,那么只能以相近的交易活動為參照物,這個相近的價格可以充當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的基本依據;再次,市場交易的環境確實不滿足公允價值的價格參照,就需要引入定價模型或其他方式對公允價值進行估算。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在公允價值核算領域出現的問題分析

1.公允價值的計量活動引發信任危機

我們應該明確,進行公允價值的計算時,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市場環境正常有序;以上探討的三個層次中,第一個層次中將公允價值和正常的市場交易商定的價格直接等同,但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第一層次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狀態,不是一直生效的。若金融市場相對穩定,形成的公允價格就可以直接衡量金融價值,公允價值是客觀的,符合要求的;但是一旦出現泡沫經濟,市場價值就會發生貶值,通過原來的計量方法計算出的價值就不能和公允價值相等同;如果經濟市場極不穩定,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就要按照第三個層次進行,因為此時金融資產幾乎處于凍結狀態,無法正常流動,一旦采用第三層次的方法進行估值,那么得到的公允價值就很難實現客觀性。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使用的估價模型是基于經濟勢頭良好的情勢下確定的,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是不適應的。使用的估價模型沒有考慮多方的市場風險,存在著顯著的不足。

2.順周期效益對公允價值發出挑戰

順周期效應是由于公允價值的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當中,會造成矯枉過正;在市場環境過熱的情況下,市場交易的價格會飛漲,金融產品的價值就會虛高;而在市場低潮期,交易的價格就會被相應地壓低,與金融相關的各種產品的價值就會低于正常的價值。市場秩序恢復正常,價格變化的程度是可以在正常范圍之內的,加上市場進行的自發性調節,公允價值仍然具有可信度,可以說接近于客觀;但是市場秩序遭到破壞,市場調節無濟于事的時候,市場活動的各項交易價格會發生劇烈的波動,金融資產幾乎都處于凍結狀態,無法實現資金的流通,這種情形下,公允價值是很難估量的,即使得到一個數值,也沒有多大的說服力,可信度是非常低的。而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明明市場條件已經不具備,但是金融機構還是按照市場環境正常狀態下的標準計量公允價值,就會助長順周期效應的不良影響,最終導致經濟市場的秩序紊亂,經濟活動陷入惡性循環之中,使金融危機的災難性更加深重。

三、后金融危機時期對公允價值會計的完善策略

首先,要探索出一套適應于不同經濟環境的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公允價值在各種情況下都是公正的;值得注意的是,計量方法必須是能夠便于操作的,否則就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

第二,在公允價值中融入風險評估;市場在進行各種經濟活動中,必然會遇到顯性的風險或者隱性的風險,因此公允價值的確定必須要將風險因素考慮其中,才能更好地顯示出公正公平性,加入風險評估,公允價值會計可以為各項經濟活動提供指導作用。

結語

以上分析了基于后金融危機時期公允價值會計,希望對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員有一定的啟發,由于筆者的個人水平有限,以上論述可能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希望熱心的讀者能夠提出修正性的意見或者補充的建議,在本文的基礎上豐富公允價值內容體系。

參考文獻:

篇3

“風險”一詞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是在日常航海行為中逐漸形成的對“風”與“險”的認識。多數西方學者認為,風險(RISK)一次來源于意大利語的“RISQUE”,在早期的運用中,它被理解為客觀的危險,體現為自然現象或者航海遇到礁石、風暴等事件。①

目前,學術界對風險的內涵還沒有統一的定義,由于對風險的理解和認識程度不同,或對風險的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學者對風險概念有著不同的解釋:A. H. Mowbray稱風險為不確定性;C. A. Williams將風險定義為在給定的條件和某一特定的時期,未來結果的變動;March&Shapira認為風險是事物可能結果的不確定性,可由收益分布的方差測度;Brnmiley認為風險是公司收入流的不確定性;Markowitz和Sharp等將證券投資的風險定義為該證券資產的各種可能收益率的變動程度,并用收益率的方差來度量證券投資的風險,通過量化風險的概念改變了投資大眾對風險的認識。由于方差計算的方便性,風險的這種定義在實際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歸納起來,風險由三個要素構成:第一,風險是一種未知狀態,是對預測結果的未知;第二,風險是對未知情況想知道而不知道的狀態,這種狀態的最終結果對預測者來說是有用的;第三,風險是未知狀態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結果對預測者會產生不同的效應。

財務風險是風險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國際經濟日益發展、各國經濟緊密聯系密不可分的今天,財務風險成為各國公司在經營活動中都非常重視的因素,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發生以后,如何準確的預測、管理和控制財務風險成為各國各公司都在思考的問題。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公司管理者對財務風險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風險,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概括來說,上市公司財務風險主要表現為:償債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再籌資風險等。究其影響因素,公司財務管理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是公司產生財務風險的外部原因;公司財務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或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是導致公司發生財務風險的直接原因;公司內部財務關系不明、公司治理不健全則是導致公司發生財務風險的根本原因。

二、財務風險的循環

按照導致公司財務風險產生的活動分類,可以大致將其分為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存貨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幾類。籌資風險指的是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公司籌集資金給財務成果帶來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利率風險、再融資風險、財務杠桿效應、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等。投資風險指公司投入一定資金后,因市場需求變化而影響最終收益與預期收益偏離的風險,主要包括利率風險、再投資風險、匯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道德風險、違約風險等。經營風險又稱營業風險,是指在公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供、產、銷各個環節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所導致公司資金運動的遲滯,產生公司價值的變動,主要包括采購風險、生產風險、存貨變現風險、應收賬款變現風險等。存貨管理風險是指公司在存貨上占用的資金過多或過少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經營而帶來的風險。流動性風險是指公司資產不能正常和確定性地轉移現金或公司債務和付現責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

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本的流通是由G到W到G’的循環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著資本形式的不斷變化,公司需要面對的財務風險也隨之變化。在由G到W的購買階段,公司必須面對資本制服風險和資本配置風險;在由W到W’的生產階段,公司則必須面對資本產出風險和資本消耗風險;在由W’到G’的銷售階段,公司則必須面對銷售風險和信用風險;在由G到G的間歇階段,公司則必須面對購買力風險和在投資風險。由此,便構成了公司財務風險的循環變化。任何行業都必須擁有資本,只要有資本在周轉流通,公司就必須面對由此帶來的各種財務風險,不同的行業會面對不同的財務風險,同一行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也會面對不同的財務風險構成。如何處理好公司的正常運營和發展與給類財務風險之間的矛盾,是公司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財務風險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并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個國家,只是全球各大經濟體的穩定性受到撼動,各國紛紛采取緊急措施控制并減弱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帶來的影響。經過兩年的調控,各國經濟逐漸趨于穩定。然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受各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導向的影響,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公司仍然會面對各類財務風險。

奧巴馬政府頒布的救世法案提出,政府可以對受到金融危機影響難以自行恢復的公司提供救助金,申請政府資金援助的公司采取自愿原則。但凡接受救助金援助的公司,政府對其經營狀況、資金運用情況、信息披露情況、高管薪酬情況等各個方面都會進行嚴格的監管和限制,以保證政府救助金的安全。事實上,這樣一個救世法案對接受救助的公司來說,在幫助各公司緩解財務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財務風險。

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民眾的消費欲望始終沒有回升的跡象,對于各類生產制造行業公司來說,市場需求的低迷會增加存貨變現風險,并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最終影響公司的償債能力;由于接受救助金的公司必須接受來自政府的嚴格監管,很多公司不得不放棄一些收益高風險大的投資項目,雖然降低了公司的投資風險,但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近期美國又籌劃實施增印大量美元的行為,這又會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各國對此幾乎都持反對態度,對于美國公司來說,匯率的變動也將帶來不容忽視的財務風險。

與美國的情況相比,中國雖然在應對金融危機上成效顯著,但各行業也仍然面對著各種財務風險: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物價節節攀升,要求公司必須準備迎接由此帶來的成本激增的風險;國際匯率的頻繁波動和人民幣升值,要求公司必須精確度量對外貿易的匯率變動損益,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實現貿易保值;某些行業的市場需求旺盛且國際競爭激烈,要求公司必須謹慎尋找市場需求增長點,準確把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降低投資風險和變現風險。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財務風險舉例

為了更具體更詳細的比較和分析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司財務風險,本文選擇時下我國受關注較多較熱門的兩個行業——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作為探究對象,有針對性的探討分析這兩個行業所面臨的特比較具有標志性意義的財務風險。

(一)金融行業財務風險——匯率的波動

匯率波動,人民幣升值,金融業無疑成為受其影響最大的行業,進而對我國的經濟結構轉型和行業發展都帶來了重要影響。

人民幣匯率上升,會提高對國際國內資金的吸引力,大量資金流入國內銀行體系,將對銀行業務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上市銀行的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在銀行業總資產中的比重較小,升值導致的銀行外幣資產的縮水,對銀行業的實際影響有限。人民幣美元匯率人民幣升值預期將促使人民幣貸款趨于減少,外幣貸款趨于增加;人民幣存款趨于增加,而外幣存款趨于減少,從而使銀行資產負債的幣種結構發生微小調整。同時,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匯率波動幅度的擴大,外匯交易、匯兌規模將趨于增加;衍生產品進一步豐富;風險對沖與投機趨于活躍。銀行的匯兌收益,外匯理財的手續費等趨于增加;但不規范的外匯理財風險也將上升。

升值預期下,注入證券市場的資金增加,有利于集聚股市人氣和增強投者信心。而市場的走強將為證券公司的經紀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以及自營投資業務的穩步增長提供積極的支持,這將直接增加券商的盈利,提高證券業競爭能力,股市上漲往往對證券公司經營形成放大效應。但從長期來看,人民幣美元匯率則存在股市泡沫及其與其他資產市場形成的連帶效應對整個金融體系形成沖擊的風險。

(二)房地產業財務風險——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異常強勢受到了廣泛關注,政府也非常重視這一現象。為了適應經濟形勢,政府多次出臺相應政策,不斷加強對土地開發使用權的管理和控制,強化房地產開發貸款條件。同時,房地產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的難度也不斷增大,銀行多次加息也會影響房地產的投資速度,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

當通貨膨脹大幅度上升時,會引起各種建筑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管理費用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增加房地產商品的開發成本。利率變動對負債經營的房地產企業影響非常大,銀行貸款利率提高,導致企業負債成本增加,預期收益相應減少。有些企業由于資產負債率過高,企業對債權人的保證程度降低,企業從貨幣市場籌資的難度加大。因此,企業主要依靠銀行借款,而銀行采取一系列的通貨緊縮貨幣政策,使企業籌資難度加大。房地產企業涉及各項稅費,在投資開發經營過程中稅率的提高,將導致企業成本費用增加,預期收益減少。受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有些企業的一些房地產商品被閑置,房地產的買賣或者租賃合同被終止,而此時,企業的資金已經投入,短時間內很難變現。有時由于不確定事件發生或者雙方合同執行出現問題,導致客戶不按時交清剩余的房款,投資不能預期收回。

注 釋

①節選自百度百科,有刪節。

參考文獻

[1]Carol Alexander.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etrics.Vol.3,No.1,pp.3-25,2005.

[2]Gabriele Sabato. Financial Crisis: Where did Risk Management Fail?.Royal Bank of Scotland.2009. Working Paper Series.

[3]陳文芳.金融危機背景下外貿企業財務風險的應對策略研究[J].會計之友.2010(1):55-56.

[4]劉濤,袁輝.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對策[J].會計之友.2010(2):54-55.

篇4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01-0082-01

一、引言

自上世紀中葉衍生金融資產的大量產生,歷史成本計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其商譽的確認,其財務報告也缺乏及時性和相關性,利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這一新興計量模式應運而生。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完善,以及國際貿易的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利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成為了活躍市場上最為主流的計量方式。至20世紀90年代,公允價值的計量范圍不僅僅拘泥于金融資產,逐步呈現全面計量的趨勢。美國因為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機,華爾街的大金融家們再次把矛頭紛紛指向了公允價值,要求停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恢復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以穩定人心。FASB(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重壓之下,雖沒有廢黜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但是對準則中的有關金融資產分類的標準進行了重新界定(SFAS157)。由于我國對于公允價值進行計量一直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故我國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并未跟隨FASB對有關準則進行更改的謹慎態度。2012年,全球經濟危機造成的波動逐漸趨于平緩,這時對于公允價值的研究相比于金融危機時期更具有穩定性和說服力。故通過后金融危機時代對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繼續運用情況進行分析,得到是否繼續沿用公允價值進行理論分析,為我國經濟更好發展做出建議。

二、公允價值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應用現狀

(一)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加劇

公允價值的確認與計量是通過市場傳導機制借助其宏觀經濟信息對公司決策層進行影響。運用公允價值進行確認和計量的公司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經濟效果進行擴張,并增強其市場波動,這是由于公允價值的信號傳遞機制決定的——即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1]具體說來,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通過增強其資本額度來控制金融資產及其衍生金融資產的價值,但金融危機使得眾多企業無法從外部獲得資本補充,這就導致持有次貸產品的其他投資企業和投資人收到了牽連,從而需要在市場上產生更多的資本需求。愈來愈多投資者由于其資金鏈短缺或斷裂不得不在非活躍市場拋售持有的資產,其次貸市場估計價格又會下跌。由此可見,公允價值的順周期效應加劇了金融危機。

(二)金融資產不斷縮水

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呈現了疲軟態勢,經濟進入衰退,致使后危機時代公允價值變動引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大幅度縮水,股票市場一路低迷,市場需求總量大幅度降低而導致大量企業破產、人員失業。

在企業內部,為保證資金鏈條的維持,使得企業對于手中所持有的各類金融工具紛紛開始大額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造成金融資產的不斷縮水。

在證券市場上,由于金融工具在資產中占據很大的比重,加之現階段金融工具公允價值的大幅度下跌,從而大金額的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計入損益表,很大程度的抵減了公司的凈利潤。

三、公允價值在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會計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有關公允價值的信息披露在我國新會計準則中分散在不同的具體準則中,缺乏整體而又系統的框架,會影響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乃至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

具體說來,現階段,我們通過報表中披露的公允價值期初值與期末值來確定公允價值變化程度的大小,但是卻不能從信息披露中獲取影響公允價值變動的來源。而且報表中披露的僅僅是公允價值變動的凈值,增加了報表使用者對公允價值變動理解的難度。

(二)缺乏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

公允價值所處環境隨著金融產品的不斷增加而趨于復雜,故公允價值在資本市場的混響效應和金融工具加速器的雙重推動下,市場流動性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市場流動性的匱乏導致了參與金融產品設計和交易的人員不能輕易準確的獲取產品的市場價值,在運用價值估計的過程中所估計的相關參數有偏差,不能準確的對金融產品進行估價。

另一方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于當期利潤變動的影響較大。[3]這也是為什么上市公司對于不穩定的財務報告信息都諱莫如深。故公允價值被作為虛增利潤的工具,使得其財務報表數據背離了可靠性這一基本特性。投資者在金融市場上不能準確判斷金融產品的風險,造成市場缺乏透明度這一現狀。

(三)監督約束機制薄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推進經濟基礎的發展。監督體系的不健全使得在公允價值運用過程中,一些企業利用體系中的漏洞,向著有利于自身的方向進行操控,造成會計信息的失真,阻礙了公允價值的發展。

我國的監管體系中,以工商、稅務和審計為監管主體,對企業的各個方面進行監管。但是由于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重新啟用,并沒有明確規定有關公允價值監管機制。而對于公允價值的監管措施尚有不足,不夠全面和規范。很多企業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影響了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

四、改進公允價值計量的建議

(一)我國會計準則盡快與國際趨同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環境融合度的不斷加深,我國會計準則在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等方面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但與國際成熟的公允價值理論相較,我國對其定義略顯保守。

首先,我國現階段的會計準則因其自身的市場環境與國際市場有一定的差異,致使二者之間的會計準則之間有一定的不同。其次,與國際會計準則相比,我國新準則中有關公允價值的規定分散于24項條款之中,將這些分散的條款中涉及到公允價值計量的部分在準則中系統的集聚在一起,單獨列示,加強公允價值計量的規范性將是未來制定公允價值相關準則首要納入考入范圍的因素。

(二)增強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可操作性

首先,要準確判斷我國市場的活躍度。在動蕩的市場條件下,市場對于資產的反應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較為恐慌的,要看市場對這一資產的反映是否公允,謹慎選用公允價值所符合的計量層級。而在恐慌性的市場中,主要是明確在此市場上能否獲取公允數據,如果不能,就需要從公允價值計量的第二級逐級推算評估該資產價格。其次,由于市場價格=內在價值(即經濟價值)+情緒價值(即市場需求關系即市場進入者的風險偏好程度),[4]所以在應用公允價值的過程中,要剔除市場非正常因素對資產價值的誤估。可以強制要求使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企業披露財務信息所選用的估價模型、相關系數的選擇等等。

(三)培養適合公允價值運用的成熟市場環境和監管體制

首先,逐步改善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的環境,尤其是資本市場、生產要素市場的發達程度,創造一個公允價值計量賴以生存的健康的、發達的市場環境。這就需要加強和規范市場經濟的公正性和公開性,充分發揮政府干預作用,宏觀把控經濟走向,為能夠更加準確的確認公允價值提供合理有效的外部市場環境。

其次,不斷完善市場信息化,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更為可靠的數據支持,并逐步健全全國性的市場價格數據網絡體系。

再次,制定與外部環境相適應的監督機制,建立公允價值計量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力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某些利益集團把公允價值變成其操作利潤的手段。與此同時,對于活躍市場的監管力度,尤其對于金融工具的監管力度,防止新型金融工具擾亂市場環境,完善整體監管體制的責任化。持續構建與市場體制相適應的條件和環境,使其與公允價值的發展能夠相契合。

(四)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素質

由于經濟市場上存在眾多不穩定因素,公允價值的運用相較于其他會計屬性的運用則更加依附于會計專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會計人員應盡快全面掌握資本市場、公允價值評估等相關知識。

其次,要轉變相關人員的理念,從歷史計量轉為公允價值計量需要會計人員對其系統學習和應用,適應其計量模式的運用。[5]在公允價值運用中大量涉及到資產的評估和價值的估計。我國要借鑒國外先進的實踐經驗,并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努力確保準則與實務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五、結語

金融危機過去已經五年,全球經濟復蘇仍然緩慢的進行著,在尚未走出危機陰影的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形勢已初步企穩,關于公允價值的思考也就顯得更加重要。我國在金融危機后,公允價值順周期效應并未像歐美國家那么凸顯,從側面說明公允價值并不是造成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公允價值更不應該再次被廢黜。針對我國后金融危機時代公允價運用情況,我國應該努力營造適合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環境,規范其在我國的運用,并建立健全金融監管措施,加強政府干預力度,培養良好的市場環境。強化企業內部人員專業素質,從內部保證公允價運用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內外兼修,為公允價值在我國的穩步發展提供較好的經驗總結。

參考文獻:

[1] 路曉燕.公允價值會計示基本理論分析與我國初步實證證據.第一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2] 李一碩,宮 瑩.共商會計發展大計 共繪會計強國藍圖[N].中國會計報,2012-06-001.

篇5

引言

財富效應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貨幣余額的變化將會引起總消費開支的變化。

2007年,起源于美國房地產次貸危機的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動蕩,使世界經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處于經濟恢復期,中國也不例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國陸續進入了經濟穩固復蘇增長的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們以2008年11月我國股市開始回升的時候作為我國后金融危機時期的開始,從金融危機發生期到后金融危機時期的宏觀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在此時間段間,實體經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社會消費增長速度大幅下降。同時期內,中國的股票市場與房地產市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后金融危機時代股市和房地產財富效應究竟如何成為了人們關注的重點。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上看,對于我國國內的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研究尚有不足,且尚未有人做過后金融危機時代房地產財富效應和股票財富效應進行比較研究。于是我們在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對后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股價波動及房價波動通過財富效應對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并將股市和房地產財富效應進行對比得到相關結論。

一、股市及房地產財富效應測度模型的建立

理論界對資產財富效應測度方面的研究,一般是基于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說或Modizliani的生命周期假說框架進行的。根據這兩個假說,個人對下一期的消費規劃取決于其一生的財富水平,除非財富水平永久性增加,否則不會改變長期的邊際消費傾向。用模型可以表示為[1]:

式中,xft表示消費者t期的消費支出,zct表示消費者期持有的資產,srt表示消費t者期的收入,rt表示利率,θ表示時間偏好。對上述模型求導,可得消費者的最優消費路徑:

但是,消費者的跨期消費會受到現實中存在的流動性約束和消費者的短視行為的影響,從而無法完全合理地規劃其一生的財富。綜合上述因素,我們假定個人的消費行為受到當期的收入波動及資本收益的影響,對收入的安排主要用于消費和儲蓄,在這里我們定義只要不用于消費的資金和資產都稱為儲蓄,儲蓄構成股票投資的直接資金來源。生命周期-永久收入模型(LC-PIH)假說雖然在西方經濟中得到了較好的驗證,然而對于我國來說,由于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完善,消費信貸發展緩慢,該模型并不能完全解釋我國居民的消費行為。本文結合我國消費市場的實際情況,并將資產(zc)分為股市資產(gz)和房地產市場資產(fz)在修正后的消費方程的基礎上建立財富效應的檢驗模型:

其中,xft表示期的消費水平,srt表示t期居民可支配收入,gzt表示t期的上證指數,fzt表示t期的房地產價格指數,ut表示誤差項。

二、實證研究

(一)變量和數據選擇

本文所針對的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股市和房地產財富效應,因此,我們將時間段設定為2008年11月我國股市開始回升的時候到2012年6月為止,使用的數據為月度數據。用城鎮居民人均消費來衡量我國居民的消費水平,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用上證指數來衡量我國股市的財富水平,用房地產價格指數來衡量我國房地產財富水平。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和房地產價格指數的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上證指數的數據來源于大智慧軟件。由于數據的對數變換不改變原有的協整關系,因此,為了消除數據的異方差性和熨平數據的波動性,我們將搜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取對數的處理,得到lnxf、lnsr、lngz以及lnfz。

(二)數據平穩性檢驗

若時間序列中存在單位根,就會出現偽回歸的現象。為了避免此現象的出現,保證回歸結果的無偏性、有效性跟一致性,本文首先對時間序列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相關序列的ADF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1)Dlnxf表示lnxf的一階差分,其余類同。

(2)檢驗形式的3個參數依次為截距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期,其中滯后期的確定是AIC準則和SC準則,由Eviews6.0直接給出。

從表1的檢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原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進行單位根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下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Dlnxf、Dlnsr、Dlngz以及Dlnfz都為平穩序列。因此,lnxf、lnsr、lngz和lnfz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即lnxf(1)、lnsr(1)、lngz(1)和lnfz(1)。

(三)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的前提是各時間序列數據都是同階單整的。通過ADF單位根檢驗得知,lnxf、lnsr、lngz和lnfz均為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條件。如果兩個或多個時間序列是非平穩的,但是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是平穩的,我們稱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協整反映了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由式lnxft=β1lnsrt+β2lngzt+β3lnfzt+c+ut,并結合Eviews6.0軟件,我們可以得到lnxf、lnsr、lngz和lnfz之間的協整方程為:

lnxft=0.60629lnsrt+0.091651lngzt+0.15180lnfzt+2.43419

(0.06346) (0.05924) (0.11095) (0.72713)

其中,R2=0.811257,擬合度較高。由協整方程我們可以看出,收入水平和房地產市場指數對消費的影響較大,收入每變動1%個單位,消費會隨之變動0.60629%個單位,房地產市場指數每變動1%個單位,消費隨之變動0.15180%個單位。但股市財富對消費的影響非常小,股市財富每變動1%個單位,消費只會隨之變動0.09165%個單位。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從檢驗結果來看,消費水平(lnsf)與居民可支配收入(lnsr)、上證指數(lngz)以及房地產市場指數(lnfz)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我們可以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進一步討論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用Eviews6.0對上述變量作格蘭杰因果檢驗,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消費水平、收入水平和股市財富水平的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表2的檢驗結果顯示,股票指數(lngz)是房地產指數(lnfz)的Granger原因,其接受零假設的概率僅為0.0095,但房地產指數(lnfz)不是股票指數(lngz)的Granger原因。消費水平(lnxf)是收入水平(lnsr)的Granger原因,其接受零假設的概率僅為0.0014,同時收入水平(lnsr)也是消費水平(lnxf)的Granger原因,接受零假設的概率僅為0.00006。而對于收入水平(lnsr)是股票指數(lngz)的Granger原因的零假設,其接受的概率為0.2807,遠大于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收入水平(lnsr)不是股票指數(lngz)的Granger原因。同樣,可以得出股票指數(lngz)不是收入水平(lnsr)的Granger原因,消費水平(lnxf)與股票指數(lngz)不互為Granger原因,收入水平(lnsr)與房地產指數(lnfz)不互為Granger原因以及消費水平(lnxf)與房地產指數(lnfz)不互為Granger原因等結論。

(五)脈沖響應函數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在擾動項上加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對內生變量的未來值和當期值所帶來的變化,也即一個內生變量對誤差變量的反應[2]。

通過格蘭杰因果檢驗得知,lnxf和lnsr互為因果關系,以及lngz是lnfz的格蘭杰原因。為了進一步探討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居民收入水平是如何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以及股票指數和房地產指數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我們做出變量之間的脈沖響應函數,以衡量模型收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對此,本出了lnxf對lnsr的脈沖響應函數,lnsr對lnxf的脈沖響應函數以及lngz對lnfx的脈沖響應函數。

圖1(1)顯示,當在本期給lnsr一個正沖擊后,lnxf在第1期會產生一個正的效應,但在第2期開始效應由正轉為負。這說明,當收入水平受到外部條件而升高時,會在短時間內引起消費的增加,但在隨后會給消費帶來反向的沖擊,長時間以后,收入會給消費產生抑制作用,并且該抑制作用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小。圖1(2)顯示,當在本期給lnxf一個正沖擊后,lnsr會在前2期迅速上升,之后緩慢下降,但一直保持著正的效應。這說明,消費水平的某一沖擊會給收入水平帶來同向的沖擊,消費會給收入水平起一個拉動的作用。圖1(3)顯示,當在本期給一個正的沖擊后,會在前3期內保持上升的趨勢,但在第3期后開始緩慢下降,當一直會保持正的效應。這說明,股票市場對于房地產市場來說,具有正向的影響。

三、總結及建議

(一)總結及原因分析

由協整檢驗的結果可知,股市財富對消費的影響非常小,股市財富每變動1%個單位,消費只會隨之變動0.09165%個單位,股市的財富效應十分微弱。而與股市財富效應相比,房地產市場指數對消費的影響較大,房地產市場指數每變動1%個單位,消費隨之變動0.15180%個單位,房地產財富效應更加顯著。

股市財富效應微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存在制度缺陷、監管力度不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差,使得股市投資者大多處于投機目的而非對上市公司的長期看好,由此導致我國股市財富并不直接用于消費,而是用于新一輪的股票投機心理預期的投入。而房地產財富效應十分顯著是由于一方面房地產在我國GDP中占比大,另一方面隨著近幾年中國房價的持續迅猛上揚,消費者對我國房地產市場普遍持看漲預期,從而對房地產市場的投資不斷增加,并且這種投資形成的擴張財富效應加大了消費者的支出。房地產市場財富效應亦通過對居民消費的作用最終對宏觀經濟的運行產生深遠影響。

(二)建議

針對文中結論及原因分析,筆者將從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及居民可支配收入3個維度提出可行性建議。

1.從股票市場角度

(1)最根本的是規范證券市場,提高上市公司的準入標準,加強對上市公司的監管,使得存在于股市中的上市公司具有穩定的利益,保持股市的穩定,增強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這需要政府拿出決心,對現有證券市場、制度進行整頓,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2)深化證券品種創新,深化多層次金融市場的產生,提高金融業在GDP中的占比,從政策上鼓勵投資者加大對金融產品的投資。

2.從房地產市場角度

(1)通過對2008—2012 年后金融危機下的小樣本數據進行檢驗,我們發現房價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長期住房需求高于供給,而現階段內高房價導致實際投資的相對停滯的大背景下,為使消費長期穩定增長,現階段應嘗試適度下調房價,變潛在的住房需求為實際投資,從而確保房地產投資規模穩定增長,之后再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有機會的提升房價變動幅度。這樣會拉動內需,進而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篇6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及其對中小企業的作用

內部控制一詞最早出現于1936年,在1949年,內部控制委員會發表了一個專題報告,對內部控制做出了權威定義:“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資產、保證會計資料可靠性和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管理部門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組織計劃和相互配套的各種方法及措施。”總體而言,內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即控制活動、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控。

內部控制是中小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點,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高勞動效率。同時,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還有利于中小企業防范內外部風險。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中小企業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得益于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我國的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機動靈活、投資主體多元化等特點,然而,這也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若干內部控制缺陷。

(一)內部控制理念落后

企業理念將決定企業的行為和績效。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其差錯防弊、提供可靠會計信息的作用上。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內部控制更多的是企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評價的有效手段。另外,一些中小企業將內部財務制度等同于內部控制制度,這樣的觀念導致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建設只停留在各個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的監控上,沒有形成系統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二)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企業在人才管理方面,較少制定人力資源規劃,人員的招募培訓缺乏統一的選拔體系,且沒有建立良好的員工激勵制度。第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我國的中小企業一般以家族經營為主要模式,在選拔人才時容易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這將導致企業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更可能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第三,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一般為直線職能制,重視至上而下的溝通而忽略從下往上以及橫向的交流。這些控制環境因素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和效果。

(三)風險評估能力差,風險意識缺乏

大多數中小企業未建立風險評估體系,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成本收益均衡問題認識不足,認為投入資金進行風險評估會加大企業成本,而忽略了不對風險進行防范和控制所帶來的損失,這也是許多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倒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較少向外部籌資或投資,所以缺乏風險意識,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遲緩。

(四)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

第一,管理者既是投資者又是企業的所有者,其行為缺乏內部監督。第二,大多數中小企業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假賬、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時有發生。而外部監督者,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司法部門、輿論媒體等都由于監督成本過高,執行效果差。第三,在企業推行內部控制制度時,缺乏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有效地評估和反饋。

(五)信息平臺建設有待加強

由于中小企業受技術、規模、資金等限制,未能建立規范化的信息溝通平臺,信息反饋機制薄弱,這使得生產經營中的錯誤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糾正,影響企業發展。

三、改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與企業對內部控制認識不明密切相關。由于中小企業沒有充分協調成本收益的關系,再加上風險意識過低,導致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重重困難。為此,為改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提出以下對策:

(一)轉變經營者發展觀念,突破內部控制瓶頸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將內部控制擺到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其對企業發展的關鍵作用。明確企業生產經營和內部控制的關系,只有完善內部控制環境,做好控制活動的監管工作,有效評估企業風險,才能使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另外,要樹立科學的內部控制目標,并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目標。

(二)改善內部控制環境,營造良好控制氛圍

加強對內部控制觀點的宣傳,使企業管理層和員工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改善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發展的交際成本。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根據勞動分工規定不相容的業務流程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共同參與,做到各環節相互監督,降低違紀行為的發生率。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企業激勵機制,優賞劣罰,充分發揮激勵在企業運行中的動力與壓力的作用。

創建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凝聚人心,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三)重視風險評估,提高企業風險管理能力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主要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補償、風險轉移、風險預防、風險問題和風險抵消等幾部分構成。由于中小企業精力和財力有限,在進行風險管理時,應將重點放在對重大風險問題或重大缺失進行識別分析。

企業在進行風險控制時,主要控制來自三個方面的風險:市場風險、營運資金管理風險和技術風險。為應對市場風險,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預測監測體系,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這樣全球經濟復蘇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對市場風險的評估,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為應對營運資金管理風險,要嚴格控制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周轉,確保企業有足夠的現金流。為對應技術風險,企業則需要加強技術創新,這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小企業持續發展尤為關鍵。

再者,為提高企業風險評估能力,中小企業應盡可能在財務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另外,財務預警機制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優化監督機制,確保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實施

加強對內部控制過程的監督,將內部監督、外部監督和政府監督有效結合。一方面,設立內審部門或聘請外部專業人員對公司業務進行審計;另一方面,國家應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會計規范體系,盡快將中小企業年度報告審計工作納入正規軌道。

(五)其他

構建良好的企業內部信息溝通平臺。

建立外部反評估制度。對聘請外部專業人員進行公司審計工作的企業,管理者可對外部人員進行行為監督,在反評估過程中發現問題,制定更適合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內部會計報告管理制度,完善企業上下級間的溝通協調。

參考文獻:

[1]高翠,孫曉雪.淺析企業內部控制[J].中國商貿,2012(14):106-107.

[2]和麗芬.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8(13).

[3]雷曉紅.我國中小企業風險分析及風險管理[J].經濟工作導刊,2003(15):18-19.

[4]寧逢夏.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需強化內部控制制度[J].管理觀察,2010(33).

[5]王瑞.SOX法案框架下的內部控制與中小企業問題研究[J].河北法學,2010(5):86.

【摘 要】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這一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關注。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許多中小企業迎來了再次發展的機遇,但內部控制仍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和關鍵問題所在。本文以后金融危機時代為大背景,通過分析內部控制在中小企業中的作用以及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提出改善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對策與建議。同時,以期為中國廣大的中小企業改革發展提供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對策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還是企業的內部管理問題,即內部控制問題。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成立于2006年,至此,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開始逐步形成。但目前,我國尚缺乏專門針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問題的規范文件。為此,分析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為其出謀劃策顯得尤為重要。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及其對中小企業的作用

內部控制一詞最早出現于1936年,在1949年,內部控制委員會發表了一個專題報告,對內部控制做出了權威定義:“內部控制是企業所制定的旨在保護資產、保證會計資料可靠性和準確性、提高經營效率,推動管理部門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得以貫徹執行的組織計劃和相互配套的各種方法及措施。”總體而言,內部控制包括五大要素,即控制活動、控制環境、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監控。

內部控制是中小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基礎,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是中小企業內部控制完善的基本起點,是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高勞動效率。同時,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還有利于中小企業防范內外部風險。

二、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中小企業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隨著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發展,得益于良好的宏觀環境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迅速。我國的中小企業具有規模小、機動靈活、投資主體多元化等特點,然而,這也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若干內部控制缺陷。

(一)內部控制理念落后

企業理念將決定企業的行為和績效。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的認識還僅僅停留在其差錯防弊、提供可靠會計信息的作用上。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內部控制更多的是企業進行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評價的有效手段。另外,一些中小企業將內部財務制度等同于內部控制制度,這樣的觀念導致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建設只停留在各個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的監控上,沒有形成系統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二)內部控制環境不完善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企業在人才管理方面,較少制定人力資源規劃,人員的招募培訓缺乏統一的選拔體系,且沒有建立良好的員工激勵制度。第二,公司治理結構不合理。我國的中小企業一般以家族經營為主要模式,在選拔人才時容易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這將導致企業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更可能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第三,中小企業的組織結構一般為直線職能制,重視至上而下的溝通而忽略從下往上以及橫向的交流。這些控制環境因素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和效果。

(三)風險評估能力差,風險意識缺乏

大多數中小企業未建立風險評估體系,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成本收益均衡問題認識不足,認為投入資金進行風險評估會加大企業成本,而忽略了不對風險進行防范和控制所帶來的損失,這也是許多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倒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業較少向外部籌資或投資,所以缺乏風險意識,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反應遲緩。

(四)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

第一,管理者既是投資者又是企業的所有者,其行為缺乏內部監督。第二,大多數中小企業未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假賬、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時有發生。而外部監督者,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司法部門、輿論媒體等都由于監督成本過高,執行效果差。第三,在企業推行內部控制制度時,缺乏對內部控制的實施效果進行有效地評估和反饋。

(五)信息平臺建設有待加強

由于中小企業受技術、規模、資金等限制,未能建立規范化的信息溝通平臺,信息反饋機制薄弱,這使得生產經營中的錯誤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和糾正,影響企業發展。

三、改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以上問題存在的原因與企業對內部控制認識不明密切相關。由于中小企業沒有充分協調成本收益的關系,再加上風險意識過低,導致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重重困難。為此,為改善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提出以下對策:

(一)轉變經營者發展觀念,突破內部控制瓶頸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該將內部控制擺到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其對企業發展的關鍵作用。明確企業生產經營和內部控制的關系,只有完善內部控制環境,做好控制活動的監管工作,有效評估企業風險,才能使企業持續穩定發展。另外,要樹立科學的內部控制目標,并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目標。

(二)改善內部控制環境,營造良好控制氛圍

加強對內部控制觀點的宣傳,使企業管理層和員工認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改善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轉變政府職能,降低中小企業特別是小企業發展的交際成本。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根據勞動分工規定不相容的業務流程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門共同參與,做到各環節相互監督,降低違紀行為的發生率。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企業激勵機制,優賞劣罰,充分發揮激勵在企業運行中的動力與壓力的作用。

創建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凝聚人心,改善內部控制環境。

(三)重視風險評估,提高企業風險管理能力

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主要有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補償、風險轉移、風險預防、風險問題和風險抵消等幾部分構成。由于中小企業精力和財力有限,在進行風險管理時,應將重點放在對重大風險問題或重大缺失進行識別分析。

企業在進行風險控制時,主要控制來自三個方面的風險:市場風險、營運資金管理風險和技術風險。為應對市場風險,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場預測監測體系,特別是在后金融危機這樣全球經濟復蘇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對市場風險的評估,及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為應對營運資金管理風險,要嚴格控制存貨和應收賬款的周轉,確保企業有足夠的現金流。為對應技術風險,企業則需要加強技術創新,這對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中小企業持續發展尤為關鍵。

再者,為提高企業風險評估能力,中小企業應盡可能在財務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另外,財務預警機制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優化監督機制,確保內部控制制度有效實施

加強對內部控制過程的監督,將內部監督、外部監督和政府監督有效結合。一方面,設立內審部門或聘請外部專業人員對公司業務進行審計;另一方面,國家應盡快制定中小企業會計規范體系,盡快將中小企業年度報告審計工作納入正規軌道。

(五)其他

構建良好的企業內部信息溝通平臺。

建立外部反評估制度。對聘請外部專業人員進行公司審計工作的企業,管理者可對外部人員進行行為監督,在反評估過程中發現問題,制定更適合企業發展的內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內部會計報告管理制度,完善企業上下級間的溝通協調。

參考文獻:

[1]高翠,孫曉雪.淺析企業內部控制[J].中國商貿,2012(14):106-107.

[2]和麗芬.對中小企業內部控制框架構建的思考[J].會計之友,2008(13).

[3]雷曉紅.我國中小企業風險分析及風險管理[J].經濟工作導刊,2003(15):18-19.

篇7

(一)金融危機加劇企業可持續經營問題。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產品需求的減少和融資難度的加大,使企業的經營面臨困難,導致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的不確定性增大。

1、在美國投資的中國公司損失慘重。目前,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和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之一,勢必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機的負面沖擊。2007年,國家統計局、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于9月17日聯合的《2007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稱,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流量已連續數年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率。該年,我國對外的直接投資凈額為265.1億元,同比增長了25.3%。在這樣巨大的對外直接投資下,中資公司將無可避免地受到巨大沖擊。

2、中國出口業在危機中也深受其害。一方面美國作為中國第二大貿易出口國,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出口貿易。據統計,我國2008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長了21.9%,回落了5.7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國出口增長了8.9%,回落了8.9個百分點;對香港出口增長了7.8%,回落了16.5個百分點,貿易順差同比下降了11.8%。隨著次貸危機的惡化和美國經濟的持續下滑,我國出口也必會遭遇瓶頸。

(二)金融危機導致企業舞弊動機明顯增強。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造成不少企業生產經營停滯,財務狀況惡化,這就加劇了舞弊動機的產生。舞弊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對財務信息作出虛假報告;二是員工侵占公司財產。從公司外部來看,企業經營面臨困難,金融危機造成了企業的資金鏈斷裂,使得企業的現金流入困難、到期債務償還不了、借貸不能展期、主要客戶流失,訂單大幅縮水甚至接不到訂單、存貨滯帶,凈資產出現負值等,為了獲得融資,給企業注入新的活力,各種投機取巧、欺詐舞弊便層出不窮;從公司內部來看,金融危機使得各企業的經營效益嚴重下降,而企業盈利能力的下滑直接影響到員工的收益水平,為了保證切身利益不受損害,各種舞弊的手段也相繼呈現出來。

(三)金融危機使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頗多爭議。金融危機爆發以后,金融衍生工具招致頗多爭議,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濫。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計量、信息披露沒有真實反映財務信息以及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審計監管不到位都是關鍵原因。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創新,其會計準則不斷修訂的同時,金融衍生工具審計也迫切需要進行針對性的改進,才能充分發揮審計監管的作用,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二、內部審計理論概述

(一)內部審計的定義。IIA內部審計標準委員會的《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內部審計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與咨詢活動,旨在增加組織的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評價和改善組織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內部審計是和政府審計、注冊會計師審計并列的三種審計類型之一。

(二)內部審計的職能。內部審計為適應由傳統的財務審計向管理審計發展的需要,其職能正由傳統的監督和評價轉向確認與咨詢。兩大職能緊密聯系,目標一致且相互衍生,統一于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IIA將內部審計歸納為確認活動與咨詢服務二位一體,通過對企業經營活動的確認獲得廣泛的職業經驗,形成豐富而可靠的信息源,并以此為基礎提出改進風險管理、內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政策建議。(1)確認職能:內部審計師對程序、系統或其他常規事項進行客觀評價,提出獨立的意見和結論,主要包括舞弊調查、風險與控制自我評價、財務、績效、經營和合規性業務審計等;(2)咨詢職能:為審計客戶提供服務的咨詢或相關活動,其業務性質和范圍根據客戶的協議確定。

三、從金融危機反思內部審計存在的問題

篇8

(1)現金持有。企業良好的流動性管理能夠增加企業的財務柔性,當受到環境變化的不利影響時,現金持有較高的企業可以利用內部資金滿足其投資活動,從而避免由于外部融資約束所造成的投資不足等問題。

(2)債務能力。保持較低財務杠桿水平的企業在遇到外部不利沖擊時,由于自身負債較少,財務風險也較小,因此比高負債的企業具有更強的融資能力。這類企業一旦遇到資金周轉問題仍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融資以使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

(3)資產銷售。在理論上,面臨現金短缺的企業可以通過資產變現來增加其現金流,[3]這樣也可以及時解決企業資金上的不足。但是這種方式并不十分常見,因為多數情況下資產變現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虧損。

2.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投融資行為的特點

(1)融資受限

在企業資金籌集方面,根據融資優序理論可知,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等問題的存在,企業在籌集資金時存在明顯的偏好順序,即內源融資——債權融資——股權融資,因為我國對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限制條件較多,所以我國大多數企業在融資時更傾向于前兩種方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一方面,市場上產品過剩,企業的收益水平下降,這些都使企業內部現金流入量減少,從而導致企業的自有現金無法滿足其融資需求;另一方面,危機過后市場上投資者的投資熱情降低,投資態度趨于保守,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額度緊縮、貸款條件更加嚴格。雖然企業已經逐漸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危機給全球經濟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此企業在此時期所受到的融資約束仍舊很大,這使得企業無法籌集足夠的外部資金進行生產經營、投資擴建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持續發展。

(2)投資不足

在企業投資方面,企業的投資意愿也隨著經濟環境的波動而減弱。融資是企業資金運行的起點,也是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由于后危機時期企業內部自有資金十分有限,而企業獲取外部資金的成本較高,因此企業會被迫放棄一些NPV為正的投資項目,進而導致了投資不足或投資扭曲。此外,金融危機的爆發造成了全球經濟運行中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投資等待的期權價值也隨之增加,從而致使企業削減當期的投資支出。

3.后金融危機時代提高企業財務柔性的方法

企業的財務柔性包括融資柔性、投資柔性、營運資本柔性以及收益分配柔性,這4個方面的柔性管理貫穿了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眾所周知,財務柔性較高的企業可以在危機中有效減少財務風險,同時也能更好地把握投資機會。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采取相應措施增強其財務柔性,以便應對環境變化等不確定性因素對企業投融資及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影響。

(1)融資柔性

資金的籌集是企業一切生產經營活動的始點,企業的融資柔性包括對融資方式、資本成本以及資本結構的柔性化管理。在融資方式的選擇上,企業不應單一依靠某種融資渠道,而是應該對融資項目的前景、企業自身風險承受能力與稅收等政策進行綜合考慮。尤其是在金融危機后期,企業應降低債務比重,因為較高的財務杠桿水平會使企業更難獲取較低成本的外部資金,同時到期償還本金和財務利息的負擔可能給企業造成財務危機。保持一定的負債柔性可以維持靈活的資本結構,并降低虧損、破產等財務風險。

(2)投資柔性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投資行為,而危機后期企業投資項目的成敗對于企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企業投資柔性包括投資規模、投資項目的柔性化管理。企業的投資決策建立在對外部環境的若干假設上,而在后危機時期,經濟環境和公司自身經營業績的波動都很大,因此企業應更加重視對投資項目的風險評估并及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對投資決策進行相應調整。在考慮不同風險因素的前提下,企業應保守的估計現金流量并采用較高的投資回報率,[4]這可以避免企業管理者的過度自信,也可以為企業的投資決策增加一道保護屏障。此外,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考慮未來可能影響投資的不確定性因素,制定多種備選方案及應對措施,不可盲目追加投資。

(3)營運資本柔性

營運資本柔性包括現金持有額度柔性、短期投資柔性、應收賬款柔性、存貨柔性及流動負債柔性等。在后危機時期外部融資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企業應提高自身的現金儲備以建立寬松的財務環境,這樣可以使企業及時把握投資機會。在存貨方面,金融危機的影響使企業銷量降低,存貨及庫存成本增加。為此,企業應加強對產品銷量和庫存的預測,并做好各項控制工作,以降低產品成本,維持企業的成本優勢。

篇9

我國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往往缺乏完全的自主獨立設計,大多數中國企業在商業模式上往往都是參考國外先進同行的設計進行模仿式創新。這種模仿式的創新模式,雖然可以使企業在發展先期借助國界壁壘和信息傳播的遲滯性獲取一定的先發優勢,但由于創新來源并非來自企業內部,因而其商業模式的優越性往往難以持久保持,由此其競爭優勢的長久性也往往難以得到保證。為了真正提高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依靠真正的自主商業模式創新十分必要。

企業商業模式有別于企業戰略,其關注視角往往脫離于企業戰略所強調的企業價值提升、企業利潤生成和擊敗競爭對手等要點,而集中于客戶價值的辨別與獲取。因而在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其創新途徑同樣有別于企業戰略措施上的創新,其創新思路應當更加側重于設計企業為消費者所提供的商品服務、企業傳遞商品服務的途徑、企業價值利潤來源的探索和企業自身在整個行業生態鏈中所處的位置角色。

具體來說,在我國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其可行的創新途徑有:

(一)顧客定義及產品特性擴展創新

由于現代科技和生活形態變化速度的加快,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往往會不斷地發生變化。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可以利用這種變化來重新定義自身的目標客戶群體,通過對客戶需求的分析和歸類找出自身的目標市場,以新的細分市場客戶需求的滿足為主導,設計自身的產品特性,從而形成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該部分顧客的需求,獲取更多的潛在利潤,實現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在顧客定義及產品特性的創新擴展上,有效地定義特殊的顧客群體是這種商業模式創新得以成功的關鍵。例如春秋航空便是通過精確地定義和劃分出了只需要基本航空服務而不需要過多餐飲、機乘服務的中低端消費者和度假觀光客戶,從而設計出提供低廉航空服務的商業模式創新,并因此獲得了成功。

(二)創新商品和服務遞達渠道

隨著現代物流網絡的不斷完善和企業商品服務的傳遞渠道選擇的豐富化,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可以通過對商品和服務遞達渠道的創新來獲取消費者對于其服務的認可,并在一方面獲得自身運營成本上的降低,另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對于商品獲取方式的獨特需求。

通常企業在商品和服務遞達渠道上的創新,以分銷渠道的重新設計為主,并且這種創新設計在以往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中往往是為了克服企業開設門店、經銷點上面的粗放擴張缺陷,而如今企業在遞達分銷模式上的創新往往更多地是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于便利性的需求。例如一號店的遞達模式創新就是以消費者的購物便利性出發而實現的商品遞達渠道的創新,并通過這種創新重塑了傳統的消費者超市購物模式,為自身發展設立了較高的起點。

(三)創新收入及利潤來源

傳統的企業商業模式在為企業獲取利潤的過程中,往往遵循傳統的制造、傳遞、銷售、收入這一較長鏈條的利潤形成流程,因而企業的經營過程不得不面對終端市場需求波動的風險、傳遞過程成本上升的風險、銷售收入難以及時實現的風險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因而在未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尤其是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惡化,企業運營風險因素較多的情況下,通過對企業收入及利潤創造來源的創新也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主要方面。

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可以盡可能地縮短自身的利潤創造量,在獲取足夠利潤的情況下,避免與波動較為激烈的終端市場相接觸,以短時、高效的投入產出循環來獲得自身利潤的提升。例如麥當勞通過將商業地產購入轉出租賃來獲取土地轉租的收入,同時又通過為加盟店提供租賃土地來擴張自身的網點,并將終端消費市場存在的風險轉嫁到加盟商身上,從而實現了自身利潤的提升和風險的轉移。

(四)變革顧客服務支持體系

目前,隨著消費者對于企業服務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同時也由于客戶關系管理理論的逐漸盛行,企業通過提高對消費者的服務支持力度來獲取消費者的信任,從而實現與消費者的長期互動,也是企業利潤和價值提升的一條可行途徑。因而在目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形下,企業可以通過提高自身的顧客服務支持體系的服務質量來實現自身商業模式的創新。例如中國移動在新時期為了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開始使用系統升級等方式來統一自身的顧客支持體系,并以此為基礎提升自己的顧客服務質量,從而盡可能地擴展市場客戶群體,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五)發展獨特的價值網絡

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除了關注自身的產品、分銷渠道、支持體系、收入實現方法等企業內部元素以外,還可以從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供應鏈、行業生態等外部元素角度設計自身的商業模式創新,通過開放式的商業合作和超企業邊界的商業模式創新來構建創新的價值網絡,以此為基礎在實現自身價值提升的前提下,實現整個行業中企業群體的共贏,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和企業群體對顧客需求滿足能力的提升。

由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是覆蓋全行業的全面風險因素,因而從宏觀角度上以企業生態鏈整體利益的最優化為設計目標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是未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一個主要途徑。

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策略

由于目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企業的外貿需求急劇萎縮,許多企業在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又面臨同行業企業激烈的同質競爭,因而在目前整體經濟運營風險較大的情況下,我國企業迫切需要以創新的商業模式對自身的價值生產過程進行重塑或改進,從而以全新的利潤生產模式來發掘更加有效的經營途徑,擴展更多的客戶群體并獲得更多的價值增值。

基于以上本文所論述的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途徑,本文認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出于擴展市場消費需求,提升企業利潤來源豐富性的目的,我國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上可以采用的創新方法包括:

(一)終端市場擴展—實現創新的市場細分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由于對經濟前景預期的不確定性,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受到了一定壓制,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時需要解決激發消費者消費意愿的難題。同時由于現代科技的進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于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客觀上使得企業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必須更加強調自身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可用性與產品質量。

具體來說,企業進行終端市場擴展時,可以通過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行分環節的刻畫來發掘新的消費群體,即將消費者按照:對購買的需求、對使用的需求、對售后的需求、對支付的需求四個環節來挖掘新的市場細分。

1.依照消費者對購買的需求劃分市場,是指企業可以對消費者購物方式的區分和未來偏好的購物方式的探討和驗證,來確定消費者對于消費體驗的不同要求,并依據不同要求類別下消費者的利潤規模,來定位企業的商品創新方向和分銷模式設計模式,以滿足客戶的特殊需求。例如夢芭莎通過區分出經常網購、對于工作環境下的女裝需求較為強勁的女白領這一細分群體,專門設計相應的服裝系列,并以B2C的方式送遞商品來增加這些空閑時間較少的人群對于工作時間時尚服裝的購買便利,以無條件退換貨作為提升這些高素質客戶購物安全感的一種手段,實現了自身在B2C服裝銷售領域的成功。

2.依照消費者對使用的需求劃分市場是最為常見的市場細分方式,其關注焦點集中于消費者如何使用企業的產品,其對產品的特性、功能、質量存在的特殊要求可以幫助企業有效地區分該部分客戶,從而科學地針對該細分市場特定其所需要的差異化產品。例如多棱鋼砂就通過分析石材砂鋸對鋸條、鋸鉆與其他不同類型的鋸條、鋸鉆的需求的不同,而專注于生產針對該細分市場客戶功能需求的合金鋼丸、鋼砂和石材鋸條,并以此占據了國內花崗石砂鋸切割市場超過90%的市場份額,從而通過準確地刻畫客戶對于產品功能的需求實現產品創新,進而有效地占據細分市場。

3.依照消費者對于售后的需求劃分市場必須存在一個前提,即該細分市場上的客戶的利潤水平必須可以覆蓋其所需要的售后服務實施成本,因此企業在針對售后需求劃分細分市場時需要更加關注成本效益之間的分析,從而實現成功的、可以給企業帶來穩定收入的市場細分創新。例如戴爾在早期通過建立直銷渠道,并成立集中化高效的售后服務處理中心來完善自身的銷售服務,獲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同時也擴展了自身的市場份額。由于戴爾的直銷形式所需要的產品銷售成本較小,因而其售后服務所可以投入的資源較多,這也是保證其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

4.依照消費者對于支付的需求劃分市場,主要適用于自身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支付媒介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通過區分消費者對于產品購物的資金支付手段的不同需求,對于小額臨時性貸款的需求等特殊支付要求,來對客戶群體進行劃分,從而為其設計特定的支付策略和手段,培養該細分市場客戶的使用黏性,增加單個客戶的市場價值。例如支付寶通過與銀行合作,為經常網購人員提供快捷支付服務,從而方便網購頻繁、購物終端安全性高的客戶的網購支付流程,增加其購物體驗,從而提升這類客戶對于網購消費和支付寶使用的依賴感。

(二)衍生創新產品服務—重組產品線

由于大多數已經存在的中國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轉型成本,因而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其對于自身商業模式的創新往往難以偏離自身主業。針對這類企業,本文認為其商業模式的創新可以通過對自身產品線的重組來實現商業運作的優化和升級,從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在外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企業更應當通過對自身產品線的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前景進行評估,將落后、盈利差、無未來發展潛力的產品線淘汰或是整合入新的產品線,并對自身既定的產品進行科學組合搭配,來實現滿足消費者需求或是刺激消費者需求的新產品組合,從而增加自身產品吸引力,進而創造更多利潤,減少企業經營風險。

(三)跨行業合作商務創新

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相互間的合作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十分重要,因而在企業商業模式創新過程中,加強與跨行業具有相互關聯度的企業合作,來實現宏觀意義上的商務創新,是目前我國企業可以采用的較為實際的創新模式。

企業可以通過辨別與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跨行業企業,通過與其建立戰略聯盟的方式整合各自的商業模式,加大二者之間的業務匹配度,從而在提高客戶體驗的基礎上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例如C2C電子商務與中小型快遞公司之間通過跨行業的合作,將自身產品服務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企業生態鏈,為終端消費者服務,在實現共贏的基礎上也有效地擴展了自身的客戶市場。

結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增速的減緩,加上外部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我國企業迫切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在未來進行科學有效的商業模式創新,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只有通過科學的創新思路和有效的創新途徑來設計企業的商業模式,我國企業才可能通過高效的商業模式創新來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篇10

一、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解釋

目前會計學術界對會計目標持兩種觀點,一是決策有用觀,是受托責任觀。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其進行決策有用的信息,它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達到決策有用觀這個會計目標就必須要求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質量特征。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第2輯公告——會計信息質量特征(SFAC No.2)中強調了“相關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將相關性定義為:信息能幫助用戶預測現在和將來事項的結局或去證實或糾正以往預期的情況,從而影響其決策能力。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也指出,相關性是一項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要成為有用的信息必須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基本準則中具體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預測。可見,相關性這個質量特征指出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財務會計信息,對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來說應當提供與其進行決策相關的信息。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正是由于人們普遍認為,公允價值具有極高的相關性,能夠提供及時、有用的會計信息。美國是最早開始研究公允價值的國家,FASB在會計準則的制定中推廣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美國推廣公允價值的初衷在于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所計量的會計信息缺乏相關性,歷史成本過度關注歷史的成本和利潤,忽視未來的現金流和價值,注重歷史成本計量的會計信息使公眾得不到相關的信息。因此可以理解,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是指公允價值具有相關性,采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能夠彌補歷史成本計量的不足,使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得到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檢驗

(一)研究設計

1.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公允價值能夠提供更加相關的會計信息,更相關的會計信息會更好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作出理性的經濟決策。我國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大量運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新《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至今使用已有4年。但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公允價值遭受質疑。因此本文選擇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09年度和2010年前3季度的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并剔除所有ST公司、PT公司、缺失市場數據以及財務數據的公司,分析公允價值的運用是否正如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那樣能夠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最終得到的樣本數如表1:

以上樣本數是從騰訊財經網中公布的上市公司及其披露的財務報告中,經手工查詢并統計得到。樣本統計過程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1 097家,ST公司169家,PT公司2家,最后得到926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261家,ST公司16家,最后得到245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6月30日,公布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 961家,ST公司126 家,PT公司1家,最后得到834個樣本;截止到2010年9月31日,公布最新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總數832家,ST公司105家,最后得到727個樣本。本文的數據采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2.研究假設

假設: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具有價值相關性。

3.模型設定和變量選取

(1)模型設定

目前研究財務數據與企業價值相關性最常用的模型是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這兩個模型均從Ohlson (1995) 模型演化而來,Kothari和Zimmerman(1995)建議同時使用這兩種模型。本文也同時采用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進行檢驗。

價格模型: Pit=β0+β1NAVPSit+β2EPSit+ε

其中:i為樣本公司;t為報告期(如2009年12月31日、2010年3月31日、2010年6月30日、2010年9月30日);P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股票的收盤價;NAV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每股凈資產;E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每股收益。

收益模型:

其中:RET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股票收益率;Pit-1為公司i在第t-1報告期股票的收盤價;VEPSit為公司i在第t報告期與第t-1報告期每股收益之差。

(2)變量選取

價格模型以股票的收盤價為因變量,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為自變量;收益模型以股票收益率為因變量,股票的收盤價、每股收益和每股收益的變動為自變量。

(二)模型檢驗

1.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2)

(1)股票收盤價

從以上統計特征可以看出,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這5項指標從2009年至2010年第3季度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略為降低,2010年第2季度比第1季度略有上升,2010年第3季度有所下降。

(2)每股凈資產

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呈現出相同的變化趨勢,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2010年第2季度略有下降,第3季度有所回升;中位數和標準差2010年第2季度發生下降,但第3季度開始回升。

(3)每股收益和股票收益率

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標準差這5項指標從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態勢,且上升幅度較大。

(4)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

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這4項指標從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基本都呈上升態勢,且上升幅度較大。2.回歸結果與分析

采用SPSS 統計軟件對價格模型和收益模型分別進行多元統計回歸,回歸結果見表3。

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

(1)從整體上看,β0、β1、β2的顯著性概率均小于置信水平5%,說明系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5%的檢驗,表明EPS和NAVPS對P的解釋能力以及EPS/P和VEPS/P對RET的解釋能力是可信的,均具有正的相關性。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R Square呈增長態勢,說明金融危機后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進行會計計量后會計數據的解釋能力仍然很強。

(2)從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NAVPS的系數β1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呈上升態勢,說明2009年和2010年前3季度每股收盤價受到每股凈資產的影響呈現出上升態勢;EPS的系數β2從2009年到2010年第1季度有所上升,2010年第2季度有所下降,2010年第3季度又有所回升,整體來說系數β22010年前3季度均高于2009年,說明從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盤價受到每股收益的影響亦呈現出上升態勢。因此,股票收盤價與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線性相關,股票收盤價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較強。

(3)從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EPS/P的系數β1和VEPS/P的系數β2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均呈大幅遞增趨勢,說明從2009年到2010年前3季度股票收益率受到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的影響亦表現出增長態勢。因此,股票收益率與每股收益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票收盤價的比例線性相關,股票收益率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較強。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研究結論

通過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實證分析,P與NAVPS和EPS、RET與EPS/P和VEPS/P的變動方向一致,均具有較強相關性,說明在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今天繼續使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可以使NAVPS和EPS對P、EPS/P和VEPS/P對RET均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P會受到NAVPS和EPS的影轉貼于 響,RET亦會受到EPS/P和VEPS/P的影響,它們之間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它們之間表現出的相關性正是受到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影響,由于公允價值的運用使得它們之間呈現出相關性,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上市公司中得以全面運用,它們之間的相關程度會高,從而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這就驗證了假設: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具有價值相關性。即在金融危機爆發后,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繼續運用公允價值會增加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使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的會計信息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得到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一)價格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均與股價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具有較強增量解釋能力,能夠提供增量的信息含量,從而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同時可以發現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凈資產和每股收益的回歸系數總體上升,說明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并沒有削弱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并且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凈資產的回歸系數增長幅度均大于每股收益的回歸系數增長幅度,回歸系數的增幅越大說明因變量對自變量變化的反應更敏感,即股價對每股凈資產的反應更敏感,因此每股凈資產能夠對股價起決定性作用,能決定上市公司的經營實力和經營業績,對上市公司股東來說,他們會關注公允價值變動對財務報告帶來的影響,這就說明了公允價值能夠為其提供決策更有用的會計信息,能夠滿足其決策的要求。

(二)收益模型的回歸結果表明:每股收益與股價的比例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價的比例與股票收益率之間也存在非常顯著的相關關系,這也證明了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具有價值相關性。由于公允價值較為顯著地增強了每股收益對股價和股票收益率的解釋能力,在運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編制的財務報告中,公允價值所披露的會計信息亦具有顯著的價值相關性。并且發現從2009年到2010年第3季度每股收益與股價比例的回歸系數和每股收益的變動與股價比例的回歸系數逐步上升,說明公允價值的運用2010年前3季度比2009年更具價值相關性,同時說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對公司股票的投資價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上市公司股東更關注公允價值變動對公司獲利能力的影響。這進一步肯定了我國會計準則制定者引用公允價值的初衷,我國并不是盲目追求國際協調,而是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更具價值相關性,能夠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會計信息。

四、啟示與建議

從本文的實證結果來看,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的運用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可以提供與決策更相關的信息,具有價值相關性。這為我國準則制定者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提供了實證研究支持,體現了其引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初衷。盡管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遭受質疑,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仍然可以堅持并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但我國今后在公允價值的運用中應從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得到啟示并本著端正的態度正確運用公允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James A.Ohlson.Book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5(11).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2)

[3]劉浩,孫錚.公允價值的實證理論分析與中國的研究機遇[J].財經研究,2008(1).

篇11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

世界上最早對公允價值定義的是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1970年頒布的報告書第4號,報告中指出“在包含貨幣價格的交易中收到資產時所支付的貨幣金額,在不包括貨幣或貨幣要求權的轉讓中交換價格的近似值。”2000年的美國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情況下,當購置或出售資產及負債的發生或清償的金額。”2006年9月19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即美國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準則組成部分,對公允價值給出了更加完善的定義:“在計量當天,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或轉移資產付出的價格。”這一定義更加嚴格,定義中突出了計量日、市場參與者、有序交易等。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對公允價值的理解是“企業在計量日由正常營業報酬驅使的正常交易中銷售資產將收到的或解除負債將付出的估計價格。”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對公允價值的含義也有明確的定義,即指“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上述對公允價值的理解共同點是所進行的交易是自愿的、公平的,公允價值是對資產和負債計量時采用,交易可以是現在的,也可能是將來的。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國外的運用

公允價值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會計準則中就有所使用,比如在投資、債務重組、租賃、非貨幣易等交易或事項中采用公允價值。1975年12月FASB頒布SFAS NO.12《某些可交易證券的會計處理》要求可變現的證券用公允價值計量,這是美國第一次涉及到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經濟及金融工具的發展,經濟業務更加復雜,公允價值越來越多地被廣泛采用,比如美國FASB在90年布的32項會計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多達23項,該時期公允價值計量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而且進入21世紀公允價值的使用仍有擴大趨勢,進而在2006年9月19日,FASB正式將公允價值作為會計準則的組成部分,即了《財務會計準則公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2011 年美國FASB了《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允價值計量:為取得美國公認會計原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對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要求的統一而作的修訂》。1990年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原則公告,要求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1992年,IASC第30號國際會計準則(IAS 30)要求金融機構披露財務報告應披露應收賬款、貸款、持有至到期投資、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此后,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將公允價值的應用范圍從金融工具擴大到非金融工具。2005年至2006年間,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多次召開理事會討論“公允價值計量”問題,到2011年5月IASB聯合FASB了IFRS 13,標志著公允價值計量的地位沒有變化,仍然被作為相關交易或事項的計量屬性。

三、公允價值計量在國內的運用

我國早在1998年6月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中就首次運用了公允價值。之后,公允價值經歷了回避和重新使用階段。

(一)引入階段(1998-2000年)

1998年6月財政部的債務重組準則中首次提到公允價值的運用,并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此后,至2000年,財政部陸續的《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易》中也提出采用公允價值。1998年至2000年間,我國針對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易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一方面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另一方面也為2006年2月的《企業會計準則》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打下基礎。

(二)回避階段(2001-2005年)

自1998年起,我國會計準則規定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易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后,有許多公司利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手段人為的進行利潤操控(因公允價值本身來講就是個估計值,因此有人為操控因素存在),使得會計信息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基于此,財政部2001年起重新修訂會計準則,并取消了債務重組、投資和非貨幣易公允價值計量。

(三)重新采用階段(2006年至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部環境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而且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也更趨于成熟,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就是針對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金融工具、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生物資產等可以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計準則中大量使用公允價值改變了我國一直以來以歷史成本計量為主的局面。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對公允價值計量的認識

此次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金融業,歐美許多銀行將本是體制或政策層面的因素造成的此次金融危機,卻歸罪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采用。反對公允價值計量的理由認為公允價值與投資者決策相關性不大,不適用于金融業務的計量。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主席William Isaac(2008)曾評論說“沒有必要的市值會計在過去幾年中嚴重侵蝕了銀行業的資本,是目前信貸危機和經濟衰退的根源。”金融界人士甚至要求取消《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基于一些人強烈取消公允價值計量,2008年10月3日,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美聯儲和財政部的協助下調查公允價值究竟是否是金融危機的禍首?公允價值要不要取消?經過3個月的調研后,2008年12月3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向國會提交報告結論是反對廢除公允價值計量,不過同時也提出了應改進計量的建議。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以及很多市場參與者認為會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透明的、有助于投資者決策的信息,金融危機的根源不是會計,更不是公允價值,會計只不過是反映經濟的工具而已。當然,公允價值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這些缺陷包括:(1)公允價值的估值具有主觀隨意性;(2)公允價值的計量存在不確定性;(3)公允價值的確定往往需要運用估值技術,實際操作較困難;(4)公允價值可能會使財務報表無法反映實際情況。事物都有兩面性,金融危機說明公允價值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不是走回頭路廢除公允價值。最終國際上還是認同公允價值計量,2011年5月12日,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聯合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IFRS 13)“公允價值計量”與FASB2011年第4號會計準則更新公告,IFRS 13對世界各國制定公允價值準則有重要影響,至少說明當前公允價值計量是可行的。

五、我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意見稿)

2012年5月17日,財政部了《企業會計準則第×號――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及起草說明,該意見稿分11章49條,包括總則、公允價值計量基本要求、非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和企業自身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市場風險或信用風險可抵銷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初始計量、估值技術、公允價值級次、披露、銜接方法和附則等。該意見稿的,一方面說明與國際上普遍認同公允價值計量的趨同,比如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已先后了獨立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另一方面,在我國學術界,有學者呼吁應該借鑒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做法將公允價值單獨以會計準則的形式,似乎預示著我國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不過公允價值計量準則的制定尚需從以下幾點進行努力:(1)完善公允價值的定義。比如像美國的FASB第157號準則,公允價值定義的要素包括交易日、市場參與者、有序交易等。(2)公允價值數值的確認應允許有誤差。公允價值數值的取得主要是專業人員的估計值,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當然這個誤差不能過大,比如可以認為在某個范圍內都是容許的。(3)對公允價值的使用應循序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尚不夠發達,這給要求在成熟市場上運用的公允價值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不能強求一定要立即與國際發達資本市場的會計準則一致。J

篇12

金融風險與創新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合理避開金融風險是現代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現代以金融工程形式出現的金融創新為金融控制和管理做出非常大的貢獻,不過金融創新在避免了一部分風險的同時本身也增加了新的風險。金融風險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往往是進行金融工程時帶來的結果,部分金融創新在起初能夠避開金融風險,但在整個過程會帶來許多新的金融風險。兩者之間有如下關系。

(一)金融創新的發展需要金融風險來促進

從金融創新出現的目的來看,金融創新就是為了合理的避免金融風險。金融風險表現最強烈的時候也就是金融創新發展最迅猛的時期,金融創新的產生是眾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與金融風險的擴大化相互呼應。

(二)金融創新加大了主體避免金融風險的能力

金融創新可以用來減少主體在經營過程中的風險,這是直接的金融風險,直接風險的避免,由它所帶來的間接風險理所當然也會減少,可以這樣說金融創新在避免直接風險的同時也能避免間接風險。

(三)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風險都通過金融創新來避免

在眾多金融風險中并不是所有的金融風險都可以通過金融創新來規避的,這些風險只有利用其他手段來進行規避,比如金融機構內部人員利用職務便利違法作案,這樣給機構本身帶的危害更加巨大,所以這種金融風險就只能靠法律的手段來處理。

(四)金融風險和金融創新不是完全相關聯的

分散和轉移金融風險是金融創新的主要功能,由期是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主要是轉移型創新。而且并不是全部的金融創新都同金融風險有著必然的聯系,或產生于金融風險。

(五)金融創新的理論在避免的同時也產生風險

在分散和轉移金融風險的過程中金融創新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不能對金融創新在避免金融風險的過程中產生的新的金融風險視而不見。避免風險是金融創新的主要目的,但金融創新在運行過程中產生新的風險是其本身無法避免的缺陷。

二、后金融危機時期的金融創新策略

近幾年我國銀行業在金融創新方面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以國際金融創新標準來看還有很大的不足,例如在具體的創新過程中缺少明確的創新目標和策略。而是表現出為了創新而創新的非正常現象。

眼下,中國金融運行體現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方面體現為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剩余,另一方面表現在中小企業以及農業的經濟范圍不能得到充分的金融援助,這種情況就需要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來解決。所以加強金融創新力度是我國經濟向前發展的主要策略。不過在發展金融的同時要調整好以下關系。

(一)金融創新要調整好實體經濟同虛擬的關系

金融創新不能違背實體經濟為所欲為。金融危機過后,實體經濟服務應該成為我國的金融創新的重點。特別是中小企業以及“三農”服務。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制定金融機構與中小企業共同贏利的有效制度。一直以來,中小企業的融資是銀行項目弱點,銀行業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加強中小企業融資,來適應金融脫媒的不斷變化。

2.在農村要加快“三農”金融服務體系的創建速度,根據實際情況創造出能夠互補功能,產權明確的多種農村金融體系。

(二)金融創新要調整好市場導向同加強監督管理的關系

應對經濟危機需要加強監督管理,但金融創新不能因此背離市場化導向的基本規則,眼下,我國市場化導向還需要不斷推進,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理想狀態下,要讓監管與市場做到完美結合。但在實際市場狀態下要實現完美并不容易。因此,要實現這一理想狀態還需繼續完成市場化導向的目標。

(三)創新的金融理念應調整好交易所市場與外部市場的關系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外場外市場發展突飛猛進,傳統的交易所地位面臨窘迫的發展局面。但是在經過人們對交易所價值的重新定義與認知后發現。不管金融工具和交易環節怎么創新,危機的重災區仍在場外市場。場外市場管理混亂,對于市場安全這一重要因素非常不利。現階段場外市場在我國還沒有規模,同時交易所的產品線還有待加寬,在這樣的條件下,摸索一個規范的場外市場發展方向,是對我國金融創新提出的新要求。

三、預防市場的宏觀風險,加大監管力度

金融創新風險包括宏觀風險,微觀風險。所以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去監管金融創新風險,可以建立完整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來防范微觀風險,但衍生產品具有契約性和虛擬性,以及對沖基金的高杠桿性同證券化技術之間的作用,這些便成為市場主體的宏觀風險,所以單靠制定市場政策是不能解決宏觀風險的,而是需要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監管來化解宏觀風險。首先政府要通地宏觀調控來監管和改善宏觀危險。其次改進信息披露,謹慎促進金融創新,預防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最后促進全球化金融穩定,協調全球金融監管。

當今,金融創新不僅能提供多元化金融需求而且能夠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但如果單獨追求金融創新而忽略風險,那么將會導致全世界的金融危機。所以我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不但要進行金融創新,而且還要協調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系,協調好監督管理和市場導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為金融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篇13

自提出之日起,對公允價值應用合理性之爭便一直甚囂塵上。對于2008年在全球范圍內爆發的金融危機,一些人將原因歸咎于公允價值,認為其“盯市”(mark to market)的計量原則放大了金融衍生品的損失,加劇了價格的下跌,迫使眾多金融機構破產。會計界的專家和學者堅持認為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機構過度樂觀,放寬信貸標準,過度運用杠桿導致風險加劇,最終釀成危機。盡管如此,公允價值仍暴露出了對金融資產估價偏低,造成利潤大幅降低的弊端。但這種計量模式能及時、透明、公開地揭示出資產泡沫,促進人們正視和化解金融風險。本文從理論與應用兩個方面,通過對金融危機之后國內外公允價值研究的新進展進行梳理,剖析公允價值新的研究趨勢,探討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以期為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合理運用公允價值提供啟示。

1 公允價值的理論內涵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允價值的基本概念、計量方法,構建其理論框架。

1.1 公允價值的定義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之后人們對于公允價值的質疑, FASB和IASB均對公允價值的定義進行了補充說明和修改。FASB在新修訂的FAS第157號中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的有序交易中,銷售資產所接受或轉讓負債所付出的價格。” IASB在2009年的征求意見稿“公允價值計量”中也沿用了FASB的定義。由此可以看出,兩大權威的準則制定機構均以脫手價格定義公允價值。公允價值不但未被棄用,對其探究之心反而更加堅定。

1.2 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

對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從屬于其他屬性,還是一項獨立的計量屬性,爭議一直存在。謝詩芬(2008)認為公允價值是價值的直接計量(現值)和間接計量(歷史或現行成本、現行市價和短期可變現凈值)的總稱。也有人認為公允價值是與歷史成本、現行成本不同的一種全新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不是建立在過去已發生的交易基礎上,也不是建立在現行交易的基礎上,而是參照現行交易的估計價格。

FASB財務會計概念公告第7號“在會計計量中使用現金流量信息和現值”中,對公允價值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認為,在初始確認時點,公允價值才被假定與歷史成本近似,而且只是金額可能相等。FASB認為“現行成本和現行市價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但這并不意味著公允價值就是現行成本或現行市價,因為它們只考慮了時間和入賬/脫手價值兩個因素,只有這兩個計量屬性同時符合其他幾個特點時,才可以說它們是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是未折現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沒有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影響,因此,只有短期可變現凈值可以近似地代表該項目的公允價值。現值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標的現值和以特定個體為計量目標的現值。

可見,公允價值與現行市價、現值、可變現凈值是一種交叉關系。從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角度而言,公允價值和現行成本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條件下,以“入賬價值”為基礎的現行成本與公允價值的金額是相近的,這也是以“成本法”估計公允價值的基礎。

2 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

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由公允價值估價技術(市場法、成本法、收益法)和公允價值估價技術所需的市場信息兩部分組成。FAS 157號將估價所需的市場信息分為3個層次,并稱之為“公允價值層級”。2009年FASB和IASB在附加指南中對公允價值層級了補充說明:“用于計量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將最大程度地使用相關的可觀察輸入值(即不需要重大調整的第一層級和第二層級信息),并最小程度地使用不可觀察輸入值”。也就是說,只有當可觀察輸入值具有相關性,且第一和第二層級信息不需要重大調整時,這條原則才可用;反之,當可觀察輸入值不相關時(例如在欠活躍或非活躍市場情況下),就要更多地用到不可觀察輸入值(由報告個體站在市場參與者角度進行主觀判斷所得出的不可觀察輸入值)。

新增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采用估值模型的輸入值視市場活躍情況而定。這一規定避免了在金融工具價格普遍偏低,市場不活躍的情況下,采用市價造成金融機構巨額浮虧的可能。

3 公允價值的應用結果研究

已有研究證明,公允價值的引入大大地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金融危機之后,有關公允價值與公司經營、財務風險之間關系的文獻亦不斷涌現。

3.1 公允價值相關性研究

價值相關性研究是確定信息是否對投資者決策有用。已有證據通常顯示公允價值信息具有相關性。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國外有關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研究比比皆是,Barth et al.(1994)和Nelson(1996)等對價值相關性分別進行了研究,且結論均為公允價值具有價值相關性。2008年之后有關價值相關性的文獻并不多見。

國內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在金融危機之后,有關公允價值的價值相關性研究多是驗證2006年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后,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是否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胡奕明(2009)運用我國A股市場公開數據實證發現,新準則提倡的公允價值計量方法顯著包含了相關的會計信息,并且在股價中得到反映。羅婷 等(2008)研究了新會計準則對于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發現新準則實施以后會計信息總體的價值相關性顯著提高,并且受到新準則影響部分的價值相關性改善程度顯著高于不受影響的部分。研究表明新會計準則的確將原有準則的不合理部分做了修改,顯著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譚洪濤、蔡春(2009)從盈余管理抑制、巨額虧損確認的及時性和價值相關性3個方面比較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前后的會計質量。研究發現新準則實施之后,上市公司會計質量在收益平滑限制、巨額虧損確認及時性、價值相關性方面有了顯著的提高。研究結論表明,以公允價值和資產負債觀為重要特征的新準則在實施后達到了目的,公允價值的引入確實有助于提供價值更相關的信息,更及時地確認損失。

國內外的研究都肯定了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夠提供與投資者決策更為相關,信息含量更高的會計信息,促進資本市場效率提高。

3.2 公允價值風險相關性研究

公允價值風險相關性,也可以理解為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在可靠性方面的不足,引發公司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一類研究大量涌現。

Plantin(2008)研究認為公允價值對于資產價格注入了一些人為的風險,導致資產價格的信息質量降低,從而使得市場投資者依據價格做出的決定并不是最優的。研究發現在長期持有、流動性不佳和年代久遠的資產中,公允價值所帶來的無效性較大。Karl et al.(2009)調查了改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衍生品是否影響了公司的風險對沖政策,證據表明報表上金融衍生品的計量方法的改變對于公司的風險管理政策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Gauri Bhat(2008)證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解釋了未預期回報的波動性,相對于凈收入來說,公允價值損益促進了公司的披露行為和公司的治理。研究的結果表明,公允價值損益、信息披露水平和公司治理都有助于投資者評估與公允價值估計相關聯的風險水平。Allen和Elena(2008)認為在金融危機時使用市場價格估計金融機構的償債能力并不理想。相反,如果使用歷史成本計量方式,銀行可以滿足償債要求繼續經營。

國內的相關研究包括:汪建熙、王魯兵(2009)認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會帶來一些不良后果。通過比對國內市場指數與上市公司公允價值損益總金額,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的正相關性。周明春、劉西紅(2009)發現公允價值計量更符合決策有用觀和金融創新的需要,有利于企業資本保全,更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但是缺乏一些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對于公允價值風險相關性的研究中,現有文獻表明公允價值計量帶來了額外的波動性和市場風險。

4 結 論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無論是準則制定機構在理論上的不斷探索,還是實證研究的經驗證據都表明:盡管存在諸多爭議,公允價值的應用仍是大勢所趨。盡管金融危機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提出了考驗,但公允價值仍會是會計計量理論與實務的發展方向。

主要參考文獻

[1]F Allen. E Carletti. Mark-to-market Accounting and Liquidity Pric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08(2/3):358-378.

[2]M Barth. Fair Value Accounting: Evidence from Investment Securities an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Banks[J].Accounting Review,1994,69(1):1-25.

[3]Gauri Bhat. Impact of Disclos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air Value Gains and Losses and Stock Returns 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R].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Working Paper,2008.

[4]Karl V Lins,H Servaes,A Tamayo. Does Derivative Accounting Affect Risk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Surery Evidence[R]. Working Paper,2009.

[5]K Nelson. Fair Value Accounting for Commercial Banks [J]. Accounting Review,1996(2):161-182.

[6]K Plantin,S H Haresh: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435-460.

[7]胡奕明.公允價值會計與市場波動[J].會計研究,2012(6).

[8]黃世忠.公允價值會計的順周期效應及其應對策略[J].會計研究,1997(12):1-4.

[9]羅婷,薛健,張海燕.解析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J].中國會計評論,2008(2):129-140.

[10]譚洪濤,蔡春.新準則實施會計質量實證研究――來自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評論,2009(6):127-1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城市| 无极县| 嘉祥县| 菏泽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宣城市| 雅江县| 临颍县| 旺苍县| 奉化市| 潼关县| SHOW| 保山市| 富阳市| 蛟河市| 玛多县| 洪雅县| 宕昌县| 集贤县| 高密市| 乡城县| 长岛县| 万宁市| 凌云县| 泗洪县| 涞水县| 贞丰县| 建瓯市| 资源县| 台湾省| 长丰县| 库尔勒市| 金川县| 福安市| 儋州市| 留坝县| 鄯善县| 柳江县| 蓝田县| 郎溪县| 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