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根據俄羅斯不同的地理環境,介紹野外生存能力訓練的內容."軍事化野外生存訓練方法為參考依據,以野外生存對人們進行體能、情感、毅力.協作等面的多方面鍛煉為目的。是一套野外生存的參考書.為喜歡軍事化野外生存、探險旅游者提供一亇與大自然更深層次接觸的機會。野外生存的訓練,旨在恢復人的自然生存能力,挖掘人的自身潛能。使人們能夠喚起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
及時章出行的準備/000
必:品的準備/001
危險元素/004
饑餓/005
炎熱、焦渴/008
寒冷/012
恐懼/016
過度疲勞/019
孤獨/021
求生要素/021
求生意志/022
求生技能/023
第二章野外定向技巧/028
使用地圖/029
指南針/032
觀星定向/035
太陽定向/036
……
如果將人類的活動或工作轉換成數字的話,很多情況下的確可以估算一個定量,比如,以每小時4公里的速度沿平坦的道路步行一小時,需要消耗200大卡,速度每小時5公里――300大卡。每小時8公里的慢跑,一小時消耗600大卡。滑雪速跑消耗達720大卡。攜帶15千克背包中速行走比安靜狀態消耗能量多5倍。每小時10公里的滑雪速跑則10倍于靜態下的體能消耗。
此外,各種病患、高度情緒化和驚恐等身體和心理上的變化,都會極大縮短無危險狀態的饑餓條件下所能堅持的時間,加快體內的物質交換。因此,饑餓條件下的平均維持時間不過20―25天。
當然,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利弊條件,因而存有差別。年紀大的人會比年輕人易于適應饑餓,因為他們體內的物質交換水平較低。相反,正在成長期的肌體,物質交換的水平要高出15―20%。兒童的體內物質交換每小時每千克體重達到1.15大卡。女人比男人對饑餓更有耐力,這一數據不幸地來自列寧格勒圍困時期的統計。當時,先餓死的是14―18歲的男孩子,然后是青年男子,其后是女孩、成年女性。幸存者中多數是高齡婦女,她們只憑借很少量的食物熬到了后。
當然,健康的成年人需要大量的能量儲存,但研究證明,即使是同樣體重、年齡、性別并處于同等外在條件下的人,也會因為饑餓狀態下心理或生理的個性差別而影響生命的維持時間。有些人經歷了40、50甚至60晝夜的饑餓仍然活了下來,但證據顯示也有很多人熬不過20到25天。一般來說,當饑餓使原來的體重消耗掉30―40%時,死亡也就近在眼前了。
長期饑餓的表征是什么?初階段一般認為是饑餓的第二到第四天,在這一階段饑餓感十分強烈,食欲明顯上升,某些人會感到燒心,感到上腹部有壓力甚至疼痛、惡心。也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胃痙攣等癥狀。嗅覺變得極其敏銳。有水的情況下流涎嚴重。心思無法從食物離開。在饑餓的頭四天體重平均每天下降1千克,在氣候炎熱條件下每天則可能下降1.5千克,然后的階段每天減重量逐漸縮小。
然后,饑餓感會減輕,食欲也消失,有時候人體會出現輕松和興奮感。舌苔變白,呼吸時口中能感覺到輕微的丙酮味道。即使看見食物也不再分泌唾液。這時可能睡眠變差,持續頭痛,敏感易怒。持續饑餓使人變得冷漠,萎靡不振、昏昏欲睡。
但災難和困境中由饑餓導致的死亡十分少見,但饑餓將受困者遭遇的其他不利因素加以放大,使其陷入絕望,同時饑餓消耗了大量體能,是求生環節的重要障礙。
饑餓的人比飽食者更容易凍死,也更易于生病或加重原有的病情。持續的饑餓使反應變緩,理解和判斷變得遲鈍,工作能力也大大降低。
因此,在缺乏食物,并無法通過狩獵、捕撈、采集野生植物等方式加以補充時,應采取相對被動的求生策略,即等待就近的援助點前來救助。若非端必要,應盡量呆在庇護所內,減少外出以節省體力。以躺臥、睡眠代替任何活動,減少不必要的體力工作,只做那些必須做的事情。值班,包括維護庇護所、觀察地形地勢、尋找水源或生火、發救援信號等活動應在所有人員中輪換,將一晝夜的時間分成小段,比如兩個小時一輪。除了老弱病殘外,所有人都應擔負值守任務,如果團組較大,同時也可以安排兩班。有序的安排可能及時消除陷入困境者間出現的冷漠、焦慮、萎靡情緒的蔓延。
不過,若發現有一絲原地取得食物的可能,即應投入大程度努力獲取食物來源,改變饑餓狀態。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