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洪晃“中國制作”系列叢書冊,該書真實記錄了一個中國服裝品牌成長中的歷程。洪晃從其獨特的視角與審美出發,解密ICICLE之禾品牌之中有趣的人事物,揭示ICICLE之禾如何詮釋、利用中國傳統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來制造當代服裝。《之禾的秘密》共分為八個部分,從服裝制作到品牌建設,書中的記述和筆觸深入ICICLE之禾每一道生產線與每一個部門,通過妙趣橫生的故事和活生生的人物自述,記述了ICICLE之禾二十年來走過的每一步路。書中,各種有趣的制衣工藝介紹錯落點綴于文字之中,圖文并茂的展示著ICICLE之禾制衣的精致過程,以及“通勤、簡約、環保”理念的具象化。透過ICICLE之禾的故事,讀者除了享受閱讀的喜悅,還能對現下的中國制造有所了解,甚至有所思考。
如果你相信好人有好報,那ICICLE企業的成功是你喜歡聽的故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不是因為ICICLE之禾的銷售額增長率在中國名列前茅;也不是因為他們的設計已經登陸巴黎,ICICLE強調功能,反對“為設計而設計”。
我還是希望更多的人知道ICICLE之禾的故事。
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ICICLE之禾是中國時尚未來的故事,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ICICLE之禾是個勵志的故事,自始至終堅持要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這是一個做實業的牌子,能夠重新定義什么是“MADE IN CHINA”;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這個品牌遵循的理念不是什么名牌大學的教科書,而是中國古老的:天人合一。
總之,這些都讓我感動。我把雜志關了,決定未來兩年在中國找類似的企業和團體,把他們的故事講出來,做一個“中國制作”的系列叢書,我覺得這是中國當代生活方式的起點。ICICLE意味著我們的未來,很燦爛。
主編洪晃,著名文化人,專欄作家。
2004年被評為亞洲最著名的四位媒體人之一。2006年獲“創意中國盛典” 具創意人物獎,2007年被評為年度中國十大魅力女人。2011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世界具影響力的100人。2000年3月起,洪晃出任中國互動媒體集團首席執行官。
洪晃的“中國制作”系列叢書首部---《之禾的秘密》,所有文章真實記錄了一個中國品牌成長中的歷程。洪晃笑稱,這本書的作者其實是ICICLE之禾的所有員工。從普通工人,到設計師,以及ICICLE之禾從世界各地招募而來的視覺設計師等等。書中,這些性格迥異的“之禾人”與品牌一同成長,他們的故事多姿多彩,有喜有悲,有笑有淚。他們個性十足,卻也有著奇妙的共通點。這可能就是作為“之禾人”的獨特氣質。
1. 天人合
1.1 時尚產業的未來趨勢
2. 之禾人
2.1 “來這里當英文老師是我最正確的決定”
2.2 “換到哪里都是一樣的”
2.3 “被別人叫‘滅絕師太’其實我挺開心的”
2.4 是她帶領ICICLE之禾走進了正規
2.5 “做模特其實挺自卑的”
2.6 “我是這里的一個異類”
2.7 “新,中國制造”
2.8 ICICLE之禾的商業教父
3. 古為今用
3.1 傳統工藝的傳承
3.2 藍染三部曲
3.3 把千年工藝穿在身上
3.4 跨過半個地球,只為找到好的原料
3.5 讓原色重領中國時尚
3.6 植物染 --- 自然之美傳遞者
4. 一針一線
4.1 匠心就是一份擔當
4.2 雙面呢四部曲
4.3 做好一件衣服,就像養大了一個孩子
4.4 巴黎十三“拆”
4.5 一件真絲小禮服裙的誕生
4.6 “我將傾囊相授”
4.7 原來我做“好看的”,現在我做“好用的”
5. 時尚工廠
5.1 找一個價值觀念統一的“地主”
5.2 屬于未來的制造業
5.3 裁剪大過天
5.4 對條對格四部曲
5.5 花型面料的裁剪
5.6 來上海13年,我“跑”了6年,在這待了7年
5.7 Robert Van Der Hilst眼中的ICICLE之禾工匠
5.8 收購凱捷:收的是一份人心
6. 不忘初心
6.1 建筑與時尚:對話式設計
6.2 “我和ICICLE之禾的風格一拍即合”
6.3 做服裝就是因為喜歡
6.4 “起點”系列 --- 回歸原點,展望未來
6.5 在上海設計衣服和在歐洲設計衣服并沒有什么不一樣
6.6 梁妍的故事:萬箭穿心,習慣就好
6.7 對于未來的建筑我們不談綠色,談健康
7. 道路漫漫
7.1 一次失敗的大片拍攝
7.2 走向巴黎
7.3 “我喜歡中國人的好奇心”
7.4 Earthman:一份對自然的敬意
7.5 店鋪真難搞
7.6 跟有趣的人,做點有趣的事兒
8. 夫婦倆
8.1 葉壽增印象 --- 想起葉壽增就聯想到中紡大
8.2 如果不是陶曉馬的雪中送炭,iLOOK雜志2014年就關門了
走向巴黎
文:陶曉馬
法國人不了解中國企業,想要成功落地,就必須請法國好的律所、財務機構、銀行、建筑事務所、人力資源機構來為我們工作,確保ICICLE之禾的運行是基于法國管理體系的較高標準,并且得到法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2012年,我們來到了巴黎,建立了自己的辦公室,并打造了一個由本地人組成的專業團隊。
巴黎公司后來幾年的順利運行證明了我們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只有尊重當地的法律法規和市場運行規則,才能得到客戶和供應商的信任。
“無底洞”還是“活墳墓”?
巴黎辦公室的選擇是個特別有意思的過程。
及時處在16區的一個很安靜的區域,商業氛圍不濃,很多富有的退休老人住在那里。房子是很漂亮的獨棟,裝修得非常好,可以拎包入住。
第二處在Raymond Poincaré大街,離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都很近,步行不超過15分鐘。外觀雖然非常氣派,是典型的1920年奧斯曼建筑,可是里面……簡直破得沒法提了,日光燈都要掉下來了。
實在沒辦法想象,到底要花多少錢才能裝修得像樣。
我們把及時處安靜的房子取名“活墳墓”,這個破房子取名“無底洞”。
我們請合作的獵頭公司老板來現場看了這兩處選址,問她哪里好找到人。她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無底洞’!”
就這樣,我們終于選擇了現在的地址。還好費用沒有失控,設計與施工的合作方很靠譜,看房的時候,中介還特別提醒我們,墻上有個橢圓形的窗,叫“牛眼”,是這個時期建筑的標志,裝修時要注意保留。完成后的效果果然相當不錯!
拜年了 --- 真是好尷尬
巴黎辦公室開業是在2013年春節前夕,我們的及時批法國創意團隊舉辦了一個大PARTY。辦公室里一個中國員工潘月玲,帶著一幫老外一遍遍地大聲練習用中文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那天許多法國的官員都出席了,于是,所有的賓客都看著ICICLE之禾的法國員工對著攝像機一遍遍地喊,雙手做著古怪的拜年動作,也聽不懂他們在說啥,真是尷尬壞了。
“你們在巴黎的公司要是滿了25個員工,我就給你們鋪紅地毯。”
那天,為了迎接來上海總部參觀的巴黎副市長Christian Sautter,市場部經理胡澄簡直手忙腳亂,上躥下跳。
副市長是法國的前財政部長,我們特地把他的名字刻了章送給他。
后來,他對我們說:“你們在巴黎的公司要是滿了25個員工,我就給你們鋪紅地毯”。我們巴黎公司開業那天,副市長也來了,親自給我們剪了彩。
可惜的是,我們招満25個人那天,副市長已經退休了。沒辦法,我們只好自己給自己畫一條紅地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