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經濟發展有賴于創新——無論這種創新是源自硅谷的尖端軟件,還是源自四川的改良組裝流水線,或是一個面向斯威士蘭皮革的出口新市場。創新需要資金,而資金需求又引發信任問題:創新者需要放心地將自己的點子透露給投資者,而投資者則需要放心地把自己的錢交托給創新者。羅伯特·庫特與漢斯-伯恩特·謝弗將此稱為"發展的雙邊信任困境"。這種困境在欠發達國家表現得最為突出,這些國家由于無力從困境中走出來而陷入經濟發展停滯。
在本書中,庫特與謝弗提出了一項經濟發展的法律理論,詳細論述了有效的財產、合同與商事法律如何促成資本與點子的結合。同時,他們也說明了無效的私法及商事法怎樣成為今日世界國家貧困的根源。離開激勵創新與創業的法律制度,意圖刺激經濟發展的其他努力都注定會失敗。
沒有法治,就沒有未來
沒有創新,經濟就無法長盛不衰
沒有信任,創新就無法蓬勃發展
沒有法治,信任就無法滋生壯大
法治能在國家與人民之間、創新者與投資者之間建立象征信任與永恒的所羅門之結
一旦缺少法治
國家就可以掠奪私人企業或者對它們重稅盤剝
黑幫與惡棍就可以從財富創造者那里攫取財富
公司內部人士也可以偷盜公司的資金與點子
……
探求神奇的所羅門之結
理解法律與國家繁榮的奧秘
發現中國法治與經濟改革的未來之路
羅伯特·庫特 (Robert D. Coot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erman F. Selvin法學講座教授、美國法經濟學的先驅之一、美國法經濟學會前主席、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著作有《法和經濟學》 和《策略憲法》。
漢斯-伯恩特·謝弗 (Hans-Bernd Schfer)
德國漢堡博瑞思法學院(Bucerius Law School)法與經濟學教授、漢堡大學榮休教授、歐洲著名法經濟學家、歐洲法經濟學會前主席。著作有《民法的經濟分析》。
張巍
男,上海人。2000年獲復旦大學法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早稻田大學民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后師從羅伯特·庫特教授學習法經濟學,2012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2013年起就任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經濟學、法律的經驗研究、民商法學、法律與發展。
許可 羅伯特·庫特 (Robert D. Coot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erman F. Selvin法學講座教授、美國法經濟學的先驅之一、美國法經濟學會前主席、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著作有《法和經濟學》 和《策略憲法》。
漢斯-伯恩特·謝弗 (Hans-Bernd Schfer)
德國漢堡博瑞思法學院(Bucerius Law School)法與經濟學教授、漢堡大學榮休教授、歐洲著名法經濟學家、歐洲法經濟學會前主席。著作有《民法的經濟分析》。
張巍
男,上海人。2000年獲復旦大學法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早稻田大學民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后師從羅伯特·庫特教授學習法經濟學,2012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2013年起就任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經濟學、法律的經驗研究、民商法學、法律與發展。
許可
男,安徽人。少年求學于西南,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壯年習藝于京華,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博士生,兼任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2013年至2014年間,獲教育部"聯合培養博士生"項目資助,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交流。平素以實踐和理論互動為志業,以法律與經濟交錯為旨趣。在《政法論壇》 《法學家》 《法制與社會發展》等刊物數十篇,另有譯作一二。
及時章 談的就是經濟
人們渴望更多的財富,理解法律怎樣能帶給他們更多財富是一個恰當的研究主題。我們將解釋良法如何激勵創新、增加國民財富,而非解釋人們應該如何使用財富。因而,要設計規范經濟活動的法律,就應當以財富較大化——而非提升品位、增進幸福——作為主要目標。
第二章 世界經濟的前景
討論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之前,先讓我們比較一下各國的不同發展軌跡,這些興衰起伏的模式能為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法律基礎提供背景知識。
第三章 發展的要訣:雙邊信任困境
將新點子與資本相結合是經濟創新的直接動因。在商業活動中將兩者合二為一需要財產法、合同法和商法。當法律、司法系統和官僚體系有所改進,更多的點子就得以與更多的資本結合起來,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會更快。
第四章 創造還是攫取
人們追求財富可以靠創造,也可以靠攫取。如果人們主要靠攫取來獲得財富,他們就會將精力投入到攫取他人的創造成果和保護自身取得的財產上來。他們會通過自求富裕而令國家陷入貧困。
第五章 創新的產權原理
當創新者能夠保留住其創造的大部分財富之時,貪婪就會戰勝畏懼,于是,企業家在為自身追求財富的同時,也帶動國家走向富裕。
第六章 財產法:我造故我有 及時章 談的就是經濟
人們渴望更多的財富,理解法律怎樣能帶給他們更多財富是一個恰當的研究主題。我們將解釋良法如何激勵創新、增加國民財富,而非解釋人們應該如何使用財富。因而,要設計規范經濟活動的法律,就應當以財富較大化——而非提升品位、增進幸福——作為主要目標。
第二章 世界經濟的前景
討論促進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之前,先讓我們比較一下各國的不同發展軌跡,這些興衰起伏的模式能為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法律基礎提供背景知識。
第三章 發展的要訣:雙邊信任困境
將新點子與資本相結合是經濟創新的直接動因。在商業活動中將兩者合二為一需要財產法、合同法和商法。當法律、司法系統和官僚體系有所改進,更多的點子就得以與更多的資本結合起來,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會更快。
第四章 創造還是攫取
人們追求財富可以靠創造,也可以靠攫取。如果人們主要靠攫取來獲得財富,他們就會將精力投入到攫取他人的創造成果和保護自身取得的財產上來。他們會通過自求富裕而令國家陷入貧困。
第五章 創新的產權原理
當創新者能夠保留住其創造的大部分財富之時,貪婪就會戰勝畏懼,于是,企業家在為自身追求財富的同時,也帶動國家走向富裕。
第六章 財產法:我造故我有
如果違法占地者的產權得到保障,他們就會改良不動產;如果經理人擁有企業,他們就會促進企業發展;如果創新者能夠取得發明專利,他們就會專心創新。對于不動產、組織和發明而言,財產法為投資、借貸、買賣提供了基礎。
第七章 合同法:一諾千金
創造財富者需要與不同的人協調行動。法律應當幫助人們作出言行一致的保障。如果這一原理得以實踐,人們就能彼此信賴,合作共事——即便涉及金錢利益。
第八章 金融與銀行法:尊重信貸
要創新,就要讓金錢與點子像所羅門之結一樣結合起來。金錢從儲蓄者流向投資者,大多要經過金融中介。不同的金融機構解決創新中的雙邊信任困境的方法各不相同,不過,但凡借款人要向貸款人借錢,就必須履行還款的保障。
第九章 公司法:為秘密融資
公司是結合資本和點子的組織形式。在合適的環境下,公司能保有商業秘密并運用投資者的資金發展創新。一項成功的創新會在某一階段產生出超常利潤。這些企業利潤可回報創新者,并推動經濟增長。
第十章 破產法:堅持還是放棄
最美的青春終將逝去,大多數活力無限的公司也會死亡。當公司死亡之時,有效的破產法應當如何重組它的財產?為了加速創新,資本必須從失敗者那里迅速再循環到成功者那里。
第十一章 腐敗:毀基之蠹
賄賂是削弱經濟的毀基之蠹。為了防止腐敗,法律和政策應加劇行賄者和受賄者之間天生的猜疑,一個特別的方法就是對一方提供讓另一方定罪的信息的行為加以獎勵。
第十二章 事故責任法:貧困是危險的
在貧困國家,生命更容易遭遇危險。賠償責任法在貧困國家對于阻嚇事故發生的作用相對較小:其一,非正規部門的加害者無法支付判決所確定的賠償;其二,貧困的事故受害人無法向律師付費去起訴他們的加害人。為緩解這一問題,貧困國家應該更多依賴監管,更少依賴賠償責任法來控制事故的發生。
第十三章 學術混客與過時經濟學家
錯誤的發展理論會削弱經濟,有時還會害死民眾。晚近的歷史表明,市場自由化只能在具備有效私法和商事法的國家中引發增長。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首要作用是為市場建立法律根基。在具有法律根基的地方,自由化將促進創新。
第十四章 多數如何戰勝少數
受益于經濟增長的多數人一般能戰勝受損的少數人。有三個原則可以為激活對推動增長型改革的支持和平息對它的反對提供指南。
第十五章 結論:將自由付諸法制
讓國家擺脫貧困,沒有別的事物比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更為關鍵。而經濟持續增長的及時動因就是經濟自由的"法制化"。如果大多數人能認識到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財富經1個世紀就將增加近1400倍,那么他們制定增長所需法律的愿望必將不可抗拒。
翻譯術語英中文對照索引
所羅門之結起源于古羅馬,并在多個歷史時期和文化中出現,今天仍可以在香港輪船的繩套上找到它。實際上,它是兩環交織形成的連接,而不是真正的結。
所羅門之結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其中包括了信任和永恒。
譯序
法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近代以來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馬克斯·韋伯(MaxWeber)。早期有關于此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法律的理性問題,包括法典的邏輯化、法律適用的普遍化以及司法機構的科層化等方面。然而,這一傳統面臨一個重要的經驗性挑戰,就是所謂的"英格蘭難題"。無論在法典的邏輯化還是在司法的體系化方面,英國的普通法體系都遜于歐陸的大陸法體系。因此,在韋伯看來,后者的理性化程度要遠勝于前者。盡管如此,眾所周知,真正開啟人類經濟大發展序幕的近代工業革命卻誕生于英倫,而非歐陸。于是,法律與發展的傳統理論需要新的突破。
這一突破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North)為法律與發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從此,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由法律體系的理性化轉向了法律制度對產權的保護,其核心觀點是:能夠提供安全的產權和的合同執行的法律制度是激勵投資,并最終刺激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這一觀點有時也被稱為"權利假說"(rightshypothesis)。在此觀點的引領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律與發展領域的學術熱點日益集中到法律制度對金融活動的影響上。關注金融問題的學者們將金融視為法律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切入點。簡言之,這些學者認為:法律制度為金融安全與金融創新提供了基礎,而金融安全與金融創新降低了融資成本,進而促進對創造性活動的投資,并最終推動經濟的增長。除了諾斯開創的"權利假說"之外,以科斯(Coase)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研究者也為深入研究"法律—金融—發展"的關系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分析工具。而自20世紀末以來,對此三角關系具影響力的研究者首推拉波塔(LaPorta)、洛佩茲西拉內斯(Lopezdesilanes)、施萊弗(Shleifer)與維什尼(Vishny),學界將此四人英文姓氏的首字母連接起來,合稱為LLSV。他們對兩大法系各國法律——尤其是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比較研究顯示,法律可能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不僅成為法律與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也激起了比較法學界的廣泛議論。
本書的研究也是在上述諾斯開啟的學術脈絡下展開的。不過,與既往的法律與發展文獻不同,本書特別關注了法律制度為創業和創新活動提供的條件。換言之,它關注的是對創新這一類特殊商業活動的投資,并以之作為法律與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作者指出了商業化的創新活動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即"雙邊信任困境"問題——創新者要信任投資者不會竊取新點子,投資者也要信任創新者不會竊取其投入的資金。進而,作者詳細闡述了法律在克服這一困境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
本書的這一獨特視角不僅繼承了法律與發展研究最近幾十年來的學術傳統,更融合了20世紀經濟學發展的兩項重要成果——創新理論與信息經濟學理論。創新理論是由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開創的,他提出創新者進行的"創造性摧毀"(creativedestruction)是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熊彼特的這一創見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美國經濟學家鮑莫爾(Baumol)以及施萊弗和墨菲(Murphy)等人從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面考察了制度對不同種類——創造性(productive)、無創造性(unproductive)和破壞性(destructive)——的創新活動的激勵作用,從而進一步論證了包括法律在內的社會制度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如今,許多發展經濟學家都同意:創造性的創新活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泉源,而制度則是推動創造性創新的根本條件。
有關這一觀點最近的一項綜合性研究成果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DaronAcemoglu與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JamesARobinson合著的WhyNationsFail:TheOriginsofPower,Prosperity,andPoverty(NewYork:CrownBusiness,2012)。
另一方面,信息經濟學理論向我們揭示了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尤其是所謂的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與道德風險(moralhazard)問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得主——阿克洛夫(Akerlof)、斯賓塞(Spence)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這方面貢獻卓著。對于創新活動而言,新穎性是其本質特征,而正由于這種新穎性,資本供求雙方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尤為突出。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在克服信息不對稱,令創造性創新活動成為可能,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從財產、合同到公司、銀行、破產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所具有的關鍵性意義。
中國經濟以往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令其成為發展經濟學領域最受關注的案例。究竟法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對此,研究者們的見解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中國的發展軌跡本質上與權利假說理論并無不同,正是包括法律在內的制度的變革才促成了中國經濟的大發展,本書的作者也傾向于這一觀點。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的發展是權利理論與中國特殊政治條件結合的產物,甚至有少數學者認為中國的發展經驗實際上脫離了西方的經濟學理論。無論我們對中國既往的經驗如何認識,如今大部分研究者似乎都贊同——中國經濟改革正面臨重要的轉型,而轉型后無疑應該朝著可持續增長、創新經濟的目標發展。在這樣的時刻,相信這本以研究創新經濟的法律基礎為根本課題的著作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視角。我們也為能有機會將此著作介紹給國內的同仁而倍感榮幸。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法經濟學領域的先驅,其在法學與經濟學兩方面的精深研究和敏銳洞見力令本書成為法律與經濟發展研究的寶貴成果。庫特教授與尤倫(Ulen)教授合著的經典法經濟學教科書《法和經濟學》(LawandEconomics)迄今已出六版,被翻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而謝弗教授與奧特(Ott)教授合著的《民法的經濟分析》(TheEconomicAnalysisofCivilLaw)也成為對大陸法進行經濟分析的先驅性著作,并被介紹到中國。因此,相信中國的讀者對兩位作者都不會感到陌生。
我們兩位譯者都曾有幸就教于庫特教授,親炙其強烈的學術魅力。張巍當初在東瀛小樓里閱讀日譯(第三版)的《法和經濟學》時,全然沒有想到若干年后會有幸真的成為庫特教授的學生。在伯克利提及此景,師生都不禁莞爾。在負笈伯克利加大的五年間,張巍得到了庫特教授的悉心指點與多方關懷,得入法經濟學和法律與發展學科研究的大門。也是在庫特教授的引見下,張巍又有幸認識了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謝弗教授,并成為兩位作者的研究助手。盡管見面次數不多,謝弗教授的博學儒雅、誠懇謙遜令張巍難以忘懷。思及昔日在伯克利的小餐館中聆聽兩位教授討論本書構思寫作的情景,今日能將它移譯奉獻于中國讀者面前,實在令人慶幸而激動。許可在2013年夏末來到伯克利加大。庫特教授在他那間可以俯瞰舊金山灣區壯美景色的辦公室內,一邊向許可指點窗外風物,一邊將本書與中國改革的關聯娓娓道來。在之后的兩個學期,不論是講授"創新與增長的法經濟學"課程還是講授"法經濟學導論"課程,如何建立一個法律與發展經濟學的規范架構都是庫特教授關注的重點。許可則從他引人入勝的講述和與之富有啟發性的討論中獲益良多,并喚起日后繼續探索中國發展之路的熱忱,而這必然是一項長久而艱巨的工作。
張巍翻譯了本書的前言及及時至八章,許可翻譯了第九至十五章,并由張巍負責全書譯文的校對。受兩位作者的委托,我們不揣淺薄寫下此譯序,旨在簡要梳理法律與發展研究的大致脈絡,以便讀者能在相關的知識體系下了解本書的定位與貢獻。盡管兩位譯者分工合作,力求精準,然而,因學養有限,文辭難免舛誤,對此,譯者將承擔全部責任,并懇請讀者不吝指正。
,蒙庫特教授和謝弗教授惠允,由我們將其大作翻譯成中文,不勝感激。也十分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陸建華先生、陳藹婧女士為聯系、出版本書中文版付出的辛勞與努力。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提供些許參考。
張巍許可
2014年6月16日
中文版序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經濟發展超越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出口位居世界及時,國民收入位居世界第二,商業活動令城鄉面貌改天換地。中國的繁榮具有包容性,人民的福利廣泛增長,這與其他一些高速增長卻不惠及窮人的國家不同。中國實際工資的增長率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致相當,貧困人數迅速下降(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的14%,而貧困人口則不到世界總數的5%),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民的健康與教育水平也顯著提高。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落后的地區,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用這句話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鐫刻下自己的政治智慧。中國的經濟轉型與東亞其他地區相似,都采用了不搞均等主義的發展模式。中國人能夠接受變革是因為每個人相對從前都過得更好,盡管相對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人民接受了擴大不平等的帕累托改進。
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通過發展新企業。創設新企業要求有點子的創新者與有資金的投資者相互信任。創新者必須相信投資者不會竊取點子,投資者也必須相信創新者不會竊取資金。這就是經濟發展中的"雙邊信任困境"。本書封面描繪了所羅門之結——一個將兩股繩環緊密連接起來的結。其中一個繩環代表有新點子的創新者,另一個則代表有資金的投資者。所羅門之結可以在古羅馬墻磚的貼邊上找到,也可以在今天香港輪船的繩套上找到,它代表了作為持續發展條件的一個詞——"信任",尤其是創新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任。創新者必須相信創造財富者能夠保有財富,投資者必須相信國家會保護他們的產權,商人們必須彼此相信對方會信守諾言,而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投資人、經理人、工人——也必須相信公司治理機制能夠保護自身的利益。財產法、合同法和商事企業法為信任提供了基礎。反過來,缺少法治,國家就可以掠奪私人企業,對它們進行重稅盤剝,黑幫與惡棍就可以從財富創造者那里攫取財富,而公司內部人士也可以偷盜公司的資金與點子……信任消失,企業便陷于癱瘓。
創新能力將經濟發展與法治以及社會開放聯系起來,能夠帶來科學、藝術創新的自由法制環境同樣能帶來商業創新。要實現最充分的商業創新,不可或缺的法制條件就是培養科學與藝術創造力的自由。國家不可能用法律上的區別對待將商業自由與科學藝術的自由割裂開來。
以今日中國上海等城市的商業企業獲得的自由和保護與它們在""末期(1975年)面臨的壓抑與制約相比,投資者、債權人、出賣人、買受人和工人們如今獲得的自由度和合法性遠勝往昔。同理,150年前,韓國、日本和新加坡也都是比較貧困的,而如今卻躋身世界最富裕國家之列。它們都是實行法治的開放性社會。其實,當今世界所有的富裕國家或地區——除少數石油出口國之外——無不是實行法治的開放性社會。
法治通常源自國家、介于國家與文化之間的過渡性制度以及社會規范。由于共產黨、國家、過渡性制度和社會規范的變化,今日的中國比從前開放得多,也法治得多。漢斯伯恩特·謝弗最近聽德國前總理赫爾默特·施密特(HelmutSchmidt)談及"中國與西方"。根據施密特的說法,中國近來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因為歷史上沒有其他哪個古老文明能夠重現歷史輝煌——波斯、埃及、希臘、印加無不如此。在施密特與鄧小平的初次會面中,他對鄧小平說:"你自稱共產黨員,但你遵循的卻是孔夫子的那一套。"要知道這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中國官方仍然排斥孔子。鄧小平看上去有些吃驚,略微停頓后答道:"那又如何?"鄧小平這樣的實用主義者通過現實的改革——尤其是對過渡性制度的改革——改善了中國的法制。
不過,中國尚未達到與大多數富裕國家相近的法治水準。法院還比較虛弱,官員腐敗問題還比較嚴重。過渡性制度可以維持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但法治與社會開放看來是中等收入國家變得更加富裕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幾乎沒有哪個在不具備法治條件下實現經濟起步的貧困國家,可以在不改善國家的法律制度從而減少對過渡性制度的依賴的情況下,達到北美、西歐和遠東富裕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沒有獨立的法院,政黨難以充分保障商業自由與安全。
所羅門之結》是了解法經濟學和經濟發展的入門佳作。庫特教授與謝弗教授以中國女企業家張茵的創業故事開篇,把法經濟學的原理寓于經濟發展的真實故事。
——美國科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國際主任、《變革中國》合著者
王 寧
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中國的法治、中國人對法治的認識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羅門之結》揭示了中國讀者最需要也最想知道的道理:如何通過法律制度來推進以創新為基礎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香港大學《國之基金》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
許成鋼
所羅門之結》是法經濟學領域出色的政策分析和制度設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
朱蘇力
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究竟需要什么樣的組織和制度條件?庫特與謝弗以清晰、深刻而又生動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基于法治的社會信任對企業、金融以及科技創新之間組合優化的決定性作用。《所羅門之結》有利于中國及其他非西方國家的讀者重新認識所有權、契約以及司法規則在控制交易成本方面的具體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凱原講席教授
季衛東
20世紀的經濟學發展出關于國家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增長的最終源泉。但是,技術進步依賴于創新活動的繁榮。庫特與謝弗的《所羅門之結》試圖向我們闡釋這樣一個道理,即獨立而有效的法律是確保創新自由和激勵創造力(無論是在技術、商業或者科學與藝術的領域)的不可或缺的制度條件。在法治轉型和社會開放方面,中國任重而道遠。這正是本書在中國出版的價值。
——經濟學家、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張 軍
不同于以往對法律與經濟增長的泛泛而論,《所羅門之結》深入到財產法、合同法、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各個法律制度內部,展現了不同法律部門對于創新的支持作用。書中的例證豐富而有趣,論證簡潔而高明,無論是有所專攻的學者,還是勤于思考的普通讀者,都能獲益良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私權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梅夏英
庫特教授和謝弗教授再一次證明,法律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它是經濟運行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 決定了經濟活動的品質和可能的數量。
——經濟學家、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
傅蔚岡
很好很強大!一直在當當買書,很喜歡,快速,便捷,質量沒話說!這些書都需要細細研讀!督促自己多看書,充實自己!!
不錯
快遞速度很快,包裹沒有破損,剛收到貨看起來還不錯。
好書。。。。。。。。。。。。。。。
一口氣自營上買了21本書,大大一箱,除了一本側面有些壓痕外,其他都很好。就是這次快遞不給力,平時三天都能到,這次卻因投遞公司原因,十天后才拿到。
給朋友帶的專業書,他說蠻好的。
非常喜歡,感覺不錯
一直想買,果斷入手
非常好!活動給力!物流也快,包裝很好,書也不錯。推薦
很好的書,性價比高
想學家教教材的老師快入手,第一次拿到新概念青少版的書,沒想到這么實用,以前上學的時候自己用過,以為會很枯燥的,沒想的青少版設計的這么有趣,很適合上學一二年紀沒有接觸過英語的小學
好書,值得推薦
最近特別喜歡法律,瘋狂地買有關法律的書籍
非常好的一套書,紙張印刷都很好,而且價錢便宜,非常值得收藏
相當不錯的書籍,內涵深且有新意
性價比很高
一直在當當上買書,有很多優惠活動,總體平均能達到六折以下。
很快就收到了
在本書中,庫特與謝弗提出了一項經濟發展的法律理論,詳細論述了有效的財產、合同與商事法律如何促成資本與點子的結合。同時,他們也說明了無效的私法及商事法怎樣成為今日世界國家貧困的根源。
老公說了定期應該買些書來充實下自己,就買了它。我沒看,不過老公說內容不錯,勇于說別人不敢說的話
書的包裝很好,外面有層塑料膜。書整體看來不錯,而且發貨速度真的很快!
學者很推崇,所以看的話要拿出百分百的精力,期待吧
法律經濟學領域的專業書,讓人很有啟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推薦。
書中知識很詳盡,對律師有幫助.適合法律人閱讀,是法律人應該讀的書籍之一。內容新穎,為法學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角度.一旦缺少法治 國家就可以掠奪私人企業或者對它們重稅盤剝 黑幫與惡棍就可以從財富創造者那里攫取財富 公司內部人士也可以偷盜公司的資金與點子 ……容不錯,勇于說別人不敢說的
還沒有看。因為自己的興趣,想了解法律對解決貧困有什么幫助。在我最先的觀念中,司法對貧困的幫扶,不過是為貧困當事人提供便利,快速審結與扶貧相關的案件。不過看了目錄后,發現這本書的視野遠遠超出了我的看法。值得學習。
很好不錯,權威之作,不是系統介紹,是專注于創新方面創新者和投資者的信任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