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談判前的心理準備、談判桌上的較量技巧、談判結束后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的梳理,將談判技巧和方法用為簡潔明了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考慮到了談判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以清晰的思路見招拆招,掃除障礙,精密地準備并且順利地完成談判。
本書是一本具行動指導性的談判書,它用問題的方式把談判涉及的所有問題都串起來,思路清晰,方法簡單直接,一針見血。同時,這也是一本可隨身攜帶的談判備忘錄,謹防談判過程中的百密一疏。
80%狹路相逢的談判,都敗于百密一疏。
準備談判時毫無頭緒,不知從何入手;去談判的路上反復翻看談判文件,唯恐有疏漏;談判開始后遇到突發(fā)狀況,措手不及。《談判重要的100個提醒》用問題的方式對談判前的心理準備、談判桌上的較量技巧及可現(xiàn)學現(xiàn)用的談判高招進行了的梳理,幫助談判者在短時間內以清晰的思路做好談判前的準備工作。
作者劉必榮是亞洲著名談判專家,專注談判理論研究近三十年。現(xiàn)在,他將多年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和盤托出,手把手教你如何在談判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如此精心的準備,在談判開始前,你就已經贏了一半。
劉必榮,福建福州人,1957年生于臺北,亞洲著名談判專家,臺灣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弗吉尼亞大學國際關系博士。現(xiàn)任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
劉必榮從事談判研究近三十年。從1988年開始,他就為各大企業(yè)進行談判培訓,并為海基會、臺灣地區(qū)政經部門定期講授談判技巧課程。其談判課程頗受兩岸企業(yè)界人士的推崇,其本人經常往來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進行談判培訓,著有十余本談判專著。很多知名企業(yè)都把劉教授的課程作為主管晉升的必修課。
曾服務過的企業(yè):微軟、摩托羅拉、IBM、惠普、戴爾、麥當勞、肯德基、統(tǒng)一集團、雅芳等。
序: 共創(chuàng)談判的雙贏境界 /VII
上篇——談判開始前
及時章 談判的心理建設
1 我已經很有談判經驗了,為什么還要看這本書?/4
2 每個人都學談判,會不會天下大亂?/6
3 講話結結巴巴,可不可以學談判?/8
4 我是那種恩怨分明的人,可不可以學談判?/10
5 談判到底是結果重要,還是過程重要?/12
6 為什么談判不一定是雙贏的?/14
第二章 談判的準備工作
7 我們該怎么去搜集情報?/18
8 我們該帶一條底線還是另一個方案?/20
9 談判地點應該怎么選?/22
10 議程應該怎么排?/24
11 帶幾個人上場比較好?/26
12 如何評估對方的反對力量?/28
13 應該設計什么問題去問對方?/30
14 如何處理那些“不可談”的項目?/32
15 談判的法律期限是什么?/34
16 體力很重要嗎?/36
17 談判要不要注重“品質”“包裝”?/38
18 男人和女人的談判行為有什么不同?/40
19 對方脾氣不好時,該怎么應對?/42
20 “關系”對談判的推展是助力還是阻力?/44
21 戰(zhàn)前的沙盤推演該怎么做?/46
中篇——談判進行時
第三章 談判開始
22 談判時座位應該怎么安排?/52
23 應該選擇什么溝通方式去談判?/54
24 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談什么嗎?/56
25 談判時“先聲奪人”好不好?/58
26 怎么樣才能讓對方坐下來談?/60
27 如何建立談判者之間的互信關系?/62
28 談判代表間那種惺惺相惜的工作關系很重要嗎?/64
29 什么叫積極的聽?/66
30 我可不可以講笑話?/68
31 怎么讓自己不討人厭?/70
32 怎么講話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72
33 如何讓自己更具說服力?/74
34 說服對方時,應從哪里入手?/76
35 開價的時候,該低開還是高開?/78
36 怎么“推”出對方的底線?/80
37 如何在對方未警覺的情況下掌握談判的過程?/82
第四章 中場談判
38 怎么在談判過程中創(chuàng)造“大驚奇”?/86
39 怎么在談判中途給對方設定期限而不會把自己卡住?/88
40 怎樣改變議題的定義?/90
41 為什么有人說“有時籌碼太多反而不好”?/92
42 對方說“要就要,不要拉倒”時,該怎么辦?/94
43 為什么談判時好不要講“場面話”?/96
44 談判時應曉以大義、動之以情,還是畫餅充饑?/98
45 對方有專家而我們沒有專家時該怎么談?/100
46 怎樣運用專業(yè)知識的力量?/102
47 如何從對方問題的陷阱中跳出來?/104
48 對方老說他沒獲得足夠授權,怎么辦?/106
49 怎么找出對方真正的決策者?/108
50 為何談判者有時會開出超出其預設底線的條件?/110
51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時候,該怎么辦?/112
52 主管和我的談判理念不一樣,怎么辦?/114
53 談判宜不宜“陣前換將”?/116
54 能不能告訴談判對手,我們能獲得多少好處?/118
55 底牌可不可以公布?/120
56 談判愈拖愈久,到底好不好?/122
57 怎么叫停?/124
58 對方中途退場,不談了,怎么辦?/126
59 怎么鼓勵對方繼續(xù)留下來談判?/128
第五章 終場談判
60 整批交易的技巧怎么用?/132
61 什么叫做搭配?/134
62 什么叫終場回馬槍?/136
63 如何在終場不讓對方空手而回?/138
64 如何防衛(wèi)我們自己的協(xié)議草案?/140
65 如果雙方都準備了協(xié)議草案,怎么辦?/142
66 簽訂協(xié)議時應注意什么?/144
67 協(xié)議一定要每一個字都很清楚嗎?/146
68 什么叫協(xié)議后談判?/148
69 如何在協(xié)議變得不可行時重開談判?/150
70 如果談判破裂怎么辦?/152
下篇——談判必殺
第六章 讓步的哲學
71 談判真的一定要讓步嗎?/158
72 我有沒有讓步的本錢?/160
73 怎么用群眾力量鎖住自己?又怎么解套?/162
74 如何用白紙黑字鎖住自己,又怎么解套?/164
75 讓步率和讓步頻率有什么不同?/166
76 讓步時應要求對方立即回讓嗎?/168
77 除了滾木和懷柔外,讓步還有哪些形態(tài)?/170
78 讓步的幅度應該怎么調整?/172
79 讓步的次數是“多”好,還是“少”好?/174
第七章 談判高招
80 談判有哪些基本戰(zhàn)術?/178
81 怎么利用談判戰(zhàn)術去教育對方?/180
82 如何用姿態(tài)性戰(zhàn)術在一開始時降低對方期待?/182
83 造成既成事實以后再談判?/184
84 要怎樣威脅對方,才會讓他相信你?/186
85 怎么唱黑臉才不會騎虎難下?/188
86 人家用黑臉白臉戰(zhàn)術對付我們時,該怎么應付?/190
87 以弱對強的談判該注意些什么?/192
88 怎么和對方的人談判?/194
99 如何應對“不動如山”的戰(zhàn)術?/196
90 怎么運用場外談判來打開僵局?/198
91 如何“欲擒故縱”?/200
92 什么叫誘敵深入?/202
93 “瘋人戰(zhàn)術”真的有用嗎?/204
94 何謂“互動式”“平行式”與“重復式”談判?/206
95 什么叫拼圖式談判法?/208
96 如何運用掛鉤戰(zhàn)術?/210
97 如何運用切割戰(zhàn)術?/212
98 從事國際貿易談判時應注意些什么?/214
99 臺商如何在祖國大陸進行商業(yè)談判?/216
100 我要怎么樣才能變成談判高手?/218
1 我已經很有談判經驗了,為什么還要看這本書?
以中國人的觀點來詮釋談判,它兼具了適用性及實用性。
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在掌握了一定理論架構之后,才能夠將經驗“內化”“生根”,并且“升華”。談判更是如此。或許很多人都有談判的經驗,但若真要探討究竟是怎么贏的,或是怎么輸的,卻又常常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所以經驗總是無法傳承,也提煉不出什么具體的教訓。因此,用理論架構來“順”一下自己的談判經驗,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談判戰(zhàn)術也是一樣。有一次一位讀者寫信問我,說他買了一本談判“秘籍”,里面有談判制勝招數一百招,可是背不下來怎么辦?總不能在迎敵的時候想到第五十九招再出招吧?那早就被“砍”在地上了!當時我就答復他,真正的武林高手是沒有招的,因為都“內化”了。我們學談判,學的是其中的原理原則,而不是只去記一些花哨的戰(zhàn)術。只有掌握了原則,我們才可能去背招、創(chuàng)招,才不會拘泥于什么“秘籍”。這就是理論架構的好處。
“中國人寫給中國人看的書”是本書的一大特色。市面上的談判書很多,但大部分都是翻譯的。翻譯的書固然有其價值,但它的美國觀點、日本觀點或歐洲觀點卻不能適合我們的國情,而它所介紹的談判方式,如國人耳熟能詳的原則式談判法(或稱哈佛談判術),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既不能符合中國人的談判情境,亦不能涵蓋談判形態(tài)的全部。所以,由中國學者來詮釋談判,自有其十分的重要性。
“精簡”是這本書的另一特色。到目前為止,我個人共有三本談判書問世。臺灣時報出版的及時本《談判》,是所有談判研究的基礎,是基本理論部分。第二本是臺灣文化出版的《不流血的戰(zhàn)爭》,這是站在理論之上,對各特定主題,如“權力”“期限”等作深入討論。這兩本書都適合擺在案頭,隨時參考。
廣東經濟出版社出版的這本《談判隨身手冊——100個談判前最重要的提醒》則適合帶上談判桌。如果你看過我的前兩本書,那這本便是復習的精華本。如果沒看過,那么不妨從這本著手,先學一些正統(tǒng)的談判技巧應急,以后有時間再深入研究。
鑒于“理論”訓練的必要性、“中國人觀點”的適用性,以及“篇幅精簡”的實用性,我們覺得這本書對你的談判工作多少會有所助益。
7 我們該怎么去搜集情報?
多問、多看雖是最常用的情報搜集方法,但也是最實在的方法。
談判時的情報搜集工作非常重要。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采用:
1. 善用統(tǒng)計數字。有些統(tǒng)計數字很容易在政府出版物中找到,但卻常常被我們忽略。例如物價指數、各行業(yè)平均薪資、某個行業(yè)的進出口數字,或全國平均多少人有一輛汽車等等,這些數字可以幫助我們分析社會及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在談判時十分有用。
2. 聘請顧問公司或公關公司去搜集情報。曾經有一些業(yè)界朋友問我,怎么在日本跟日本人談判?事實上,日本人談判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們的資訊搜集得特別豐富,這點我們常自嘆不如。如果今天我們要到日本談一件事,比如談由日本商社我們在日本地區(qū)的一項業(yè)務,我們可能會感到情報工作上的力有不逮。這時該怎么彌補?聘請日本的顧問公司在日本搜集情報或許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因為顧問們一定比我們更熟悉自己的國家。
3. 貨比三家。這幾乎是不變的真理,從小型買賣到大型交易,都必須貨比三家。不過,在這里我們要強調的是,除了比價之外,還要有情報資訊的敏感性,能分得出哪些情報有用,哪些沒有用,而且把所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都考慮得十分。未來學學者托夫勒(Alvin Toffler)寫的《大未來》(Powershift),對資訊的重要性有相當精辟的闡述,你可以找一本中譯本來看看,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貨比三家”還包括到海外搜集情報,去看看同一家供應商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價格標準。只有多搜集幾家資料,才可以交叉驗證,獲得更多有用的情報。也只有對業(yè)界行情了如指掌之后,我們才能有效整合市場的競爭力,作為向原料供應商殺價的籌碼。把日常生活用的“別家都那么便宜,你怎么那么貴”的說法轉化成市場占有率的理性分析,說服力會大為提升,而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平時日積月累的資訊搜集功夫。
4. 在談判桌上發(fā)問也是一種方式。永遠記得,談判時不管我們準備得如何周延,一定還有盲點存在,這時好的方法就是上了談判桌再發(fā)問。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發(fā)問的習慣,千萬不要以為我們知道對方要什么(你怎么知道對方昨天要這個東西,今天還會要同樣的東西),自作聰明會誤事。多問、多看恐怕是搜集談判資料中最常用,也最實在的方法。
22 談判時座位應該怎么安排?
排排坐可以增加我們跟對方的伙伴感,但和旁邊的人溝通時會略有困難。
談判的座位安排,跟談判的氣氛營造有密切關系。座位如果安排不當,反而會增加敵對態(tài)勢,這對談判是有害無益的。
如果只有兩人談判,我們建議隔著一個角坐,如圖1所示。因為如果面對面坐,除非你們兩個人看對眼了,否則大眼瞪小眼會很難受的。
如果是長桌,我們除了對角而坐以外,還可以排排坐,如圖2所示。排排坐時和旁邊的人溝通會略有困難,但除了這個缺點外,其他都是優(yōu)點。因為排排坐可以增加我們跟對方的“伙伴感”,表示我們是站在同一邊的,是伙伴,不是敵人,我們所面對的是“共同的問題”。
如果是坐圓桌,也可以排排坐,但中間空一個位子,如圖3所示。因為圓桌若中間不空一個位子,那就靠得太近了,反而不便于溝通。
如果對方來五個人,我們來五個人,則好用圓桌,因為這樣對抗的感覺不太明顯,如圖4所示。
如果沒圓桌,也只好用長方桌面對面坐了,如圖5所示。不過,有幾個原則一定要掌握住:
1. 務必讓每個人有塊桌面,這樣他才有參與感。所以可以用七個人或六個人的位子,擺五張椅子,這樣最舒適。不過也別用十個人的位子擺五張椅子,桌子拉得太長,氣氛反而無法凝聚。
2. 因為面對面坐的對抗情勢太明顯,所以桌上好擺一些茶點,這樣有軟化氣氛的作用。茶點的目的是要人家“吃”,所以不能擺些“不容易”吃的東西。
3. 好也在會議室內擺個飲水機或咖啡壺。這樣在有人沖動得想拍桌子時,可以走到那兒倒杯水,伸伸腰再回來。例茶水可以讓他站起來緩解一下情緒,他也可以借著倒水來展現(xiàn)不滿,然后再重新坐下來。有些學者把茶水間稱為回談判會場的“回轉道”,就是這個意思。
38 怎么在談判過程中創(chuàng)造“大驚奇”?
一下子改變態(tài)度;引進競爭者,讓對方措手不及;突然決定結束游戲。這些都是方法。
所謂“大驚奇”,是突然改變談判的策略或談判的氣氛,給對方來個出其不意。這是屬于懲罰戰(zhàn)術的一種,通常有下面幾種形態(tài):
1. 突然改變態(tài)度。原本溫文爾雅的人,突然拍了桌子站起來痛罵,翻臉比翻書還快,讓對方驚愕不已。
2. 引進一個“內線”,讓對方自亂陣腳。例如告訴對方:“噢,忘了告訴你們,我們公司的王經理下午也會來參與談判。王經理是新來的,對嘛,他曾經在你們公司任職,他就是王世賢,他對你們公司很熟……”
3. 引進一個競爭者,讓對方措手不及。例如:“今天早上我們接到B公司的電話,沒想到他們也對這個案子很有興趣,而且開出的條件比你們的還要好……”
4. 突然給對方一個期限,讓他心生急迫。比如說:“昨天老板告訴我,他兩天以后要到歐洲去,而且可能要一個月后才回得來。但這個方案又非得老板親自批準才行,這真是麻煩……”
5. 突然決定結束游戲,不玩了。如:“昨天董事長告訴我,他對這種曠日費時的談判已經涼透了心,精疲力竭了。所以,如果這個禮拜還達不成協(xié)議,他決定把這個廠收了,不做了。反正他的廠很多,不在乎這一個。”
6. 突然升高談判層級,讓對方措手不及。比如說:“今天我們董事長交代,如果下班前還談不出進展,他明天一大早就要打電話給你們董事長,你說這該怎么辦才好?”
7. 突然改變談判的人數。本來是三對三的談判,結果其中一方一下子出現(xiàn)了十個人。講話的還是原來那三個人,其余七人則表現(xiàn)出嚴肅、很專注地在記筆記的樣子,刻意營造出草木皆兵的緊張氣氛。
以上這些都是“大驚奇”的戰(zhàn)術。不過要記得,這種戰(zhàn)術只能用一次,多用會被人拆穿的,而且一定要想妥“驚奇”之后的后續(xù)戰(zhàn)術。不然走了一步棋,結果全無下文,那這步棋豈不是白走了?
71 談判真的一定要讓步嗎?
讓步之于談判,就像車子有四個輪子一樣,是很正常的。
“要不要讓步”一直是初學談判者的困擾。讓了,怕人家認為我們人善可欺;不讓,又怕談判就此破裂。其實讓步的方法和功能很多,我們得分幾次才答得完。在這里,我們先回答最基本的問題:為什么一定要讓?
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問:為什么不讓?也許你會說:“因為我開的價格已經很公正了。”好,我們再問:“對方為什么要相信你的價格很公正?我們在談判的時候,有多少次是一下子就相信對方所開出的及時個價格?”很少吧?我們殺不殺得成價是另一回事,但我們多半不會相信對方開出的就是底價。對方也是這么想。所以,我們在談判時必須預留讓步空間,或開高走低、或開低走高。
還有,人在談判時經常都不是很理性的。有時我們會很情緒化地說:“我都讓步了,你怎么不讓步呢?沒有誠意嘛!沒誠意有什么好談的?”不管這個脾氣是真的還是假的,很多人把“讓不讓步”和對方“可不可理喻”劃上了等號,這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用一些讓步來裝點自己的理性,告訴對方,我們是懂得舍和得的藝術的人,是可以建立長期工作關系的談判伙伴。所以及時種讓步,是由于對方不會相信我們的開價就是底價,因此必須預留讓步空間以防對方“推”我們,這是“力”的關系。第二種讓步,則是為了展現(xiàn)舍和得之間的理性,要讓對方自覺談得不錯,從而建立長期伙伴關系,因此是“術”的運用。
還有一個原因使讓步變成必然,那就是我們未必是“對”的。我們常認為自己是對的,為什么要讓步?或者我的立場是對自己好的,為什么要改變?其實,許多時候“正義”并不只有一種解釋,立場是否對自己好,也必須在不斷分析近期資訊之后,才能作出評估。這些都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或不能變、不會變的。這是讓步的“理”。
因此,不管是“力”,是“術”,還是“理”,讓步對于談判來說,就像車子有四個輪子一樣,是很正常的事。
挺好的經典的書,但還沒開始看,印刷質量挺好
劉必榮的談判系列書都不錯
幫別人買的,應該還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紙質好!
很滿意,價格也便宜。內容還沒有細看,不過看提綱還是比較吸引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