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二部分:緒論部分首先探討了吐蕃文之淵源問題;其次就中外學界對敦煌吐蕃文資料的搜集、刊布以及契約類文書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即本文之及時、二、三、四章。本部分依此類文書數量少多為序,分雇傭契約、租佃契約、買賣契約和借貸契約四部分,每部分以漢文、吐蕃文契約文書結合與比較研究為切入點,對每類契約之程式及其蘊含的內容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索性考證。
侯文昌,1973年1月生,甘肅臨夏人,敦煌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主要從事中國法制史教學與敦煌法律文獻研究工作。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2011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013年)各1項。
緒 論
及時節 吐蕃文之淵源
一、"印度說"
二、"象雄說"
第二節 敦煌吐蕃文文書之搜集與刊布
第三節 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之研究概況
第四節 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之資料價值
及時章 雇傭契約
及時節 契約之程式
一、立契時間
二、契約當事人與標的物
三、違約處罰條款
四、擔保及署名
第二節 契約之性質
一、文書雇值缺失的考證
二、文本雇值的推測
第二章 租佃契約
及時節 契約之程式
一、關于契首內容
二、關于租佃標的物
三、關于租期
四、關于租佃原因
五、關于租田人擔保
第二節 契約之性質
第三章 買賣契約
及時節 買賣土地契約
一、題解
二、吐蕃土地買賣法律制度考
第二節 買賣牲畜契約
一、題解
二、契約之程式
第四章 借貸契約
及時節 有息借貸
第二節 質押借貸
第三節 谷物借貸契約
一、無息借貸之辨析
二、契約之程式
結 語
附 表
附吐蕃文契約錄文(漢譯文)
參考文獻
后 記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地處西北內陸的甘肅,盡管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積淀,但在歷史長河的大浪淘沙之下,這一方水土早已過多地與貧瘠、落后相聯系。然而,讓我們引以為豪的是,這里活躍著一支默默奉獻的耕耘者隊伍,他們熱愛法學教育事業,愿意在艱苦的條件下為我國法學教育盡綿薄之力——他們,是甘肅政法學院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未來希望。
改革開放以來,法治現代化的進程催生了法學教育的繁榮。甘肅政法學院,正是伴隨著中國法治建設和法學教育的步伐而成長起來的一所高等政法院校,她起始于1956年建立的甘肅省政法干部學校,幾經變遷于1984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近60年的發展歷程、30年高等教育的歷史積淀與傳承,一代又一代的政法人秉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薪火相傳,實現了發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飛躍。篳路藍縷,玉汝于成,今天的甘肅政法學院,已經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干部培訓教育等多層次的辦學結構和培養體系,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培養了大批合格的法學法律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雖然,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學校目前尚不能與國內著名的法學院校比肩,但是,她畢竟在發展壯大,在向"立足甘肅、面向全國、西部"的目標邁進,并昭示出光明的前景。
在甘肅政法學院即將迎來建校60周年之際,學校與法律出版社協商,策劃出版了"甘肅政法學院法學文庫"。它既是甘肅政法學院當前法學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對60周年校慶的厚重獻禮。其中的著述,或為創新法學理論的學術探析,或為追蹤法制實踐的實務研判,從法學理論和法律實踐的不同視角,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求是探理、建言獻策。文庫是學校法學教學科研人員嘔心瀝血、筆耕不輟的結晶,展現了甘肅政法學院法學學人思索拓新的積淀。
應該感謝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正是由于對社會進步的渴望、對法治的崇尚和追求,才有了中國法學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才有了砥礪催生法學新思想和新理論的沃土和搖籃。我們由衷地期望,"甘肅政法學院法學文庫"的出版,能夠為學界了解甘肅政法學院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提供一個窗口,能夠成為觀點碰撞、思想交流乃至學術批評的平臺,能夠成為促進提高學??茖W研究水平的契機。
我愿意借此機會,向多年來關心和支持甘肅政法學院事業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向為我國法學教育事業奉獻著青春、智慧和力量的政法學人表達由衷的敬意!讓我們共同期待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取得更多、更豐厚的收獲;也真誠地祝愿甘肅政法學院以60年校慶為契機,以60年發展為起點,"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譜寫光輝燦爛的新篇章。
謹以"文庫"作為慶祝甘肅政法學院建校60周年的獻禮!
甘肅政法學院院長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序
侯文昌同志的博士學位論文《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研究》付梓出版了,可喜可賀。
現存我國漢唐時期的契約文書主要保存于出土文獻中,漢代契約見于出土漢代簡牘中,中古時期契約文書則見于敦煌文書、吐魯番文書和黑水城文書等。由于契約文書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的契約制度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社會經濟活動、法律生活等方面,具有彌足珍貴的重要價值,因此在敦煌文書發現之后,對于其中保存的中古時期契約文書的研究就一直是學界的熱點,不管是資料的收集與刊布,還是對于各種類型契約文書的研究,都不斷有新的成果面世。然而,相對于敦煌漢文契約文書的研究狀況來說,我國吐蕃文契約文書的研究則頗顯薄弱,研究者寥寥數人,成果也甚為稀少,甚至于敦煌吐魯番等文書中其它一些少數民族文字,如回鶻文、佉盧文等契約文書的研究成果都要多于吐蕃文契約。文昌同志的這項成果,正可對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的研究填補空白。
敦煌出土的吐蕃文契約類文獻在吐蕃文社會經濟文獻中僅占一小部分,其數量更是無法與漢文契約文書相比。盡管如此,但與同期漢文契約文書比較來看,吐蕃文契約文書類型齊全,格式較為完整,意思也基本表達清晰,其學術價值無疑亦很高。作者通過多方檢索、裒輯到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約30件左右,按照雇傭契約、租佃契約、買賣契約和借貸契約的分類順序依次對各類契約的格式、性質等問題進行了細致的探討,每部分均以史學和法學場域為切入點,以吐蕃文契約與敦煌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為主線,對于每類契約從其表層程式、本身內容、所反映出的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史學、法學價值等方面,細針密縷,抽絲剝繭,層層剖析,并在對吐蕃文契約文書進行了整體的分析和概括,得出了符合史實的科學結論。
誠然,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于語言障礙,作者所使用的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皆為王堯等學者漢譯后的材料,尚未翻譯過來的資料并未利用,這使得本書所研究的某些種類的吐蕃文契約文書材料略顯單薄,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還并不足夠。然而瑕不掩瑜,誠如作者所言,本書所利用的敦煌吐蕃文契約文書在種類上是較為齊全的,所以根據漢譯文獻也可以對吐蕃文契約進行較為系統的研究。
文昌同志原為甘肅政法學院副教授,經歷過歷史學、法學良好的教育與熏陶,2009至2012年期間,又跟我攻讀敦煌學博士學位,對于敦煌、吐魯番等出土文獻又有了一個系統的學習與較為嚴格的訓練。文昌同志一貫刻苦認真,兢兢業業,多年來潛心學問,學術功底扎實,學術視覺敏銳,思維創新能力強,畢業后這幾年來又不斷有新成果面世。愿文昌同志一如既往,在學術的道路上奮進不息,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李并成
2015年8月于西北師范大學
前
敦煌出土之吐蕃文社會經濟文獻中,契約類文獻僅是其中之一小部分。據筆者不統計,目前我國學界所能見到的這批遺物共計三十件,其中雇傭契約一件,租佃契約二件,買賣契約六件,借貸契約二十一件。細察之,盡管此類文獻數量有限,但其與同期敦煌漢文契約比較而論,類型齊全,程式完整,意思表達清晰,據其可以窺見吐蕃文契約的一般情形。由此而論,這批遺物的發現可以彌補漢、藏文史籍文獻記載之缺失,為進一步探究唐代吐蕃的經濟、政治、法律、社會以及民族關系等領域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又一批實物資料。
因索取資料之便,吐蕃文契約文書的研究起步于國外,尤其是日本學者武內紹人,被譽為"敦煌、新疆的古藏文契約文書研究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中亞的古藏文契約文書》即是該領域研究的及時部專著,學術價值不言而喻。而我國學者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并且是從搜集、刊布資料開始的,至今仍滯留于漢譯與表層考察階段,有專論者更是鳳毛麟角,實乃敦煌界、藏學界之一憾事。
本文對吐蕃文契約文書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概言之,全文共分兩部分。及時部分為緒論,本部分一方面探討了吐蕃文之淵源問題,即對"印度說"和"象雄說"作扼要介紹,且據目前之資料條件,這一問題迄今仍是不解之謎;另一方面就中外學界對敦煌吐蕃文資料的搜集、刊布以及契約類文書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進而又對吐蕃文契約的資料價值提出了粗淺的看法。筆者意為,吐蕃文契約資料在吐蕃法律史、經濟史等研究方面的貢獻無以類比,定會有裨益于敦煌學界、藏學界。
第二部分即本文之及時、二、三、四章。本部分依此類文書數量少多為序,分雇傭契約、租佃契約、買賣契約和借貸契約四部分,每部分以漢文、吐蕃文契約文書結合與比較研究為切入點,對每類契約之程式及其蘊含的內容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索性考證,在揭示兩種文契約異、同之基礎上分析二者之間的歷史淵源關系。當然,因文書數量多寡不同,各部分之詳略亦有差異,但絕非因文書數量有限而簡略之,如談及租佃契約時,盡管僅有二件,但其反映的信息足以能支撐吐蕃文租佃契約之程式、性質等問題之討論。凡此種種,此處不贅。
總而言之,本文僅是對敦煌吐蕃文契約之探索性研究,《詩經》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拋磚引玉,當是本文之幸事。
挺好的
代買的,老人家說自己買書不方便,偶幫忙嘍
很好!
不錯的書
好評
………………………………………………………………
還沒看,應該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