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匯集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致力于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的教師、博士后和博士生從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發表在《中國保險報》"北大保險評論"專欄及部分發表在其他報紙、刊物中的時事評論文章。這些文章主要是探討中國保險市場環境的新變化和新問題,保險市場的新趨勢和新動態等熱點、重點話題,挖掘保險業的現存問題,研究新環境下保險業的新契機和發展戰略。
理論綜合
2012年國保險業回眸與思考(上)
2012年國保險業回眸與思考(下)
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關鍵是進一步
堅定市場化改革的方向
社會管理創新的"保險思維"
國社保改革缺的是"頂層博弈"而非
"頂層設計"
"創新"不是一個筐
服務民生:保險業發展的基石
行業發展與規劃
保險促建"美麗國"
颶風桑迪帶來的思考
保險文化:釋義與建設
從事前環節進行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
醫保體系可持續的關鍵在于"頂層設計"
洪澇災害后對風險文化的思考
保險業自身可持續與經濟社會發展可持續
三問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
巨災保險:現有模式與國路徑
農業保險的國際經驗與國思路
政策與監管
金融監管:徘徊在天平的兩端
削足適履,不如量體裁衣
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平臺構建費率
厘定的"基石"
完善保險集團監管,助推保險業發展
從宏觀審慎視角看保險業的系統性風險
企業經營與市場環境
航班延誤該由誰來賠?
意外傷害頻傳可否喚起國人對保險的重視
用"國式"市場解決國問題
醫事服務費真能破解以藥養醫嗎?
從公司治理角度看保險消費者保護
交強險可以承擔酒駕與毒駕的賠償
狼又來了嗎?
……
保險投資
養老與保險
第四,創新應當有約束條件與邊界。從經濟的角度來說,很重要的約束條件可能就是技術和發展階段。比如說,從理論上來說,一種更新和改變可能是好的,是會帶來社會福利提高的,是對所有生靈有益的,但如果當時的客觀環境不允許,當事者卻要不管不顧地去做出改變和更新,這樣一種"創新"就可能會適得其反。例如眾所周知的"橘生淮南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當然,這樣說也不是否定人們可以并且應當做出創造條件的努力。如果改變了土壤和氣候條件,南方的橘也是可以在北方順利生長的。想當年被譽為鐵人的王進喜,一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天"的豪邁誓言和"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頑強精神不僅創造了世界石油鉆井目前的奇跡,而且激勵了一代年輕人為祖國建設奮力拼搏。但這種條件的創造也必須是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做出的,恐怕也必須是要考慮"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的。至于創新的邊界,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創新應當有不同的邊界。以保險產品創新為例,我曾經在幾年前的保險時評文章中指出過,它至少應當具有利潤邊界、技術邊界、法律邊界和道德邊界。例如,曾有報道說,上個世紀的某個年代,英國的一家保險公司推出過"吸毒者保險"和"妓女保險",其理由是,吸毒者和妓女也是人,他們在吸毒或從事活動時也都可能遭受各種意外或死亡、傷殘等風險,因此他們也需要保護。但兩款保險推出后英國社會輿論嘩然,許多人認為這是有悖公序良俗的,如此作為無異于是對這種敗德行為的縱容。很后該公司不得不停止這兩款產品的銷售。
第五,創新動因千差萬別,但很根本的是源自競爭。一般認為,窮則思變,越窮,要求改變的欲望就越強烈。并且,正因為窮,所以這種"改變"所面臨的"機會成本"也小。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言"無產階級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的有名論斷的經濟學解釋,也是一個社會需要培養中產階級的一個重要依據。然而,觀察現實卻似乎存在著悖論:一些窮困地區的農民寧愿衣不遮體地蹲在破屋檐下曬太陽也不愿意去"改變"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狀態;而越是"白骨精",改變現狀的欲望似乎愈發強烈。生活在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人和生活在當下的人同種同源,但為什么計劃經濟時代中的熱水瓶可以幾十年一個樣,而現在幾個月就可以出一個新款車?被譽為"創新思維之父"的德博諾這樣說過:"人的大腦本身是`不熱衷創新`的。因為如果大腦時刻充滿創造性,生活將成為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許多研究表明,大部分人屬于風險回避型而不是風險偏好型,因此,撇開個案,總體來說,一定是競爭的壓力導致人們產生改變和更新的欲望。"鲇魚效應"正是"競爭"導致"改變"的很生動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