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的人太多了,但真正能感受美的人卻不多。作者以126天走訪亞歐10個國家,尋訪50座城市,遍覽吸睛的美學建筑與城市規劃,記錄觸動人心的美麗邂逅。借助“五感記憶”的描述,搭配手繪稿與照片,讀者可以更加身臨其境地認識不同城市的特色與設計美學,用不同的感官逐一體驗身邊的美好事物,重新找回發掘美感的能力。除了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美,同時也可以思考如何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因為有你而變得更美好。
一條城市動脈,一處停泊港灣,一座冒險舞臺,一場知性盛宴。作者以126天走訪亞歐10國,尋訪50座城市,遍覽吸睛的美學建筑與城市規劃,記錄觸動旅人心的美麗邂逅。在他的眼中,威尼斯在水都形象之外,更蘊含了運河和親水功能的城市規劃;伯明翰一反世人眼中的工業重城,蛻變成因運河、橋梁交織而變化萬千的美麗城市。通過五感體驗,他細心描繪、不藏私地分享屬于亞歐10國50座城市的設計美學,讓讀者在感受異國獨特的美的同時,思索本國城市美化的解決之道。
楊天豪,臺灣地區景觀建筑師、設計旅行作家。東海景觀系學士,成功大學建筑系碩士。放棄公費留美之后,毅然背起行囊,周游世界,致力觀察描繪各國永續環境的發展狀況,希望通過分享理念和具體實踐,在“氣候變遷,全球變暖”的時代趨勢下,為打造永續環境,貢獻力量。
曾經我背起背包,只身走訪世界各國,是因為我希望在永續環境議題上,從一個景觀建筑師的角度出發,從我們這個時代的觀點切入,尋找世界各國中值得臺灣地區借鑒和學習的目標。
伴隨著《設計師之眼:設計師背包客隨拍隨畫100分的歐亞永續設計》《設計師的綠色流浪:巡游亞歐10國的永續設計》這兩本著作的陸續問世,我開始在上百場與各年齡層讀者對話的演講中,分享我對于永續設計的看法。隨著不同讀者給我的反饋,我也在不斷地修正與反思:若是臺灣地區真的欲朝向永續環境的方向發展,那目前我們zui缺乏的要素又是什么呢?追根究底,我認為不是技術,而是臺灣地區所有人的“美感”。
美感一詞,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如果一個國家或一種文化認為美感是重要的,那么在生活的大小環節上,都會相對講究;同樣的態度也反映在產業、生活環境上,人們也會因為重視美感而愿意從長遠考慮,不會短視近利,也不會得過且過。而那些因為美感素養而延伸出來的精神或行為,都是一個社會在朝向永續發展的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我認為這也是臺灣地區可以更加努力的部分。
談美的人太多了,只要去一趟書店或圖書館,就可以自由翻閱各種與美感有關的書籍。但是,那些夾雜著道理在談論美感的書籍,對于大眾來說,始終有段距離,有曲高和寡之。并非那些書不好,只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整體社會氛圍的影響下,在科技產品的推波助瀾下,我們大多數人已經逐漸喪失,甚至放棄了觀察身邊美好事物的能力。因此,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從觀察著手,讓大家試圖從旅行的輕松視角中,用不同的感官逐一體驗身邊的美好事物,重新找回發掘美感的能力。
大多數人或許都有類似的經驗,明明出去玩了一趟,可是當回來想要跟親友分享細節時,才發現這兒也記不清楚,那兒也想不起來,好像每天的行程都已經混雜在一起,回憶就是無數張千篇一律的照片與一大堆紀念品。那樣的旅行,仿佛只有你的人到了一處不同的空間,可是感官卻沒有跟著打開,zui后只剩下“無感記憶”。
想要培養美感,zui重要也zui簡單的事情就是是培養觀察能力。當我們在經歷一件事情時,如果能不只透過視覺,同時也能加上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輔助,那么,或許記憶的層次就能提升到“五感記憶”,對于身邊美的事物也會更加敏感,這樣要談如何培養美感,也就相對容易了。
在這本書里,我精選了旅途中在亞歐50 座特色城市的體驗,分門別類,透過“五感記憶”的描述,搭配手繪稿與照片,讓讀者可以更加身臨其境地認識不同城市的特色與美學。除了可以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美,也可以同時想一想,如何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能因為有你,而變得更美麗。
臺灣地區人氣建筑景觀師、旅行作家楊天豪126天走訪亞歐10國,尋訪50座城市的五感美學盛宴,他試圖從觀察著手,讓讀者以旅行的輕松視角,用不同的感官逐一體驗身邊的美好事物,重新找回發掘美感的能力。他以“五感記憶”的描述,搭配手繪稿與精美照片,讓讀者在感受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美的同時,思考如何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