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鐘情,于我到底是一個人"如何看自己與別人異同之處"的學問。愛情的價值不就是來自兩個陌生人在互相了解中體味的甜酸苦辣嗎?假如甫見面便掉入歷史編寫的童話故事里,那種快樂極其量是參加化裝舞會式的快樂,公式化的"心想事成",試問可以帶來怎樣的moment of truth?
把愛情像石頭一樣推上山
狄更斯說過:"這是壞的時代,也是好的時代",他是在說我們的愛情嗎?"我們",就是活在這個時空,這個地球上的男人和女人。至于"愛情",本來很不適合以三言兩語形容,但因時代特質使然,它也變得被簡單化了,一切都由兩個字來決定:條件。]
林奕華,橫跨劇場、舞蹈、電影、教育等不同領域的香港多棲創作人、批評家。1989—1995年旅居倫敦期間,自組"非常林奕華"舞蹈劇場。1995年回港后致力推動舞臺劇創作,編導作品超過五十部。1999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1994年憑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獲臺灣金馬獎改編劇本獎。自1997年起至今擔任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講師。其批評文章散見《新京報》、《南方都市報》、《外灘畫報》、《上海壹周》、《明日風尚》、《號外》等各地報章雜志。
愛情是一場"化妝舞會"嗎?
愛情,為什么要放在引號里?
愛,有沒有"明天"?
愛情,可以沒有"誤會"嗎?
愛情,0號太多,1號太少
愛情,誰該綁緊安全帶?
分手 :都是時間的錯?
愛情是,我喜歡的人剛巧也喜歡我
世上沒有"失戀"
先有愛情,還是愛情電影?
感情的"分散投資"
愛情,可以超越性別?
愛,沒有性別之分?
情人,可以引咎辭職?
圣誕,你的名字叫愛情?
愛情是,你和我對抗世界?
愛情 :當 CF 變成 GF
寫給愛與情人吵架的你
愛在"盲流感"的日子
愛,不是占有
當"公主"遇上"Laughing 哥"
期望落空
女朋友,不易做
以一千億和一千萬換來的"愛"有何不同?
母子戀
自我、自信、自由
錯愛
港女港男密碼
"凹" "凸"之爭
與 Facebook"談戀愛"
分享其實是自戀
這與一塊回音壁談戀愛,有何分別?
不解緣
出版在消費時代的《小團圓》
致張愛玲
致張愛玲的第二封信
戀父
恨母
文字交響樂
第三只眼
九莉的愛情故事
女人要懂得如何尋開心
女人作為隱喻之雜志
美人是蛇蝎的好
他其實沒那么喜歡你
女人愛看的雜志,為什么男人不一定愛看?
男人的深度
男人什么時候最性感?
怎樣的男人才"可愛"?
被粗鄙化的重要性
尋找優雅的男人
男人為什么要進戲院?
美男子
都是失樂園
成長過程不同,男人與女人注定無法平等
半生緣
明星發型師
誠品
誰和誰"真的"在一起?
我們臺灣這些年
為誰流行
歌手技工
黑色 Givenchy 長裙
我的情敵是社會——愚人情書
我的情敵是社會——愚人情書
愛人:
自從你不讓我和你見面,我真想把手頭上的工作全部放下。但大家都以為我是隨便說說。現在,剩下我一個人硬著頭皮應付面前必須負的責任。昨日列一張清單出來,手上的工作總共十七項。九月,原來已經進入絞盡腦汁之季。
腦——與老的發音好不近似,可是它也會老呀——據說,老了,腦袋就不清爽不伶俐不流通了。或,未老已經遇上這些問題——最近分別與幾個朋友談到丘世文的腦癌。
你一定不知道了——丘世文是八十年代年輕文化人中一個紀念碑式的人物, 是他和鄧小宇、 陳冠中三個人創辦《號外》的。當時的《號外》 ,自然不是現在的樣子,它肩負了分析針砭文化時弊的大任——以嬉笑怒罵。每一期的封面已是先聲奪人——假如現在你會好奇誰是新一本 《阿米巴》 (Amoeba) 的封面人物,當年《號外》 ,應該稱關注。將雜志變成明星,在香港,恐怕后無來者,唯有八十年代的《號外》 (因為經濟起飛,香港轉型金融中心, "建筑"和"城市規劃"也是《號外》的兩個"主題" ) 。
曾經,每期《號外》我都有,卻在搬家時不懂珍藏,撕的撕,掉的掉。如果我能在今日把早期《號外》展現在你的面前,你就會明白香港現在是如何沒有選擇地……開倒車。
而當年《號外》的一只重要腦袋丘世文,也要面對它的衰竭死亡。丘世文和我的工作室曾經在同一座大廈。那時候我們經常在進出時碰見。他的"傳奇"是家中沒有墻壁,只有書柜。他在雜志中的讀書報告是好看的,他在報紙上寫的文章,是剔透通明的,像……昨夜之燈。每次看見他,我都畢恭畢敬。(另一個令我有同樣尊敬的,是現在任職消費者委員會的前立法局議員胡紅玉,她以三年議員任期,爭取成立"平等機會法案" ,唯是爭取不到性傾向歧視的條例三讀成法案。在她落車之前, 《經濟日報》去訪問她,問三年之內學到什么,她答 :學到怎樣去爭取一件事情,以及如何交給別人繼續,然后自己 move on。 )說回丘世文。他常常吸著煙斗,十分學者風。他是港大的精英。對港大,那年代的人感情至為深厚。許鞍華有部八十年代拍的電影叫《今夜星光燦爛》 ,林青霞飾演一個港大學生,與講師林子祥發生戀情,分手過后了十八年,戀上了少男吳大維,后來才知道他是林的兒子。有一個鏡頭我的印象深刻極了,是荷花池。最近許鞍華的紀錄片《去日苦多》 ,也是對港大致以懷念,她找來詹德隆和吳靄儀談大學生的素質。當中有許多懷舊感慨,當然少不了即將拆卸的何東。
丘世文有一個筆名叫顧西蒙,有一系列書叫《周日床上》 ,寫大學畢業的八十年代新中產如何賴床……因為缺乏人生的推動力。寫得萬分萬分好,好的文字,好的設計,好的觀察——從專業人士身份到低下階層,統統深入生活,是八十年代香港的鏡子。現在恐怕已經絕了版,否則,不論從閱讀趣味或認識社會的角度來看,都是必看之作。
那年代,我們的腦袋,有別的腦袋來刺激、滋潤。這,未嘗不是集體的鞭策吧——就像我說過老師在班房里的責任,其實應該是鼓勵同學 speak their minds ,因為每個人要聽見自己的聲音,必須透過別人的聲音。一粒石子投擲出來的漣漪,到底不似彼此起落的競投,這樣,湖面的蕩漾,才不是一、二、三,然后寂止。
八十年代有新興的媒體、文字、影像、音樂(達明一派!) 、時尚、劇場(進念)——新,即是某程度的破舊。見得愈多,人們的腦袋愈是躍動,心頭也相對開放得多。那時候, "接受 /不接受"不是人們的底線,相反,大家只會希望追上時代步伐,證明自己也做得來、做得到。
九十年代較大的分別是,因為政治前景的不明朗,回歸既成定局,大氣候一片逆來順受,所以表面繁榮,實則……報紙頭版愈來愈似漫畫——大只聳動的標題,大幅嚇人的視覺 :不是很像《風云》連環圖嗎?
而且,沒有幾張報紙能夠脫離這種"投大眾所好"的框框。昨日一份報紙的文化版編輯來電,她說做完國際意見調查,報告出來如下 :
(一)讀者要多些彩色圖片 ;
(二)少些又長又嚴肅的文章 ;
(三)多些生活化材料(即是吃喝玩樂信息) 。
聽罷我便問她: "這樣的意見,也要花錢才調查得出來嗎?"或,這份報紙的老板是否一定需要這個報告,才能抓住下臺的石級,把自己改裝成《東方》三號、 《蘋果》四號?……沒有選擇,這個城市。
沒有選擇,是因為有財有勢、控制大眾思想與行為模式的野心家們,十足十地掌握了香港英治時期的習性,繼續推行"中國人殖民中國人"——以對腦袋的不尊重。
你可以說,責任沒理由歸咎賣物者,應該是買物者自暴自棄才對——是他們先不尊重自己的腦袋,不認為思想自主是作為一個"人"的最珍貴之處,所以才會被喂什么就吃什么,然后養成長期依賴的習慣。乍聽,這也真是雞和蛋之爭。不過,就是有人不能認同目前的狀況,他們出力,還是不易得到響應支持——英治的一個后遺,就是將無力、無自信的自我價值觀根深蒂固地種植在被管治者的腦袋和血液里。于是,有理想與逃避至上的,變成互相克制,自己人打自己人,時間精力花在了內戰之上,的管治者大可放心睡午覺去了。
選擇,是脫離慣性,怎少得了"勇氣"?
"慣性" ,放在香港的范疇,沒有任何例子比得上 TVB 的收視率——它的節目真是質量保障嗎?答案雖然清楚不過,只是觀眾看得多跟少的差別,殊不知真正的差別在于——要求!
要求 TVB 進步,不一定上 K-100 對住鏡頭像白癡般喃喃自語。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自己制作節目。
自己制作節目,不一定是搬上屏幕,可以在舞臺,在紙上,在家里,在同學當中。
所以, "要求"不應該是消極、 被動的。 "要求"有很多變量,而 creativity,才是目的,又是手段。
我們生活的這塊地方, 大部分都在身受 "創意已死" 的煎熬,所以覺得"要求"是那么遙不可及的事情,但這并不代表人們甘于過著"沒有要求"的生活,相反的,沒有能對自己作出"要求"的人,愈是對苦悶寂寞的生活作出"要求"——自己愈是不能做到,愈是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這個"別人" ,不是別人,就是"對象" 。
父母把子女當成"對象" ,男人把女人當成"對象" ,女人把男人當成"對象" 。 "對象"把"對象"當成"對象" 。當"要求"不切實際,不能被滿足,大家就把責任推諉在人物、時間、地點,而不是回到根源: "我"為什么有這些(不能要求自己的)要求?
要求別人,比要求自己容易——像,要求別人對"我"好,總是容易過要求自己對"自己"好。因為"我"和"自己"是有分別的(法文不是也這樣教嗎?)——"我" ,是 ego,它在任何事情的前頭,是拉住馬車的頭馬,所以甚少能夠放下。 "自己"則是一種 self——是放下了"我"才看得見的真正主體。
凡事以"我"為主,未必是抓住了"主題" ,更多的時候,卻正好相反 :別人不動我不動,是被動。
……
港版《我的情敵是社會》厚好多哦!
這個商品不錯~
林導的書是一定一定要買來看的
這個商品不錯~
林奕華的新作是一定要支持的
整體還不錯,但是內容不是很喜歡。
這個商品不錯 值得購買
他,說的一定比寫的好看.
很好看,是林奕華的風格。有內容
幫同學買的 應該是還不錯吧
很喜歡林奕華,看他的批評,反思自己的人生
好好好奧哈后
關于愛情的散文
1萬個贊
超愛林奕華!趁著雙11打折就都買了,都買了,都買了······
一個字 好,兩個字 很好,三個字 太好了!哈哈……
買書就來當當,太劃算了。從零九年開始就沒在實體店買過書了,一般都是在書店看中了那本書從當當上下單,特別是遇到當當搞活動時,比書店購書實惠多了。不過有一點不好的就是,買的書太多了,一直屯著,有好多書都沒時間看,可謂是甜蜜的煩惱。買書就來當當,太劃算了。從零九年開始就沒在實體店買過書了,一般都是在書店看中了那本書從當當上下單,特別是遇到當當搞活動時,比書店購書實惠多了。
好
收了林奕華最近幾年的作品 打算一一細讀 廣西師大出版的書 很喜歡 整體不錯。
非常不錯。
整體感覺不錯
質感不錯,
Satisfied
再也不想買林奕華的書 了 說來說去就那樣 ╮(╯▽╰)╭什么時候當二手書處理吧
;愛情,我好像還記X得你。——林奕華作者林奕華著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L時4間版次印次頁數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