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被稱為“現代法國小說之父”。其作品《人間喜劇》呈現了兩千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被譽為“法國社會的一面鏡子”。本書講述了巴爾扎克傳奇的一生,記錄了這位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榮耀與輝煌,也記錄了他不為時人所理解的痛苦與悲傷。從中可以了解到成就這位法國文學家的種種史實,也可以深刻理解其作品的思想來源和社會背景。
講述文學上的拿破侖,呈現現代普羅米修斯的榮耀與輝煌。
“在偉大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屬于頭等的一個,在秀的人物中間,巴爾扎克是出類拔萃的一個。他的才智是驚人的,不同凡響的,成就不是眼下說的盡的……”
——雨果
艾珉(1934— ),本名夏玟,湖北武漢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75年到人民文學出版社工作,曾主持《巴爾扎克全集》《薩特文集》等法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工作。主要著述有《法國文學的理性批判精神》《巴爾扎克——一個偉大的尋夢者》;譯作有莫洛亞的《巴爾扎克傳》(合譯),皮埃爾 洛蒂的《冰島漁夫》《菊子夫人》,戈蒂耶的《莫班小姐》等。
上 篇 頭腦里裝著整個社會的人
及時章 天才的搖籃期
第二章 艱難曲折的成功之路
第三章 短暫而輝煌的創作生涯
第四章 創作思想和創作方法
第五章 哲學、宗教、政治觀
下 篇 亦幻亦真的大千世界
第六章 解讀《人間喜劇》的鑰匙——《驢皮記》
第七章 《人間喜劇》的序幕——《高老頭》
第八章 風俗研究•私人生活場景——婚姻、家庭的煩惱
第九章 風俗研究•外省生活場景——資產階級和貴族的較量
第 十 章 《幻滅》 ——一代青年的悲劇命運
第十一章 風俗研究•巴黎生活場景——巴黎社會眾生相
第十二章 天鵝之歌——《貝姨》和《邦斯舅舅》
第十三章 風俗研究•政治生活場景——資產階級政客的面目和議會政治的弊端
第十四章 風俗研究•軍旅生活場景——軍人風貌拾零
第十五章 風俗研究•鄉村生活場景——轉軌中的農村生活寫真
第十六章 哲理研究
第十七章 分析研究
附 錄 巴爾扎克生平和創作年表
頭腦里裝著整個社會的人
十九世紀法國一位作家的臥室里,放著一尊小小的拿破侖塑像,塑像的劍鞘上刻著這樣一行字:“他用劍未能完成的事業,我要用筆來完成。”下面的署名是:奧諾雷 德 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的這句豪言壯語沒有落空,他以二十年的辛勤勞作,創作了《人間喜劇》這一小說史上的奇跡。他以人物重復出現的手法,將九十余部篇幅不等的小說聯為一體,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畫,他使兩三千個人物在紙上活躍起來,有聲有色地演出了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以后直至一八四八年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的這一整段歷史。按他自己的說法,這是許多歷史家所忽略了的“風俗史”。這種把文學作品系列化、整體化,以反映社會全貌的做法,是巴爾扎克的首創,在他之前,還沒有一個作家有過這樣的設想,也沒有人有這樣大的氣魄,敢于給自己提出如此艱巨的任務。
巴爾扎克于一七九九年出生,一八五〇年去世。這半個世紀正值法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歷史轉軌時期,他親身經歷了拿破侖帝國及其百日皇朝、波旁王朝的兩次復辟、七月王朝,直至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后建立共和國的全過程。這是法國近代最動人心魄的一段歷史,法蘭西從來不曾這樣生氣勃勃,也從來不曾像這樣乾坤顛倒、一片混亂。這是一個既充滿罪惡又充滿活力,既腐敗而又正在向前發展的社會,新舊交替之際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頻繁的政權更迭,急劇而持續的社會動蕩,波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社會各階層的興衰沉浮、滄海桑田,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令人觸目驚心。正是這個處于巨變中的時代,吸引了巴爾扎克去研究它、認識它,并萌發了充當歷史見證人的愿望。
巴爾扎克和莎士比亞一樣,屬于文學史上罕見的天才。莎士比亞把戲劇的容量和藝術表現力發展到巔峰;巴爾扎克則把小說的容量和藝術表現力發展到巔峰。巴爾扎克是小說藝術的革新者,在他之前,法國小說一直未能擺脫故事的格局,題材內容和藝術表現力都有很大局限。巴爾扎克大膽地突破了傳統的藝術領域和藝術方法,拓展了小說的藝術空間,幾乎無限度地擴大了文學的題材,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那些仿佛與文學的詩情畫意格格不入的東西,都在他筆下得到了富于詩意的描繪;他將戲劇、史詩、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表現手法熔于一爐,把敘事、描寫、造型、抒情、對話……交織在一起,大大豐富和完善了小說的藝術技巧,使之成為一種表現力極強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巴爾扎克創造性地實踐和發展了現實主義的典型化藝術理論,創建了十九世紀最壯觀的人物畫廊,他透過個性化的形象塑造,剖析帶普遍意義的人性本質,并將特定的人物植入特定的社會環境,使之滲透著厚重的歷史感和時代感,從而使通常被視為供人消遣的小說具有了深遠的文獻價值。如果說他的同代人由于離得太近而不能充分估量這些作品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在歷史拉開一定的距離之后,再來審視這位作家和他所建造的那座宏偉建筑,也許就能更加公正和客觀了。
及時章 天才的搖籃期
奧諾雷 德 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出生在法國都蘭地區圖爾市的一個市民家庭。父親貝爾納 - 弗朗索瓦祖祖輩輩是農民,唯有他自學成才,先后成為訴訟人和法國行政法院秘書,一八〇三年又被任命為圖爾市救濟院院長和市長助理,儼然是地方上的頭面人物之一;母親安娜 - 夏洛特 洛爾 薩朗比耶是巴黎沼澤區一個殷實的呢絨商的女兒,家中的親友也大都屬于這個階層。巴爾扎克的家庭與一般市民家庭一樣,崇拜財富、名聲,向往貴族的身份地位。他們本不姓巴爾扎克,而姓巴爾薩,貝爾納 - 弗朗索瓦嫌這個姓氏帶有農民印記,便在進入行政法院任職時,將“巴爾薩”改為頗有些 來歷的“巴爾扎克”,后又在姓氏前面加上了作為貴族標記的“德”(de)字。這家人雖有小市民庸俗虛榮的一面,卻也有上升中的市民階級的優點:生氣勃勃、充滿活力,有很強的進取心。巴爾扎克的父親貝爾納 - 弗朗索瓦就是通過自我奮斗,從農民上升到中產階級的實例。此人酷愛讀書,知識龐雜,喜歡舞文弄墨,頗有些自由派思想和別出心裁的俏皮話。他對歷史和自然科學興趣很濃,還興味盎然地研究歷代教皇的歷史和教派間的斗爭,但他不信上帝,也從不上教堂。巴爾扎克夫人雖然按習俗帶孩子們上教堂,她本人為之著迷的卻是種種神秘主義的“異端邪說”,諸如占星術、巫術、催眠術之類。所以在這個家庭里,宗教色彩并不濃,科學文化比宗教更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