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轉型過程中,中國傳統文化究竟扮演了何種角色?三綱五常是不是該全部丟掉?讀經熱、國學熱是否值得提倡?我們是不是還需要繼續學習西方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與普世價值的關系如何?政治改革應該從哪里如何啟動?醫療、養老、教育,這"新三座大山"該如何搬走?砸日系車事件,該如何看待?
就上述牽動億萬國人的問題,著名學者袁偉時將一一展開敘述。潑辣的語言,一針見血的見解,鞭辟入里的分析,袁老先生在嬉笑怒罵之間將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轉型的桎梏做了的探討,令人深受啟發。
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明哲保身的著名近代史專家、時評家袁偉時路見不平,再次祭出重拳!
國學熱、轉型路徑、"新三座大山"、普世價值、政治改革、砸日系車、自由主義……
熱點問題,敏感問題,詳盡收羅,悉心解答,新鮮出爐!
中國,轉型為何如此艱難?
是什么束縛了她前進的腳步?
老朽愚魯,不當妄言。然茲事體大,不敢緘默。
——袁偉時
袁偉時,中山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近代中國。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哲學史稿》,《晚清大變局》,《中國現代思想散論》,《路標與靈魂的拷問》,《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粹與解讀》,《近代中國論衡》,《中國的歷史教科書問題》,《大國之道》,《文化:中國與世界》,《昨天的中國》等。
上篇:透視文化傳統
不能這樣糟蹋傳統文化!
——再評秋風的孔子觀
漫說百年孔子
——答《南方都市報》記者王晶
儒家是憲政主義嗎?
——簡評秋風的孔子論
中國傳統文化的冷思考
——2007年8月11日在長江商學院的報告
21世紀的兒孫應該傳承什么?
——答《都市時報》記者吳亞順
"孝悌"尋根
——答《云中往來》(ICON)記者問
孔子像亮相天安門的深度解讀
——答中國孔子基金會《儒風大家》雜志
儒家的現代作用和知識分子的獨立性
袁偉時VS楊子云
"國學熱"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張力
袁偉時VS杜維明
請勿摧殘和忽悠少年兒童!
——2012年教師節騰訊大粵網訪談
中篇:追尋現代文化
當代思潮與社會變遷
——東莞圖書館講座
告別極左思潮
——答《新京報》記者王夢菁
啟蒙仍是這個時代的命題
——答《時代周報》記者李懷宇
人文精神仍須從根救起
——答《深圳商報》記者夏和順問
為清除思想三害敲邊鼓
——《晚清大變局》繁體字版跋
中國社會轉型的三大障礙
——2011年12月27、28日在鄭州"中原論道"論壇發
自由主義與中國改革
——答陳壁生
下篇:轉型的路徑
把握歷史機遇,繼承高遠膽略,推進改革進程
保障公民權利是大國崛起的基
——答搜狐記者張學軍
不應回避制度選擇,不應過度解讀
——答《亞洲周刊》記者張潔平
近代中國轉型之艱
——答《瞭望》周刊記者劉巍
社會公平和教育指導思想問題
——答《同舟共進》特約記者孫宏光
希望未來不再走彎路
——答《同舟共進》記者曾東萍
以世界公民的眼光審視一切!
營造先知先行者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
——與《深圳商報·文化廣場》主編張清談"敢為天下先"
中國向現代轉型最需要法治
——答《廣州日報》記者問
中國要選擇什么價值觀
——答《南方人物周刊》記者黃廣明、林珊珊
鏟除滋生暴民專制的沃土
—— 答鳳凰網歷史頻道
當下,戴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高帽熏熏欲醉,"解救世界,舍我其誰"和"重睹漢官威儀"的沖動蔓延,"中國模式"應運而生。數說生民多艱,制度缺陷,輕則不合時宜,重則別有用心!
蘊藏其中的文化心理依然是天朝心態。不過,吃過幾天洋面包的,說辭與老翰林不同了。最時髦的總結陳詞是:"文化是多元的,類型不同,各有千秋,無所謂先進與落后。"言下之意是:我行我素,學習現代文化就免了吧!膽子更大的則揚言:現有人文學科、社會學科的基本概念,出自洋人,包藏禍心,必須由中國人根據中國文化重新審查和界定。于是,核心價值,普世價值;中國式民主,西方民主;如此等等,吵得不亦樂乎!
痛定思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深信:現代社會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財產權是生命和自由的基礎。法治和民主,則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好制度和現代社會運行的樞紐。
——自序
孔子為何要一再地作為圣人被搬出來?他是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但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圣人。唯獨尊崇一個孔子,不是在保護或者發揚中國文化,反而是在泯滅中國文化內在的多元性。如果認為我們今天還要拜倒在這個、那個圣人面前,那是非常糊涂的。
——漫說百年孔子
我反對的只是企圖利用傳統文化否定和修改現代文明的核心價值。除此之外,我認為,對傳統文化毫無疑義應該保護、尊重、繼承和發展。但是,中國人民要謹記過去的悲慘教訓,應該尊重并接受人類的核心價值和共同創造的先進制度。這關乎國家命運和人民福祉,一定要堅持住這條。至于個人喜歡伊斯蘭文化,喜歡中國文化或西方文化,如此等等,應該多元共存。私人的文化取向是公民的自由,政府和其他人都無權干預。
——中國傳統文化的冷思考
也許有人認為,國家自由、國家獨立,不過是文字表達不同而已。即使按照這個解釋,兩者對自由的態度也是不同的。爭取國家獨立或自由,為的是讓國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不是接受本國統治者的專制、壓迫。
但是在中國的實際生活中,處處講集體利益至上。這也是一個陷阱。誰來判斷這件事代表集體利益?當前最重要的集體利益是什么?這些有沒有經過民主程序?往往沒有。那些政治家和政府官員,常常以集體利益的代表者自居。這樣行嗎?
——"國學熱"中的幾個爭議問題
但是我們知識階層的一些人現在還在制造各種借口,來抵抗人類的現代文明。
一個借口是反對西方中心論。認為人類文化是多元的,這對一個落后國家、對東方國家來說聽起來很舒服。但你就不知道人類文明已經進步到那樣一個階段,你不接受它,必然帶來災難。不少人至今不承認這個結論,還在拼命辯論這個問題,我想這太落后了。
——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張力
宣揚普世價值是不是反對中國共產黨?是不是為帝國主義服務?這個問題非常尖銳,也非常重要,不能回避。
首先應當指出,承認普世價值,維護普世價值,不是反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而是維護中國政府的正確決策。最明顯的標志是中國2001年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來改造本國的經濟運行機制。你的經濟制度必須是實行市場經濟的,還要實行法治。沒有真正的法治,市場經濟不可能健康發展。就因為這些東西主要是總結西方的經驗得出來的,你就說實行這些東西,就是顛覆中國政府,那為什么中國政府要費盡千辛萬苦毅然參加呢?參加以后的結果是,中國的經濟大發展,進入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好階段。那么,尊重財產權,保障經濟自由,實行市場經濟制度,是不是普世價值?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沒有矛盾?
另外,1997年,1998年,中國政府相繼在聯合國的兩個主要人權公約上簽字,一個是《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一個是《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講的都是怎么保障公民權利的,普世價值都體現在里面了。你說普世價值要是不對的,那為什么中國政府要簽字?而且1997年參加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已經完成了法定的手續,已經生效了。另一個還沒有批,但從到都說,我們是要創造條件來批準的。這些公約開宗明義就說四大自由,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說承認、宣揚普世價值,就是為帝國主義服務,是胡說八道。
中國好的公民教育就是抓住一項一項具體案例,講清道理。延安的警察抓老百姓看黃碟,后來引起全國輿論批評,說這是侵犯人權,是違反憲法。結果是警方道歉,賠償。這就是啟蒙教育,中國的憲政就從這里開始了。政府的作用就是保護公民自由,他在自己家里面看黃碟的自由都沒有,這個算什么?家是堡壘,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隨便進入,是不能隨便搜查的。
——當代思潮與社會變遷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界限在逐漸消失。資本主義里有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吸收資本主義的成果。兩個社會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四大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和不虞匱乏的自由),其中不虞匱乏的自由,不就是社會主義者的理想嗎?曾毫不含糊地宣布:未來中國要實現"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則和四大自由",絕非偶然。
民生的大問題,是不是該下決心解決了?醫療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都要解決。老百姓后顧之憂減少了,才敢大膽消費,內需才會真正拉動。這是經濟轉型的關鍵。與此同時,為了中國的長遠利益,要建立現代教育體制,其關鍵是學術和思想要自由。不要讓中國人老是擔驚受怕,謹小慎微。我們的下一代,不要變成乖孩子,要變成很有創造性的、很有活力的現代公民,他們應該是敢想、敢說、敢干的孫悟空,那樣才能夠把中國的事業持續不斷往前推進。
——啟蒙仍是這個時代的命題
人的價值至上,這句話很容易理解,任何一種現代文化都應該將人放在中心,這個問題文藝復興以來已經得到了解決。我們說文藝復興"發現"了人,即人的價值得到了尊重,但這樣還是太籠統,人的價值一定要落實到公民權利上來,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和保障。
人的價值至上的觀念一旦確定下來,如何保障公民權利,特別是公民的自由權就成為人類社會的核心問題。在現代社會,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使人的尊嚴和價值得到體現。這一套制度不分東西方,沒有地域限制,具有普世價值。
各個民族的文化遺產都很重要,都值得繼承,關鍵是我們的思想要解放,不能拘泥于傳統而不能自拔。獨立思想、自由精神是現代公民立身之本。公民權利強調的是自由、平等,而傳統文化講三綱六紀,這與現代人文精神是對立的。我們不能食古不化,要剝離這些糟粕,繼承其他成分。
——人文精神仍須從根救起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迅速融入世界。偏偏在這個時候,一些人卻以民族的片面性抵制世界性。弄得不好,中國可能再次走入歧途!
有一位學者弄到大批資源,搞"跨文化的研究",出了一套"跨文化叢書"。他斷言:"跨文化研究解構現代性宏大敘事,諸如理性、自由、民主、文明、進步之類具有普世道德主義意義的宏大觀念,實際上都是西方現代擴張的意識形態,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事業服務。"
這個論斷沒有把侵略行為與體現文明的觀念區分開來。對前者我們要抵抗,后者要接受,否則國家要沉淪。這是100多年的歷史經驗。有些學者連這個常識都沒有,太可怕了!但這一套在官方和民間都有市場。他們缺乏康德、馬克思那樣的胸懷,理直氣壯地宣稱:我是世界公民!17世紀以后,討論任何國家的問題,要得出正確的結論,就要用世界文明進展的眼光反復觀察,反復比較,勇敢地接受現代文明,千萬不要以民族的片面性,抵抗現代文明的普適性。離開這個基本點,肯定會走入歧途。為此,我們要敢于直說:直到今天,民族主義還是妨礙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在制度層面上,現代文化是沒有什么東西方之分的,因為現代文化是綜合了東西方的精華釀造出來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這些東西,一個國家接受了,這個國家就真正的發達;你若是抵抗,這個國家要衰敗。這是什么制度?經濟上是市場經濟制度,政府上是民主憲政制度。
——中國社會轉型的三大障礙
小平留給后人的較大課題是政治體制改革。早在1986年,他就說:"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76頁。20年過去了,這一重任更是迫在眉睫。官員腐敗,市場局部失序,貧富差距擴大,創新能力缺失,四大難題能否和如何破解,決定中國未來的面貌。這些都不是單靠加強原有體系內部措施的力度能夠妥善解決的。改革呼喚學習鄧小平當年的眼光和膽略。改革的中心是推行政治體制改革。
——把握歷史機遇,繼承高遠膽略,推進改革進程
對于中國而言,經濟改革進行到今天,政治改革變得十分迫切。在制度改革和建設上,無需陳義過高,只要能夠切實履行我國政府對于國際社會的那些保障就好:經濟上遵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政治上遵守我們簽了字的一系列國際公約,比如聯合國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按照這些標準來改革,就是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康莊大道。
——保障公民權利是大過崛起的基
國家與國家或民族與民族之間,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沒有所謂侵略的。文化的本性是自由交流,自由拓展,從長遠看,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了。眾人喜愛的自然會保留,令人討厭的則被淘汰;自然發展,自然更替,多元并存,共生并育。
——希望未來不再走彎路
為了維護個人權利和社會穩定,有個基本觀念必須徹底澄清:所有這一類胡作非為通常都打著維護國家、民族、集體利益的旗號。在中國已經形成一個文化傳統:講國家和集體利益無比高尚;講個人權利和利益,就是自私、低下。這個謬誤必須徹底糾正。應該普及一個常識:人人與生俱來"被賦予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所有共同體,歸根到底是為個人利益服務的,不能倒過來假借共同體的名義肆意侵犯個人權利。
——鏟除滋生暴民專制的沃土
……
文化轉型是指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替代舊的文化形態,表現為文化的變革、進步過程。文化轉型的實質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社會群體中主導性文化模式的新舊轉換過程。文化轉型一般是指大的歷史尺度上所發生的主導性文化的根本轉變。研究文化轉型的一般規律、特點,對于創新文化建設,構建優良文化生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將有積極的啟迪與借鑒作用。
袁偉時先生是一位敢說真話的人,現在中國的知識分子能像袁先生這樣的太少了
喜歡袁偉時,見解深刻,評價犀利,難得的好書,值得推薦
中國現在正處于轉型時期,通過此書看看袁老的見解。
其實每一樣東西都有兩面性,只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如何定義精華、糟粕呢?來傾聽一下袁偉時的觀點,推薦。
袁偉時教授的作品,語言潑辣,分析精辟,有待好好研讀。
中國文化問題是大問題,文化影響著中國的一切,要改革中國文化
對文化與中國轉型的論證是中肯的,可見作者是有一顆中國心的大家
這本書 讓我有種與過去 與歷史在對話的感受,生命是宇宙中一短暫的過客
袁偉時先生幽默風趣,該書語言潑辣,一針見血,觀點鮮明,值得一讀
嶺南學術界“老頑童”袁偉時先生一直是我所崇敬的近代史專家,“冷靜觀世,耿直做人”、“笑看塵囂,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老朽愚魯,不當妄言。然茲事體大,不敢緘默”他這本新書滌蕩人心,提出許多尖銳的問題并進行了解答。“宣揚普世價值是不是反對共產黨?是不是為帝國主義服務?”“如何正確看待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宣揚傳統文化是否定和修改現代文明么?”“在中國轉型的重要時刻傳統文化扮演了何種角色?”讀完這本書,思考這些問題,讓人掩卷深思的同時對袁老敢講真話敢講事實的拳拳之心不禁生出一份敬重。
感覺很少看到這樣尖利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書。都是中國人,多少會留點情面,但袁偉時不留。這需要勇氣。
袁偉時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有著深刻的揭露!
想了解一下袁偉時先生的作品所以先買了,還沒來得及看
袁偉時的書,敢想敢說,看了比較痛快。思辨理性,一個與時俱進的老人,可以厘清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說的貌似實話,其實已經在妥協了,不然還能怎樣?
中國轉型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卻很現實,也真正和中國傳統文化有很緊密的關系,袁偉時教授還是不錯的
文化與中國轉型(從來都不知道什么叫明哲保身的著名近代史專
換一個視角看問題,換一個視角看中國!處在巨變之中的中國都有哪些問題需要面對,而生活在中國的我們又需要做些什么呢?此書提供了另一個視角,提供了另一些觀點,值得一讀!
書中對于這幾年一些思潮和熱點話題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如果你經常關注微博的話,你就知道當下中國的思潮有多么混亂,用牛鬼蛇神齊舞,人妖不分來形容絕對一點都不為過。各色人等一一亮相。而袁老教授向這些人投去了致命的標槍,再次為中國的未來之路正本清源。實在是讓人佩服!
袁偉時的這本書講述文化轉型,非常不錯,值得買,印刷質量也好,紙質也不錯,正版!
很喜歡袁偉時的書。敢于說真話的學者!對于當下傳統文化的探討,此書給了漂亮的詮釋,充滿嚴謹邏輯的智慧。面對轉型,就當敢于接受現代化——現代文明,現代教育。。。
語言很犀利,一針見血的說出了中國目前存在的問題。。。
這是又一位敢說話的文人,敢于對當今社會一些熱點話題,以及一些敏感問題,大膽的抒發自己的一己之見,殊為難得。我們的時代,新問題不斷出現,需要我們的文人,政治家,都來關心,都能大膽的發表建設性的意見,幫助政府改進工作,制定正確的政策。
《文化與中國轉型》是袁偉時老師的大作,了解一點歷史。
本書的主題具有根本性和現實針對性,我們如果不能實現正確的、符合人類文明一般準則的文化、價值觀方面的根本轉變,那么國家轉型前景將不容樂觀。袁偉時先生的觀點進步,值得認真閱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