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的根基在先秦。無論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思想文明,先秦時代都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從《尚書》《詩經》《左傳》《國語》等典籍中鉤稽出先秦時期君子哲人的言行事跡,有助于讀者從新的角度認識中國君子文化的由來,啟發和指導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是一部集學術性與通俗性于一身的輕學術著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他們從中華文化的源頭翩翩走來,
是風度翩翩的貴族、深情忠烈的孝子、篳路藍縷的政治家、英姿勃發的武士……
他們是《尚書》里的王公貴族,《詩經》里的凡夫俗子,活在《春秋》《左傳》等史書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他們的故事跡為后人津津樂道:周公吐哺、太伯讓賢、晏子尚儉、顏回安貧、延陵季子掛劍、齊太史秉筆直書……
他們在艱苦的生活中磨練,在亂世中成長,
追求崇高的人生價值,踐履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們被后人稱之為先秦君子,
引領著中華兒女做人的方向。
逝者如斯,
風范長存!
趙敏俐,1954年生,內蒙古赤峰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古代文學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和中國古代詩歌的教學與研究。主要學術著作有《兩漢詩歌研究》《漢代詩歌史論》《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周漢詩歌綜論》《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合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合著),《中國詩歌通史》(主編)、《中國文學通論 先秦兩漢卷》(主編)等。發表過《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論七言詩的起源及其在漢代的發展》《20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等學術論文100余篇。
引 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歷史追
及時章 鶴鳴九皋,聲聞于野
——建構于貴族時代的人格理想
君子喻于義
明主貴有德
人生三不朽
貴族大傳統
第二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世俗生活中的彬彬君子
風度翩翩的一代
出言有章的詩人
熟習禮樂的大夫
博學多識的才子
第三章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立身行事中的道德追求
孝子不匱
忠烈人生
義士情懷
道德華章
第四章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處世交友中的人格風范
尚儉與安貧
恭敬與謙和
自省與鑒戒
交友與讓賢
第五章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
<
引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歷史追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經產生過無數志士仁人,他們的業績讓后世稱頌,他們的人格讓后人景仰。學習歷史,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生活;追懷先賢,也讓我們知道了怎樣做人。
其實,關于如何做人的歷史教育,我們從小時候就已經開始接受。孔融讓梨的故事,孟母三遷的傳說,曾入選過我們的小學課本。曹孟德奸詐無比,關云長義薄云天,是我們少年時聽三國故事所得出的結論。長大后,我們從書本中了解了更多做人的故事,如屈原堅持理想的精神,魯仲連義不帝秦,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這樣,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逐步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念,也從歷史中逐漸讀懂了什么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我們驚嘆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也贊美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偉大。
在驚嘆和贊美的同時,我們也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那些身影遙遠的古代圣賢,在廣闊蒼茫的中華大地上,是如何篳路藍縷地開啟山林,創建了自己的城市和文明?又是如何從樹上走到地上,確立了社會秩序和生活規范,塑造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人格呢?
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把這一過程追溯到很久很遠,當我們的祖先知道如何有目的地創建自己生活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也已經在朦朧中思考著如何去做人。傳說中的神農為了解除百姓疾病的痛苦,遍嘗各種各樣的藥草,24小時中毒七十次;黃帝為了百姓安寧而平定戰亂,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堯身為帝王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教化百姓,合和萬國;舜孝敬父母,愛護弟弟,善于躬耕,治國有方;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為勞累而得了偏枯之疾;湯為百姓祈雨,寧愿自焚以身祭天……這些遠古的圣人雖然沒有為后世留下如何做人的名言雋語,但是他們以自己一心一意為國為民的行為舉止,卻給后世樹立了如何做人的光輝榜樣。
不過這些遠古的圣人們的確離我們太久遠了,以至于除了一些關于他們不朽功業的神話傳說之外,我們已經難以對他們的個體人生做出更詳細的考察。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閃耀著理想的光環,但是卻不能給我們以鮮明生動的個性感受。我們只能遙望他們那偉大而又模糊的身影,卻無法走近身邊與他們進行情感的交流。他們在先民的神話故事、口頭傳說中逐漸成為帶有神性的帝王,卻永遠失去了作為一個普通人的鮮活形象。這也許是因為先民們還沒有認識到他們作為個體人生的價值,也許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給我們留下了千古遺憾。
但我們畢竟又非常幸運。因為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充滿詩性的民族,也是一個珍視歷史的民族。當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文字之后,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它來記錄下自己的心聲,也記錄下自己的故事。于是我們今天有幸地看到了三千年以前用文字記載的歷史,也聽到了那一個時代先民的歌聲。在《尚書》里,我們看到了商王盤庚為遷都而對殷民的諄諄告誡,聽到了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的雄壯聲音,了解了周公輔政時的辛勞甘苦,體諒了秦穆公悔過時的自愧之情。在《詩經》里,我們結識了更多的凡人:為周王室奔走四方的征夫,敢于匡正君過的諫臣,文質彬彬的君子,有力如虎的武士;我們也熟悉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動情于游子思婦的相思,沉醉于少男少女的戀曲。在《春秋》《左傳》《國語》等史學著作里,我們更知道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故事,認識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和今天的史學家相比,也許我們的祖先更能直觀地體悟到人在歷史中的作用,他們在寫史時很少用抽象的理性去總結歷史的規律,也很少進行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分類概括;他們認為歷史就是由活生生的人所創造,因而寫歷史也就是要寫出人的故事,寫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于是,我們通過這些早期的著作,不但了解了那一時代多姿多彩的歷史生活,而且熟悉了創造那一時代的歷史的主人。
令我們今天感到驚嘆的是,就是這些在我們所熟知的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文獻里所記載的人,竟然有著那么高的文化素養。他們能詩,有些詩堪稱是千古絕唱,如《關雎》《蒹葭》《東山》《鹿鳴》;他們懂禮,所制定的禮儀規范有些已成為后世不變的法程,如婚禮、冠禮、長幼之禮、尊卑之禮;他們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為友盡義,有些人早成為后世的楷模;他們有宏偉的事業報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有些人的功業足可以千古不朽。他們一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就是一座高山,讓后代的人景仰不已。漢代的司馬遷曾贊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記 孔子世家》)并懷著深厚的感情在《史記》中為這些人物立傳。對于后世的中國人來說,他們之所以把這一時期的著作當作永世的經典,不光是為了學習其中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劉勰《文心雕龍 宗經》),也是為了陶冶情操,修身習禮,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向先賢們學習如何做人。
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從這些典籍中鉤稽出那些先賢哲人的言行事跡,對他們的文化人格進行一番歷史的追懷,啟發和指導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尋根以振葉,沿波而討源,如果我們想對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產生有所了解,對漢魏唐宋以后的文人傳統有更深刻的認識,就必須對歷史源頭進行追尋。盡管由于時代的久遠,關于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遠不如后世豐富,但是即便從我們目前所能掌握的材料來看,也足以對這些先賢哲人的文化人格進行初步的概括了。本書命名為“先秦君子風范”,其敘述時間范圍大體上自周初到春秋時期結束,而不包括戰國時期;相關的文獻取材,也以《尚書》《詩經》《左傳》《國語》為主,再輔之以戰國及秦漢間其他著作中有關這一時期的傳聞記載。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本人看來,自西周到春秋結束前的這段時期,正是中國現存文獻記載比較詳細的最早的一個時期,也是一個貴族文化規范尚未被破壞的時期,因此大抵上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貴族時期”。我們所說的“先秦君子風范”,也正是建構于這一貴族時期的人格理想。無論從他們在世俗生活中的風度舉止,立身行事中的道德追求,處世交友中的人格展示,還是從他們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戎馬生涯中的武士精神等各個方面來看,這些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都與戰國以后士階層的文化人格有了時代上的不同。“悠悠往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和后世相比,這一時期的文化人格的確還有一些“抱樸含真”的味道。下面,就讓我們共同對這一段“悠悠往古”的歷史進行深入的追尋,仔細領略那些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古樸風采吧!
及時章 鶴鳴九皋,聲聞于野
——建構于貴族時代的人格理想
南山有臺,北山有萊。
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小雅 南山有臺》
大約在公元前1045年,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一場改朝換代、重寫歷史的重要戰爭——殷周牧野戰爭。那一年,周武王率領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和諸侯兵車四千會于孟津,誓師伐紂,陳師牧野,與商紂王的十七萬(一說七十萬)大軍展開了生死決戰。這本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從人數兵力上講紂王都占的優勢。可是,優勢的兵力并不能改變紂王失敗的命運,因為作惡多端的紂王早已得罪了天下,處于失道寡助的地位。據記載,戰爭開始之前,周武王在陣前首先宣布了紂王的十大罪狀,周軍個個士氣高昂。他們為能參加伐紂的戰爭而異常歡樂、前歌后舞、奮勇吶喊、沖鋒向前。而紂王的十七萬大軍大多是強征來的奴隸,根本無心作戰。他們在陣前起義,反身擊紂。商紂王敗走鹿臺,自感無望,焚身而死。周武王揮軍直追,用黃鉞斬下紂王的頭顱,懸掛在太白旗上示眾。人們高呼“上天降喜”,踐踏紂王的尸體以泄其憤。殷商王朝自此滅亡。[1]
關于商王朝滅亡的原因,古代就有眾口一詞的說法,那就是由于商紂王的殘暴無道;而周之所以興盛,自然也早有公論,那就是自周文王開始就推行仁政。當然在今天看來,像殷周代興這樣中國歷史上重大的變革,并不是僅由于如此簡單的原因所致,當代歷史學家們已經從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各個方面對此進行過深入的研究。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古人特別是先秦儒家在對殷周社會變革進行理論解釋時,都突出強調紂王的殘暴和文王的仁政,強調周代的禮樂文明。在他們看來,周代的禮樂制度不但是后世社會的典范,周代的圣君賢臣也堪稱后世人生的楷模。生當春秋后期的孔子,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就曾經說過這樣充滿仰慕之情的話:“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論語 八佾》)認為周代的禮儀制度是在吸收夏商經驗的基礎上創建的,具有美好的文采。他甚至在夢中也不止一次地神往那個讓他仰慕不已的圣賢周公,以致在老年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論語 述而》)也許,孔子畢竟尚屬于周代末世的貴族,對于周代盛世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生當魯國,對于魯國的祖先周公別有一種不可割舍的情懷。但后世追懷周代盛世的絕不止孔子一個,文王、周公的景仰者也決非孔子一人。從現有的歷史材料看,周人自從建國之后,不但創設了一種遠較商代社會先進的文化制度,也的確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很高文化素養的時代新人。他們大都生長在當時的貴族之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長大后活躍于政治舞臺。在世俗生活中,他們有溫文爾雅的風度;在立身行事中,他們有自覺的道德追求;在政治舞臺上,他們是名聲遠揚的風云人物;在戎馬生涯中,他們是保家衛國的英雄。在中國的及時部詩集《詩經》當中,有對他們深情的贊美和永遠的追念;在《左傳》《國語》等記載這一段歷史的史書中,有對他們人格業績的各種記述;在戰國秦漢間的著作如《呂氏春秋》《晏子春秋》《淮南子》《史記》《新序》《說苑》《韓詩外傳》中,更記錄著數不清的關于他們的傳說故事:如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制禮作樂、輔政安民的杰出政治家周公旦;一匡天下、九合諸侯、輔齊桓公以成霸業的管仲;讓都鄙有章,上下有服,于小邦危難中振興鄭國的子產;主文而譎諫,守節又知禮,文雅而多智的齊相晏嬰;汲汲于克己復禮,高倡仁者愛人,把一生都獻給了人才培養教育與文化典籍整理事業的孔子等,都足以讓后世代代敬仰。其他如召公治政、太伯讓賢、孫叔敖諫楚王、申包胥哭秦庭、祁奚薦賢、齊太史直書、子罕以不貪為寶、石奢舍生取義等,每一個小故事中都活著一個鮮明生動的人物,給后人的思想行為垂法。他們雖然屬于那個特殊的時代,其思想行為打著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但是他們在人生價值上的高尚追求卻早已成為我們民族的驕傲。他們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及時批具有思想個性的人,顯示著我們民族人格的早期覺醒。對他們的人生風采進行歷史的追懷,乃是我們探討中華民族文化人格如何得以形成的起始。他們的時代雖然已經距離我們那么遙遠,但是他們的風范卻至今永存。今天,當我們再一次打開歷史,拂去蒙在他們身上的塵埃,看見他們仍然是那么神采奕奕,正微笑著向我們步步走來。那么,我們何不迎上前去,與他們進行一次心靈的交流……
君子喻于義
我們所敬仰的這一批古代先賢,生活在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春秋時代,習慣上被人們稱為“君子”。何謂“君子”?從西周春秋的一般意義上講,是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顯然,這是一個有著明顯的階級意義的稱謂。要被人稱為“君子”,首先要在經濟和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要有“君”的尊貴。許慎《說文解字》說:“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尹為古代部落酋長之稱,他本是一個部落的較高統治者,有著管理本部落土地和人民的較高權力,可以向他的臣民們發號施令,所以在甲骨文中,尹和君就具有同樣的意義,在殷商時代也是一個官名。在周代社會,“君”起碼也要指大夫以上,據有土地的各級統治者。《儀禮 喪服》說:“君,至尊也。”鄭玄注:“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故由此而引申出來的“君子”一詞,當它成為統治者和貴族男子通稱的時候,也首先與“小人”和“野人”有了相對舉的意義。例如在《詩經 小雅 采薇》這首詩中,當詩人描寫將帥出征駕駛著戰車,士兵們則掩蔽在車下時就這樣寫道:“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孟子 滕文公上》則說:“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因此,當我們看《詩經》中那些歌頌君子的詩篇時,首先就要想到它所具有的貴族等級意義。在這些“君子”中,周王顯然是最杰出的一個。所以在《詩經 大雅 假樂》這首詩中就這樣歌頌周王:“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
但我們在本書中所講的“君子”還有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專指在周代社會中那些才德出眾和有特異節操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并不是所有的周代貴族都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周易 乾卦》說:“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就是說君子整天有憂愁,夜里也要提防,但最終沒有什么不好。《文言》對此解釋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這里提到君子進德修業要忠信要立誠,不僅要知道如何達此目的并盡力為之還要努力持之以恒,如此才可“無咎”。由此可見,在周代社會文化觀念中,“君子”雖然是一個具有階級地位的稱謂,但同時人們對“君子”也有著嚴格的才德要求,“進德修業”是其最基本的條件。故孔子在評價子產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 公冶長》)即認為子產有四種行為合于君子之道:自己的態度莊嚴恭敬,對待君上認真負責,以惠愛之心養民,合理使用百姓。孔子還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 里仁》)由以上記載,我們會了解當時人心中的“君子”觀念。
正因為“君子”一詞含有道德評價的意義,所以在西周春秋時期中,人們往往把那些雖非貴族但在言行舉止中有可稱道之美德者也稱為君子。《左傳 成公九年》中曾記載過這樣一件事:
晉侯觀于軍府,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稅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問其族,對曰:“泠人也。”公曰:“能樂乎?”對曰:“先人之職官也,敢有二事?”使與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對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問之,對曰:“其為大子也,師、保奉之,以朝于嬰齊而夕于側也。不知其他。”公語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稱先職,不背本也。樂操土風,不忘舊也。稱大子,抑無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舊,信也;無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雖大,必濟。君盍歸之,使合晉、楚之成。”公從之,重為之禮,使歸求成。
譯文:有24小時,晉景公視察軍中府庫,看見楚國俘虜鐘儀關押在里面,就問:“那個頭戴楚冠被關的人是誰?”掌管府庫的人回答說:“是鄭國所獻的楚國俘虜。”晉景公下令去掉刑具,召見并詢問他的出身。鐘儀跪拜致謝,回答說自己是樂官。晉景公又問:“能演奏樂器嗎?”鐘儀說:“樂官是我家世代的職業,我怎敢從事別的?”晉景公讓人給他一把琴,他就彈奏了一段楚國音樂。晉景公又問:“你們的君王怎么樣?”鐘儀說:“這不是我能回答的。”晉景公再三地問。“鐘儀說:“我只知道他當太子的時候,老師關心教導他。他每天早晨都要請教賢相(令尹)子重,每天晚上都去侍奉賢臣司馬子反。別的我就不知道了。”晉景公把這事告訴了范文子。范文子說:“楚囚鐘儀真是一個君子啊!說話先提自己的祖先職業,這是不忘本;彈琴演奏楚國的音樂,這是念舊;稱贊太子,以小示大,是至誠無私;頌揚二卿,是尊敬晉君。不忘本,是仁;念舊,是信;無私,是忠;尊君,是敏達。做事情以仁相接,以信來守,以忠來完成,以敏達來行動,再大的事,都能做好。君王何不放他回去?讓他使晉楚兩國結好。”晉景公覺得很有道理,就用很高的禮節款待他,讓他回去重新結兩國之好。
鐘儀本是個俘虜,其家世也不過是個樂官,但因為他的行為對話得體,從中可以窺見他內在的“仁”“信”“忠”“敏”等高尚品質,范文子便稱他為“君子”,不但把他放了,而且還給予很高禮遇,讓他作為合好兩國關系的使者。從這件事可見,春秋時人對君子的解釋已經重視它所包蘊的個人品質含義,它是做人的理想,也是從道德品行、才能智慧等方面對一個人的極高贊譽。
一個人要達到“君子”的境界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他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廣博的文化知識,文雅得體的舉止,寬厚待人的胸懷,忠心為國的態度或者其他某一方面的品質;還要不斷地進德修業,思善改過。《國語 楚語》說:“君子臨政思義,飲食思禮,同宴思樂,在樂思善。”即君子在處理政事的時候要考慮到什么是正義,在吃飯的時候要想到合適的禮節,在參加宴會的時候要想到美好的音樂,在欣賞音樂時要向善人善事學習。孔子也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 雍也》)認為樸實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反之,即使是那些貴族,如果道德不稱,也不能算作君子。《韓詩外傳》里曾有這樣一段記載:
魯哀公問冉有曰:“凡人之質而已,將必學而后為君子乎?”冉有對曰:“臣聞之,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貢,衛之賈人也。皆學問于孔子,遂為天下顯士。諸侯聞之,莫不尊敬;卿大夫聞之,莫不親愛;學之故也。昔吳、楚、燕、代,謀為一舉而欲伐秦。姚賈,監門之子也。為秦往使之,遂絕其謀,止其兵。及其反國,秦王大悅,立為上卿。夫百里奚,齊之乞者也,逐于齊西,無以進,自賣五羊皮,為一軛車。見秦繆公,立為相,遂霸西戎。太公望少為人婿,老而見去,屠牛朝歌,賃於棘津,釣於磻(p1n,水名)溪。文王舉而用之,封于齊。管仲親射桓公,遂除報仇之心,立以為相,存亡繼絕,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四子者,皆嘗卑賤窮辱矣,然其名聲馳于后世,豈非學問之所致乎?由此觀之,士必學問然后成君子。《詩》曰:“日就月將。”于是哀公嘻然而笑曰:“寡人雖不敏,請奉先生之教矣。”
譯文:魯哀公問冉有:“一個人,只要他的內在本質好就可以了,為什么說一定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君子呢?”冉有回答說:“臣聽說,雖有美玉,不經過刻鏤琢磨就不能成器;雖有美質,不經過學習就不能成為君子。魯哀公說:“為什么這樣說呢?”“子路,本是卞地的一個農夫野人;子貢,本是衛國的一個商人。他們都求學于孔子,才成為天下名士。諸侯聽說,沒有不尊敬他們的,士大夫聽說,沒有不親愛他們的就是因為學習的緣故。從前吳楚燕代四國想聯合攻打秦國,姚賈本是一個守門小吏的兒子。秦王派他出使四國,靠他的游說,四國罷兵。回國之后,秦王非常高興,就立他為上卿。百里奚在齊國以乞討為生,流浪到秦國,沒有進身之門,就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自己賣了。后來見到秦穆公,被立為相國,幫助秦君成就了霸業。姜太公年輕時被人招贅為婿,老了又被趕走,在朝歌宰牛,在棘津當雇工,在磻溪釣魚。周文王舉用他,讓他治理齊國。管仲箭射齊桓公,桓公不計前惡,立他為相,振興齊國,九次會合諸侯,平定天下。這四個人,都曾經有過卑賤窮辱的經歷,然而他們的名聲都顯揚于后世,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當初學習的結果嗎?由此可見,一個人必須學習,然后才能成為君子。《詩經》上說:‘日日有所成就,月月有所進步。’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啊!”于是哀公笑著說:“我雖然不成才,但是愿意向先生學習。”
一個人必須經過學習,必須有非凡的品質才干和功業成就等才能成為君子,這是西周春秋時代人們對“君子”的較高理解,也是他們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較高追求。今天,當我們重新閱讀這段歷史的時候,所驚嘆的不僅是他們那轟轟烈烈的功業,更應該思考的是,為什么早在西周春秋時代的人們,就已經自覺地開始了那種對于“君子”人生的積極肯定和不懈追求了呢?
明主貴有德
要回答這一問題,也許從一般的社會變革角度很難說清,我們還應該進一步追索到時人對于社會變革的理解和對自我本質的認識。對于西周人來說,殷商的滅亡和周王朝的建立這一變革實在是太大了。它不但改變了歷史,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當周人懷著興高采烈的心情營造自己新的王國的時候,同時也帶有一種惴惴不安的恐懼。他們不能不思考殷亡周興的原因,不能不擔心自己將來的前途命運。“敬德保民”之所以會成為周初確立的統治思想,正表明了他們對這一問題的嚴肅思考。他們認為,殷商王朝之所以滅亡,就因為統治者對百姓的殘暴和自身道德的敗壞;而周之所以興,也是因為他們對人民的仁愛和自身道德感化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到,在周人的歷史文獻中,關于殷人如何缺德敗國和周人如何以德興國的記載特別突出。《詩經 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綿》《思齊》《皇矣》《文王有聲》《生民》《公劉》等詩,集中對周人的幾代開國君王的道德功業進行了熱情的謳歌。請看他們是如何記述自己民族的發跡史的吧:
據說,周人的祖先名叫后稷,后稷的母親姜嫄本是帝嚳元妃,因為在田野中踩了巨人的足印而生了他。后稷生下來就會種莊稼,被堯舉為農師,造福于天下,解決了人民的吃飯問題。因為有功被封在邰,在虞夏之際仍為農官,甚有美德。以后夏代政衰,不重視農業,后稷的兒子流落到戎狄之間。過了幾代,到了公劉時,又重修后稷之業,遷到豳地,發展農業,廣有蓄積,人民生活幸福,遠近的百姓都歸附他。又過了幾代是古公亶父,仍繼承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百姓都擁戴他。因為豳地接近戎狄,常受侵擾。古公給他們一些財物,他們用完又來搶奪,想要霸占土地和人民。百姓都非常憤怒,要和戎狄作戰。古公說:“百姓擁立君主,就是讓他造福人民。現在戎狄發動攻戰,為的就是土地和人民。百姓們歸我和歸于戎狄,有什么區別呢?如果因為我的緣故讓百姓們去打仗,死傷他們的父子兄弟,我是于心不忍的。”于是率領自己的親屬離開了豳地,渡漆水、沮水,越梁山,來到了岐山腳下。豳人感念他的恩德,舉國上下扶老攜幼,全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其他鄰國的百姓聽說古公仁義,也都來歸附。
字很舒朗,看著舒服。
1111111111111111111111
好書,文化內涵豐富!
不錯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