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唐德剛,及龍應臺、傅國涌等人十分敬重的,我們威權體制下最值得重讀的斗士雷震傳記。
在戰后臺灣民主憲政運動發展中,雷震是一位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他與胡適等人一手創辦《自由中國》半月刊,以宣傳民主自由與憲政理念為主旨,使一大批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臺灣有了重新集結的機會,并以公共論壇的方式臧否時政,發表建言,將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的"書生議政"在那個時揮到了。
雷震(1897—1979),字儆寰,祖籍河南,生于浙江長興。早年留學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國民黨),畢業于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學部。回國后投身政治,歷任國民參政會副秘書長、"政治協商會議"秘書長、制憲國民大會代表兼副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國民黨改造委員會設計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要職。雷震一生事業的真正開始,是赴臺后與胡適等人創辦并主持《自由中國》半月刊,極力倡導并踐行言論自由,從主張成立反對黨到參與創建反對黨,挑戰威權體制,力圖改變國民黨專政格局,為若干年后臺灣實現政治轉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點。終因政治理念與威權體制思維迥不相侔,而遭政治構陷,引發自"二二八"事件以來臺灣的政治案件,成為的"階下囚"。
本書作者以及時手資料,透過雷震的風雨一生,敘述一代知識分子與民主政治的互動關系,并以其個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歷史背景為考量,著力表述這位骨鯁之士從堅守"自由"、"民主"等理念,到付諸實踐的精神風貌,彰顯那個時代的困局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現實中的艱難處境……
胡適、唐德剛,及龍應臺、傅國涌等人,都十分敬重的自由中國斗士——雷震至今的一部傳記,匯集一生影像,我們言論自由和民主政治的先驅,威權時代良知發聲的暮鼓晨鐘。
雷震的風雨一生——就是一部我們臺灣言論自由的抗爭史,就是一部生動有力的威權時代民主政治教科書。
"十年牢獄之災,輸了半個人生;自由中國十年,贏得一個時代。"——這就是雷震爭取言論自由和民主政治的結果。面對臺灣威權制度的白色恐怖,雷震說,我們"不為文置評,則失去辦刊物之立場,如批評而拿不出良心主張,一味歌功頌德,不僅對國事無補,亦有失獨立之人格"。
胡適、雷震與《自由中國》半月刊,是推動臺灣社會朝著民主政治方向發展的三個關鍵因素——設若當年沒有胡適的支持,《自由中國》不可能維持十年生命;設若沒有雷震本人不計個人毀譽的全力投入,《自由中國》很難沖破當局對言論自由的百般禁錮;設若沒有《自由中國》十年殊死抗爭,為臺灣社會開啟一扇透光的窗口,播下自由主義的種子,提供豐厚的思想資源,日后的"黨外運動"或許難以找到行之有效的突破口。
"我是締造中國歷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對而工作努力,歷史當會給我做證明。"——雷震在鐵窗之中曾傲然說出這番話。如今,歷史已給他做了證明。該走的路,對岸已經走過……
范泓,文史學者,現居南京、揚州。先后出版《與李敖打官司》、《隔代的聲音——歷史勁流中的知識人》、《黨內覺醒者—— 李昌在中國改革年代》、《在歷史的投影中》、《參政不知政——大時代中的陶希圣》(與李楊合作)等著作。2004 年出版的《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歷時八年,增補、修訂過半,易名《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仍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序言:為雷震造一個銅像/ 傅國涌]
引言]
及時部——少年時代(1897—1916)]
及時章:浙江豫籍移民之子
第二章:父親之死
第三章:《我的母親》
第四章:"莼菜湯事件"與"反袁運動"
第二部——求學日本(1916—1926)]
第五章:加入中華革命黨
第六章:罷學歸國
第七章:東京"明寮"一年
第八章:名古屋"八高"三年
第九章:京都帝國大學三年半
第三部——投身政治(1927—1949)]
第十章:進入權力核心
第十一章:與結緣
第十二章:"舊政協"秘書長
第十三章:"制憲國大"真相
第十四章:漸進的民主憲政觀
第十五章:滬上"三劍客"
第四部——骨鯁之士(1950—1960)]
第十六章:《自由中國》半月刊
第十七章:"國策顧問"?香港歸來后
第十八章:與威權體制漸行漸遠
第十九章:超越"清議"
第五部——政治構陷(1960—1970)]
第二十章:震驚海內外的雷震案
第二十一章:判決之后引起的震撼
第二十二章:在獄中
附錄 雷震軍監服刑日記審查表]
第六部——歲月(1970—1979)]
第二十三章:出獄后受監視
第二十四章:與王云五的筆墨官司
第二十五章:銅像遲早會出現的
第二十六章:聶華苓:再見雷震
第二十七章:"雷震案"平反運動
第二十八章:不容青史盡成灰
雷震大事年表
主要參考書目
修訂后記]
序言:為雷震造一個銅像 / 傅國涌
及時次對雷震這個名字有了印象,大約是在二十多年前,李敖的某一篇雜文中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意是說,中國人本身有很多不自由民主的性格,雷震的氣質是革命黨式的、單調的、高高在上的,興趣狹窄,雖然很雄渾、很過癮,可惜不是自由民主的氣質。從那時起,我就想了解雷震,這位曾經進入過國民黨權力中心、卻因追求民主自由而成了"階下囚"的歷史人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真的像李敖論定的那樣缺乏民主自由的氣質嗎?自那以后,我斷斷續續讀到過不少有關書籍、文章,但真正對雷震一生大起大落的命運,他的理想、追求,他的性格、氣質,有了較為的了解,一直要等到2004年5月《風雨前行——雷震的一生》問世之后。相隔多年,此書重出修訂本,易名為《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范泓兄要以我當年寫下的一點感想為序。修改舊作之時,遙想海峽對岸,物是人非,早已換了人間,雷震若在,不知會有如何的感想。面對十年牢獄,他在鐵窗之中寫給兒女的信里,傲然說出了這番話:"我是締造中國歷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對而工作努力,歷史當會給我做證明。"是的,歷史已給他做了證明。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讀到的及時部雷震傳,也是的一本。以史家筆法而不是文學筆法寫的,沒有多少輕飄飄的抒情成分,讀起來沉甸甸的。范泓兄是新聞記者出身,年輕時當過詩人,卻偏好文史,對1949年以后海峽對岸的歷史曲折和政治變遷尤有特別的興趣,所以首先選擇了這個題目。我從中看到了一個包括我在內的多數大陸讀者陌生的雷震,一個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之的雷震,一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丈夫,即便在獄中,他也從來沒有低頭屈膝,他的脊梁始終是挺直的,他的骨頭向來是硬的。他不僅是海峽對岸邁向民主憲政的風雨歷程中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悲劇色彩的象征性人物,一個"光焰萬丈"的紀念碑,也是中國人追求民主的百年長路上的一個不能回避的坐標。讀罷此書,我老是在想,他早年深受的賞識,連國民黨內炙手可熱的CC系、政學系都暗中嫉妒過他,在國民黨大廈將傾的1949年他還成了"滬上三劍客",他身上不乏對蔣和國民黨政權的忠誠。如果不是1949年風云激蕩的大變局,他是不是會走上這條不歸路,還是一個未知數呢。
但另一方面,青年雷震長期留學日本,曾師從日本負有盛名的憲政學者森口繁治、行政法學者佐佐木惣一等,接受了憲政主義思想。特別是他在國民黨權力系統中那段獨特經歷,從參政會到政協會議,奔走于各黨各派之間,與政治觀點截然不同的各種人打交道,在一個歷來缺乏包容、缺乏多元選擇可能性的中國,這一經歷對他政治生命的影響,怎么估計都不過分。雷震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生長出來的,雖然他身上有類似古代士大夫的那種浩然之氣,在許多方面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影響,但毫無疑問他是近代的產兒,他的思想、行事作風中包含了更多我們傳統中所缺乏的東西。
雷震主持《自由中國》半月刊達到了一生事業的頂峰,歷史記住了雷震這個名字,后世的人們緬懷這個名字,不是因為他曾是國民黨高官,介入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而是因為他主辦的那本《自由中國》雜志。從1949年11月到1960年9月,在長達十年多的歲月中,《自由中國》在水深浪闊、長夜難明的孤島舉起了一個火炬,照亮了一代青年,后來推動臺灣民主化進程的許多重要人物或多或少受到這本雜志的影響。李敖批評雷震的民主自由氣質是"革命黨式"的,可是如果不是他以雷厲風行的決絕姿態,高舉起《自由中國》的大旗,不斷地發出道義的聲音,殷海光他們的書生論政能堅持十年之久嗎?在與政權的沖突中,正是雷震不惜被開除黨籍、撤銷"國策顧問"等頭銜,以傲岸的人格力量抵抗一切襲來的橫逆。
1960年,在島上存在了十年之久的《自由中國》已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雷震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加快了籌建反對黨的步伐,超越了士大夫的清議傳統。他的悲劇命運也因此注定,羅網迅速張開,情治機構最初想找馬之骕,這位與雷震并無深交、"對政治向無興趣、也沒有寫過任何文章"的普通人不肯出賣人格,拒絕和當局合作,而另一個與雷震關系更深、多次受過其恩惠的原《自由中國》雜志社會計劉子英在威逼利誘面前,很快就軟了下來,"自白"是邵力子之妻傅學文派到臺灣的"匪諜",而且早就向雷震說明。這讓國民黨黑暗勢力情治部門大喜過望,一場以"知匪不報"罪名將雷震構陷入獄、掩天下人耳目的獨角戲就此完成。雷震為此付出了十年牢獄代價。
在這出歷史劇中,讓我感到吃驚的不是劉子英的出賣,在人權根本沒有保障的時代,漂浮在黑暗的孤島上,劉子英,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強大到幾乎無所不能的暴力機器面前,確實連一只螻蟻都不如,他選擇出賣雷震以求自保顯得那么正常。在構陷了雷震之后,劉子英照樣被判了十二年,當局給他的回報是"養其終生",即在獄中享有零花錢之類的特殊待遇。
而雷震幾乎從一開始就原諒了叛賣他的劉子英,以他閱世之深,豈能不明白,就算沒有劉子英扮演這個不光彩的角色,他的牢獄之災同樣無法幸免,劉子英不過是一個工具罷了。他說:"我并不深責劉子英,如果他不肯屈服,警備總部當會另找他人來陷害我的。" 特別是后來他了解到,劉子英被捕后關押在臺北警備總部保安處的黑屋子里,"四周無窗戶,不透空氣,不見天日,地上是泥土,其黑暗陰森可怕,被囚于此者無不肉跳心驚,以為個人的末日將至也"。他明白,"關在這里的人,都是為著逼供的,和過去的屈打成招則毫無二致……這里的方法,是精神壓迫而使囚者精神崩潰",何況"有時也兼用酷刑"。所以,1970年代有人告訴他劉已獲釋時,他當場就問:"劉子英已經出獄,為什么不來見我?"語氣平靜。1988年8月,雷震的遺孀宋英終于等到了劉子英的懺悔信,其中說:"而您對我的為人罪行也似給以寬容,從未表露責怪之意,因而益使我無地自容。"此時,距離震驚臺灣及國際社會的"雷震案"已相隔二十八年,雷震謝世已近十年,這是一份遲到的懺悔。
這一切,在這部傳記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雷震的前半生在國民黨體制內浮沉,《自由中國》創刊那一年他已年過半百,卻是他在風雨中前行、跋涉的開始。此書初版時,我曾以為,從篇幅上說,他前半生的經歷可以寫得簡略一些,《自由中國》十年、獄中十年還可以寫得更詳細、更豐滿一些,因為雷震一生意義最重大的是他的后半生。這已經在修訂本中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
這些年來,相關的新史料不斷浮現,當年臺灣的許多檔案都已陸續解密,修訂本增加了許多新材料,在這方面還有進一步可拓展的空間,比如雷震日記中留下的大量有價值的線索,都可以好好利用。當時駐美"大使"葉公超的"使美外交文件"中涉及"雷震案"的內容,1960年11月28日,雷震案判決幾個月后,葉公超致電"外交部"并請轉陳誠,美國國務院主管政治事務的助理國務卿Merchant當天下午約談,對雷震案表示"至為遺憾",美國一般人士指責蔣政府壓制自由及阻止組織新黨,國務院受到國會方面強大壓力,要求發表聲明。約談一個多小時,就是希望能考慮減刑一途。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局馬丁局長向葉公超透露,有國會議員列舉韓國李承晚封閉反對黨報紙時,國務院曾發表聲明,此次如不采取行動,實有偏頗,為此提出警告。葉公超的電報轉到那里,蔣不為所動,親批:"雷案為`反共運動政策`與`共產顛覆陰謀`之爭。且為維持`國法`與破壞反共法律之爭,乃為國家生死存亡之關鍵,不能再作其他如減刑等之考慮。否則我政府無法再言反共,即使其存在亦無意義。結果臺灣只有坐待`共匪`和平解放而已。"12月4日,由"總統府"秘書長張群復電,除了轉達此意,并說臺灣為西太平洋防衛之要沖,其安危得失,與美國利害有不可分之關系,要葉公超將這個意思相機懇切陳說,獲得美國的諒解。
如果要說初版時留下一些什么遺憾的話,我想到的是雷震的心路歷程,1949年前后,他目睹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失敗,倉皇撤到孤島,驚魂未定,雷震和一班受過良好教育、心懷自由理想的知識分子一起開始了重新的思考,穿越《自由中國》和漫長的囚禁生涯,直到出獄后的時光,從他的思想轉型到以如此決絕的姿態,與他大半生棲身的這個政治集團決裂,他的內心軌跡、精神脈絡還可以進一步展開;此外,對雷震的個性、精神
氣質可以做更深入的探索。李敖以為自由民主的氣質是自然的、從俗的、快樂的、嘻嘻哈哈的、拍肩膀捏大腿的,雷震不具備這些氣質。這不過是一管之見、一家之言,我不相信一個有著如此深厚的專制土壤的民族,依靠嘻嘻哈哈、拍肩膀捏大腿就能走向民主,我不相信只有那樣的氣質才是自由民主的氣質。誠如雷震在《自由中國》時期一再說的,自由是爭取來的。嘻嘻哈哈、拍肩膀捏大腿式的自由民主未免也太廉價、來得太容易了,它忽略了在專制向民主過渡的過程中志士仁人們付出的努力、汗水和血淚代價。假如沒有雷震,海峽對岸的歷史有可能不同,1960年胡適就在《自由中國》十周年紀念會上說過:"雷先生為民主自由而奮斗,臺灣的人應該給雷震造個銅像。"
我以為,雷震不僅屬于那個他埋骨的孤島,同時也屬于生養他的這片廣袤的大陸。他在本質上是一個真正大陸型的知識分子,盡管他一生的事業是離開大陸之后才開始的。在雷震告別人間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后,范泓兄的這本《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可以看作是他用象形文字為雷震建造的及時個銅像。
——傅國涌 2011年11月7日于杭州
胡適]——雷先生為民主自由而奮斗,臺灣的人應該給雷震造個銅像。
唐德剛]——胡氏(胡適)鼓吹了一輩子民主,處處碰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誰知道在垂暮之年,卻遇到這樣了不起的"傳人"雷震。雷震所搞的簡直就是百分之百的"胡適民主"。
龍應臺]——今日知識界仍然尊敬雷震,就是因為知道當年發出良知之聲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傅國涌]——這是我到目前為止讀到的及時部雷震傳,也是的一本。以史家筆法而不是文學筆法寫的,沒有多少輕飄飄的抒情成分,讀起來沉甸甸的。范泓兄是新聞記者出身,年輕時當過詩人,卻偏好文史,對1949年以后海峽對岸的歷史曲折和政治變遷尤有特別的興趣,所以首先選擇了這個題目。我從中看到了一個包括我在內的多數大陸讀者陌生的雷震,一個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之的雷震,一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丈夫,即便在獄中,他也從來沒有低頭屈膝,他的脊梁始終是挺直的,他的骨頭向來是硬的。他不僅是海峽對岸邁向民主憲政的風雨歷程中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悲劇色彩的象征性人物,一個"光焰萬丈"的紀念碑,也是中國人追求民主的百年長路上的一個不能回避的坐標。
紙張很好!
活動囤貨!挺劃算的!
好書,值得一讀。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成為禁書。
心儀已久的書,買了留著開學看啦
正如作者寫的那樣 飄搖中
很好地理解臺灣民主化的歷史
整體感覺還不錯。
想了解那段時期自由中國的歷史或者對雷震本人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盡管雷先生和私交不一般,但是在民主大義上絲毫不做讓步,含冤坐牢10年也不改初衷。這才是獨立人格!
早知其人,始細閱其行!歷史有時候還得靠這樣的人推動一下!
挺不錯的,最經有時間看書,多存點年后讀吧,年夜飯打算加道菜了
他覺醒得早,行動得也早。知與行,往往是中國人最容易偏廢的。
范泓是我的好朋友,我已經替他購買了一百多本送朋友——
他在風雨中奮力前行,而我們不過是歷史的旁觀者。
我很喜歡的一個老師推薦的,但是我看不是很懂,可能是因為個人原因,但是推薦他嗎,盡量讓大家看見它,給個評價
當當送貨過來,拿到手里就放不下來,讀了一章,感覺真好!作者把眾多的史料剪裁得當,敘述清晰且饒有趣味,不但使雷震有血有肉地在讀者面前站立起來,而且對那段歷史和眾多國民黨時代的人物(如蔣經國、王世杰、王云五等)有了更具體深入的確了解。此書比前一段名氣很大的那本《故國人民有所思》(陳徒手著)寫得好得多,無論材料還是語言,一讀便知。這本書我買得太值了。
真不容易!是真的斗士!為了國人的自由而奮斗??墒?,雷震要活到現在會被說成被污名化的公知吧
精裝本,包裝十分精美,書也很厚,一直喜歡雷震,這本書比較客觀真實。
民主不容易,推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會推動歷史向好的方面發展,推薦,祝福臺灣祝福中國
雷震是一個在中國大陸不聞名,而在臺灣是一個值得永久紀念的人。他曾是國民黨體制內的高官,深得的賞識,但他為了追求自由與民主放棄了一切,最終被囚禁十年。他主辦的《自由中國》對后來臺灣走上民主憲政起到了啟蒙作用,可以說是黑暗中的燈塔。他曾說:我是締造中國歷史的人,我自信方向對而工作努力,歷史當會給我做證明。讀完此書,我依晞看到他孤立的高大的身影站在遠方。
書很不錯 值得一讀 買了好多書很不錯 值得一讀 買了好多
雷震的傳記,了不起的行動派。沒有行動,只是空談。
雷震是在極權下敢于發聲之人,之前只聞名,現今剛好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過往。關鍵還是徐昕老師微博推薦
這本書特別棒,雷震,作為一個推送民主的人,值得拜讀關于他的傳記
這是大陸第一個詳細介紹雷震傳記的書籍。前幾年,介紹殷海光的書籍和他的著作多了起來,但是介紹"自由中國"“雷震事件”的主角人物雷震的書籍還不多。這位民主斗士,值得了解!
祖國沒有實現統一是一大憾事,但是臺灣的民主進程也說明中國人還是可以搞民主的嘛,這離不開自由中國的推動。
范泓能夠寫出《民主在風雨中前行:雷震傳》,實屬不易。正如胡適所說的,中國的民主憲政之路上,很應當為雷震先生立一個碑的。雷震先生的偉大之處甚多,兩點特別鮮明,一是雷震先生屬于舊有體制內順風順水之人士,即既得利益者,卻敢于堅持憲政夢想,跳出舊有體制并對抗之,只為普羅大眾的權利而疾呼奔走,并為此身陷囹圄、家蒙不幸而其志不改,偉大;二是雷震先生在勘亂且及其國民黨政權極度敏感之時期,不停留在清議諫言而實在地踐行民主政治之路,不懼強權,寵辱不驚,住越住越遠,車越坐越大,謙抑退讓的性情卻奮起抗擊黨國一體的威權政治壓迫,偉大。此兩…
:加入中V華革命黨L第六10章:N罷學歸X國第8七章:東京明6寮一年10第八章X:名古屋八高三年第九2X章:京都帝國大雷震傳2:民主在風雨中前行雷震傳:民主在10風V雨中前行T雷震傳:民主在風雨中前行雷震傳:民主在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