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一篇篇小品文的形式,介紹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卻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的生活行為,倡導人們通過調整生活習慣為自己的健康加分;同時,書中系統性梳理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幾大常見慢性疾病的防治要點。對于一些大眾耳熟能詳的健康論題,作者用淺明易懂的語言給出了它們背后的生理學原理;又將流于表面的、口口相傳、真假難辨的說法,變成了具體的、有指導性的知識,并對不少誤傳的說法予以了澄清。
一本讓編輯看完豁然開朗的書
原來健康也是講邏輯的!醫生不是的,你應該是自己身體的守護人——抓住身體運作的來龍去脈,保持健康元氣并沒有想象中難!
一位從醫50余年的醫學健康博學專家
上海中山醫院老院長將醫學知識點融入關于健康的各個話題,把復雜的身體機理剖析給你看,你所以為的健康習慣也許正在損壞你的機體!了解自己身體,是健康生活步!
一連串你可能正在發愁的問題
健康飲食的關鍵詞究竟是什么?怎樣避開糖尿病的風險?高血壓病該如何“對癥下藥”?不同類型的癌癥都和哪些生活中的細節相關?阿斯匹林真的那么“”嗎?如何應對肌少癥、黃斑變性這樣的與年齡相關的衰退和疾病?你想了解的,和你應該了解的,都在其中。
一份誰都看得懂的健康修煉手冊
扎實而清晰,好讀又易記,指導性滿分,實用性滿分。
要想保持健康身體,光說不做可不行,看完這本書的編輯已經行動起來了(從伏案八小時的姿勢中一躍而起),你還在等什么?
楊秉輝,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肝癌的研究及推進我國全科醫學的發展。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等職。曾因肝癌早期診斷和治療的研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獎項。曾主編多種學術及科普雜志,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十余部、科普著作40余冊,並出版有畫冊、游記、小說等。
序篇 也談健康 1
國家:“三減三健”防病保健 3
自己的健康自己負責 7
莎士比亞說得好:“……全在我們的意志” 11
及時篇 健康的生活方式 15
關于吃的 “指南” 17
“病從口入”新說 22
膽固醇風波 26
實在應該吃得淡些、更淡些 30
喝水的學問 34
吸煙之害:遲到的認識 38
與嗜煙者之辯 42
飲酒其實也傷心 47
飲酒確實能致癌 51
運動收獲健康 55
讓我們 “健走”去吧 60
第二篇 關于心腦血管病 65
關注生活行為,預防心腦血管病 67
知道這種高血壓病嗎? 71
并非 “意外”之 “意外” 75
血管里的 “斑塊” 79
關注頸動脈,預防腦卒中 83
腔梗、腦梗一丘之貉 87
心梗、腦梗,肺亦可梗 90
因人而異的血脂 “指標” 94
認識 “他汀” 98
漫話阿司匹林 102
治療的目的在于預防 107
用藥如用兵,進退皆需慎重 111
第三篇 糖尿病與代謝性疾病 115
糖、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117
避開糖尿病的風險 121
糖尿病與胰腺癌或有關聯 125
肥胖與減肥 128
血中尿酸何以增高 132
痛風病人飲食問題新解 136
第四篇 癌癥與防癌 141
從細胞分裂看腫瘤問題 143
此消彼長,防癌還得下功夫 147
知否 “生活方式癌” 151
喜聞上海癌情有轉機 155
胃癌防治仍是任重道遠 158
肥胖與防癌 162
癌癥的早期發現:困惑與出路 166
此等小結節或可靜觀其變 170
防癌十計 175 懶惰的癌 180
這些癌癥可能好辦些 184
第五篇 肝炎問題 189
勝券在握,還需努力 191
應關注丙型肝炎問題 195
準父母們應加重視之事 198
第六篇 科學行為保健康 203
先看全科醫生好 205
醫學亦有無奈之處 209
健康不靠吃藥 213
“少肌癥”知道嗎? 217
宜常看看方格紙 220
守住底線,小心受騙 224
“飯后不能吃水果”之辯 227
吃個大餅也能 “增強免疫力” 230
女人與黃豆的那點兒事 233
出門旅游毋忘健康 237
走路防跌,吃飯防噎 241
知道這種高血壓病嗎?
高血壓病如今多哉矣。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病重要的誘發因素,治療高血壓病的目的便在于預防心腦血管病。心腦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與腦血供不足、腦卒中(中風)等。心肌梗死與腦卒中是心腦血管病最嚴重的并發癥,這兩者的發作與高血壓病皆有關系,但腦卒中與高血壓病的關系更直接些。學術界早已注意到在我國腦卒中比心肌梗死多得多,不同的研究報告給出的倍數是在6.6倍至13倍不等,在日本約5倍,歐美國家則尚不足2倍。何以如此?原因之一是我國高血壓病的控制率低,以往曾有報告稱只有約8%左右,即在我國90%的高血壓病沒有得 到滿意的控制,近年據說已有些改善,但估計仍不超過20%,而在歐美國家高血壓病的控制率多在30%以上。其二看來是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或許還有些其他因素在與高血壓 “狼狽為奸”,誘發腦卒中。
近年的研究發現,我國高血壓病人中75%~80.3%的人血液中含有較高的 “同型半胱氨酸”,這是一種含有巰基的毒性氨基酸,能通過損傷血管內膜、加強氧化應激反應、促進血栓形成、活化血管緊張素等一系列的病理過程,升高血壓、加重動脈粥樣硬化和誘發血栓性疾病,特別是缺血性腦卒中。同型半胱氨 酸的英語縮寫為Hcy,首字母為H,因此醫學上便將伴有同型半 胱氨酸增高的高血壓病稱為H型高血壓病,診斷H型高血壓病的標準是: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大于或等于10微摩爾/升。
在我國,H型高血壓病與非H型高血壓病相比,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增加11.7倍!美國的數據是:在男性當中,H型高血壓病使腦卒中的風險增加11倍,在女性當中則高達16倍。看來這H型高血壓對女性的危害更大些。
何以我國有這么多的高血壓病人血液中這有害的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研究發現,這些患者大多有葉酸的缺乏和某些遺傳基因的缺陷。
遺傳基因的缺陷目前尚難糾正,但葉酸缺乏倒好辦。因為葉酸在綠葉蔬菜中含量甚為豐富,遺憾的是葉酸不耐熱,一經燒煮即大量損失;其他如動物肝臟、豆類、柑橘等食物中亦多含有葉酸,H型高血壓者宜多進此類食物。不過營養學家認為,從膳食中攝取的葉酸,每天很難大于0.4毫克,尚不到糾正葉酸缺乏需要量的一半。解決之法是另行添加,就像我國在食鹽中加碘一樣。美國人是在面粉中加了葉酸的,不過在面包烘焙的過程中恐怕也會大量損失。好在只有H型高血壓者需要補充葉酸,那么讓這些病人服些葉酸藥片應該也就可以了。
已有研究報告稱:補充葉酸可使H型高血壓病人腦卒中的風險下降18%,但需持續補充葉酸3年以上,使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下降20%以上,方能有此效果。看來此事欲速則不達,還需從長計議。我國曾進行過一項研究,將H型高血壓患者隨機(即不加入研究者的主觀意愿)分為兩組,一組每日給服含有依拉普利(一種降壓藥)10毫克和葉酸0.8毫克的 “依葉片” 一片,另一組則每日服依拉普利片10毫克,研究持續了4.5年,兩組血壓下降的效果相仿,但缺血性腦卒中前一組與后一組相比減了24%,整個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減少了20%!而研究中未 發現因服用葉酸而引起的任何毒副作用。
少死了20%的人,只是因為加了點葉酸,這事怎能不加重視?因此,凡高血壓的病人皆應該檢查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若高的,即屬H型高血壓病。那么勸他多吃綠葉蔬菜、柑橘、豆類的食品,藥物方面或可選含葉酸的依葉片,若不能充分降壓,則可再加用其他降壓藥合用,或者在服降壓藥的同時服用葉酸片。市售葉酸片價格低廉,每片含葉酸5毫克,按上述關于 “依葉片”的研究,每日加服一片足矣。葉酸實為一種維生素類食品,每日服用一粒(5毫克)并無副作用之慮。當然,對H型高血壓患者加服葉酸之事還需深入研究,比如:劑量更大些是不 是效果更好些?更長期服用的安全性如何?同型半胱氨酸要降到多少才好?等等。
但這些似乎并不應該妨礙我們關注這種 “略施小技、可獲大利”的高血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