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封存青春,永不歸去
上篇
自由與理想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做準備
我的偶像李普曼
書籍讓我的居室和生活擁擠不堪
讀書與旅行還真的不是一回事
在別人的胡須里迷路
我們為什么孤獨?
被知識拯救的生命
其實那年我也有50萬
時間讓你與眾不同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
把人引向毀滅的從來不是金錢
總有一代人會實現我們的夢想
惟一生生不息的是野草和青年人的夢想
對峙本身真的是一種勝利嗎?
冷漠是成熟的另一個標簽
騎到新世界的背上
我的總編同學們
花開在眼前
只有廖廠長例外
找到廖廠長
江南踏春遇布雷
生命如草潤細物
即將失去的痛楚
特里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鉛筆
我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
這一代的臺北
這一代的上海
這一代的杭州
下篇
我一點也不留戀這個時代
商業是一場有節制的游戲
你需要保全的財產
蒼狼終將消失
春節的醬鴨
島上楊梅初長成
去日本買只馬桶蓋
拒絕轉型的瑞士鐘表匠
知道鹿晗的請舉手
我為什么從來不炒股
被泡沫毀壞的人生
算算你的“屌絲值”
中國工人階級的憂傷
“原諒我吧,兄弟們”:工人階級的詩
他們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
宋林的悲劇
“病人”王石
那把凳子還在嗎?
如果乾隆與華盛頓在小吃店會面
從汴梁到比薩有多遠?
我們為什么特別仇富?
玉石為何比鵝卵石更值錢?
科斯與儒家
官商是一些怎樣的“大怪物”?
日本人為何以“邊境人”自居
“歷史沒有什么可以反對的。”
再也不會有德魯克了
大佬的黃昏
如果鄧小平是企業家
去日本買只馬桶蓋
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一公里。
今年藍獅子的高管年會飛去日本沖繩島開,我因為參加京東年會晚飛了24小時,飛機剛落在那霸機場,看朋友圈里已經是一派火爆的購物氣象:小伙伴們在免稅商場玩瘋了,有人一口氣買了6只電飯煲!
到日本旅游,順手抱一只電飯煲回來,已是流行了一陣子的“時尚”了,前些年在東京的秋葉原,滿大街都是拎著電飯煲的中國游客。我一度對此頗為不解:“日本的電飯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就在一個多月前,我去廣東美的講課,順便參觀了美的產品館,它是全國較大的電飯煲制造商,我向陪同的張工程師請教了這個疑問。
工程師遲疑了幾秒鐘,然后實誠地告訴我,日本電飯煲的內膽在材料上有很大的創新,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會黏糊,真的不錯,“有時候我們去日本,領導也會悄悄地讓我們拎一兩只回來”。
“我們在材質上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現在還沒有找到辦法。”
美的創辦于1981年,從1993年開始生產電飯煲,它與日本三洋合作,引進模糊邏輯電腦電飯煲項目,逐漸成為國內市場的經驗豐富者。近些年來,隨著市場占比的反轉,競合關系發生微妙改變,日本公司對中國企業的技術輸出變得越來越謹慎,“很多擁有新技術的家電產品,不但技術對中國企業封鎖,甚至連產品也不外銷,比如電飯煲就是這樣”。
也就是說,很多年來,“中國制造”所推行的、用“市場換技術”的后發戰略已經失效了。
這樣的事情并不僅僅發生在電飯煲上,從這些天藍獅子高管們的購物清單上就可以看出冰山下的事實——
很多人買了吹風機,據說采用了納米水離子技術,有女生當場做吹頭發試驗,“吹過的半邊頭發果然蓬松順滑,與往常不一樣”。
很多人買了陶瓷菜刀,據說耐磨度是普通鋼的60倍。“切肉切菜那叫一個爽,用不到以前一半的力氣,輕松就可以把東西切得整整齊齊了。”
很多人買了保溫杯,不銹鋼真空雙層保溫,杯膽超鏡面電解加工,不容易附著污垢,杯蓋有LOCK安全鎖扣,使密封效果更佳,這家企業做保溫杯快有100年的歷史了。
很多人買了電動牙刷,近期的一款采用了LED超聲波技術,重量比德國的布朗輕一半,刷毛更柔順,適合亞洲人口腔使用……
最讓我吃驚的是,居然還有3個人買回了5只馬桶蓋。
這款馬桶蓋一點也不便宜,售價在2000元人民幣左右,它有抗菌、可沖洗和座圈瞬間加熱等功能,較大的“痛點”是,它適合在所有款式的馬桶上安裝使用,免稅店的日本營業員用難掩喜悅的神情和拗口的漢語說:“只要有中國游客團來,每天都會賣斷貨。”
沖繩的那霸機場,小且精致,規模相當于國內中等地級市的機場,藍獅子購物團的30多號人涌進去,頓時人聲鼎沸。不多時,在并不寬敞的候機大廳里,便滿滿地堆起小山般的貨品紙箱,機場的地勤人員大概已然習慣,始終面帶笑容、有條不紊,這樣的場景大抵可以被看成是“安倍經濟學”的勝利,也是“日本制造”的一次小規模逆襲。
過去20多年里,我一直在制造界行走,我的企業家朋友中大半為制造業者,我眼睜睜地看他們“囂張”了20年,而今卻終于陷入前所未見的痛苦和彷徨。
痛苦之一,是成本優勢的喪失。
“中國制造”所獲得的成就,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就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項,那便是成本優勢,我們擁有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保護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形成了制造成本上的巨大優勢。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性價比優勢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是渠道優勢的瓦解。
很多年來,本土企業發揮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領,在遼闊的疆域內構筑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可如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渠道被徹底踩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在一夜間灰飛煙滅。
痛苦之三,是“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已在制造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的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一些金光閃閃的概念又如小飛俠般地憑空而降,如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還有什么“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些新名詞更讓幾乎所有50后、60后企業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若以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一代制造業者實已踏在萬劫不復的深淵邊緣。
可是,站在那霸機場的候機大廳,面對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我卻有了別樣的體會。
其實,制造業有一個非常樸素的哲學,那就是:
做電飯煲的,你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粘鍋;
做電吹風的,你能不能讓頭發吹得干爽柔滑;
做菜刀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松省力;
做保溫杯的,你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
做馬桶蓋的,你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凈似玉,如沐春風……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于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取決于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陷入困境的制造業者,與其求助于外,到陌生的戰場上亂碰運氣,倒不如自求突破,在熟悉的本業里,咬碎牙根,力求技術上的銳度創新。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制造的一公里。
我的這些在沖繩免稅店里瘋狂購物的、年輕的藍獅子同事們,大概都算是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是理性消費的中堅,他們很難被忽悠,也不容易被廣告打動,他們當然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不過他們同時更是“性能偏好者”,是一群愿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的人。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出現,實則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轉折點。
“中國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處,而僅僅在于——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我為什么不炒股
中國股市的標配不是價值挖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而是“人民日報社論 殼資源 并購題材 國企利益”。
2014年12月5日,滬深兩市的股票交易突破1萬億元天量。那天,我在上海出差,看到朋友圈里如瀑布般的驚呼后,我到盥洗室洗了一把冷水臉,然后問鏡子里的自己:你動心了?在確定答案是否定的之后,我打開電腦,寫下這篇文章的標題。
幾天后的12月9日午后,當我正為此文寫下幾段文字的時候,滬指暴跌5.43%,失守2900點,兩市交易量突破1.2萬億元。
在這種充滿了戲劇性的時刻,我的心里既無僥幸,也無悲喜。因為,正如標題所示:我從來不炒股。
如果我說中國股市從誕生的及時天起就是“怪胎”,也許沒有人會反對。
上海和深圳的兩個交易所分別成立于1990年年底。始創之初,制度構建十分粗鄙,幾乎沒有頂層設計,及時批上市的公司大多為華東及華南兩地的地方中小公司,滬市的所謂“老八股”中好幾家是注冊資本在50萬元的區屬企業。1992年8月,深圳發生120萬人爭購股票認購證事件,場面火爆失控,政府被沖,警車被砸,北京在失控中發現了一個“超級大油田”。兩個月后,證監會成立,股票發行權逐漸上收,至1997年,兩所劃歸證監會統一監管。在這一時期,決策層形成了一個非常詭異的戰略設計:中國資本市場應該為國有企業的脫困服務。大量陷入困境的國企“搓泥洗澡”,打扮成“白富美”的樣子被掛到了市場上,有一位叫張化橋的香港證券分析師甚至認為,當時的國企上市很少有不在財報上動手腳的。
那些“白富美”在財務報表上打扮得很漂亮了,但體制和制度幾無改變,掀開假面,當然不堪一睹,在上市數年之后,企業很快再度陷入泥潭,成為所謂的“殼資源”。這時候,在二級市場上就出現了狙擊手,他們被叫作“莊家”。莊家們通過低價收購未流通的“內部職工股”,成為這些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然后在二級市場上大興波瀾。1999年5月19日,沉寂多年的股市突然井噴,構成“5 19行情”,一些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如億安科技、銀廣廈、中天科技,等等,忽然日日狂漲,激蕩得人人心旌蕩漾,在它們的背后則是莊家們的貪癡狂歡。
當時,莊家對股價的控制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我在《大敗局2》中曾記錄這樣一個細節:2000年2月18日,當時及時大莊家、中科創業的實際控制人呂梁新婚大喜,他的操盤手們用“科學而精密”的手法控制股票起伏,硬是讓中科創業的收盤價恰好停在了72.88元。操盤手們用自己的方式給老板送上一份別人看來瞠目結舌的禮物。
及至2001年1月,經濟學家吳敬璉將中國股市直接比喻為賭場,甚至認為前者還不如后者有規矩:“賭場里面也有規矩,比如你不能看別人的牌。而我們的股市里,有些人可以看別人的牌,可以作弊,可以搞詐騙。坐莊、炒作、操縱股價可說是登峰造極。”吳敬璉進而揭示了中國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由于管理層把股票市場定位于為國有企業融資服務和向國有企業傾斜的融資工具,使獲得上市特權的公司得以靠高溢價發行,從流通股持有者手中圈錢,從而使股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尋租場’,因此必須否定‘股市為國企融資服務’的方針和‘政府托市、企業圈錢’的做法。”
呂梁等及時代莊家折戟于2001年春季之后的一次股災,隨之出現了以德隆唐萬新等人為代表的第二代莊家,他們的手筆越來越大,高舉混業經營的旗幟,動輒以并購題材拉抬股價,靠高額民間吸資來構筑資本平臺,用唐萬新自己的話說,“用毒藥化解毒藥”,最終在2004年的另一次股災中玉石俱焚。
在此后的歲月中,如呂梁、唐萬新這種招搖于臺面之上的著名莊家似乎減少了,但是,莊家文化確乎從來沒有消亡,他們開始隱身于各個證券營業所,以“地下敢死隊”的身份繼續戰斗,而吳敬璉所總結的股市特征似乎也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2007年前后,我曾在及時財經的《中國經營者》欄目當過一段時間的主持人,為了探尋上市公司的真相,我特意選擇了五六家股價表現非常優異的公司作樣本調查——其中就包括前段時間爆出丑聞的獐子島。我到這些公司實地考察、訪談董事長、查閱公司業績及股價波動,結果得出了一個并不出乎我預料的結論:這些公司的業務波動,與它們的股價波動,幾乎沒有任何的對應關系。在一家公司,我問董事長:“為什么你們的股價最近震蕩很大?”他請攝像師把鏡頭關掉,然后很小聲而體己地對我說:“因為這幾天券商在換手,換手的成本價是12元。吳先生,你可以在這附近進一點貨的。”
這就是我從來都不炒股的原因:
——這個股市從誕生的及時天起就是“怪胎”,它從來為國有企業——現在叫藍籌股服務,為國家的貨幣政策背書,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墻上寫著一句話:“保護小股東的利益就是保護了所有股東的利益。”此言在我國股市是一個錯誤。
——這個股市里的企業從來沒有把股價視為公司價值的晴雨表,因此,信奉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的人從來沒有在這里賺到過一分錢。相反,它是“禿鷹們”的冒險樂園。米蘭 昆德拉曾經寫道:“事情總比你想象的復雜。”在中國股市發生的那些故事,謎底總比你想象的還要陰暗。
——這個股市的基本表現,不但與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現沒有關系,甚至與中國宏觀經濟的基本表現也沒有關系,它是一個被行政權力嚴重操控的資本市場,它的標配不是價值挖掘、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而是“人民日報社論 殼資源 并購題材 國企利益”。
在2014年四季度以來的這輪股市大波瀾中,上述特征不但沒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股票的表現更證明了“劣幣”的能力,很難想象,一個正常的投資者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作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羅伯特 希勒在《金融與好的社會》一書中這樣寫道:“金融應該幫助我們減少生活的隨機性,而不是添加隨機性。為了使金融體系運轉得更好,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其內在邏輯,以及金融在獨立自由的人之間撮合交易的能力——這些交易能使大家生活得更好。”
我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不得不遠離充滿了隨機性的中國股市,然后,寫下這篇不合時宜的文章。
生活就是要貼著自己的性情走,你是什么人就拿什么腔調,別跟別人去湊熱鬧。湊熱鬧,熱鬧終歸不是你的。不眼紅別人,不抱怨自己,走一條自己的路,越是安靜,越是能聽到自己與外界召喚靈魂的聲音。
之前看過他寫的一篇文章,看了視頻推薦后決定買這本,下單后兩天就到了,真是比較快。看發的是物流還以為收不到了,想不到給送到公司了。不錯,繼續支持,買書還得來雜志之家。
每一頁的左上角都寫著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讓人感覺非常的美好。
偶然間看到吳曉波的一篇文章,就淘了本書來看,偶爾看一篇覺得還行,一口氣讀完,好像什么都沒讀似的
本書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數十次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革命演變,坦誠利害得失,可謂是中國的經濟史。是其新作
吳曉波的雜文集,屬于這寫年寫的短篇合集,學習財經的學習經濟的可以讀一讀,吳曉波無愧中國財經第一作家。
波叔也開始走偶像路線,對此我原本是拒絕的。。但看過試讀以后還是心甘情愿的為波叔的文風獻出荷包。。很適合備考狗茶余飯后學到吐是解壓用,畢竟盧思浩以外很難有我接受的雞湯。。
這樣年很少讀散文了,因為覺得都太過寡淡,讀來無味。吳曉波的這本書,一口氣讀完
喜歡這本書很久了,決定自己買一本收藏,財經作家吳曉波老師的散文也很棒,談古論今,信手拈來,有情懷不是空情懷,看到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款款風度,百讀不厭
很久沒有這么酣暢淋漓地看完一本書了。整個閱讀過程中,我的好奇心和崇拜感是不斷增強的。 在快餐文化無處不在的今天,我的意見或許僅僅是鬼話。但是,“其重要性大多應歸功于產生他們的時刻。”
拿到書的時候,一下子被它小清新的封面所吸引,后來才知道這是吳老師女兒的背影。當讀到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時候,更是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頓時一股暖流涌入心底!
沒想到里面是彩印,還有照片,紙質和印刷都很贊,看了幾篇還不錯,不過作者的經濟學書籍好像更有名呢,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有一種買錯了的趕腳2333333當然我還沒有讀完,原諒我讀書慢
如果說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那么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讓我們真正地、慢慢地,用心感受這個充滿詩意和藝術的世界。
之前一直有關注吳曉波頻道微信,覺得吳老師的文筆很不錯哦,不管是財經還是散文,太深奧的看不懂,這樣剛剛好!新書很棒!里面講炒股的啊中國經濟的啊都值得一看,其他的篇章也很有意思。
吳秀波是我喜歡的作家,讀過他寫的大敗局,激蕩三十年。第一次讀他的散文隨筆,可能因為與作者年齡相仿,文章引起我強烈共鳴,深以為是。它道出了我的一些感受,又在不經意間給予一些人生啟迪,值得一讀
書中包括吳老師經歷過的很多人與事,讀過一遍就不想再讀,沒有特別值得回味的地方。還是更喜歡吳老師那幾本大作,有力度,有深度!不過該書可以作為一本快餐食品!沒有后味但是當時讀起來還有點意思!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散文集,包括關于人生、關于財富、關于商業多重表達。
某種意義上,一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其實也是對待生活和生命態度的某種投影。在所有的人間故事中,把人引向毀滅的不是金錢,而是他本人的作為,金錢在人類悲劇中所起的作用,從來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
值得推薦,包裝不錯,整體感覺也不錯,感覺性價比也挺高,印刷很正,紙質不錯,排版不錯,包裝也挺好,沒有變形,沒有破損,贊一個!很喜歡作者的文字,更喜歡寫的內容,茅塞頓開的感覺看,很有共鳴
一本非常好看的書。已建議身邊的同事和朋友購買。文章與現在的社會現實很合拍,既有文藝青年的人文關懷,又有經濟學家的冷靜的頭腦,我看了電子版的,又買了紙質的書來看,實在是值得反復閱讀的一本書。
吳曉波的書只看了這一本,里面的有些故事真的令人感動,尤其是關于廖廠長的故事,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多么正確的一句話啊,值得一看,利用零碎的時間可以看看,裝幀和排版都很好
看清一個人何必去揭穿,討厭一個人又何必去翻臉,不遷不怒沒意見,我只想安靜看看怎么去圓而已。活著,總有看不慣的人和事,選擇性忽略去看那些喜歡的便是。要像吳曉波說的一樣,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樣活的才夠本。
本書收錄了吳曉波近年散文作品60余篇,不同于商業作品的理性客觀,散文中有他為人父的舐犢情深,有與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為知識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業世界幾十載的犀利勾畫。時 光有味,歲月留聲,每一篇都是最誠摯的表達。
很少看當代人的書,現在寫書的也多,書也多,也不知道買哪本好,就怕買錯了買到糟糕的書,浪費錢不怕,浪費了時間。這本好多人推薦,看名字也不錯,很適合自己當時的心境,所以買來囤著讀。
看完后就覺得作者的知識維度好寬。書名太美,也很一語中的,讓人沒有反駁的道理。是啊,為什么要把生命浪費在不美好的事物上呢。難道非要得絕癥了才去做那些想做的事情嗎,那時候還有時間嗎!所以,別再在讓你不開心的事物上停留,哪怕一秒鐘。
一口氣讀完了重要的是男朋友也喜歡這樣的散文知識緯度很寬從中可以學到很多關于生活關于價值關于經濟等等也能發現很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打算把吳曉波的其他書籍讀一遍
如果說生命從頭到腳都是一場浪費,那么把生命浪費在自己喜歡的美好事物上是件幸福的事。只是在現今這個社會有誰有膽量把把生命浪費在一件看不見未來的美好的事物上?
非常好,內容和印刷質量一樣棒,改變了我對吳曉波的看法,優秀的財經作家,原來的新聞科班出身,文采好,財經思路也很細膩,作家本身就不易,財經作家更不易,他是作家里面的財經專家,財經專家里面的作家,太棒了,吳老師,加油!期待更好的作品更多的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