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中,該如何在談話中吸引面試官的注意?
餐桌上,餐巾、刀叉不慎掉落到地上時,該怎么處理?
社交場合要遵循"女士優先"原則,那么在商務場合是否也要遵循這一原則呢?
作為美國形象協會會員、美國教育部和華盛頓禮儀學校共同認證的華人國際禮儀顧問,茱莉亞老師總結了20多年來禮儀教學的精華,引入國際、最的商務禮儀理念,與中國的禮儀傳統融會貫通,為職場人士量身打造了現代職場商務禮儀。不僅告訴你怎么做,還告訴你蘊含在背后的禮儀理念,幫你真正修煉成從容自如、風度翩翩的職場禮儀達人!
融會貫通中西方禮儀精神,
有效解決國內普遍存在的禮儀問題,
茱莉亞老師幫你從禮儀菜鳥進化成職場禮儀達人!
這是一本文采飛揚、豐富實用、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相信每位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有同樣的感觸:啟迪良深,受益匪淺!
——原中國駐歐盟使團長兼駐比利時大使 關呈遠
禮儀教給人的不光是如何待人接物,更重要的是讓人自覺培養一種品位、修養、風度和氣質。本書提供了大量的禮儀指導和實用案例,是作者多年來觀察和經驗的積累,對所有想學習國際禮儀的人都很有啟迪,一定開卷有益。
——朱英璜 中國日報原總編輯
禮儀的本質是對他人的尊重,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在職場上尤其如此。想在職場上展現良好的風度和修養,這本書值得推薦!
——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主持人、達沃斯青年領袖 田薇
小測試 測一測你的職場"新EQ"
及時章 30秒,關鍵的及時印象
第二章 面試禮儀——及時印象大戰場
第三章 職場引介禮儀——及時印象社交"三部曲"
第四章 職場形象禮儀——三種社交情境穿出你的企圖心
第五章 職場儀態禮儀——你的肢體語言說出:That is you!
第六章 商務電話禮儀——聽得到的情緒和溫度
第七章 商務接待拜會禮儀——看得到的溫度
第八章 社交宴會禮儀——壁花變蝴蝶的優雅轉身
第九章 商務餐飲禮儀——餐桌,你的第二張辦公桌
第十章 職場新人&部屬禮儀——千萬別做及時印象"大白目"
第十一章 商務旅行乘機禮儀
第十二章 商務旅行酒店住宿禮儀
茱莉亞:
美國教育部與華盛頓外交禮儀學院共同認證的華人國際禮儀顧問。
美國全科認證的專業國際禮儀顧問(包括國際禮儀、商業禮儀、餐桌禮儀、及時印象禮儀、青少年國際禮儀、兒童國際禮儀
美國洛杉磯AM1300中文廣播電臺《受用一生的好習慣》節目制作主持人
美國洛杉磯茱莉亞國際禮儀顧問公司創始人
出版有《管管你身上的廢話》(臺灣)
很多人會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但他們無從得知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什么樣子。
戴爾?卡耐基(Dale Carnegie)在1936年出版了《卡耐基溝通與人際關系》(How to Win Friend & Influence People)一書。這本書創下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連續10年上榜的記錄,在出版后的幾周內就再版8次。這個結果也讓戴爾?卡耐基本人感到好奇。因此他委托福特基金會花了兩年時間調查:"人們最關心的是什么?""人們最感興趣的究竟是什么?"
有趣的是,調查結果發現,人們最關心的不是金錢和財富,而是自己!自己的身體健康排在人們最關心的首位,其次是自己的人緣如何、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樣子、別人是否喜歡我。
195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卡耐基課程教室中,及時堂課開始,所有學員都要輪流上臺訓練說話表達。一位年輕人腳步零亂地走上講臺,表情嚴肅、額頭冒汗,面對正前方的攝像機,他心跳加速得好像要跳出胸口一般,手不由自主地揉搓著長褲邊,眼睛慌亂得不知道該看哪里,一開口就結結巴巴……他的狀態還不及其他人一半的表現!如果告訴你,這個年輕人就是未來那個聰明自信、侃侃而談的"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時,你一定會感到驚詫!
"原來我在別人眼中是這樣子!"當巴菲特看到錄影帶中自己的模樣時說。
有人在2011年巴菲特的企業股東大會上問他,給予年輕的大學生什么人生建議。巴菲特稱,自己人生的投資是當年花了100美元聽了卡耐基的課程。因為在買賣證券的行業,不懂和別人溝通是不行的。他甚至表示,如果自己還停留在1951年以前的溝通水平,是不可能有這番成就的。
所謂"及時印象"的建立,他人必須從我們自身獲取信號——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一個表情、一個微笑,都是我們傳遞給他人的信號。如果有24小時你發現"那不是我",并不是別人誤讀了你,而是你給了他人錯誤的信息。
所以,我們要細心地管理自身的"語言",傳遞給別人正確的信號。
決定我們形象的這些肢體語言就是禮儀中的"儀態",它和著裝儀容一樣,是人際溝通中一項極重要的非語言溝通信號。它可透露出你的想法與態度——在職場上,你對人用心嗎?你在乎對方、尊重對方嗎?在工作中,你的態度是否積極?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的肢體語言都會誠實地回答。
That is you!——你曾想過這就是你的樣子嗎?而別人口中的That is you是否與你心中的自己相符?
That is you = Appearance(你的外表帶給別人的想法、感覺) + Body Language(你的肢體語言透露出的態度)。
據2013年8月23日美國CNBC電視臺商業新聞報道《幫你在職場中占據優勢的7個肢體語言》,在職場上影響及時印象的肢體動作中, "抬頭挺胸"位居及時。
這篇報道援引肢體語言專家艾略特?霍普(Eliot Hoppe)的話:"在商業活動中,給他人一個出色的印象是至關重要的。"在短短4秒鐘內,你的及時印象已經被確立了。從你步入會議室的那一刻起,人們已經開始對你做出評價——良好的姿態,包括挺直的站姿、輕快的步伐,都在向他人傳遞著"自信"的信號。所以,我們可以十分確定地說:How you ac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say.(看你說了這么多還不如看你怎么做。)
二、保持適當的個人空間
每個人都有一個感覺安全自在的舒適空間,像一個大泡泡將我們包住。這個"大泡泡"的直徑大約是成人的一只手臂距離。在這個范圍內,我們不被他人侵犯,就會感到安全、自在、舒適——這就是屬于我們個人的自在區(Comfort Zone)。
尊重他人的個人空間 = 尊重他人的自由權。
依人際關系的親疏不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區域可以定義為4種:
?親密區(Intimate Zone):與自己身體距離0.5尺。僅限親人、愛人等擁有親密關系的人。
?個人區(Personal Zone):與自己身體距離0.5~1.5尺。已熟識的人和朋友可進入此區域,常出現在非正式場合中。
?社交區(Social Zone)與自己身體距離1.5~3尺,這是正式場合社交禮儀中尊重他人的自在感、安全感、不受侵犯感,可以友好互動、展開交流對談的距離。
?公眾區(Public Distance Zone):在一般公共場合,距自己身體3尺以上的距離,例如舉行演講、主持會議等。
尊重他人的自在區是國際禮儀中尊重他人自由權的體現。
我們與他人互動的社交區域,即我們與他人間距1.5~3尺的距離,是剛好可行握手禮的距離。和初識的人交談、寒暄時如果靠對方太近,容易令人有被侵犯的不安感。或許我們的本意只是想要表示熱情、友好,但卻已經侵犯到對方的自在區。所以,對方不僅不會感受到我們的友善,反而會引起不安和被壓迫的感覺。
給對方留下可以轉身的空間(一只手臂的距離),是社交禮儀中最基本的尊重——除了尊重和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不引起對方不安)以外,也尊重對方可以隨時離開的自由權。
在我們行進時,若想超越對方,通常會說一聲"對不起(Excuse Me)""借過",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要借對方的自在區穿過,為了避免驚嚇到對方,因而向他打聲招呼,順便道個歉:我要借你的"自在區"經過一下。這不僅體現了國際禮儀中尊重(Respect)的精神,同時表現出顧及他人的同理心(Consideration)。
同樣的,當我們走路時,如果聽到后面有人向你跑來,你的及時反應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首先會感到緊張,轉過身看看,究竟出了什么事。引起他人的恐懼和緊張,即是侵犯到他人的自由權。這也是為什么在歐美很多國家,公共場合都會有"不要在公共場合快跑"("Don`t run in the public place")的標識。
有時候,當女士進入公共場合時,男士們會刻意讓開道路,為女士留出空間,這是一種騎士精神的延續——讓出自己的"自在區"向女士表達敬意。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排隊文化上。
排隊時,人與人之間的間隔越大,代表人們之間的信賴度越高——相信他人不會插隊,因而不會侵犯他人的自在區(自由權);若排隊間隔越小,代表人們之間的信賴度越低——擔心他人插隊,怕他人會侵犯自己的自由權。
排隊文化,不只涵蓋尊重他人的生命權(時間),也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免受驚嚇)。所以,排隊行為也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中人們的修養和社會成熟度的高低。正因為如此,不僅國際禮儀,連心理學、人類行為學、社會學,都對排隊文化有著相當程度的重視和研究。
不過,在電梯間、飛機上、排隊和行擁抱禮的時候,卻必須打破個人的自在區。這對個人空間是一大挑戰。因此,在國際禮儀課程中,有"電梯禮儀""搭乘飛機禮儀""排隊禮儀"和"擁抱禮儀"等各自的規范可供依循。
非常好的一本書,簡潔明了,很受用
不錯,這個書也推薦給朋友了
寫得很全面,正是我需要的
..............
1萬個贊
好,我喜歡!
學校老師指定用書,包裝不錯,正版書,好!
很實用的書
禮儀行天下。
學習學習學習
一直在當當上購買的正版書籍,每本都很喜歡,質量更是沒話說。
書很好!!
能夠提高自身素養,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