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農民戰爭史》是顧誠先生的及時部專著。本書從明末農民戰爭爆發,敘至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失敗。的史識,洗練的文字,忠實呈現那一段決定此后中國500年歷史的血雨腥風和驚心動魄。初版之后,顧誠本人曾對書中錯漏之處做過一番校訂,對書末所附《大順政權地方官員表》等做了大規模增補。本書再版之際,將上述內容完整呈現;并以代序的形式,收錄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學經歷》。
歷史學家顧誠先生開山之作
遍查近1000種方志 正說李自成、張獻忠
補齊作者生前親筆添加的萬余言資料,初版已脫銷近30年
為配合顧誠著作系列成套,特推出修訂版。
顧誠(1934.11—2003.6),江西南昌人,有國際聲譽的當代明清史專家,原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生性耿直,視學術為生命,治學謹嚴,是當代考實之學的杰出代表,下筆慎重,"文章不寫一句空"。代表作有《南明史》和《明末農民戰爭史》,前者曾獲國家圖書獎和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后者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均為明清史研究的典范佳作。生平除兩部專著之外,還有多篇有影響力的文章發表,在明帝國疆域管理體制(衛所制度)、人口、耕地及明清易代史事等領域均有精深獨到的研究。
及時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背景
及時節 明后期政治的腐敗
第二節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節 國家財政的破產和賦稅的加派
第四節 水利失修和災荒頻仍
第五節 軍制的敗壞
第六節 裁驛遞
第七節 農民大起義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農民戰爭的爆發
及時節 陜西農民首建義旗
第二節 勤王兵的嘩變
第三節 張獻忠、李自成參加起義
第四節 起義早期的特點
第三章 起義初期明政府的對策和義軍主力轉入山西
及時節 楊鶴主撫政策的失敗
第二節 起義軍在山西的發展
第三節 陜西起義軍的堅持斗爭
第四節 起義軍的詐降和突破黃河天險
第四章 起義中期的千里轉戰
及時節 向中原進軍
第二節 起義軍的漢中突圍
第三節 起義軍的大舉入豫和所謂"滎陽大會"
第四節 起義軍攻克鳳陽
第五節 崇禎八年起義軍在陜西的勝利
第六節 明廷的剿撫并用和高迎祥的犧牲
第七節 李自成等部進軍四川
第五章 明末農民戰爭一度轉入低潮
及時節 明廷十面張網和增兵增餉
第二節 李自成等部連遭挫折
第三節 張獻忠、羅汝才部的"受撫"
第四節 谷城、房縣"受撫"的透視
第六章 張獻忠、羅汝才重舉義旗和楊嗣昌督師的慘敗
及時節 剿餉延期和加派練餉
第二節 張獻忠、羅汝才等部再次起義
第三節 楊嗣昌奉命督師
第四節 瑪瑙山之役
第五節 張獻忠、羅汝才部轉戰四川
第六節 張獻忠、羅汝才部的出川和攻克襄陽
第七章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的大發展
及時節 李自成起義軍挺進河南
第二節 李自成起義軍攻克洛陽
第三節 李自成起義軍首攻開封和項城戰役
第四節 李自成、羅汝才聯軍二攻開封
第五節 襄城之役和三攻開封
第六節 侯恂督師和起義軍一敗孫傳庭
第七節 革、左五營同李自成部義軍的聯合作戰和攻克汝寧
第八節 李自成起義軍在河南凱歌行進的原因
第八章 李自成起義軍南下湖廣和襄陽政權的建立
及時節 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廣
第二節 起義軍的走向統一和"羅、賀事件"
第三節 襄陽政權的建立
第九章 張獻忠起義軍的進軍湖廣、江西
及時節 張獻忠部的轉戰豫皖
第二節 張獻忠部占領武昌
第三節 張獻忠部南下湘贛
第四節 大西政權在湘贛的設施
第十章 孫傳庭部的覆滅和李自成西安建國
及時節 吳甡督師之議
第二節 孫傳庭的出關和覆滅
第三節 李自成起義軍占領西安
第四節 李自成起義軍的收取三邊
第五節 建國大順
第六節 大順軍的渡河東征和永昌元年詔書
第七節 寧武之戰和勢如破竹的進軍
第八節 大順軍的南線作戰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滅前的掙扎
及時節 李建泰奉命督師
第二節 調吳三桂部進關之議
第三節 南遷之議
第四節 沒頂之際的幾根稻草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關之戰
及時節 大順軍攻克北京
第二節 大順政權在北京期間的措施
第三節 山海關戰役
第四節 大順軍的放棄北京
第十三章 大順政權的失敗
及時節 明朝官紳的叛亂
第二節 李自成返回西安時的部署
第三節 清軍占領山西
第四節 懷慶之役和清軍占領西安
第五節 西北地區明降官降將的叛亂和該地區大順政權的崩潰
第六節 李自成的犧牲和大順政權的失敗
第十四章 大西軍在四川
及時節 大西軍的入川
第二節 張獻忠在四川建國
第三節 官紳地主的叛亂和大西政權的加緊鎮壓
第四節 張獻忠的犧牲及大西政權失敗的原因
第十五章 弘光政權的覆亡和南方的階級斗爭形勢
及時節 弘光朝廷"借虜平寇"政策的破產
第二節 南方農民反對封建統治的斗爭的特點
第三節 南方的佃變
第四節 南方的奴變
附錄
說明
(一) 大順政權地方官員表
(二) 大西政權地方官員表
(三) 山海關戰役后三個月內官紳叛亂情況表
我的治學經歷(代自序)
……
1977年10月,在我堅持下外研所讓我回到歷史系。系總支書記景存玉同志要我到世界現代史教研室去,理由是該室既缺人,我又懂英語(其實我的英語水平只能勉強閱讀)。我說:"我的專業是明清史,如果系里一定要我去世界現代史教研室,那我還不如留在外研所。"她見我態度堅決就笑著說:"你就說你的興趣是明清史,不要說專業。"意思是我并沒有專業,只是勉強同意我到中古史教研室工作。為了證明自己在明清史方面有一點基礎,立即動手把我在李巖問題上探討的結果寫成文章,這就是《李巖質疑》。77年底把稿子送到《歷史研究》編輯部,發表在1978年5月號上。當時刊物不多,研究成果也不多,文章發表后反映頗為強烈,支持的人不少,反對者甚多。因為歷來都認為李巖確有其人(只是清初河南文人鄭廉在《豫變紀略》中以親身見聞指出李巖為烏有先生;康熙《杞縣志》和康熙《開封府志》里收有《李公子辯》一文堅決否認杞縣有李巖。但是即使在清初各種更加著名的相關史籍里還是有多少不等的李巖"事跡",可以說這是當時人的共識。到乾隆四年欽定《明史》頒布以后,李巖的"事跡"被采入李自成傳,遂成定論。1944年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中以大量篇幅敘述李巖,且給以高度評價;這篇文章在延安被定為整風文獻,解放區各級干部都得認真學習,李巖的故事得到了空前的傳布。) 1964-1965年學術界曾就李巖評價問題展開過討論,一時頗為熱烈,發表的文章不少,一派認為李巖是李自成起義軍中正確路線的代表,另一派則認為李巖是地主階級分子,在起義軍中起了破壞作用;自然也有些折中的意見。《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都發表了綜合報道,后來在香港結集出版,書名就叫《李巖評價問題討論集》。我的文章基本論點正是根本否定李自成起義軍中有過李巖這個人物,所謂的評價自然就毫無意義。我發表這樣的驚人之文,決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僅據鄭廉和《杞縣志》的舊說;而是花費了大量時間查閱過有關史料,其中僅地方志就多達千部以上,何況還有時人文集、檔案等資料;數量相當龐大,可是就是沒有一條能證明李巖存在的確切材料。1984年出版的《明末農民戰爭史》的附表前面有一段話"過去在一篇關于李巖的拙稿中談到,我們現在對許多職位很低的大順政權文武官員都查得了可信的史料,為什么名聲僅次于李自成的`核心人物李巖`卻始終未能找到一條真實材料?我愿意借此機會建議對李巖問題關心的同志多做一些史料的發掘和鑒別工作,不要在不分真偽的`有史料依據`的水平上停滯不前。"現在,又過了十幾年,查閱的書更多,仍然沒有發現李巖的材料。請同行學者想想,按通常的說法,李巖是崇禎十三年參加起義的,這正是李自成起義大發展時期,起義軍先后攻克的大城市就有洛陽、襄陽、西安、太原、大同、北京等地,李巖既是制將軍又是主要謀士,當時各方面的人都密切關注李自成起義軍的情況,再說李自成軍在北京停留了四十三天,在京的明朝官員就有兩千多人,其他識字的人還多得很,為什么就沒有人見過李巖并留下哪怕一條記載呢?至于野史中出現的大量李巖"事跡",我在《李巖質疑》一文里已經作了論證,是由小說的虛構情節混入史籍的。明朝后期黨爭和紳衿紛斗非常激烈,編寫小說和傳奇作為斗爭手段是常見的事,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清初。由"葫蘆道人"、"懶道人"編寫的《剿闖小史》在1644年秋天就已經在江南書店內發買了,這時弘光帝已經即位,所以書中寄希望于弘光中興,而且李自成也還在世,小說的編者除了收集一些廣為人知的大事外,還杜撰了不少情節以增加趣味并彌補自己見聞的不足,其中就包括了有關李巖的創作。入清以后,《剿闖小史》曾多次改名,如《定鼎奇聞》、《新世宏勛》。康熙十年計六奇編成《明季北略》,其第二十三卷(補遺)就是以《新世宏勛》為底本刪改而成。此后人們以《明季北略》為史書加以引用,并未想到其中竟有小說家之虛構;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就是大量采用了《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以至李巖其人其事廣為傳播。1978年5月《李巖質疑》發表后,7月1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王賡武教授夫婦和美國耶魯大學鄭培凱先生來我校訪問,由何茲全教授和我接待。當時,我很少說話,到上午快結束的時候,鄭先生問我:"顧先生發表了什么文章?"我回答:"最近在《歷史研究》上有一篇文章。"他突然想起來問道:"是不是《李巖質疑》?"我說:"是的。"他回到美國后立即告訴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Buffalo)分校的戴福士教授(Prof. Des Forges)。戴福士教授研究的重點是河南省(史學界的一種分區研究方法),他閱讀過鄭廉《豫變紀略》等書后也對李巖的真實性表示懷疑,1977年冬曾來過中國訪問,找到上海的楊寬教授等人交換意見,可是這些人談的都是對李巖的評價,同他的本意不一致。于是,他回國后自己繼續研究,正在這時他因鄭培凱的推薦讀了我的《李巖質疑》,立即來信表示同意。不久,他就寄來了自己的長篇打字文稿The Puzzle of Li-Yen(李巖之謎),此文后來在美國刊物上發表。
1978年底,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了""后及時次史學界學術討論會,即中國農民戰爭史討論會,盡管條件較差,到會的各地代表卻非常踴躍。正是在這次會上認識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的謝國楨、王戎笙、白鋼等八位先生,華東師大的謝天佑、王家范,蘭州大學的趙儷生,鄭州大學的高敏,山東大學的孫祚民,陜西師大的孫達人,河北大學的漆俠,當時在上海師大的王春瑜,還有很多同行,記不清了。會上討論得非常激烈,主要是圍繞著一些觀點爭論不休,自然是各持己見,得不出什么結論。會議發起單位華東師大還組織與會者在上海參觀了黨的"一大"會址、豫園,到蘇州游覽了拙政園、虎丘、寒山寺;會議結束時成立了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會,選舉了及時屆理事會,我也當選為理事。在八十年代農民戰爭史研究還處于高潮,兩年一次的年會頗受史學界的重視,由謝天佑、王家范主編的《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輯刊》和白鋼主編的《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論叢》不僅能順利出版,而且有相當影響。在這兩種刊物上,我發表了一批有關明末農民戰爭史的專題研究文章,澄清了不少問題。到1982年冬終于寫完了專著《明末農民戰爭史》,1984年該書才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印量達一萬六千冊,早已脫銷。
在明末農民戰爭史的研究上,取得的進展主要為:
一、明末農民大起義的背景。對明朝末年階級矛盾的極度激化,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農民除了奮起反抗別無生路,引用的典型史料頗能說明問題,從而論證了起義的正義性。
二、李自成早年當過放羊娃,參加起義前是米脂縣銀川(銀字當寫作方框內加言字)驛驛卒(馬夫)。吳偉業《綏寇紀略》和《明史》等書說他同侄兒李過一道投入明朝官軍,后來在金縣起義的記載不(參見《李自成起事考》)。
三、李自成參加起義后是在王左掛部下,編為八隊,綽號"闖將"。王左掛投降后,李自成即成為一支獨立的隊伍,人稱"八隊"。長期以來,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闖將"是"闖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員將。其實,"闖王"、"闖將"、"八大王"、"闖世王"、"點燈子"、"鄉里人"等等都只是參加起義的人為了避免暴露真實姓名以連累家庭和親屬而隨口起的綽號,一般不存在從屬關系。李自成也從來不是高迎祥的部將。根據明末殘檔,崇禎五年冬李自成(闖將)已在山西的各支起義軍中名列前茅,為明廷所關注。許多書上說,崇禎九年高迎祥被俘犧牲后李自成才"繼為闖王",根本不對。據我的查考,李自成的綽號只有"闖將",崇禎十五年為各部首領推舉為"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將軍",次年在襄陽又被推舉為"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他自己并沒有稱過"闖王";"闖王"的稱呼來自百姓。
四、李巖的問題,已如上述,不贅。
五、滎陽大會的問題。在許多史籍中都記載了所謂"滎陽大會",據說崇禎八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會集于河南滎陽,決定"分兵定向";李自成還在會上發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講話,為許多史著甚至通俗讀物所引用。其實,這個重大事件不,它出自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卻同許多及時手材料相抵觸。早在""以前,浙江方福仁先生就撰文首先指出"滎陽大會"純屬虛構(方文大概發表在《光明日報》上)。我贊同方福仁先生的論斷,并用當時任職兵部尚書張鳳翼的《樞政錄》、河南巡撫玄默的《剿賊圖記》、河南巡按金光晨的《兩河封事》以及清初《滎陽縣志》等及時手材料加以證實。
六、李自成起義軍大發展的經過。
七、李自成建立政權的經過:崇禎十五年冬在河南各地建立地方政權;十六年春建立襄陽政權(開始有中央機構);十七年(1644,即大順永昌元年)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大順軍占領整個黃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內),從西北到山東沿海都派設了各級地方官員。
八、不同意所謂的李闖式"流寇主義"。
九、不同意把大順軍失敗歸因為進入北京后的"腐化變質,追求享樂"。
十、支持并補充論證了李自成犧牲于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麓,認為李自成出家的說法根本不信。
以上詳細論點見《明末農民戰爭史》及相關論文。
明末農民戰爭史》交稿后,立即開始了《南明史》的寫作。由于在《明末農民戰爭史》前言里說明了要續寫《南明史》作為"姐妹篇",出版社也同意,并簽訂了合同,約定交稿時間。大約寫了一半左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文史編輯室突然通知我,鄧立群指示他們集中力量出版《當代中國》叢書,其他書一律推遲,南明史可以"慢慢寫"。正好我早就對明代的衛所問題非常關心,既然《南明史》可以推遲交稿,集中一段時間來探討衛所問題未嘗不是個機會。于是,在教學之余把科研的重點放在衛所的問題上,繼續搜集材料進行研究。從1986年起,先后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了四篇文章,題為《明前期耕地數新探》、《論明帝國的管理機制》、《談明代的衛籍》、《衛所制度在清代的變革》。在這幾篇文章里基本上描繪了我的看法。
顧誠先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豐碩,專題研究明末大順大西政權興亡始末,很有見地
經典。官逼民反,充分認識農民戰爭的進步性和局限性。
相對于顧先生其他專著,他這第一部作品,邏輯嚴密層次分明史料豐富,盡管有的觀點值得商榷,比如對屠夫張獻忠的過分美飾,但從總體上說無愧于一部較好的史學作品
顧誠的南明史與此書,雖然有翻案洗地的嫌疑,但架不住人家理論功底深厚(菜刀厲害)啊,需要辯證看待此書,看看顧大家是怎么思辨。
一部真正的明末農民戰爭史,不同于小說李自成。
好書,顧誠先生的大作,已經看過南明史,特地來買這本書,隆重推薦。
還沒看完,粗淺的感覺,似乎顧先生還是在以階級分析的視角來解析歷史,當然這里沒有褒貶。
之前就已經讀過了顧誠先生的《南明史》,相信這本書一定也很不錯!
對明末歷史感興趣才買的,顧成老師的書是經典,當當的物流包裝真心不行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因為南明史!顧誠先生對歷史資料的考究、專業!
明末農民戰爭史(修訂版)(歷史學家顧誠首部作品,我已經買了幾套了。
顧城先生的經典之作,包裝和印刷質量都挺好,感覺當年明月寫明末農民起義這一段,參考過這本書
寶貝收到,顧誠老師寫的,喜歡吧!彌補一下這一段歷史的空白。贊一個!
終于集齊顧誠先生的所有作品了,讀完《南明史》后再來看看這本書。
顧誠的書必須看,雖然這本農民戰爭有些的jieji學說的烙印,但是瑕不掩瑜,值得一讀!
明末農民戰爭史(修訂版)(歷史學家顧誠首部作品,《南明史》,寫得很好
終于集齊了顧誠先生的全套明史研究書系。要好好拜讀。李自成該如何評價,在明末農民戰爭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主要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去評析,偏農民軍傾向明顯,整體水平不如《南明史》。但要了解明末農民戰爭全過程,還是推薦必讀。當然,我完全理解顧老的苦衷,畢竟成書是在八十年代,如果再過十年的話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顧誠的書雖然一直都強調著階級斗爭,讀起來讓人有種隔膜感,可是就內容詳實而言,我甚至感覺除非專業作學問,否則你想了解明末農民戰爭的事情都在書里了
雖然寄來的時候邊角有破損,但瑕不掩瑜,書的內容是相當好的。記得前年讀電子書版的《南明史》,就身為顧老先生的史學功底所折服!史料太豐富了!這才是治史之精神!前段時間《南明史》一直缺貨,所以就先買了這部書開始讀。今天看到《南明史》有貨了,立馬下單!這兩本書本身就有聯系,一起讀必然相得益彰。
顧誠先生的明末農民戰爭史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值得一讀再讀,和市面上那些快餐式的歷史讀物相比更顯得難能可貴,今天下午收到了書,很滿意,快遞速度也不錯,包裝結實,書沒有任何瑕疵,真的很高興,推薦大家都讀讀這本書。
明末時期的農民起義軍和我黨歷史相似,但由于領導人物缺少戰略政治思想,且大明朝對于他們窮兇極惡的打壓,明朝上層知識分子對于他們的不屑一顧,使農民軍缺少智慧人員………再加上和大明的內耗中,最后滿清撿了便宜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錯不錯不錯
在研究明末歷史的眾多學者中,顧誠先生是最好的,沒有之一。幾乎每一個字都有可靠的來源和出處,他的研究成果最接近歷史的真實,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和評價也客觀全面,一如既往地喜歡他的書,推薦給大家!
顧誠先生,明史大家。并非掄斧殺妻的詩人顧城!光明出版社一共出了五本書,就差一本李巖的沒貨。已經夠得四本,書很厚,有分量。更顯得老人家的學者嚴謹風范!剛毅閱讀好作品!下次再買第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