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是華人世界的心靈勵志大師,是青少年的心靈捕手。他的處世散文和心靈勵志散文是華文暢銷書中的常青樹。這本散文精選,是劉墉先生執筆40年來的散文精華結集。既有其早期的代表作,也有其他時期各個經典系列之中的精華篇目,同時還收錄了能代表劉墉先生真我性情的優美散文,以期反映出劉墉先生散文創作的豐富與性。
劉墉執筆40年來讀者喜愛的名篇結集。入選了《我不是教你詐》《你不可不知的人性》《世說新語》《超越自己》《說話的魅力》等眾多代表作中的經典勵志篇目,也入選了《用我的憂愁想你的憂愁》《那個時光流轉的小巷》等唯美文章。
2014年新年大禮:讀劉墉散文精選,獲取生命中的正能量。
更多好書:
余秋雨散文:作者獨家授權,收錄《文化苦旅》《中國文脈》中的經典篇目,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道士塔》,余秋雨執筆35周年紀念。
劉墉,著名華人畫家、作家、演講家。一個很認真生活,總希望超越自己的人。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種,代表作有《螢窗小語》、《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等,在世界各地舉行個人畫展三十余次。創作的原則是“為自己說話,也為時代說話”。處世的原則是“不負我心,不負我生” 。有一顆很熱的心、一對很冷的眼、一雙很勤的手、兩條很忙的腿和一種很自由的心情。
一成功勵志篇 自己去成長,自己去成功。
二世事真相篇 世界很復雜,你要內心強大
三溝通處世篇 沒有不能溝通的事
四人生感悟篇 每人頭上一片天
五寫情說愛篇 愛,就不要多問
六真我性情篇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打一把人生的鑰匙
小時候,每次我從外面玩回來,母親都叫我去洗手。她知道我懶得洗,所以每次洗完,還要把我的手抓過去聞聞。
頑皮的我,于是想出個辦法,打開水龍頭,讓母親聽到水聲,然后根本不洗,就把水龍頭關上,只是用手摸摸肥皂,伸去給媽媽聞。
她用力吸氣,嗅到肥皂的味道,點點頭,我就又蹦又跳地跑開。我好得意啊!心想:“看!我多聰明,媽媽又被我騙了!”
看到這兒,你會不會覺得很好笑?洗手,是為我好,不是為媽媽洗,我明明騙了自己,卻覺得很得意,不是太笨了嗎?
不過,你也別笑我。因為我看見年輕朋友,處處在做這樣的傻事。
別埋沒自己的才華
有24小時,收到一位中學生的來信,還沒打開,已經被那封信的厚度嚇倒。打開之后,又是一驚,只見工工整整十幾張信紙上,排列著密密麻麻,卻又工整無比的小字。
那字像是印刷的仿宋體,娟秀而一絲不茍。當我展讀之后,更是詫異了,真難相信一位高中生,能寫出那么深入的文章。
我立刻邀請那位女同學到辦公室聊天,還請她和陪她來的同學午餐。
在餐桌上,我問她:“相信你在學校的作文成績一定很好。”
未料,她淡淡一笑:“很爛!”
“你的文筆這么好,字這么漂亮,怎么可能?”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因為我從來不好好寫。”她又淡淡一笑,“我的老師很爛,我為什么要辛辛苦苦寫給她看?”
然后,她形容了老師的“爛”,又很羨慕地說某名校的國文老師有多好。問題是,她可曾想過,文章是她自己的,學問是她自己做的,不是給她老師做的。
由這位同學的表現,使我想,這世界上會不會有許多具有才華的年輕朋友,只因為不滿意學校、不滿意老師,而放棄自己、埋沒了才華?
常聽見不好好念書的學生,很坦然地說:“讀書?誰不會讀?哪里不能讀?又何必在學校讀?以后哪24小時我想念書,都可以!”
話是沒錯,但我也要說,學校教育有它的優點,那也是其他環境不能取代的。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那年,曾應邀到某大學的國文系演講。當時我已經得了“青年詩人獎”,也在不少報章上發表作品而小有名氣。
但是,在回答學生問題的時候,我卻出了丑,一個連國文系新生都知道的東西,我居然說錯了。
事后,我痛定思痛,開始苦讀古詩,甚至編《唐詩句典》,但我始終忘不了出丑的那一幕。我常想:我為什么連這個基本國學都不知道?是因為有關中國文學的書看得太少,還是因為看得沒有組織?
答案應該是后者。你會發現學校教育雖然有不少僵化而值得批評的地方,但無可否認的,它也像是營養專家,將各種食物拼成食譜。雖然口味變化不大,也不夠刺激,卻有你必需的營養。當你按部就班地讀下來,自然得到了完整的學問。而不會像你自修時,可能隨興所至,東抓一本,西抓一本,看來淵博,卻忽略了最基礎的東西。
快快打造一把鑰匙
這基礎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治學的工具”。
“治學的工具”像是一把鑰匙,可以用來開啟更多知識的寶庫。你會發現求學像登高,不由山腳一步步往上走,是攀不上頂峰的。而很多你在學校里學到的“看來不像學問的學問”,正是那山腳的階梯。
前些日子,我在電視里,看到有關圖書館修補古書的報道。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數十年不分寒暑,為圖書館里的破書換上新裝。他把蟲蛀的、水漬的、朽爛的書頁,小心地拼湊、裱褙,不知為我們保存了多少珍貴的善本書。
但令人驚訝的是,那位老人居然不識字。
我忍不住地想,要是遇到脫散的書籍,再加上頁碼已經朽爛,那位老先生該怎么分辨前后次序?又如果他能識字,在這數十年修補的過程中,他該能親炙多少偉大的篇章?
他為什么沒能“回頭”,花幾年時間識字?難道要像是一個用“很鈍的斧頭”砍樹的人,說:“我砍樹都來不及了,哪能有時間磨斧頭?”
抑或因為一年年老去,記憶力24小時天衰退,想學,也力不從心了?
刻在心版上
說到這兒,我們又觸及另一個重點――
你必須把握青春,善用你記憶力最強的年歲,好好學點東西、背點東西。
讓我們做個實驗吧,去問問四五十歲的人,他們記不記得小學時讀的《武訓興學》和中學時念的《木蘭詩》。你會發現,他們可能連昨天看過的新聞都忘了,卻記得“莫嘆苦、莫愁貧,有志竟成語非假,鐵杵磨成繡花針”,“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即使他們背不了全部,總會想得起幾句。想想,那是多久遠以前的事了,他們為什么還記得?
因為,那是在他們記憶力最強,心靈也最純凈的年歲,被一筆筆刻在心版上的。
于是,你摸摸自己的心,你自己不正在這個人生的黃金時代?你能不好好把握嗎?
讓我為你說兩個真實而好笑的故事:
我中學時候,有位同學很會寫“板書”。每次要考國文默寫,他就早早到校,用鋼筆一絲不茍地把整篇課文寫在桌子上。然后,他會站到桌子上踩,踩上一片灰土,再用袖子輕輕拂一遍,使那些“板書”被掩在一層薄薄的灰土下面。
考試時,可精彩極了!考哪一段,他就對準那一段呵氣。呵氣之后桌面潮濕了,原來鋼筆的筆跡浮現出來,他就照抄。
有24小時他呵氣呵得太厲害,老師還以為他犯了氣喘,引得全班大笑(只有老師不知道原因)。
我還有位同學,專精于制作“袖珍小抄”。大學聯考前,他花了許久的工夫,寫了一本數十褶的小抄應戰。我感動于那小抄之精致,特別預訂,請他在考試之后送給我收藏。
他考完了,沒把小抄送我,隨手扔進了垃圾桶。
我問他為什么。
“我走出考場的時候,看到地上有個小紙條,拿起來一看,居然是本更精致的‘珍本’,比我的棒太多了。”他說,“原以為我的最精,沒想到人上有人,一氣,就扔了!”
前面兩位同學都名落孫山。后一位還對著我哭,說他原本會的,但是心里一直想著小抄,監考盯得緊,小抄不容易翻,反而會寫的都沒寫。
我則想,要是他們能用那寫板書和作小抄的時間,好好讀書,成果應該好得多。最起碼,那不是寫在桌子和紙上,而是刻在心上啊!
有沒有加分?
話說回來,讀書又何必為考試、為成績?那是為自己讀,不是為數字讀。記得我以前在美國教書的時候,學生的表現都不錯。我就試著教點深的東西,并提出很難的問題考他們。
有一次,一個學生答對了。我高興極了,說:“Extracredit!(加分獎勵!)”
從此,每次問問題,學生們總先問:“有沒有加分?”
漸漸地,我發現他們對“加分”的興趣,超過了“作答”。沒有“加分”的題目,他們甚至懶得答。我發現自己錯了,以為加分的獎勵能促進學習,卻給了學生錯誤的導向,使他們把“學習的快樂”,轉為“加分的快樂”。
當學習只為分數,便失去了學習的意義與樂趣。失去樂趣的學習,則是最痛苦的工作。
當生活與書本產生共鳴
學習應該是多么快樂的事啊!
幾千年前,老祖宗寫在竹簡上的字,我居然看懂了,知道那駐防邊塞的軍人,有著怎樣的思鄉情懷。
浩瀚的英文典籍,只因為學了英文,就一下子對我有了生命。雖然還不能全懂,但我會翻字典,我也會猜;愈猜愈懂,愈懂愈會猜了。
到寒山寺,令我想到張繼的《楓橋夜泊》;去靈隱寺,讓我想起《濟公傳》里的癲僧。登岳陽樓,使我想起范仲淹;上黃鶴樓,讓我想起崔顥。
到角板山,使我想到地理課本里說的“河階地形”;到橫貫公路,令我想起河川準點下移造成的“回春作用”。連站在挪威的山頭,都讓我眼睛一亮:
“那不是‘冰斗’?那不是‘羊背石’嗎?”
我永遠不會忘記,當初中二年級,物理老師說“熱的地方氣壓低,冷的地方氣壓高,高氣壓往低氣壓移動”時,我大叫:“對!對!”
因為當我家失火時,我就感覺到了“那陣風”。
把握人生最美好的時段
學問真是可愛啊!它像是印章,蓋在你人生的支票上,到時候,就可以提取。人生的支票愈多,愈能左右逢源,愈能在緊要關頭,獲得靈光一閃。即使在人生的困境,都能因為你被學問充實的心靈,而得到舒緩。甚至讓你轉化,把那痛苦化作篇章、變成力量。
年輕人!把握你人生最美好的時段,為自己做點學問吧!不為父母、不為老師、不為成績,甚至不為聯考。
只因為,你要在自己純凈的心版上,多記錄些美好的事物和前人的智慧。
只因為,你要打造一把鑰匙,去開啟人生的每一道門!兩邊爭執,只要有一邊知道先讓步,無論讓的是真是假,是五塊錢,還是五分鐘,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
劉墉總是用詼諧幽默的口吻、豐富的肢體語言,講述嚴肅的人生哲理。
――中國日報
劉墉選擇了把他心里面的話以一種很誠實的態度說出來,以一種期盼、以一種激情,甚至以落淚的方式去把它們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人民網
他用平實的話語將自己的故事凝結成的人生感悟,影響了一代代的年輕人。
――新華網
劉墉的文章多以娓娓道來的形式,和風細雨地與讀者交流,似師長,又似朋友,方式細致入微,親切感人,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很容易接受。
――周國平
劉墉的書的亮點在于提出了很多對青少年成長十分關鍵而又在傳統教育環境下被長期忽視的問題。
――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