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涉及的大多為"五谷"加工的點心的故事、趣聞、傳說,于是取書名為——《點心札記》(作者薛理勇)。 《點心札記》收錄了《臘八食粥與晦日送窮》、《蚵仔餅與油墩子》、《油炸檜·油炸果》、《從天津"狗不理包子"到上海"生煎饅頭"》、《蒸餅·炊餅·饅頭·包子》、《盤龍饅頭和上梁饅頭》、《鬼蓬頭· 驢打滾·薩其馬·老虎腳爪》、《餛飩與餃子》、《春餅與春卷》、《不大的大餅和很大的羌餅》、《山東煎餅與上海"包腳布"》、《從"胡" 字說古代的"胡餅"》等文章。
點心是正餐之外的食品,且用于充饑,所以既不同于正餐的米飯、面條之類的食品,又不同于"吃白相"的零食,通常指糕、餅之類的糧食做的食品。 《從天津"狗不理包子"到上海"生煎饅頭"》、《蒸餅·炊餅·饅頭·包子》、《盤龍饅頭和上梁饅頭》……本書涉及的大多為"五谷"加工的點心的故事、趣聞、傳說,于是取書名為——《點心札記》(作者薛理勇)。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于上海。長期任職于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主要社會職務有: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道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等,并擔任SMG紀實頻道嘉賓主持。已出版的著作有:《文以興游——豫園楹聯(lián)碑刻賞析》、《上海路名地名拾趣》、《上海灘地名掌故》、《上海滄桑百年》、《上海俗語切口》、《上海妓女史》、《外灘萬國建筑博覽》、《上海老城廂史話》、《上海老學校》、《上海閑話》、《上海閑話碎語》、《上海租界史話》、《外灘的歷史和建筑》、《消逝的上海風景線》、《食俗趣話》等,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掌故辭典》。
麥粉為"面",米粉為"粉" 過年說"年糕" 元宵食粥吃元宵 清明說"團子" 七夕說"巧果" 中秋說"月餅" 重陽說"糕" 臘八食粥與晦日送窮 蚵仔餅與油墩子 油炸檜·油炸果 從天津"狗不理包子"到上海"生煎饅頭" 蒸餅·炊餅·饅頭·包子 盤龍饅頭和上梁饅頭 鬼蓬頭·驢打滾·薩其馬·老虎腳爪 餛飩與餃子 春餅與春卷 不大的大餅和很大的羌餅 山東煎餅與上海"包腳布" 從"胡"字說古代的"胡餅" "湯餅會"上食"湯餅" 冷淘是冷面的一種 馓子古稱寒具 粽子溯源 定勝糕與壽桃 "四大金剛"說□飯 小缽斗甜酒釀 道家的青精飯與佛教的阿彌飯 "搶羹飯"與"豆腐羹飯" 過橋米線與過橋面 米花糖與爆炒米花 豆腐及其他豆制品 中國奶酪——乳腐和臭豆腐干 并非豆類制品的豆制品——面筋和烤麩 線粉·粉皮·粉條·麻腐 用糧食做的各種糖 上海的廣式食品名稱
巧果是一種油炸果實,古代列為茶點。制作方法很簡單,將初發(fā)酵的面團打成薄片,切成5厘米長、2厘米寬的長方片,沿長的一邊中央橫切一刀,順手將面片作180度扭轉(zhuǎn),使之形成一個"結(jié)",放人沸油中炸至金黃,撩出即成。一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大多數(shù)南貨店的糕餅柜長期供應巧果,一些糕餅店也現(xiàn)做現(xiàn)賣,大概到80年代后,上海已很少見到巧果出售了。 清《帝京歲時紀勝·七夕》中記: 街市賣巧果,人家設(shè)宴,兒女對銀河拜,成為乞巧。記錄蘇州風俗的《清嘉錄·七月·巧果》中也講: 七夕前,市上已賣巧果,有以面白和糖,綰作苧結(jié)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為"苧結(jié)"。至是,成偕花果,陳香蠟于庭或露臺上,禮拜雙星以乞巧。蔡云《吳歙》:"幾多女伴拜前庭,艷說銀河駕鵲翎。巧果堆盤卿負腹,年年乞巧靳雙星。" 看來,巧果是南北共有的食品,而且均在農(nóng)歷七月七日的"七夕"前上市,人們(主要是女人們)用它來祭拜銀河兩側(cè)的"牛郎"和"織女",向他倆乞討"巧",這個"巧"是他們的性交技巧還是織女的紡織技巧,這就說不清、道不明了。古人把農(nóng)歷七月叫做"巧月",七月七日叫"巧日"或"巧夕"。明何景明《七夕》詩:"楚客羈魂驚巧夕,燕京風俗斗穿針。" 在本書的相關(guān)篇章中提到,至遲從漢代起,一種以數(shù)字迷信為主的" 術(shù)數(shù)"開始風行,并不斷發(fā)揚光大。自然數(shù)中的奇數(shù)被視為"陽數(shù)",偶數(shù)被視為"陰數(shù)",凡逢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就是兩個"陽數(shù)"相逢,必然是一個相互"對克"的不吉利日子,人們?yōu)榱粟吋軆淳鸵e辦一些儀式或活動,于是,這種儀式或活動就逐漸形成了固定的節(jié)日活動。 目前所知最早記錄到"七月七日"故事的當推南朝吳均的《齊諧記》 ——成武丁是一仙道,有道術(shù)。24小時他對他的弟弟講:"七月七日玉皇大帝的女兒織女將要渡銀河,吾已被玉皇大帝召回,要與你告別了,估計三千年后才能重返人間。"弟弟問:"織女為何要渡銀河,你又何時回來? "成武丁回答說:"織女要下嫁給銀河對岸的牽牛,我一定在三千年后回來。"到第二天成武丁果然從人間消失了。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傳說七月七日是牽牛與織女大喜的日子。 從地球望星空,有一條淺淺的銀白色的帶狀星系,它就是由無數(shù)顆星星組成的銀河系,其以銀色似河而被叫做"銀河",西方人則以為它像牛奶色的路而稱其為Milky way。在銀河的西面有三顆較亮的星,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與古人用于紡紗織布的紡錘有點像,民間把它叫做"織女星" ,又傳說她是天帝的孫女,于是又有"天孫"、"天媛"等名;在銀河的東面也有三顆較亮的星,它是"天鷹座α星",古代的占星術(shù)家和星象家們認為這三顆星是天門的守護將軍,稱"大將軍",古代戰(zhàn)爭用牛作坐騎,于是其中最亮的一顆被叫做"牽牛星",也許它是為"大將軍"牽牛的。《齊諧記》只講了織女下嫁牽牛的故事,沒有下文了,但后來的人們狗尾續(xù)貂,添加了許多的情節(jié)。也許"西線無戰(zhàn)事",那位無所事事的"牽牛"跑到了民間,當了一位農(nóng)夫,與"牽牛"青梅竹馬的"織女"為追求愛情也下凡人間,與"牽牛"組成了"男耕女織"的美滿家庭,還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而王母,即織女的祖母知道后,就派天兵神將把織女捉回天宮。"牽牛"為了家庭和愛情,不惜觸犯天條,奮不顧身地追趕,于是王母拔出銀釵在天上一劃,變成了銀河,擋住了"牽牛"。從此"牽牛 "與"織女"被銀河分割而分居兩地,只有每年七月七日的那天,他們倆才各有24小時"探親假",由喜鵲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又是一個殘酷的故事,而"七夕"的風俗活動大多是圍繞這個故事展開的。 一對情投意合的夫妻,一年只有24小時相會的機會,于古人來講只是" 夫妻分居",而用現(xiàn)代的法律,法院應該或可以判以離婚。所以,"七月七日"對女孩來講,不是一個好日子。下面引用《紅樓夢》四十二回中鳳姐與劉老老的一段對話: 鳳姐兒說:"……我想起來,他(指巧姐,鳳姐的獨生女)還沒個名字,你就給他起個名字,借借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們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得住。" 劉老老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幾時養(yǎng)的?" 鳳姐兒道:"正是養(yǎng)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七日。" 劉老老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做巧姐兒好。這個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 王熙鳳的獨生女生于七月七日的"巧夕",一直長到七八歲了,父母及宗族還不敢給她取名字,就是擔心其成年后落到牛郎織女長期夫妻分居的悲劇,還是窮人家出生的劉老老采取"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方式給這"巧夕"生的小女孩取名"巧姐"。可想而知,七月七日對女孩來講,是一個何等兇險、不吉利的日子。 在中國的農(nóng)耕時代,"男耕女織"是家庭的較高境界,"牛郎織女"就是"男耕女織"好的寫照,而織女又是紡織系統(tǒng)的"三八紅旗手 ",是紡織女神。在《齊諧記》之后的《荊楚歲時記》中就講: 七月七日,世謂織女、牽牛聚會之日。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P33-36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書不錯,這書不錯,這書不錯。
薛老師著述等身
薛老師著述等身
這個商品不錯~
好書,好賣家,買書還是喜歡**當,習慣了吧。
送貨及時,包裝完好。書也很漂亮,喜歡。內(nèi)容超好,建議都來讀一讀
不錯,好評!
挺不錯的一本書
不錯,喜歡
贊爆!
還不錯。
內(nèi)容翔實,專業(yè)度高
還行吧。就是買了就降價。不爽
非常滿意。學識淵博,文筆優(yōu)美,令人閱不釋手。
非常好的一本書,作者寫得深入人心。當當正版書
很喜歡的書,終于買到
書很好!!
長見識,長知識。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帶著我回到小時候,很好吃很好吃。想要的。
先存著,之後看——產(chǎn)品我是很滿意的,價格也是相對合適。所以我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的說,為了方便其它評論我將複製下現(xiàn)在這段評論作為小尾巴而存在著
好書好評。
看后只覺中國怎會有這么多的美食是我們沒享用過的,想吃就想看,想看更想吃。
這套書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還有很多不錯的插圖。難得的好書!
這個作者的書都不錯,很好看,其他有好幾本不出版了,可惜。
第一次看薛理勇先生的書,很好,內(nèi)容豐富,娓娓而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