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茶事美學首部曲,首次將茶席、茶藝、花藝融合在一起,手把手教誨讀者如何選茶具、選茶葉,如何營造優美的泡茶、品茶、讀茶環境,如何讓泡茶的過程體現出藝術美感,引導讀者從普通的日常飲品,進入一個全新的美學殿堂。精美茶道攝影作品,配上精辟簡潔的文字解說,完整呈現茶道之美學,解開茶人之迷惑,并將"茶席"帶入生活設計之領域。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茶香濃郁、寧靜祥和的世界。讓人心中自然而生一種寧靜的喜悅,雖不灼燙,但持久恒溫;雖不濃艷,但清爽宜人……
李曙韻,人澹如菊茶書院創辦者,第十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同時也是一個事茶人,以文字書寫茶之美、茶之境,以生命體悟茶之味、茶之髓。
推薦文
曾昭旭 你ZUI好不要想了解曙韻
詹勛華 自然禪靜
茶人的第三只眼
茶人的素養
茶席的元素
燒水壺和爐
壺
壺承
蓋碗
碗
茶盅
飲杯與聞香杯
杯籠
杯托
水方
茶巾
茶席巾
茶則與茶匙
茶倉
茶帖
茶布包
茶棚
茶湯之序
茶湯
茶之花
茶煙
給十六席同學
我的陶藝家朋友們
一甲子的風華
樹
山居茶事
水解身體之需,茶治心靈之渴
人澹如菊茶事記事
作者后記
茶人的素養
何謂茶味
屬于茶人獨特的人格品味。表面有殘缺的器物,往往經由茶人另類詮釋后,可以提升至超越市場價值的精神層面。年份及文物的完整性,已不能單純作為茶器的價值評斷;茶人獨特的審美經驗,彌補了古董文物商的不足。可以說,茶人是個借由器物修行之人。其與文物收藏家的不同,在于不執著之心,舍得與人分享,而非借由茶器收藏來宣示財富。經由茶人摩挲把玩的古茶器,不僅能增添人氣,更能感應古代茶人愛器如己的同理心。
沒有下班的茶人
如果自視為茶人,如同身著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就不該在臺上臺下、人前人后表現不一。簡言之,沒有下班的茶人。一旦自詡為茶的修行者,茶人的德與格,自然就該受到公眾的評論。許多人在習茶的過程中,往往自作聰明,或機鋒太露,反而耽誤了茶性的養成。低調內斂,是習茶的安全姿態;留有余地,不強求鋒頭,才符合茶人的格調。
當個有靈魂的茶人
我不太容易記得別人的姓名,但常常想起某人事茶的手部表情。臉部以下,包含肢體動作及手足姿態,對我而言,是內心的寫照。臉部,往往是出賣靈魂的部位,可以被偽裝,眼力不透徹者往往看不懂,但肢體卻很難偽裝。大部分的人在走路時,會透露著情緒。因此,日本茶道在進行時,便無背景音樂,由此可以借著茶人或客人在榻榻米移動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去揣摩其內心的情緒。晚香室對外的門窗,一律采矮窗設計。坐在室內,能借由路人行走的肢體語言,來作修行的觀想。這種回到嬰兒時期的高度,只能觀察大人腰部以下的肢體語言,是極為特殊的角度。
而眼睛,是臉部不容易藏匿心事的部位。工于心計者眼神帶煞,心術不正者則眼神飄浮,而修行者眼神深邃貞定。日本茶道在事茶時,茶人一律面對茶爐,而非客人,主客間很難產生眼神的深度交集。茶人面對自勺不僅是茶爐,而是摒除俗世后更純粹的自己。臺灣茶席一向是面對客人事茶,主客間互動頻繁。如果遇到喧鬧的客人,很容易讓不熟稔者,茶越泡越浮躁。做一個有靈魂的茶人,以習茶累進的修養,將客人引領進入茶的意境,無需太多言語說明。專注茶湯,一如直視內心。茶湯的起伏,可以像呼吸吐納般,自然且因人而獨立。
找一個茶湯的對手
孤僻是茶人應有的特質。長期缺乏與外界溝通的茶人,固然能獨享茶湯的靜寂之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卻總不免令人感慨。對于不同于己的聲音,常以逃避或漠視處理,久而久之,便陷入主觀偏執。給自己找個茶湯的對手,不但能增強實力,在這條漫長的修行路上,更可以有個相互扶持的伴侶。找一個茶湯的媒介,可以是旅行中不同水源產生的茶湯表現。透過旅人的機遇,體驗不同的茶湯風情。我平日陪人練茶,以致感官過度負荷時,往往以一程旅行來重整歸零。一向隨身只帶支凍頂烏龍,來測試水質。不過,大多是處在禁茶的狀態,以至于一段時間的"留白"后所體驗的口茶湯,仿若旱后甘霖,鮮美無比。茶湯,是茶人內在的反射,情緒與素養,都會影響茶湯的表現。一味的唯心論,只能放任茶湯如情緒般的高低起伏,違背了以心馭茶、以茶養性的修行原則。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