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我,對于孩子來說什么最重要?漂亮的外貌?討人喜歡的性格?100分的成績單?還是……我會說都不是。對于任何父母來說,最寶貴的是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每一個父母的心愿,是唯愿孩子平平安安。
但是,現實中我們的孩子卻并不安全。放學路上,可能會被綁架;學校里,可能被狠心的老師體罰;大街上,也可能被陌生人拐賣……性侵犯、虐童、網絡暴力、校園暴力等等,也都成為威脅孩子健康和生命的殺手!
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兒童侵害案,《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的靶子:讓孩子遠離侵害》以保護孩子安全為宗旨,從多個角度出發,結合生活中大量真實的案例,分析孩子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侵害,教給家長應對的解決辦法。同時還詳細講述了如何提前做好預防,如何有效地教給孩子規避侵害的方法,以及發生不幸事件后家長究竟該如何處理,才能將對孩子的傷害降到,等等。這是一本最的、最實用的防侵害手冊,在兒童侵害事件高發的今天,作者將與你一起盡的努力,為我們的孩子保駕護航!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的靶子:讓孩子遠離侵害》以保護孩子為宗旨,從預防孩子侵害的多個角度出發,結合大量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及熱點話題,分析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類侵害事件,教會家長如何應對突發狀況以及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性侵犯—隱蔽的罪惡!近年來,大量關于孩子性侵害以及意外傷害的報道充斥著新聞報道的版面,近期更是率先由CCTV13《新聞調查》曝光奧賽名師20年間性侵多名男生事件內幕,事件中的受害者正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意識及措施,造成了一生的陰影。所有媒體的高關注度都是在告訴社會,告訴家長:學會有效防范侵害,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必須現在就做起!本書也以多篇新聞報道為切入點,著重分析了兒童性侵犯發生的原因、預防方法以及如何將傷害降至等內容,要求家長及兒童必須同時掌握的一些防范技巧都在書中一一列舉。
販嬰、兒童拐賣是近年來多發的案件,其嚴重程度甚于性侵犯。大多數的家長越來越意識到孩子生存環境的危險,必要的防范知識是家長必須掌握的,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孩子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不受任何侵害。如何提高家長自己的防范意識,從而更加精心的照顧孩子不受傷害,給孩子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書中對這部分內容做了深入的闡述,通俗易懂,可讀性及對照性較強,能夠更快的幫助家長學會各類方法。
此外,書中還詳細講述了如何提前做好預防,及時發現侵害傾向,如何有效的教會孩子規避侵害的方法。發生侵害后,家長究竟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將傷害降到!
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王方,具有多年豐富教養經驗。"狼爸""虎媽"都不是她的風格,她有著自己獨到的育兒心得,目前已陸續集結出版。
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后參與翻譯多部對外輸出及引進出版項目。業余時間專修女性心理學研究,并堅持十余年。
多年來一直主張"獨立女性素養"研究,目前正全力參與研究"更年期女性心理障礙分析"等項目。
及時章
世界并不安全,父母要有危機意識
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并不都是陽光和雨露,還會面臨狂風暴雨的摧殘。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身邊處處充滿了危險,性侵犯、虐童事件、校園暴力、誘拐綁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小綿羊們"其實很難躲過可惡的"大灰狼"--犯罪分子,要想孩子們安全,父母就要有危機意識,盡力保護孩子們不受侵犯。
1.兒童性侵害,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2.虐童,是孩子無法承受的痛
3.校園暴力,是孩子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
4.誘拐綁架,是孩子最致命的危險
5.網絡侵害,是新時期保護孩子的新挑戰
6.各類針對兒童的犯罪,都在不斷上演
7.父母沒有危機意識,就無法保護孩子
8.父母關愛不夠的孩子,更容易被侵犯
9.即使是熟人,也不要輕易把孩子托付給他
第二章
走出一定讓孩子做個"乖寶寶"的誤區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要求他們聽話,做個"乖寶寶"。但"乖寶寶"一定就好嗎?孩子淘氣一定是壞事嗎?事實證明,淘氣的孩子多機智、有主見,當遇到危險時能夠沉著冷靜,隨機應變,逃離壞人的"魔爪"。而"乖寶寶"面對危險時,相對來說比較被動,容易成為壞人的靶子,更容易受傷害!
1.越是"乖寶寶",就越容易被侵害
2.孩子的安全比禮貌和熱情更重要
3.不要讓太多的規矩壓抑了孩子的天性
4.反抗精神,是孩子好的保護傘
5.有野性的孩子不容易被壞人所掌控
6.培養鈍感力,堅強的孩子才不會被引誘
7.教孩子學習獨立,讓他早日成熟
第三章
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是父母較大的責任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說"送給別人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
保護孩子也是如此,與其天天跟在孩子身邊,倒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孩子學會自我保護,這才是解決難題的長久方法,也是父母較大的責任。
1.教給孩子什么是"惡意的觸摸"
2.讓孩子對任何名義下的暴力都說"不"
3."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不是好孩子
4.反復教導孩子外出時的安全規則
5.讓孩子知道意外走失時該怎么辦
6.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在誘惑面前保持淡定
7.遇到不可抵抗的危險時,孩子要學會低頭
8.孩子一個人在家時如何避免危險發生
9.不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讓其多經受磨礪
第四章
給孩子多一點關注,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在保護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較大的責任就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不要因為一時疏忽大意造成了孩子的孤立無援,從而使孩子成為壞人的靶子。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多花點精力關注他們的安全,看著他們健康成長,是父母較大的幸福,千萬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1.洞悉犯罪成立的三要素,不讓孩子涉險
2.突然造訪,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狀態
3.孩子上學和放學的路上,父母要重點關注
4.孩子外出活動時,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5.幫孩子確定他周圍有可以求助的熟人
6.孩子的交友狀況父母也要做到心里有數
7.引導孩子安全上網,促進其健康成長
8.對可疑信息敏感,提前預防侵害發生
第五章
與孩子溝通,
及時時間發現其身邊的危險
溝通,是一座橋梁,用來連接父母和孩子心靈的橋梁;溝通,是一座燈塔,用來照亮孩子前進的方向;溝通,是一個探測儀,敏感地發現孩子身邊可疑的情況……溝通,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傳遞,同時,也是我們及時時間發現孩子身邊危險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有效的溝通,能夠讓我們及時發現并排除孩子身邊的危險!
1.被侵害后為什么不愿意告訴父母
2.學會傾聽,以平等的地位跟孩子交流
3.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了什么,父母都會原諒他"
4.孩子出現異常,父母要挖掘出真實原因
5.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秘密"
6.父母眼里的"鴻毛"可能是孩子心中的"重擔"
7.重視親子互動,打造專屬的溝通時間
8.放低要求,盡量客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
第六章
用智慧制止傷害,讓孩子健康成長
有人說過:"安全上的一次失誤,就跟醫生配錯了藥一樣。及時次配錯了,就決不能指望再配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侵害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甚至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讓我們保護孩子。"一個好的父母,不是在孩子受到侵害之后,慨嘆"悔之晚矣",而是在發現危險之初就運用智慧將侵害與孩子遠遠隔離。
1.如何應對孩子可能遭遇的性侵害
2.遭遇虐童事件后的一般處理步驟
3.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父母應該怎么辦
4.孩子真的被綁架了,父母該怎么處理
5.面對網絡侵害,父母能做些什么
6.如何應對其它各類針對兒童的犯罪
7.應當出面干預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遲疑
8.保護孩子,也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七章
給孩子最真摯的愛,驅散其內心的陰影
有一種愛是溫暖心靈的陽光,有一種愛是灌溉心田的雨露,有一種愛是滋養心靈的沃土,這就是父母之愛!孩子受了侵害,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出現恐懼、抑郁、焦慮、害怕跟陌生人接觸等創傷后的應激反應。這時,父母之愛彌足珍貴,給孩子最真摯的愛,為孩子提供一個療傷的環境,遠比任何做法都能更快地驅散孩子內心的陰影!
1.先做好自我心理調整,才能幫孩子走出陰影
2.父母的愛是孩子心中最溫暖的陽光
3.積極的陪伴,在孩子恢復的過程中必不可少
4.鼓勵和認同,是治療孩子內心創傷的良藥
5.不要責怪孩子在被侵害過程中的錯誤應對
6.不要揭孩子的傷疤,以免造成二次傷害
7.小心糾枉過正,給孩子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
8.必要的時候應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第八章
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
保護我們的孩子
對性侵害、誘拐綁架、網絡毒瘤等不停"翻新"的安全隱患,面對全國24小時逝去40名兒童生命的統計數字,許多家長憂心忡忡--該怎么來保護你,我的孩子?現代科技為我們提供了支持,兒童手機、兒童跟蹤器、兒童報警器、綠色軟件等高科技產品,讓家長隨時隨地地監控孩子的安全成為可能。
1.兒童跟蹤器,幫你隨時知道孩子的行蹤
2.方便聯系,給孩子買一款兒童手機
3.安裝過濾軟件,給孩子一個綠色的上網環境
4.兒童報警器,嚇退孩子身邊的壞人
5.孩子意外丟失,利用互聯網尋求幫助
及時章
世界并不安全,父母要有危機意識
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并不都是陽光和雨露,還會面臨狂風暴雨的摧殘。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們身邊處處充滿了危險,性侵犯、虐童事件、校園暴力、誘拐綁架……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小綿羊們"其實很難躲過可惡的"大灰狼"——犯罪分子,要想孩子們安全,父母就要有危機意識,盡力保護孩子們不受侵犯。
1.兒童性侵害,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
說到性侵害,也許我們并不陌生。性侵害指的是以、暴力、金錢或者甜言蜜語的形式,引誘他人與加害者發生性關系,并在性方面對受害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這類性關系包括猥褻、強暴、性交易等等。
一般我們都認為,性侵害的對象為成年女子,很少會把這個詞與天真可愛的孩子聯系在一起。但兒童性侵害以愈演愈烈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先來看看2011年8月份媒體的一則報道。
2011年8月30日,北京市昌平區某幼兒園發生一起兒童性侵案。
受害的女童叫青青(化名),在這家幼兒園上大班,馬上就要升入小學了。女孩平日聰明可愛,懂禮貌,見誰都甜甜地打招呼。在家更是爸爸媽媽的開心果,到家就喋喋不休地說幼兒園發生的趣事。
可是有24小時,媽媽突然發現青青情緒特別反常。到家一句話都不說,飯也吃得很少,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媽媽問她:"青青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青青點點頭,指著自己下身說癢。媽媽趕緊把青青抱到洗手間給孩子洗,結果發現青青下身紅腫得很厲害。當天晚上,孩子無法小便,一小便就疼,一直憋著,孩子又疼的哇哇大哭。
青青媽媽都急瘋了。前兩天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這樣了?她想起最近報道過很多幼女遭性侵的事,該不會是……她有點害怕,就試探著問女兒:"寶貝兒,告訴媽媽,除了媽媽,有誰摸過你很疼的地方嗎?"青青聽完,哇的一聲就哭了,承認說,在媽媽接她回家之前,幼兒園的門衛馬某用手摸她的下身。
青青媽媽有點不敢相信,當晚就給青青幼兒園的班主任打電話反映情況。班主任也表示懷疑,讓青青媽媽再核實一下。青青對媽媽說,前天媽媽接她的時候晚了,馬某看沒其他的孩子了,就讓她到屋里看動畫片等媽媽,趁機做下了壞事。
"作孽,簡直禽獸不如!"青青的父母憤怒地趕緊撥打110。第二天,父母在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找到馬某,并帶青青到兒童醫院檢查。兒童醫院出具的診斷書顯示,青青陰道紅腫發炎,并有粘稠分泌物,已經構成了微傷。在證據面前,馬某承認了自己的罪行,最終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在青青身上發生的事情,雖然已經讓我們氣憤和心疼,但實際上它只是兒童性侵害的冰山一角。事實上,兒童性侵害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據全國婦聯來信來訪統計數據表明,全國各地投訴性侵害的個案并非少數,1997年下半年為135件,到2000年迅速增長到了3081件,近年來更是以加速的趨勢在不斷增長。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報道:
2008年4月19日,14歲的四川南充留守少女小靜產下一名女嬰。據她說,她在四川老家時被語文老師"騙"過兩次,懷上了孩子。
2009年3月19日,《東南早報》報道,14歲的少女小娜懷孕六個多月,她被同村的一名年輕人和六七名老人性侵,而家長對此全然不知。
2010年7月13日,海南媒體報道,一名12歲的女孩小穎在文昌市昌東工業園的一個小巷內被一名男子強奸。這件事給小穎和家人帶來難以抹去的陰影,為避開閑言碎語,小穎只好隱居山中。
2013年6月25日,一位老婆婆到派出所報案,說自己11歲的外孫女小雪被教師李某強奸。李某在放學路上將小雪騙到僻靜處,趁四下無人實施犯罪,事后給孩子12元錢,警告她不要告訴別人。
……
類似的事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區不斷上演。這并非個案,所以家長不應該再抱有僥幸的心理,認為性侵害不會出現在自己孩子身上。也許就是你一時大意,給孩子造成了終身的痛苦。
以上案例大多是關于女孩的,其實作為男孩的父母,我們一樣也不可輕視兒童性侵害。
蕭蕭是個4歲的男孩,每周末都會去體育館上兩個小時的游泳課。24小時,蕭蕭被媽媽接回家之后就一直嚷嚷:"我不喜歡石老師……"石老師是他的游泳教練。
"為什么呢?"媽媽邊給這個淘氣的"小花貓"擦臉邊問,心想:"肯定是今天又挨批評了。"但是,蕭蕭說出的原因讓媽媽當場愣住了。蕭蕭說,石老師在洗澡的時候總是用手摸他的小雞雞,這讓他很不舒服,他不想再去學游泳了。
這同樣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至于案例中老師是惡意性侵還是出于逗小男孩玩的心理,我們暫且不論,但這對于孩子來說,很可能會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因為文化和"傳統"的緣故,這類"兒童性侵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
我認識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就為此非常苦惱。她生活在一個大家族中,每當周末就會有家庭聚會。這時候,她5歲的兒子就成了大家尋開心的對象。家中的男性長輩經常趁孩子不注意,突然摸一下孩子的生殖器,看到孩子害羞地閃躲,大家都覺得好玩,一屋子人哈哈大笑。如此發生過很多次之后,孩子見到這些長輩就刻意地閃躲,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活潑可愛了。
這種無傷大雅的玩笑對于大人來說不算什么,但對于孩子來說,不僅意味著對自尊心的傷害,而且還會導致孩子過分關注身體的某一部位,產生自卑或者某些不正常的性心理。這也是對兒童的一種性侵害,家長一定要加以重視。
兒童被性侵,除了對兒童生理上無可挽回的傷害之外,對其心理上的影響則可能會持續到成年階段,甚至一生。據美國大學對年輕女性所做的調查顯示,在兒童時期受到性侵犯的女性中,9.3%有過自殺行為。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有自殺意念、自殺企圖;影響比較輕的,也會濫用藥物,或者有精神上的抑郁、過度自卑問題和人際交往障礙。而長大后過早發生性行為的比例,也遠遠高于一般沒有受到過性侵犯的孩子。
所以,為了我們的孩子有個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未來,家長千萬要提高警惕。因為,兒童性侵犯可能就在你我身邊,一不留神可能就會讓我們對孩子愧疚一生。
近年來,兒童性侵案愈演愈烈。它并非天方夜譚,也并非遙不可及,而是真實地發生在你我身邊,時刻威脅著孩子的安全。被性侵害過的孩子,一輩子會生活在陰影中,造成各種心理和人際交往障礙,影響孩子成年后的正常生活。所以,聰明的家長一定提高警惕,別讓性侵害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2.虐童,是孩子無法承受的痛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本應該充滿愛的陽光照耀和知識的雨露澆灌,可是事實上,針對兒童的暴力事件卻屢有發生,讓他們幼小的身體和心靈承受著無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2012年10月24日,網絡上流傳一張幼兒園女教師以拎耳朵方式虐待學生的照片,引發社會的震驚。
照片中,該教師雙手揪住幼兒的耳朵,將孩子拽離地面。幼兒雙手試圖護住耳朵,疼得張大嘴巴哇哇大哭,表情痛苦,教師卻表情愉悅。
后來,網友又在該女教師的QQ空間里發現了更多虐童照片。有將幼童嘴巴用膠帶封住、將幼兒倒插垃圾桶或頭頂簸箕等體罰的照片;也有讓幼兒親嘴、脫掉褲子讓其他小朋友參觀等侮辱人格的照片,這些舉動把小孩當玩具,其行為令人發指。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被虐很多并不知情。
被拎耳朵的男童當時只有4歲。事件被曝光一個星期前,他的耳朵突然出現紅腫,但父母并未在意。直到外婆詢問,孩子才說是被老師打的。母親當時并不相信兒子的說法,以為兒子是不想上學故意撒謊。"老師對你嚴厲是為你好,她怎么會故意打你?"直到后來母親在網上看到兒子被虐的照片才了解事情的真相。那一刻,母親眼淚奪眶而出:"她也是爹媽養的,以后也要做母親,這種事情她怎么做得出?"
同樣其他受虐的幼兒的家長也是一樣。小玉的媽媽也是在朋友提醒下看到了網上流傳的照片。看到女兒的"接吻照",小玉的媽媽才終于明白半年前女兒為什么要問那個問題。有24小時晚上,女兒一本正經地問媽媽:"媽媽,你和爸爸接吻嗎?"小玉媽媽當時以為是女兒看電視學來的,還訓斥女兒以后少看電視。
這一例事件并非偶然,近年來,虐童事件時有發生。3歲女童的下體被老師放置蕓豆;7歲男童被逼接受紫外線"消毒"的懲罰;還有7名兒童因上課說話,被老師用電熨斗燙傷……毒手頻繁伸向幼小的孩子們,不禁讓我們膽戰心驚。
學校儼然成為了虐童的高發場所,但很多家長都很大意,不愿意相信孩子的老師會做出暴力的行為,甚至不相信孩子的話,替老師辯解、訓斥孩子,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二次傷害"。
除此之外,家庭中的虐童事件同樣不容忽視。
我家隔壁住著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小博。小家伙今年上四年級,很聰明,也很懂事。可是有24小時,忽然聽到隔壁家里傳來小博的哭喊聲:"媽媽,別打了,別打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我能想象到棍棒落在孩子身上,孩子左右閃躲的情形。
第二天在小區遇到小博的媽媽,問她怎么回事。小博的媽媽很氣憤地說:"說了多少次了不讓上網,他老管不住自己。后來他爸把網線斷了,他居然偷家里錢,跑到外面網吧偷偷上網。"小博媽媽越說越氣憤。
我勸小博媽媽:"孩子是不對,但你光靠打能管用嗎?"小博媽媽沒有正面回答我的話,而是說:"我打他也是為他好,這個年紀的孩子不管真不行……"
后來,我們又聽到幾次小博家里傳來的哭喊聲。還有一次,看到小博站在烈日下,滿頭大汗,幾乎曬得快要暈倒了。我以為他父母不在家,他進不了門,就讓他趕快到家里喝口水。小博搖搖頭:"阿姨,我不能去,媽媽讓我站到這里不許動,我要是動了,晚上就不讓我回家了。"我大驚,忙問他發生什么事情了。原來,小博最近的學習成績一直下降,媽媽讓他站在烈日下反思原因。
這種"暴力訓兒"的方式在我們家庭生活中并不少見。中國政法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七成兒童曾受到過家庭虐待。
跟案例中小博的媽媽一樣,在中國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思想"孩子是我的,愛怎么管就怎么管",甚至有的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封建觀念。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很多孩子僅僅是因為調皮,讓家長在親朋好友面前沒面子;僅僅是因為沒有達到家長設定的目標;僅僅是沒有按照家長的意思做事……而受到家長的暴力對待。甚至有的父母心情不好,也會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很多人還會對孩子說:"我這么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這么做真的就會對孩子好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我這么做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本身已經構成了語言暴力。心理專家認為,這樣的語言暴力容易讓孩子背負壓力,一旦他沒有達成家長設定的目標,孩子自己首先會有一種深深的挫敗感,覺得愧對父母的培養。久而久之還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遇到困難缺乏自信、容易退縮;甚至在人際交往中,也會產生自卑、多疑的人格障礙,不能正常地跟他人交往。
而一些頻繁遭受暴力的兒童還可能會患上抑郁和焦慮。這類孩子往往缺乏自尊、自信、自愛,缺乏安全感。在青春期易出現早戀,易產生逆反心理,長大后不愿服從社會規范,比其他孩子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有人曾經用一句話形容虐童對孩子的傷害:"受虐孩子的內心就像一顆核桃,上面布滿了溝壑,一生為之沉重。"
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及時發現孩子身邊的暴力隱患,為孩子撐起一片愛的天空,讓他們免受各種暴力侵害,快樂茁壯地成長。
孩子如同嬌嫩的幼苗,需要大人的呵護。但是,來自學校和家庭的虐童事件時有發生,有些是惡意的傷害,也有些則是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對孩子進行的身體和精神上的虐待。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別讓孩子再受類似的摧殘。
……
正確教養孩子,養成獨立人格及品行。幫助孩子樹立防范意識,避免校園侵犯、性侵害、拐賣等社會危害!
中國父母必讀的兒童防侵害實用指導手冊!武裝自己,為孩子成長保駕護航!最、最實用的防范經驗。案例解說頭頭是道,是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