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提問題,就馬上告訴他答案?
邊告訴答案,還邊讓孩子背下來?
……
如果是這樣,那你的孩子只能成為小學生秀才!
想要孩子成為單純的小學生秀才,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將孩子盡早地推向早教大軍,讓他們在學習各種知識的路上占盡先機。這樣一來,在一段時間之內,孩子或許可以成為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然而,奇怪的是,那些幼兒時期在父母陪伴下盡情玩耍的孩子們,卻在接下來的日子里顯示出強大的后勁,由學習興趣、創造力、想象力、思維力、表達力等構成的合力,很快令他們后來居上,不管是學習方面的實力,還是與人交往、心理、情感等社會能力,均超過那些小學生秀才們。他們成了這場角逐中真正的贏家。
很顯然,要想使孩子擁有的學習力,成為的贏家,其關鍵不在于讓孩子在知識的獲取上快人一步,而是要讓他們在接收知識之前,造就可以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將自己獨特的想法從大腦中引導出來的創造力、從紛亂復雜的事物中找出問題實質的思維力、提出別人都提不出的問題的想象力、將自己的想法合理有效地表達出來的表達力……這些學習力,構成了孩子立足社會所不可缺的競爭力。
本書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您證明,學習力將如何定義孩子的未來!
真正決定孩子未來幾十年的,是孩子的學習力!
學習力,是創造力、想象力,是表達力、思維力……
韓國人人皆知的學習研究專家——哈佛博士李昌烈,集合東西方教育精華,找到了切實提高孩子學習力的秘密!
該書作為學習指導類讀物,在韓國屢屢重印,韓國學生及其家長幾近人手一
冊!!
中國狀元研究人王極盛教授、中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聯袂傾情推薦
李昌烈,韓國著名的學習研究專家。從首爾大學物理學專業畢業后,他遠渡重洋,留學美國,26歲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回國,29歲成為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的教授。
上小學時,李昌烈曾因同學能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而感到新奇,是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學生。但是上了高中之后,他的情況發生了逆轉,成績開始漸漸提升。父母對他采取的不是填鴨式教育,而是鼓勵他盡情發揮,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在哈佛大學,他與獲得諾貝爾獎的教授以及世界最的人才共同探究,進一步確認了自己以"學習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他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國教師、學生及學生家長宣傳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力的學習方法,告訴大家應該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切實強化孩子的學習能力。他的教育理念因其獨特性、實用性和現實效用正日益受到學生和家長的重視,他的作品在韓國學生中幾近人手一冊!除此之外,李昌烈還著有《英語失敗,皆有理由》《操控英語》《無限挑戰英語單詞》等書。
序言:父母真正需要為孩子準備的是什么?
及時章 首爾大學和哈佛大學的關鍵差異——創造力
百分考卷并不決定一切
首爾大學是讓天才變庸才的地方?
我的哈佛大學挑戰記
讓哈佛大學成為世界頂級學府的創造力教育
第二章 善于想象和表達的孩子長大了
并非做題做得好就是英才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自由的想象力
讓孩子體驗投入的樂趣
為什么要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
有了新體驗就記下來
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先培養自控能力
積極的孩子學習好
第三章 舉一知十的科目學習法
弄懂一個自然就能知道九個
真的應該多讀書嗎?
要不要消滅電視呢?
百分百使用電腦的方法
害怕英語,是有原因的
論述這門課只要了解就很簡單
想象會讓科學變得更有趣
第四章 哈佛大學的創造力教育
哈佛沒有學習狂
得滿分也上不了哈佛?
承認多樣性的大學
哈佛大學不是美國大學
培養超越哈佛的人才
附:最令父母們糾結的12個家教問題
面對韓國的教育熱,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孩子害怕發言怎么辦?
孩子精神散漫、注意力不能集中怎么辦?
我想知道英才的標準和家長的作用。
奧林匹克競賽讓我感到負擔很重,怎么辦?
英語教育應該從什么時候開始呢?
學英語的時候,是紙質詞典好,還是電子詞典好呢?
上高中的孩子想去留學,我該怎么辦?
擔心孩子能不能過好一個人的留學生活,怎么辦?
小學生可以獨自一人去參加語言研修嗎?
如何適應國外的學習生活?
我打算在國際機構工作,該準備哪些東西呢?
第二章 善于想象和表達的孩子長大了
并非做題做得好就是英才
踐踏孩子可能性的英才綜合征
能將個人的想法從大腦中引導出來的就是教育。那我們能從孩子們身上引導出什么呢?要說出自己的想法,必須先培養孩子提出問題的能力。我們總認為能輕松解答出難題的孩子是聰明的,而且我們也這樣教育孩子。然而這不是在引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是讓孩子說出別人的想法罷了。
從新聞媒體將神童作為話題時常炒作,就不難看出韓國對于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存在著錯誤的認識。比方說,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就通過了一級漢字考試,小學生就能算微積分,連大人都覺得難的托業考試,小學生竟然能得滿分等,這種故事多得都不稀奇了。
對于這種神童的判斷標準,我無法認可。看一下判斷孩子是否為神童的托業考試題,就會知道,里面的題目大都是"現在3點,火車1小時后離開,那火車幾點出發"、"三明治3美元,給5美元,要找幾美元",等等。這種托業不是鑒定孩子英才性的考試,只是考查孩子能聽懂多少英語而已。如果用韓語考察那些題,孩子們拿不到滿分才奇怪呢。
雖然不知道一級漢字考試到底有多難,但通過那種考試,肯定要接受很多背漢字的訓練。孩子年紀還小,即便接受訓練,也很難通過。就算是通過一級考試,那也不能成為證明孩子是天才的證據。能寫出那些幾乎不用的漢字就是天才,寫不出來就是庸才,這顯然無法成為判斷的標準。
小學生就能算微積分實在是了不起,可微積分也不能成為判斷孩子是否是天才的標準。形態各異的函數是微積分的難點,但微積分比想象的要容易,不過是一項基本的數學技巧而已。最近市面上已經出現能做微積分的機器和電腦程序了。
上面提到的幾種考試都是需要答案的,能做出給的問題就是天才,做不出來就是庸才。這種考試根本無法成為判斷是否是英才的尺度。因為,正確答案并不重要,提出問題遠比做出答案更重要。
把父母自身的成就感放在及時位?
媒體炒作神童不是最近才有的事情,過去被介紹的那些神童,長大成人以后的生存狀況往往讓人覺得失望。有人笑言,愛因斯坦如果出生在韓國,那只能當中餐館的配送員。數學強,其他科目都不行,這種人肯定上不了大學。找零錢算得那么快,中餐館配送員的職業最適合他。聽上去也許是個有趣的玩笑話,但其中包含的問題卻很嚴肅。韓國神童的失敗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
及時,本身不是天才,因媒體的炒作而變得有名。小小年紀就能在一級漢字考試和托業考試中得高分,媒體覺得這是個話題,開始競相報道。當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說,因為媒體報道神童才失敗的。媒體的錯誤在于模糊了判斷孩子天才性的正確標準,誤將這樣的孩子稱做神童。
第二,是因為個人的錯覺。孩子們受到媒體的關注之后,往往就相信自己是個神童,漸漸荒廢不再努力。即便是通過了一級漢字考試,但還是有很多不認識的漢字。除了漢字,還有很多知識要學。通過托業考試,也并不意味著就掌握了高水平的英語能力。作為神童備受關注的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正確的,經常聽不進有益于個人學習的忠告。
第三,父母短淺的欲望引導孩子走上更加錯誤的道路。沒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聰明伶俐,受人認可。但那些被稱為神童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為了盡快得到別人的認可,會強制孩子學習,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學習壓力。而孩子一旦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就錯誤地以為所有的一切都完成了。明智的父母應該將子女放在及時位,而不應該將父母自己的成就感放在及時位。
到底應該把教育孩子的重點放在哪里呢?前面我已經提到過了,提出問題的能力遠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作為父母,不能滿足于孩子能正確回答出問題。答案并不重要。知道問題不知道答案,可以在書中找,也可以詢問他人。如果這樣還是找不出答案,那就先把它儲存在大腦里,日后總能找到。但如果連問題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話,那無論如何是找不出答案的。
出生于德國的愛因斯坦曾在上學的時候學習過希臘語,可是希臘語在德國根本用不到,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又多,愛因斯坦總是學不好。面對這樣的愛因斯坦,老師總是這樣說,"你是個低能兒"、"你將來長大了也是一事無成"。多么愚蠢的老師啊。日后當愛因斯坦成為世界著名科學家時,曾經有記者問他聲速是多少。愛因斯坦回答說:"我從來不把在書中能找到的東西放在大腦里。"由此可以看出,愛因斯坦思考的是問題,而非答案本身。
比爾?蓋茨也是非常重視問題理解的人。他出生于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度過了一段平凡的中學時光后步入哈佛大學。但他只是通過學習拿學分而已,思考的焦點全都放在了電腦上。最終他為了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大展拳腳而休學。直到他也沒有復學,而是揣著兜里的幾美金選擇創業,創建了微軟公司。20多年來微軟公司一直稱霸全世界軟件市場,他也由此成為世界首富。
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功,難道是因為比爾?蓋茨是世界上開發電腦程序最棒的人嗎?開發電腦程序的除了他之外,還有千千萬萬個。電腦程序開發的工作非常復雜,需要具備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開發出各領域的程序的。
比爾?蓋茨在開發電腦程序上的確很有天賦,但他開發出來的程序是非常簡陋的。開發出簡單的程序之后,他對其影響力和意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思考。比爾?蓋茨說微軟公司之所以能夠發跡,始于和IBM公司的合作。當時IBM公司進入PC市場,選擇供應運營體系的運營商,雖然比爾?蓋茨沒有開發運營體系的能力,但卻與IBM簽下了運營體系供應合同。隨后,他聯系當時開發出Q-DOS程序的蒂姆派德森,將Q-DOS程序買入,并雇傭了蒂姆派德森。后來,他對Q-DOS程序稍作改進,貼上MS-DOS的標簽開始銷售。MS-DOS是控制全世界PC的運營體系,是windows的母體。
比爾?蓋茨自己并沒有開發出運營體系,也就是說他并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他知道向IBM供應運營體系意味著什么,也知道運營體系對電腦而言是何等重要的東西。同時他也了解到,開發運營體系需要雇用什么樣的員工,也就是說,他理解了這個問題。
必須要培養理解問題的能力
最近韓國一直在關注創造性人才的教育。我認為所謂的創造性人才就是知道問題而非知道答案的人。不久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來到韓國,毫不留情地給了韓國一個忠告。托夫勒說:"如果不將現有的教育體系翻盤,培養出創造性人才,那韓國就沒有未來。"他還說現在韓國的教育制度"不過是用面包模具生產面包而已"。
我們來比較一下韓國教育和美國教育的差別。很多韓國孩子早期留學都去美國,而且很多孩子從美國回來之后繼續在韓國學校里學習,很容易做比較。有的人說美國教育水平比韓國高得多,但也有人說在美國學習的內容太容易,留學回來之后趕不上韓國孩子的進度。乍一看兩種意見截然相反,那哪種說法更有道理呢?
就教育內容而言,很難說哪個國家的水平更高。韓國在設置課程的時候肯定是參考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課程的,并非只有韓國這樣,其他國家在設置課程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地參考世界各國的課程設置,因此年紀相仿的年級里,全世界孩子們學習的內容都差不多。
可是在教育的方式上卻能看出差異。在韓國,掌握了課堂內容的孩子總能受到表揚,被稱為天才。而這種方式是培養不出創造性的。雖然韓國也有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教育項目,但在我看來這些項目只是有個名頭,名不副實。所謂的創造性并不是要創造出什么了不起的東西。一個小學生創造出來的東西能有多了不起呢?所謂創造性就是能創造出帶有自己風格東西的能力。人說習慣成自然,形成鼓勵個人創造的氛圍,今后肯定有機會創造出了不起的、有獨創性的東西。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覺得能解微積分的小學生不是神童,能編微積分的小學生才是神童。擁有編微積分的能力是很了不起的。哪怕小學生編出來的不是微積分,而是只有自己能講通的荒唐理論,只要懂得自己思考,那這種孩子成為天才的可能性就很高。
在哈佛大學學習的過程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一有機會,老師就會詢問學生感興趣的領域是什么。不光是本科生,也經常會問研究生和博士生。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自己必須要先思考。只要明確了領域,前方的道路就豁然開朗。知道自己該學什么,該做哪些練習,也就找到了答案。當學生找到自己關心的領域并潛心研究的時候,父母和老師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勵和支持。
自己確定的目標,實現起來會很有動力。據韓國勞動部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有70%的求職者大學畢業之后不知道自己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這可以說是缺乏目標和動力支持的教育釀成的苦果。
怎樣才能培養理解問題的能力呢?有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才能思考問題,將好奇心和想象力具化成提出問題的能力,自己給自己制造問題是個不錯的方法。
考試之前,我一般不會做練習題,而是站在出題者的立場上,直接出題。為了備考把筆記上記的內容都背下來實在是太枯燥了,而且效果不大。所以我就換了個角度,開始思考如果我是個老師的話,我會出什么題。把課堂上學的內容直接變成問題。
考試題最多是33道,每一門課我都會給自己出100~200道題來做。出客觀題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所以我一般都出簡答題。
做出題練習可以站在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學習內容。平常都是站在陸地上看風景,現在感覺就像是坐著飛機從天上俯視一樣。不是有句話叫"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嗎?站在老師的角度上出題,自己的弱點在哪里就一目了然了,一來對學習不會感到負擔,二來學習效果也很顯著。
我的另一種學習方法就是舉例子。這種方法我不會用來備考,多是用在理解原理的時候。理解不了原理的時候,我會自己舉個例子套用一下原理,思考那條原理是否適用。
……
李昌烈博士的方法具有超乎想象的實際效用,彌補了當今教育中忽視孩子創造性培養和發揮的局限,有著很強大的推廣意義。
——中國著名心理學家、高考狀元研究及時人 王極盛教授
本書所傳達的家教方法和理念是作者自身實踐經驗的結晶,具有科學性、獨創性,又可指導家長們進行實際操作,有心的家長不妨一試。
——中國知名家庭教育專家 知心姐姐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