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家風”叢書共十本,其中包括曾國藩、何溥、顏之推、鄭綺、謝安、鮑志道、錢基博、秦觀、張英、嚴復十位大家。詳細梳理了他們治家的理念以及整個家族 的家規、家訓、家風,從另外一個側面讓人了解到嚴謹、有序的家風,對今天的家風建設以及整個社會道德的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每個家庭都有家風,沒有家風的家庭是不存在的。一個家庭在長期的延續過程中,也會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氣。在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都發生了革命性變革的當今社 會,人們感嘆“家風”的蕩然無存,其實不然。培植良好的家風,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夯實家庭這一社會的堡壘,進而培養全社會的良風美俗,療治現今社會的亂 象,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圖書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第26屆書博會新品力作搶鮮知/社科類(8種)
百道網書訊 書摘 書評(2016年7月)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閱讀的力量 薦書
百道網書訊 書摘 書評(2016年3月)
第三屆中國讀友讀品節推薦讀品名單(其它類)
第三屆中國讀友讀品節家風家教主題書單/家風類(50種)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閱讀的力量 薦書
勤業重群冠中西:嚴復與嚴氏家風
及時章 勤學敬業,學貫中西.
及時節.自強不息:寒門弟子的漫漫求學之路
第二節.先中后西:嚴家子女遵循的成長之路
第三節.勤勉好學,嚴謹治學
第四節.放手,另一種深沉的愛.
第五節.為學須有優游自得之趣
第六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第七節.勇敢追夢吧,少年
第八節.細節決定成敗
第九節.誰說女子不如男
第二章 樂生寬和,敦親睦族
及時節.樂生為要,健康及時
第二節.二妻一妾,忘年紅顏.
第三節.中西交鋒,婚約流產
第四節.兄友弟恭,缺一不可
第五節.提攜族輩,互助繁榮
第六節.持守中道,寬待他人
第七節.做人分量,不易圓滿
第八節.謹言慎行,低調做人
第三章 愛國奉公,己輕群重
及時節.仁心仁術,濟世窮家
——舍己為人的嚴振先.
第二節.要留清白在人間
——寧死不做漢奸的嚴璩
第三節.俠肝義膽真性情
——刺殺袁世凱的嚴伯勛
第四節.一門忠烈衛海防
——嚴氏家族與中國海軍的不解之緣
第五節.志慮忠純,坦率直腸
——孤守故土的嚴琥
第六節.背井離鄉,情牽兩岸
——孤膽悲情的嚴僑
第七節.頑劣猶可,暴戾必除
——令一家人頭痛的小弟嚴玷.
結.語
參考文獻.
讀書傳家繼世長:何溥與何氏家風
……
治家勉學存孝義:顏之推與顏氏家風
……
崇孝尚義冠江南:鄭綺與鄭氏家風
……
芝蘭玉樹生庭階:謝安與謝氏家風
……
忠孝仁義話春秋:鮑志道與鮑氏家風
……
國學之花次第開:錢基博與錢氏家風
……
孝友傳家立高德:秦觀與秦氏家風
……
敬慎謙和天地寬:張英與張氏家風
……
讀書明理為君子:曾國藩與曾氏家書
……
勤學敬業,學貫中西
及時節 自強不息:寒門弟子的漫漫求學之路
1866年是嚴復人生中及時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嚴復12歲,年初剛剛娶妻成家,開啟了從男孩兒向男人轉變的歷程。也許命運希望嚴復盡快成為一個更為成熟的男人,因此和他開了一個悲慘的玩笑。7月,福州一場突如其來的霍亂奪去了疼愛他的父親的生命。
如果嚴父振先一直健在,也許嚴復會按部就班地遵循著傳統世俗,努力通過科舉博取功名,由此光宗耀祖,了此余生。1866年之前,在父親的引導下,嚴復7歲 入私塾,曾跟隨胞叔厚甫等幾位地方耆宿讀書。嚴厚甫是光緒己卯(1879年)舉人,他采用《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為教育文本,教授方法不佳,而且慣常 擺著一副冷面孔。幼小的嚴復并不喜歡這位老師。
后來,嚴振先因醫術結識當地名儒黃少巖(字昌彝),便讓兒子在11歲那年轉而拜入黃少巖門下。黃夫子學術功底扎實,為學漢宋并重,又著有《閩方言》等書, 課經之余,常常喜歡為學生講述明代東林掌故。他教學極其認真嚴格,教學方法也別具一格。當時黃少巖與他人同住一屋,居于樓上,每遇樓下謝神演戲,便要求學 生們更衣就寢,等戲劇散場,鑼鼓聲歇,又命學生們起床挑燈夜讀。當時一些人抽鴉片,黃夫子亦有抽大煙以鎮腰酸腿痛的習慣,面對學生也不避諱,常常一管煙槍 在手,斜倚床榻,吞云吐霧。于是,在黃家常常可見這樣的場景:幼年的嚴復端坐一把小椅子,貼近煙榻,在煙霧繚繞中聚精會神地聆聽黃夫子講述宋明學案。不知 是不是受幼年時恩師的影響,嚴復成年后也有“煙霞癖”(指抽鴉片的癖好),而且煙癮很大,戒之不得,此為題外話。只可惜,師生之間的緣分太淺。這位深得嚴 復敬重和喜愛的老師,兩年后便匆匆離開了人世,令嚴復哀慟不已。黃先生臨終前,推薦其子黃孟侑繼續擔任嚴復的老師。嚴復得以在黃門繼續學業,直至嚴父去 世,家道中落,無力延師。但是,在黃門受業的兩三年間,在黃少巖父子的調教下,天資聰穎的嚴復發奮讀書,為之后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基礎。
嚴父的離世不僅中斷了嚴復在私塾的學業,而且打碎了嚴復通過科舉躋身仕途的美夢,更使孤兒寡母的生活陷入窘境。迫于生計,一家人離開了蒼霞洲的寓所,回到 陽岐的祖屋。嚴復的叔父們同意騰出兩間雜物房給其一家人居住。嚴復夫婦一間,其母親和妹妹一間。據嚴復的孫女嚴停云在《吾祖嚴復的一生》一文中所言,嚴復 實際是長房秉符公的孫子,理應住在正屋。當時也有一些親戚朋友為之打抱不平,但是嚴復堅決不肯因自己的原因,而將已經居住在正屋的親戚趕出去,只覺得有鋪 位能讓一家人安歇,有書桌可以讓自己讀書寫字便已足矣。
自此,嚴復一家便靠著母親和妻子王氏的辛勤勞作,以縫紉、繡花所得度日,常常食不果腹,早餐有時只是幾尾福州當地的鯖仔魚(一種腌制的小咸魚)。那些艱苦 的年少往事,一直深深地埋在嚴復的心中。其晚年為周養庵的《篝燈紡織圖》題詩時,情動而辭發:“我生十四齡,阿父即見背。家貧有質券,賻錢不充債。陟崗則 無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時,十指作耕耒。上掩先人骸,下養兒女大。富貴生死間,飽閱親知態。門戶支已難,往往遭無賴。五更寡婦哭,聞者隳心肺。”憂傷 的記憶可見一斑。
作為家里的男丁,其小小的脊梁承擔著全家人的希望。母親、妻子,以及兩個年幼的妹妹,都指望著嚴復有朝一日出人頭地。上天還是很眷顧嚴復的,幾個月后,嚴復的求學之路有了轉機。
還是這一年的冬天,福州馬尾船廠附設的船政學堂面向社會招生。學堂章程里規定的待遇令許多貧家子弟心動。學堂不僅免除學生所有伙食費,而且每月給予學生四 兩紋銀的補貼。此外,每三個月的考試中,名列一等者,另給十元賞銀。學生只要學滿五年,畢業后便可在政府部門謀一份差使,由政府比照外國人支付薪酬。這種 免費、獎勵及推薦就業的政策,與今天有的職業院校為招徠學生而開出的優厚條件如出一轍。當時絕大多數家庭仍以科舉為正途,對此類洋務事業不僅不甚了解,而 且抱以懷疑、敵視的態度。但是,對于嚴復一家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一家人一商量,便決定給嚴復報名,但麻煩事又來了。
在嚴復幼年時代,即便是福州船政學堂這種幾乎全部以貧家子弟為生源的新式學堂也要求報考者必須祖上清白且有紳商擔保,否則不予考慮。這簡直比今天報考研究 生時需要專家推薦信的條件還要嚴苛。而嚴復只不過是出身貧微的一個窮小子,哪曾結交過什么官商?唯有胞叔嚴厚甫是在鄉舉人,在地方上頗有聲望,但其性格孤 僻,找他擔保恐非易事。即使如此,母子二人也決定試一試。這個視新式學堂為異類的儒生果然堅決不肯為嚴復作保。有人說他是怕惹禍上身,因此才不顧侄子的生 計和前途。不過,我更愿意相信,擁有同一血脈的族親,尚不至于因膽怯而無情至此。畢竟在19世紀絕大多數文人的眼中,尤其是已經有了功名的文人眼中,考新 式學堂屬于步入歧途。也許,這位胞叔還是希望以科舉正途引導嚴復。
無論如何,嚴厚甫決絕的態度使嚴復一家頓感悲愴。好不容易盼來的機會難道就這么放棄嗎?此時,嚴氏族親有人獻計:既然你們和嚴厚甫乃三代直系,祖宗相同, 不妨先瞞著他,自行填寫他的功名經歷,以及祖宗三代名諱、職業,再想法加蓋他的私印。等學堂對保查詢時,他也不好意思當著族人的面否認。這就像黑暗中的一 線曙光,給予嚴復再次拼搏的勇氣和希望。為了能夠報考福州船政學堂,嚴復唯有放手一搏,鋌而走險。但是,此事終被叔父察覺,使之怒火中燒。他不僅破口大 罵,而且揚言要據實稟告學堂,退回擔保,直至嚴復母子跪地懇求,他才勉強答應放過嚴復一馬。至此,嚴復才真正具有了報考福州船政學堂的資格,真可謂一波三 折。
不過,在入學考試及之后的求學之路中,嚴復可謂一路坦途。入學考試的題目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由當時正處于丁憂的主考官沈葆楨所出。念及剛剛過世的父 親和含辛茹苦的母親,嚴復悲從中來,將深深的思念和感情化于筆端。文章一氣呵成,感人肺腑,深得沈葆楨贊賞。嚴復也憑借此文拔得頭籌,自此正式走上了學習 “西學”的道路,成為一名駕駛專業的學堂生。
在福州船政學堂學習的五年,是嚴復知識結構和思想觀念變革的重要時期。在中國傳統四民社會中,從舊學塾走出的傳統士人的知識結構主要是“經、史、子、集” 四部之學。他們以誦儒經、熟八股為手段,以參加科舉、考取功名為奮斗目標,而視“生、光、化、電”等自然科學為奇技淫巧之小慧。在西學東漸的進程中,舊文 人知識結構的缺陷致使其視野狹窄,目光短淺,對中西二學的評價亦有失偏頗,進而盲目排外,拒絕新知。新式學堂則是孕育中國新型知識分子的搖籃。雖然福州船 政學堂也有“讀經明理”的要求,但是主要以英國教育為藍本,開設西學課程。所設置的英語、算術、幾何、代數、解析幾何、動靜重(力)學、電磁學、光學、熱 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航海術等語言和自然科學課程,以及航海訓練等實踐活動,為嚴復打開了一扇通往西學新知和西方文化的窗戶,也為其日后出國留學打 下了基礎。
家有家訓、家風,校有校規、校風。對于嚴復而言,母校的影響已經深入血液,成為他青春美好的記憶和思想精神的支柱。在嚴復晚年的回憶中,福州船政學堂是溫 暖的,記錄著他青春歲月灑下的辛勤汗水。剛入學時,校舍尚未建成,學堂便借了城南定光寺的房舍作為教室。他清晰地記得,在古剎暮鼓聲中,他曾漫步校園,手 捧書冊,如和尚念經般反反復復誦讀英語。這份獨處的寧靜隔離了塵世的喧嘩,洗滌著內心的浮躁,真是別有一番滋味。
時光荏苒,五年的光陰轉瞬即逝,依靠勤奮扎實的求學態度,嚴復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是福州船政學堂名副其實的優等生。1871年畢業后,嚴復與劉步蟾等同 學被派往“建威”艦實習,隨艦赴廈門、香港、檳榔嶼、直隸灣、遼東半島等地,學習測量太陽、星座的位置,駕駛軍艦等技能。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 路。”遠離故土的實習生活,使這個之前從未走出福州的青年及時次見識了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