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在過去十多年從無到有,發展迅猛。中國民間財富的快速增長,呼喚著財富管理行業的大發展。而這一發展為中國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提供了條件,也為金融監管政策制定帶來了新的挑戰,并且直接影響著千家萬戶老百姓的生計。如何管好用好手中的財富,讓它更加穩健地增長,終為自己和所愛的人帶來切切實實的生活品質的改善、幸福感的提升,成為無數家庭關注的重要問題。
同時,中國數十萬的財富管理行業從業人員,以及無數有志從事財富管理的年輕人,也亟須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加以指導,建立能夠適應客戶需求、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和監管環境的方法論。如何在整個行業仍然處在幼年期的時候,既兼顧機構的生存和發展,又盡量考慮到財富客戶的滿意程度和長期利益?如何把財富管理從一個簡單的產品銷售工作變成一個真正系統地服務于財富客戶財富管理需求的行業?如何在仍然非常浮躁的中國資本市場中與客戶建立起持久的信任關系?這是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
這本書也獻給金融政策制定機構、監管部門,以及各種財富管理機構的領導者。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潛力巨大,方興未艾。經過過去十多年突飛猛進的發展,市場已經初具規模,但各種不同的財富管理機構人員主要是在自發無序地“野蠻生長”。隨著財富管理行業在整個資本市場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亟須對這一行業進行系統梳理,改進商業模式,制定行業規范,促使財富管理行業更加健康有序和可持續地發展。
這是一本站在中國人的立場上對財富管理行業進行系統梳理的書。作者精通西方成熟市場的財富管理體系,深知其對于中國的借鑒意義。但是,如果不顧及經濟發展階段、市場成熟程度,以及監管環境的區別,直接套用成熟市場的所謂的做法,只會是東施效顰,南橘北枳。書中的想法、理論,都是在無數次和中國的財富家庭、博學業內人士,以及政策制定和監管部門的博學專家學者的思維碰撞中形成的。這本書的出版,將激發對財富管理行業更加廣泛深入的討論,從而共同推動這一偉大事業在中國的發展。
1. 這是一本專門寫給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一本財富管理著作。對于完善金融市場規范、提高財富人群認知、提升金融從業人員知識體系等有重大意義。無論是政策研究者、金融從業者還是財富人群,這本書都不容錯過。
2. 金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基于國內外金融領域的豐富理論經驗和實戰經驗,詳細解讀了中國發展歷程,針對中國特殊的金融環境和特征,詳細剖析各類金融工具,并為不同的財富群體量身制定了財富管理方案。
3. 這本書得到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 默頓等幾十位國內一線經濟金融領域專家、學者鼎力推薦。
金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講席教授、博導,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國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部級千人計劃入選者。曾任哈佛大學商學院金融教授兼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執行理事,現兼任牛津大學商學院金融教授(終身教職正教授兼博導),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同時擔任北大-哈佛-牛津“全球華人家族企業領導與變革項目”的創始中方聯席主任和北京大學“中國財富管理研究實踐平臺”主任。他是全球法人治理協會(GCGC)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成員、中國區代表,中國管理與現代化研究會理事、股權投資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金融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他擔任多家公司的獨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并且在多家國際組織、學術及實務機構擔任高級顧問或理事。
袁慰
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研究主管。主要從事企業管理教學案例的研究與開發,關注與研究財富管理、股權投資、醫療健康產業等領域。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自 序
及時章 財富概念知多少?
什么是財富?
財富的主要表現形式
什么是財富管理?
從供給端看財富管理
大力發展財富管理行業的意義
第二章 超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管理
超高凈值人群的特點和財富管理需求
財富的保值增值和代際傳承
中國家族財富管理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家族財富傳承的本源—“傳志立德,回報社會”
第三章 家族辦公室和家族信托
家族辦公室
家族信托
第四章 私人銀行、私募投資基金和理財信托
設置門檻,業務多樣—私人銀行業務
既看價值,又重成長—私募投資基金
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理財信托
第五章 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
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
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證券公司
保險公司
P2P
第六章 智能投資顧問
什么是智能投資顧問?
智能投資顧問的價值
智能投資顧問在美國的發展
智能投資顧問在中國
智能投資顧問相對傳統模式的優勢
如何做好智能投資顧問?
智能投資顧問是否會取代人?
智能投資顧問的未來
第七章 中國財富管理行業現存的問題
“買 櫝還珠,本末倒置”—社會各方包括從業人員本身對于財富管理的價值認識不清
“似 是而非,模棱兩可”—對于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產品發行等其他中介形式的區別和聯系認識不清
“時 過境遷,固步不前”—對于商業模式如何隨市場環境演化認識不清
“因 財而聚,力有未逮”—財富管理機構面臨的兩個黏性不足問題
“形 式不同,各有所短”—各種商業性財富管理機構的具體問題
“競爭激烈,頻頻受限”—資產管理端的主要問題
“群體變換,需求多樣”—財富家庭的主要問題
“形式變革,財富升華”—未來可能的趨勢
第八章 商業模式探索和行業未來
幾種主要財富管理機構的中外對比
關于未來中國財富管理商業模式的思考
附 錄 行為金融學和財富管理
注 釋
參考文獻
成熟市場對房地產投資的定位
在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為代表的中國一線城市,一套核心區的100 平方米的房子目前的價格很可能超過1 000 萬人民幣(略高于150 萬美元)。而2016 年美國芝加哥市獨棟別墅的房價中位數為每棟22 萬美元左右。看上去,如果賣了北京的房子,不但可以在美國買大房子,還能依靠剩下的錢躋身富人之列。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美
國的房價沒有像中國這樣漲勢兇猛、價格奇高呢?
反觀歐洲和北美社會,雖然同樣提倡居者有其屋,而且在很多西方國家社會中,房地產凈值也是大多數家庭最重要的一項財富項目,但事實上,對于中等收入階層的大多數人而言,這些房地產大多是自住性房地產,而非投資性房地產。即便是位于財富金字塔最頂端的高
凈值家庭,它們在房地產中的投資也基本不超過自身總財富的20%。
另外,隨著自身財富的增加,這一比例還會快速下降。根據統計,美國家庭凈資產超過100 萬美元的所謂高凈值人群,他們所擁有的針對股票債券等的投資性資產在全部資產中的占比超過6 成。而且,擁有越多家庭凈資產的人,其在住宅[包括自用住宅、商業地產以及REITs(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等在證券市場可以交易的房地產投資基金]上面的投資比例越低,而在住宅以外的其他資產上投資的比例越高。
在家庭凈資產100 萬—500 萬美元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資性資產占全部資產的62%。在家庭凈資產500 萬—2 500 萬美元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資性資產占全部資產的68%。在家庭凈資產2 500 萬美元以上的人群中,住宅以外的其他可投資性資產占全部資產的69%。
將美國高凈值家庭持有的自住和投資性房地產(包括商業地產、自用住宅以及REITs 等)占比相加,其總和不超過凈資產的21%,而且隨著家庭總資產的增加,這一比例快速下降。這與中國財富家庭將近70% 的凈資產投資于房地產之上的理念相差甚遠。同時,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美國的財富家庭更青睞股票、基金等金融產品,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投資是長久的財富積累方式。同時,歐美國家的投資性房地產大多持有在機構投資者手中,被視作機構的一個重要的資產組合類型,而且投資性房地產在專業投資者手里能夠得到更好的風險和流動性管理。單個的財富家庭更多是將房地產看作耐用消費品(自住性房地產),而不是投資。對于歐美財富家庭來說,他們管理和儲存財富時更多地使用的是投資性房地產以外的其他金融工具。這其中的原因很多,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房地產作為一種財富儲值工具有一些不好的屬性,譬如說,由于物理的磨損以及式樣的過時,房地產的使用價值通常只會隨著時間減少,而不會增加。
再回到中國,之所以還有那么多的財富家庭仍然把投資性房地產作為自己財富儲值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觀察到投資性房地產的歷史回報幾乎高于中國老百姓可以接觸到的任何其他儲值工具,包括銀行存款,也包括股
票、債券等有價證券。這是一個可悲的現象:由于過去中國的資產種類不夠豐富,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緩慢,很多老百姓只能選擇把絕大多數未來的購買力存儲在自己比較熟悉的房地產上。至少這是祖祖輩輩都使用的,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儲值方式。但從宏觀層面來分析,
中國經濟和中國民間對投資性房地產行業的過度依賴,減少了社會資金對于實體工商業的支持,導致了社會總生產力的極大浪費,也使得中國生產力的提升速度可能遠低于其潛在可能。根據貝恩資本和招商銀行的調查統計,到2015 年,中國的民間財富大約為120 萬億元人
民幣,相當于GDP 的2 倍左右,其中50% 以上仍然投放在現金和投資性房地產上。現金的平均收益率很低,而投資性房地產未來價格波動的風險很大。這種低效的選擇是中國資本市場相對不發達的一種表現。
l 金李教授的書是一部既接地氣又符合目前國際財富管理理念的佳作,其對中國財富管理的現狀和未來進行的獨到分析,對于財富管理行業、監管部門和財富人群都具有特殊價值。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 王忠民
l 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積累起可觀的財富。如何管理好這些財富?金李教授的新書不僅可以幫助財富所有者正確理解和合理進行資產配置,還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思考如何對資產管理行業實施更加有效的監管,以及如何推動該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 李波
l 本書很好地呈現了財富管理的全貌,結合財富和財富管理的歷史演進與中外實踐,對我國財富管理業態以及政策變遷做了全景式解讀,深入淺出而不乏真知灼見,無論是金融從業者、研究者還是金融政策制定者,都可以從中獲得啟示和靈感。
——中國證監會基金業協會會長兼黨委書記 洪磊
l 金李教授用平易近人的筆調為中國現實和潛在的財富管理需求者做了一個的知識普及,以兼具古今中外的視角為中國財富管理機構提供了一本對標補短板的教材,對有關監管政策的改進也應有所幫助。
——中國銀監會信托業協會黨委書記 漆艱明
l 金李教授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學者,在財富管理領域有獨到深入的研究。《中國式財富管理》視野開闊,既有對歷史的回顧,又有對未來趨勢的展望。不論是從事資產管理研究還是進行財富實務投資,都會從書中獲得眾多有益的啟迪。
——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主任 范文仲
l 改革開放30 多年,中國經濟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增長神話。國強則民富,伴隨著經濟崛起,居民財富快速積累,進而造就了財富管理的業務藍海。挖掘這片藍海,既需要西方成熟經驗,更需要中華傳統智慧。金李教授的這本《中國式財富管理》,就是這樣一本放眼世界、立足中國的著作,飽含真知灼見和實踐價值。鄭重推薦!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 張紅力
l 金李先生是我所欽佩的知名教授,他長期致力于中國的財富管理和家族企業的治理與傳承的研究,成果累累。他的新書,《中國式財富管理》,為財富客戶提出了財富管理的原則、意義和方法,無論是對于高凈值客戶、中產階層,還是草根投資者都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建議;為中國大量從事財富管理的機構提出了系統梳理業務的指導原則和方法論;為財富管理行業的政策制定和監管機構提供了獨特的角度。此乃一本不可多得之好書,讀之收獲良多。
——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 章更生
l 隨著中國經濟的升級,大眾創造和積累財富的能力不斷提升。金李教授的新書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僅在財富向資本轉化從而激發財富的創造力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在創新中國、引領智慧經濟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更為當前擁有財富的每個人如何順應發展需求,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有益的路徑和方法。
——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衛
l 財富可以改變人生,如何管理財富也會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結合前沿研究理論和中外市場實踐,金李教授通過豐富的案例,用深入淺出的表述方式,將中國式財富管理從基礎理論,到各方參與者的訴求和行為特征,再到不同商業模式的演化和發展做了系統而翔實的闡述和分析。時間跨度上,此書不但涵蓋了中國式財富管理的歷史和現狀,而且展望了未來的2.0 和3.0 版商業模式,這也是嘉實正在努力實踐的“買方”模
式,一種符合投資者利益的制度安排。作為一個過去20 余年一直從事理論研究和領導實踐的行業老兵,我在此強烈推薦這本難得的好書,相信投資者、從業者、管理者和研究者都能從中受益。
——嘉實基金管理公司總裁 趙學軍
l 金李教授從過去、現在到將來,從國際到國內,多視角解析財富管理,這本書對于我們從事財富管理服務的人來說有很重要的學習和借鑒價值!
——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 湯曉東
l 在過去那種物質匱乏的時代,中國社會的剩余財富不多,自然沒有太多的財富管理需求。如今是財富型社會了,有哪些財富工具、如何管理財富就成了你我都關心的大話題。金李教授多年從事財富管理的教學和研究,這部著作既通俗實用,又能助人增長知識,不愧為財富管理的佳作。
——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 陳志武
l 金李教授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和北京大學。《中國式財富管理》是其匠心之作。本書借鑒國際財富管理的前沿理論和先進實踐經驗,深接中國實際的地氣,集金李教授多年的研究和洞察,抽絲剝繭,對中國財富管理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全書文筆清新流暢,將專業性和可讀性結合,是了解中國財富管理的必讀著作。
——香港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院長 蔡洪濱
l 毫無疑問,中國已經進入財富管理的大時代。然而,什么是財富?什么是財富管理?中國財富管理現狀,高速發展背后的推動力量,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是什么?財富管理領域有什么商業模式,未來的獲勝模式會是什么?中國人怎樣利用財富管理所提供的各種機會,追求幸福感更強的生活……金李教授踐行知行合一,在他的新書里次系統梳理并回答了這些重要問題。我相信這本對學界、業界和公眾都具有價值的書一定會改變我們傳統的財富管理觀念,幫助推動中國財富管理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劉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