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近年來中外文化產業新鮮 經典案例集結成冊。包括八大板塊,分別是熱點、學術經典、影視傳媒、品牌動漫、民俗瑰寶、歷史名城、文化遺產和體育娛樂。每一板塊都精心挑選若干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可以為高校人文社科專業師生,文化產業實體、政府、科研院所從事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和研究的相關人士提供參考和借鑒。
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專業在國內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學的眾多高校中,排名第二,學術水平高屋建瓴,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本書由文化產業管理學著名學者、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主編,菁英學人參編,精選文化產業領域熱點、學術經典、影視傳媒、品牌動漫、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經典案例,輔以深入解讀,呈現學術潮流,值得一讀。
本書在編選上構思獨到,經菁英學人披沙揀金,擇要介紹文化產業管理學經典觀點與經典案例均,內容宏富,構架清晰,對于讀者了解文化產業學術進展,豐富專業知識,汲取靈感,具有積極的意義,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文化產業管理學讀物,既可以作為高校文化產業管理學專業教材,也可以作為對文化產業創意與經營深孚興趣的讀者的案頭參考書。
韓英,女,1961年生,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系主任,專業特長及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國內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學的高校中,排名第二。
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
山東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的編纂及相應學術評價體系的建立;
山東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傳媒互動研究》;
山東省委宣傳部委托項目—《山東省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研究》;
山東大學重點項目—《研究型大學文化產業學科建構與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山東大學教學立項—《“文書學”與走向信息化的檔案學改革》;
參與項目《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增值與服務的實現研究》等15項。
代表作有:
《文化投資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
《文化消費心理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文化市場營銷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文化創意與策劃》,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文化產業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動漫產業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文化產業文獻導讀》,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卷),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2003-2007年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文化產業概論》,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文化資源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文化產業知識產權》,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廣告策劃與文案寫作》,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2008年卷),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文書學》(修訂),山東大學出版社2010年。
近年在CSSCI等核心期刊發表的主要論文:
《問題與反思——入世以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狀況分析》,《東岳論叢》2012. 9
《日本“御宅族”的行為方式及其消費特征》,《山東社會科學》2012.6
《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動漫產業發展》,《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6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9
《對非物質遺產的檔案資源開發》,《檔案學通訊》2011.5
《論日本動漫的肇始與初創》,《東岳論叢》2011.6
《山東文化產業的華彩樂章》,《光明日報》(記者專訪)2010.9.12
《做大做強文化品牌》,《大眾日報》2011.10.24
《發展文化產業與培養合格人才》,《山東大學報》2005.11.19
《從居延漢簡看漢代上計檔案》,《檔案學通訊》2010.6
《傳統奢侈品與新奢侈品特征與消費群比較》,《青年記者》2010.9
《加入WTO以來我國圖書版權貿易狀況及發展路徑,《文化產業評論》2011
《中國網絡游戲的虛擬文化透視與產業延伸》,《文化產業研究》2009
《和諧世界視域中的文化安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9.3
主要獲獎:
山東大學“我最喜歡的老師”稱號(2014)
主講課程獲山東大學“質量課程” (2014)
主編:《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獲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三等獎
首屆山東大學“科利德教學獎”
首屆山東大學“教學能手”稱號
“三八紅旗手“稱號(山東大學)(2012)
《中華民族精神概論》獲“國家精品課程“稱號
《文書學》,獲“山東省檔案學會科研成果一等獎”
《文書學》, 獲山東大學“100門精品課程”稱號
項目《研究型大學文化產業學科建構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究》,獲山東大學“教學成果”獎
教材《現代文秘寫作》,獲“2003年度全國暢銷書社科類圖書獎”
教材《檔案文獻編纂學》,獲“山東省檔案學會科研成果一等獎”
隨著自制節目成為視頻網站的兵家必爭之地,視頻網站的節目制作逐漸成熟,吸引到越來越多的用戶,并因自制節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少視頻網站已經開始向電視臺銷售節目版權。而視頻網站自制節目尚處于試水階段,自身發展并不非常完備,其需要優化自身的發展策略,以尋求穩步提升的發展。
視頻網站面臨著愈發殘酷的競爭,自制節目是視頻網站突圍的“法寶”之一,首先要打造屬于視頻網站自身的品牌定位,把品牌身份宣傳給觀眾,與其他品牌競爭者之間形成差異,在觀眾心中打下自己的品牌“烙印”。如愛奇藝網站將自制節目的內容主要趨向于綜藝娛樂類,2014年愛奇藝先后與央視等電視臺聯合推出《大魔術師》、《漢字英雄》、《媽媽聽我說》等多檔熱門綜藝節目,在內容、流量、口碑、營收等多方面樹立了新標桿。在用戶心中,“綜藝”已經成為愛奇藝的重要標簽。
其次是要建立商業化的運作模式,一方面要創新廣告植入方式,由于視頻網站對于自制節目具有內容把控能力,應該減少將廣告生硬植入在片頭或片尾的方式,為廣告主提供更具針對性的精準營銷方案。如愛奇藝推出的《美食美課》,是由聯合利華家樂品牌贊助播出的,節目每期時常兩分鐘左右,教用戶如何制作可口佳肴,使得家樂調料產品的使用與節目生動融合,是愛奇藝為廣告商制定精準傳播的良好樣本。另一方面要延長產業鏈,提高網絡自制節目的衍生價值。以搜狐視頻推出的《大鵬嘚吧嘚》為例,其相繼衍生出了《大鵬劇場秀》以及《屌絲男士》兩個品牌,作為《大鵬嘚吧嘚》的衍生品牌,《大鵬劇場秀》開創了將網絡脫口秀搬至閑暇的全新模式,實現了網絡視頻自制節目“線上 線下”的雙重互動,其區別于線上信息單向傳播的互動傳播方式,通過更多的交流與互動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打通產業鏈上下游,是視頻網站實現效益較大化的必經之路。
再次要發展多樣化的盈利模式,不單一依靠于廣告收入。完善付費點播的模式,改變觀眾免費觀看的觀念,比如在2015年夏天熱播的《盜墓筆記》,先給觀眾免費看了前幾集,如想要觀看完整版則必須充值愛奇藝的VIP會員,受眾對于付費節目有前期的了解,才能讓觀眾在消費的時候有心理保障。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展“臺網互動”的版權輸出模式,即視頻網站自制內容輸送到電視平臺播放,比如土豆網自制劇《歡迎愛光臨》版權已經銷往到亞洲多個國家的電視臺,較高單集賣價超過3萬美元。
要注重節目內容的表達方式和節目的品質與內涵,多數視頻網站自制節目都經歷過以“低俗”“媚俗”來吸引人眼球的階段,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受眾心理需求的變化,自制節目應該向內容獨特化、制作精良化發展,以愛奇藝自制的《奇葩說》為例,整個節目采用辯論的形式,根據節目組指定的辯題來進行辯論。其辯題大多契合社會熱點,制作人兼主持人馬東談及對于節目的愿景時表示:“希望通過這檔節目傳達年輕人的語言方式、內心世界和價值主張,并通過娛樂的形式來傳遞價值、沉淀文化。”這檔節目在選手的唇槍舌戰當中引發觀眾的思考,在今天各種觀點并存甚至于泛濫的社會環境當中,這已經是非常大的社會意義了。也正因如此,《奇葩說》及時季總播放量已破2.5億,占領新浪微博綜藝季話題冠軍,在豆瓣綜藝評分以9.0的高分居網絡綜藝節目及時。
……
《jump》的編輯制度是由一位編輯負責一位作者,而只有作者有原作連載或者作為新人出道時才會有一位編輯負責多位作者的情況。在一位漫畫創作者白手起家的過程中,若一位編輯能發掘出一位走紅的作家,而這樣一份同甘共苦的情誼想必是伴隨一生的。就在這樣一種“可歌可泣”的共同奮斗之旅中,自然有很多伯樂識馬,相伴相依的佳話。
每個動漫出版社都有自己培養的嫡系專屬作家來提升并穩定銷量,而如何留住人才使其不流失都是漫畫社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在初期,人才稀少,會出現一些小有名氣的作家被出版社頻繁約稿,而作者也疲于交稿趕制N個連載。所以,這里也不得不提到長野規的發明:專屬契約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保障創作者的“忠誠”性,在同一時期不得為其他同類出版社投稿,從而保障了漫畫產品的獨特性,也為創作者們提供了寬松的環境,專心創作,漫畫質量也有保障。
《少年jump》在國內外都擁有驚人的發售量,擁有多種譯本。與其選擇這樣一種人才保護制度不無關系,在創作人才極易流失的今天,集英社延續了這樣一種契約方式來保障創作團隊的完整性。舉例來說,漫畫作者與公司簽訂一年合約,在這期間不能將其作品投稿其他出版社,一年之后重新決定是否續約。以至于到2000年一期期刊的宣傳中還會出現:只有在這里才能看到某某老師的作品哦。集英社對于其作品獨特性和產權的保護,正是它們能夠在電子智能,盜版橫行的時代得以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而這,也是在周刊漫畫雜志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的生存之策。在契約簽署后,漫畫家的作品不得在其他期刊上連載,從而保障了一部分的固定讀者,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新人漫畫家們可以全心全意將自己的天馬行空鋪泄于紙上,給予我們更新奇的美好感受。這樣對人才的重視,或許也應引起中國漫畫界的深思,是否對于動漫產品的質量與內容更應該多用心呢。但就像嬰孩與成人,我們的成長只有時間會證明,我們可以看到國產動漫的希望,我們也期盼著,擁有如此淵厚文化底蘊的我們,在動漫之國可以開出怎樣的絢爛之花。
……
以集英社為代表的日本的動漫已經進入了立體化的發展模式,漫畫、動畫、手機、電腦、網絡和電影等等多種媒體的交互,已經完成了衍生品開發——收益——再生產的生產鏈的擴張,一改從前的產品生產收益的較為單調的生產模式,循環可持續,且產生的經濟效益更好,形成了產業循環鏈。
日本及時家動畫制作公司、東映動畫的總裁OkawaHiroshi早在1956年就說:“不像缺乏國際吸引力的日本電影,我們期望通過動畫的‘動’和‘畫’來抓住觀眾的心,打進海外市場。”果然,他的愿望實現了。新加坡學者Wai-ming Ng 指出:“日本動漫真正實現了全球化,它將日本的流行文化輸出海外。只有它能夠與具有霸權地位的美國的動漫產業相抗衡,向人們展示流行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僅僅意味著美國化。即便是在美國、歐洲這些存在著巨大文化和語言障礙的地方,年輕人也狂熱于日本動漫。”目前,世界人們觀看的動漫產品大約有60%是日本制作的,日本占領了歐洲80%。現在的“anime”一詞已經全球通用,專門用來界定日本風格的動畫產品。另外,在英語里還衍生出一個新的詞匯“Japanimation”,也是特指日本動漫。
動漫產業也已不再是單一的產業形態,它與相鄰產業相融合,并具有了多樣化特征,更具有了生命力與活力。注重動漫中心產品與周邊產品的結合,同時注重消費者需求和市場擴大這兩個作為產業來說最為重要的因素,兼采眾長,實現了真正的多元化,實質性的發展再創造,從而實現了效益的成倍增長,成功將日本動漫打造成了國際品牌,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得到兼顧。
他們尊重創作者,尊重新的作品、新的創意。而在其中還有應該被我們留意的地方,他們的日本動漫協會,它承擔著溝通媒介和橋梁的作用:溝通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信息通道、整合資源、市場擴張等等的作用。成為推動行業與政府并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上下得以齊心,這也是其能夠蓬勃發展,生命力旺盛的很重要的原因。
有很多漫友對于這位巨人土埋半截的現狀表示擔憂,電子書漸漸成為業界的主流的今天,仍然拘泥于傳統的紙質出版物無疑是自殺行為。 但是對出版社而言,數字化戰略并不是一款有進攻意義的發展策略, 實際上更多是一種無奈之舉,一種防御手段。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出版者都面臨著重大考驗,但正是絕境艱難之處,破釜沉舟或許可見轉機,在此浪潮中,都難免會出現銷量下降的情況,行動較慢的保守企業也許會就此消沉下去。
近幾年,出版社將“數字化戰略”擺在首位,積極進行海外合作,也正是希望能融入大潮中,但紙質書品永遠不會被歷史所淘汰,這是期望的,但也是從目前來看的事實。在未來的時候,不必擔心會失去好的動漫作品來滿足自己的眼球,這也是萬幸了。
當前以網絡與信息技術以及高新技術不斷突破和應用為標志的第四次產業革命,推動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深化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全球化,推動著世界經濟的服務業化。出版社的策略有的保守,有的激進。經營策略雖有細節不同,但是在在應對潮流變化時,還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態度的。 畢竟,誰都不希望自己成為及時個出局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