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研究》以佤族文化的保護傳承為目標,應用現代技術,對佤族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搶救、搜集和整理,開展佤族舞蹈、歌曲、風情、服飾、展演等多種具有佤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利用研究;從利用現代科技保護和傳承佤族傳統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入手,研發相關旅游產品,重點打造翁丁原生態群居村落文化旅游區,旨在促進當地歷史文化保護、生態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的科技融合,創建重量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書稿中提出的眾多舉錯對其他民族文化地的旅游發展可起到示范及借鑒作用。
1.佤族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基礎態勢分析
1.1地理態
1.2文脈態
1.3政策態
1.4旅游態
2.佤族文化旅游資源及其價值態解讀
2.1佤族文化旅游資源
2.2佤族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
2.3翁丁非傳統旅游資源及價值
2.4佤族文化特征
2.5翁丁佤族旅游的市場定位
3.翁丁佤族文化與旅游產品融合模式與途經
3.1文化與旅游產品融合的一般模式與路徑
3.2翁丁佤族文化與旅游產品融合模式構建
3.3翁丁佤族文化與旅游產品融合實施路徑
4.翁丁特色文化旅游產品譜系構建
4.1翁丁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元素
4.2翁丁佤族特色文化旅游產品譜系構建
4.3翁丁佤族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系統演化
4.4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構想
5.翁丁特色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
5.1觀光型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
5.2度假型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
5.3體驗型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
5.4旅游演藝旅游產品開發與設計
6.翁丁旅游產品的培育開發和市場開拓技術及應用
6.1翁丁旅游產品開發現狀梳理
6.2翁丁旅游產品培育開發模式與方法
6.3翁丁佤族民族旅游產品的培育開發戰略及思路
6.4翁丁佤族民族旅游產品營銷戰略及思路
7.翁丁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效應監測新方法及其應用
7.1經濟效應監測評價方法及遴選
7.2社會文化監測評價方法及遴選
7.3環境效應監測評價方法及遴選
7.4翁丁村旅游產品開發的綜合效應監測方法應用
8.佤族文化原真性與文化旅游產品可續性發展的策略與措施
8.1對文化原真性的辯證思考
8.2文化原真性與旅游產品可持續性的關聯機理
8.3文化原真性與旅游產品可持續性:雙重目標下的策略體系構建
8.4佤族文化旅游產品可續性發展的實施保障措施
附錄1翁丁佤寨原生態文化旅游區旅游資源評價調查
附錄2翁丁村對民族文化展演的感知與響應(參與)調查問卷
附錄3旅游者對翁丁佤寨土著知識感知調查問卷
附錄4翁丁佤寨土著知識旅游化利用與原真性保護研究的社區居民訪談提綱
參考文獻
后記
2006年,翁丁村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稱為“的村寨”,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被評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和臨滄市十大優美村寨;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2年,被評為“中國文化產業金鼎獎 十大文化產業鄉村”;2013年,接連被評為“中國最美村鎮典范獎”和“中國十大避暑小鎮”。此外,翁丁村還是《不熄的火塘》、《孔雀眼》等電視劇的拍攝基地。
2007年7月,滄源縣進行機構改革,撤銷了翁丁村原生態文化旅游區保護與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將翁丁村的保護與開發建設工作和日常經營管理劃人滄源縣旅游局管理職能。目前,景區內設有售票點、旅游商品店、臨時游客服務中心以及簡易停車場,掛牌成立了佤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習所,配置旅游服務工作人員12人,其中:景區管理員3人、導游講解員3人、售票員2人、安保員4人。同時健全完善了景區工作人員管理辦法、門票管理辦法、村寨管理辦法等景區管理規章制度。“農家樂”經營戶達5家,旅游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200余人。
近年來,通過合力攻堅,多方籌措資金,翁丁村投入580萬元資金,對村容村貌進行保護和整治開發工作,在景區修建了進村公路1.5公里、村中步游道3公里、旅游公廁3座,完成新建佤王府、佤族民俗陳列室,完成維修保護茅草民居102戶,平整擴建民俗活動廣場1500平方米,完成整修道路標識標牌以及村寨內原有的購銷店、糧店、學校的拆遷工作,完成生態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設。目前,翁丁村組織開發了取新火、拉木鼓、剽牛、射弩競技、摸你黑狂歡等傳統民族民俗活動等旅游項目供游客觀賞或參與。
翁丁佤族村落已成長為佤山文化旅游一個標志性景觀,不僅被納入云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和云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作為云南省重點建設的200個旅游特色村中首批推進建設的50個村之一。
通過不斷努力和創新,2013年,翁丁成為滄源自治縣探索傳統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相互結合的示范點,既有效促進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加快推動全縣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