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論述德國經濟問題的學術著作,幾乎涵蓋了德國經濟的各個重要方面,大到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小到各個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狀況,均有詳細論述。作者將二戰后德國經濟的發展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即經濟奇跡階段,“德國病”“統一病”階段和復蘇階段,在詳細介紹有關德國經濟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知識的同時,作者也指出了德國經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歷史和現實,深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本書把德國經濟的發展分成三大縱向階段:即經濟奇跡階段,“德國病”、“統一病”階段和復蘇階段。1945年的德國滿目蒼夷、百業凋敝。然而曾幾何時,人們就發現,它已經插上騰飛的翅膀,飛出戰后的荒蕪,以其雷霆之力,沖出陰暗的地窟,用奇跡之光,托住了沉淪的落日,復燃了這個善于在逆境中奮起民族的輝煌;然而再一個曾幾何時,人們卻日益痛感,德國的經濟風光不再。高福利、高債務、高失業、高稅收、高成本壓得這個以往的奇跡之國喘不過氣來,而低增長、低投資更是讓它無力再邁上一層樓,落得被人一覽條頓小的地步;德國經濟的沉淪終于喚醒了這個自尊心極強的民族,從上世紀的90年代末開始進行結構改革。施羅德的《2010議程》同默克爾的三和弦結合,剛柔并濟、相得益彰,使德國的對內和對外經濟都出現了轉機,不僅迅速擺脫了國際金融危機的羈絆,而且成了歐債危機的中流砥柱。
殷桐生,男,1937年8月出生,江蘇鎮江人,1959年畢業于原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并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語、德國外交、德國經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任北外校教務處副處長,德語系系主任,高校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德語組組長,中國歐洲學會理事,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國家資訊與研究》主編、中國德國研究會理事。
及時章 經濟體制
及時節 市場經濟前的經濟體制和體制理論
第二節 市場經濟體制
第三節 中央計劃經濟體制
第四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節 德國的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制
第六節 社會福利市場經濟體制與“德國病”
第二章 新州經濟體制的轉軌
及時節 世界經濟體制的分野
第二節 西方經濟體制轉軌理論
第三節 前民主德國經濟的概況
第四節 前民主德國解體時的經濟狀況
第五節 新州經濟體制轉軌的步驟
第六節 新州的經濟和轉軌現狀
第三章 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
及時節 經濟政策的類別
第二節 德國經濟政策的沿革
第三節 增長政策
第四節 景氣政策
第五節 結構政策
第六節 稅收政策
第七節 分配政策
第八節 福利政策
第九節 勞動市場政策
第十節 價格政策
第十一節 消費者政策
第十二節 能源政策
第十三節 環保政策
第十四節 創新政策
第十五節 施羅德政府的經濟政策
第十六節 默克爾政府的經濟政策
第十七節 對德國經濟政策的思考與評論
第四章 財政政策
及時節 國家的財政功能
第二節 公共財政
第三節 預算、審計、核算和決算
第四節 德國財政政策的沿革與特點
第五節 債務總額與赤字
第六節 債務剎車——《新債務法規》
第七節 補貼
第八節 國有資產私有化
第九節 投資與儲蓄體制
第十節 財政平衡
第五章 金融政策
及時節 金融體制
第二節 銀行
第三節 有價證券
第四節 證券交易所
第五節 德國的證券交易所
第六節 股票價格指數
第七節 DAX指數
第八節 德國的證券市場監管
第九節 德國的保險業
第六章 企業制度
及時節 關于企業管理的理論
第二節 德國企業
第三節 企業政策
第四節 “共決”理念
第五節 “共有”(Miteigentum)理念
第六節 罷工與禁勤
第七節 技術革新與質量、品牌意識
第八節 企業的融資
第九節 職業培訓
第十節 營銷戰略
第十一節 納稅
第十二節 壟斷與兼并
第十三節 縮短工時
第十四節 企業破產
第十五節 企業文化
第七章 對外經濟
及時節 對外經濟理論
第二節 全球化與德國經濟
第三節 歐共體/歐盟與德國經濟
第四節 德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
第五節 德國在國際貨幣流通中的地位
第六節 國際收支
第七節 對外投資
第八節 技術轉讓
第九節 發展政策
第八章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下的德國經濟
及時節 國際金融危機
第二節 國際金融危機對德國經濟的沖擊
第三節 歐債危機
第四節 德國應對歐債危機的方針
第九章 德中經貿關系
及時節 雙邊貿易
第二節 雙向投資
第三節 技術轉讓
第四節 德國的對華發展援助
第五節 中小微企業的合作
第六節 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下的中德經貿關系
第七節 對中德經貿關系的評價
參考文獻
人名對照索引
內容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