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木教授的《氣候變遷與中華國運》從中華古人類的誕生、遷徙、民族融合與統一及古代中國各朝代氣候變遷與國運興衰的關系,探討全球氣候變化與當代中國國運的辯證關系,得出"人定兮勝天,人不定兮天勝"這一結論。天變不足畏。氣候環境及其變化只是促進人類走向更加文明的助推器,對氣候變化的逆來順受,只能是自取滅亡; 而積極應對、 奮發進取, 就可爭取到光明的前景。
中華民族經過嚴酷的自然淘汰后來到這個世界,落駐東亞大陸,經過遠途遷徙,在與當地土著沖突融合后形成了遠古時期以蒙古人種為基本特征、以中華人種為主體人種、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文化的多元一體的人文地理布局,這為中華民族成為中世紀農業文明的引領民族,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可以說,中華民族從誕生那天起,她就開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扮演起改天換地的偉大角色。
氣候是造成國家興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原因。漢初天寒,武帝奮起抵御北方匈奴南犯,使中國避免了已出現的歐洲式碎片化的趨勢,12初的"靖康之恥" 是心散的結果,而15紀中葉"土木之變" 后明朝守衛京師的軍民挽狂瀾于既倒,明王朝由此避免了宋朝 "靖康" 之后茍且江南的厄運。12紀中葉以來持續上升的暖期沖頂后即將回落,蒙古人扼住命運的咽喉,奮力崛起,通過戰爭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由此避免了在氣溫陡然下降后可能出現的"是后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廷"的下場。在目前氣候問題成為人們廣泛討論的話題的今天,筆者在本書想講的就是,只要團結奮斗,人是可以勝天的。
張文木,1957 年生于陜西,1975 年中學畢業后下鄉插隊鍛煉,自 1979 年起,相繼在西北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山東大學學習。1997 年獲法學博士學位,2000—2001年度國家公派赴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政治系做訪問學者,現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航空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著有《中國新世紀安全戰略》(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4 年首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年修訂再版),《印度國家發展潛力及其評估—與中國比較》(科技文獻出版社 2005 年版),《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卷,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8年首版、2011 年第二版;中卷,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0 年首版、2014 年第二版),《論中國海權》(海洋出版社 2009 年首版、2010年第二版、2014 年第三版),《國家戰略能力與大國博弈》(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2 年首版、2013 年第二版),《中國地緣政治論》(海洋出版社 2015 年版),《印度與印度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 年版),《基督教佛教興起對歐亞地區競爭力的影響》(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5 年版),《重溫戰略思想》(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