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需要魯迅》的上編為關于魯迅小說的研究,其特點是視野宏闊,包容量大;中編為關于魯迅作品的欣賞與分析,涉及《狂人日記》、《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名篇;下編為"魯迅與中國 ",對魯迅的哲學思想、魯迅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展開了較為充分的論述。閱讀魯迅,接受魯迅,可以使我們與現實人生、與中國人的精神發展建立起更緊密的聯系。中國現在仍然需要魯迅,中國現在比過去更加需要魯迅。
"中國魯迅研究名家精選集",作者包括孫玉石、錢理群、王富仁、楊義等10位魯迅研究的著名學者,較為地展示了新時期以來中國魯迅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叢書包括《荒野過客:魯迅精神世界探論》(孫玉石著)、《活著的魯迅》(錢理群著)、《中國需要魯迅》(王富仁著)、《魯海夢游》(張夢陽著)、《魯迅文化血脈還原》(楊義著)、《魯迅的鄉土世界》(楊劍龍著)、《孤獨者的吶喊》(黃健著)、《遠離魯迅讓我們變得平庸》(張福貴著)、《魯迅與現代中國》(孫郁著)、《跨文化視野中的魯迅》(高旭東著)10本。 本書為其中一冊之《中國需要魯迅》。
前言:我和魯迅研究
上編 魯迅小說面面觀
魯迅小說的敘事藝術
《吶喊》《彷徨》綜論
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
中編 魯迅作品的欣賞與分析
《狂人日記》細讀
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
自然·社會·教育·人——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賞析
學界三魂
語言的藝術——魯迅《青年必讀書》賞析
下編 魯迅與中國
中國需要魯迅
魯迅哲學思想芻議
魯迅與中國文化
王富仁魯迅研究論著索引
后記
魯迅小說的敘事藝術
羅鋼先生在其《敘事學導論》中在談到西方敘事學的開創者們的意圖時指出:"結構主義的敘事家們的理想是,通過一個基本的敘事結構來觀察世界上所有的故事。他們的設想是,我們可以從每一個故事中提取出它的基本模式,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無所不包的敘事結構,這就是隱藏在一切故事下面那個最基本的故事。""正如語言學家們從復雜多變的詞句中總結出了一套語法規律,敘事家們相信,他們也一定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故事中抽象出一套故事的規則,從而把變化多端的故事簡化為容易把握的基本結構"。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西方敘事學與中國新時期以來的魯迅小說研究的內在矛盾。如果說西方敘事學是一種小說的"語言學",是指向抽象概括的,是在紛紜復雜的世界小說作品中尋找一個維系全部小說作品命脈的永恒、普遍的結構模式的,那么,中國新時期的魯迅小說研究則與之相反。它不是小說的"語言學",而是小說的"言語學"。它研究的是小說的一種言語形式——魯迅小說。我們之所以需要對魯迅小說進行研究,不是因為魯迅小說與其他所有的小說都是小說,而是因為魯迅小說是與中外其他小說不相同的一種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