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著的這本《蘇東坡傳(上下中英雙語定制珍藏版)》介紹了,這就是這位曠古奇才樂天派的奧秘的一面。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林語堂,中國現代有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靠前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曾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云》《啼笑皆非》。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浮生六記》等。
卷一 童年與青年
及時章 文忠公
第二章 眉山
第三章 童年與青年
第四章 應試
第五章 父與子
卷二 壯年
第六章 神、鬼、人
第七章 王安石變法
第八章 拗相公
第九章 人的惡行
第十章 兩兄弟
第十一章 詩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 抗暴詩
第十三章 黃樓
第十四章 逮捕與審判
卷三 老練
第十五章 東坡居士
第十六章 赤壁賦
第十七章 瑜伽與煉丹
第十八章 浪跡天涯
第十九章 太后恩寵
第二十章 國畫
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 工程與賑災
第二十三章 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歲月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 嶺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 仙居
第二十七章 域外
第二十八章 終了
章文忠公
要了解一個已經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難。試想,通常要了解與我們同住在一個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長的生活,實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個古人,不是有時反倒容易嗎?姑就一端而論,現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結,一旦遇有危機來臨,誰也不知道他會如何行動。醉漢會戒酒自新;教會中的圣人會墮落;牧師會和唱詩班的少女私奔……活著的人總會有好多可能的改變。還有,活著的人總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會泄露出來。這就是何以評論與我們自己同時代的人是一件難事,因為他的生活離我們太近了。論一個已然去世的詩人如蘇東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讀過他的札記、他的七百首詩,還有他的八百通私人書簡。所以知道一個人,或是不知道一個人,與他是否為同代人沒有關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對他有同情的了解。歸根結底,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們只能了解我們真正喜愛的人。我認為我知道蘇東坡,因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個詩人,是出于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崇高,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更為偉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
在今天看來,我覺得蘇東坡偉大的人格,比中國其他文人的人格,更為鮮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顯露得越發充分。在我的頭腦里,蘇東坡的意象之特別清楚明顯,其理由有二:個理由是,由于蘇東坡本人心智上才華的,深深印在他寫的每一行詩上,正如我所看見的他那兩幅墨竹上那烏黑的寶墨之光,時至今日,依然閃耀照人,就猶如他蘸筆揮毫是在頃刻之前一樣。這是天地間一大奇跡,在莎士比亞的創作上,亦復如此。莎翁詩句的遒健,是來自詩人敏感的天性與開闊豁達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縱然有后代學者的鉆研考證,我們對莎士比亞的生活所知者仍極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的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們卻知道了他的心靈深處。
第二個理由是,蘇東坡的生活資料較為,遠非其他中國詩人可比。有關他漫長的一生中多彩多姿政治生涯的那些資料,存在各種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詩文都計算在內,接近百萬言;他的札記,他的遺墨,他的私人書信,在當時把他視為可敬愛的文人而寫的大量的閑話漫談,都流傳到現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內,沒有一本傳記類的書不曾提到這位詩人。宋儒都長于寫日記,尤以司馬光、王安石、劉摯、曾布為著名;勤奮的傳記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溫。由于王安石的國家資本新法引起的糾紛,和一直綿延蘇東坡一生的政壇風波的擾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時代的資料,其中包括對話錄,為量甚大。蘇東坡并不記日記,他不是記日記那一類型的人,記日記對他恐怕過于失之規律嚴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寫札記,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處所、事件,他都筆之于書,有的記有日期,有的不記日期。而別人則忙于把他的言行記載下來。愛慕他的人都把他寫的書簡題跋等精心保存。當時他以杰出的書法家出名,隨時有人懇求墨寶,他習慣上是隨時題詩,或是書寫雜感評論,酒飯之后,都隨手贈予友人。此等小簡偶記,人皆珍藏,傳之子孫后代,有時也以高價賣出。在這些偶記題跋中,往往有蘇東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書簡約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跡題跋約六百件。實際上,是由于蘇東坡受到廣泛的喜愛,后來才有搜集別的名人書札題跋文字印行的時尚,如黃山谷便是其一。當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蘇東坡去世之后,立即開始搜集蘇東坡的墨跡書簡等,刻之于石的,拓下拓片出賣,供人做l臨摹書法之用。有一次,蘇東坡因對時事有感而作的詩,立刻有人抄寫流傳,境內多少文人競相背誦。蘇東坡雖然發乎純良真摯之情,但內容是對政策表示異議,當時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國都之際,當權者之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勢嚴重,蘇東坡幾乎險遭不測。他是不是后悔呢?表面上,在他貶謫期間,對不夠親密的朋友他說是已然后悔,但是對莫逆之交,他說并無悔意,并且說,倘遇飯中有蠅,仍須吐出。由于他精神上的坦白流露,他也以身列當時高士之首而自傷,在與心地狹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掙扎了一番之后,他被流放到中國域外的蠻荒瓊崖海島,他以坦蕩蕩之胸懷處之,有幾分相信是命運使然。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