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牟宗三先生全集》和《生命的學問》所收錄的文章為準,并盡可能參照原刊原版原文,選錄牟宗三先生一生各個時期的代表性重要論著,凡43篇,皆為獨立完整的單篇文章,盡量避免與此前出版的牟宗三先生"文選"重復或雷同,試圖涵蓋與體現牟宗三哲學的各個方面,同時盡可能地保留其完整性,并與其各種專書專著區分開來,以便在閱讀或使用中互相配合。所選文章內容廣泛,通貫古今,橫跨東西,幾乎包羅或涵蓋牟宗三先生一生涉足的所有研究領域留下的文字,雖以哲學為主,但不限于哲學;文章的類型和風格,除了以嚴謹的學術論文為主以外,也適當選錄部分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講演錄,以及學術隨筆和信札;訂正了(來源)原文中的文字錯漏,并注明文中引文的出處。文前有編者所撰寫的"導言",文末附有"牟宗三先生年譜簡編"與"主要著作",方便讀者使用。
人物簡介
牟宗三(1909—1995),哲學家及哲學史家、教育家,大學教授,當代新儒家的精神領袖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山東棲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49年去臺灣;曾獲臺灣"行政院"文化獎,香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生志業在"哲學地建立中國哲學",復興與光大中國文化,其研究幾乎遍及與涵蓋哲學的所有領域并均有重要建樹;其著作具有廣泛的影響,其寫作被認為開創了一種獨特文體——"牟宗三體";其教學思想深刻,教學藝術,被譽為"說法及時"的大宗師,對學生影響至深至巨,桃李滿天下。牟宗三哲學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典范,代表了中國哲學發展至現當代的;牟宗三被認為是自朱熹和王守仁以來足以代表中國哲學水準的最偉大的中國哲學家。
編者簡介
王興國,哲學博士,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與哲學系教授、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編輯部主任兼常務副主編,香港國際場有哲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從事中國哲學及中國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長于中國儒家哲學及佛教哲學與茶道,尤其以對牟宗三哲學的研究聞名于世,享譽海內外;近百篇,出版的學術專著有《契接中西哲學之主流——牟宗三哲學思想淵源探要》、《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從邏輯思辨到哲學架構》、《牟宗三》等。
導言
矛盾與類型說(1933)
邏輯與辯證邏輯(1934)
論函蘊(1936)
覺知底因果說與知識底可能說(1937)
知覺現象之客觀化問題(1948)
《康德知識論要義》序(1957)
近代學術的流變(1958)
邏輯實征論述評(1958)
傳統邏輯與康德的范疇(1940)
論純理(1944)
中國人的具體感與抽象感(1936)
幾何型的文化與數學型的文化(1940)
一年來之哲學界并論本刊(1936)
哲學的下降與上升(1940)
關于"生命"的學問
——論五十年來的中國思想(1951)
哲學智慧的開發(1952)
簡論哲學與科學(1953)
墨子(1953)
黑格爾與王船山(1954)
魏晉名理與先秦名家(1959)
道家的"無"底智慧與境界形態的形上學(1975)
佛家體用義之衡定(1960—1963)
佛家的存有論(1975)
講南北朝隋唐佛學之緣起(1977)
天臺宗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1978)
祀孔與讀經(1952)
人文主義與宗教(1955)
儒教、耶教與中西文化(1957)
江西鉛山鵝湖書院緣起暨章則(校訂稿)(1947)
略論道統、學統、政統(1957)
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學(1975)
宋明儒學的三系(1976)
我了解康德的經過(1954)
研究中國哲學之文獻途徑(1985)
哲學研究的途徑(1986)
客觀的了解與中國文化之再造(1991)
超越的分解與辯證的綜和(1993)
理解、創造與鑒賞(1934)
《紅樓夢》悲劇之演成(1935)
水滸世界(1956)
美的感受(1968)
說"懷鄉"(1953)
為學與為人(1968)
牟宗三主要著作
牟宗三年譜簡編
導言
一、作為哲學家的一生
牟宗三,字離中,1909年(清宣統元年)夏歷四月廿五日生于山東棲霞蛇窩泊牟家疃祖宅。牟氏祖籍原為湖北公安縣,明洪武年間遷居棲霞縣,歷經數百年繁衍,成為全縣較大的望族。宗三乃棲霞牟氏老八支中第四支的后裔。其父牟蔭清,最初以經營騾馬店為業,后改為纊織業附帶農耕,娶杜氏為妻,生三子,長子宗和,次子宗德,宗三為季子。蔭清教子有方,宗三自幼深受父親的影響。
1917年,宗三(9歲)讀私塾;1919年,升入蛇窩泊新制小學;1923年,考入棲霞縣立中學;1927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讀預科,一開始就決定了讀哲學。兩年后,宗三升入哲學系本科就讀,開始地接觸到西方哲學,同時在自學中把握到了中國哲學與文化的一大根源《周易》。宗三的學思在中西方哲學的來回中雙向并進,一邊讀《周易》,一邊沉浸于懷特海(Whitehead Alfred North)的哲學之中。宗三對懷氏哲學見解超凡,卓然而成一家之言,直至暮年,仍然引以為驕傲。然而,懷氏哲學無法滿足宗三極強的思辨愛好與要求。因此,宗三從懷氏走向了羅素、萊布尼茨、康德的哲學。宗三自治易學,大學未畢業就寫出了處女作《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元學與道德哲學》(原名),假借易學闡發"中國之玄學與道德哲學"("元學"即"玄學"),并為中國思想中的哲學賦予一個形式系統,后被譽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當時,此書就得到了林宰平、沈有鼎、熊十力、李證剛、張東蓀、孫道升等著名學者的高度評價,并引起了名重一時的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的重視。因為此書的方法論之爭及其中的玄學意味,導致宗三與胡適之間在學問的精神方向上的徹底決裂與分道揚鑣。
在讀大學期間,對宗三思想有直接影響的是張申府、金岳霖與張東蓀三位先生,這三位先生是宗三的啟蒙老師,分別從邏輯學與知識論方面對宗三早期的哲學思想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32年冬,在鄧高鏡先生引薦下,宗三認識了熊十力先生。從此,宗三以熊十力為師,并終生服膺。這其中,較大的關鍵在于熊先生給宗三的生命與思想帶來了一個具有"質"的決定意義的大轉變,那就是使宗三從西方哲學復歸中國哲學,接續了儒學的慧命。事實上,宗三成為熊十力衣缽的傳人,接續與光大了以儒學為主的中國文化的慧命。
1933年,宗三大學畢業,執教于山東魯西壽張鄉村師范學校。1934年秋,宗三北上天津,投奔老師張東蓀,并與羅隆基常相往還,加入了國家社會黨,參與編輯其機關刊物《再生》雜志。宗三大學未畢業就已經成為《再生》的撰稿人,發表的文章受到師友好評,頗為張君勱欣賞。張君勱后來寫《立國之道》一書,便請宗三其"哲學基礎"一章。1934年10月,關于"唯物辯證法論戰"的論文,由張東蓀主編,結集為同名著作出版。宗三有3篇論文,均全文收入該書。其中,《邏輯與辯證邏輯》一文成為該書的壓卷之作。這年秋天,宗三赴粵,任教于陳濟堂在廣州創辦的私立學海書院。這期間,宗三接替張東蓀主編廣州《民國日報哲學周刊》,不負所望,編輯與刊發了國內許多著名哲學學者研究中西哲學的論文,他自己也在該周刊上發表了若干篇重要論文與譯著,這些論文的大多數構成了其邏輯學與邏輯哲學巨著《邏輯典范》的部分基礎。
1936年秋,學海書院解散,宗三回北平,謀事無成,熊十力請求老友梁漱溟每月出資30元,供宗三繼續從自己念書。梁先生一口應諾,卻提出了苛刻的附加條件:要求宗三必須親自觀察和了解他在山東的鄉建事業;必須讀人生哲學之書籍;必須不得做政治的利用。宗三到了鄒平鄉村建設研究院,由于不能認同鄉建運動,與梁漱溟爭辯,極不相契,不辭而別。十年之后,宗三在寧創辦《歷史與文化》雜志,梁漱溟向宗三訂閱。宗三作一長函致梁,有意對他斡旋于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活動提出規諫。未料,梁竟然率爾在宗三的信函上作答后寄回。宗三同樣毫不客氣地回敬了梁,將梁的答批一一剪下來,裝入信封,原物寄還。梁牟就此絕交。20世紀70年代,梁對研究他(梁漱溟)的美國專家艾凱(Guy Alitto)博士談到此事,依然感嘆說:牟宗三,"他脾氣真大啊"!又感慨道:"沒想到,他如今以哲學家名于世矣。"雖說宗三與梁絕交,但是數十年之后,宗三在《現時之中國之宗教趨勢》一文中,卻能本于學術的公正立場對梁漱溟為中國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貢獻給予高度的評價和禮贊。1988年,梁漱溟逝世,宗三客觀公正地評價了梁漱溟偉大的一生。
"七七"事變后,宗三從北平輾轉至長沙、南岳,再到桂林,先后在梧州中學和南寧中學任教。1938年秋,宗三來到成為全國"避難所"的大后方昆明,謀職無比艱難,一年多的時間全賴好友張遵騮資助度日,在困頓中發奮撰著《邏輯典范》。遠在重慶的熊十力得知宗三春城被困,致書在西南聯大的北大哲學系主事的同仁湯用彤教授,極力舉薦宗三回母校任教,其中寫道:"宗三出自北大,北大自有哲學系以來,唯此一人為可造,汝何得無一言,不留之于母校,而讓其漂流失所乎?"湯用彤的回答是:胡(適)先生通不過。此時,胡適為駐美大使,卻仍然遙控校事。宗三自大學畢業,終身被拒之于北大門外。
身為國社黨的一員,宗三求助于國社黨黨魁和老友張君勱,卻毫無結果。此后,二人在昆明相見,談話極不愉快,還發生了爭吵。熊十力又推薦宗三進復性書院,馬一浮以無款推辭。熊便向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提議,由教育部支付薪金,讓宗三以都講名義進入書院。宗三去樂山見熊師,途經重慶,應邀與與張君勱以及《再生》雜志社的熟友會晤,宗三與張君勱又多次發生爭執,在諸友的勸說下,二人歸于和解。張君勱要留宗三主編《再生》雜志,不同意宗三去復性書院,并與陳立夫(國民黨)發生關系。此時,張君勱正在籌備創建大理民族文化書院。宗三提出,等到書院成立后,就去那里讀書。張君勱一一應諾,宗三才終于答應留下來負責《再生》雜志。然而,宗三的薪水仍然是由教育部供給的。宗三幾經曲折,終于見到了被日機炸傷寄寓璧山療養的熊十力,盤桓數日后返回重慶。1940年秋,大理民族文化書院正式招生,宗三以講師名義進駐書院讀書,但與張君勱關系極度緊張,精神上痛苦至極,變得消沉而頹廢,顯出生命個體性的破裂之象,從純粹理論理性的一端下落于感性的追逐與沉淪的另一端。一邊是理智抽象中的具體的哲學,一邊是感性生動的具體的酒色,宗三從這邊走到那邊,又從那頭回到這頭。這邊丟不下,那頭掙不脫,只能在彷徨與痛苦中艱難地掙扎。終于,宗三從中真實地領悟了生命的真諦,體證到儒家的良知本體和天理,在生命的具體歷程中解讀與領略了佛家的業力以及耶教關于上帝的"普遍的愛",覺情大發,提起生命,攝智歸仁,向著"肉身成道"的方向轉化,這頗有似于日本禪宗史上的一休在妓院悟道的經歷。
1939年,宗三在重慶結識了唐君毅,兩人由此結下了一生中最真摯的友誼。宗三與君毅同是哲學天才,但是君毅似乎比宗三更為早熟。君毅在哲學義理上相契于熊十力,先已自見于心,在哲學的某些方面、尤其是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方面,對宗三起到了"帶路"的作用。在論學交往中,君毅影響了宗三,宗三也啟發了君毅,二人交光互映,彼此相得益彰。君毅在晚年坦承:宗三在其《邏輯典范》與《認識心之批判》中所表現的分析與建構之才是自己所不及的,并斷言宗三的著作可以證明現代邏輯不能超出理性理解,而別有所根。這同西方由康德、黑格爾到鮑桑奎之流,關于傳統邏輯不能離開理性理解而別有所根的觀點,正好遙相呼應;在與宗三的交談中所觸發的思想,甚至遠遠超過了從熊十力先生處得到的。君毅與宗三在哲學的康莊大道上不停邁進,互相啟發與激勵,你追我趕,碩果累累,大氣磅礴,在世界哲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在當代新儒家中,"唐牟"并稱,二人的哲學同為當代新儒學的典范,代表了兩大重鎮。
1943年,大理民族文化書院因為政治的緣故被迫停辦,宗三再回重慶投奔熊十力,途經故地昆明,應西南聯大哲學系之邀,作了一次關于康德哲學的講演,內容是關于《純粹理性之批判》范疇論的探討。出席的聽眾,除了以哲學系的學生為主的聯大學生之外,更有師長輩的著名學者湯用彤、賀麟,以及沈有鼎等人。當時夠資格講康德哲學的人,除了的康德專家鄭昕教授以外,可謂鳳毛麟角。然而,流離失所的宗三居然可以到西南聯大講康德,是很了不起的!宗三到了勉仁書院后,與熊師寄寓于此,過了一段寄人籬下的日子。
這年秋天,在君毅的推薦下,宗三應聘為華西大學哲學歷史系講師,開始了他一生在大學獨立講學的生涯。在華大,宗三一邊獨自鉆研全世界也沒有超過15個人能讀懂的那部由羅素和懷特海合著的巨制《數學原理》(一般稱為PM系統),一邊繼續撰著平生及時部最重要的著作《認識心之批判》??档碌摹都兇饫硇灾小芬约傲_素和懷特海合著的《數學原理》,乃是西方近世學問的兩大骨干,宗三常自慶幸能出入于其中,得以認識人類智力的較高成就,一窺西方學問的廟堂之宏富,的確很不簡單!由于宗三對羅素哲學下了大苦功,終于成為世所公認的羅素專家。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宗三轉往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哲學系任教,被禮聘為教授(37歲),得與摯友君毅共事。宗三的教學頗為出名。時任哲學系主任,以美學家名世的宗白華教授常與學生一起聽宗三講課。秋冬之際,重慶召開國民參政會議,梁漱溟和張東蓀都將赴會,宗三寫一長函給梁,同時托梁轉呈一長函給張,對二位先生所從事的政治活動提出勸告。但沒有得到以"狂人"著稱的梁漱溟的答理。張東蓀還算念及與宗三的師友之情,便約宗三面談。結果,宗三失望而歸。這時,宗三已從思想上和政治上同梁、張兩位先生作了不可挽回的決裂。
1946年春,中央大學遷回首都南京。中大哲學系系主任實行的是"輪流執政"的制度。秋季,宗三接續君毅當系主任,剛一上任就碰上了一樁麻煩事。系中博學的名教授方東美為延聘古希臘哲學專家陳康任教被學校否決而與學校頂撞起來,以罷教相抗。與方東美一向不契的許思園提議,為學生計,方教授的課程應該由人頂上。經過一番商量后,幾個教授就把方講授的西洋哲學史課程分擔著上了。方誤以為是系主任牟宗三的主意,毫不諒解,并予以報復。翌年暑假,宗三因為當系主任而曲遭讒誣,不再被續聘。君毅挺身而出,向校方爭公平,沒有效果。自此,牟方之間數十年不相往來。然而,彼此之間在學術上尚能秉持一種客觀大度的精神和態度,不失大師風范。盡管方一直不大喜歡宗三,但是當宗三的《才性與玄理》出來后,方贊許其"功力甚深",給予很高的評價;宗三在談到臺大哲學系的建設與發展問題時,對方也不乏微詞,但是充分肯定了方的博學與開闊,而且方稱當代西方哲學為"纖巧"的哲學,也得到了宗三的認可與采納。直到1972年,在夏威夷召開的王陽明國際學術會議上,方向宗三提了許多問題,得到禮遇,二人之間長時期的僵局才得以打破,恢復了交談。這成為哲學界的一樁趣事與美談。
1947年1月,內戰爆發,宗三目睹國是日非,民族不幸,文運否塞,"客觀的悲情"愈發昂揚,就以自己的薪水與友人姚漢源等人一起創辦了《歷史與文化》月刊,以"人禽"、"義利"、"夷夏"之辯昭告于世,從頭疏導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與學術命脈,以期喚醒士心,昭蘇國魂。宗三自任出版發行的具體事務,但只堅持到第四期就被迫??恕!稓v史與文化》的創辦在當代新儒學史上是一個重大事件。
這年夏秋之際,宗三應聘為金陵大學和江南大學兩校教授,往來于南京和無錫之間,暫時借住于好友、也是熊十力的另一大弟子徐復觀家中。徐復觀正在辦《學原》雜志,白天各忙各的,夜來相聚,兩人談學論道,十分爽洽。宗三成為《學原》的重要撰稿人之一。這一時期,宗三的學術研究仍然是中西兩線兼顧。夏天,他選譯了圣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總論》(未發表)。宗三視圣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哲學為西方哲學的一大骨干。接著,又撰著了《王陽明致良知教》上下篇,這是宗三研究宋明儒學的開始。1948年秋,宗三與恩師熊十力一同任教于浙江大學。此時,熊十力的又一位高足程兆雄主持的江西信江農業??茖W校升格為農業學院,地在南宋鵝湖書院故址。程校長有意邀請師友來鵝湖論學會講,旨在重新復活朱(子)陸(象山)之學脈,并囑請宗三撰寫了《重振鵝湖書院緣起》。此文及時次提出了"儒學第三期發展使命"的觀點,成為當代新儒學史上一篇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獻。1949年春,內戰的尾聲降臨,精思與寫作近乎十年的偉構,宗三平生及時部最重要和最富于原創性的皇皇巨著《認識心之批判》,終于在杭州完稿了。此書具有取代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的意圖,奠定了牟宗三哲學體系之大廈的礎石。夏秋之間,宗三只身渡海到臺灣。
1950年,宗三受聘于臺灣師范學院(后升格為國立師范大學)國文系,分別講授理則學(邏輯學)、哲學概論,先秦諸子學和中國哲學史等課程。宗三的教學非常出色,并以"怪杰"著稱。最為傳神與不可思議的是,宗三上課總是那樣:一課的段落正好講完,鐘聲就響了,非常之準,從未有過失誤。學生都十分驚奇,贊嘆"牟先生怎么將時間把握得這么巧妙"!宗三口才好,有思想、有內容,又有技巧,講得清楚,有條理、有邏輯,又很巧妙,而且非常的有感情。實在令人佩服不已。宗三走到哪個學校,就成為哪個學校的一塊金字招牌。世所公認,在當代新儒家那一輩當中,宗三是最會講課的人,是最杰出的一位哲學老師。學生門人將宗三比擬為佛門中"說法及時"的天臺智者大師智!
1952年初,金岳霖在大陸做自我批判和檢討的消息傳到了臺灣。宗三發表了《一個真正的自由人》一文,激怒了殷海光,并葬送了二人之間多年的友情。宗三與殷海光之間的斷交,成為新儒家與自由主義兩個陣營之間大論戰的導火線。(新儒家出面論戰的始終是徐復觀。至1957年,論戰達到較高峰。最終,雙方由敵視和對壘逐漸走向和解,并在某些觀點上達成一致。)
1952年6月4日,宗三在《臺灣新生報》發表了《哲學智慧之開發》一文。此文一出,膾炙人口,青年學生爭相傳誦。臺灣大學外文系有一個學生讀了這篇鴻文,便決定了讀哲學做哲學家的終生志向。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奮斗,這位才華橫溢的大學生成為國際有名的哲學家。他就是華裔美籍哲學家傅偉勛。
宗三的教學與文章備受青年學生與社會人士的贊賞,影響日益擴大,引起了蔣總統介石先生的重視。蔣總統邀請宗三到他的官邸晤談,囑咐教育
宗三先生是當代新儒一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創性與影響力的哲學家。
——《劍橋哲學詞典》(英文版,1995)
牟(宗三)先生是王陽明以后繼承熊十力理路而足以代表近代到現代的中國哲學真正水平的及時人。中國哲學的未來發展課題也就關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論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路的艱巨任務。
——美籍華裔哲學家傅偉勛
牟門清新險峻,高不可攀。
牟宗三、唐君毅和方東美"三位學貫中西的哲學大師","以他們的才智、功力和在中西哲學的造詣,都足以和世界及時流的哲學學者并駕齊驅"。
——美籍華裔哲學家吳森
牟宗三不只是中國的大哲學家,而且是世界水準的大哲學家。
牟宗三以自己的方式為儒家傳統所做的工作,相當于著名的京都學派哲學家為日本佛學傳統所做的工作。牟的一貫追求是,通過與世界其他偉大哲學家的對話,把儒學推向世界。
——美國著名學者、哲學家約漢白詩郎(John Berth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