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情局技術服務辦公室(CIA’s Office of Technical Service)成立于1951年,主要任務是為中情局特工及相關情報活動提供間諜技術、秘密裝備等技術支持。該部門自成立以來,本著“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信條,開發設計了大量先進、隱蔽的間諜裝備與創新設備,在美國對蘇情報戰爭、當代反恐戰爭及其他情報活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本書聚焦中情局技術服務辦公室的發展歷史,首次展現了中情局最為機密的行動及其使用的間諜技術與裝備,講述了間諜技術人員扣人心弦的生死故事,向讀者呈現出不一樣的情報世界。從中,讀者可以看到:巧奪天工的秘密裝備:隱藏于鋼筆、香煙盒、手表、打火機等物件中的微型相機,用建筑工人手套制成的情報隱藏裝置,讀取微粒照片的微型閱讀器,用于密寫的隱形墨水,用于收集情報的仿生昆蟲飛行器,為保護情報信息設計的自毀可燃筆記本……嘆為觀止的間諜技術:如何在成千上萬人中招募潛在的特工?如何偽造無懈可擊的虛假身份和相關證件?如何在石頭、書柜、動物軀體等日常物件上安裝情報隱藏裝置?如何在貓身上嵌入竊聽器?如何選取、布置秘密情報傳遞點……驚心動魄的情報案例:蘇聯間諜潘科夫斯基的被捕與結局,代號“三角形”的情報搜集活動,驚險的CKTAW行動, 古巴導彈危機中的情報較量,反恐戰爭中的情報運用……本書由前中情局技術勤務辦公室主任羅伯特•華萊士主筆撰寫,在采訪近百位工程師、技術行動員和情報員的基礎上,翻閱大量資料,向讀者呈現出不一樣的情報世界。本書是中情局秘密行動愛好者必讀之作,也是圖書館情報學必藏作品。
首次聚焦中情局為機密的行動及使用的間諜技術與秘密裝備
羅伯特•華萊士(Robert Wallace),服務中情局32年,阿米塔斯顧問集團創辦人,中情局情報研究中心口述史項目的采訪人,曾任行動處官員和技術服務辦公室負責人等高級管理職務,獲功勛獎章和杰出成就獎章,他所領導的技術服務辦公室也曾兩度榮獲部門嘉獎?,F居住于美國弗吉尼亞州。 H.基思•梅爾頓,畢業于美國海軍學院,情報史家和秘密行動技術與諜報專家,國際公認的特工技術,華府特區國際間諜博物館理事會成員,以及跨機構聯合訓練中心的諜報技術歷史學家,收藏了著名特工的各種諜報道具、書籍和文書,總數逾8000件。他已有幾部作品問世,包括《中情局特殊武器與配備》《終極特工》以及《偽裝的藝術》?,F居住于美國佛羅里達州。 亨利•羅伯特•施萊辛格(Henry Robert Schlesinger),著名作家兼記者,作品涉及情報技術、反恐和執法等領域?,F居住于美國紐約。
前言及時章 起初及時節 不寒而栗/002第二節 冷酷無情/014第二章 奮起直追/021及時節 潘科夫斯基時代/022第二節 潘科夫斯基之后/032第三節 招賢納士,引進工程師/048第四節 制造更好的工具/057第三章 超速發展/071 及時節 消除隔閡/072 第二節 筆誅勝于劍伐/078第三節 北極烈火/092第四節 持不同政見者/099第五節 CKTAW 行動/125第四章 隔墻有耳/143及時節 冰啤酒,快捷酒店,電壓表/144第二節 新時代,新進步/162 第三節 走進邦德時代/175 第四節 慧眼識英才/206第五章 監獄 子彈 護照 炸彈/219及時節 身陷古巴囹圄,意志如鐵,勇氣似鋼/220第二節 另類戰爭/249第三節 兵不厭詐 以假亂真 偷天換日/279第四節 追蹤恐怖主義毒蛇/298第六章 間諜術基礎/331 及時節 評估/335 第二節 掩護和偽裝/353 第三節 隱藏/360 第四節 秘密監控/372第五節 秘密通信/390第六節 間諜和信息時代/413結語 非同尋常的部門/431參考文獻/435后記/443
及時節 不寒而栗秘密武器在理想世界里沒有立足之地。 ——威廉 • 史蒂芬森《敵后大爆破》 1942年,一個寧靜的秋日傍晚,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席卷歐洲和亞洲, 兩名男子坐在華盛頓最富麗堂皇的房子里討論某種與高空轟炸和步兵突擊迥異的戰爭。這家的主人是威廉 • J • 多諾萬(William J. Donovan)上校,他在一戰服役期間被稱為“瘋狂的比爾”,現在已經將近60歲了。他作戰驍勇,是一位戰斗英雄,贏得榮譽勛章 [1],現在重新回到了戎馬倥傯的生活。面對召喚,多諾萬放棄了在華爾街如火如荼的律師事業,成為美國戰略情報局(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OSS)局長,是美國間諜組織的及時位首腦。[2] 多諾萬為客人親切地倒上雪利酒,這位客人是斯坦利 • 普拉特 • 洛弗爾(Stanley Platt Lovell)。洛弗爾,50歲出頭,新英格蘭人,他的成功之路很美國化。他自幼父母雙亡,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康奈爾大學,他意志堅定,機智聰慧,不斷在商界和科學界取得成就。作為洛弗爾化學公司總裁,他獲得過七十多項專利,不過他仍然稱自己是一個“只會用廚具做實驗的化學家”。 多諾萬深知要對抗軸心國,需要有效的情報行動和新的秘密作戰方式。同樣重要的是,他認為像洛弗爾這樣的人能在行動中發揮作用。幾天前,他同洛弗爾說 :“我需要使用精妙的設備和計謀來對抗德國和日本,這些東西 要由我們的人來使用,尤其是被占領的國家的地下組織。你來發明所有的設備……因為我看好你。” 這位性情溫和的化學家擔任的戰時職位是戰略情報局研究發展處處長, 多諾萬將他看成是亞瑟 • 柯南 • 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筆下的犯罪主謀莫里亞蒂教授(Professor Moriarty)。洛弗爾盡管一開始對此有興趣,但是漸漸有了疑慮,于是他來到多諾萬在喬治敦的家中向他傾訴。那年春天以來,他都在為政府服務,在一個民用機構——國防研究委員會(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NDRC)上班。該機構是羅斯??偨y在一群杰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建議下創辦的,其使命是研究新武器,因為美國勢必要參加戰爭。洛弗爾在此機構里就是一個聯絡人,聯系軍方、學界和商界。[1] 但是,多諾萬現在卻有了不同的想法。 莫里亞蒂教授所做之事充其量是獲得一項“殊榮”。這位虛構人物毫無疑問是位天才,他為人兇殘,辦事高效,善于計謀,在倫敦秘密地建立了一個地下犯罪帝國。洛弗爾要成為戰略情報局的莫里亞蒂教授,負責秘密建立一座軍火庫,從特制的武器和爆炸物到藏匿機密文檔和微型間諜相機的書包都包括在內。這些武器不是被美國軍方在戰爭中使用,而是供地下組織、間諜和蓄意破壞者使用。 間諜活動和破壞活動對美國和洛弗爾來說都是陌生領域,洛弗爾靠為鞋子和衣服制造商制造化學品起家。美國歷史上并沒有間諜在黑暗的小巷子偷偷摸摸搞破壞,相反,很多人像多諾萬一樣在前線奮勇殺敵。所以他認為美國并不依賴詭計或蓄意進行破壞活動。 “美國人民是一個外向的民族,我們真誠坦率,并以此為豪,”他向多諾萬說,“莫里亞蒂教授不是我們的榜樣,因為罪惡在民族復興中不得人心。上校,我對這個任務有興趣,但是美國的道德規范根本無法容忍這種卑劣的行徑。” 正如洛弗爾后來所寫,多諾萬簡潔地答道 :“洛弗爾,別這么天真了。你說的也許是對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希望領導人足夠聰明。”上校繼續說,“不要欺騙自己了。雖然 P. T. 巴納姆 [1] 戲弄了那么多人,仍然算得 上是一位英雄。我們可以智斗納粹分子和日本人的話,就會贏得掌聲……除了正統戰爭外,我們還得大量運用計謀、武器和計劃,任何一個了解美國的 人都不會真正期望我們去做這些,因為這樣做不符合美國人的價值觀,但是一旦成功,美國人會深深以此為豪。洛弗爾,這就是你該做的工作,如果你認為美國人不支持該做法,那么你不是我要的人。” 洛弗爾答應了。多諾萬知道他想要什么,但更為重要的是,他知道現在需要什么。[2] 他曾去過設計出這些設備的英國秘密實驗室,并與英國安全協調局(British Security Coordination,BSC)來往密切,這是英國設立在北美的 機密情報組織,美國已經通過這個機構為參戰運輸武器。因此,洛弗爾故意 借用莫里亞蒂的典故。在兩年前,1940年,英國首相溫斯頓 • 丘吉爾簽署成 立特別行動處(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SOE),作出“現在出發,用戰火點燃歐洲”的指示。特別行動處的任務是開展非常規的戰爭,包括為參加 對德戰斗的戰爭提供武器裝備。其總部設在倫敦的貝克街,是一棟不起眼的建筑,和虛構的夏洛克 • 福爾摩斯的住址在同一個街道。 盡管最終多諾萬說服了洛弗爾加入戰略情報局,然而洛弗爾對于美國民 眾反應的擔心并不是沒有根據。起初,建立美國情報機構就頗受爭議。一名參 議員聲稱 :“多諾萬先生現在統領美國的‘蓋世太保’。”華盛頓官場斗爭最激 烈的時候,國務院護照辦公室負責人露絲 • 希普利(Ruth Shipley)女士堅持要 在多諾萬手下的護照上蓋上“戰略情報局”字樣,以使他們成為間諜史上資料 最為翔實的特工。這讓戰略情報局和國務院陷入僵局,為了化解矛盾,羅斯福 不得不親自出面為剛成立的戰略情報局和固執的希普利女士調解。 當時的媒體也不懷好意,對戰略情報局的態度很是輕蔑。華盛頓的專欄作家德魯 • 皮爾遜(Drew Pearson)稱這個新生的間諜機構為“華盛頓有史以來一個由業余外交官、華爾街銀行家和業余偵探組成的奇特組織”[1]。華盛頓《時代先驅報》社會專欄作家奧斯丁 • 卡西尼(Austine Cassini)更是冷嘲熱 諷,他寫道 : 如果你偶然走進迷宮般的戰略情報局,你會遇到前馬球選手、 百萬富翁、蘇聯王子、社會小青年、科學家和業余偵探。以前他 們過著貴族式生活,出入紐約、棕櫚灘、長島和紐波特等地,現 在他們在為戰略情報局工作。再看那些女孩子們!她們俏皮可愛, 出身高貴,富有青春活力,對上層社會的社交心生厭倦,現在扎 起金色或者烏黑的頭發,或者取下精致的帽子,在戰略情報局賣 力工作。我們“野蠻的比爾”、才華橫溢的多諾萬率領著這支頂級 的情報間諜隊伍。[2] 卡西尼描述得很詼諧搞笑,一群生活奢侈的貴族組成的戰略情報局似乎和鄉村交誼舞俱樂部一樣輕松隨意。但是,當平民出身的兒子們和丈夫們在南太平洋和北美血灑戰場時,“社會小青年”和“業余偵探”這些輕佻的詞語不免讓人感覺刻薄。果然,很快,戰略情報局的名稱縮寫“OSS”被職業軍官和應征入伍者惡搞篡改成“Oh So Social(戰略社交局)”。戰略情報局早期的訓練設備放在華盛頓郊外豪華的國會鄉村俱樂部,結果更突顯了其精英和特權地位。 戰略情報局被認為是貴族和銀行家的堡壘也不無根據。二戰開始前夕, 多諾萬在華爾街工作。1941 年,當他擔任戰略情報局的前身——情報協調局的(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COI)局長時,多諾萬從他熟悉的紐約律師界、 商界、金融界以及大學畢業生中尋找人才。然而,實際上要做的事情不僅 限于建立間諜“老男孩俱樂部”。二戰前,出國旅游或者學習外語的機會只限于貴族享有。結果招進的很多人通過以前的旅行對法國、德國和意大利等歐洲風景很了解,其他人在戰前已經在歐洲做生意,可以重新建立聯系。 而有些加入戰略情報局的難民沒有貴族特權階級那么引人注目,他們是新來的移民和美國及時代本土居民(其中很多是學者)。與華爾街銀行家和前馬球選手不同的是,這些人帶來近期的國外文化、服飾、身份證件和語言技能。 盡管多諾萬建立的這個機構成為華盛頓內訌的目標,也是眾多報紙專欄作家嘲諷的對象,但其規模迅速擴大。如果想讓美國加入拉迪亞德 • 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謂的國際間諜“大競賽”,多諾萬需要加快行動步 伐。鑒于戰爭的緊迫性,戰略情報局將和同盟國一起分擔搜集機密情報的責任。1942年和1943 年談判達成倫敦協議,簽署了一項關于戰略情報局和特 別行動處開展秘密合作的協議,明確了雙方的職責,包括武器開發和經費問 題。秘密行動主要由英國和美國開展。戰略情報局分管中國、朝鮮、澳大利亞、大西洋島和芬蘭,而特別行動處分管印度、東非、巴爾干和中東。西歐仍主要由英國管轄,由美國代表。 作為這個戰時合作機構的“年輕搭檔”,多諾瓦要做的不僅僅是成立美 國及時家間諜機構,而且是一個有能力在全球范圍發動情報戰爭的機構。這 絕非易事。以前戰爭中使用的間諜手段大都過時或者被人們遺忘了,他需要 在英國的援助下組建這個機構。美國提供技術,而英國提供經驗和建議,培 訓美國人的情報技能。 這些被社會專欄作家輕蔑稱之為輕佻的花花公子和儒雅的運動員的貴族們,在英國老師們的指導下進步飛快。 “看!戰略情報局及時批人員已經到達倫敦啦!”博學英國情報員馬爾 科姆 • 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寫道。“我清楚記得他們那時剛剛畢業,如花的年紀,帶著清新純真的氣息來到我們這個無趣的情報機構工作。很快,他們就被腐化了,同那些工作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甚至更久的經驗老 道的老手們沆瀣一氣了。”[1]
何對中情局秘密行動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作者打開了秘密世界的大門,其中的事物甚至我們這些曾在中情局工作的人都鮮有目睹……驚人的調查和的文筆使得中情局直到現在都被人忽視的秘密世界的歷史成了一場有趣的旅行……作者們最終得以將這個機構行動的冗長歷史公之于眾。就讓我們在全世界的敵人看一看,為什么他們能夠逃跑,卻無法隱藏他們的蹤跡。——蓋理•C•施羅恩(Gary C. Schroen),暢銷書《及時》(First In)作者 《間諜術》是關于情報學寫得好、啟迪性的作品。對于任何對情報學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必讀讀物,無論該讀者是歷史學家、發燒友或是想要對這門專業有所理解的人。真希望當我還是一個年輕的官員時我們就已經有這些工具了。——拉里•德夫林(Larry Devlin),前中情局非洲分局主任 對于行動的細節描寫就像對設備、軍事等的描寫一樣引人入勝,如微型照相機和收音機、不明藥物、小型武器、秘密隔室以及偽造文件,這些都在本書中通過一百多張精彩的圖片和圖表進行了展現。——《圖書館雜志》(library journal) 這本書、可讀,并且對于中情局使用高科技裝置和機器獲取海外秘密描寫得引人入勝。這是圖書館的情報學必藏作品,也是任何對美國安全領域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作品。——洛赫•K•約翰遜(Loch K. Johnson),《情報學和國家安全》博學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