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力求完整闡述國際法的基本原理和法律規范,反映國際法的發展變化。書中將當代國際熱點的突出問題,如防空識別區的設立、海洋劃界和海洋權益爭端、邊界領土爭端等,與相關國際法規范結合論述,同時專門闡述了國際法與中國的關系,介紹了相關國際法規則在中國的適用于實施,其中包括中國法律對相關問題的規定。作者參考了多種國際法著述和文獻,借鑒了近年來國際法研究的成果,汲取了許多有益養分。本書既可作為國際法研究用書,也可作為國際法學與國際關系專業教材。
國際法是調節國際關系的法律,他根植于國際關系,又規范著國際關系,它對中國權益的維護、對中國利益的影響日以重大。加強對國際法的學習與研究,提高對他的理解和掌握,具有重要的法理和實踐意義。
楊勉,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國際關系與國際法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講多門國際關系與國際法課程。主要研究方向我國際熱點與國際法問題。主持和參加過多項相關科研項目,單獨或與人合作撰寫、編著、主編了相關方面的著作和文章。
彭珂,任職于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法律系,承擔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等法學類課程。在長期的法律專業學習、教學、科研與工作中,培養了扎實的理論基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法與傳媒法問題。
及時章國際法緒論()
及時節國際法的概念與主體()
第二節國際法的淵源和基本原則()
第三節中國與國際法()
第二章國際法上的國家()
及時節國際法上的國家概論()
第二節國家的國際法律責任()
第三節國際法上的承認()
第四節國際法上的繼承()
第五節中國與國際法上的承認與繼承()
第三章國際法上的居民()
及時節國籍()
第二節外國人的法律地位和本國人的外交保護()
第三節引渡與庇護()
第四節國際難民保護()
第五節中國與國際法上的居民()
第四章國際組織法()
及時節國際組織與國際組織法概念()
第二節國際組織的法律制度()
第三節中國與國際組織()
第五章國際條約法()
及時節條約和條約法()
第二節條約的締結和公布、加入和保留()
第三節條約的效力、適用、拘束力和條約與第三國()
第四節條約的失效和無效、沖突和實施、解釋和修訂()
第五節中國關于締結條約和適用條約的相關法律法規()
第六章國際人權法()
及時節人權與人權法()
第二節國際人權保護機制與內容()
第三節中國與國際人權法()
第七章邊界領土法()
及時節領土概述()
第二節河流與湖泊()
第三節領土的取得與變更()
第四節國界與邊境()
第五節兩極地區的國際法律地位()
第六節中國的邊界領土問題()
第八章海洋法()
及時節海洋法概述()
第二節基線、領海、毗連區()
第三節內水(內海)、港口、海灣()
第四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島嶼制度()
第五節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群島國()
第六節公海、國際海底區域()
第七節海洋爭端的解決()
第八節中國的海洋法規與實踐()
第九章國際空間法()
及時節空間與空間法()
第二節國際航空法()
第三節外層空間法()
第四節中國航空航天法律法規()
第十章外交關系和領事關系法()
及時節外交關系法概述()
第二節外交特權與豁免()
第三節領事關系法概述()
第四節領事特權與豁免()
第五節中國與外交和領事關系法()
第十一章戰爭法和國際人道法()
及時節戰爭法與國際人道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戰爭與武裝沖突的法律規范()
第三節對戰爭武器和手段方法的限制()
第四節國際人道法()
第五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法律問題()
第六節中國與戰爭法和國際人道法()
第十二章國際爭端解決法()
及時節國際爭端概論()
第二節國際爭端的解決方法()
第三節主要國際司法與仲裁機構()
第四節國際組織在解決國際爭端中的作用()
第五節中國與國際爭端解決法()
及時節國際法的概念與主體
一、國際法的特征和性質
(一)國際法的定義
1國際法的定義
什么是國際法?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學派的國際法學者都給出了定義,以概括國際法的基本含義和本質特征。這些定義各有側重。
英國國際法學家勞特派特修訂的《奧本海國際法》指出:"國際法是一個名稱,用以指各國認為在它們彼此交往中有法律約束力的習慣和條約規則的總體。"蘇聯法學家和外交家童金認為:"現代國際法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向共產主義社會經濟形態(其及時階段為社會主義)過渡的時期的國際法,它是調整包括階級性質不同的國家在內的各國間以及國際法其他主體間的關系,通過這些關系的參加者的協調意志制定的、并在必要時由各國單獨地或集體地(包括國際組織在內)實施的強制加以保障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蘇\]童金著,邵天任等譯:《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頁。中國國際法學者周鯁生將國際法定義為:"國際法是在國際交往過程中形成出來的,各國公認的,表現這些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國際關系上對國家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包括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周鯁生:《國際法》(上冊),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中國國際法學者王鐵崖則認為:"把國際法看作主要調整國家之間的關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體,也就夠了。"王鐵崖:《國際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2頁。
綜合以上觀點的相同部分,考慮到國際法是國際關系中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程度國家之間協調意志的反映,可以這樣定義: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它是國家在國際交往中通過協議或認可形成的,協調國際法主體之間意志,規范國際關系,有法律約束力的各種原則、規則和制度的總稱。
2國際法名稱的演變與確定
國際法是法律科學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部門。國際法的名稱從產生到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古代羅馬有市民法(Jus Civile)和萬民法(Jus Gentium),前者用于調整羅馬市民之間的關系,后者用于調整羅馬市民與外國人之間以及外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關系。萬民法不是國際法,它與市民法一樣屬于羅馬的國內法,只是具有涉外因素,而且屬于私法性質。經西塞羅(Cicero,公元前105—前43年)開創之后,萬民法逐漸被理解為所有與羅馬有交往關系的國家所一致同意的正義原則。
國際法的奠基人格勞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1625年出版了其經典著作《戰爭與和平法》,書中將"萬民法"解釋為拘束效力來自所有國家或許多國家意志的法律。這一全新注解使"萬民法"擺脫了國內法性質,奠定了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法概念的基礎。
1650年,英國學者蘇支(Richard Zouche)用"萬國法"(Laws of Nations)取代"萬民法"來表達國際法的概念。"然而這一名稱亦不能表達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的特征,且很容易被誤解為是凌駕國家之上的法律。"周洪鈞:《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頁。
1789年,英國法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在其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緒論》中,創造了"國際法"(International law)這一概念,更地表達出"國家間的法律"這一含義,更為科學地反映出這門法律的本質特征,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沿用至今。
另外,還出現過"超國家法"(SuperNational Law)、"人類法"(Law of Humanity)、"世界法"(World Law)等名稱,這些名稱有將國際法定位為超越國家之上的法律之虞,不能反映國際法作為國家間法律的實質,因此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使用。
19世紀中葉,國際法最早傳入中國時,被稱為"萬國公法"。1864年,時任北京同文館總教習的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MPMatin),將美國國際法學者惠頓(Henry Wheaton)的著作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翻譯為《萬國公法》。作為中國歷史上翻譯和引進的及時部西方國際法著作,它從框架體系、內容結構、原則制度、概念術語乃至思想觀念等各個方面,將西方國際法移植到中國。何群:《國際法學》,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頁。1908年,中國留日學生尹獻章將日本學者有賀長雄所著的《戰時國際公法》翻譯成中文,"國際公法"一詞傳入中國,"國際公法"和"國際法"成為中國國際法學界普遍使用的名稱。
(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基本特征對比
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是不同于國內法的特殊的法律體系,這種特殊性可以從二者的對比中體現出來。
1主體不同
國際法的主體是國家以及由國家派生出的國際組織或爭取獨立的民族;國內法的主體是自然人和法人。
2調整對象不同
國際法調整的主要是國家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是個人、法人以及作為法人的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
3法律淵源不同
國際法的淵源是經協調形成的"各國的共同意志",這種"意志的合一"(Vereinbarung)明示地表現于條約,默示地表現于慣例;萬鄂湘:《國際法與國內法關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頁。國內法的淵源是體現國家意志的"各項國內立法及其判例"。周洪鈞:《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4制定方式不同
國際法由兩個國家或更多的國家通過協議或認可共同制定,國家擁有主權,國際法是"平等者之間的法";國內法是由一國的立法機關自上而下制定的。
5保障實施的方式不同
國際法是由國家單獨或集體地采取強制措施來保障其實施的,聯合國也可以通過決議對施害國進行集體制裁。國內法通過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強制機關來實現其法律的強制力。
(三)國際法的法律屬性與強制力
1國際道德和國際禮讓說
當今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國際法是法律,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國際法否定論"始終存在,19世紀英國法學家奧斯汀(John Austin,1790—1859)認為,法律是"主權政治所制定和執行的人類行為規則的總體"\[英\]勞特派特修訂:《奧本海國際法》(上卷,及時分冊)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4頁。。但國際社會并不存在一個主權國家之上的,通過立法和執法機關來制定和保障規則的執行,因此國際法不是法律,而是"實在的國際道德"(positive international morality)\[英\]JG斯塔克:《國際法導論》中譯本,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頁。。還有一種否認國際法是法律的觀點則主張,國際法不過是一種國際禮讓(international comity)。
2國際法與國際道德和國際禮讓的聯系與區別
國際道德說和國際禮讓說混淆了道德、禮讓與法律的界限,無視國際法是國家間法律的基本特質。國際道德是國際行為標準的價值指南,國際禮讓"是指國家在彼此交往中所遵守的禮貌、便利和善意的規則"蘇義雄:《平時國際法》,臺灣三民書局1996年版,第6—7頁。。無論是道德還是禮讓都是自愿行為,沒有法律約束力,而國際法具有確定的法律性質和特征。國際法具有法律性質的關鍵在于國際法被各國作為法律所承認,不得違反,如果違反了,就構成國際不法行為,并應承擔相應的國際法律責任。《聯合國憲章》、《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等重要的國際條約,都明確規定了國際法的法律屬性。當今世界,所有的主權國家都承認《聯合國憲章》,承認受其規則的約束;各國政府毫無例外地承認國際法是對國際關系行為有約束力的法律,沒有一個國家公然宣布不受國際法的拘束。在發生國際矛盾和沖突時,都會引用國際法法理和條文證明對方行為如何違法,己方行為如何合法;聯合國和國際條約都有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采取多種手段進行制裁和懲戒的規定。聯合國組織和許多多邊國際條約還建立了相應的國際司法和仲裁機構。
在理論和實踐中,國際道德和國際禮讓與國際法有著密切的聯系。國際法與國際道德的關系表現為:"國際道德是國際法的基礎,而國際法是國際交往和基本道德的法律化。……國際道德既能在人們心理上內化成某種`法律確信`,還通過訴諸輿論深刻地影響著國際法的構成和發展。國際社會的分散結構使國際法的作用顯示出了某種不完備性,特別需要發揮國際道德的價值指引和保障作用。"李杰豪:《國際法道德:淵源與價值》,《求索》,2008年第4期,第127頁。國際禮讓也有演變為國際法規則的可能。例如,外交官的關稅豁免本來是國際禮讓,1961年的《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將其確立為國際法規則。
3國際法的強制力
國家之上不存在更高,沒有一個超國家的統一執法機關強制執行國際法,特別是某些國家或國家集團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行徑有時沒能得到有效制止和懲罰,因此一些學者認為國際法是"弱法"(weak law)。然而,"法律本身的強制性與法律的強制執行是兩個問題,前者是法律的內在屬性,后者是為保障實施法律的外力采取的強制措施。因此在某些場合下對違反國際法行為未能有效實施制裁,不應歸因于國際法本身,而是因為制裁力量的不足或者強制執行制度的不完善,這種`不足`和`不完善`的情況在國內法也存在"王獻樞:《國際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