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拯救自己》一書最初的創作只是為了配合斯邁爾斯的演講。 1856年前后,斯邁爾斯經常到利茲市去作演講,對象是一群困苦無助的年 輕人。講座地點是個簡陋、空曠的大房子,本來是用于冶療霍亂的臨時病 房。在演講中,斯邁爾 斯盡力讓這群迷茫的年輕人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很 大程度上靠的是自身的努力,比如勤奮、學習、自律和自制。但更重要的 是,必須培養芷直、誠實的品質,并嚴格履行自己的職責。 這些演講的效果之好,遠遠超出了斯邁爾斯的預期。于是他開始將演 講內容整理成文字,按照斯邁爾斯自己的說法,"畢竟,書籍耍比口頭語 言流傳更廣"。他把書名定為《自己拯救自己》,他覺得,"再也沒有比 這一名稱更切合主題的了"。
《金錢與人生》的這個版本,除了嚴格遵照英文原著翻譯,還對 其內容進行了適當精簡。希望本書能夠協助讀者在通往成功的路上走得更 穩、更快。 金錢帶給人生的不是幸就是不幸,《金錢與人生》教會你永遠站在幸 運的這一邊,因為它曾經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
《品格的力量》是探討品格問題的專著,從 女性、勞動、勇氣、職責 、愛情等多個方面論述品格的精神力量,在論述過程中列舉了大量至今名 垂青史的文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慈善家等實例,具有說服力。 《品格的力量》自在英國問世以來,在世界許多國家不斷重印,在全 球暢銷130年而不衰。
塞繆爾·斯邁爾斯(1812-1904),英國人,公認的"現代成功學鼻祖"、"西方成功學之父"、"勵志和自助之父",被包括卡耐基在內的后人譽為 "人類精神導師"。事實上,斯邁爾斯的首要身份并不是成功學家,而是的政治改革家和道德學家。也許正因為這一點,其作品所蘊涵的思想價值超出了一般意 義上的"成功學",帶有濃重的哲學意味。 《自己拯救自己》一書初的創作只是為了配合斯邁爾斯的演講。
《金錢與人生》一部風靡全球的暢銷經典,讓無數人在迷茫時代找到活著的意義。文明素養的經典手冊,人格修煉的圣經。歷經時光沉淀的作品,帶給心靈一生的溫暖。 金錢帶給人生的不是幸就是不幸,《金錢與人生》教會你永遠站在幸運的這一邊,因為它曾經改變了億萬人民的命運。作者塞繆爾·斯邁爾斯先生為人類的社會生活 貢獻了非常的精神食糧他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筆調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目標、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從、生活的激情、生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偉大等人 生的真諦。
《品格的力量》是一本探討品格問題的經典圖書。塞繆爾·斯邁爾斯以犀利而又睿智的筆調向我們揭示了人生的目標、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服從、生活的激情、生 命的力量、良心的自由、信仰的偉大等人生的真諦,把上蒼賦予我們的脆弱的自然生命塑造并升華成了具有高貴品格和堅強意志的精神生命。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英國19世紀偉大的道德學家、著名的社會改革家和膾炙人口的散文隨筆作家。他一生閱歷豐富。先后從事過醫生、商人、攝影師、隨筆作家、記 者、編輯、鐵路大臣、演說家等職業,對人生擁有獨特的見解。他著作頗豐,其《自己拯救自己》、《品格的力量》、《金錢與人生》等作品。 改變了全世界億萬人的命運,為近現代西方道德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世界各國年輕人最喜愛的人生教科書。
前言
及時章 成功來自磨難
苦難讓人獲益匪淺
困境與激情
沒失敗過的人是不完整的
成功由失敗積累而成
甜從苦中來
逆境助人成長
偉人之路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章 堅強的意志力
非凡意志力創造奇跡
耐心和習慣
堅強的毅力鑄造成功
不畏困難,勇往直前
興趣能給你帶來毅力
意志力和決心
勇士的含義
如何戰勝困難
福威爾?布克斯頓的故事
第三章 無可替代的勤奮
天才與勤奮
瓦特與蒸汽機
藝術從哪里來
勤奮是天賦的催化劑
勤奮與堅持
藝術追求者的勤奮之旅
兩位畫家
勤奮的音樂大師
用勤奮贏得尊重的貴族
第四章 尋找一個榜樣
生長環境很重要
他人的影響是無形的
榜樣的力量
偉人能影響到每個人
家庭對人的影響
朋友對人的影響
每個人的言行都會影響到他人
作者不該教壞讀者
第五章 要有健康的心態
溫和的性格使你幸福
樂觀的性格有助于成功
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不要抱怨
遠離壞情緒的傷害
讓生活充滿希望
工作時更應該保持愉快
第六章 愛情滋潤你的心
男人和女人的差異
愛情帶來的好處
愛的真正含義
家是溫馨的港灣
如何得到真誠的愛
夫妻是最長久的伙伴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妻子眼中的丈夫
妻子是丈夫的好幫手
漢密爾頓夫婦
感人的愛情故事
《金錢與人生》
《品格的力量》
《自己拯救自己》
及時章
成功來自磨難
我希望如同偉人般成長,讓寬容伴隨著力量與知識一同成長,學會對他人表示尊敬。
——丁尼生
真正的不幸是過于淺薄的人生經歷。人會在磨難中變得勇敢,謹慎是逆境教給人的經驗。人在順境里是無法正視一切的。
——丹尼爾
福禍同行,如同連襟。對于不幸會與幸福相伴,人們可能難以明白,在我看來,幸福和快樂會在痛苦與不幸中產生。
——厄斯金的《復印十四行詩》
成大器之人必是在磨難之中學會堅毅的人。
——多納
白晝漫長得讓人疲倦,可是在這之后,我們會看到美麗的黃昏。
——古代兩行詩
苦難讓人獲益匪淺
上天如果要賦予一個人偉大的職責,那必先讓其經歷苦難的洗禮,讓他意志變得更加堅強,體魄變得更加健壯。只有經過各種困難的磨煉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他的行為規范也是靠此來鑄就的。美德不表現出來是顯示不出價值的,就如同那些山林中的隱士,他們往往會變得膽小、懶惰和缺少自我控制。只有懂得付出,承擔責任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要想學到有用的知識和增加才智,就必須積極地投入日常生活里去。在日常生活里,人們會遵守紀律,明白自己的責任,學會容忍,變得勤奮。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面對困難、痛苦和各種各樣的誘惑時,會在與它們的抵抗中變得堅強。在苦難的磨礪下,人們會學到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知識。
人要更好的了解自己,就要與他人進行交流溝通,互相聯系。真正認識自己的人必然是融入了社會的人。要是脫離了社會生活,人會變得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他會由此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更有可能變得孤僻,不能與人相處。
斯威夫特以前說過:"能夠對自己有深刻了解,并能對自己做出正確評價的人,他們一定不會是壞蛋,同樣,那些品格高尚的人不會是不了解自己的人。"可是,人們更傾向于了解他人,而往往忽視了對自己的評價。
自知之明是那些想要有所建樹的人必備的品格,他們會因此具有堅定并且明確的個人信仰。對一位年輕的朋友,弗雷德里克·伯瑟斯這樣說道:"現在,你只是知道自己能夠去做哪些事,你要想有成就,必須弄明白哪些事你不能做,這時,你的心態才會變得平和。"
喜歡向人求教的人,都是虛心的人,那些不愿向他人學習優點的人,都是自高自大的人,他們也因此難于成事,要完成偉大的事業,這對于他們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人應該勤學好問,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
獲取常識并不需要多么強的能力、耐心和謹慎,人們只要凡事小心就好了。在黒茲利特看來,那些有智慧的生意人,還有那些胸有城府的人,往往都是明白人,他們絕不會去臆測那些問題,他們都會以自己親眼所見為基礎進行分析。
在一般情況下,男性的直覺不如女性的強。女性的直覺大多迅速而敏銳,她們也有著更多的同情心,而且感情也是容易波動的。在與人相處時,她們會體現出溫和的一面,還有圓滑的一面,雖然有些感情豐富的女性中,有人會缺乏理性,可是她們卻能控制那些難于駕馭的人。
人們都是人生這所大學里的學生。人們可能不習慣經驗這種教育的方式,特別是在這些經驗教育里包含了痛苦、悲哀、誘惑,還有困苦時。可是這磨礪是不可或缺的,對在磨礪中獲得的教訓,我們也要加以重視。
在生活這所大學里,學生在經驗中都獲得了什么學識呢?他們是否提高了自己的才智?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勇氣?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自控能力?但是無法辯駁的是,人獲得的成果往往是在苦難的磨礪之后得來的。對于時間的寶貴,那些經驗豐富的人是最明白不過的。馬莎林樞機主教這樣說過:"我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時間會把美帶給人,對于那些受傷的心,它也會給予安慰。好的老師就是時間,它是經驗的糧食,也是才智的沃土。它可能是青少年的朋友,但也可能是他們的敵人,可是對于老人來說,時間往往是其心靈慰藉的良劑。如何利用時間,這也就決定了人生是好還是壞,人生是否具有真正的意義。
喬治·郝伯特說:"年輕人的夢想被時間所壓碎。"世界在年輕人眼中是多么的光輝耀眼,滿是新奇和愉悅。可是生活中不光有快樂,也會有悲傷,我們會從時間上了解到這點。不幸和失敗不會是人生的全部,那些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并且心靈純潔的人,才能最終戰勝各種阻礙,體會到快樂。對于痛苦,這種人會歡迎它的到來,他們即使面對最沉重的負擔也會傲然挺立。
活力和激情是人生需要的東西,可是青春的激情,會在歲月的消磨下變得稀薄。青春的激情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消磨,讓它更加平和,也更加自制。青春的激情通過正確的引導,會讓人變得更加健康。青春的激情讓人變得更加無私,也會更加充滿活力。褊狹則通過自私和自高自大表現出來。那些自高自大和自私的人,他們的生活里,是看不到春天的。生命的春天就是人的青春歲月,一些事情往往需要火熱激情的鼓勵才會去嘗試,而成功更離不開青春激情的力量。人的工作質量會在激情的幫助下得以提高,它能給人以信心和希望,那些乏味的路途也要它的引導方能走過,它能讓人愉快地承擔義務,它也能讓人自愿地為工作恪盡職守。
亨利·勞倫斯先生說過:"人要想較為容易地去面對苦難和阻礙,他們就要學會直面現實……人們會在青春的激情和浪漫的氣質里找到前進的動力。"亨利先生還說道:"要勤勉的去培育和引導年輕人火樣的熱情。現實氣質幫人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浪漫氣質讓人走上新的道路,能將浪漫的氣質與現實的氣質進行融合,這是好不過的了。在生命的暗夜里,浪漫的氣質就像是一道曙光,它讓人不會失去希望。"
個性鮮明是約瑟夫·蘭開斯特的特點,在十四歲的時候,他就閱讀了《奴隸貿易中的克拉克森》,他在那之后,下了決心,決定要去西印度群島,在那教黑人閱讀圣經。結果,他只帶著幾先令和《圣經》、《天路歷程》這兩本書就離家出走了。
他成功地到達了目的地,來到了西印度群島,可是工作該如何做?對于這點,他并沒有想好。他父母為他的出走倍感焦慮,在知道他去了哪后,馬上把他帶回了家。可是,這并沒有影響他火熱的激情。在以后,他投入到了真正的慈善事業之中,一如既往地去教育那些身處貧困中的人們。
在二十歲時,約瑟夫·蘭開斯特創辦了他的及時所學校。附近貧苦人家的孩子馬上就把他的學校填滿了。他學校的房子也顯得過于狹小了,他接連不斷地又在附近租了許多房子,在蘭開斯特,出現了一棟特別的建筑。在這棟建筑之外,寫著這樣的標語:"只要你愿意讓孩子來,我們就可以為你的孩子提供教育,教育是無償的,不過,你要是能付學費,我們也會接受。"對于"我們國民教育的先驅"這一稱號,約瑟夫·蘭開斯特是當之無愧的。
困境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