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自誕生以來,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始終與之如影隨形。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是弱肉強食的戰場,危機過后,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無論對國家、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如此。
1929至1932年的經濟危機最終將人類拉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并確立了美國在西方國家的領袖地位;70年代的石油危機沉重打擊了美國,在節能技術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則借此機會迅速崛起,并對美國構成威脅。而1989年的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則標志著這種威脅的結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終結了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奇跡,徹底喪失了與"中國制造"競爭的能力,扛住了風暴襲擊的中國迅速成長為世界工廠……
今天,世界經濟正面臨著一場二戰后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一場經濟大風暴即將襲來,無數的財富將注定化為烏有,那些在經濟繁榮中頭腦發熱的企業和個人將為自己的錯誤付出沉重的代價,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必將面臨重新洗牌。也許,等今天的這場暴風雨過去之后,我們再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會發現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
人類無法擺脫的周期性噩夢再次來襲
我們即將步入下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
誰是危機風暴的元兇?誰是洗劫財富的殺手?
資本洗牌的狂潮已經掀起,國家與個人的命運面臨抉擇
歷史能告訴我們什么,未來將昭示我們什么?
揭示經濟危機的真相,解讀新一輪金融風暴的來龍去脈
什么是貨幣戰爭的本質?
"貨幣戰爭",不是某個金融集團的陰謀,而是各國金融市場效率的競爭。高效的金融市場能夠提前釋放和轉嫁風險,在資產被低估的時候買進,高估的時候賣出。在金融資本控制一切的時代,一個國家即使有強大的工商業,如果缺乏高效的金融市場,后也難免被外國金融資本低價收購的命運。
什么是經濟危機的本質?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避免一時的股市崩盤和經濟崩潰。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繁榮的時候,強者和弱者可以分享收益,和平共處。只有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市場優勝劣汰的法則才會真正發揮作用,弱者將會被淘汰,而強者將會生存下來,并變得比以前更加強大這,才是經濟危機的本質。
誰將贏得這場金融戰爭?
金融戰爭本身是沒有國界的,金融資本只是在追逐利潤。至于國家的興衰,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副產品。但是,金融戰爭的結果是有國界的。因為,后獲勝的那些金融資本,都必然屬于那些擁有高效金融市場的國家。
前言 夢醒時分,危機來襲
引子 油價飆升至百元美元大關
及時章 大崩潰:"貨幣戰爭"的真相
金融戰爭與"陰謀論"
利弗莫爾:替罪羊之死
"陰謀論"的真相:金融市場的無形之手
第二章 及時滴血:荷蘭郁金香投機熱潮的啟示
都是美麗惹的禍?
瘋狂三部曲:從消費熱到投機狂潮
郁金香泡沫的崩潰
第三章 空頭不死,漲勢不止:燃燒的1929
預演:1926年佛羅里達土地投機潮
"情況已經失控。"
空頭不死,漲勢不止
第四章 大崩潰
恐慌性崩盤:黑色星期四
新手死在山頂上,高手死在山腰上
殃及歐洲:德國的崩潰
第五章 誰是大崩潰的罪魁禍首?
經濟衰退中的美聯儲
干預主義的開端:胡佛政府的應對政策
干預主義為什么失敗?
第六章 誰能戰勝大蕭條?
羅斯福新政
誰能拯救經濟崩潰?
終結者:凱恩斯,羅斯福,還是希特勒?
凱恩斯主義的幻覺
第七章 增長有極限:能源危機與經濟崩潰
危機爆發:中東石油問題的來龍去脈
歐佩克的誕生與壯大
石油危機以及對西方經濟的打擊
過度管制與里根政府的"反滯脹"
石油危機與末日預言
第八章 日本的崩潰
預演:有驚無險的黑色星期一
廣場協議:日本輸掉了貨幣戰爭
風生水起,大潮涌起
樂極生悲,泡沫破滅
究竟是誰在忽悠日本?
第九章 小島大浪:危險的過山車
美好的時光能持續多久?
起落無常,暴漲暴跌
臺灣股市泡沫起落的原因
沒有永遠牛市的股市和樓市
第十章 震驚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
誰是有很多錢的白癡?
東南亞金融戰的演習:英鎊攻擊戰
東南亞金融危機風暴
第十一章 21世紀初的新經濟泡沫
命運的輪回:新經濟的發祥
IT產業新經濟的寵兒
泡沫的形成:風險資本惹的禍?
因特網吹出來的新泡泡
新經濟泡沫破滅
第十二章 的大泡泡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
新世紀金融公司的前世今生
次貸危機轉移至資本市場
次貸危機:從金融市場反作用于信貸市場
從金融市場傳導至實體經濟
夢醒時分:永不消失的危機
尾聲:新的大崩潰正在到來
及時章 大崩潰:"貨幣戰爭"的真相
金融戰爭與"陰謀論"
美國次貸危機、能源價格暴漲、糧食短缺再加上亞洲地區新一輪的股市泡沫的終結,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極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經濟大崩潰。當然,它也可能被證明只是有驚無險。但無論怎樣,這種可怕的前景預期已經足夠讓很多人感到恐慌。
一想到"崩潰",人們似乎只會把它和經濟停滯、大規模失業、生活水平下降、無數人的財富被洗劫一空等一系列黯淡的前景聯系起來。一個國家如果出現股市崩盤或者經濟崩潰,那么它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無疑將會遭到很大的打擊。但很少有人會想到,一個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可能利用自己的經濟崩潰去洗劫其他國家的財富。這其間的奧妙,就在于一個國家金融市場效率的高低。
約翰戈登在他那本引人人勝的不朽著作《偉大的博弈》中,這樣評價了美國歷史上的幾次大崩潰:
"盡管資本主義經濟周期中的衰退令人痛苦,但它自有益處。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國經濟復蘇的歐洲投資者開始大量拋售手中持有的美國證券。"
"在1873年到1879年(的經濟崩潰中),歐洲人手中的美國證券資產總值下降了6億美元,單單鐵路證券一項就減少了2.51億美元。這雖然進一步加劇了華爾街證券市場價格的下跌。但實際上增加了美國人的財富。當歐洲人出資修建美國鐵路時,美國建成自己的交通大動脈,而歐洲人持有這些鐵路的證券,他們本來可以獲得這些證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這些利息和收益兌現之前,歐洲人就在華爾街上把這些證券賣掉了,而美國人以比原來低得多的價格把這些證券又買到了手。結果,美國人既修成了鐵路,又擁有了這些證券。"
"可是當美國經濟巨大的發動機重新運轉起來的時候,歐洲投資者又會回來重新購買美國的證券。"
就這樣,通過一輪又一輪自導自演的經濟危機,美國人先以高價賣出他們的財產,然后又以極低的價格買回來。1929年的那次歷史上最著名的經濟崩潰就是從美國開始的,但卻引發了歐洲各國的自相殘殺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歐洲經濟幾乎被徹底摧毀,喪失了近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的地位,美國人卻借此大發戰爭橫財,一舉成為全球頭號強國,至今依然執世界經濟牛耳。
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經過數十年的高速成長,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強國。過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場較高價購買了諸如洛克菲勒中心這樣的美國標志性地產,以致美國人驚呼"日本人正在買下整個美國"。但在隨后到來的經濟崩潰中,日本人又不得不以極低的價格將這些財產再次賣給了美國人。
除了這兩次最著名的經濟崩潰之外,還有諸如亞洲金融風暴、墨西哥金融危機、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等等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這些危機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是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有的是發生在發達國家,但的結果卻一樣: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崩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各種"陰謀論"應運而生最近銷售火爆的《貨幣戰爭》便是這種理論的代表作。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諸如"經濟規律"或者"無形的市場之手"這些抽象的概念是難以理解的。但如果告訴他們,這是背后有一個陰謀集團在暗地里操縱一切,而且這個集團正是由書上或者電視上經常出現的那種有權有勢的人物組成,再加上一些捕風捉影、駭人聽聞的故事和傳說,大家就會對這樣的解釋表示滿意因為這不僅容易理解,還可以滿足大眾旺盛的獵奇心理。
這種情況其實和我們周圍很多人炒股的心態類似。財務報表是很多人看不懂的,行業前景和宏觀經濟形勢也是難以把握的,股票價格每天的波動看起來也是那么雜亂無章。所以,忽悠大家拿出自己的血汗錢投身股市好的辦法就是告訴他們:股票的價格是背后有人在操縱,我們只要知道了這些"主力"或"莊家"的動向,就可以從股市里賺到很多的錢。當然,如果再加上一些人如何利用"主力動向"和"內幕消息"大發橫財的美妙動人的故事,那就更加了,也足以讓許多人為之奮不顧身。
然而,的事實卻是:那些盲目相信這種黑幕理論的散戶總是虧得最慘的,而那些被吹得神乎其神的超級主力,比如曾經的中經開和德隆集團,也一個接一個地在市場的力量面前轟然倒地。
利弗莫爾:替罪羊之死
替罪羊的來歷源自猶太人的一個節日習俗。猶太人有一個重要節日叫贖罪日,在節日期間猶太人不吃不喝,禁止一切娛樂活動,以此來反省和懺悔自己的罪孽,此外還要舉行隆重的贖罪祭儀式。這個節日中有這樣的一種禮儀:兩只活的公山羊,通過拈鬮,一只宰了作祭禮,另一只則被放到曠野中,替人們承擔一切罪孽這只羊便是替罪羊。
當股市崩潰的時候,人們的財富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自然也需要找到一個替罪羊。大家都在憤怒地問:究竟是誰奪走了這一切?顯然,僅僅是市場規律或者經濟規律這樣抽象的字眼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他們更希望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幕后黑手。這些黑手富可敵國、權勢驚人,而且心狠手辣,利用巨大的資金和內幕消息操縱股市、魚肉百姓。當然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從別人的虧損中賺到了錢,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而人民的憤怒也就可以借此找到發泄的對象。
理查德阿倫斯將石油推向100美元一桶,從而引起股市暴跌,但很少有人怪罪于他。因為通過媒體的報道,大家都知道他不過是個小角色,而且自己也沒有從中漁利,反而還虧了600美元。但在1929年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因為,有充分的依據說明是杰西利弗莫爾一手操縱了那次史無前例的股市大崩盤。他拼命打壓股價,而且從中獲利超過1億美元!這些錢,全都是從蒙受巨大損失的人們手中奪去的。
杰西利弗莫爾,一個赤手空拳來華爾街闖蕩的鄉下窮小子,從抄寫報價單開始,依靠自己對數字和股票的天才直覺迅速積累起巨大的財富。他的故事本身就是華爾街傳奇的一個縮影:從一無所有到家財萬貫只用了很短的時間,然后又用更短的時間重新變得一無所有。
他經歷過很多次破產,但都挺過來了,并最終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投機者。以至于有人這樣評價他:"即使利弗莫爾身上的每一塊錢都被搶個精光,只要經紀商給他一點小小的貸款,把他關在房間里,再給他報價資料和幾部電話,經過幾個月熱鬧的市場波動后,他又會抱著一堆財富重新出現。"盡管利弗莫爾本身為人低調,更不喜歡向人吹噓自己的投機經歷,但他每一次成功的投機都會被編造成各種聳人聽聞的故事,在華爾街的股民中間不斷流傳,成為一個似乎可以操縱一切的神話人物。杰西利弗莫爾正在操縱或者計劃操縱某支股票的傳聞,足以成為這支股票瘋狂上漲的理由。
但跟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投機者一樣,杰西利弗莫爾最擅長的其實并不是讓股價上漲,而是從股價下跌中獲利因為下跌的速度總是比上升要快,所以從中掙錢的速度也更快。當然,虧得也更快。無論在怎樣的一種瘋狂的繁榮之后,一定是更瘋狂的崩潰。
所以,杰西利弗莫爾最喜歡的不是買入,而是賣空也就是賣出自己根本沒有的股票,然后在一定時間之后把它們買回來,使得買賣相互抵消。這就好比你去買一輛汽車,經銷商那里并沒有你想要的款式和顏色的汽車,但他仍然收了你的錢,并保障三個月以后把汽車交給你。這個汽車經銷商就在"賣空"這輛他沒有的汽車,他必須在三個月內從汽車廠家買人這輛汽車,然后到期交貨。如果這三個月內,這款汽車的出廠價格下跌,那么他不僅可以賺取正常的利潤,還可以賺到原來價格和下跌以后的價格之間的差價。反之,如果汽車出廠價格上漲,那么經銷商就會遭受損失。因此,賣空股票必然是希望股價下跌也就是"看空"股價,然后自己可以用更低的價格把股票買回來,賺取這中間的差價。如果賣空以后股價上漲,那么賣空者就將不得不以比自己的賣出價更高的價格買回股票進行交割,這樣就會遭受損失。
更妙的是,這種賣空行為所需要的資金并不多。賣空者只需要繳納一定比例的錢給股票經紀商,這筆錢叫做保障金,它只是將來需要買回來的股票價格的一小部分,這個比例在當時大概在10%到20%之間。比如杰西利弗莫爾想要賣空1萬股某公司的股票,每股10美元,那么他只需要在經紀商賬戶上存1萬美元的保障金就可以了。如果股票價格下跌到9美元,他就可以賺到1萬美元。如果股票價格上漲到11美元,他的1萬美元保障金就全部虧光了。這個時候,經紀商就會要求他增加保障金,以保障他能夠彌補虧損。如果杰西利弗莫爾無法增加保障金,經紀商就會強行買回股票,沖銷他賣空的1萬股。這樣,即使股票價格隨后又跌到了9美元甚至更低,杰西利弗莫爾一分錢也賺不到因為交易在11美元的時候就被經紀商強行結束了。相反,他的1萬美元保障金也會虧個精光。
這個法則在買入股票的時候也同樣適用。你可以只花1萬美元的保障金,就買入價值10萬美元的股票,這中間差的9萬美元,經紀商可以貸款給你。如果股價下跌到9萬美元,而你無力增加保障金,經紀商就會強制把你的股票賣掉,賣出股票所得的9萬美元用于歸還貸款。
用保障金購買股票的好處是:如果你用1萬美元購買價值1萬美元的股票,股價上漲10%,你只能賺1000美元。但如果你用1萬美元作為保障金買入價值10萬美元的股票,股價上升10%,你就可以賺到1萬美元。賺錢的比例被放大了10倍!當然,在下跌的時候,虧損的比例也會同樣被放大10倍。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在1907年的那次股市崩盤中,杰西利弗莫爾就通過賣空狠狠地賺了一筆。有關他瘋狂打壓市場的行動也被夸大到了神奇的地步。
1907年的股市崩盤和以前的幾次沒有什么不同,和后來的差別也不大:都是由于經濟的增長和企業利潤的增加,使得股票投資者賺了很多錢,于是人類貪婪的本性被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總是希望能賺更多的錢。由此,投機行為越來越猖狂,大量的貨幣流入股市,銀行也開始不顧風險大量發放貸款。股票價格的上漲速度超過了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終于有24小時,社會上可以用來投機的錢都被用完了,再也沒有錢可以用來推動股價上漲。于是,崩盤就不可避免了。
杰西利弗莫爾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察覺到了暴風雨的來臨。就在一年前,杰西利弗莫爾也曾經賣空一支股票,并一次性把他全部的錢都投了進去。他的判斷沒有錯,那支股票后來確實下跌得很慘,但在下跌之前它又漲了一段時間,而利弗莫爾無法繳納更多的保障金,于是,在股票價格下跌之前他就破產了。
這一次,他吸取了教訓。開始時他只是很少量的賣空一些明顯漲不動的股票,當他發現每一次賣空之后幾乎都沒有遭到什么太大的抵抗之后,就進一步增加賣空的數量。
每一次股價下跌,杰西利弗莫爾的錢就會增加。然后他就利用這些賺到的錢再去賣空更多的股票,然后從下跌中賺到更多的錢,讓它們象滾雪球一般地成倍增長。
1907年10月24日,瘋狂的投機者終于耗盡了他們所能動用的一分錢。資金調度站前面擠滿了股票經紀人,每個人都希望借到他們公司緊急需要的資金。如果沒有錢的話,他們就必須賣出用保障金融資買進的股票,不計價格地在市場上拋售。但資金調度站已經沒有錢了,更可怕的是,所有地方都沒有錢了,即使他們想要拋售股票,整個市場上也找不到一個買主!
股票價格立即象斷了線的風箏一樣下墜。杰西利弗莫爾這樣形容他所看到的情形,而這番評論也許是歷史上對"大崩潰"做出的最生動的描寫之一:
"你聽過學校里把老鼠放在玻璃罩里的實驗嗎?他們開始把空氣從玻璃罩抽出來的時候,你可以看到可憐的老鼠呼吸愈來愈急促,兩側的肋骨像過度抽動的風箱一樣起伏,想要從愈來愈少的空氣供應中吸到足夠的氧氣。你看著老鼠窒息,一直到眼睛幾乎從眼眶里爆出來為止。老鼠不斷地喘息,然后走向死亡。噢,我看到資金調度站前的那些人時,想到的就是這種景象!到處都沒有錢,你賣不出股票,因為沒有人想買。要是你問我的意見,我會說整個華爾街這一刻都破產了!"
就在這24小時,一年前還虧得傾家蕩產的杰西利弗莫爾在股市上賺得的利潤超過10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超級巨大的財富。
也就在那24小時,杰西利弗莫爾從事交易的營業部的一個營業員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位銀行家。這個營業員無疑是一位傳播謠言的天才,他向銀行家添油加醋地講述了杰西利弗莫爾摧毀市場的整個過程,把利弗莫爾賣空的數量增加了好幾倍,而他操縱股價的技術更是被描述得出神入化。末了,他還信誓旦旦地保障說,這不過是杰西利弗莫爾整個計劃的開始,他打算繼續瘋狂地打壓股市,直到摧毀整個華爾街。
這位銀行家深知現在整個金融體系面臨的困境,加上利弗莫爾以前的威名,他相信了這個營業員的鬼話。當天晚上,他找到了這個營業員,表情嚴肅地說:"請你轉告你的那位朋友,跟他說我們希望他不要再賣出任何股票。市場已經不能再承受多少壓力。情形就是這樣,要扭轉毀滅性的恐慌,這樣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請你向你的朋友的愛國心訴求。這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時候了。"
實際上,在從營業員那里得知那位銀行家的請求之前,杰西利弗莫爾就已經開始逐步買人股票了。因為他明白在市場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跌幅之后,再繼續打壓的風險遠遠大于可能的收益,而最保險的辦法是買回自己在高位賣空的股票,保存已有的勝利成果。
在市場陷入恐慌的時候,即使最了解金融系統運轉的銀行家,也會相信某人能夠操縱整個市場的謠言,普通的投資者就更不用說了。當1929年那場空前的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杰西利弗莫爾再次通過持續賣空而一夜暴富這一次他的盈利是驚人的1億美元。在大崩潰中損失慘重的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利弗莫爾在背后操縱了這一切。崩盤后不久,《紐約時報》甚至刊出一篇文章,標題是"據稱,利弗莫爾帶領一群人狂賣高價證券……"。媒體把他稱為"濫賭之徒、職業大熊、專事逆市掠奪的強盜"。無數人不斷地辱罵他、詛咒他,希望他早點去死,還有人給他寫信威脅要把他干掉。
11年之后,人們的詛咒變成了現實:杰西利弗莫爾死了。不過他死亡的原因不是操縱市場所受到的懲罰。而正好相反是由于他根本無法操縱市場。
在屢次從賣空中獲取暴利以后,利弗莫爾的信心大大地膨脹了,似乎連他自己也相信了他可以操縱市場。他沒有象1907年那次那樣見好就收、而是在1931年到1933年之間,在股市已經從1929年的較高位下跌了超過60%的時候,仍然在拼命賣空,希望繼續從股市下跌中賺取更多的錢。這時候的市場看起來是那樣脆弱,而坐擁億萬資產的利弗莫爾看起來又是那樣的強大。但是,他最終還是敗給了市場,不僅把賺到的錢虧得精光,還欠下了數百萬美元的債務。
終于,在1940年11月,他對自己徹底失去了信心,在一家小旅館的房間里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并給世人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的人生是一場失敗。"
當他的操作順應市場趨勢的時候,市場可以把他從一個窮小子變成億萬富翁。當他違背市場趨勢的時候,即使他手里的錢增加了千萬倍,市場依舊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毀滅。
杰西利弗莫爾的自殺徹底終結了他可以操縱股市的神話。作為股市崩潰的替罪羊的利弗莫爾死了,在他死后,人們還會不斷地尋找新的替罪羊,作為發泄憤怒的對象。這種做法在感情上是可以理解的,但卻無助于我們取得進步。在經歷了1929年-1933年的大崩潰之后,美國人對自己的金融市場進行了深刻地反思,不論是金融體制還是金融理論,都因此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他們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這些反思和改革,使得他們在日后的全球經濟競爭中,擁有了一件無堅不摧的武器,并用它不斷地攻城拔寨,兵不血刃地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