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是一本化石入門和古生物學研究方面的綜合指南。博學古生物學家理查德?福提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怎樣對化石進行分類鑒定以及化石在我們理解地史進程和生命起源與演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分子古生物學等研究成果,福提在書中詳細討論了滅絕與演化、化石的經濟價值(比如石油和煤炭)等問題,并為化石收藏者提供了許多實用的建議。全書配有全彩色插圖以及來自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大量藏品照片,相信所有對生命演化歷史感興趣的讀者都會對《化石:洪荒時代的印記》中的內容流連忘返。
1.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入門經典; 2.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藏精美化石標本全彩展示 ; 3.由博學古生物學家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撰寫;4.通過化石形成、分類鑒定、生命起源與演化、化石用途與收藏之道等內容展示古生物學,,系統,通俗易懂; 5.本版在英文原版基礎上,立足古生物學研究進展,新增近百條譯者注,更新并補充中國古生物學研究成果。 6.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動物館三位青年古生物學者繼《演化》之后再次聯手翻譯;7.中國古動物館館長王原研究員審校 ;8.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周忠和 院士 作序推薦。
作者簡介: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著名科普作家,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博學古生物學家。福提在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30余年,發表研究文章250余篇,主要研究對象三葉蟲。1997年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2002年成為布里斯托大學教席教授。著有大量科普作品,獲獎無數。《萬物簡史》作者比爾?布萊森這樣評價,理查德?福提是舉世無雙的科普作家。譯者簡介:邢路達,中國古動物館社教部主管,專業領域為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與人類演化。 胡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專業領域為古鳥類演化。 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專業領域為古爬行動物演化。
序前言 目錄
幾乎所有人都見過化石:博物館里展出的恐龍骨架,假日在海邊拾起的菊石,或在鄉間小道上撿到的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研究化石的學科叫(palaeontology),這一串長長的字母代表著一門研究過去生命的學問。于是大家便會對古生物學家產生了這樣的印象:一個守舊迂腐的老教授,跟他研究的某些化石一樣枯燥乏味,正在滿是灰塵的柜子前忙得不亦樂乎……然而,和幾乎所有自然科學一樣,古生物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一系列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使得這門學科煥然一新,許多新的方法被用來解讀這些“陳舊的”化石。化石研究與埋藏化石的巖石息息相關,化石也為過去十億年間或更早的地史變遷提供了許多關鍵證據。人類文明紀元以來的全部歷史不過幾千年,要成為一個研究過去幾十億年地球歷史的“歷史學家”似乎是一項不可能的工作。古生物學家很清楚,化石的發現是沒有盡頭的。因此,本書在描述化石本身的同時,也會告訴大家通過化石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如何讓這些遠古的生命“死而復生”,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如何用它們了解過去
的氣候波動和海陸變遷。所以,無論您手中的化石看起來多么平凡,它都可能成為一把打開地球奧秘的鑰匙。 樂于收藏,似乎是不少人
的天性。一份化石藏品,不僅易于貯藏和保存,還是認識多種多樣的生物及其千變萬化的保存形式的絕佳途徑。一些人可能更愿意在自己家附近的巖層中采集化石,而另一些人則不遺余力地盡可能廣泛地搜羅來自不同時代的各類化石。 哪里可以找到化石—其實沒有什么特別的法則。我們可以給出一些明確的限制條件:如果巖石經過了強烈的變質作用,那么能在其中找到好化石的概率就十分微小—但也不是不可能,有些變質巖中的化石在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后,仍能保存下來。一般而言,未經擾動的沉積巖層是理想的含化石層。很多化石點是廣為人知的,這些地方已經有較長時間的挖掘歷史,并被記載在地質學文獻或科普讀物上。在這樣的地方,肯定能有所收獲;但是不要忘了,這些地方早已被一代又一代的化石采集者造訪過,而博物館里那些激動人心的化石標本很可能是100 年前采集的,而當時的這些化石點還是一片處女地。如今,很多極佳的化石收藏品都采自與經典化石點相同的地層層位,但卻在距離那些地點有幾百乃至上千米之外的臨近區域。有的區域的巖層甚至被化石充滿,這時候你面臨的問題就變為,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采集任何能夠帶走的化石了。南英格蘭的多塞特海岸就是這樣一個富含化石的著名地點,那里的侏羅系巖石層層疊疊,每層都含有大量的化石。即便是最顯眼的化石都被撿走了,那里也不會出現“化石枯竭”的情況。同樣的描述也可以用來形容美國內陸廣泛的白堊紀地層,或是加拿大的泥盆紀地層。如果你是及時次采集化石,那么這些區域一定會讓你備受鼓舞。這些地方通常代表了從前在淺海中的沉積,而淺海生態環境中的生物量巨大,且沉積物在后期受到的擾動很少。另外,這些柔軟的沉積物也會很輕易地將其中的“寶藏”暴露出來。即使在這些為人熟知的化石點,幸運的一錘依然有機會敲出一個科學界前所未聞的新物種。先不說這些極其高產的化石點,事實上只要經過長期的搜尋,在大部分的沉積巖中都能找到化石。砂巖通常最不被看好,有些砂巖甚至是在沙漠環境中形成,其中缺乏化石也就不足為奇了。接下來是濁積巖,雖然其中的生物遺跡化石不應該被忽略,但總體而言,濁積中還是難于保存化石。石灰巖中十有八九會有生物的遺體和遺跡(前寒武的石灰巖則另當別論)。如果你被更古老的化石所吸引,則不妨去這類有著復雜構造的沉積巖中碰碰運氣。
本書由國際古生物學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周忠和 院士 作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