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張居正大傳(修訂本)圖書
人氣:34

張居正大傳(修訂本)

手握大權心系天下蒼生,兵不血刃突圍朝堂爭斗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歷史人物  
  • 作者:[趙嫣],[楊益]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8022873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6
  • 印刷時間:2017-07-01
  • 版次:2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張居正大傳》修訂版.從少年張居正在科舉路上的一鳴驚人與挫折教育;從青年張居正入朝為官,跟隨老師參與的政治斗爭;從中年張居正在內閣里的靜觀變化,一擊得手;從壯年張居正為帝王師 ,宰割天下的十載歲月……講述“宰相之杰”張居正的一言一行 ,講述其傳奇的人生經歷 , 更提煉其在波譎云詭的官場中閃現的智慧,剖析其官場的經營思想,細辨其從帝師到抄家的成敗得失。

編輯推薦

張居正,一位超乎尋常的天才,在帝國科舉道路上順風順水,前途無量。面對著嘉靖、隆慶兩朝風云變幻,他隱忍潛伏,八面玲瓏。在萬歷皇帝登基之后,他使出雷霆手段,奪得內閣首輔的寶座。他野心勃勃,向皇太后諂媚,與太監勾搭,同奸相眉來眼去,對朋友使出陰招,對不同政見者強權迫害。他打破明朝制衡,獨攬大權,凌駕天下。

他以排山倒海之力,清除弊政。他整肅昏官,整頓稅收,任用名將,鎮服蒙古,治理黃河,甚至砍削皇帝和太后的日常開銷。他讓氣息奄奄的帝國,煥發出第二春。

然而去世后短短一年,張居正便遭褫奪尊號,抄沒家產,子孫喪命。此后,明朝徹底轉衰。

不管你對張居正是褒是貶,你都無法忽視他的絕世才華,以及對明朝歷史的巨大影響。

作者簡介

趙嫣,80后人。生于河畔兵家要津;就讀江南繁華之域;蝸居燕地六朝古都。喜愛旅游,喜愛影視,喜愛戲劇曲藝,喜愛域外風情,也喜歡品味和分享其中包含的歷史韻味,在繁忙更迭的代碼串中,尋求一絲悠遠。

楊益,70后,生于重慶,學于成都,混于北京。工學碩士畢業,偏好舞文弄墨,曾做過高校教師、漫畫文編、網站主編、培訓講師等。著有《張居正全傳》《那些三國的女人們》《成功銷售要讀“三國”》

目錄

及時卷 寒門神童——天才少年與挫折教育

及時章 寒門貴子 乳名原自白龜夢..................2

第二章 荊楚驕兒 扶搖直上盡頭竿..................9

第三章 卿雖美玉 梅香須自苦寒來................14

第四章 王府膏粱 一樽美酒結仇怨................19

第五章 風云際會 大明英杰聚今朝................24

第二卷 為官之道——跟徐階老師學社交

第六章 疾風勁草 方知嚴相是奸臣................38

第七章 肝腸寸斷 忍見同門碧血飛................44

第八章 鄉居三載 脫胎換骨再入京................53

第九章 十年磨劍 終將正氣告忠魂................60

第十章 奸相雖亡 一波未落一波起................72

第十一章 揚鞭入閣 良友恩師兩難全............80

第三卷 苦心經營——與高拱從合作到斗爭

第十二章 《陳六事疏》 敢請君王搞獨裁...90

第十三章 初攬大權 邊陲要塞用良將..........101

第十四章 高拱復興 朝廷風雨更無盡..........108

第十五章 天降良機 高張攜手降蒙古..........118

第十六章 明槍暗箭 內閣雙雄各鬼胎..........129

第十七章 宮門政變 大明內閣終為魁..........138

第四卷 治國之策——實干才是硬道理

第十八章 強兵富國 改革托名效祖宗.............150

第十九章 考成吏治 賬本之中算百官.............. 154

第二十章 省用節流 官府皇宮皆壓榨..........162

第二十一章 清丈田疇 全民納稅應公道.....169

第二十二章 一條鞭法 稅務改良商品化.....174

第二十三章 恩威并舉 再無胡騎犯京城.....182

第二十四章 行刑依法 太后求情亦不饒.....195

第二十五章 整修學府 天下書生盡悚然.....200

第二十六章 引流筑壩 黃河治水用專人.....206

第五卷 為帝王師——不可或缺的學識操守

第二十七章 請纓備課 講經論史教明君.....214

第二十八章 獨特課程 讀書還要勤實踐.....219

第二十九章 《帝鑒圖說》成敗興衰圖

畫表................................................225

第三十章 嚴厲老師 帝王出錯也挨訓........... 230

第六卷 用人方略——打破君子小人的界限

第三十一章 清水無魚 結交權貴為中興.....236

第三十二章 恩仇難忘 報怨報德皆用直.....243

第三十三章 選拔賢能 不看門戶看才用.....256

第三十四章 推崇循吏 慧眼獨鐘戚繼光.....262

第三十五章 清官慎用 海瑞并非天下才.....274

第七卷 大起大落——張居正的悲劇

第三十六章 月盈則食 居安幾個不思危.....288

第三十七章 師生反目 百年惡例自君開.....296

第三十八章 奪情歸葬 忠孝難全皆在權.....303

第三十九章 君臣情重 自古花無百日紅.....318

第四十章 聰明太后 貪利之心害老臣..........324

第四十一章 元勛隕落 江陵山水接魂歸.....331

第四十二章 身后遭殃 無可奈何花落去.....336

尾聲 世間已無張居正......................... 342

張居正年表......................................... 349

后記................................................... 352

在線預覽

第十二章 《陳六事疏》 敢請君王 搞獨裁

高拱下野,徐階引退,張居正成為朝中的實權人物。多年的夙愿, 終于看到大展宏圖的希望,張居正又上了《陳六事疏》。看似不足為奇的條款里,透出了深刻而果決的改革思想。甚至,他奉勸皇帝,要做秦始皇那樣的人物,大搞獨裁 !

隆慶元年二月,張居正入閣。那時內閣共有六位大學士,張居正排第六。

結果到五月,原本排行第三的高拱下臺;九月,排行第四的郭樸下臺;再到隆慶二年七月,徐階也主動致仕。于是張居正在短短一年半之間,由初進內閣時的第六,排到了第三。

內閣中的首輔李春芳,是自己的狀元同年,文采飛揚,但治政的能力平平;次輔是自己的老師陳以勤。他倆都只能說是才能中上的老好人, 善于講經學,和稀泥。真正能主導朝政大局的,只有靠張居正了。

數十年的學習,數十年的歷練,這一刻終于可以大展宏圖了嗎?

張居正禁不住有一些重任在肩的緊張和興奮,也有一些自得。甚至有一段記載,說在徐階去職以后,接替首輔的李春芳,私下對老同學張居正道:“唉,徐老師已經去職了,看樣子我也很難在這個位置上久留,早晚也要辭職。”

而張居正的回答是:“師兄高見,這樣才能保全名聲和地位。”

言下之意,你李春芳要是長久在首輔位置上待著,只怕會把政務搞砸,落得身敗名裂。再言下之意,只有我張居正,才是真正能主持朝政大計的。雖然是真話,但也足見張居正有時還露出年輕時不加掩飾的狂性。

隆慶二年八月,也就是徐階退休后一個月,張居正上了一份奏章,這便是著名的《陳六事疏》。在這個奏章里,張居正發表了他對于國政的看法。在他眼里,振興國政的六件大事是:(1)省議論;(2)振紀綱;(3)重詔令;(4)核名實;(5)固邦本;(6)飭武備。

這六條,都是平凡無奇,并沒有多少驚世駭俗的高論。

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治理國家,原本就是要從平凡的地方入手, 把一些基本的事務搞好,國力自然會蒸蒸日上。

使用前人不曾想到的新鮮法子,產生突飛猛進的奇效,這樣的事例并非沒有,然而硬要追求標新立異,卻只是在把國事當作兒戲。

細細剖析這看似平凡的六條,可以從中看出張居正的主要政治觀點。

先看及時條,省議論。這一條中,張居正首先指出了當前朝廷里“議論風行”的現象:任何一件事情,需要決策的時候,總會有許多人跳出來,有的說這樣,有的說那樣,各種質疑,各種的挑毛病,讓負責的人舉棋不定,皇帝也心生疑慮。然而這些議論者,只顧著自己發言痛快,其實根本不會去承擔責任。有時候一件事情,張三贊成,李四反對;有時候一個人自己,都是朝三暮四,變化不定。這些言論泛濫,除了攪亂正事,起不到別的作用。很多事情做到一半,就被紛紛的言論給毀掉了。

接著,張居正分析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世事很難兩全,總是有利有弊;一個人也不可能無缺,總是有優點有缺點。所以,拿主意的人,關鍵在于權衡一件事利弊,評價一個人的優缺點。然而那些亂發表議論的人,總喜歡抓住一點就開始夸大其詞,擾亂判定,所以什么事都干不成。

針對此,張居正建議說,從古以來,參與討論的人雖然多,最終決策還是要靠一個人。皇帝應該自己勵精圖治,少去聽那些無用的辯詞, 多追求政務的效果。做事的時候,一開始就要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 一旦下定決心,就堅持到底,不要聽信任何阻撓之言,就像當年唐憲宗討伐淮西吳元濟一樣;同樣,用一個人,要從開始就仔細考察其品性才能,一旦確定則用人不疑,哪怕有再多的毀謗之詞也不要聽信,就像魏文侯用樂羊一樣。皇帝還應該吩咐各級部門,把以前那種追求辭章華美、言辭犀利的奏章都給簡化,大家說話直來直去,少繞圈子。官員們也應該專心本職工作,減少口舌之爭,這樣才能改變朝廷和社會的風尚。

這是張居正六事中的及時條,開宗明義,反映的也是張居正心中最重要的一條。很顯然,張居正針對的,就是明朝盛行的言官制度。

明朝部分沿襲了宋朝時候士大夫敢于勸諫的習慣,在朝廷專設了言官——御史和給事中。這些官員品級較低,卻擁有監督和彈劾高官的權力。在明朝的大多數時間,言官都是非常活躍的,不是罵當朝首輔品行不端,就是攻擊某部尚書處事不正,皇帝也會成為他們批評的對象。在嘉靖一朝,因為皇帝本身比較強勢,言官受到打擊,氣焰稍有收斂;而隆慶皇帝卻是個心慈手軟的好人,所以言官蜂起,簡直到了不像話的地步,連高拱這樣牛氣哄哄的大學士,也被眾言官給推倒了。

而張居正是個實干家。在他看來,言官大多數都是借著彈劾他人來嘩眾取寵,或者挾私報復,真正為國為民的奏章很少。而這種言官猖獗的習氣,進一步影響到了整個朝廷,甚至整個社會。發表議論總是比實干要容易,給一件事情挑毛病也總是比干成一件事情輕松得多。放縱這種風氣,那么空談空論的習慣,就會干擾皇帝的判斷和輿論,最終扼殺實干。所以,張居正要堅決打擊這些議論。

他要用才華澆鑄大明的鐵桶江山,就必須排除各種干擾,尤其是言論干擾。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朝中的這種議論,盡管確實會降低工作效率,但卻是一種民主,是對當政者的一種制約。他們可能葬送掉原本有希望的事業,卻也可能阻止錯誤的一意孤行。當年徐階在干掉嚴嵩之后,縱容甚至鼓勵言官們恢復大發議論的習慣,盡管他自己也隨之成為靶子之一。

相比之下,年輕的張居正盡管學會了政治斗爭中的隱忍,但在嘗到權力甜蜜味道的時候,終究還是太犀利了。

第二條“振紀綱”則比較簡單,希望皇帝能英明神武,嚴明法紀, 對群臣的賞功罰過都要公道,不能徇私枉法,也不能有所偏袒。

這一條,說起來簡單,聽起來像是套話,其實也有所針對。因為嘉靖皇帝,在四十多年的當政歲月里,恰恰最是賞罰不明,由著性子把朝中大臣們升官、下獄。這么一整,朝廷的政治斗爭,勝敗不看誰能做出更多功績,誰能抓住對方把柄,而看誰更能摸清皇帝心思,拍他馬屁, 在皇帝面前構陷對方。也因為這種特點,甚至當徐階要收拾嚴世蕃的時候,他都不能用“殺害沈煉和楊繼盛”這條人盡皆知的罪狀(因為殺這兩個人是皇帝當初同意的),而必須另外捏造“勾結倭寇”“占據寶地”等莫須有的罪行,結果死有余辜的嚴世蕃,居然是被“冤殺”了。

張居正在嘉靖一朝二十年,見慣了這種鬧劇。他沒有老師徐階的圓滑功夫,所以面對性子懦弱的隆慶皇帝,他也乘機剛正一把,告誡皇帝:一定不要讓你自己的個人情感,阻撓了正義公道的推行!

第三條重詔令。在這一條里,張居正建議皇帝對朝廷的各部衙門加強管理,要求各部門一旦接到了圣旨,必須在幾天之內給答復,要么立個期限完成;要么覺得有意見,也應該趕快拿出個清晰明白的道理辯解,行不行,為什么不行,怎么樣才行。然后,根據各部門的答復,對相關事務進行監督,登記注冊,直到事情辦完才勾銷。如果接到旨意, 超過期限都沒有給出明確答復,那么就要嚴加治罪。而且對官員的優劣考評,也是根據他們完成事務的效率。這樣一來,辦事效率就會大大提高了。

這一條針對的,也是明朝官場乃至中國官場的痼疾。因為事務眾多,干活的又總不如挑刺的,所以那些精明的便學會了明哲保身的妙法:接到什么事情,推三阻四,上個奏折陳述困難,尋求援助,總而言之,事情別到自己頭上!這么一來二去,事情推沒了,該解決的問題一點沒解決,各位官老爺卻落得清閑。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官僚主義。在一個朝代進入中期之后,最容易滋生這種習氣。

而張居正就看不慣這一點,他是要做實事的,也不能容許官員尸位素餐。他的辦法,就是斬斷各部門打官腔、推責任的門路,接到了命令就必須給出嚴格清晰的說法,然后按照你的說法監督你執行,誰也不許打馬虎眼!換種說法,就是通過標準的文件格式來明確責任,量化任務,既便于督促,也便于考核。

若干年后,張居正變法中的考成法,便是從此衍生而來的。

第四條稱為“核名實”,是張居正對用人提出的建議。當時的朝廷任用官員,很多時候是看人的名聲,名氣大給大官,名氣小給小官。但在張居正看來,這些所謂的“名聲”,其實是靠不住的。因為名氣要么是自己吹噓出來的,要么是眾人口口相傳來的,總是摻雜了不少主觀因素。而國家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人。這種靠名氣判斷人才的方法,會造成那些踏實干活、不會花言巧語的人得不到晉升,相反那些夸夸其談、口若懸河之輩,卻往往能獲得聲譽。更進一步,耿直堅持原則的人,可能會因為得罪人而遭到詆毀;阿諛奉承之輩,卻左右逢源,得到更多贊譽而升官。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官員為了取得博學多才之名,不是把自己本職工作搞好,卻去對那些本職之外的事情大發議論。官員的名不副實,造成了政府的效率低下,并最終影響政府的統治。

怎么改呢?張居正建議,任用官員不能憑所謂的名聲;對于已經在任的官員升降,更要注重其工作實績。他尤其強調,對于任滿一定年限的官員,要精準考核,根據政績判斷“稱職”“平常”或者“不稱職”,據此進行升降和獎罰。此外,對于各部門的二把手,如果表現不錯,干滿一定年限就要升官,而且盡可能在本部門系統內升官而不必刻意更換單位,這樣熟悉業務,也容易適應。如果部門一把手因為某種原因缺了,直接用二把手頂上,也不一定非要從其他地方平調。按照這種原則,一定能夠使得“人有專職,事可責成,而人才亦不患其缺乏”了。

關于用人的這一條,其實和前面三條“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一脈相承,就是講求務實,反對浮夸,以嚴格的考核制度來建設干部隊伍。這些在今天聽起來,或許算陳詞濫調,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卻已經帶上了很濃厚的改革色彩。因為在那個時代,本著“以德治天下” 的原則,統治者往往對清譽看得比實績更重要。畢竟名聲容易取,而政績的考核卻很費功夫。再者,以名譽錄取官員,即使錄取的人后來不稱職,錄取者的責任也有限的,畢竟可以拿“眾望所歸”當借口;而實績的考核萬一出現問題,錄取者的連帶責任也就重了。

所以,張居正這一條主張在當時可能遇到多大的阻力,也是可以想象的。

第五條是固邦本,這里的邦本,指的是國家財政。

國家的財政是帝國長治久安的基礎,而老百姓的經濟狀況和合理的稅制,又是國家財政的基礎。嘉靖一朝四十余年,由于內閣斗爭不休, 尤其是后期嚴嵩把持朝政、瘋狂貪腐,而皇帝自己醉心修道,造成“民窮財盡”。張居正對此是相當痛心的。他看到了地方豪強兼并田地,將賦稅負擔轉嫁給底層民眾;也看到了貪官污吏欺凌良民、暴斂肥私。再加上從中央到地方遍及全國的奢靡風俗,使國家財政雪上加霜。

因此,張居正一方面要抑制豪強,培養老百姓的元氣,另一方面主張厲行節約,希望皇帝顧念民間的艱辛,少干些勞民傷財的事。在張居正的六條建議中,這一條算不上出奇,卻也很實在。

第六條是飭武備,也就是訓練軍隊,加強邊防。

在這一條中,張居正首先指出,邊防是大明朝當前最可憂慮的事, 也是最急迫的事。近期邊防上雖有良將鎮守,但蒙古鐵騎卻隨時可能入侵。所以,必須未雨綢繆,從容謀劃。他認為,要穩定邊防,及時要素就是皇帝自己要“赫然奮發”,樹立保衛邊疆的壯志,然后忠臣志士才能有報效國家的機會。否則,要是皇帝自己都畏首畏尾,那下面的官員就更不用說。

接下來,針對當前輿論(就是張居正前面希望“省”的“議論”) 認為的三個主要問題:兵力不夠,糧食錢財不足,將領沒有合適的,張居正一一批駁。他說,軍隊不怕人數少,怕的是沒有戰斗力。現在我們大明朝的軍隊編制和糧食關系都是完整的,只不過因為把關不嚴,造成很多缺額。難道還怕找不到人來吃皇糧嗎?只要按照戶籍,清查那些冒名頂替的、吃空餉的、潛逃的,把軍籍全部補足,嚴加訓練,怎么會沒兵呢?只要把那些不必要的開銷裁減掉,把錢省下來供養真正能打仗的將士,又怎么會愁錢糧不夠?如果能對邊境的武將們,重賞他們的軍功,少用一些文法禮儀去制約他們,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能夠大展拳腳,那么這些武將一定會奮勇為國殺敵,又何必擔心沒良將呢?

隨后,張居正表達自己的核心思想:別人怕沒兵,沒錢糧,沒將領,我只怕咱們大明自己沒有奮發的志向,成天茍且偷安,不思憂患, 那么就算有兵有糧有大將,也是白搭。所以,希望皇上先要堅定志向, 把職責下放給謀臣們,采取一系列實政,一方面不要貪圖眼前的蠅頭小利,另一方面居安不忘思危,那么用不了五年,一定可以找到打敗蒙古人的機會。

接下來,張居正又提出了自己的具體措施:選擇有能力能擔當的邊境官吏,在鄉間組織“團練”,也就是民兵,作為正規軍的輔佐;建立大量的鄉間堡壘,蒙古人入侵時,民眾可以把糧食、牲口和人員都撤退到堡壘中堅守,避免被掠走。在做好防御的同時,不時選派一些精銳部隊,攻擊蒙古人的薄弱環節,牽制他們的行動。這樣就算蒙古人入侵, 也沒法給我們帶來太大傷害。這幾條措施,雖然已經通過了內閣的討論,但恐怕各部門只是敷衍塞責,不肯認真執行。所以,皇上應該要求兵部嚴格督促邊境的將領們照策執行,并根據完成實效進行賞罰,確保邊境的防御能實在完備。

此外,張居正還提到了整頓京城軍營。如前所述,在明成祖時期, 北京有數十萬駐軍,足以對蒙古形成強大的威懾。后來隨著時間推移, 這支威震八方的軍隊逐步衰敗。張居正認為,現在京城的軍隊至少還有八九萬人,如果訓練有方,足夠拱衛首都。因為歷次來犯的蒙古騎兵, 最多也不過幾萬人。現在京營兵的較大毛病,在于將驕兵墮,不遵軍法,每年春秋兩季的操練,也只是外表光鮮的“面子工程”。北京城距離蒙古不遠,如果邊境被突破,鐵騎幾天就可能兵臨城下,而京城守軍如此虛弱,這才是最危險的。因此張居正建議,恢復明成祖時期的“大閱”儀式,就是每年一度或者兩年一度,冬天由皇帝親自檢閱京軍,考察將領的指揮能力和士兵的戰斗力,對京軍汰弱留強。張居正認為,這樣一來,不僅皇帝手下直屬數萬精兵,能夠加強對天下的控制力度,就連皇帝親自閱兵的消息本身,也足以讓蒙古人在入侵時有幾分顧慮。

顯然,關于加強邊防這一條,張居正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議。這或許是因為蒙古人歷次入侵造成的深重災難,給他留下了太深印象的緣故。

《陳六事疏》,是張居正繼十九年前《論時政疏》之后,拋出的第二枚政治炸彈。

當初寫《論時政疏》的時候,張居正二十五歲,剛剛入翰林院不久,還處在青澀的年齡。他在奏折里分析的明朝五個弊端,雖然顯示出獨到的眼光,但也有一部分是故作驚駭之言,而且具體到問題的解決就有些敷衍拼湊了。

相比之下,如今四十四歲的張居正,已經在朝廷度過了二十年時光,既體會到民間疾苦,也對朝政的要旨有了更多理解。對于支撐整個大明王朝的文官集團,他也帶上自己獨特的觀點。他明白自己離不開這些文官,但他也厭惡他們,厭惡他們謀取私利,夸夸其談,碌碌無為。這種厭惡主要不是道德上的批判,而是有能者對無能者的厭惡,尤其因為他們的聒噪和尸位素餐,會使張居正振興大明的計劃受到阻撓。

正是這種情況下,張居正寫出了更加老辣和貼近實際的《陳六事疏》。這份奏章里,反映出張居正更加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強悍的務實能力,以及自信自負。總之,他希望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清理朝廷中的弊端。為了這一點,他不惜把滿朝官員擺在自己潛意識中的敵對位置。面對著脾氣寬和的隆慶皇帝,他很不滿意。他希望隆慶皇帝能夠樹立君權的威嚴,加強專制獨裁,排除群臣諫言的干擾。為了這個目的,他甚至開始鼓吹歷來被儒家所反對的“暴君”秦始皇。張居正在自己的《雜著》里說:“從前夏商周三代的時候,是老一套的政治體制(分封), 而到了秦國,加強法家治國,用了一套新的體制(其實就是中央集權制度),可謂開辟混沌。這套體制至今還非常有用。假如秦始皇有能干兒子,遵守他的這套體制并且強化它,改進它,那么等過上幾十年,東方六國的懷舊情緒已經淡去,儒家那些讀書人也都不再有影響,老百姓全都習慣了聽從皇帝的命令,那么就算再有一百個劉邦、項羽,又能怎么樣呢?

“可惜,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仁義而懦弱,幼子胡亥年幼少昏庸,結果被趙高、李斯用奸計篡改遺詔,國政大亂,六國殘余勢力乘機造反, 在二世時代就推翻了秦。這是秦始皇的運氣不好!

“然而,就算扶蘇沒有死,得以繼承皇位,按照他的作風,也肯定會改變秦始皇的嚴刑峻法,而恢復夏商周三代那種分封的舊體制。這樣必然造成國家實力削弱,而貴族豪強割據江山,肯定還是要發生禍亂而亡。后世的讀書人,因為看到扶蘇勸諫秦始皇不要焚書坑儒,就以為扶蘇是個賢人,卻不知道,真正擾亂秦國的,其實是扶蘇!”

說完了秦始皇,張居正又開始說到明朝:“我大明朝開國皇帝,剛毅威猛,把宋朝的那些繁文苛禮、亂政弊習,一股腦全部掃清了。就算秦始皇時的法律,也未必有太祖的威嚴!這又稱得上一次開辟混沌!可惜后來建文皇帝仁柔,任用一群腐儒,企圖恢復宋朝那幫衰人的陋習, 把太祖的嚴厲法規變更得七七八八,這就和秦朝的扶蘇是一樣的!幸好成祖英明,重新采用嚴厲法規,以后的仁宗、宣宗、英宗、憲宗、孝宗,都是剛明英斷,總攬乾綱,獨運威福,嚴守著太祖的大法,所以人心大定,而皇帝的威勢也能保持。至于先帝嘉靖皇帝,繼位前恰好是正德皇帝(明武宗)引發的‘群奸亂政’,先帝英明神武,拿出了皇帝的威勢,掃清這幫昏官,恢復皇綱,飭法紀,也讓國家的神氣再次張揚。” 這一系列歷史故事,說明了什么呢?張居正解釋說:“老百姓的心思,從來都是習慣成自然,久了就難以改變。所以我們要執行一切法度,都不要考慮開始時他們的想法。即使最初有些不方便,久了也就習慣了,長此下去也就安定了,沒什么問題了。”

隨后,他又打比方說:“夏商周三代中,商朝的法度規模是最嚴整的,這得益于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和他的宰相伊尹,用他們的圣明和智慧,創下最初基業,之后又有六七任明君一起維持下去,所以國勢一直都很強盛,到末年紂王雖然無道,周朝取代它也花費了很大功夫,靠了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輔佐成王三代才算把天下真正平定。

“至于咱們大明朝,立國的規模和商朝差不多,周朝根本比不上我們。諸位先帝傳承光榮傳統,所以雖然經歷許多變故,但海內的人心都沒有動搖,這就是立國初期傳下來的‘用威’之效。那些書呆子不懂得新時代的特征,動不動就說夏商周如何如何好,還貶低我們太祖和成祖的法度。這和宋朝那幫賣國文人是一類的腐臭,根本不用理會!”

張居正這篇文章,應該說是相當大膽的。首先,他一反中國傳統文化的慣例,贊美秦始皇的鐵血手腕,還別出心裁地指責扶蘇是亂秦之人。其次,他又把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法度拿來和秦始皇相比,說什么“秦法不嚴于此”,要用常人的眼光,簡直可以給他扣上“污蔑我朝太祖”的帽子了。然而他又確實是在滿懷激情地歌頌,歌頌秦始皇,也歌頌朱元璋。甚至,商紂王的滅亡,在他筆下也成了一個正面的例子。

中國文人寫論文,往往注重格律上的氣勢,而不太講求內在邏輯論證的嚴謹。張居正這篇,觀點新穎,視角獨到,卻也落了同樣窠臼。比如嘉靖皇帝固然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威勢的帝王,然而正因為這種獨裁作風,在嘉靖一朝尤其是后期,國政其實相當混亂。張居正對此當然是熟知的,所以才有《陳六事疏》中的反省檢討。但說到為帝王的威勢,他只是讓隆慶皇帝學習嘉靖皇帝這種獨裁膽識,卻又閉口不談嘉靖一朝的政績了。此外,所謂三代商最嚴整的提法,也是不科學的。張居正拿這個舉例子的真實意思,是想讓隆慶皇帝如同成湯信任伊尹一樣重用自己,君臣攜手,共同振興國家。

總之,《陳六事疏》加工《雜著》這篇文章,都反映出張居正在隆慶初年的一種政治態度。在朝廷上,嚴嵩倒了,高拱被整下去了,老

師徐階也退職了。這種情況下,國政興衰,舍我其誰?張居正胸中,激蕩著執掌乾坤的豪情。他要隆慶皇帝獨裁,其實是想借著隆慶皇帝的君權,來達到自己攬權的目的。不過,這份執著的希望,依然落空。因為隆慶皇帝并不是一個容易被鼓動的熱血君主。在嘉靖皇帝座下當了多年的皇位潛在繼承人,隆慶皇帝實在沒有興趣去振興什么威權。朝中的大事,幾位大臣商量著辦就行了,他寧可在后宮飲酒,陪美人游玩。這就是皇帝和大學士之間的差異。

同時在內閣之中,張居正依然只不過是第三。在他上面有李春芳和老師陳以勤。他們都是好人,在張居正看來也是庸人,不堪擔當扭轉乾坤的大任,而張居正的沖勁十足,也多少會引起他們的不安。猜忌或者穿小鞋應該沒有,但要指望三位大學士如手足般配合,沿著張居正規劃

的方略推動大明改革,恐怕也沒那么容易了。

張居正滿懷激情的《陳六事疏》上去之后,皇帝誠懇地批示道:張老師,看了您的奏章,都是深深切合實務的條文啊!從中可以看出,您為了國家,深謀遠慮,忠心耿耿!來,把張老師的奏章轉到相關部門,由具體負責人酌情實施!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里县| 内黄县| 巴南区| 铜川市| 株洲县| 防城港市| 石阡县| 西吉县| 衡东县| 平安县| 信宜市| 海城市| 金沙县| 石柱| 广州市| 洛隆县| 若羌县| 海城市| 长乐市| 开封县| 镇巴县| 永登县| 华亭县| 瑞金市| 阳谷县| 军事| 利辛县| 北票市| 镇平县| 噶尔县| 墨玉县| 兰西县| 长沙市| 河津市| 诸暨市| 宜昌市| 会昌县| 农安县| 彭阳县| 库车县|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