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國完整、系統的海外圖文報道史料
沈弘教授十年整理、翻譯,原貌呈現《倫敦新聞畫報》記錄的民國
近3000張珍貴照片 100萬文字 特約記者現場報道
記錄軍閥政治、社會事件、百姓生活、民風民俗,以及艱苦的抗日戰爭
西方視角,他人眼睛,歷史定格,呈現不一樣的記憶
馬勇、雷頤、余世存、解璽璋等學者作序推薦
隨書贈送影印樣報一張
沈弘
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遍訪哈佛、芝加哥、倫敦等地圖書館,搜集了大量國內外難得一見的珍貴圖文資料,整理、編譯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記錄。目前承擔教育部重點攻關項目“外國收藏16—20世紀來華傳教士檔案整理與研究”、浙江歷史文化專題研究項目“外國人眼中的浙江與浙江人”。
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國長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編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系列,已經出版了《記錄的晚清1842—1873》《記錄的民國1926—1949》等。
民國是離我們近的一個時代,民國又是政治故事格外多的時代。打撈民國歷史碎片,限度聚集外圍史料,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民國歷史拼圖必將隨著更多史料的呈現而日趨清晰。沈弘教授所做的工作,究其本質,就是打撈歷史碎片,為重構歷史記憶添磚加瓦。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馬勇
《記錄的民國1926-1949》,正是外來者的新奇目光,把近現代中國的許多方面“定格”下來,使“往事”并未如煙隨時光消逝。鮮活的歷史圖片,重新建立了“過去”與“現在”、“他者”與“我”之間的對話。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 雷頤
隨著時間的流逝,昔日的新聞,早已成為歷史,而當時的報道,則成為歷史敘事的一部分。尤其當這些敘事來自另一種眼光,另一副筆墨的時候,其歷史史料的補充價值就凸顯出來了。讀一讀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記錄和看法,也許會彌補我們的先天不足,補充被我們有意無意中忽略或遺忘的內容。事實上,歷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恰恰是由若干不同的面相構成的。
——評論家、學者、近代史研究者 解璽璋
我相信,他人的眼睛造成的陌生感仍是這部書的魅力之一。盡管我們多少自以為熟悉民國,熟悉現代史,但這自家的歷史一經他人講述,就讓我們看到了差異,看到了我們不曾關照的地方。……借用外人的眼睛,我們從熟悉中會收獲更深刻的東西,從差異化中會收獲更豐富的東西。
——《非常道》作者,詩人、學者 余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