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際著名的營養學專家在2000年第2版的基礎上推出的新版,其內容具有性。它重點介紹臨床營養應用指征、各種應用方法的合理選擇及并發癥的防治,并著重對各類疾病的合理營養提出了應用原則,是歐洲營養學會繼續教育的專用課本。本書的新、特、實用很為國內知名營養專家所賞識,為此在2002年已出版本書第2版中文譯著的情況下,不惜工本認真翻譯此書,以饗國內讀者。本書譯文表達通俗、易懂、,不但適合廣大臨床營養師和醫生,也是醫學生和其他臨床工作者很好的參考書。
國際上美國腸外和腸內營養學會、歐洲腸外和腸內營養學會在臨床營養支持的教育普及和規范臨床應用等方面為全球作出了很大貢獻,并出版了相關科學雜志和書籍。作者有幸得到ESPEN主席Simon P.Allison教授建議和允許將ESPEN繼續教育指定教材Basics in Clinical Nutrition的第3版翻譯成中文版,目的是將國際上的臨床營養知識介紹給中國臨床醫師,使他們掌握如何開展合理的臨床營養支持知識。
1.營養學基礎 1.1 能量與蛋白質平衡 1.2 人體成分測量 1.3 營養不良的診斷———篩查和評價 1.4 營養不良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1.5 營養過剩———對機體生理功能和臨床癥狀的影響 1.6 營養不良的流行病學 1.7 健康人在靜息和運動時的營養需要 1.7.1 成年人的營養需要 1.7.2 兒童青少年的營養需要2.營養生理和生化 2.1 食欲及其調控 2.2 能量代謝 2.3 碳水化合物代謝 2.4 脂類代謝 2.5 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 2.6 健康或疾病狀態下的水和電解質 2.7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情況 2.8 維生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癥狀 2.9 單純性饑餓和應激性饑餓 2.10 創傷和敗血癥 2.10.1 神經內分泌反應 2.10.2 創傷和敗血癥時主要細胞因子及其作用 2.10.3 對創傷和敗血癥的代謝反應 2.11 缺氧的代謝反應3.營養支持的管理 3.1 營養治療的組織 3.2 倫理與法律4.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中的成分 4.1 能量 4.2 碳水化合物 4.3 脂類 4.4 蛋白質和氨基酸 4.5 水、電解質與營養支持 4.6 微量元素、維生素與腸內腸外營養 4.6.1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微量元素 4.6.2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維生素 4.7 膳食纖維和短鏈脂肪酸 4.8 免疫營養 4.8.1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效果和作用機制 4.8.2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臨床和實驗依據 4.9 抗氧化營養素在營養支持中的作用 4.10 腸外營養中特殊營養成分5.腸內營養 5.1 腸內營養支持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5.2 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 5.2.1 口服 5.2.2 鼻飼 5.2.3 內鏡置管術(PEG和PEJ) 5.2.4 外科手術置管———胃造口術,空腸穿刺造口術 5.3 管飼喂養的管理 5.4 腸內營養輸注設備 5.5 腸內營養配方 5.6 商品化制劑 5.6.1 多聚配方 5.6.2 低聚和單體配方 5.6.3 特殊配方(專病配方) 5.6.4 組件配方 5.7 腸內營養的并發癥6.腸外營養 6.1 腸外營養輸注途徑 6.1.1 周圍靜脈營養 6.1.2 中心靜脈營養 6.1.3 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相關并發癥和護理 6.2 腸外營養輸注系統 6.2.1 不同的腸外營養輸注系統 6.2.2 營養液組成和腸外營養方案 6.3 腸外營養混合液配制 6.3.1 如何配制腸外營養混合液 6.3.2 腸外營養液穩定性 6.4 藥物和營養液混合物 6.5 腸外營養代謝性并發癥7.營養支持的監測 7.1 臨床監測 7.2 臨床營養實驗室監測 7.3 再喂養綜合征8.不同疾病狀態下的營養支持 8.1 嚴重營養不良患者的營養支持 8.2 圍手術期患者的營養支持 8.3 危重患者和敗血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4 創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5 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6 肝臟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7 腎臟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8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營養支持 8.9 消化道瘺患者的營養支持 8.10 小腸大部切除(即短腸)后患者的營養支持 8.11 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2 老年患者的營養支持 8.13 燒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14 癌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15 消耗綜合征———抗惡病質營養素的作用 8.16 放射性腸炎的營養支持 8.17 AIDS患者的營養支持 8.18 心肺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9 神經系統疾病的營養支持 8.20 妊娠期的營養支持 8.21 新生兒的營養支持 8.22 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養支持 8.23 家庭的營養支持 1.營養學基礎 1.1 能量與蛋白質平衡 1.2 人體成分測量 1.3 營養不良的診斷———篩查和評價 1.4 營養不良對生理功能的影響 1.5 營養過剩———對機體生理功能和臨床癥狀的影響 1.6 營養不良的流行病學 1.7 健康人在靜息和運動時的營養需要 1.7.1 成年人的營養需要 1.7.2 兒童青少年的營養需要 2.營養生理和生化 2.1 食欲及其調控 2.2 能量代謝 2.3 碳水化合物代謝 2.4 脂類代謝 2.5 蛋白質和氨基酸代謝 2.6 健康或疾病狀態下的水和電解質 2.7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情況 2.8 維生素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癥狀 2.9 單純性饑餓和應激性饑餓 2.10 創傷和敗血癥 2.10.1 神經內分泌反應 2.10.2 創傷和敗血癥時主要細胞因子及其作用 2.10.3 對創傷和敗血癥的代謝反應 2.11 缺氧的代謝反應 3.營養支持的管理 3.1 營養治療的組織 3.2 倫理與法律 4.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中的成分 4.1 能量 4.2 碳水化合物 4.3 脂類 4.4 蛋白質和氨基酸 4.5 水、電解質與營養支持 4.6 微量元素、維生素與腸內腸外營養 4.6.1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微量元素 4.6.2 腸內和腸外營養中的維生素 4.7 膳食纖維和短鏈脂肪酸 4.8 免疫營養 4.8.1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效果和作用機制 4.8.2 影響免疫的營養素———臨床和實驗依據 4.9 抗氧化營養素在營養支持中的作用 4.10 腸外營養中特殊營養成分 5.腸內營養 5.1 腸內營養支持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5.2 腸內營養支持的方法 5.2.1 口服 5.2.2 鼻飼 5.2.3 內鏡置管術(PEG和PEJ) 5.2.4 外科手術置管———胃造口術,空腸穿刺造口術 5.3 管飼喂養的管理 5.4 腸內營養輸注設備 5.5 腸內營養配方 5.6 商品化制劑 5.6.1 多聚配方 5.6.2 低聚和單體配方 5.6.3 特殊配方(專病配方) 5.6.4 組件配方 5.7 腸內營養的并發癥 6.腸外營養 6.1 腸外營養輸注途徑 6.1.1 周圍靜脈營養 6.1.2 中心靜脈營養 6.1.3 中心靜脈導管置管相關并發癥和護理 6.2 腸外營養輸注系統 6.2.1 不同的腸外營養輸注系統 6.2.2 營養液組成和腸外營養方案 6.3 腸外營養混合液配制 6.3.1 如何配制腸外營養混合液 6.3.2 腸外營養液穩定性 6.4 藥物和營養液混合物 6.5 腸外營養代謝性并發癥 7.營養支持的監測 7.1 臨床監測 7.2 臨床營養實驗室監測 7.3 再喂養綜合征 8.不同疾病狀態下的營養支持 8.1 嚴重營養不良患者的營養支持 8.2 圍手術期患者的營養支持 8.3 危重患者和敗血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4 創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5 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6 肝臟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7 腎臟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8 急性和慢性胰腺炎的營養支持 8.9 消化道瘺患者的營養支持 8.10 小腸大部切除(即短腸)后患者的營養支持 8.11 糖尿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2 老年患者的營養支持 8.13 燒傷患者的營養支持 8.14 癌癥患者的營養支持 8.15 消耗綜合征———抗惡病質營養素的作用 8.16 放射性腸炎的營養支持 8.17 AIDS患者的營養支持 8.18 心肺疾病患者的營養支持 8.19 神經系統疾病的營養支持 8.20 妊娠期的營養支持 8.21 新生兒的營養支持 8.22 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養支持 8.23 家庭的營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