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男孩聽進去,讓女孩說出來》是日本人氣教育專家菅原裕子的代表作,長期位列日本亞馬遜網站親子暢銷書排行榜第1名.
菅原裕子直指獨生子時代"小皇帝"、"直升機父母"等教養誤區,提倡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具備堅強的獨立能力和生存能力,并提出66個提案給父母切實有效的指導。
同時,父母自身的成長也是同樣重要的。做父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責,避免短視和急躁,學會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才能培養出個性獨立、能力強的孩子。
日本暢銷的家庭教育文庫本
長期位列日本亞馬遜網站親子暢銷書排行版名
少子化時代,父母常常和"直升機爸媽""過度養育"等新名詞脫不了干系。而《讓男孩聽進去,讓女孩說出來》就是針對現代父母過度養育的難題而寫的。
它不僅告訴父母如何能讓孩子變得有責任有擔當,更提出了66個溝通提案,教父母不用偷看日記,也能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菅原裕子在親子教育方面有獨特的理解,針對"少子化時代"父母的教養難題,提供給家長多種教養方法,被日本父母奉為教子嚴規。
1995年以來,她為家長們啟動協助孩子提高生存能力的愛心工程"心靈教練"項目,熱心參與日本各地的學校、全國家長會等演講,備受家長追捧。
前 言 做孩子的心靈教練 IX
第1章 父母的職責何在?
孩子的人生應該交給孩子自己。父母只要幫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學著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蘊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種子就會萌芽、成長。
1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2 作為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養孩子嗎?
3 育兒應著眼未來,而不是現在
4 孩子還是嬰兒時,父母是的"保護者"
5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從保護者變成了"后援團"
6 父母的"幫助"會毀掉孩子?
7 父母送給孩子好的禮物就是"支援"
8 "幫助"是父母的自我滿足,卻掠奪了孩子自己做的權利
9 父母是支援孩子、激發其潛能的教練
10 做一份適合自己的父母成績考核表
11 教育沒有"太遲"這一說
12 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再來好好教育
第2章 給孩子最可貴的3種能力
讓我們教給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3件事吧,那就是"愛"、"責任"和"助人為樂"。愛
13 只有愛才能讓人感到自信
14 跟孩子說"都是為你好",并不能傳達你對他的愛
15 得不到父母之愛的孩子,既不會愛自己,也不會愛別人
16 怎樣向孩子表達愛
17 從今天開始,別再用禁止和命令的話語
18 "寵愛"和"溺愛"是不同的責任
19 叫孩子起床該是誰的工作?
20 孩子會從因果關系中學到很多
21 學會承擔責任,孩子才不會成為受害者"
22 沒有學會責任的孩子會害怕變化
23 教給孩子愛的母性,教給孩子責任的父性
24 從早上不叫孩子起床做起吧助人為樂
25 給孩子"想做"的主動性
26 用表揚來支配、教育孩子是很危險的
27 父母是在批評孩子,還是在意氣用事,隨意發火?
28 幫孩子建立助人為樂的善意
29 怎樣才能使孩子懂得"助人為樂"
30 產生共鳴時,孩子會主動去做
第3章 讓孩子幸福的"家教"
所謂"家教",既不是單純地讓孩子聽父母的話,也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父母想要的"乖孩子",而是要教導孩子如何能和他人一起幸福地生活。
31 "家教"可不是指批評孩子
32 父母就從控制怒火開始做起吧
33 怎樣生活,首先父母要明示一個"框架"
34 讓孩子養成便于生活的好習慣
35 生活的框架也可以用"規則"來表現
36 父母如何努力能讓框架和規則起作用
37 父母自己遵循框架生活十分重要
38 不要過分溺愛孩子
39 越說他不行,他就越不行
40 能強化孩子言行的魔法語言
41 鼓勵后,需要耐心地等待
第4章 讓心與心相連的聆聽方式和表達方式
孩子想說的時候,只要父母不打岔,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開口。父母想說的時候,只要變換下方式,孩子就會積極接受。
42 聽孩子說,是"支援"孩子的及時步
43 我們本來就聽不進去別人的話
44 檢測下你的"充耳不聞"
45 脅迫、責備、說教,你的臺詞是哪種?
46 聆聽技巧1:沉默
47 聆聽技巧2:重復孩子的話,打開孩子的心扉
48 聆聽技巧3:這樣聽,才能幫孩子解決問題
49 聆聽技巧4:用共情來體諒孩子的心情
50 如實接受孩子的感情和感覺
51 聆聽技巧5:全身心地聆聽孩子的話
52 孩子覺得沒什么,父母卻認為有問題,怎么辦?
53 責備孩子的"你如何如何"
54 表達父母情感的"我如何如何"
55 孩子的語言能力如何全看父母的
第5章 父母幸福的話,孩子會更好
孩子幸福的及時步,就是父母自身過得幸福。而且,父母自身的幸福,要由父母自己去創造。
從孩子那里獨立
56 你喜歡你自己嗎?
57 不要把孩子當做自我實現的道具
58 孩子并不要求父母
59 一定不要責備自己
60 致上班的各位父母—不要把工作當成育兒不利的借口
61 父親和孩子的"心靈溝通"
62 父母有困難時,也要敞開心扉,尋求支援從父母那里獨立
63 父母無法改變,要變就變自己
64 現在,跟父母真誠地聊聊你的心情
65 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平等相處
66 父母也能戰勝他們內心的困擾,相信父母的強大吧
后記 "裂縫水桶"的故事
譯后記 擦亮父母的眼睛
第1章 父母的職責何在?
孩子的人生應該交給孩子自己。父母只要幫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學著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蘊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種子就會萌芽、成長。
1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自立
圍繞孩子教育出現的社會問題在逐年增加。兇殺犯罪的低齡化、自閉、厭學、欺凌弱小、家庭暴力、虐待孩子……
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總會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沒教養了","他們都沒有是非觀念了"等等。
孩子們到底怎么了?親手虐待自己孩子的年輕父母到底怎么了?
這一切問題和事件的發生,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們沒有自立。正是一群不能自立的孩子,和一群未能自立就為人父母的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引發了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未必就只是他們個人的問題,同時也是使他們無法自立的社會和他們父母的問題。
在社會急劇變化的今天,我們這些大人有時候都會感覺難以適從。孩子們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中,又要經受多少紛亂復雜的刺激和誘惑?
和我們的孩提時代相比,現在的孩子長得很快,看上去頗有大人樣兒。但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世界卻跟外表很不相稱,尚未成熟。不等內心自立,他們就被拋到了陌生的信息旋渦中了。
人的成長過程中,刺激是必要的。可是如果刺激不當或者過度,結果會怎樣?不但無助于人的成長,反而會使身心受到危害。
遺憾的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是我們難以掌控的。
不過在父母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客觀限制應該可以吧?比如不給孩子看太刺激的電視節目和雜志等。但這樣的限制也只能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有效。等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父母便無法控制其行為。何況,人際關系等社會心理方面的刺激更是我們無法掌控的。
我們能做的是培養孩子經受刺激的能力。當過度的或不當的刺激襲來時,孩子如果具備抵制等免疫力,就會自覺將問題控制在低限度內。
這種能力,正是我們所說的"生存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孩子,就是"自立的孩子"。
在青少年問題頻發的今天,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似乎在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方面做得并不成功。豈止如此,我們甚至是在妨礙孩子們生存能力的自我成長。高舉著愛與責任的大旗,我們正在過度干涉孩子們的生活,正在鏟除孩子身上本該成長的力量。
社會越來越復雜,越來越要求高度的信息處理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要求之高,跟我們成長之初已不能同日而語了。而我們卻沒有給孩子們學習這些能力的機會。
2作為父母,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培養孩子嗎?
那還是女兒上幼兒園時候的事。一次我們在附近的公園玩兒,偶然遇到了我十幾年前在工作上認識的一個朋友。她帶著和我女兒一樣大的兒子。
當年我們認識的時候還都是單身,也沒有什么過密的交往,而現在有了育兒這個共同話題,很快就聊到一塊兒了。"來我家玩玩吧。"于是我們就接受她的邀請,去她家做客了。
"咱們玩什么?"我女兒問那個男孩子,男孩兒似乎不知所措,只是微笑著,沒什么反應。"真是個文靜的孩子",我想。女兒饒有興致地看著男孩兒的玩具,開始拿著玩起來,并邀請男孩兒一起玩兒。
起居室旁邊的和式房間里堆滿了玩具,滿得都無處落腳。"原來男孩子都是這樣的啊",我正想著,他的母親端來了茶果。
昔人舊事花絮紛飛,兩個大人聊得不亦樂乎。其間,她見縫插針,抽空就招呼她的兒子。
"啊,那個不行啊""用這個""停!不是說了讓你喝茶嗎""坐好了""不要灑了""安靜點兒""快點過來坐"……
命令之多,讓我瞠目結舌。簡直是一刻不停地在給她兒子下命令。另一個讓我驚訝的是她兒子的反應。不管媽媽說什么,那孩子都是莞爾一笑,好像什么也沒聽到,身體卻在按照媽媽的指示行動。
這之后我和她就育兒方面也進行了交流。看到我讓女兒隨便玩,自己只是看著孩子玩,她感嘆道:"你只是在看啊。"她感覺父母必須讓孩子行為規范舉止標準,并深信這才是"家教"。所以,她24小時都在對著孩子講話,進行指導。
"你看到了吧,其實孩子們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該做什么的。"我說。
"可是……"
她有太多的"可是"—可是給人家添麻煩了怎么辦,可是和其他孩子玩不好怎么辦,可是孩子教養不夠怎么辦……所以她在盡父母的"職責",一一進行指示。而且,她在努力地讓兒子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行為舉止。
3育兒應著眼未來,而不是現在
凡是為人父母的,都會有這樣那樣的擔心:孩子是否安全啦,乖不乖啦……不安的父母時常為一種必須要做好家教的責任而焦慮。
特別是關于教養方面,一旦有什么問題,就會有人把做父母的當成攻擊的靶子,說"最近的孩子太沒有教養了"。因此,父母們都想努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知書達理的好孩子,或者是培養成能為大眾接受、父母不必跟著被人說三道四的那種孩子。但是,他們卻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做法,有時是在剝奪孩子生活中的快樂。
我們這些父母,經常容易把焦點放在"現在"上。現在,孩子安全嗎?現在,孩子是在按照父母的想法行動嗎?現在,孩子周圍發生的事情是父母想要的嗎?現在,孩子是自己理想中的孩子嗎?
焦點置于"現在"上,父母便對孩子"不合理"的行為進行說教、阻止。如此,父母才能得到"現在"的意順心安和秩序井然。
然而,從孩子的一生來看,過度重視眼前一時的安心和秩序,就等于把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主做事產生的快樂扼殺在襁褓中了。
育兒過程中,我們父母著眼的應該是孩子的將來。比起孩子現在如何,更應該重視的是孩子成人之后如何。我們有必要停住腳步,考慮一下現在和將來。在父母現在做法的延長線上,是否能看到孩子真正的幸福。
比如,四五歲的孩子,正是爬下父母膝蓋、拔腳踏入社會的時候。這時,孩子就要從如何保護自我、如何不傷害他人開始,學習怎樣和別人好好玩、怎樣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才能和別人相處得融洽等社會性技能了。
這種技能正是"生存能力"。
掌握這些技能的方法就是去經歷。孩子們正是在各種各樣的經歷中鍛煉,來掌握這些社會性技能,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從而實現自立的。
然而,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一直緊跟著孩子,隨時隨地指揮他們現在該怎么辦的話,結果會怎樣?本該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去做的事情,父母都代勞了,結果就是孩子們喪失了自己去經歷的機會。
或許,很多孩子即使沒有掌握這些社會性技能,也會出類拔萃;但有一點我敢肯定,那就是通過掌握這些技能而得到的充實感和喜悅,他們是無緣體會的。其中,有些氣質特殊的孩子,恐怕還會因為父母這樣那樣的過度干涉而深受傷害,無法學到他們本該學到的一些做人很重要的東西。
父母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希望他們將來能夠幸福生活;能夠不依賴他人,以自己的力量獨立生活、開拓人生。
4孩子還是嬰兒時,父母是的"保護者"
嬰兒出生后約3個月內處于依賴狀態。這段時期如果得不到保護,自然就無法生存下去。保護者(主要是母親)在本階段要對脆弱無助的孩子細心呵護。嬰兒自身無法照顧自己,父母要滿足孩子所有的生理性需求。
這一階段的保護可以說是基于孩子的"不行"狀態而言的。因為小嬰兒自己喝不了奶,自己換不了尿布,自己挪不了步,所以需要父母照顧他的一切。
這段時間父母的無私關愛,會對日后孩子的人格形成很大影響。
經常被抱在懷里,經常獲得交流,經常得到尊重的嬰兒,長大后會情緒穩定。所以,這時的照顧絕不能疏忽。
同時,通過這時和孩子充分的肌膚接觸,父母也會加深對孩子的愛意和好好育兒的決心。
孩子的長勢是驚人的。從啥也不會到學會翻身、會坐、會爬、會自己活動,到開始抓著東西往嘴里送,開始說話。"能行的"事情日益增多。
隨著孩子們會做的事情不斷增加,父母的保護也開始轉變為"支配"。
會做的事情變多,也就意味著危險增多。于是父母為了保護心愛的孩子遠離危險,就要給孩子作很多規定,支配孩子的行動。為了不讓孩子觸及危險,父母有時會連珠炮似的喊:"別動!""不行!"這樣的指示、命令、禁止語日漸增多。
出門時,為了限制孩子忽然亂跑,便拉著孩子的手,或者把孩子放在兒童車里。為了保護孩子的安全,這倒也是理所應當的。
這種保護和支配,對今后孩子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養成,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保護和支配變成習慣,一直這樣對待孩子,就會阻礙孩子的自然發展。
不管孩子長到多大,我們父母似乎總是容易把孩子當成"還不行的小寶貝"。
5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也從保護者變成了"后援團"
孩子的成長勢如破竹,很快就不再需要保護和支配了。但是,他們的父母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依舊繼續從前的做法,對孩子進行保護和支配。這些也是父母望子成龍的自然表現。父母們"想保護自己可愛的孩子"、"想好好教育,培養成一個好孩子","想做個好父母"之類的想法無可厚非。
可實際上,過多的保護和支配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扼殺了孩子自身欲待蓬勃生長的嫩芽。父母不承認孩子"能行",總是覺得應該繼續保護,其實正是如此才阻礙了孩子自立能力的形成。
受到"保護"的善意壓抑,孩子會在傷痛中慢慢長大。原因是只要父母充當其"保護者",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愛,就只能以"不行的孩子"自居。
父母的這種愛原本是為了保護"柔弱無力"的孩子,但因為沒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變通,反而導致把孩子培養得"不行"的后果。
孩子日益成長,父母也應該跟著成長,不斷變換相應的教育方案,這至關重要。那么,父母應該怎樣成長呢?
為了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自身應該從"保護者"成長為"父母"。"保護者"是對"不行"的孩子進行保護,而父母則有著不同的職責。
父母的職責是對"能行"的孩子進行援助。如果是"不行的孩子",父母有必要伸手代勞;但若是"能行的孩子",父母則僅僅看護著他做就可以了。
在"你不行"的潛臺詞中長大的孩子,和在"能行"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是大相徑庭的。
"援助"這個詞在詞典中是"SUPPORT"(支援)和"HELP"(幫助)兩個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詞卻有著天壤之別。
"幫助"是代替"不行"的人,去為他做點什么。保護者所做的工作就是幫助。而"支援"就是首先承認他"能行",并在其身邊守護,為他能做得更好而在必要時伸手相助。這個"支援",才是父母該做的工作。
進入小學后,孩子離開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多。父母不可能一直守護在他們身旁。但是,如果此時孩子自身具備了"能行"的基本素質,他社會生活的及時步就會邁得信心十足。
以小學入學時期為目標,合理減少保護和支配的比重,增加孩子獨立完成"能行"的事情的機會,這就是我們"心靈溝通"項目給各位的建議。
6父母的"幫助"會毀掉孩子?
"如果有人挨餓,你是釣魚給他吃呢,還是教給他釣魚的方法?"
這是援助他人時,對援助者姿態的一個比喻性提問。一個正在挨餓的人,如果置之不理,他就會餓死。釣魚給他吃就是一種"幫助",正像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剛出生的嬰兒,依靠自己無法生存,正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典型。
當然,給饑餓的人釣魚吃,確實是一種親切又可敬的行為。但是,雖說如此,如果一直給他釣魚吃,又會怎樣呢?
饑餓的人會無法獨立解決自己的饑餓問題,一直依賴幫助自己的人生存。不僅如此,等他們長大了,就會對依然必須依賴他人生存的自己心生厭惡。一直受父母"幫助"的孩子也是同理。就這樣,來自父母的深厚的愛,反而把孩子培養成了軟弱無力的個體。
父母通常會對孩子提供何種"幫助"呢?
1.對孩子該做的事情逐一進行指揮和命令
(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基本都是父母在說)
2.揣測孩子的需求,無條件給予一切物質需要
(孩子不用要,什么東西都可以自動到手)
3.教育孩子該怎樣感受
(不去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痛和煩惱,而是進行說教)
4.認為孩子就是父母的延續,希望孩子能成為自己所追求的那樣
(不去傾聽孩子的想法,聽了也不給予尊重)
5.孩子的問題父母事事包辦
(本該孩子做的事情父母取而代之,全部代勞)
孩子幼小的時候,所有行動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所以這些"幫助"沒有作為問題表現出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更多地接觸社會。一直在父母的指揮下行動的孩子,一旦沒有了父母的指揮,就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
另外,父母體察入微、想要的東西自己不用要便會得到的孩子,將來就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希求。父母沒有充分聽取自己意見的孩子,長大后就無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情。父母全權處理了所有問題的孩子,自己就沒有勇氣面對問題。
在父母的"幫助"中長大的孩子,本該自己經歷的各種事情都被父母搶先完成了。因此,他們自身就缺乏在實踐中學到的技能,缺少處理問題的經驗。
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經驗不足的孩子來說,這個社會實在難混。對于不會處理問題的孩子來說,這些問題,讓他們避之唯恐不及。
7父母送給孩子好的禮物就是"支援"
那么,授之以漁,結果又會怎樣?作為援助者,釣魚給饑餓的人吃是相對簡單的;而傳授給他釣魚的技術,看著他從不會到會卻是一項需要耐性的工作。
教給他如何去釣魚,并等著他學會釣魚,終有24小時,他就會自立,不再需要援助者。
認為孩子"不行",去"幫助"、指揮孩子的人生時,父母就有了長時間"必須"要做的工作—"照顧孩子"。但是,如果去努力"支援"孩子,讓他"能行",讓孩子學著自己嘗試做越來越多的事情的話,終有24小時,孩子就不再需要父母,父母就會失業。
能夠"支援"孩子自立的父母,自己本身也是自立的,不會擔心孩子有24小時不再需要自己。他們不去支配孩子的人生,并賴以生存,而是活出自己本色的人生。
這里,我們有必要搞清楚"自立"的意思。所謂"自立",就是不依靠他人、以自己個人力量能夠生存的意思,也是指當自己個人無能為力時,能夠坦誠向他人求助的能力。
事實上,被我們認為一無所知降臨于世的嬰兒身上,已經蘊涵了自己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所有智慧的萌芽。只要不受到父母阻礙,這些萌芽就會枝繁葉茂、茁壯成長。
所以,所有的孩子其實天生都是小小冒險家。剛過一歲半的孩子,對任何事情都躍躍欲試。拿好拿不好勺子都想自己拿,飯都想自己吃,杯子要自己端,茶都要自己往嘴里送。你若伸手想幫他,他反而很不高興:人家想自己做嘛。但凡四肢健全的寶貝兒,都是干勁十足的小家伙。
表現可能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但孩子的好奇心和嘗試欲,正是大自然賦予我們學習自立生存所必需的力量。
各位想必栽培過植物吧。
小學時,我曾經寫過牽牛花的觀察日記。從播種、發芽、生長、開花,到采種為第二年的栽培作準備,我一直都在觀察。種子撒到土里,放到日照比較好的地方,只要稍稍灑一點水,牽牛花就會一派生機。原來牽牛花所必需的所有能量,原本就蘊藏在它的種子里啊。我們所需要的工作,只是給它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而已。
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會慢慢發現自己所具備的智慧和力量。只要父母幫他們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學著以自己的力量生存,蘊藏在孩子身上的智慧種子就會萌芽、成長。
"支援"并不是逐一下達指示,要求他們"做這個""做那個",而是指父母不要妨礙孩子,讓他們學會自己學習、自己發現。孩子的人生應該交給孩子自己。
40能強化孩子言行的魔法語言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體驗,不該做的事、不希望做的事,說幾遍也沒有效果。如上節所述,越說他不行,就越強化了他的"不行"。那么,父母怎樣做,孩子才能做父母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呢?
一種是第2章所說過的,讓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言行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點父母可以選擇很自然地將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另外還有一種可以很快出成果的做法。我首先來舉幾個成功的例子。
浴墊事件
那還是女兒上小學低年級時候的事。在我們家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自己洗完澡后,要為下一個洗澡的人鋪好浴墊。女兒也長成"大姑娘"了,我對她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可這孩子就是不鋪。
有24小時,我生氣了,就責備她。誰知她毫不示弱,回嘴頂撞說:"人家做得好的時候媽媽從來不說,做不好的時候就說人家。"越發生氣的我接著也回敬了她一句:"瞎說什么呢!"那天就那么不歡而散了。
第二天,女兒洗完澡后是我洗。一進浴室就發現浴墊已經端端正正地鋪好了。機會來了!我把女兒喊進來,看著她的眼睛說:"浴墊鋪得很好嘛!謝謝女兒,媽媽很高興。"
自那天起,女兒十年如一日,至今也沒有一次忘記過鋪浴墊。
健太小朋友的襯衣
健太的媽媽總是很在意他的襯衣,希望他能把襯衣整齊地掖進褲子里。但是健太君對此毫不在意。一玩得盡興,襯衣就乘機從褲子里鉆出來。
他的媽媽就整天跟著喊:"健太,襯衣,把襯衣好好掖進褲子里。"可是,怎么說健太君都不聽。
在我的演講中聽到我和女兒的故事后,健太君的媽媽便躍躍欲試:"是這樣的啊。"首先,她停止了嘮叨健太襯衣的事。然后一心一意地等待著,等待著兒子的襯衣被收入褲子的那24小時。
那24小時終于到來了。健太媽媽去托兒所接他那天,發現健太君襯衣整齊地扎在褲子里,站在那里等媽媽。機會來了!媽媽對兒子說:"健太,你太棒了!這樣把襯衣整齊扎進褲子里的健太真棒!媽媽真高興!"
"那以后,健太的襯衣一直端端正正地掖在褲子里。"健太媽媽很開心地給我發郵件說。
媽媽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從學校回來晚的時候,女兒時常會打電話回來要我去接。開車穿過田間小道,10分鐘左右就能到女兒學校。校園里已經燈火盡熄,女兒站在校門口等我。"謝謝媽媽",一鉆進車里,她就開始講她這24小時的喜聞樂見。
有一次,我又去學校接女兒,這次她鉆進車的及時句話是:"我回來啦!"這話惹得我莫名地感動起來,原來對孩子來說,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們的家啊。孩子要回去的場所不是家,而是父母所在的地方。所以,即便父母是在車上,他們也會說"我回來了"。
"剛才你說`我回來了`啊。對你來說,媽媽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啊。不知怎的媽媽聽了很高興呢。"
我這么一說,女兒也點頭應道:"真是呢!"此后,每次女兒上車時,必說"我回來了"。而我也每次都能感覺到一種快樂:做這個孩子的母親真好啊。
浴室的頭發
在女兒之后進浴室,發現地上有掉落的頭發。女兒是近視眼,沒注意到掉落的頭發就出了浴室。
有24小時,掉落的頭發特別多,我就把女兒喊進來,指給她看:"這么多頭發呢?"女兒一看說:"啊,果然!"接著就為后面洗澡的人把頭發收拾干凈了。這時我就說:"媽媽覺得此時此刻的你真是好極了!說你你也不生氣,坦誠接受并改正別人指出的錯誤。媽媽真高興。"
從那以后,女兒變得更加注意頭發問題了。
淘氣哥哥大變身
有位母親一直為她淘氣的長子煩惱。4歲的長子對媽媽整日忙著照顧剛出生的妹妹頗為不滿。
最近母親注意到這孩子經常欺負他1歲的小妹妹。戳一戳啦,拽一拽啦。"不要這樣!"不管母親是嚴厲批評,還是好言相勸,他就是不聽。有一次他把母親氣得火冒三丈,把他好一頓批評。
這位母親已經無計可施,跑來找我商量對策。我聽說母子三人總是一同入浴。一般先是小哥哥出浴更衣,之后媽媽就把妹妹從浴缸里抱出去。從這里開始到媽媽出浴的一兩分鐘,就是小哥哥大展身手的時刻了。因為給妹妹擦干身體是哥哥的工作。
這24小時,小哥哥從浴缸里爬出來時,他媽媽說話了:"你妹妹已經開始扶著站了,很危險。不過有你幫媽媽看著,媽媽很放心,你真是幫媽媽大忙了。"
說完,她就把妹妹從浴缸里托出來,稍后媽媽也站了起來。只見小哥哥一邊幫著妹妹擦干身體,一邊努力支撐著扶墻而站的妹妹。這位媽媽收拾利索了自己之后,立即將小哥哥抱在腿上,看著他的眼睛說:"謝謝你總是幫著媽媽照顧妹妹,你真是太棒了!媽媽真高興。"
3天后,她給我發來了"大獲全勝"的郵件。"長子情緒十分穩定,對妹妹也很關照。"
41鼓勵后,需要耐心地等待
上節所談到的例子都是通過一番感謝或者共鳴的話,強化了孩子理想的言行。
你知道這里發生了什么嗎?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有明確的期待,當這種理想的情況出現時,父母給予孩子積極的肯定,從而強化了孩子好的言行。
目前為止,很多父母都嘗試過這個辦法。這種強化法的特長如下:
不需要太費腦筋
容易出結果
進展不順也不會留下任何后遺癥
在父母和孩子都感覺幸福的氛圍中,成功做好了家教
就是這樣了。建議各位家長積極嘗試一下。下面我說一下具體做法。
1.父母期待孩子有什么樣的言行應該具體化
有一點,這種言行必須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如果只是對父母來說方便,或者是在按照父母的意志支配孩子,強化是不會順利進展的。那就變成一種以表揚來支配孩子的行為了。
這里我們想做的是,把能使孩子受益的、好的言行詳細具體地告訴給孩子。
2.耐心等待孩子那樣說、那樣做的時刻到來
注意觀察等待,那一刻會來的。為了不漏掉那個瞬間,讓我們把1中的具體言行定準了。
3.在那個現場,看著孩子的眼睛,向他傳達肯定的信息
孩子言行中的哪一點讓你高興了,把這點具體地告訴孩子。關鍵是要讓孩子感覺到那是你發自內心的感受。
或許你會覺得付諸實施時會因為羞于張口,而表達不好。可我們還是趁著孩子小的時候,克服我們的害羞情結吧。等孩子大了,就更難辦到了。不羞不怯,把心中的歡喜和感謝以"我如何如何"的句式來如實傳達給孩子。"謝謝你孩子,我很高興。"
讓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感謝什么、高興什么,這是很重要的。讓我們柔聲告訴孩子,給他們的心園播撒上喜悅之種。印象越深刻,成為習慣的可能性就越高。因為,有一粒種子,會在孩子的心中抽芽猛長。
46聆聽技巧1:沉默
父母總是喜歡說。正如在"充耳不聞檢測"中顯示的那樣,一聽到孩子說"不彈鋼琴了,再也不去了"時,有幾個父母能暫且沉默,先喘口氣呢?
以前,我在一個電視節目中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情景。兩組嘉賓就生活方式在進行討論。一組是高中生模樣的孩子,一組是年長的藝人。
一位上了年紀的藝人催問道:"你們對那種事情,作何感想?"一個年輕人說:"這個嘛,我嘛,那個……"剛開始還沒說幾句,年長者就迫不及待地插播自己的高見了:"我說你們這個年紀的年輕人啊……"一會兒,年長者又問了:"那又怎樣呢?"年輕人又欲回答:"是啊,所以嘛……"誰知,年長者又發話了:"不過,倒也是,也是合乎情理的。"
那位年長的藝人,看似在催促對方說話,而最終好像只是對神侃自己的想法感興趣。而且在討論結束時,人家還總結道:
《讓男孩聽進去,讓女孩說出來》這本書給我敲了個警鐘,正如作者所說"育兒不是按照父母的意志來行事",給孩子的更多應該是讓他自我成長的力量,這種力量包括身體的,也包括心理的。社會競爭這么大,幫孩子遮擋,不如讓他自己武裝起來,才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一位兩歲男孩的媽媽
用"語言的反射"來聆聽孩子,這是我及時次聽說,沒想到僅僅是重復孩子的話,就讓我不再曲解孩子的意思。書里的一些方法很簡單,也很實用。
——10歲女孩的媽媽、教師李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