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圖書
人氣:20

宋教仁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本書是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宋教仁的文集,收錄他在1904至1913年間所作的專著、論文、函電、書評、講演、詩歌、譯著等一百多篇,后附"宋教仁年譜簡編"。這些著作,較為地反映...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學者  
  • 作者:[郭漢民] [暴宏博]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300207216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5
  • 印刷時間:2015-05-29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宋教仁的文集,收錄他在1904至1913年間所作的專著、論文、函電、書評、講演、詩歌、譯著等一百多篇,后附"宋教仁年譜簡編"。這些著作,較為地反映了宋教仁關于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文化、教育等的思想主張,集中體現了他作為辛亥革命重要領導人的愛國情懷,對民主政治的強烈追求,對邊疆危機的密切關注,以及在邊疆史地研究方面的豐碩成果,從中可以看出宋教仁的思想特色。他在反帝愛國、反清革命、民主憲政和制度建設等方面的思想主張構成了一個完整體系,對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

宋教仁(1 8 8 2—1 9 1 3),湖南桃源人,字初,一作鈍初,號漁父,辛亥時期著名革命黨人。1903年入湖北文普通中學堂,后參與創立華興會,次年因長沙起義事泄逃亡日本。在日期間參與中國同盟會籌備工作,后同盟會庶務,主持本部工作。1910年歸國,后任《民立報》主筆,參與發動黃花崗起義,又與譚人鳳等組織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任法制院總裁,政府北遷后任農林總長。1912年8月,將中國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共和實進會等團體改組為國民黨,任理事長。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被刺殺。

編者簡介

郭漢民,男,1 9 4 5年生,湘潭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教師。著有《晚清社會思潮研究》、《中國近代史事探索》、《中國近代思想與思潮》等,主編、參編四卷本《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清代人物傳稿》(下編第六卷、第八卷)、《中國近代史實正誤》、《湖南辛亥革命人物傳略》、《"研討式五步教學法"的推廣與應用研究》等十余種著作,先后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一百余篇。

暴宏博,男,1984年生,湘潭大學出版社編輯。

目錄

導言

出亡道中口占長歌(1904)

黃帝肖像題詞(1905)

漢族侵略史敘例(1905)

嗚呼湖南與端方(1905)

二十世紀之梁山泊(1905)

雖設學部亦何益耶(1905)

西方第二之滿洲問題(1905)

清太后之憲政談(1905)

袁世凱乃敢與國民宣戰耶(1905)

陳星臺先生《絕命書》跋(1906)

烈士陳星臺小傳(1906)

一千九百五年露國之革命(1906)

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1906)

思家(1906)

秋曉(約1906)

間島問題(1908)

致監督星使書(1908)

致李、胡二星使書(1908)

《比較財政學》凡例(1910)

東亞最近二十年時局論(1911)

蒙古之禍源篇(1911)

滇西之禍源篇(1911)

二百年來之俄患篇(1911)

承化寺說(1911)

滑稽之官制一斑(1911)

討俄橫議(1911)

故紙堆中之滇人淚(1911)

外債感言(1911)

論南滿鐵路屬地行政權混雜之害(1911)

政府借日本債款十兆元論(1911)

再論政府借日本債十兆元(1911)

給串戶真左樹的信(1911)

與林館主函(1911)

論近日政府之倒行逆施(1911)

近日各政黨之政綱評(1911)

謝投函者(1911)

東南各省水患論(1911)

極東政局之轉變(1911)

希望立憲者其失望矣(1911)

后四國借款之紛議(1911)

論日英同盟條約之修改(1911)

歷法平議(1911)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章程(1911)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總務會暫行章程(1911)

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分會章程(1911)

論都察院宜改為懲戒裁判所(1911)

《日本帝國憲法論》批評(1911)

社會主義商榷(1911)

論《美英公斷條約》(1911)

民族元氣安在(1911)

英國之國會革命(1911)

中葡澳門劃界問題(1911)

論川人爭路事(1911)

葡國改革之大成功(1911)

救災平議(一)(1911)

救災平議(二)(1911)

今年資政院之難關(1911)

湖北形勢地理說(一)(1911)

中華民國鄂州約法及官制草案(1911)

在線預覽

導言

宋教仁,字遯初,亦作鈍初,號漁父、公明、時雨、勥、勥齋、桃源逸士、桃源漁父,湖南省桃源縣湘沖人,1882年4月5日(清光緒八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一個殷實的耕讀之家。自幼受教于宋氏家塾,稍長,致力于辭章之學。1899年起肄業漳江書院,師從孝廉瞿方梅及教諭黃彝壽,閱讀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人著作及《資治通鑒》、《讀史方輿紀要》等,明"夷夏之辨"、歷代治亂得失及地理沿革,并作聯語以明志:"辦天下事,自歐亞始;讀古人書,在秦漢前。"

哀時客:《漁父痛史》,見《革命文獻》,第4243合輯,10~11頁。1901年考中秀才。在漳江書院讀書期間,曾與同學縱談中西政治得失和古今用兵之道,慨言"中國苦滿政久矣,有英雄起,雄踞武昌,東扼九江,下江南,北出武勝關,斷黃河鐵橋,西通蜀,南則取糧于湘,系鄂督之頭于肘后,然后可以得志于天下"

文思:《宋教仁二三事》,見馬志亮主編:《喋血共和憶宋教仁》,89頁,長沙,岳麓書社,1997。。人多以"狂生"目之,實則在其心中革命思想已經萌芽。1902年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學堂,常與同學田桐、吳崑、白逾桓等議論時政,關心國事。1903年結識從日本回國從事革命活動的黃興、陳天華,志同道合,從此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他先后參與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同盟會、同盟會中部總會,先后參與籌劃長沙、廣州、遼東和長江流域的武裝起義,先后創辦或者主筆革命報刊《二十世紀之支那》、《民報》、《民立報》,先后參與創建中華民國和民初及時大黨國民黨,直到1913年3月被政敵刺殺身亡,十年之間中國的政治變革、革命風云、思想演進都與他密切相關。宋教仁是這一時期著名的資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宣傳家和社會活動家,同時也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思想家。其思想不僅深刻、獨特,而且形成體系。

反帝愛國思想、反清革命思想、民主憲政思想和制度建設思想是宋教仁思想體系中幾個相互聯系的重要方面。

反帝救亡與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是宋教仁思想的重要特色,也是他個人行為的重要指向。他關注祖國的邊疆危機,珍視祖國的每一寸土地,在清末革命黨人中是十分令人矚目的。反帝愛國思想是宋教仁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最基本、最基礎的部分。

宋教仁在整個辛亥革命期間,在反對清王朝的同時,仍以極大的注意力關注反帝救亡這一時代主題,關注國際局勢特別是東亞局勢的變化及其對中國命運的影響。揭露帝國主義特別是日、俄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及其罪行的評論在宋教仁的全部論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在《二百年來之俄患篇》、《討俄橫議》、《東亞最近二十年時局論》、《蒙古之禍源篇》、《論近日政府之倒行逆施》、《政府借日本債款十兆元論》以及《西方第二之滿洲問題》等文章中,對列強擴張侵略的種種罪行和陰謀大加撻伐,深刻揭露沙俄與日本是危及中華民族生存的主要禍源。宋教仁分析了當時中國在世界上所處的地位及所面臨的危險。他指出,日俄戰爭之后,列強在東亞維持均勢主義,所謂領土保全、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均不是他們有所愛于中國,實則由于"各國在中國之勢力未均,且各國之他方面情勢亦各自不同,不能一致以對中國而實行分割,故不如暫維持現在之狀況,勿使變更,以待將來",列強各懷鬼胎,沙俄覬覦中國新疆和滿蒙,英國想繼續控制長江中下游,并窺伺云南和西藏,美國極力向中國內地擴張其勢力,而東鄰日本則妄圖獨占中國。這些國家分為兩大派,即經濟的侵略派,美為領袖,英為之輔;武力的侵略派,日為領袖,俄為之輔。雙方必互為雄長,以共逐鹿中原。所以,中國被瓜分豆剖的危險依然存在,中國仍然是列強競爭的目的物,"而為導火線者,又必為滿洲問題,或監督支那財政問題。斯時吾國若猶不克為主動的外交,以折沖于角逐場中,吾恐第二之波蘭問題將復見于東方矣"。宋教仁從當時遠東國際關系分析中國所處的地位,并密切關注相關事態的發展,即時做出時評,為中華民族敲響危亡警鐘。宋教仁對20世紀初年遠東國際局勢的分析是否精當姑且勿論,其作為國際知識豐富的青年政論家和富于理性的愛國主義者是當之無愧的。

宋教仁流亡日本達六年之久,對日本的歷史與現狀、政治與文化做了深刻的研究,并發現在他周圍號稱"朋友"的一批日本浪人竟是侵略中國的急先鋒。他尖銳地指出,"夙具島國根性"的日本是近代以來禍我中華、亂我中華、弱我中華的主要禍源。正是這個日本,"假同洲同種之誼,懷吞噬中原之心,日日伺吾隙,窺吾間,以數數謀我者",成為"東亞禍源之主原因",因而是中國的大敵,是"既往將來之大敵國",宋教仁提醒國人:"吾人不可不知之,且不可不記憶之也。"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一),162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宋教仁的這些看法已為后來的歷史事實所證實,至今不乏現實啟示意義。

宋教仁的反帝愛國思想不僅表現在他對時局的評論上,而且表現在他對祖國邊疆危機的密切關注和對祖國邊疆寸土不讓的堅定態度上。宋教仁在流亡和留學日本期間,對列強侵蝕祖國邊疆的信息密切關注,經常加以研究,及時撰寫時評,提出解決辦法。他先后發表過《蒙古之禍源篇》、《滇西之禍源篇》、《故紙堆中之滇人淚》、《論南滿鐵路屬地行政權混雜之害》、《日人之密窺蒙古》、《中葡澳門劃界問題》等文章,對俄國、日本侵略我西北、東北和北部邊疆,對英法侵略我云南邊疆,對英國侵略片馬以及葡萄牙欲借劃界擴張領地,都予以揭露與抨擊。在這方面,宋教仁對"間島"問題的研究成就最為顯著,值得國人永遠紀念。

"間島"并不是一個島,而是中朝界河圖們江以北延吉一帶"面積約十萬余方里"的中國領土,略小于臺灣而大于日本四國,日本稱之為"間島"。朝鮮成為日本"保護國"之后,朝鮮人越江墾殖,日本亦覬覦這片土地,日本國內輿論界也公然稱"間島"是"鴨綠江源的獨立國",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當局公然在該處設立"統監府間島派出所"。據日本學者松本英紀研究,所謂"間島"問題是日本侵華組織黑龍會中標榜"援助中國革命"的內田良平一手制造出來的,他妄圖把朝鮮親日團體"一進會"及"長白山會"移入"間島",以便逐步占領這塊屬于中國的領土。宋教仁警覺到日本的陰謀,化名貞村,打入長白山會,掌握了他們欲變"間島"為朝鮮土地的證據。隨后宋教仁查閱各國圖書資料,包括朝鮮古籍中關于中朝邊境的記載,從歷史、地理、國際法以及語言學等多個角度進行研究,著成《間島問題》一書,以嚴密的邏輯、確鑿的事實論證"間島"一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書成之時,中日正圍繞"間島"歸屬問題展開談判。為防止"日人攫取我十數萬方里之地",宋教仁托友人將書送交清政府駐日公使,公使抄送外務部,"果大有以資于談判,而獲斥退日人之口實"。宋教仁這樣做的動機在《致李、胡二星使書》中有明確陳述:"愚不幸,素持與政府立于不兩立之主義。曩者,`間島`問題之起,某以公等政府諸人昏聵無知,將坐使日人攫取我十數萬方里之地。政府固所反對,然國家領土,國民人人當寶愛之。吾人今日既未能獲與外國交涉之權,則不得不暫倚政府。又我所悉該問題情事,既較多于公等政府諸人,則尤不宜袖手含默。故費數月之功,編著《間島問題》一書,發明該地確為中領之證據,欲以為政府外交援助。"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一),67頁。觀此不難看出,宋教仁既堅持了與清政府"不兩立"的革命立場,又倡導并踐行了"國家領土,國民人人當寶愛之"的偉大思想。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思考一下,作為政治流亡者的宋教仁,得到過內田良平等日本浪人多方面的支持,而當他發現正是這些"朋友"圖謀霸占與自己勢不兩立的清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時,毅然毫不猶豫地、千方百計地要維護這些領土,這是何等崇高的民族大義,這是何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清末革命黨人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有的人對國內專制統治者的仇恨遠遠大于外國侵略者,他們反滿革命的激情遠遠高于反帝愛國的本能,在他們處境艱難到萬般無助的時候,甚至不惜以國家某部分(諸如滿蒙)的利益換取外國勢力的支持。盡管這一切都是出自"革命"的名義,但終究是不足為訓的。相比之下,宋教仁的反帝愛國思想、"寶愛"國家領土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疑是一筆寶貴的精神遺產,值得炎黃子孫發揚光大。

反清革命思想是宋教仁思想體系中又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宋教仁作為一個革命黨人的重要標志。

宋教仁早就有"苦滿政"之思想,1904年11月又以十分沉痛的心情口占長歌云:"嗟神州之久淪兮,盡天荊與地棘。展支那圖以大索兮,無一寸干凈漢族自由之土地。"決心"重振夫天戈",以"完我神圣之主義",謀求"自由獨立"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二),595頁。。與此相應,他直接否定清朝皇帝年號,主張采用漢族祖先黃帝開國紀年,他1904年開始寫日記時就將這一年寫為"開國紀元四千六百零二年"。這種置"正朔"于不奉的做法清楚地表明了宋教仁的革命立場。他自稱"黃帝子孫之一個人",在黃帝肖像題詞說:"嗚呼!起昆侖之頂兮,繁殖于黃河之滸。藉大刀與闊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孫有啖飯之所兮,皆賴帝之櫛風而沐雨。嗟我四萬萬同胞兮,尚無數典而忘其祖。"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一),2頁。在他看來,處于亞東大陸的漢族"集合四百五十余兆神明聰強之血族,盤踞四百六十余萬方哩肥美膏腴之地殼,操用五千余年單純孤立之語言,流傳一萬四千余形完富美備之文字,其歷史學上之關系,實為東洋文化之主人翁,其地理學上之分布,除本族范圍之外,且蔓延于馬來、澳洲諸島嶼,更越太平洋而遍及于亞美利加之大陸,其人類學上之價值,則不獨于亞細亞系統人民占及時等位置,即于世界亦在之列。然而此蓬蓬勃勃之民族,自近世紀以來,昧其愛國心,忘其尚武力,被北方一蠻族所征服,喪失其五千余年圣神相傳之祖國,為奴隸而無復獨立之態度者,已二百六十年;乃至今日,則并遭其主人之厭棄,失其及時重奴隸之資格,又為彼蠻族者所轉賣,所再嫁,而為世界上一種最丑最賤最污穢之間接亡國民",這正是宋教仁從事反清革命的基本原因。1905年10月8日他在日記中更明確地表示:"今而后吾乃益知民族的革命與政治的革命不可不行于中國矣!"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二),861頁。所謂"民族的革命",就是"反滿",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這是清末革命黨人帶有標志性的思想主張。

宋教仁不僅論證了反清民族革命的必要性,而且在革命進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一整套革命的理論,回答了在清末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奪取革命勝利的手段、策略、原則和條件等重大問題。

關于革命的手段。宋教仁認為,"專制之威非平和所能克"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一),375頁。。"革命事業,其目的既在舉一國之政治從根本上改弦而更張,其手段又不能不用強力破壞舊有之秩序,以為新建設地步"

同上書,386頁。。宋教仁從歐西民黨反抗專制暴政的歷史中看到,"民黨之行為,不外乎陰謀與暴動之二途"

郭漢民編:《宋教仁集》(一),11頁。。他于是提出了兩種革命的手段與方法,即暗殺與暴動。這與清末革命黨人的普遍看法別無二致。

關于革命發難地點的選擇問題,在清末革命黨人中是經歷了一番艱苦探索和巨大爭議的。同盟會成立之后的兩三年中,孫中山和黃興在西南邊陲一帶連續發動多次武裝起義,均遭到失敗。并且使同盟會內部陷入深刻的危機之中。宋教仁為挽救革命危機,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和長江革命思想。1907年宋教仁欲在能"制清廷之死命"的地方策動武裝起義,并親赴東北運動馬賊。1910年8月,在數省同盟會會員討論"改良黨務"的會議上,宋教仁首次提出了"革命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聯絡北方軍隊,以東三省為后援,一舉而占北京,然后號令全國,如葡、土已事,此策之最善者也;就沿江各省同時并舉,先立政府,然后北伐,此策之善者也;就甌脫地密布黨羽,進居邊要,然后徐圖進取,其地則東三省或云南、廣西,此策之又次者也"。在隨后召開的十一省同盟會負責人會議上,宋教仁進一步闡述了"革命三策",認為上策最難,下策已敗,唯有中策最為適宜,應"分步作法,從長江結合,依次推行河北,為嚴密之組織,期以三年,養豐毛羽,然后實行",獲得與會者的廣泛認同。直到民初,宋教仁還多次談到過"革命三策"。

1912年5月15日他在《黃花崗起義周年紀念會演說詞》中說:"最初,同志計劃進行方法各有不同?;蛑髦醒肴胧?,如法、葡是,但在我國頗不易為;或主從地方入手,各處同時大舉,是亦恐難以做到;決定從邊遠入手。故從前云、貴、廣西諸義舉,即緣此義而起"

郭漢民編:

媒體評論

作民權保障,誰非后死者?為憲法流血,公真及時人!

——孫中山

清季言革命者,首推同盟會,會旨有"建立民國,平均地權"諸義,而會員大率以"驅除韃虜"為惟一目的,其抱有建設之計劃者居少數。抱此計劃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數,宋漁父先生其最著也。

——蔡元培

孫君(文)長于論議,此蓋元老之才,不應屈之以任職事。至于建置內閣,仆則首推宋君教仁,堪為宰輔,觀其智略有余,而小心謹慎,能知政事大體,雖未及子房、文終,亦伯仲于房、杜。昔在東方,嘗以江左夷吾相許;今其成效粲然,卒為功首,猶復勞心綜核,受善若虛,上宰之任,不患無人矣。

——章太炎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进贤县| 图们市| 萝北县| 吉木乃县| 邹平县| 兴安县| 邢台市| 龙泉市| 黄平县| 乌拉特中旗| 绩溪县| 巴青县| 蕲春县| 呼和浩特市| 金堂县| 霍城县| 襄樊市| 常州市| 阳江市| 神木县| 香河县| 磴口县| 枞阳县| 长泰县| 陆河县| 汕尾市| 土默特左旗| 衡山县| 沙河市| 岐山县| 阳东县| 吉首市| 大冶市| 江阴市| 沽源县| 乐亭县| 醴陵市| 绥芬河市| 金沙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