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四章二十四節,對應四時二十四節氣,每節分為兩個部分:候應與習俗。為了較好地體現二十四節氣的古典韻味,特別選取了與每個節氣相關的古詩詞,間以相關典故拉雜成文,使讀者既能了解節氣知識,更能得到古典詩詞文化的熏陶。
◎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指中國農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始于立春,終于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詩詞與節氣巧妙結合,既有詩詞之美,又有知識雅趣。
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許多文學名家吟詠過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詞,比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千樹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等,本書從詩詞的角度將二十四節氣巧妙連綴,將二十四節氣知識和有關民俗巧妙融于其中,好讀雅致,既有詩詞之美,又有知識和趣味。尤其適合青少年了解民俗文化和詩詞文化。
◎春晨夏夜,讓這本書陪你看秋去冬來。
菩提子,知網主編、豆瓣作者,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基礎,擅寫歷史隨筆,作品散見于《百家講壇》雜志。已出版《皇后那拉氏》和歷史隨筆《被疾病改寫的中國史》。
及時章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及時節 立春003
第二節 雨水013
第三節 驚蟄024
第四節 春分036
第五節 清明046
第六節 谷雨057
第二章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及時節 立夏071
第二節 小滿081
第三節 芒種089
第四節 夏至100
第五節 小暑111
第六節 大暑122
第三章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及時節 立秋135
第二節 處暑148
第三節 白露159
第四節 秋分171
第五節 寒露182
第六節 霜降194
第四章 冬目烈烈,飄風發發
及時節 立冬207
第二節 小雪219
第三節 大雪229
第四節 冬至241
第五節 小寒252
第六節 大寒264
1.立春正月春氣動,東風能解凝寒凍——候應
立春正月春氣動,東風能解凝寒凍;
土底蟄蟲始振搖,魚陟負冰相戲泳。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每年的公歷2月3日—5日交節,太陽到達黃經315度,北斗星指向東方。
所謂立春,春氣始而建立也。從這24小時開始,氣溫開始上升,日照、降雨漸漸增多,新的季節開始了。從氣候學的角度,春季是指“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
候,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二十四節氣的又一細化。按照《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每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歲。
而每一候,都有一個物候現象相對應。
立春三候,品物皆春。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在盡情地吟誦著、感嘆著。
立春初候:東風解凍
“暖日晴云知次第,東風不用更相催”。和煦的春風,化去了嚴冬的寒凍。此時陽氣上升,萬物復蘇。即便是乍暖還寒時節,撲面的寒氣也不似冬日那般的凜冽。正如宋代著名詞人歐陽修在《漁家傲 正月新陽生翠琯》所寫:
正月新陽生翠琯。花苞柳線春猶淺。簾幕千重方半卷。池冰泮。東風吹水琉璃軟。漸好憑闌醒醉眼。隴梅暗落芳英斷。初日已知長一線。清宵短。夢魂怎奈珠宮遠。
此時此刻,盡管是正月初日,春意微微,但是詞人敏感察覺到,白晝已然長了一線,池塘里凍如琉璃的寒冰,也在東風的吹拂下漸漸化軟。
歐陽修愛酒,文章寫得亦好,卻是仕途輾轉,不免有借酒買醉之舉。當此春來之際,便貪了這杯中之物。
只見他似醉非醉,似醒非醒,蒙眬了那雙眼——真真一醉翁也!
不!他的心,一直都是清醒的。憑了那闌干,默默地注視著周遭淺淺的春意。那花苞、柳線以及漸次凋零的傲冬紅梅,似乎都在提醒著,冬天去了,春來了。
是的,春天來了,帶著希望。
只是可惜,陷在人生低谷的歐陽修不免有些傷感、有些懷疑自己——不然,何必低吟:“夢魂怎奈珠宮遠。”
何必感傷那漸次凋零的紅梅呢!每一段時光,都有屬于它的美好。且感受,人生旅途中的每一縷陽光。
值此時節,蓬勃綻放的,當然是迎春花。
迎春花是立春及時候的花信風,它看似嬌弱,卻有凌寒獨自盛開的稟性,自它之后,百花爭艷。誠如和歐陽修同時代的詞人韓琦所言:
覆闌纖弱綠條長,帶雪沖寒折嫩黃。迎得春來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
同樣的初春景色,在不同的觀賞者眼中有著不同的意境,有人悲傷,有人歡欣,皆因心情不同。
韓琦和歐陽修同為一朝重臣,歐陽修愛文,韓琦重武。前者與韓愈、柳宗元、蘇軾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美譽;后者軍中威望甚高,曾經有歌謠傳頌:“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軍中一范,乃是范仲淹。范仲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韓琦文才亦不低,他也是進士出身,一生追求“天下樂業”。
可見此二人,竟是知文識武之人,堪為知音。
韓琦和歐陽修都曾有過被貶謫的遭遇,只是韓琦的性格比較爽直大度一些,看得比較開。曾經有一次,門下小吏在晚宴上不小心打碎了他價值百金的玉盞。一干賓客色變,小吏戰戰兢兢跪地,準備受罰。
韓琦淡然處之,只是說了句:“你只是不小心,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