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義生著的《戰國四公子》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力求展現四公子的傳奇人生及其功過得失,至于某些細節則作適當藝術加工,以增強可讀性和生動性。同時,將先哲時賢的一些精彩評論和歷代詩人有關的名篇佳句穿插其間,以顯示四公子影響之深遠。
導言 戰國四公子與養士之風
孟嘗君田文
一、歷經磨難嶄露頭角
相門之子
生日之痛
王位之爭
二、散財養士引領潮流
饋贈禮物
平等待人
善于炒作
各得其所
三、從諫如流廣開言路
拒收厚禮
虛心納諫
四、紅杏出墻后院起火
疑云重重
豁達大度
五、先打后拉智伐楚國
巧用計謀
放歸太子
六、人秦為相身陷囹圄
門客探路
蘇秦勸阻
虎落平陽
七、雞鳴狗盜絕處逢生
命懸一線
小技大用
死里逃生
八、濫殺無辜民眾遭殃
借酒澆愁
大開殺戒
九、擊敗秦燕威名遠揚
西挫強秦
北勝燕國
當頭棒喝
十、寬容大度感動奇士
三彈其鋏
焚券市“義”
十一、狡兔三窟宦海沉浮
東山再起
既往不咎
十二、君臣交惡被迫出走
閔王其人
謝病引退
逼走政敵
出奔魏國
十三、玩弄權術堪稱高手
把持朝政
恩威并施
十四、挾嫌報復聯秦伐齊
伺機復仇
齊國遭殃
閔王遇害
太子奇遇
十五、借兵救魏一展身手
赴趙借兵
求救于燕
十六、諸子爭立齊魏滅薛
卸任返薛
齊魏滅薛
失水之魚
十七、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平原君趙勝
一、翩翩公子殺妾留±
美人惹禍
言而無信
矯情殺妾
二、不計私仇舉薦英才
納稅風波
冰釋前嫌
名將風采
功不可沒
三、引進名將為國讓賢
腹背受敵
奇人田單
主動讓位
四、肝膽相照仗義救友
魏齊施暴
范雎復仇
舍身救友
五、利令智昏兵敗長平
惹火燒身
紙上談兵
是誰之過
六、兵臨城下赴楚求援
屯柱旦夕
毛遂自薦
脫穎而出
毛遂之死
七、身陷困境一籌莫展
不知所措
高人相助
相形見絀
八、妻妾上陣共赴國難
毀家紓難
奇兵襲秦
九、婉拒封賞安享天年
星夜來客
功成不居
安享天年
十、是非功過褒貶不一
信陵君魏無忌
一、仁愛寬厚才高遭忌
諸侯敬畏
邊境烽火
二、疾惡如仇匡扶正義
骯臟交易
以正壓邪
三、審時度勢諫阻伐韓
遠見卓識
存韓安魏
四、執轡揚鞭虛左以待
求賢若渴
駕車遠迎
五、邯鄲告急舍命赴敵
十萬火急
拼死一搏
六、侯贏獻計竊符救趙
寵妃盜符
猛士殺將
褒貶不一
七、留趙十年無怨無悔
紅顏薄命
客居趙國
八、誠以待人喜得賢士
交游風波
幡然悔悟
九、擊秦存魏威震天下
相擁而泣
揮師擊秦
十、敢于擔當知錯必改
攻城心切
敢作敢當
十一、報國無門郁郁而終
遭讒而廢
巨星隕落
十二、高祖劉邦終身崇拜
心馳神往
仰慕不已
十三、譽滿天下名垂青史
春申君黃歇
一、臨危受命心系楚國
家世之謎
不堪回首
二、上書秦王阻秦伐楚
擊中要害
歷史巧合
三、巧施奇計太子繼位
二度入秦
金蟬脫殼
榮登相位
四、救趙滅魯重振雄風
率兵救趙
北伐滅魯
五、獨具慧眼任用荀子
一代宗師
委以重任
引進廉頗
六、炫富爭士珠履三干
后萊居上
不惜血本
七、篳路藍縷開拓江南
改封江東
江東之幸
八、合縱抗秦鎩羽而歸
驚弓之鳥
被王疏遠
九、愛妾施計拋妻殺子
夫人蒙冤
長子受戮
十、來者不善誤中奸計
楚王無子
溫柔陷阱
十一、養虎遺患身遭慘禍
步步驚心
禍國害己
無獨有偶
十二、大起大落判若兩人
十三、恩澤江東萬民禮贊
附錄 戰國四公子事跡簡表
后記
養士之風何以盛行于戰國
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的出現,都有其一定的社會根源。養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始于春秋,盛行于戰國,絕非偶然,而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
其一,戰國時期,列國相爭,兼并劇烈,為了富國強兵,謀求生存和發展,各國強化人才意識,爭相招賢納士,為游說權謀之士提供了廣闊的政治舞臺。
對此,漢武帝時的“狂人”東方朔感受頗深。他自以為博學多才,海內無雙,但官不過侍郎,而戰國時的張儀、蘇秦,卻憑三寸不爛之舌,高居卿相之位,安享榮華富貴。有人問他:“原因何在?”東方朔的回答是:“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東方朔認為,這是時代不同的緣故。張儀、蘇秦所處的戰國時代,周天子名存實亡,諸侯兼并,弱肉強食,只剩下戰國七雄和五個小國,勝負未定,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謀臣策士深受重用,言聽計從,高官厚祿,唾手可得,惠及子孫。如今可不同了,如果張儀、蘇秦生在今世,恐怕連掌管禮樂的小官都當不上,更不要說做侍郎了。
由此可見,在“得士者強,失士者亡”的戰國時期,士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翻云覆雨,興風作浪,玩弄政治于股掌之中。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各國統治者紛紛轉變觀念,確立人才意識。有一個故事,頗為發人深省。
有一次,齊威王和梁惠王一同在郊外打獵。兩位國君關系密切,免不了會講些“悄悄話”。
“大王收藏什么珍寶沒有?”梁惠王問。
“沒有。”齊威王坦誠相告。
“像我這樣的小國,還有直徑一寸的珍珠十枚,裝飾在車上,能照耀車前后各十二輛。怎么您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會沒有珍寶呢?”梁惠王將信將疑。
“我所擁有的珍寶和大王不同。我的臣子里有一個叫檀子的,讓他駐守南城,楚人就不敢入侵。還有個叫盼子的,讓他守衛高唐,趙人不敢來黃河邊打魚。我有一個叫黔夫的臣子,讓他駐守徐州,燕、趙兩國都望而生畏,前來歸附的百姓有七千多家。我還有一個叫種首的臣子,讓他防備盜賊,能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四個臣子便是我的珍寶,個個出類拔萃,其光焰可以照耀千里,何止十二輛車呢!”齊威王不無驕傲地說。
梁惠王聽后,深感羞愧,怏然不悅。
何謂珍寶?兩位國君看法迥異,這正道出了齊強魏弱的真正緣由。魏國曾是戰國初期的頭號強國,但隨著秦、齊兩國的迅速崛起,魏國逐漸衰落。由于強秦的步步緊逼,魏國被迫將都城東遷至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故魏王又稱梁王。當梁惠王仍停滯于傳統的迂腐觀念以珍珠為寶的時候,齊威王則與時俱進,視人才為珍寶,從而生動地反映了戰國統治者的人才意識已有了質的飛躍。隨著人才觀念的不斷加強,各國便爭相延攬士人,蔚然成風。
平原君和春申君為了籠絡士入,在對士的物質待遇上大做文章,就是相互競爭的一個典型事例。
有一次,趙國平原君派門客去楚國,與春申君聯系公務,為了炫耀自己對門客待遇的優厚,其門客頭插玳瑁簪、刀鞘飾珠玉,十分氣派。但到春申君那里一看,那些上等門客個個腳蹬“珠履”,奢華之至。連鞋上都綴有明珠,其衣冠之華麗,更可想而知了。平原君的門客不禁自慚形穢,深感失落。P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