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張曰凱先生醞釀數十年,五年寫作,四易其稿,精心結撰的中國農民半個世紀悲劇命運的長篇畫卷。結構大開大闔,情節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語言樸素凝練,滲透民族文化底蘊。彰顯山東地域特色,誠屬當下農村題材長篇創作中不可多得的力作。
本書是一部展示魯西北平原半個世紀歷史變遷,農民命運的長篇畫卷。作品以一個中等農耕之家為中心,涉獵各個階層各種人物,描繪他們的人際關系和生存狀態,以及趙家三代人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精神歷程,演繹了一幕幕牽動肺腑的人生悲劇。主人公趙太世積德行善,收貧家女為養女,但他又是宗法倫理關系的維護者,一手制造了扼殺孫子趙寶成和養女寶雁純貞戀情的悲劇。二兒子趙安祿抗擊軍閥征糧,率領一支農民抗日武裝隊伍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悲壯的戰歌。梆子戲名角石榴紅等七個女人命途多舛,在漫漫長夜里忍受著人性的摧殘,面對人生征途上的罹難掙扎呼號!而最終趙家父子同日而亡,釀成玄莊驚天震地的大悲劇。大兒子趙安福終身務農,勞累致疾,為農喪身。趙太世恪守宗法倫理關系達到了毀滅人間親情的冷酷程度,他在"禮"與"情"的激烈矛盾中為"禮"殉難。只有趙家的第三代人趙寶成掙脫封建包辦婚姻的枷鎖,迎著共和國誕生的曙光,走向新生。深邃的思想文化內涵,感人的生活細節描寫,引人入勝的故事,樸素本色的生活化語言,以及斑斕多彩的魯北民俗風情,構成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把讀者帶入一個獨特的藝術境界。
傳統文化籠罩玄莊農民命運,融五十年心血構思,集畢生人生體驗,傾注一腔真摯情愫,抒寫農耕之家親情與苦樂,演繹民間鄉里人生悲劇。張曰凱的長篇小說《悠悠玄莊》是一部重在以傳統筆法,多方位地展示魯西北20世紀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近50年農村社會生活斑駁陸離的長篇畫卷。在藝術成熟地描寫中國農民生活、農民性格、農民命運,也即是描寫以農民為代表的中國人的生活、性格及命運的長篇小說中,于今又多了一部力作。
張曰凱,山東武城縣人,1961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文學編輯,歷任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文學編輯,《人民文學》雜志社編輯、《小說選刊》雜志社編輯、編審,中國作家協會秘書處處長、創作研究部副局級調研員等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期刊協會理事,白鹿書院院士。195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祭歌》、文學評論集《覓蹤尋痕》、散文集《故土懷古》等。主編《新筆記小說選》、《當代百家小說精品集成》(六卷本)、《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散文精品》(十卷本)、《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新作精品》(十卷本)等叢書。